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蝼蛄养殖视频

蝼蛄养殖视频

2017-07-03 08:56:3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蝼蛄养殖视频(共7篇)蝼蛄的养殖技术蝼蛄别名地狗、拉拉蛄、大蝼蛄、北方蝼蛄,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蝼蛄科动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地区各省。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具有利尿、消肿、解毒之功。近些年来,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

篇一 蝼蛄养殖视频
蝼蛄的养殖技术

  蝼蛄别名地狗、拉拉蛄、大蝼蛄、北方蝼蛄,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蝼蛄科动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地区各省。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具有利尿、消肿、解毒之功。近些年来,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了持续保证药源供应,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有必要的,现在我们介绍蝼蛄的养殖技术。

  一、蝼蛄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雄成虫体长39—45毫米,头小狭长。宽5.5毫米;雌成虫体长42—45毫米,头宽8—9毫米。触角短小多节、丝状,复眼卵形。身体椭圆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腹面色略浅,全身生有黄褐色细毛,尤以腹面及足上更为密集,前胸宽大隆起成盾形,两侧下包,背板基部背中央有呈稍下陷的纵沟,前方扩张成心脏形,并具有暗红色斑,前翅黄褐色较短,约14毫米,平置于背上,翅脉黑褐色。后翅大、膜质透明,浅黄色,静止时纵褶成筒状,隐于前翅下,长度超出腹部末端3—4毫米。

  前足发达,转节生有一粗大的距,指向前方;胫节扁宽,末端有4个黑色尖齿;跗节3节,基部有两个大齿,很似钉耙,适于开掘和切碎植物根部。中后足短小,后足腿节膨大,胫节中部背侧内缘有一个刺状距或消失。腹部近似圆筒形,腹部末端具有黄褐色分节的尾须两根。雄虫能发出呜声,但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分脉及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也小。

  (二)蝼蛄的生活习性

  蝼蛄生活期较长,在北京、河南、安徽等省需要3年完成一个世代,终生可达13年龄之多。

  成虫或老熟若虫均在土内过冬,越冬深度各地不同,但都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地下水位以上,一般深可达1—1.6米。翌年3—4月间(黄、淮、海河地区),越冬虫开始活动,4—5月间为活动盛期,多生活于轻盐碱地的向阳干燥的地埂等处,并用前足开掘活动隧道。6—7月间为产卵盛期,将卵产在地下15—30厘米深的卵室内。

  一雌虫可产卵100—800粒,卵期10—35天。以当年8—9龄若虫过冬,第2年则以12—13龄若虫过冬,第3年老熟若虫羽化成成虫后过冬,过冬后的成虫在第四年6月产卵。由于世代及各龄期发育阶段参差不齐,因此,同一时期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虫态。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蝼蛄食性较杂,主要取食作物的幼苗、嫩根及一些作物的地下茎块。

  二、蝼蛄的养殖技术

  (一)饲养设备及种虫采集

  蝼蛄饲养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块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人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秆、谷糠等作为活动和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隧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侵袭

  饲养设备建好后,便可到野外采收种虫。其采收方法有:

  ①利用蝼蛄成虫期的趋光性诱捕。可用电灯、黑光灯或气灯、马灯,于天黑后到村舍附近的场院,靠近渠边、地头的荒坡、乱岗等半砂壤土质的地方,点灯诱捕;

  ②用蝼蛄的趋味性诱捕,可用直径20—25厘米,高30厘米的圆塑料桶,相同或略小些的大罐头瓶,于桶底放一层马粪并掺合一些炒香的豆饼或煮熟的谷子,作为诱饵。将桶或瓶埋在蝼蛄活动的地下,桶口与地面平齐,在上面搭上些松散的树枝、作物秸秆等遮盖物。天黑时放好,天亮后取出检查,如已诱到,即可取出。

  诱捕成虫时间以每年的4、5月份及9、10月份,日平均气温在15.4—27℃,蝼蛄成虫活动盛期为佳。

  凡诱捕到的成虫,均要进行选优检查,身体上有寄生螨(在身体腹面的头、胸节间,胸足的基节处),肢体残缺,体瘦腹小,体色灰暗无光泽,身上金黄色纤毛受到严重磨损,毛梢不尖者为劣品,均应淘汰。诱来的成虫应分池饲养,每池的放养数量以每平方米10对为好。

