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黑蚂蚁培养

黑蚂蚁培养

2017-07-03 11:42:1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黑蚂蚁培养(共7篇)废菌棒的用途:废菌棒种植蘑菇技术[农广天地]废菌棒长出好蘑菇(20140827)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这些废菌棒可以再回收利用。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这些废菌棒进行再次栽培,生长出第二茬甚至第三茬的蘑菇,也可以叫做二次出菇。第二种方法:就是将废菌棒处理后栽培其它食用菌,把废菌棒打碎,...

篇一 黑蚂蚁培养
废菌棒的用途:废菌棒种植蘑菇技术

  [农广天地]废菌棒长出好蘑菇(20140827)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这些废菌棒可以再回收利用。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这些废菌棒进行再次栽培,生长出第二茬甚至第三茬的蘑菇,也可以叫做二次出菇。第二种方法:就是将废菌棒处理后栽培其它食用菌,把废菌棒打碎,在菌棒中掺加其它栽培料,生产其它品种的食用菌。废弃菌棒被重新利用,有效地减少了菇农的生产成本,使得生产者能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本片中对这两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让菇农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

  袋料废菌棒栽培平菇:

  袋料废菌棒(筒),包括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银耳、金针菇等食用菌的袋料栽培,收过2~3潮菇(耳)后,基本不再发生子实体的菌袋,尚存供平菇生长所需的一定养分,只要稍加处理,并添加少量新鲜培养料,仍可栽培平菇,并获得生物效率60%~80%的平菇产量。

  废菌棒的处理:选择没有污染的菌袋,脱去塑料袋,在日光下平铺曝晒4~5天,用石磙碾碎备用。

  培养料配方:用碾碎废菌棒74千克,棉籽壳15千克,米糠5千克,石灰3千克,石膏粉1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尿素0.5千克,多菌灵200克,加水120~130千克。按常规法,进行常压灭菌或发酵料栽培、管理,至收菇。

  废菌棒用途其它利用方法:

  目前废菌棒用来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菌棒喂动物:喂动物用时要根据各种动物品种的不同,幼年与成年的不同加入木糠量的多少也不同,常规用量是在饲料中加入为牛、羊30—40%,鸡、猪10—20%。由于家畜食用菌棒后不但不影响生长,猪食后反而由于菌棒纤维素的含量偏高,有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减少脂肪增长,提高瘦肉率。

  二、菇稻轮作栽培技术

  5月底或6月上旬,香菇采收结束后,先免耕浅水削整平畦面,然后将35%左右的香菇废料还田,均匀覆盖畦面,再清沟将细泥撒施封住废菌料,缓灌畦面3cm水层栽稻。

  香菇废料还田作基肥,水稻摆栽后5~7d,让其自然落干,亩施尿素5~7kg,氯化钾8~10kg,于晴天傍晚均匀撒施畦面,次日缓灌畦薄层水,并用卢博士1号有机液肥300倍进行叶面喷施,促分蘖,长壮杆,增加有效穗;于拨节孕穗期喷施300倍卢博士2号有机液肥,减轻病虫害,促使青杆黄熟,增粒增粒重。

  1、香菇水稻轮作的增产效应和机理

  香菇水稻轮作能互补、互促作用。根据菇稻生育特性,合理利用天然降雨温光资源及生态效应,优化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其增产效应和机理,解决季节性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绿色菇稻农产品,提高精品农业和效益农业,2002年,新建镇笕川示范区1200万袋香菇(约占水田面积1200亩),总产值2700万元,菇收后水稻亩收稻谷623kg,谷总产值83.73万元,二项共年亩总产值2783.7万元,菇稻轮作比对照,年亩增收节支1456元,总增收174.72万元。

  2、香菇减轻病虫害

  香菇采收结束后,菇田摆栽水稻,使香菇好气性杂菌,被水长时间淹没缺氧而死亡。同时,旱地上的白蚁、蚂蚁、蚯蚓、蜗牛、蛞蝓、线虫、螨类、菇蝇等,经夏天炎热高温和田间淹水及稻田上的天敌(蜘蛛、青蛙、蜻蜓),不但消灭香菇上的害虫,而且天敌也在消灭害虫,明显减轻病虫危害和用药防治次数,水稻栽培有利次年香菇生产。

