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2017-06-19 11:24:2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共7篇)张东亮养泥鳅:提高泥鳅苗成活率出妙招【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采访:“泥鳅不见了”。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细微变通出妙招 【主持人】:您好...

篇一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张东亮养泥鳅:提高泥鳅苗成活率出妙招

  

  【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

  采访:“泥鳅不见了”。

  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

  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

  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

细微变通出妙招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积塘湖村,有一位叫张东亮的泥鳅养殖户,他以前养的是商品泥鳅,效益一直不错。可就在2010年,他却放弃原本红火的商品泥鳅生意,改养泥鳅苗,他的这个举动,让全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东亮和他的父亲,回想起张东亮当年的这个举动,他的父亲还是有些后怕。

  【采访】:

  张东亮的父亲:因为这个东西搞失败的话,麻烦了,搞得我睡觉睡不好 吃饭也吃不香。

  【解说】:家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泥鳅苗养殖,是从鳅苗孵化开始,一直养到30天以后,长到4厘米左右,才能出售做商品泥鳅养殖,这期间的管理,都是精细活儿,搞不好,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当时的市场行情,养殖商品泥鳅更容易赚到钱,因为管理上比较省事儿,而且成活率高。鳅苗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张东亮:家里的人很担心 ,觉得这个技术难关各方面可能过不去 ,比较担心。

  【解说】:规模培育泥鳅苗到底有多难,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

  【采访】张海琪:最关键的难点 ,在于它的苗期三厘米到五厘米这个阶段 ,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很难实现那个批量化生产。

  【解说】:所以,对于鳅苗养殖户来说,规模化养殖技术真是一道难迈的槛儿。

  【采访】胡新民:在我们东阳市,人工繁殖,规模化繁殖基地不是很多,也只有两家。

  【解说】:人工养殖鳅苗不但难,而且风险大,在别人看来,张东亮是在自讨苦吃,可他还是坚持养殖泥鳅苗。因为张东亮很看好人工养殖泥鳅苗的市场前景。

  在东阳市当地,人工培育的泥鳅苗很少,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张东亮想着,如果养好了,不仅可以多赚钱,还能保护野生泥鳅资源。因为以往商品泥鳅养殖,基本上是靠捕捞野生苗,这一方面是对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养殖户没法克服的难题。

  【采访】张海琪:野生苗是人工捕捞的,所以采用人工捕捞的工具,它容易受伤。

  【解说】:野生鳅苗一旦受伤,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很容易生病死亡。

  【采访】张海琪:从我们前几年的养殖生产过程统计来看,小苗到养成这个阶段,成活率大概是在10%到20%之间

  【解说】:这样一来,养殖户前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全补后面的窟窿了。而且商品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有稳定的苗种供应量,野生苗很难保证这一点。

  【采访】张海琪:因为野生状态下可能有多有少,我们想要规模化的量的话,它就难于实现了。

  【解说】:再加上人工培育的泥鳅苗,生长速度比野生的快,所以张东亮执意要人工培育泥鳅苗。结果一养起来,果然像家人担心的那样,他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张东亮:泥鳅不见了。

  【解说】:泥鳅苗为什么会失踪呢?原因是在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死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转池,也就是把泥鳅苗从孵化池搬到育苗池里。

  泥鳅苗从出生到苗种长成阶段,并不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在这期间要搬一次家。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转池的时机,大多选择在鳅苗出生后3天左右。一开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尝到了苦头。

  【采访】张东亮:早期的时候,我们也是采用传统的3日龄就下池,但是在喂养了30日龄以后,去捕捞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泥鳅不见了。

  【解说】:活生生的鳅苗,竟然在池里不翼而飞,生不见苗,死不见尸。经过一番排查,张东亮发现了鳅苗大量失踪的原因,可这个答案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鳅苗失踪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小甲虫。除了小甲虫,像蝌蚪等生物也堪称鳅苗杀手,这些杀手要是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池子里的鳅苗可就无处藏身了。让张东亮想不明白的是,在鳅苗住进去之前,他都会先消毒,为什么水里还会藏着这么多鳅苗杀手呢?

