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2017-06-21 17:39: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共7篇)解兵养泥鳅方法:注重细节养殖泥鳅赚了上千万[科技苑]细节成就的泥鳅王(20131010)   【主持人】:安徽省肥西县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11年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一开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结果一年下来只勉强保本。然而到了第二年,他的销售额突然提高了十几倍,达到上千万元,一...

篇一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解兵养泥鳅方法:注重细节养殖泥鳅赚了上千万

  [科技苑]细节成就的泥鳅王(20131010)  

  【主持人】:安徽省肥西县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11年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一开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结果一年下来只勉强保本。然而到了第二年,他的销售额突然提高了十几倍,达到上千万元,一举成为当地同行里最赚钱的人。他到底有什么绝招呢?说出来别惊讶,他只是在3个小细节上做了一点点改变——

  【解说】:今年泥鳅的繁育季节,解兵和他的工人们特别忙碌,这里每天都要出售大量的泥鳅苗。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一直到七月份能给市场供应20多万斤的苗。

  【解说】:短短几个月就出售20多万斤!这要放在一年前的话,解兵自己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去年就惨了,去年全年从春到秋天,全年总共出了两万斤不到的苗,差得远。

  【解说】:2012年总共才出了不到两万斤苗,今年就能达到20多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 很多人都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解兵就成了当地最大的泥鳅繁育户。谁都知道,泥鳅繁育一直是一个行业性难题,那这么短的时间,解兵咋就成了行家里手了呢?

  解兵是2011年才开始繁育泥鳅苗的,其实,一开始他也像其他育苗户一样,用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

  2011年下半年,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按照其他育苗户的模式给泥鳅建产房,也就是这个圆形的环道。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孵化都在这个环道做,环道是保证他流水的时候,能够均匀,模仿大自然中泥鳅繁殖的时候,流水的环境。

  【解说】:泥鳅喜欢在流动的水里产卵,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它们陆续浮出水面,开始相互嬉戏,雄泥鳅经过一段时间的追逐,用身体缠住雌泥鳅的腹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分别往水里排出精子和卵子。

  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就成了受精卵。

  几天之后,受精卵就会孵化出小泥鳅了。

  在当时跟别人学习的时候,解兵就知道,在泥鳅产卵的时候,必须给它们在这个环形的产房里建一个产床,这个产床其实也简单,就是在环道里面铺一张网子。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个网子把整个环道给覆盖起来,泥鳅就在这里面产卵。那么把这个整个铺盖起来,用这个东西挂起来,底部的时候给它在这缠一缠挂起来,这样网就塌不下去,整个网就这样整体的撑起来了。

  【解说】:建环道,铺网子,这和其他人没啥区别,都是常规的成熟技术,可解兵为什么第二年就能繁育出20多万斤的泥鳅苗,一个月相当于头一年全年的产量,他到底有什么绝活呢?解兵说其实他的方法和别人的都一样,变化就在一些小细节上。

  去年春天,解兵养的第一批泥鳅开始产卵,他是既高兴又紧张,就怕出点差错,所以从泥鳅一放进产房,解兵就不停地观察,观察来观察去,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我就仔细的观察,发现泥鳅在这个环道里会待一天多时间,卵跟水冲上来的时候它会自己把自己的卵吃掉。

  【解说】:泥鳅的这个毛病真不是个小事儿,泥鳅那么大,卵那么小,一口还不得吞下几十个卵啊?一年甚至两年的精心呵护,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回到泥鳅的肚子里,哪个育苗户能不心疼呢?

  其实,育苗户都清楚这是个巨大损失。但这个育苗模式已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大家也就把泥鳅吃自己的卵,看做是正常损耗了。而解兵的能耐就是在自己的耳边多挂了一个问号,从而把自己的脚步稍稍往前迈了一步。

  为了搞清楚原因,解兵就请来了水产方面的专家。专家告诉他,泥鳅吃自己的卵并不奇怪,因为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在产崽的时候都有吃幼崽的恶习。

  动物吃自己的卵或幼崽,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动物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急需能量的补充。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泥鳅产完卵以后,急需需要营养补充 在这里面是没有什么食物的。

  【解说】:专家的答复让解兵茅塞顿开,环形水道中的流水都是抽上来的地下水,水中没有什么食物,急需补充能量的泥鳅只好吃自己的卵了。那怎么才能减少卵被吃的现象呢?