  3、增强抗性,水稻纹枯病明显减轻

  香菇田免耕垄畦摆栽水稻,土壤氧化势较高,通气性好,营养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香菇田的“垄畦增产效应”明显,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个体间有一定角度,有利于通风透光,纹枯病明减轻,减少农药防治次数,香菇栽培有利于水稻生长。

  4、提高废品再利用,减轻污染,省肥省本明显

  往年香菇采收结束,菇农将香菇废料丢弃在田头地角及菇棚周围,不仅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香菇杂菌及害虫的残留量,严重影响香菇生产的发展,菇农体会到多年连作香菇的恶果:“头年笑,次年哭[来源:

  5、省水节能明显

  菇稻轮作,香菇田免栽垄畦摆栽稻,应用废菌料还田不仅培肥地力,同时既能保水,又能爽水,采用垄畦栽培技术的“垄畦沟灌”,以水调肥(以水带氮)、以水调气(水气协调)、以水调温、以水除害(消除香菇田残留的病虫害及稻田杂草),使水稻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提高抗旱力。据测定,其亩用水186.5m3,比对照非香菇田翻耕平作移栽稻省水212.2 m3,省水46.78%。省水抗旱、省水节能(柴油或耗电量)效果明显,减缓了农工争水矛盾。

  三、添加食用菌的配方(1)种香菇:干菌棒30%,木屑50%,麦麸17%,石膏粉2%。糖1%,(2)种蘑菇:干菌棒20%,稻草68%,复合肥10%,石灰2%。(3)种平菇:干菌棒25%,棉籽壳71%,石灰2%,石膏粉2%。

  四 、栽培旱地作物:在香菇的收获结束期刚好是栽培西瓜 、玉米、番莳、蔬菜等旱地作物的种植期,用废菌筒作底肥它含氮、磷、钾全面,是一种非常好的农作物肥料,而且经覆盖泥土栽培后原有香菇的杂菌也被消灭。

  相关新闻:

  废弃菌棒再利用种出灵菇王

  我们一般见到的白灵菇只有人的手掌般大小,但是像洗脸盆一样大的白灵菇您一定没见过吧…

  说起白灵菇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在市场上,我们一般见到的白灵菇只有人的手掌般大小,但是像洗脸盆一样大的白灵菇您一定没见过吧?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就用废弃得菌棒进行再利用,培育出了巨型“灵菇王”。

  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见到了这颗“灵菇王”,经称重测量得知,这朵白灵菇净重2455克,菌面直径42厘米。更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这么大的一颗白灵菇竟然是在二次利用的废菌棒上培育出来的。那么这废弃的菌棒上是怎么长出白灵菇的呢?记者来到种植白灵菇的大棚,看到在种植棚内堆满了废弃菌棒。

  脱袋后的菌棒被一排排垒起来,每垒一层上面都要铺上一层土,再撒上一层白石灰。公司何经理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废弃的菌棒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现在正在进行覆土的操作,覆土是这样,出完菇的这一头,这头是咱们出过菇的,出过菇的朝里,没出过菇的这一面朝外, 第二次出菇主要是用菌棒的底出菇,覆土的作用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补水,补充出菇的菌棒的水分, 第二是给它增加的土壤里面的一些微量元素,所以才能保证它的出菇的产量。”

  据介绍,出完一茬菇的废菌棒,通过覆土再出菇率能达到90% ,每一个菌棒能出三两菇,何经理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以前一个废弃菌棒卖给微肥厂做肥料也就三分钱,现在一个菌棒能再出两茬菇,除去成本一个菌棒的价值翻了好几番。另外她还告诉我们,再次利用过的菌棒仍可以当作饲料。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 何玉宁告诉我们, 再覆完土的菌棒 我们现在也是一方面有一部分还是拉到微肥厂做原材料,还有一部分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新厂 准备是做一个大麦虫的养殖车间 ,这个就是利用白灵菇的菌棒做大麦虫的饲料。