  【采访】唐思军:土池消毒它不能非常地彻底,短时间内容易生长小甲虫。

  【解说】:和水泥孵化池不一样,土池底部的土壤,是滋生鳅苗杀手的温床,即使消毒了,杀手们还是会在几天内卷土重来。再加上3日龄的鳅苗还比较弱小,活动能力不强,容易遭到毒手。

  既然这样,传统的养殖为什么还要在鳅苗出生3天左右就转池呢?

  这是因为,一般孵化池的面积都很小。

  【采访】张东亮:传统培育的话一般都是10到20个平方米。

  【解说】:而泥鳅苗孵化后的第三天,就要张嘴吃东西了,这时候就必须喂食,可水池很小,一喂食,水质马上就变坏。

  【采访】张东亮:容易污染水质。

  【解说】:所以很多养殖户只能在泥鳅苗开口吃料时,也就是孵化3天后给它们转池,这也是业内铁定的规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可却遭受了损失。

  转和不转就成了巨大的矛盾:不转,水质差,小苗要死;转了,有甲虫,还是死。被现实逼到了墙角的张东亮,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琢磨着,怎么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让池水不被污染,又能让小苗不受甲虫的威胁呢?思来想去,张东亮决定,他要等鳅苗长大些再转池,先拿孵化池当培育池来用一段时间,让鳅苗在里面多住上10天。等到转池的时候,鳅苗已经长到了1厘米大小了。

  【采访】张东亮:13日龄的时候,由于鳅苗已经有1厘米多长了,这个时候不管从摄食能力也好,躲避天敌的能力也好,活力也好,各方面都已经加强,所以它成活率相对会比较高。

  【解说】:泥鳅苗长大了,即便池子里有甲虫,它也不怕了。可眼下的问题是,池子太小,呆不下13天,那把池子扩大点不就行了吗。

  【采访】张东亮:我们为了生长的需要,我们的水泥池一般都是标准的80平方米。

  【解说】:原来,张东亮把孵化池和鳅苗培育池合二为一了,既是孵化池,又是13日龄前鳅苗的培育池。

  不过,在扩大池塘面积的同时,张东亮还给池子都加上了遮阳棚,因为他知道,池子都是水泥底,而且池水清澈,如果是露天的,阳光充足,池子里就会长青苔。

  【采访】张东亮:水底容易长青苔。

  【解说】:青苔是一种水生植物,喜欢生活在水底,如果阳光照射到水底,青苔就会越长越多。

  您可别小瞧这些青苔,它不但会消耗池塘水中的养分,还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而且,如果鳅苗游到青苔里,它就像一张天罗地网困住鳅苗,直到鳅苗被乱丝缠死。

  【采访】张东亮:长了青苔以后,就像我们这个13日龄的鳅苗,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死亡,出不来。

  【解说】:所以,张东亮给鳅苗培育池加上了遮阳棚。

  【采访】张东亮:这个顶棚,一个好处就是防天敌,第二个好处就是避免光直射下来。

  【解说】:有了遮阳棚,减少了光照,青苔就会大大减少,甚至绝迹。张东亮不用再担心鳅苗因为误入青苔而丢掉小命。

  【主持人】:推迟了泥鳅苗的转池时间,摆脱了青苔和小甲虫的威胁,张东亮觉得,鳅苗应该可以安心地生长,实现成活率提高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它的鳅苗又出问题了。

  【解说】:这些鳅苗,可不是在练习“仰泳”,而是得了气泡病。在它们的肚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个明显的气泡。

  张东亮发现,这些得了气泡病的鳅苗,都是6到21日龄的,而其它日龄的鳅苗都没事儿,问题就出在泥鳅苗吃的饲料上。1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变换2次饲料。