  (二)蝼蛄的喂养及管理

  饲养池中的腐殖土及农家肥远远不能满足所养虫口所需,必须及时补充。人工饲养蝼蛄的天然青饲料有麦苗、谷苗、玉米、高梁嫩叶、瓜果皮等,但一次投入量要少。

  投食时间以傍晚蝼蛄开始潜出地表活动为好,次日检查取食情况,以吃完为好,如有余也应捡出,防止积压变质发霉,引发不利于蝼蛄的病菌侵入。精料以煮熟晾干的谷粒,炒熟的豆饼渣、麦麸、花生碎壳等为好,应隔2—3日投放1次,投放量的多少,也要通过观察后掌握。为投食方便和减少食物霉烂,可加工成人工饲料块。

  其成分及制作方法如下:干麦苗或禾本科青苗粉5000克,麦麸(炒香)500克、豆饼粉(炒香)1000克、干酵母50克、清水1.5升。将上述饲料搅拌成稠糊状,在案板上压成薄片,用刀切成1厘米见方的方块,晒干保存。喂时应用木棒压碎至米粒大小,成渣而不出粉为好。喂养合成饲料时,应配以青菜、青草等含水量高的鲜饲料,以补充水量之不足。

  关于饲养池中的温湿度调控,一般来说要求不太严格,因为蝼蛄是土栖性昆虫,它们所在环境中的温湿度变化幅度比大气环境要小得多,而且通过土壤中的上下移动,随时可找到比较适宜于它们生活的温湿度条件。但最适宜的3种不同土层平均温度依次为:5厘米深的,15.4—23.1;10厘米深的,16.5—26.1;20厘米深的14.9—24。气温低只是略为影响生育,过高则影响其取食。

  因此,气温高时,可在饲养池周围泼水降温。越冬阶段来临,气温隆至lot3左右时,可在池内及其周围堆放秸秆保温。

  三、蝼蛄的采收加工

  药用成虫的采收时间不固定,这是因蝼蛄的发生、产卵,孵化、个体的龄期长短及发育阶段极不整齐。一年四季均有成虫出现,但以春秋季数量较大,因此,在每次投放饲料时都应轻拨池中覆盖物,见有成虫即可捡出。迅速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

  蝼蛄养殖是一个新的养殖项目,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养殖技术经验,还需要养殖户在养殖蝼蛄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才能获得成功。

篇二 蝼蛄养殖视频
大田养殖蚯蚓新技术

  [农广天地]大田养殖蚯蚓新技术 

  蚯蚓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抗病力强,节省劳力,管理简易,可以大规模进行人工饲养。蚯蚓可以用来做中药、食品等,蚯蚓粪都可以做肥料。蚯蚓适应性极强,露天养殖或是屋内大棚养殖均可。现在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大田养殖蚯蚓新技术。

  一、蚯蚓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的要求 

  蚯蚓喜湿、喜温、喜安静、怕光、怕盐,是夜行性动物,栖息在10—20cm土层,食性很广,适宜温度在15—25℃之间,PH值在6.5—7.5之间,昼伏夜出,30天性成熟,每个银茧中有3—7个卵,24—28天卵孵化出幼蚓。 

  蚯蚓是变温动物,在5—35℃时休眠,高于40℃或低于5℃时死亡。蚯蚓生活的最佳温度是20℃,此时生长速度最快、产卵量最高,土壤含水量在20%—30%最适宜。怕红光,趋弱光。 

  二、场地选择和布局 

  分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室内成本高,目前多采取室外养殖。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生长要求选择僻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天然食物丰富、无污染的场地,地形尽量便于日光照射,水源以排灌方便,大田土质松软富含腐殖物为好。