篇二 黑蚂蚁培养
沉香树的栽培技术

   [农广天地]沉香树的栽培技术 

   沉香树是一种能分泌出树脂,带有香气的药材树种。树脂与木质结合后生成的沉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自然状态下,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才能得香,在人工种植的过程,采用人工造香方法,加速了沉香的生产速度,获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期节目介绍沉香的栽培技术和采香的基本方法。  

  沉香树是一种会分泌出树脂带有香气的树木,树脂与木质结合后生成的沉香,药用部位就是含有树脂结为沉香的这部分木材。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沉香自古以来被人们所重视,不但在医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沉香在佛教中的意义更为深远。 

  沉香树的栽培技术 

  一、沉香树种植季节与栽培方法: 

  1、沉香树种植季节:春季3—4月间气温回升,春梢尚未萌动、或刚萌动时,选择阴雨天沉香树定植。成活率可达95%以上。如果选用袋装苗或营养钵苗,种植季节相对宽松,种植效果较好。  

  2、沉香树种植前准备:沉香树按株行距挖穴,穴的规格:宽50×50厘米,深40厘米。挖好植穴后,先回填表土,这时要配合投放基底肥。沉香树每株用量:复合肥100克、钙镁磷100克、过磷酸钙250克,结合回填土混合均匀。但要注意:投放肥料的顺序,先放复合肥料混匀表土――投放钙镁磷、过磷酸钙――混匀表土,然后将苗栽植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根系直接与复合肥接触,又可使根系直接接触到钙镁磷和过磷酸钙,有利于生根。栽植时要注意适当深栽,避免露出地径基部。栽植后,整个回填土应略高于穴面成小丘形,或开排水沟,切勿积水、土埋,以免烂根。  

  3、沉香树种植密度:沉香树造林密度,不能一概而言,要视立地条件而定,水肥条件很好的地方为2M×3M,每亩种植100株左右;土地不太肥沃、雨水偏少的地区多采用2M×2.5M的规格种植每亩种植120株左右。  

  4、沉香树栽培方法:沉香树起苗前将苗木下部的侧枝及叶片剪去,留住上部数个片叶,并将每片叶剪去一半。栽苗时植株直立,根系舒展,分层覆土,浇透定根水。成活率可达95%以上。  

  5、沉香树幼树的抚育:沉香树种植后,当年雨季末期松土、锄草2次。以后3年内应加强除杂、除蔓除草、松土、扩穴等抚育管理工作。每年抚育二次,分别在雨季前、后各抚育1次。施肥:在结合松土、除草、扩穴时,在雨季期间,每年施肥2次,每次每株施复合肥100~150g,以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早日郁闭成林,减少杂草丛生。抚育时要注意每年修剪一次分枝,培育优良干形,有利于结香。但要注意,幼林第一年,不要过早、过分剪秃所有侧枝,适当暂留一定的侧枝有好处。随着时间的推迟,幼林的逐步长高,才逐步向上修剪。这样,有利于增加幼林期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有助于幼林的生长和根系的发展。  

  6、沉香树成树的生长期养护:沉香树生长期只须除草,适当施肥。成年树耐贫瘠,无须太多的呵护;轻微的虫害,反而有利于生成结香。 

  二、沉香的栽培技术 

  中药“沉香”的自然结香:沉香的树干受虫蚁或自然伤病等损伤,刺激着沉香树体内树脂分泌,从而浸润在局部树杆中。由于这些分泌物长期沉积于木质中,并经多年的天然造化,结聚成中药“沉香”。年代越久品质越好。沉香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和上等天然香料。药用沉香的主要功能是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人工结香技术:沉香树的茎干,在正常情况下,未受伤前是不会结香的。在天然条件下,依靠自然结香速度慢。人们逐步探索采用人工结香。人工造香,就是人为地使沉香树树杆受伤,刀砍、虫蛀、病腐、真菌感染,从而达到刺激活树体内分泌树脂,凝结于木材体内,经时间的催化,从而形成“沉香”。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人工造香方法: 

  1、沉香树砍伤法。选8—10年以上,在距地面1.5—2米处顺砍数刀,刀距30—40厘米,伤口深约3—4厘米。经过一段时间,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就会分泌树脂,数年后逐渐变成黑褐色,便生成沉香。取沉香时造成的新伤口,