  出生头两天的鳅苗不用喂食,因为它可以消耗自身的卵黄囊来维持生存。

  【采访】唐思军:这卵黄囊能够保证它前两天的营养需求,从第三天开始我们就需要投喂鸡蛋黄,来保证它的营养需求。

  【解说】:3到5日龄的泥鳅苗是喂熟鸡蛋黄,而6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喂豆浆。张东亮也是按照传统的养殖习惯这么喂的,可犯病的泥鳅苗,恰恰就是喂豆浆这个阶段的。

  在我国,泥鳅人工规模育苗的时间不长,苗种的培育,基本是借用传统的经验,当鳅苗长到6日龄以后,就往池子里泼洒豆浆。豆浆不仅可以当做鳅苗的食物,还可以肥水,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无论是豆浆还是浮游生物,都是鳅苗的美味佳肴。可这豆浆对泥鳅苗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采访】张东亮:泼洒豆浆,肥水过快,容易污染水质,小苗容易产生气泡病。

篇二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泥鳅苗的挑选、运输和放苗时间

  1.放苗时间的选择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当地水稻栽插后(或小麦收割后)至水稻收割前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水温都比较稳定,泥鳅在此时放苗死亡率最小。如果在春季过早放苗,由于水温不够稳定等原因,死亡率可能在40%~50%,此时放苗有比较大的风险。在国庆节以后也尽量不要放苗,此时水温比较低,泥鳅的食量较小,通过转运后的泥鳅很难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越冬。夏季高温天气放苗后,应尽可能地往池中注入井水或深层的河水、湖水,让养殖池中的水温控制在26~30=<:,泥鳅的成活率也比较高。放苗应尽量选择在晴天,阴雨天投放泥鳅苗,泥鳅入塘后容易生病,对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2.泥鳅苗的挑选及运输
   
  目前绝大多数的泥鳅养殖户养殖的泥鳅苗都是收购的野生泥鳅。野生泥鳅的种类很多,不过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扁鳅(黄板鳅、大鱗副泥鳅都属于此),另一种是圆鳅(即分布最广的青鳅,学名叫做“真泥鳅”)。由于这些泥揪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大水系,因此在国内市场都有销售,且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现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异。但在出口泥鳅中,却只有扁鳅一个种类(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青鳅出口的先例)。若养殖者养殖的泥鳅是供应内销市场,则无论养殖哪种泥鳅都可以,但如果是出口,则应该选择扁鳅来养殖。
   
  由于一般泥鳅的快速生长期为体重20克之前,所以用于催肥养殖的泥鳅不宜选择个体太大的泥鳅作为苗种。在江苏綠榆,养殖户一般是选择个体在7~10克的野生泥鳅用于催肥养殖,这样规格的泥鳅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每条能购长到20克左右,总体增重是1.0~1.5倍左右。若收购的泥鳅规格偏大,泥鳅的生长空间有限,就容易出现“光吃不长”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催肥养殖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每年投放鳅苗季节,都会有商贩从外地运送野生泥鳅苗到当地销售,养殖户只需选择中意的泥鳅苗投放即可。对于一些泥鳅养殖刚刚起步的地区,养殖户就只有自行收购泥鳅苗用于催肥养殖了。
   
  用于人工催肥养殖的野生泥鳅,无论是笼捕或电捕,但是要求新鲜,对于捕捉者在家中存放三天以上的泥鳅最好不要收购。收购来的泥鳅应采用敞口容器(如塑料桶、铁皮箱等)进
   
  行装运,不能密闭以防止泥鳅出现缺氧。装运时加水量一般不低于泥鳅的重量(若气温超过30<C,加水量还应适当增加)。加水后应将水面形成的泡沫捞掉,若运输时间较长(超过1小时),最好在运输的水中滴上几滴食用油(菜籽油、花生油均可),以防止运输途中水面产生泡沫影响泥鳅呼吸。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泥鳅苗繁育场,若附近有人工繁殖的泥鳅苗供应,也可直接购买人工繁殖苗用于催肥养殖。人工繁殖苗的个体尚小,生长空间大,用于养殖的增重倍数高,养殖效益一般也比收购野生泥鳅养殖要高得多。
   