  室内大棚养殖: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格饲养可充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需要考虑供水问题,一般需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养殖蚯蚓的大田大棚类似于北方的蔬菜大棚,棚的标准并不固定,根据生产规模、场地条件还确定。棚内需要留出宽0.5米的走道,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1米。走道要高出养殖池,养殖池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三、优良种蚯蚓的选择

  蚯蚓是低等腔肠动物,遗传变异性较大。如果人工养殖密度大,几代同床养殖,就会出现生长缓慢,品质退化快,发展率下降,因此,养殖之初,选择优良的种蚯蚓控制养殖密度很重要。

  (一)体态:体型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这样的种蚯蚓,体质好,抗病力强。

  (二)色泽:紫红鲜亮,各部位颜色一致,光泽柔润,体液丰满。

  (三)对光照的敏感程度反应:对环境、生态、生理活动的敏感程度反应敏感,说明对环境的感觉和调节能力强,保证下一代质量

  四、蚯蚓基料配制和饲料配制

  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质材料,同时也是饲料来源。关键在人工饲养中,为了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一般采用牛粪、稻草做为基料。基料选择密度小、压力小、含水高、保水、透气性能好可满足蚯蚓的生长需要。奶牛粪与肉牛、黄牛粪比,含有更多蚯蚓需要的营养成分。牛粪在投放前,应进行发酵处理。发酵腐熟,达到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手、颜色为棕褐色,然后摊开放置。基料中有营养物质,但随着饲养时间的增长,不能适应蚯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而饲料就是对基料中营养物质的补充。在蚯蚓的养殖过程中,通过添加一定的饲料,达到蚯蚓繁殖、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寿命更长的目的。饲料的主要成分:动物的粪便,可混合青绿饲料,保证营养全面性。

  五、粪料的发酵和蚓种放养

  粪料发酵 :奶牛场的牛粪,湿度大、水分多,要把这些粪料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一般加40%的干草料与牛粪混合一起发酵。发酵粪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粪料带有草料的情况适当加草,没有草料的粪料发酵时可以在地面上按比例先铺一层草料再铺一层粪料,然后把调剂好的发酵料均匀地泼洒在粪料上,这样反复几次后,堆积粪料便可。把整个粪堆泼洒了发酵料后,还要用水把整个粪堆喷匀、喷透,然后用农膜严严实实地把整个粪堆密封起来进行发酵。粪料发酵的时间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粪料发酵的时间越短,气温越低粪料发酵就越慢。粪料发酵到一个星期左右,先揭开农膜把整个粪堆晒1~2天后再翻堆,这样容易去掉粪料里面的氨气味,草料和粪料容易腐烂。在整个粪料发酵的过程中,当粪料堆里的pH值成中性、整个粪堆没有氨味、粪料里面的温度不高于30℃时,便可以养殖蚯蚓了。粪料的发酵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蚯蚓产量的高低,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蚓种放养 把发酵好的粪料放入饲养池内(有些地方称之为饲养床),粪料堆放高度30厘米左右,靠走道一侧留出大约20厘米的空间留作放养蚓种。放养蚓种前先浇湿饲养池,然后把带有粪料的蚓种侧放在饲养大田内的粪料边,放养的密度与粪料的厚度、松软程度有关。 

  六、蚯蚓饲养管理 

  季节管理 每年7~8月高温季节,应采取一些降温措施,力争把蚓床中的粪料温度降到30℃以内,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采取的措施:一是搭棚遮阳,夏季用黑色或蓝色塑料薄膜,其上再覆盖稻草编织的帘子或遮阳网。二是在棚内蚓床上覆盖一层稻草。三是每天下午浇水降温。冬季到来前,做好大棚密封保暖工作,在棚内蚓床上覆盖稻草,有条件的可再在稻草外覆盖一层薄膜,把粪料温度最低控制在15℃以上,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 

  日常管理 夏季高温天气尽量做到每天下午洒水一次,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深井水或低温水,并结合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3~5天洒水一次,冬季视具体情况而定。洒水时要做到匀、细,洒出水的冲力要小。 

  蚓床中还有20%~30%饲料时,采收蚯蚓后就要及时添加腐熟的粪料。添加粪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侧面添加法和上面条状添加法。结合蚯蚓采收时进行疏松外,还需视粪料板结情况,每月松土一次。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巧,尽量避免表层的卵茧翻入粪料底部,以免影响卵茧的孵化率。 

