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2017-06-30 09:56:1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共5篇)废菌棒的用途:废菌棒种植蘑菇技术[农广天地]废菌棒长出好蘑菇(20140827)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这些废菌棒可以再回收利用。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这些废菌棒进行再次栽培,生长出第二茬甚至第三茬的蘑菇,也可以叫做二次出菇。第二种方法:就是将废菌棒处理后栽培其它食用菌,把废菌棒打碎,...

篇一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废菌棒的用途:废菌棒种植蘑菇技术

  [农广天地]废菌棒长出好蘑菇(20140827)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这些废菌棒可以再回收利用。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这些废菌棒进行再次栽培,生长出第二茬甚至第三茬的蘑菇,也可以叫做二次出菇。第二种方法:就是将废菌棒处理后栽培其它食用菌,把废菌棒打碎,在菌棒中掺加其它栽培料,生产其它品种的食用菌。废弃菌棒被重新利用,有效地减少了菇农的生产成本,使得生产者能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本片中对这两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让菇农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

  袋料废菌棒栽培平菇:

  袋料废菌棒(筒),包括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银耳、金针菇等食用菌的袋料栽培,收过2~3潮菇(耳)后,基本不再发生子实体的菌袋,尚存供平菇生长所需的一定养分,只要稍加处理,并添加少量新鲜培养料,仍可栽培平菇,并获得生物效率60%~80%的平菇产量。

  废菌棒的处理:选择没有污染的菌袋,脱去塑料袋,在日光下平铺曝晒4~5天,用石磙碾碎备用。

  培养料配方:用碾碎废菌棒74千克,棉籽壳15千克,米糠5千克,石灰3千克,石膏粉1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尿素0.5千克,多菌灵200克,加水120~130千克。按常规法,进行常压灭菌或发酵料栽培、管理,至收菇。

  废菌棒用途其它利用方法:

  目前废菌棒用来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菌棒喂动物:喂动物用时要根据各种动物品种的不同,幼年与成年的不同加入木糠量的多少也不同,常规用量是在饲料中加入为牛、羊30—40%,鸡、猪10—20%。由于家畜食用菌棒后不但不影响生长,猪食后反而由于菌棒纤维素的含量偏高,有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减少脂肪增长,提高瘦肉率。

  二、菇稻轮作栽培技术

  5月底或6月上旬,香菇采收结束后,先免耕浅水削整平畦面,然后将35%左右的香菇废料还田,均匀覆盖畦面,再清沟将细泥撒施封住废菌料,缓灌畦面3cm水层栽稻。

  香菇废料还田作基肥,水稻摆栽后5~7d,让其自然落干,亩施尿素5~7kg,氯化钾8~10kg,于晴天傍晚均匀撒施畦面,次日缓灌畦薄层水,并用卢博士1号有机液肥300倍进行叶面喷施,促分蘖,长壮杆,增加有效穗;于拨节孕穗期喷施300倍卢博士2号有机液肥,减轻病虫害,促使青杆黄熟,增粒增粒重。

  1、香菇水稻轮作的增产效应和机理

  香菇水稻轮作能互补、互促作用。根据菇稻生育特性,合理利用天然降雨温光资源及生态效应,优化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其增产效应和机理,解决季节性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绿色菇稻农产品,提高精品农业和效益农业,2002年,新建镇笕川示范区1200万袋香菇(约占水田面积1200亩),总产值2700万元,菇收后水稻亩收稻谷623kg,谷总产值83.73万元,二项共年亩总产值2783.7万元,菇稻轮作比对照,年亩增收节支1456元,总增收174.72万元。

  2、香菇减轻病虫害

  香菇采收结束后,菇田摆栽水稻,使香菇好气性杂菌,被水长时间淹没缺氧而死亡。同时,旱地上的白蚁、蚂蚁、蚯蚓、蜗牛、蛞蝓、线虫、螨类、菇蝇等,经夏天炎热高温和田间淹水及稻田上的天敌(蜘蛛、青蛙、蜻蜓),不但消灭香菇上的害虫,而且天敌也在消灭害虫,明显减轻病虫危害和用药防治次数,水稻栽培有利次年香菇生产。

  3、增强抗性,水稻纹枯病明显减轻

  香菇田免耕垄畦摆栽水稻,土壤氧化势较高,通气性好,营养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香菇田的“垄畦增产效应”明显,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个体间有一定角度,有利于通风透光,纹枯病明减轻,减少农药防治次数,香菇栽培有利于水稻生长。