  3.放苗数量的确定
   
  以江苏养殖户利用的条重7~10克的野生泥鳅苗(每千克100~150条)为例,放养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2.0千克(折合每亩池塘约放养1000~1300千克);如果是放养规格较小的人工繁殖苗,则每亩水面的放养量大约为12万尾,这样当长到尾重为20克左右时,亩产泥鳅为2吨左右(全程成活率按80%计)。确定了基本的投苗尾数后,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投苗重量了:假如我们投放的是体重为1.5克左右(体长6厘米左右)的小苗,则1亩水面应该投入的鳅苗重量为120000尾X1.5克/尾=180000克=180千克。
   
  事实上,放养密度与水源是否充足密切相关。按照上面的.养殖密度(亩产商品泥鳅2吨左右),则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泥鳅大量摄食饵料,排出的粪便及残余饵料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保持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江苏养殖户一般每天会换掉大约10厘米深度的池水(一个2亩面积的池塘,高峰期的日换水量大约为130立方米)。平原地区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要达到这样的换水量也比较容易,对于山区、丘陵地区,在确定泥鳅放养密度时,一定要对水源有比较充足的考虑。如果水源条件很好,在具备相应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还可以适当增大;如果水源不是很好,放养密度就应该适当地降低。
   
  开展池塘围网养殖泥鳅,一般都是在较高密度下进行,实际上这也有出于对减少饲料浪费方面的考虑。一般泥鳅养殖户投喂泥鳅饲料,大多都是采用全池遍撒的方式,如果密度过低,投入池中的饲料很难及时被泥鳅吃到,饲料经水浸泡变成粉末混入泥土中,会增大饲料的浪费率。养殖户的实践经验证明:按照亩产泥鳅2吨左右来把握泥鳅苗的投放密度是比较可行的。

[1] [2] 下一页

篇三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四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

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 在泥鳅养殖中,泥鳅苗期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关系到泥鳅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但是有的养殖户总觉得泥鳅苗难养,成活率低,导致成鳅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不好。 现将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及对策介绍如下: 1、泥鳅苗培育池的条件太差。表现为单个池的面积太大,或水体过深,或因长年失修淤泥深厚等等。由于面积大,风浪就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 由于池水过深、淤泥又厚,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对策是选用单池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的泥鳅池作培育池,放鳅苗时的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2、泥鳅池中敌害生物太多。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 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对策是必需严格彻底清塘消毒,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注水时一定要在进水口加双层眼网布拦截敌害生物。 3、泥鳅苗池中的残留毒性大。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又较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由于施用了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 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泥鳅水花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策是掌握恰当的施药、施肥量,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或打一桶中、下层池水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以放泥鳅入池。 4、缺乏适口饵料。不少养殖户没有重视施肥培水,或者虽然施了基肥但因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得不好,泥鳅苗下塘后因缺乏食物被饿死或长得不好。对策是: (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经受日晒和霜冻。这样做有利于消灭敌害生物(如黄鳝、蛙类、昆虫等),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培肥池水; (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施肥时间最好是在泥鳅苗下塘前5-7天; (3)泥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黄豆浆(每亩用黄豆浆1-1.5千克);并根据水色,每隔3-5天酌施粪水作追肥,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 5、长途运输的泥鳅苗放塘时因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其原因除了“调温”工作没有做好常出现这类问题外,装泥鳅苗袋内的水质指标也会因温度的变化、 排泄物的分解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可致泥鳅苗中毒呈亚昏迷状态,若在放苗时未经“缓苗”处理,就可能造成大量死亡的后果。