  2、沉香树半断杆法。在离树干基部1—2米以上的树干上锯一伤口,深度为树干粗1/3至1/2。沿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间距为30—40厘米,伤口宽为1厘米。久之则能自行结香。经数年后便可在伤口处取香,取香后的香门仍能继续结香,一直取香至树头、根部。 

  3、沉香树凿洞法。在距地面1—3米树干上凿数个深2—3厘米,宽和高均为3—4厘米的方形洞,或直径1—3厘米,深3—6厘米的圆形小洞,然后用泥团封闭,小洞附近的木质部逐渐分泌树脂,数年后可生成沉香。 

  4、人工接菌结香法。以10年生以上的大树为好,5—6年生也能进行人工接菌结香。大树采用半断干法,伤口可大;小树宜用凿洞法,伤口宜小。在树干的同侧,取逆风方向,自上而下,每隔40—50厘米处,用锯、凿等工具,按垂直树干的方向开一香门,深度约为树干粗的1/3,口宽约1—2厘米,随即将结香菌种塞满香门,用塑料薄膜包扎封口,防止杂菌污染和昆虫、蚂蚁为害。几年后即可采收沉香。 

  5、枯树取香法。在自然界,白木香常被虫蚁、病腐和风倒、风断,造成枯烂腐朽或枯死,这些部位常常结香,在枯死的树干或根内,常有沉香可采。 

  三、沉香树采香的基本方法

  沉香树经过刺激结香,质量差一点的半年至2年、质量优的3—5年,多则10—20年才能生成较好的沉香。当沉香树出现树叶生长不茂盛,外形凋黄,局部枯死等不正常现象,大多数已有结香的可能。时间越长,沉香的数量和质量好。 

  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沉香采香,但人工结香的以春季为宜,以利于采收后菌种继续生长。采香具体方法是:选取凝结黑褐色或棕褐色,带有芳香性树脂的树干部分,分割截取,残存活株仍可以结香;树干结香后一直延伸到根部,应一并挖起。

篇三 黑蚂蚁培养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苏科版八年级上 第十六章第二节《动物行为》第一课时内容“探

究蚂蚁的行为”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情感发展出发,重视激发和 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及实验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教师作为引导者, 充分发挥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新颖可行的探究的创新用具设计和探究方法,加之生 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体现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教学模式。

实验内容分析:新课标案例和我校所用苏科版教材此课内容“探究蚂蚁的行 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若把学生放到野外,哪怕是以小组观察,老师也无法 有效组织的,因此我就采取实验室分组探究的形式,但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标案 例,而是另辟蹊径,设计制造新教具,扩大观察的视野和内容,为学生设置更多 的动手的项目,并打开了更多观察的窗口。

实验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知道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 3、了解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探究能力;

2、在连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记录、交流和质疑的能力; 3、自己动手制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方法;

2、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3、认识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性,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合作精神的形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

2、创新教具的动手制作。

实验准备:

【黑蚂蚁培养】

50*40(平方厘米)玻璃14块、截面积3*2(平方厘米)木条810厘米、纱 窗网50*3*10(平方厘米)、土铲14把、无毒毒瓶7个、砂糖、面包屑等,红、 黄、蓝食品色素、包装箱板若干、放大镜二十把、绑扎绳若干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第二节《动物行为》【黑蚂蚁培养】

探究蚂蚁的行为

一、制作蚂蚁培养箱:

二、小组汇报讨论 三、得出结论

(注:后两点板书,据学生现场情况补充完全) 教学反思:

利用此种培养箱我个人做实验时,由于捕捉的蚂蚁来自两个巢穴,第二天在 培养箱的一角有一堆蚂蚁的尸体,那一定是另一群体的蚂蚁,可见蚂蚁的领地争 夺行为,同时可以看到在遮挡物掀开的一面蚂蚁们的筑巢行为,往外搬土粒的同 时,也把虫卵往巢里搬,并可看到巢中不同的生活空间,如放虫卵的“孵化室”, 若能用视频拍摄将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有时候发现若实验结果被学生完全预见到后,学生的兴趣消失 的很快,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怎样解决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也是想通过目 前这个平台和各位一起来探讨。