  4、提高废品再利用,减轻污染,省肥省本明显

  往年香菇采收结束,菇农将香菇废料丢弃在田头地角及菇棚周围,不仅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香菇杂菌及害虫的残留量,严重影响香菇生产的发展,菇农体会到多年连作香菇的恶果:“头年笑,次年哭[来源:

  5、省水节能明显

  菇稻轮作,香菇田免栽垄畦摆栽稻,应用废菌料还田不仅培肥地力,同时既能保水,又能爽水,采用垄畦栽培技术的“垄畦沟灌”,以水调肥(以水带氮)、以水调气(水气协调)、以水调温、以水除害(消除香菇田残留的病虫害及稻田杂草),使水稻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提高抗旱力。据测定,其亩用水186.5m3,比对照非香菇田翻耕平作移栽稻省水212.2 m3,省水46.78%。省水抗旱、省水节能(柴油或耗电量)效果明显,减缓了农工争水矛盾。

  三、添加食用菌的配方(1)种香菇:干菌棒30%,木屑50%,麦麸17%,石膏粉2%。糖1%,(2)种蘑菇:干菌棒20%,稻草68%,复合肥10%,石灰2%。(3)种平菇:干菌棒25%,棉籽壳71%,石灰2%,石膏粉2%。

  四 、栽培旱地作物:在香菇的收获结束期刚好是栽培西瓜 、玉米、番莳、蔬菜等旱地作物的种植期,用废菌筒作底肥它含氮、磷、钾全面,是一种非常好的农作物肥料,而且经覆盖泥土栽培后原有香菇的杂菌也被消灭。

  相关新闻:

  废弃菌棒再利用种出灵菇王

  我们一般见到的白灵菇只有人的手掌般大小,但是像洗脸盆一样大的白灵菇您一定没见过吧…

  说起白灵菇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在市场上,我们一般见到的白灵菇只有人的手掌般大小,但是像洗脸盆一样大的白灵菇您一定没见过吧?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就用废弃得菌棒进行再利用,培育出了巨型“灵菇王”。

  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见到了这颗“灵菇王”,经称重测量得知,这朵白灵菇净重2455克,菌面直径42厘米。更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这么大的一颗白灵菇竟然是在二次利用的废菌棒上培育出来的。那么这废弃的菌棒上是怎么长出白灵菇的呢?记者来到种植白灵菇的大棚,看到在种植棚内堆满了废弃菌棒。

  脱袋后的菌棒被一排排垒起来,每垒一层上面都要铺上一层土,再撒上一层白石灰。公司何经理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废弃的菌棒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现在正在进行覆土的操作,覆土是这样,出完菇的这一头,这头是咱们出过菇的,出过菇的朝里,没出过菇的这一面朝外, 第二次出菇主要是用菌棒的底出菇,覆土的作用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补水,补充出菇的菌棒的水分, 第二是给它增加的土壤里面的一些微量元素,所以才能保证它的出菇的产量。”

  据介绍,出完一茬菇的废菌棒,通过覆土再出菇率能达到90% ,每一个菌棒能出三两菇,何经理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以前一个废弃菌棒卖给微肥厂做肥料也就三分钱,现在一个菌棒能再出两茬菇,除去成本一个菌棒的价值翻了好几番。另外她还告诉我们,再次利用过的菌棒仍可以当作饲料。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 何玉宁告诉我们, 再覆完土的菌棒 我们现在也是一方面有一部分还是拉到微肥厂做原材料,还有一部分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新厂 准备是做一个大麦虫的养殖车间 ,这个就是利用白灵菇的菌棒做大麦虫的饲料。

篇二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

彭兆旺菌棒技术在中国扶贫中传播正能量

金立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古田县菇王彭兆旺,在香菇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发明,十几年无数次试验及付出的心血,于1976年菌棒技术获得成功,然后再经过2年的中试;在1978年向家乡古田县免费公开传授,很快示范推广全国应用,其技术延伸至食用菌大产业,为我国广大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农民种菇致富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他践行习总书记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现代大农业梦。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根据闽东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写了一部《摆脱贫困》光辉著作。其核心是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提供了“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富有远见卓识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此书写《序》中指出: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困难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习总书记的思想和理论,鼓励和促进了古田县菇王彭兆旺,以“弱鸟先飞”和“滴水穿石” 的精神,围绕食用菌产业中的香菇一个品种,原创性发明了“香菇菌棒新技术”,成为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兆旺菌棒香菇在全国31个省(区)【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推广应用,三十五年的时间食用菌生产总产值达1.69万亿元,农民直接和间接效益4500个亿,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大成就。《中国香菇史》(张寿橙,2013,西冷出版社)对此项成就给予定位:“一项原创技术使千百万菇农受益”。在我国食用菌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今天,本刊记者和专家团成员,83岁高龄的老专家丁湖广等,就兆旺菌棒香菇技术在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作一个系统全面的专题调查研究,让更多从事菇业开发的科研人员和广大菇农,从中了解技术创新付出的艰辛,攻破难题的毅力和不断进取“滴水穿石”及“忘我奉献”的精神。以此借鉴,把中国食用菌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加速实现食用菌强国梦!