对策是先将装苗袋放在泥鳅苗池的荫凉处漂浮1-2小时以平衡水温,直到袋内外的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才打开袋子。泥鳅苗袋打开后,还不能马上把泥鳅苗放入泥鳅池中去, 而应舀少量池水逐渐加到袋内与之混和,以平衡水化学指标。把泥鳅苗倒入大塑料盆内,逐渐向盆中加入池水,这样能更好地平衡水化学指标。仔细观察泥鳅苗的行为, 直到它们活动完全正常以后才能放入泥鳅池。 6、泥鳅苗质量太差。亲鱼培育得不好或近亲繁殖的泥鳅苗因先天不足生命力弱,培育的成活率往往不高,且个体大小不均、畸形苗占的比例大;有些泥鳅苗繁殖场的孵化条件差、 孵化用具不洁净,产出的泥鳅苗带有较多病原体(如病菌、寄生虫等)或受到重金属污染,泥鳅苗下池后成活率必然很低;高温季节繁殖的苗因孵化出膜时间很短、泥鳅苗的生命力比较脆弱, 培育时的成活率一般也较低。此外,由于泥鳅苗太嫩,下池后沉底不动,也易造成大量死亡。经过几次“包装、发运、放池”折腾的同批泥鳅苗下池后的成活率也必然不会高。

篇五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提高鳅苗成活率的方法

八招提高鳅苗成活率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时间:2010-01-03 15:35:49 来源:新民生态养殖网 作者:农夫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泥鳅的人工繁衍与家鱼相同。运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相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显露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衍相同。

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停止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重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悄悄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个渐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平均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人工繁衍方法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天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 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绿溶液停止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在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 ~1500尾为宜,过密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增育。

鳅苗孵出3天末尾即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并经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 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 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天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体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重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10厘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泥鳅苗的培育是养殖泥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环节,由于苗期体质较弱再加上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饲养难道加大。新民养殖场经过多年的养殖经验,现总结出八招提高鳅苗成活率的好方法,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 养前清塘

鳅苗放养前10天,抽干池水,清除杂草,挖去过多淤泥。每公顷用块状生石灰150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杀死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进水时,进水口要用双层密网过滤,以防野杂鱼类进入池中。发现蛙卵和水草,要及时清除。

二、慎选鳅苗

1.在孵化缸内,将水体搅动成漩涡状,鳅苗能在游涡边缘逆水游泳为好苗。

2.取少量鳅苗放入盘中,鳅苗游态活泼,身体清洁,口吹水面,鳅苗能逆水游,倒掉水后鳅苗留在盘底剧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圈状为好苗。

三、下塘准备

1.“试水”后下塘。鳅苗放养前1天,取几尾鳅苗放在鱼池网箱中,观察1天,若鱼活动正常,即可放苗。

2.肥水下塘。肥水下塘标准是池塘中浮游动物(轮虫)正处于繁殖高峰期,保证鳅苗入池后,有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一般鱼池施肥后6天-7天,轮虫繁殖达到高峰期,所以施肥时间应在鳅苗下塘前7天-8天为宜。如水温低,可以提前2天-3天,每亩施有机肥200公斤-300公斤。

3.投食下塘。鳅苗下塘时,每万尾鳅苗投喂蛋黄2-3个。方法是,鳅苗放入稍大的塑料盆内,将蛋黄用水稀释,经40目聚乙烯网布过滤后,均匀洒在盆内,再等20分钟后,放入池中。【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4.调温下塘。鳅苗运到池口时,注意氧气袋与鱼池水温不能相差±3℃,若温差过大,应将氧气袋放在鱼池水面上,待袋内水温与鱼池水温接近时,再缓慢将鳅苗放入池中。如遇有风浪,应选择上风离岸2-4米处放苗。

四、密度合理【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每亩放养鳅苗8万-10万尾。密度过低不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过高则培育过程中易造成鳅苗浮头,或因饵料不足抑制鳅苗生长。