  环道里铺一张网子,正是为了让刚产的卵漏下网眼,把网上泥鳅和网下的卵分开。这样既能避免泥鳅吃卵,又能让卵及时到空间更大的环道里去孵化。理是这个理儿,可大家都没有挡住泥鳅吃自己产下的卵。

  解兵刚开始也一样,也是按照大家常用的网目铺了网子。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网目太大了,卵又漂上来了,就不行了。

  【解说】:传统的网重点在防范泥鳅,而对卵的运动有所忽视。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

  我看到别的家的用了很宽的网 就是网眼特别大 只要让泥鳅钻不过去就可以了。

  【解说】:网眼大,好像是把泥鳅和卵很好地分开了,没想到网眼一大,卵又穿过网眼浮上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隔离做得不彻底。

  明白这个道理后,解兵开始精心计算,标准是仅让卵能掉下去,而无法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我们最初的时候用这种密的网。

  【解说】:这种网子网眼很小,刚产下的卵正好能通过,这样卵漏下去以后就不会浮上来了吧?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发现卵和泥鳅都在里面,捕的时候子下不去了。

  【解说】:结果发现这种网子还是不行,一粒卵能通过网眼,可是泥鳅产卵一产就是几千粒,而且刚产的卵黏性很大,几粒卵就把网眼堵住了,网眼一堵,后面的卵就漏不下去了。

  网眼大了卵会浮上来,网眼小了卵又漏不下去,为了找到合适的网子,解兵来来回回没少折腾。最后找到了这种网子,网眼不是很小也不太大,有三四个卵粒大小。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种目数的网刚好,它产完的卵能够下的去。

  【解说】:能下的去,却不会再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开始的卵是小的遇水它会膨胀,一膨胀以后它在跟水流冲回来的时候呢就上不去了,从这个孔翻不过来了。这样就有效保持了产的卵能下的去,浮上的卵上不来,刚好这个网也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用这种网,产量明显提高。

  【解说】:网子的问题解决了,泥鳅吃卵的现象减少了,接下来就等着孵化了。可是到了孵化出小苗的时候,解兵发现出苗率太低。这又是咋回事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最初的时候我们测过只有10%~20%的出苗率,我们就觉得有问题。

  【解说】:产卵率挺好,可出苗率却这么低,这哪能行。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当时很沮丧,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会这么低呢,心里也觉得挺沮丧的。

  【解说】:这也难怪,费尽心思又是给泥鳅建产房,又是修产床,无疑是为了让泥鳅多生,多出苗。这卵产的是多了,可是大部分的卵如果孵化不出来,这那成呢?在咨询了专家后他才知道,孵化率低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受精卵死亡。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人工繁育容易造成产卵后,比自然状态下产卵密度大,产卵密度大以后,容易造成卵沉底,窒息、死亡。

  【解说】:原来是发生了死卵现象。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产出来的卵是有粘性的, 一堆积的话就会死亡,一个挨一个的,苗就会死亡,孵不出小苗了。

  【解说】:为了刺激泥鳅产卵,同时也为了防止产出的卵出现堆积现象,繁殖环道内的水都是流动的,在水的带动下,卵会随着水流漂浮。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堆积呢?解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终于发现了症结就出在这个喷头上。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这是国内繁殖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鸭嘴式的。

  【解说】:解兵刚开始学习养泥鳅的时候,看到大多数养殖户在环道底部安装的都是这种喷头,通过这些喷头使环道内的水流动起来。利用水的流动性,把卵带动起来,减少卵的粘连、沉积。但是这种喷头却有个缺点。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但这种传统的鸭嘴式喷头,水流容易形成死角。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是会有一个角度的,会形成一定的死角,像这个三角带会形成死角,有的时候产出来的卵在这一块就会堆积。

  【解说】:传统的鸭嘴喷头由于是单个点在进行喷射,环道内水流难以实现全覆盖,所以在流水冲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出现死角。

  泥鳅刚刚产下的卵往往很黏,靠着这种黏性它们会附着到水草上面。但是在人工繁育的环道里没有水草可以依附,如果卵堆积了就会粘到一起,粘到一起就会因为缺氧造成窒息死亡。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如果一堆积就是两个卵堆到一起,就像鸡蛋双黄蛋一样最后肯定出不了鸡苗的,全部压在一块了就会死掉。