  当粪料表面的蚓粪过多时,应结合添加粪料和蚯蚓采收及时把蚓粪清除。具体方法是将蚓床上面15~20厘米厚度的粪料铲出放在旁边蚓床上或塑料薄膜上,深度以铁铲下面基本无蚯蚓及卵茧为准,然后把下面的蚓粪铲出运走,把表层粪料再搬回到蚓床上。 

  七、蚯蚓的预防敌害 

  蚯蚓的病害较少,主要是需要预防一些敌害。蝼蛄对蚯蚓的危害较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在松土及采收蚯蚓时,一旦发现要及时将它处死。在秋冬季一些鸟类,野外没东西吃时,常来吃卵茧。另外,还要防止老鼠、蛇、蚂蚁等。 

  八、蚯蚓采收 

  蚯蚓繁殖很快,需要及时采收。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如不及时采收成蚓就会外逃,大小混养还会造成近亲交配,使种蚓退化。采收蚯蚓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蚯蚓的养殖形式、场地、设施以及蚯蚓的生活习性等条件采取相应措施。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有: 

  1.光照法  用特制铁质扁刺小钉耙,把蚓床粪料铲出疏松,再用手拣出含蚯蚓较多的粪料堆放在塑料薄膜上。因蚯蚓怕光,过15~20分钟后蚯蚓逐渐向下部移动直至塑料薄膜,然后将表层粪料逐渐刮掉放回蚓床,最后剩下的就是干净蚯蚓,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2.筛取法  将架床上的蚯蚓、蚓粪倒入3毫米筛孔的筛子上,来回振动,将蚓粪、蚓卵筛漏到下边的容器里,再将剩在筛上的成蚓采收下来。 

  3.犁耙法  用一块木板钉上1~2寸的铁钉,比建筑工地上除铁锈的钢刷略大一些,装上手柄,铁钉象耙齿一样。用自制手耙轻轻地疏松饲养基,迫使蚯蚓向下层钻,这时可取上层蚓粪,逐层向下刮取,最后剩到床架底部的蚯蚓可集中采收。。

篇三 蝼蛄养殖视频
蝗虫人工养殖技术

蝗虫人工养殖技术(一) 蝗虫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从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长为成蝗并产卵,完成第一代;很快,第二代蝗虫即“秋蝗”会自然出土,到9月初产卵于地下,然后死去,虫卵可以自然越冬。我国自古代就有食蝗虫的记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一、蝗虫的养殖与管理

1.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整理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可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沙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子叶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卵的孵化与管理

蝗虫卵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3.三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三龄以上蝗虫可加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蝗虫经5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它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4.蝗虫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得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黄色。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作为产卵区。棚内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圆筒形,中间略弯,一般长40~70毫米不等。每块蝗卵有卵粒35~90多粒,也有极少数超过100粒的。此为夏蝗。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代秋蝗幼蝗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20~25日左右,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第二代的蝗卵,要及时取出,用湿度为10%~15%的土,一层土一层卵,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度的冰箱内保存。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方法,与三龄以上的蝗虫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16小时,饲料要充足和多加些精饲料。

三、蝗卵的越冬管理【蝼蛄养殖视频】

蝗卵的越冬很简单,我们可让棚中的蝗卵在原地过冬,入冬后蝗虫产卵区加盖一些杂草,可起到保温的目的。

四、蝗虫对食物的喜恶与天敌

1、东亚飞蝗的采食范围很广,就像喂羊一样,它喜食:芦苇、茅草、狼尾草、线连草,盘草等。禾本科: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飞蝗不喜吃的植物。

2、在给飞蝗采集食物时,要十分注意避免采用带农药的食物。如对采集来的食物认为没有把握时,可在水中清洗后进行喂养。

蝗虫的管理:先准备无毒土壤,新锯末和土按2:1拌匀,含水量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铺3厘米~5厘米厚,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经过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后,蝗虫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后,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为一龄,共脱5次皮后变为成虫,再过50天,成虫就可以销售(每公斤蝗虫在500个~700个)或留种产卵了。在1龄~3龄期间,幼虫的采食量很小,经过35天变为成虫后,采食量倍增,除了采集部分野杂草喂养外,还可以采割人工种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饲喂。