正如习主席在闽东主政期间写就他人生第一本著作《摆脱贫困》中写到:“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喜悦和欣慰”。同时《摆脱贫困》著作中有五处提到了香菇和食用菌。另外一本由他作序并主持编纂的《滴水集》著作里,有六页专题报道彭兆旺所发明的菌棒香菇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这是习主席亲眼目睹感受到了在他领导下兆旺技术促进了闽东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贫穷的宁德山区农村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香菇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习总书的领导与关心下,宁德地区将兆旺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重点扶持香菇产业的发展。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习主席作序并主持编纂的《闽东四十年》一书讲到:“七十年代,古田县以兆旺代料栽培食用菌成功后,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区获得迅速发展。现在已开发了香菇、草菇、金针菇、木耳等十余个品种,1988年全区产量达到2.96万吨,总产值达3.46亿元。由于食用菌大发展,带动了古田县各相产业和整个经济全面发展。该县大甲乡原是全区有名的贫困乡,开展食用菌栽培以来,形成菌种、菌棒、筹集发放贷款,技术培训指导等一系列服务。使该乡92.8%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2.兆旺技术缘起因

2.1摆脱贫困

赤贫、落后、闭塞的山旮旯,就是彭兆旺先生被号称“古田的西伯利亚的故乡——大甲”。在未推广香菇菌棒技术之前,是极端贫穷的。乡邻们是以炒盐巴当菜下地瓜米饭,其困顿贫穷之状无以言表,是当今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的彭兆旺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如何改变家乡祖祖辈辈过着的贫穷生活。

2.1.2祖先留下宝贵遗产

我国香菇进入人工栽培始于南宋之前。据西晋张华(232~290)的《博物志》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即香菇)” 由此可知栽培历史已达1800年之久。据《中国香菇史》记载:“明清之后,菇业加速发展,乾隆时期为我国香菇业

之高峰期,广义菇物已扩展至闽、赣、皖、粤、湘、鄂、川、桂等10余省250多个县,州、府、香菇谋生的菇民15万人,仅福建省就有菇民3万人”。这段记述说明了历史上我国农村从业香菇的农民之多。

当时香菇栽培方法,开头为原木砍花法。将适宜生长香菇的树木砍倒,剔去枝叶,倒木卧地;然后用利斧在树干上砍成许多坎,让自然界香菇孢子随风漂泊入树坎内,萌发菌丝,之后用软木拍击菇木,促使其迅速形成,称为“惊蕈”。这种古老的砍花栽培法,成为当时菇民谋生之道,在技术上极为保守,只许言传亲属,不可文字外扬,因此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且此种栽培法产量很低,周期长,每100 千克木材,2~3年,最长的为8年;只能收1.8千克干菇,资源浪费很大。尽管如此,但他们留下的栽培技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彭兆旺的发现与创新

3.1实践中发现问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古田县大甲乡大甲村青年农民彭兆旺,在椴木香菇生产过程中发现椴木种植对森林的依赖,产量极低,生长周期5-8年,每百斤的木头只长一斤干菇,成本大、生产效益低。认为此法不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当地木板厂大量木屑倒入河流中,既浪费了资源、又还造成河流污染;他想把木屑作为香菇栽培原料,即解决了资源浪费,又可避免河流污染。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3.2 彭兆旺原创性发明了香菇菌棒栽培技术