  【解说】:环道里每隔两米就安装一个喷头,每个喷头有这么两个死角。水虽然流动起来了,但是泥鳅卵到了死角这儿就会有很多沉积下来。

  解兵就想如果我把鸭嘴变大,是不是就能减少死角了呢?堆积现象应该会有好转吧。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别人家的喷嘴鸭舌大概会是这个形状会更小一点,只有这么窄,所以它的扇形面积更小。

  【解说】:没想到解兵把喷头的鸭舌变宽以后,喷射角度大了,死角是小了点,但是有个问题他没考虑到,就是水的流速。 鸭嘴变大后,喷出来的水柱冲击力一下变得很强,对刚刚孵化的小苗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的水流的冲力太大,往往那些卵到不会出问题,苗子的时候会被冲死掉,压力太大了会被冲死,是有孵化出来,但是孵化率特别低。

  【解说】:鸭嘴喷头小了,会造成卵的堆积;大了呢,又容易把刚孵化出的泥鳅苗冲死,降低孵化率,看来鸭嘴喷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想让卵健健康康地在环道内孵化,还得想别的招。

篇二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张东亮养泥鳅:提高泥鳅苗成活率出妙招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

  采访:“泥鳅不见了”。

  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

  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

  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

细微变通出妙招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积塘湖村,有一位叫张东亮的泥鳅养殖户,他以前养的是商品泥鳅,效益一直不错。可就在2010年,他却放弃原本红火的商品泥鳅生意,改养泥鳅苗,他的这个举动,让全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东亮和他的父亲,回想起张东亮当年的这个举动,他的父亲还是有些后怕。

  【采访】:

  张东亮的父亲:因为这个东西搞失败的话,麻烦了,搞得我睡觉睡不好 吃饭也吃不香。

  【解说】:家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泥鳅苗养殖,是从鳅苗孵化开始,一直养到30天以后,长到4厘米左右,才能出售做商品泥鳅养殖,这期间的管理,都是精细活儿,搞不好,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当时的市场行情,养殖商品泥鳅更容易赚到钱,因为管理上比较省事儿,而且成活率高。鳅苗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张东亮:家里的人很担心 ,觉得这个技术难关各方面可能过不去 ,比较担心。

  【解说】:规模培育泥鳅苗到底有多难,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

  【采访】张海琪:最关键的难点 ,在于它的苗期三厘米到五厘米这个阶段 ,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很难实现那个批量化生产。

  【解说】:所以,对于鳅苗养殖户来说,规模化养殖技术真是一道难迈的槛儿。

  【采访】胡新民:在我们东阳市,人工繁殖,规模化繁殖基地不是很多,也只有两家。

  【解说】:人工养殖鳅苗不但难,而且风险大,在别人看来,张东亮是在自讨苦吃,可他还是坚持养殖泥鳅苗。因为张东亮很看好人工养殖泥鳅苗的市场前景。

  在东阳市当地,人工培育的泥鳅苗很少,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张东亮想着,如果养好了,不仅可以多赚钱,还能保护野生泥鳅资源。因为以往商品泥鳅养殖,基本上是靠捕捞野生苗,这一方面是对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养殖户没法克服的难题。

  【采访】张海琪:野生苗是人工捕捞的,所以采用人工捕捞的工具,它容易受伤。

  【解说】:野生鳅苗一旦受伤,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很容易生病死亡。

  【采访】张海琪:从我们前几年的养殖生产过程统计来看,小苗到养成这个阶段,成活率大概是在10%到20%之间

  【解说】:这样一来,养殖户前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全补后面的窟窿了。而且商品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有稳定的苗种供应量,野生苗很难保证这一点。

  【采访】张海琪:因为野生状态下可能有多有少,我们想要规模化的量的话,它就难于实现了。

  【解说】:再加上人工培育的泥鳅苗,生长速度比野生的快,所以张东亮执意要人工培育泥鳅苗。结果一养起来,果然像家人担心的那样,他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张东亮:泥鳅不见了。

  【解说】:泥鳅苗为什么会失踪呢?原因是在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死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转池,也就是把泥鳅苗从孵化池搬到育苗池里。

  泥鳅苗从出生到苗种长成阶段,并不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在这期间要搬一次家。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转池的时机,大多选择在鳅苗出生后3天左右。一开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尝到了苦头。