蝗虫喂养5要点 1.蝗虫采食时间在早晨9点至下午5点,每天为2次~3次。喂养蝗虫时,要将饲草均匀地撒在棚内。

2.阴雨天气应当遮盖养殖棚,因为地面太潮湿,蝗虫会不采食而死亡。

3.饲养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只~800只为宜,饲养过密会出现强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脱皮的被蚕食等情况。

4.夏天气温高达35℃以上时,就要对养殖棚进行遮荫,在纱网上或者棚内适当洒些水供应水分,如果棚内过于干燥也会造成蝗虫死亡。

5.如果蝗虫采食了带毒的饲草,就会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饲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净再喂。

6.蝗虫的生命周期为75天,雌蝗产完卵后会正常死亡,雄蝗也会在交配后正常死亡。 蝗虫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从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长为成蝗,并产卵于棚内,完成第一代;在7月15日~25日,第二代蝗虫即“秋蝗”会自然出土,到9月初产卵

于地下,然后死去虫卵可以自然越冬。待到来年“五一”,幼蝗会随着气温变暖自然孵化,破土而出。

蝗虫养殖技术6关键 1、蝗虫采食时间在早晨9点至下午5点,每天为2次~3次。喂养蝗虫时,要将饲草均匀地撒在棚内。

2、阴雨天气应当遮盖养殖棚,因为地面太潮湿,蝗虫会不采食而死亡。

3、饲养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只~800只为宜,饲养过密会出现强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脱皮的被蚕食等情况。

4、夏天气温高达35℃以上时,就要对养殖棚进行遮荫,在纱网上或者棚内适当洒些水供应水分,如果棚内过于干燥也会造成蝗虫死亡。

5、如果蝗虫采食了带毒的饲草,就会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饲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净再喂。

6、蝗虫的生命周期为75天,雌蝗产完卵后会正常死亡,雄蝗也会在交配后正常死亡。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篇四 蝼蛄养殖视频
蝗虫养殖技术

蝗虫养殖技术

一、蝗虫的养殖与管理

1.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整理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可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沙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子叶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卵的孵化与管理

蝗虫卵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间,光照在12小时

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3.三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三龄以上蝗虫可加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蝗虫经5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它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4.蝗虫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得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黄色。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作为产卵区。棚内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文章来自华夏养殖网蝗虫养殖技术 .cn/huangchong/ 所有,转载请注明!

篇五 蝼蛄养殖视频
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蚯蚓中药俗称“地龙”,其晒干品中蛋白质含量约为70%,既可以用来制药,又可以作为高蛋白饲料。养殖蚯蚓不仅能处理牛场粪便,还可以处理牛场霉变青贮和生活垃圾等。目前人工养殖蚯蚓主要采用牛粪,最适于饲养的优良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其他还有环毛蚓、爱胜蚓、杜拉蚓等。

(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喜黑暗的穴居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以腐烂的有机质废物为食,喜食带有酸甜味的食物。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最适宜温度为15-25℃, 在此温度范围内蚯蚓能最好的发育与繁殖,0℃以下和40℃以上死亡。蚯蚓卵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7℃。以上温度指的是基料温度,即空气温度为0℃时,基料温度在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为28℃,这是因为基料中含有大量水分。基料的处理一般分通风干燥和发酵两种方法,以发酵法处理基料效果最好。

蚯蚓主要利用皮肤进行呼吸,所以蚯蚓体必须保持湿润,一般基料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不同的湿度条件会影响蚯蚓生活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经济效益。蚯蚓为雌雄同体,交配一次繁育终生,繁殖率极高,寿命一般1-3年。蚯蚓卵经18-21天孵化后,生长60天左右性成熟,成虫交配5-8天开始产卵,之后每隔一天产一个卵。头三个卵每卵孵化1—3条蚯蚓,之后的卵每卵孵化4-7条蚯蚓。蚯蚓生长到100天后生长减慢,因此在蚯蚓生长到90-100天时收获蚯蚓效益最高。