在物质极为匮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在没有得到任何外来资助试验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卖掉了父亲积攒下来盖房子木料钱用于试验香菇栽培新方法;在如此困顿生活无保障条件下,他依然坚守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卧雪眠霜的苦日子;探索香菇栽培新技术。刚开始,他模仿段木的形状,制作了长达1米口径25厘米的特长塑料袋,装满木屑后搬来搬去,破的破,断的断,300来袋只剩下20来袋。由于沒有杂菌观念,又无资料查阅,更沒有灭菌设备,只能用农民炒菜锅盖上木桶就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灭菌灶了,从而导致了蒸煮不透,消毒不好,接菌种后,不见菌丝走动,杂菌滋生。他说:“像这种失败的原因好找,把塑料袋改小就是了。难的是掌握香菇的生长规律,比如它对水分、变温、光照等的要求,这没有细心的观察,认真读书,融会贯通是不行的”。有一次试验,接菌后不见菌丝走动,喷水,长出绿霉来,晾干又长不出香菇,结果只好一袋一袋扔到溪边,是什么原因失败?他冥思苦想……想不到他扔掉的木屑袋,被邻居捡去一截放在室边竟然长出几朵香菇来。这是失败中开出的希望之花。他惊喜之余,细心瞧瞧,发现它被溪水浸过。这时他突然想起,前年他听到一个钓鱼人说,溪里漂浮着一块木头,上面长着香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兆旺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路,沿溪而上,追寻流水落花。他下到溪里把它捞上来一看,不是木块,是上游宁德县中洋乡人培育段木香菇菌种用的菌块。菌块经水一浸,香菇吸足水分,长得可厚实哩!一个偶然的契机,会使人悟出其中的奥妙:香菇生长离不开水,要给培养基浸水!又有一次他为了求证水对菌棒栽培的作用,他坐车

篇三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香菇菌棒_开放式_接种技术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篇四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兆旺香菇菌棒技术富万家

兆旺香菇菌棒技术富万家

一朵小小的菇苞使农民摆脱贫穷,亦改变了中国贫困山区面貌;一位“当代神农”终结了山区农民的贫穷,一种悲心、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在帮助农民致富中树起了新的丰碑。以慈悲柔和的心怀去利益社会和众生,无私地奉献、关爱和帮助他人,使他的生命焕发出更加恒久美丽的光彩。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永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助人为乐是他的品格,亦是一种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

2.兆旺技术缘起因

2.1摆脱贫困

赤贫、落后、闭塞的山旮旯,就是彭兆旺先生被号称“古田的西伯利亚的故乡——大甲”。在未推广香菇菌棒技术之前,是极端贫穷的。乡邻们是以炒盐巴当菜下地瓜米饭,其困顿贫穷之状无以言表,是当今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的彭兆旺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如何改变家乡祖祖辈辈过着的贫穷生活。

3 彭兆旺的发现与创新

3.1实践中发现问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古田县大甲乡大甲村青年农民彭兆旺,在椴木香菇生产过程中发现椴木种植对森林的依赖,产量极低,生长周期5-8年,每百斤的木头只长一斤干菇,成本大、生产效益低。认为此法

不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当地木板厂大量木屑倒入河流中,既浪费了资源、又还造成河流污染;他想把木屑作为香菇栽培原料,即解决了资源浪费,又可避免河流污染。

3.2 彭兆旺原创性发明了香菇菌棒栽培技术

在物质极为匮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在没有得到任何外来资助试验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卖掉了父亲积攒下来盖房子木料钱用于试验香菇栽培新方法;在如此困顿生活无保障条件下,他依然坚守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卧雪眠霜的苦日子;探索香菇栽培新技术。刚开始,他模仿段木的形状,制作了长达1米口径25厘米的特长塑料袋,装满木屑后搬来搬去,破的破,断的断,300来袋只剩下20来袋。由于沒有杂菌观念,又无资料查阅,更沒有灭菌设备,只能用农民炒菜锅盖上木桶就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灭菌灶了,从而导致了蒸煮不透,消毒不好,接菌种后,不见菌丝走动,杂菌滋生。他说:“像这种失败的原因好找,把塑料袋改小就是了。难的是掌握香菇的生长规律,比如它对水分、变温、光照等的要求,这没有细心的观察,认真读书,融会贯通是不行的”。有一次试验,接菌后不见菌丝走动,喷水,长出绿霉来,晾干又长不出香菇,结果只好一袋一袋扔到溪边,是什么原因失败?他冥思苦想„„想不到他扔掉的木屑袋,被邻居捡去一截放在室边竟然长出几朵香菇来。这是失败中开出的希望之花。他惊喜之余,细心瞧瞧,发现它被溪水浸过。这时他突然想起,前年他听到一个钓鱼人说,溪里漂浮着一块木头,上面长着香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兆旺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路,沿溪而上,追寻流