  【采访】张东亮:早期的时候,我们也是采用传统的3日龄就下池,但是在喂养了30日龄以后,去捕捞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泥鳅不见了。

  【解说】:活生生的鳅苗,竟然在池里不翼而飞,生不见苗,死不见尸。经过一番排查,张东亮发现了鳅苗大量失踪的原因,可这个答案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鳅苗失踪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小甲虫。除了小甲虫,像蝌蚪等生物也堪称鳅苗杀手,这些杀手要是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池子里的鳅苗可就无处藏身了。让张东亮想不明白的是,在鳅苗住进去之前,他都会先消毒,为什么水里还会藏着这么多鳅苗杀手呢?

  【采访】唐思军:土池消毒它不能非常地彻底,短时间内容易生长小甲虫。

  【解说】:和水泥孵化池不一样,土池底部的土壤,是滋生鳅苗杀手的温床,即使消毒了,杀手们还是会在几天内卷土重来。再加上3日龄的鳅苗还比较弱小,活动能力不强,容易遭到毒手。

  既然这样,传统的养殖为什么还要在鳅苗出生3天左右就转池呢?

  这是因为,一般孵化池的面积都很小。

  【采访】张东亮:传统培育的话一般都是10到20个平方米。

  【解说】:而泥鳅苗孵化后的第三天,就要张嘴吃东西了,这时候就必须喂食,可水池很小,一喂食,水质马上就变坏。

  【采访】张东亮:容易污染水质。

  【解说】:所以很多养殖户只能在泥鳅苗开口吃料时,也就是孵化3天后给它们转池,这也是业内铁定的规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可却遭受了损失。

  转和不转就成了巨大的矛盾:不转,水质差,小苗要死;转了,有甲虫,还是死。被现实逼到了墙角的张东亮,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琢磨着,怎么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让池水不被污染,又能让小苗不受甲虫的威胁呢?思来想去,张东亮决定,他要等鳅苗长大些再转池,先拿孵化池当培育池来用一段时间,让鳅苗在里面多住上10天。等到转池的时候,鳅苗已经长到了1厘米大小了。

  【采访】张东亮:13日龄的时候,由于鳅苗已经有1厘米多长了,这个时候不管从摄食能力也好,躲避天敌的能力也好,活力也好,各方面都已经加强,所以它成活率相对会比较高。

  【解说】:泥鳅苗长大了,即便池子里有甲虫,它也不怕了。可眼下的问题是,池子太小,呆不下13天,那把池子扩大点不就行了吗。

  【采访】张东亮:我们为了生长的需要,我们的水泥池一般都是标准的80平方米。

  【解说】:原来,张东亮把孵化池和鳅苗培育池合二为一了,既是孵化池,又是13日龄前鳅苗的培育池。

  不过,在扩大池塘面积的同时,张东亮还给池子都加上了遮阳棚,因为他知道,池子都是水泥底,而且池水清澈,如果是露天的,阳光充足,池子里就会长青苔。

  【采访】张东亮:水底容易长青苔。

  【解说】:青苔是一种水生植物,喜欢生活在水底,如果阳光照射到水底,青苔就会越长越多。

  您可别小瞧这些青苔,它不但会消耗池塘水中的养分,还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而且,如果鳅苗游到青苔里,它就像一张天罗地网困住鳅苗,直到鳅苗被乱丝缠死。

  【采访】张东亮:长了青苔以后,就像我们这个13日龄的鳅苗,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死亡,出不来。

  【解说】:所以,张东亮给鳅苗培育池加上了遮阳棚。

  【采访】张东亮:这个顶棚,一个好处就是防天敌,第二个好处就是避免光直射下来。

  【解说】:有了遮阳棚,减少了光照,青苔就会大大减少,甚至绝迹。张东亮不用再担心鳅苗因为误入青苔而丢掉小命。

  【主持人】:推迟了泥鳅苗的转池时间,摆脱了青苔和小甲虫的威胁,张东亮觉得,鳅苗应该可以安心地生长,实现成活率提高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它的鳅苗又出问题了。

  【解说】:这些鳅苗,可不是在练习“仰泳”,而是得了气泡病。在它们的肚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个明显的气泡。