(2)放养前的准备

蚯蚓养殖一般采用露天堆肥的方法,该方法低成本,无论是大规模生产蚯蚓还是小规模养殖,都比较适合,只要有基料、有水就可养殖。

首先,将牛粪预先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期一般为21天。然后把经过发酵的基料做成条堆状,一般高15-20厘米,宽1-1.5米,长度不限。另外,蚯蚓生长速度与基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基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2倍,所以要保持基

料碎细状态,避免基料有大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可以利用粉碎机粉碎至粉状,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3)蚯蚓放养和管理

种蚯蚓放养的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 3000-5000条。也就是每平方米0.5千克左右。首先,应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基料,以保证蚯蚓的快速生长。基料可采用均匀投喂法,一般夏季每10天左右投喂一次,厚度约3-4厘米,春秋季也是10天左右投喂一次,厚度约5-6厘米,如果以培育大蚯蚓为主,则必须采用堆块法投喂,厚度为10厘米左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目的是将大蚯蚓集中,以便及时采收大蚯蚓。蚯蚓所用的基料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基料的保湿一般采用喷水法,夏季早晚各喷一次,这样除能保湿外,还能降低基料温度,有利于蚯蚓生长。春秋两季采取1-2天喷水一次的方法,以保湿为主。当基料温度低于5℃时,就要采取冬季保温越冬措施,一般要上15厘米左右的基料,再加塑料布覆盖即可,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4)蚯蚓的繁殖和采收

每条蚯蚓(如大平二号)年产茧约为56-58个。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4-10条,但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前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月内,蚯蚓的生长速度最快。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和孵出幼蚓,其密度就逐渐增大。当密度过大时,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一般情况下每投三次饵料提取蚯蚓一次,每次每平方可提鲜蚯蚓1公斤以上。

蚯蚓每年的产量通常为每平方米10千克左右,一般在6-8千克。每消耗40千克饵料,可产1千克左右的蚯蚓,并可获得30%的蚯蚓粪。收取成蚯蚓的方法有光照下驱法、甜食诱捕法、红光夜捕法几种,主要采用光照下驱法,即利用蚯蚓的避光特性,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将成团的蚯蚓采收起来即可。

(5)蚯蚓疾病的防治

①蚯蚓全部或局部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色体液,成堆死亡,病因是新加的饵料中含有毒素或毒气。应尽快减薄料床,排除有毒饲料。

②蚯蚓环带出现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物增多,在养殖床转圈最后全身变白

死亡。病因是饲料中含有大量淀粉和碳化水合物。应及时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气,喷苏打水进行中和。

③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往外爬行出逃,滞食而死。病因是蚓床湿度太大,饲料酸碱度过低或过高。应采取开沟沥水的方法降低湿度,在饲料中加过磷酸钙或醋酸中和饲料中的酸碱度。

(6)蚯蚓粪的利用

蚯蚓粪是一种黑褐色、颗粒状、无臭味、肥效长的优质有机肥,可作为各种专用肥的原料。它含有氮、磷、钾三要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其它肥料没有的18种氨基酸,具有保水、保肥,通气性好的特点,便于好气性微生物繁殖,利于根系发育。由于其对肥料成分具有吸附保持功能,所以可防止氮、钾流失,并能缓慢地向植物补给养分。蚯蚓粪可减少磷酸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机会,防止磷酸被土壤固定,有利于植物对磷酸的吸收利用。