水落花。他下到溪里把它捞上来一看,不是木块,是上游宁德县中洋乡人培育段木香菇菌种用的菌块。菌块经水一浸,香菇吸足水分,长得可厚实哩!一个偶然的契机,会使人悟出其中的奥妙:香菇生长离不开水,要给培养基浸水!又有一次他为了求证水对菌棒栽培的作用,他坐车到宁德图书馆查阅资料,回家途中客车发生了车祸,他受伤严重,在医院昏迷了11天,醒来后首先问是的香菇资料丟失了吗?他就是这种以忘我的精神及帮助农民种菇赚銭的信念,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念支撑他。这是大自然给有心人的可贵启示。他在下一次试验时,就把木屑袋浸到水里10多个小时,果然菌棒转色了,菌丝体长出香菇来了。闯过了浸水关,又遇光照关。放在室内培养的木屑袋长出的香菇,菇腿又长又细,菇伞又白又薄,凑近鼻子嗅嗅没有什么香味,这不成了长腿的银耳吗?那时彭兆旺饭吃不下,头发长了忘记理,白天钻进菇房不出来,晚上翻书到凌晨不想睡。一天夜里,他翻开七百年前王桢著的《农书》,想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讲的,忽然一行字跳进他眼里“„„但取向阳地,择其所宜木伐倒持斧砍,以蒿叶覆之„„”他心头一亮,这不是说种香菇不能只注意干湿度,“但取向阳地”——要有光照,“蒿叶覆之”——适度遮荫。思路通了,他跳了起来,种香菇不能像种银耳,要让它回归到大自然中去生长。彭兆旺在田里搭起一座茅棚,“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人为地为香菇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1980年他又进行了一次试验,用24担木屑,室内发菌,室外栽培,收干菇50多公斤。他的这一发明就是用塑料袋装入培养基栽培香菇,即室内培养菌丝,生理成就后【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仿效段木香菇放在树荫下长菇的方法。采用了野外搭棚,把香菇菌袋搬进棚内脱袋摆放,菌筒长菇。此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香菇 对湿度、温度、空气、光照生态条件的要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形成“室内培养菌袋,野外搭棚脱袋长菇”的一种菌棒香菇新技术。该技术使香菇生产周期从2~6年缩短为8个月左右,成本降低50%~60%,生物转化率为90%~136%,产量提高8~10倍;效益提高8倍。每100千克木屑可产出香菇干品8~10千克左右,比室内菌砖栽培法可增产两成多,比原段木栽培法提高8~10倍多;且香菇品质与段木香菇相近似。 他创造出适合广大农民栽培香菇的“三易技术”,即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这种技术是利用了林木废弃料“点木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以菌促林、以林促菌、林菌一体化”的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三提一降”的效果,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技术不仅保护了林业资源;又发展了林产经济。

3.4 创新优越性凸显

《中国食用菌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1)记载:兆旺菌棒香菇是世界香菇栽培史上第一次重大创新。该技术优点是:一、原料取材容易,农林业秸秆可利用,成本低。二、工序简单,操作方便,管理容易,男女老少均可参与。三、产能高效。从接种到采收仅8个月,比段木栽培法缩短时间2/3,每100千克原料可产菇8~13千克,比段木提高8~10倍。实现“闲田一亩种香菇,一年跨上万元户”的

目标,是短、平、快致富的好项目。

4 星火燎原兆旺技术传天下

兆旺菌棒香菇技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发祥地大甲乡辐射到全县,尔后因彭兆旺开放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是分文未取将技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漂洋过海遍及全球。

4.1、摆脱贫困,弱鸟先飞

大甲乡地处古田、宁德、罗源三县交界,是一个穷乡辟壤贫困山区,历史上农民过着“番薯作粮草,火笼当棉被”的生活。解放后农民生活有所提高,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长期以来限于种粮,形成了“米吃、米用、米当家”,多种经营发展不起来,因此成为福建省有名的贫困乡。

兆旺菌棒香菇技术成功后,“近水楼台先得月”,大甲乡邻里6户农民就栽培5万袋,一年即成万元户。1983年大甲乡种菇农民一下子发展到70多户,当年栽培55万袋。1984年由当时公社成立了大甲食用菌公司,彭兆旺担任经理,以此作为龙头企业,为菇民提供了菌种、设备、资金,信用社贷款实行5户为一组联保,促进香菇生产更快发展。1984年全乡就有1400多户菇民共栽培1200万袋,户均栽培8300袋。经过一年的努力,1985年4月全乡989农户脱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弱鸟先飞”的典型。菌棒香菇技术的发展为大甲乡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彭兆旺先生的科学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而且他大公无私的品格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他为中国的香菇乃至蕈菌事业作出了伟大的成就,但他不慕私利,公而

篇五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北方四季生产香菇菌棒高温期防污染技术


香,茹菌棒生产。,技术相关热词搜索:平茹菌棒价格 动菌生产技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香,茹菌棒生产。,技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香,茹菌棒生产。,技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558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