  张东亮发现,这些得了气泡病的鳅苗,都是6到21日龄的,而其它日龄的鳅苗都没事儿,问题就出在泥鳅苗吃的饲料上。1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变换2次饲料。

  出生头两天的鳅苗不用喂食,因为它可以消耗自身的卵黄囊来维持生存。

  【采访】唐思军:这卵黄囊能够保证它前两天的营养需求,从第三天开始我们就需要投喂鸡蛋黄,来保证它的营养需求。

  【解说】:3到5日龄的泥鳅苗是喂熟鸡蛋黄,而6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喂豆浆。张东亮也是按照传统的养殖习惯这么喂的,可犯病的泥鳅苗,恰恰就是喂豆浆这个阶段的。

  在我国,泥鳅人工规模育苗的时间不长,苗种的培育,基本是借用传统的经验,当鳅苗长到6日龄以后,就往池子里泼洒豆浆。豆浆不仅可以当做鳅苗的食物,还可以肥水,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无论是豆浆还是浮游生物,都是鳅苗的美味佳肴。可这豆浆对泥鳅苗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采访】张东亮:泼洒豆浆,肥水过快,容易污染水质,小苗容易产生气泡病。

篇三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养泥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养泥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泥鳅属于鱼类。养泥鳅,应该和养鱼一样,从水花苗养起。鱼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鱼都是从水花苗养起;有谁专买野生鱼苗养呢?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家鱼”养殖,从水花苗开始养殖,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

同理,泥鳅养殖,也必须从水花苗开始,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养泥鳅;才能获得养殖环节最大的经济效益。

非常遗憾的是,国内泥鳅养殖行业被少数人引上了歧途。部分专业炒作、贩卖野生泥鳅苗的公司、或个人,为谋取暴额利润,利用电视、网络大肆宣传、广告,把野生泥鳅苗包装成高产苗、国外引进苗、名牌苗,对泥鳅养殖户进行诱引、误导;同时,大肆污蔑说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泥鳅养殖户们,由于刚刚涉入这一行,辨别真假能力不强,中招上当者不计其数。

野生泥鳅苗不光成活率低,长的慢,因为经过一番包装炒作,价格还特别的高。养殖户买回去养殖,能赚钱的人很少。

野生泥鳅苗大多是电瓶击打捕捞,经过大小收购商层层收购,层层运输,反复筛选、冲洗、淘汰、过秤,直到养殖户买回去放养,不知经过多少个环节、多少次折腾。特别是少数炒苗公司和个人,为了迷惑买苗者,把大量收购来的野生苗,投放到自己的“暂养”塘里,进行高密度暂养,冒充人工培育的苗。在这样的“暂养”塘里,由于泥鳅太多,水塘底层水质浑浊、恶化、缺氧;各种病菌、病毒滋生。每条泥鳅都可能感染病毒病菌。养殖户买了这种苗回去养,等苗子下了塘,各种病菌病毒爆发,药无可救。大量死亡泥鳅沉在水底,再次严重污染恶化水质,造成苗子大量死亡。注意:泥鳅死亡少量漂在水面,大量的是不漂在水面的,都沉在水底。养殖户发现不了死泥鳅,每天还在按买进泥鳅苗的总量在投放饲料。投了那么多饲料,只有少量活的泥鳅吃,又进一步恶化水质,仅剩的少量活泥鳅还会进一步死亡。

很多泥鳅养殖户反映:投放1000斤泥鳅苗,饲料喂了好几吨,养了几个月,收获时,还收不到1000斤,养殖户们搞不清什么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上面阐述的那样。 养泥鳅水花苗,首期投入资金少。投入资金少,就意味着投入风险小。水花苗养大了,苗子部分所占的资金少,利润空间大得多。

当然,养殖泥鳅水花苗,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必须选择好厂家、好苗、好技术。如果你选择的供苗厂家虽然有水花苗卖,但是水花苗培育育苗技术很不成熟,你买了这种厂家的苗回去养,他没有可靠成熟的水花苗培育技术传授给你,你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如果光靠养殖户们自己慢慢摸索,可能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有技术成熟的厂家传授给你,是养殖泥鳅水花苗成功的捷径。

目前,国内大量泥鳅养殖户,总是沉迷养野生泥鳅苗;即使失败,即使效益不彰;总是觉得是自己的技术还不过关,从没想过是野生泥鳅苗惹的祸。

所以说,这类养殖户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对这个错误,如果不能清醒认识,泥鳅养殖永远只能在一条死胡同中打转转。