篇四 黑蚂蚁培养
科学《蚂蚁》教学设计

【黑蚂蚁培养】

篇五 黑蚂蚁培养
科学课《蚂蚁》教学案例分析(武秀勤)

【黑蚂蚁培养】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蚂 蚁》课堂教学案例

姚店子镇中心小学:武秀勤

2011--3--28

《蚂 蚁》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蚂蚁》是青岛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属于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观察蚂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上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值得提倡。但由于本课的特殊性,只能选择在课堂上观察蚂蚁。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不让蚂蚁到处乱爬,也为了蚂蚁的安全,设计把蚂蚁放昆虫盒里观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在教学时还选用了一些蚂蚁生活的场景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弥补不能到室外观察的缺憾。安排环节让学生感受蚂蚁的神奇、有趣和可爱,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室外观察蚂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蚂蚁的观察。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寻访身边的小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与描述的过程,达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小动物,达到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小动物的信息的目的,以达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学习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进行简单的记录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蚂蚁进行观察,但我不拘泥于教材,并进行适当处理。因为蚂蚁易于捕捉,实验方便,学生易操作和参与,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片断赏析:

【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寻访小蚂蚁,都寻访到了吗?

生:都找到了。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蚂蚁。(边说边出示课题)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寻访到的?在寻访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是在学校操场上的草坪里发现的。

生:我们是在房子的阳台上找到的,它们结成队伍在爬行。

生:我和同桌是在山坡上发现的,它们在一个小土洞中进进出出。 生:我是在房子的墙角下发现的,它能在直壁上来去走动。

„„

师:看来蚂蚁真是无处不在呀。通过通过同学们的寻访和观察,老师请你拿

起笔画一只蚂蚁,你能行吗?

生:我能。

师:好自信的声音呀,看来同学们对画蚂蚁都很感兴趣,哪我们就要进行一

次画蚂蚁比赛了,看哪一位同学画的最像?

每位学生自行画蚂蚁。学生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同学们画的蚂蚁都很漂亮,又有所不同,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但是,我们学习科学要相信事实,想象固然重要,但在科学上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老师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蚂蚁。

板书:19、蚂蚁 ( 板书并齐读)

师:通过这一环节的画蚂蚁比赛,为什么有的同学会画错了呢?

生:对蚂蚁观察的不仔细。

生:蚂蚁爬得太快了,我们看不清楚。

生:我们组的蚂蚁太小了,不好观察。

„„

【片断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观察方法。

师: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你又想知道蚂蚁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有什么

猜想?

生:“我想知道蚂蚁是怎样交流的!” 板书:交流

“我想知道蚂蚁是怎样认路的!” 板书:认路

“我想知道蚂蚁有多少种?” 板书:种类

“我想知道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板书:身体

“我想知道蚂蚁有多少类型?” 板书:类型

生:蚂蚁放在什么地方才会比较好观察? 板书:观察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经过我们的努力也都可以探究出

来,接下来观察蚂蚁时,我们就先选择一个探究问题:蚂蚁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呢?(仔细、认真观察)你们认

为观察蚂蚁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观察时要有秩序、注意安全....)

师:嗯,你们说的真好,是呀,观察蚂蚁是本节课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又因为蚂蚁的身体非常弱小,很容易受到伤害。为了不伤害蚂蚁,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出示幻灯2观察要求) 谁想读观察要求?

(1)、蚂蚁的身体非常弱小,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观察时不要打开昆虫盒的封口, 以免蚂蚁跑走,更不要直接用手指接触它的身体;

(2)、因为蚂蚁太小,我们需要使用放大镜,昆虫盒的盖上有一个放大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3)、两个人共同观察一盒蚂蚁,观察过程中,边观察边修一修你画的画,并相互配合让小组长把你们观察到的,像这样记录下来:

蚂蚁身体分 部分,分别叫 ,它有 对触 角,长在 上,有 对足,长在 上。我还发现 。

教师:你读得真好听。同学们,你们都听明白了吗?那每组的小组长上台前领回你们组的昆虫盒和观察记录,观察之前设想一下蚂蚁的形象。

(各小组的同学进入猜想)