图1蚯蚓养殖基地 图2净鲜蚯蚓 图3蚯蚓干块

(7)注意问题

1虫害蝼蛄、蚂蚁

2鸟害

3粪便必须充分发酵处理

4及时添加饲料

篇六 蝼蛄养殖视频
东亚飞蝗一年三代养殖技术

篇七 蝼蛄养殖视频
淡水新品种养殖技术

【蝼蛄养殖视频】

几种淡水鱼类新品种的养殖技术及发展前景

我省有着很多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年来由于其价格昂贵,酷捕、乱捕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急剧下降。因此,我院近几年来开展了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这是我省乃至全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如黄颡鱼、鲶的驯化养殖成功大大促进了淡水渔业的发展,现已成为我省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我省淡水野生品种较多,但很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资源量由于各种原因已越来越少,如唇鱼骨、沙塘鳢、拉氏鱥、葛氏鲈塘鳢、鸭绿江鲤鱼等,开展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对我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池塘和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一下近几年我院研究的几个淡水新品种养殖技术。

一、 唇鱼骨的养殖技术。

1、唇鱼骨的生物学特性。

唇鱼骨( He mi b a r b u s l a b e o P a l l a s )属鲤形目、鲤科、鱼骨属,俗称重唇、重重,在我国个大水系均有分布,是鸭绿江流域的

重要名贵鱼类之一。味道鲜美,含肉率高,尤其是唇部,肉质极佳。其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唇鱼骨有强腰补肾之功效。该鱼性情较温和,生长速度快,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当年的鱼苗可长至 50-100 g ;第二年可长至0.5k g 。我们见到过的最大个体为 8 k g。

2、唇鱼骨的资源状况

由于污染、水利工程阻隔及过度捕捞等原因,这条鱼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为尽快恢复这一珍贵鱼类资源,我院于2009年5月在鸭绿江上游的瑗河流域一个养鱼场,进行了唇鱼骨生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人工繁育及养殖奠定了基础。

3、 唇鱼骨的人工繁殖

2 0 0 9年 5月利用人工驯化养殖3年的唇鱼骨,通过药物催产、流水刺激、人工授精等方法获受精卵32万粒,受精率为93%,孵化率为86%,利用网箱孵化出水花苗26万尾。【蝼蛄养殖视频】

4、夏花培育

培育同家鱼方法一样,清塘肥水,适时下塘,亩放水花鱼苗5-10万尾,经过15-20天培育,可生产3-5厘米鱼苗18万尾(出塘率70%)。

4、 唇鱼骨的苗种培育。

2010年在桓仁大川渔场进行了唇鱼骨苗种培育试验,6月7日在一个2亩的池塘中放入唇鱼骨夏花1万尾,用人工饲料(鲤鱼饲料)驯化投喂,经过4个月的喂养,于10月7日出塘,共生产苗种194公斤,规格20克,成活率97%,投饵350公斤,饵料系数1.8。(8月份下

雨近一个月没正常吃食,正常养殖当年可长到40-50克)。

5、 成鱼养殖

2012年在沙岭渔场一个面积14亩,水深2.5米的池塘进行了成鱼养殖试验。试验于2012年5月19日正式开始,放养鱼苗规格:平均体重157克/尾,平均体长25.4厘米/尾,放养量3375公斤,尾数21500尾(1536尾/亩),搭配品种为白鲢,平均体重100克,1500尾,共150公斤。每天早、中、晚各投喂饲料一次,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6%,以后逐步调整为2%。具体投饲量视摄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每天记录投喂量、死鱼情况、水质情况、换水情况。试验期间每隔30天取15尾测定一次体长和体重。实验结束后取30尾测定一次鱼的体重、体长,计算相对增重率(%)、饵料系数。相对增重率(%)=(试验结束平均尾重—试验开始平均尾重)/初始平均尾重x100%。实验结果:经过了136天的饲养,结果如下:尾重502.9克,成活率97.2%,出塘10509公斤,饵料系数1.4,亩产750公斤。

7、唇鱼骨的养殖前景

目前唇鱼骨市场价格为120-180元/k g ,并且市场非常短缺,一直在高价位运行。现在鸭绿江流域很多养殖户已经养殖这条鱼,辽阳也有几家在养殖。由于人工繁养殖已经成功,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苗种,所以近几年来看,这条鱼的养殖前景会大有可为。

二、 拉氏鱥的养殖技术

1、拉氏鱥生物学特性


蝼蛄养殖视频相关热词搜索:蝼蛄养殖技术视频 养殖蝼蛄前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蝼蛄养殖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蝼蛄养殖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564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