如果这类人能认识错误,改弦更张,学会从泥鳅水花苗养起,虚心学习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当技术掌握之时,他们的泥鳅养殖事业,必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四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泥鳅的套养技术

泥鳅的套养技术

利用水田种莲藕秋植荸荠套养泥鳅冬栽油菜

利用水田种莲藕,秋植荸荠套养泥鳅,冬栽油菜,这种新的1年4熟栽培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每年可收获鲜藕600~700千克,荸荠1000~1200千克,商品泥鳅150千克左右,油菜子150~200千克,累计667平方米产值超过4000元,667平方米增效2000元以上。

田块条件

选择阳光充足、保水性好、管理方便、有排灌条件的田块,沿田埂四周挖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米左右。田埂加高至0。8米,并夯实,在田块两端的适当位置分别用直径为30厘米的砼管做成进水口和出水口,砼管靠近田块的一端要用40目纱网设置好防逃网,用于滤水和防止泥鳅逃跑。要求水源无工业污染。

茬口安排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3月中旬利用冬闲田培育莲藕种苗,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80千克左右,4月中旬移栽。8月上旬收藕让茬,粗整地即可移栽荸荠,株距50厘米,行距80厘米,667平方米种植1800株左右。同时,套养规格为体长3~5厘米的泥鳅苗约40千克。11月底翻泥收获荸荠,将泥鳅诱至沟内囤养至元旦、春节上市。随后整地做畦移栽油菜,畦宽不超过3米,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油菜移栽前,必须提前30天育苗。4月上旬收获油菜。 施肥标准

莲藕要求施足基肥并视苗情长势适时适量追肥。收藕后结合粗整田,667平方米施腐熟猪牛粪等农家肥1500千克、尿素20千克、复合肥30千克做荸荠的基肥。立秋后667平方米施草木灰150千克,以利荸荠形成球茎。白露前追施球茎膨大肥,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油菜一般不需要施基肥。

水分管理

莲藕生长期田间水位先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荸荠田套养泥鳅后,从8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0天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10厘米,保持田面水深15厘米左右。天气转凉后逐渐降低水位,9月中旬至10月底,保持水深7~10厘米。11月上旬开始,逐渐排水,保持田间湿润即可。

原文转载于/channel/niqiu

探析茭白田泥鳅无公害套养技术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利用茭白田套养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茭白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茭白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有效手段。

1茭鳅套养的可行性【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茭白为多年生草本水生蔬菜,在整个生长期间不断水,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位一般控制在2~20 cm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茭白行间距在1 m左右,是天然的鱼沟;夏季高温季节,茭白成为泥鳅的天然遮阳棚,避免了水体温度过高对泥鳅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茭白的病虫害数量少,危害程度轻,可以通过紫外灯诱杀、生态调控等措施控制,不必使用高毒农药,保障了泥鳅的安全。泥鳅有钻泥习性,使田泥疏松,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可促进茭白根系发育,鳅粪又是茭白良好的肥源,据测定,泥鳅养殖的田块有机质、有效磷、钙和镁等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捕食田间害虫,减轻部分茭白病虫害,成鳅阶段,泥鳅的食性偏向于植物性,幼嫩的根芽都是泥鳅的食物,高密度养殖泥鳅对茭白田中的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茭鳅套养不仅对茭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还可收获生态泥鳅,提高经济效益。

2茭白田套养泥鳅技术

2.1田块选择与整理

2.1.1田块选择。套养泥鳅的茭白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易于排灌、管理方便、保水性好的田块,山区的“冷水田”,靠天收的“无水田”,以及暴雨季节来水量暴涨的田块不能选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面积以500~1 000 m2为宜,太大或太小均不便管理。

2.1.2开挖鱼溜和鱼沟。选好田块后开挖鱼溜和鱼沟。在茭白田中根据田块形状开挖“田”或“目”字型鱼沟,沟宽40 cm、深50 cm,在田块的四角开挖鱼溜,长、宽1~2 m,深0.5~0.6 m,鱼溜与鱼沟相通,确保在茭白田水位降低、使用农药时,泥鳅能到鱼溜和鱼沟中躲避。