五、 适时施肥

鳅苗培育以豆浆投饵为主,施肥为辅。豆浆泼洒要量少次多,均匀泼洒,每天投饵要做到“三遍两满塘”(即1天泼浆3次,其中2次全塘泼洒,1次围鱼池四周泼洒)。豆浆要现磨现泼,不可搁置太久。每天每亩需黄豆3公斤-4公斤,5天后,除泼浆外,还需增投豆渣、豆饼糊等精料。

六、调活水质

鳅苗入池前期,水深控制在40-60厘米,7天后,每2天~4天注水1次,每次注入10厘米-15厘米,扩大鳅苗生长空间,保持池水“肥、活、爽、嫩”。注水时应注意水体平直地流入池中,注水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鱼长时间顶流,消耗体力。

七、定时巡塘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质情况,以确定投饵数量和施肥量。观察鱼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发现病害要及时治疗和清除。

八、鱼病防治【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培育期内每5天~7天泼洒1次石灰水,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可以澄清水质,预防鱼病。跑马病发病时,可用芦席隔断鳅苗狂游路线,停止注水,并适当增加投饵、施肥数量。当发生白头白嘴病、白皮病时,每亩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或0.2克/立方米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池水,连用2天,并及时分池,降低池内密度。

泥鳅苗种培育的日常管理泥鳅苗种培育的日常管理 泥鳅夏花培育期的日常管理:

一、水质管理。鳅苗培育期水质既要肥,又不能腐败。每天早上向池内加水5-10厘米,同时排出部分老水。培育池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颜色偏深时应及时换水。

二、水位管理。泥鳅夏花培育池开始水较浅,随着苗体的增大,应逐渐增加池水深度,以增加培育池水体。一般池水水位由最初的40厘米加深到50厘米左右。

三、水体溶解氧管理。鳅苗对水中溶解氧反应较敏感,当溶解氧不足时,多数鳅苗会集中在水体的中上层;当水中溶解氧比较充足时,小苗则会集中在水体的下层。若水中缺氧,鳅苗会游到水面直接吞食空气而起气泡病;但当水中溶解氧过多时,池底和池壁都会冒出小气泡,鳅苗也会误食气泡造成气泡病。所以高密度培育池应配备增氧机,采用间歇增氧的方法。

篇六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开口营养液对三种泥鳅苗种成活率影响的研究

篇七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野生泥鳅苗种和人工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比较

今日三农网,

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 40 %一 60 % ,最高也不过 80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5 % 左右。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 l )捕捞方法 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 2 )中间过程复杂 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还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十分虚弱。

( 3 )营养不良 在暂养及筛选运输过程中,一般不喂食,这样长时间的停食,使泥鳅根本没有营养来源,体质明显下降。

( 4 )放养时间较迟 野生的泥鳅苗种放养一般都比较迟,这是因为泥鳅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气温上升才会被农民捕捞起来,因而野生黄鳝不可能一次捕捞,在较长时间内,不断捕捞,暂养累积一定数量后,经筛选再出售。这样时间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气温较高,而这些泥鳅因长时间的暂养、筛选及运输,已是伤痕累累,极易发病死亡。

( 5 )筛选和运输的工具不当 筛选时用筛子过鳅苗种,泥鳅小过筛孔容易,但也受伤;大的鳅苗种过筛孔难度大,更易受伤。

野生泥鳅苗种购买后,在放养前要处理妥当,即筛选出好的苗种进行饲养,挑出劣质苗种立即出售;即使是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最好也筛选一下,具体筛选方法可借鉴前面的黄鳝苗种筛选方法,详见第一章的五(三)部分。筛选结合用药物消毒一并操作。这样把问题在放养前解决好,即使是野生泥鳅苗种也可提高饲养的成活率,并可减少经济损失。


泥鳅苗成活率关键相关热词搜索:泥鳅水花成活率关键 泥鳅苗价格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泥鳅苗成活率关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泥鳅苗成活率关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434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