【片断三】科学的发现,猜想的突破。

师:同学们经过观察、实验、讨论形成了共识,并与猜想作比较得出了结论。哪个小组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你们的结果和猜想一样吗?学生汇报结论:蚂蚁身体都分为 3 部分,分别叫 头、胸、腹 ,它有 1 对触角,长在 头上,有 3 对足,长在 胸上。我还发现 。(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老师这里还有几种常见的蚂蚁,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这是工蚁、红牧蚁、行军蚁、蜜罐蚁、大头蚁、黑蚂蚁,看来蚂蚁的种类有很多,看着这些蚂蚁图片再仔细观察一下,蚂蚁虽然长的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谁来总结一下?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同学们看屏幕:谁想读(蚂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你读得真好听----谁还想读- ---你的声音真甜------ 咱们一起读一遍吧。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蚂蚁的资料。请同学们看:从这张图片可看出蚂蚁是群体生活的,它的家庭成员很多,最多会达到几百只,甚至上千只。

看这张资料,我们知道蚂蚁的类型有四种: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再看这张,告诉我们蚂蚁的种类繁多,我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

多种。

【片断四】总结提升,回归生活。

师:孩子们,看,你们多能干呀,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我们就知道了身体

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就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师:请看这份资料,它告诉我们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师:学到这里咱们休息一下,看一段视频吧,但老师也有要求呀!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看完后回答你从视频中能了解到什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师:现在视频看完了,谁说说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讲了蚂蚁用夹子搬运食物,他们很团结。

师评价:对,科学也需要团结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小组合作。

教师:除了知道了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还知道了了什么?

学生:还知道了蚂蚁喜欢排队行进。

教师:谁知道蚂蚁为什么喜欢排队行进吗?

学生: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教师:谁还知道了什么内容?【黑蚂蚁培养】

学生:还知道了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师: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黑蚂蚁培养】

学生:蚂蚁用触角来传递信息。

教师:是呀,蚂蚁的触角就是它传递信息的工具。

......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大功了。我们再来看看小蚂蚁在干什么?

生:爬来爬去。

师:想想这时小蚂蚁的心情会怎样?

生:很糟糕,很着急。

师:小蚂蚁在想什么? 生:想家。生:想同伴。

师:那怎么办? 生:送小蚂蚁回家。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是呀,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喜欢小动物,热爱小动物,而且更要关心它们,爱护它们。课下就让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好吗?。

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课下继续研究,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三、教学案例反思:

篇六 黑蚂蚁培养
《蚂蚁》说课稿

《蚂蚁》说课稿

桂井小学 周 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第五课《蚂蚁》。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包括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及课程目标;二、说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三、说教学过程,包括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四、说教学效果评价,包括评价方法与考核标准。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描述、记录事实的方法。能通过简单实验,掌握维恩图比较分析,交流和表达等技能。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主要包含三个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物体和材料的特性;地球物质的特性。

二、说教学内容

《蚂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和蚯蚓进行了比较之后,又一次的观察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活动获得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对他们构成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缺点是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耐心。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运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

说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教法/:主要采用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兴趣。2、分组讨论法”——学习环境“现场化”,教学内容真实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学法:主要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画图等学法

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实验现场有机结合。

(2)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采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

(2)播放一段蚂蚁生活的视频,通过观看,调动起学生对蚂蚁探究的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归纳出观察蚂蚁的方法。强调学生不能直接用手捉蚂蚁,这样会弄伤它。观察结束后,还要把蚂蚁送回它们的家。

3.借助媒体,深化认识

(1)我先讲解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

(2)学生动手观察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而验证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

(3)播放视频:蚂蚁的身体结构

通过视频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4.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教学时,我先提问:如果有一只蚂蚁遇到了比它大很多的食物,搬也搬不动,那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会回答,找同伴帮忙。然后我又提问:那它怎么找到原来食物的路线呢?这时,学生茫然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2)带着这个疑问,于是我又播放了一段视频。看后,大家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

5.轻松时刻环节:观看动画片《蚂蚁和大象》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说教学效果评价

评价方法: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考核标准: 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课堂提问

结果考核: 期末测试

学生的最终成绩为: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篇七 黑蚂蚁培养
《蚂蚁》一课教学案例