2.1.3水道改造与防逃设置。养鳅田的进排水口对角线设置,有利于田间水体的流动性。进水口必须使用硬质PVC管道,防止泥鳅顺水流逃逸。在PVC管道上端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茭白田。设置2个排水口,一高一低,便于茭白田水位管理;设置2个溢水口,防止夏季暴雨水位抬高造成泥鳅逃逸。排水口和溢水口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泥鳅逃逸,并在排水口前设置防鱼栏,防止杂物堵塞。

田埂的内壁用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入土20~30 cm,防止渗漏和泥鳅打洞逃逸。沿田埂2~3 m钉一直立的木桩,沿木桩围一直立的密眼渔网,渔网高60~80 cm,下端用泥块封好,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养殖田。

2.2泥鳅养殖

2.2.1鳅种来源。鳅种可以通过人工繁殖、从市场上购买和诱捕获得。人工繁殖的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但繁殖技术相对复杂;从市场上购买的鳅苗大小不均,不同的捕捞方式对鳅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电捕、药捕的鳅苗坚决不能使用,否则影响成活率。

2.2.2放苗前茭白田准备。茭白田改造完成后,在泥鳅正式放养前10 d左右用生石灰对水全田均匀泼洒,减少田间的病原菌,用量为100 g/m2左右,没有进行鱼类套养的田块减少用量,对于曾经套养黄鳝、泥鳅以及其他鱼类的田块必须加大用量。放养前5~7 d撒施有机肥,作为茭白的基肥,同时为泥鳅培育天然饵料。

2.2.3放苗。放苗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先用3%食盐水浸泡8~10 min,对鳅体进行杀菌消毒,防止将病原物带到养殖田块。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密度为体长8~12 cm的鳅苗150~300 g/m2,规格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规格太大则已经性成熟,影响生长速度。

2.2.4饲料投喂。在养殖密度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泥鳅的天然饵料进行生态养殖。增施有机肥,培养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投放100~200 g/m2田螺,田螺产的幼螺是泥鳅的天然饵料;在鱼坑上方安装2个诱虫灯,一高一矮,高的离水面2.5~3.0 m,矮的离水面0.2~0.4 m,晴天的晚上先开上面的灯,将远处的飞蛾等昆虫诱集过来,30 min后关闭,并同时打开下面的灯,昆虫将扑向下面的灯和水中的倒影,不幸落水的昆虫就是泥鳅优良的蛋白质来源。

在高密度养殖、追求更高产量的情况下,培育天然饵料和诱虫灯诱虫就不能满足泥鳅的需求,必须人工培养蚯蚓、蝇蛆或直接投喂人工饲料。鳅苗在下田后1周内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2~3 d投喂米糠、麦麸或配合饲料等。前几次将饲料投放到鱼溜和鱼沟中,然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将各鱼溜作为定点投喂,投喂2次/d,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5%,根据水温、天气等灵活掌握。

2.3茭白管理

茭白施用化学肥料时,必须先排浅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沟、鱼溜中才能施用,并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分次施用,避免化肥浓度过多对泥鳅产生毒害作用;对必须使用农药

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田块,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杀虫双以及除草剂等,农药使用时应分片轮换使用,让泥鳅有可逃生之处。

2.4日常管理

茭白田套养泥鳅必须加强日常管理,注意防逃、防病等。每天围绕田块巡视一周,重点查看围网是否破损、进排水口是否堵塞,是否有敌害生物入侵,并观察泥鳅的活动是否异常,对破损的围网及时修补,及时清理进排水口。当有蛇、水獭等敌害生物时,应进行驱赶或捕捉,减少损失。对于活动异常的泥鳅要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是因为田间施肥过多、农药污染水源等,则必须尽快使用无污染的水源对养殖田进行换水,对于发病泥鳅,可以通过泼洒石灰水、茭白田中浸泡中草药等方式防治。

2.5捕捞与上市

经过4~5个月的饲养,国庆节以后,可以分批捕捞泥鳅上市。捕捞时先用鱼笼在鱼溜、鱼沟中诱捕2~3 d,然后排干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溜中用抄网捕捉。

篇五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泥鳅不同饲养阶段的投喂

篇六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泥鳅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篇七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相关热词搜索:鱼缸养泥鳅喂什么 地图鱼只喂泥鳅好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养泥鳅喂什么东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养泥鳅喂什么东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495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