《蚂蚁》一课教学案例

李俊清 2012年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1、突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哲学依据。叶圣陶先生强调“群体本位”,所有学生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强调“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这就是其“学生本位论”的内涵。他指出教育必须为了生活,服务生活,必须源于生活,适应生活;必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叶圣陶的“三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与把握:一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关注他、相信他、理解他的基础上,必须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二是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是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三是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突出了“训练”“历练”“实做”等的重要性。本课教学设计无论是目标、过程、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

2、基于课程标准

1)体现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行为上,我们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科学,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本节课在获析学生前概念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分析——推测——归纳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目标的设计突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设计研究方案,并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蚂蚁》一课目标的设计突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并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依据。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标准之下开展教学活动。

3.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以为,教育教学要促进学习者本身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学者提供的帮助要有利于儿童自我积极的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所以教师要经常根据儿童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脚手架并不仅仅是为了产生直接效果,而是为了慢慢培养儿童未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给学生直接的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 在此课中,教师的“脚手架”体现在:材料的准备、问题的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的设计等方面。

此外,本科的设计还依据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指导。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简析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它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生命科学领域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与物质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相较,生命科学领域更具生命教育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要求:“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教材内容分析

从教材内容编排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等。

单元分析

《蚂蚁》属于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

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让孩子们通过亲历观察活动获得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样构成他们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这几课的主题活动之间结构严密,环环相扣。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活动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学生通过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体验,可以更好的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按照这个思路构建了本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对常见动物已有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收获的乐趣。设计了用用眼睛去观察动物的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的小动物、了解各种不同动物的特征以及特殊的哺乳动物和鸟,掌握昆虫、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本单元前后照应为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拓展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的探究奠定基础。

本课分析

《蚂蚁》是 “动物王国”教学单元里的第一课。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教材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梳理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教材特点,在遵循开放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与描述、分类与比较、文献调查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等方法。

本课运用的教学策略:观察课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四、学生情况分析

《蚂蚁》属于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让孩子们通过亲历观察活动获得

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样构成他们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探究和事物的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且能够将观察到得加以描述,能和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对蚂蚁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参与探究。但是很少有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蚂蚁,要想使他们很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可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显得尤为重要。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外表特征。

2.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能对某种昆虫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4.懂得关注、亲近小动物,珍爱生命。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对比等活动,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

2.教学难点: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蚂蚁的课件、蚂蚁身体结构组合模型、罐头瓶、活蚂蚁、昆虫观察盒、放大镜、羽毛等。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蚂蚁的有关资料,观察蚂蚁的外性特点和生活习性。

八、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请同学们猜猜它是谁: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谜底:蚂蚁)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

学生汇报交流。(随机评价表扬)

(引导交流:一是了解蚂蚁生活的环境,二是蚂蚁的分工,三是意识到要保护小动物)。

2、凭借课前观察蚂蚁的印象画一只蚂蚁。

老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大家观察蚂蚁的形态及生活习性,请你们根据课前的观察画一只蚂蚁。看哪一个同学画得最快最像?(生画蚂蚁) 让学生比较画的蚂蚁与捕捉来的蚂蚁是否一样。

实物投影展示画的比较好的蚂蚁

(学生互说.互评.也可以让画的好的或画的不好的学生说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后,认知上的偏差使学生困惑、惊讶。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观察活动做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自主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蚂蚁的身体构造,看一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蚂蚁,可以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或把蚂蚁放到昆虫盒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身体特点填写在表格里,如果你喜欢画画也可以画下来。(可将学生的画进行实物投影)温馨小提示:

2、用表格、或画图或语言描述观察发现。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发现。(这里要抓住学生生成性,如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点拨,可由学生相互补充,也可根据情况教师引导观察)

3、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蚂蚁图片)

这是蚂蚁的头,这是胸,这是腹,而且它的头部还有一对触角,胸部还有三对足。

4、根据正确的描述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遍蚂蚁,再改正一下自己画的蚂蚁图。 再次展示图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了自己探究的条件,采用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黑蚂蚁培养相关热词搜索:大黑蚂蚁 蚂蚁牙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黑蚂蚁培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黑蚂蚁培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593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