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泥鳅孵化细节

泥鳅孵化细节

2017-07-04 08:56:3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泥鳅孵化细节(共7篇)解兵养泥鳅方法:注重细节养殖泥鳅赚了上千万[科技苑]细节成就的泥鳅王(20131010)   【主持人】:安徽省肥西县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11年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一开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结果一年下来只勉强保本。然而到了第二年,他的销售额突然提高了十几倍,达到上千万元,一...

篇一 泥鳅孵化细节
解兵养泥鳅方法:注重细节养殖泥鳅赚了上千万

  [科技苑]细节成就的泥鳅王(20131010)  

  【主持人】:安徽省肥西县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11年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一开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结果一年下来只勉强保本。然而到了第二年,他的销售额突然提高了十几倍,达到上千万元,一举成为当地同行里最赚钱的人。他到底有什么绝招呢?说出来别惊讶,他只是在3个小细节上做了一点点改变——

  【解说】:今年泥鳅的繁育季节,解兵和他的工人们特别忙碌,这里每天都要出售大量的泥鳅苗。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一直到七月份能给市场供应20多万斤的苗。

  【解说】:短短几个月就出售20多万斤!这要放在一年前的话,解兵自己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去年就惨了,去年全年从春到秋天,全年总共出了两万斤不到的苗,差得远。

  【解说】:2012年总共才出了不到两万斤苗,今年就能达到20多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 很多人都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解兵就成了当地最大的泥鳅繁育户。谁都知道,泥鳅繁育一直是一个行业性难题,那这么短的时间,解兵咋就成了行家里手了呢?

  解兵是2011年才开始繁育泥鳅苗的,其实,一开始他也像其他育苗户一样,用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

  2011年下半年,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按照其他育苗户的模式给泥鳅建产房,也就是这个圆形的环道。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孵化都在这个环道做,环道是保证他流水的时候,能够均匀,模仿大自然中泥鳅繁殖的时候,流水的环境。

  【解说】:泥鳅喜欢在流动的水里产卵,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它们陆续浮出水面,开始相互嬉戏,雄泥鳅经过一段时间的追逐,用身体缠住雌泥鳅的腹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分别往水里排出精子和卵子。

  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就成了受精卵。

  几天之后,受精卵就会孵化出小泥鳅了。

  在当时跟别人学习的时候,解兵就知道,在泥鳅产卵的时候,必须给它们在这个环形的产房里建一个产床,这个产床其实也简单,就是在环道里面铺一张网子。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个网子把整个环道给覆盖起来,泥鳅就在这里面产卵。那么把这个整个铺盖起来,用这个东西挂起来,底部的时候给它在这缠一缠挂起来,这样网就塌不下去,整个网就这样整体的撑起来了。

  【解说】:建环道,铺网子,这和其他人没啥区别,都是常规的成熟技术,可解兵为什么第二年就能繁育出20多万斤的泥鳅苗,一个月相当于头一年全年的产量,他到底有什么绝活呢?解兵说其实他的方法和别人的都一样,变化就在一些小细节上。

  去年春天,解兵养的第一批泥鳅开始产卵,他是既高兴又紧张,就怕出点差错,所以从泥鳅一放进产房,解兵就不停地观察,观察来观察去,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我就仔细的观察,发现泥鳅在这个环道里会待一天多时间,卵跟水冲上来的时候它会自己把自己的卵吃掉。

  【解说】:泥鳅的这个毛病真不是个小事儿,泥鳅那么大,卵那么小,一口还不得吞下几十个卵啊?一年甚至两年的精心呵护,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回到泥鳅的肚子里,哪个育苗户能不心疼呢?

  其实,育苗户都清楚这是个巨大损失。但这个育苗模式已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大家也就把泥鳅吃自己的卵,看做是正常损耗了。而解兵的能耐就是在自己的耳边多挂了一个问号,从而把自己的脚步稍稍往前迈了一步。

  为了搞清楚原因,解兵就请来了水产方面的专家。专家告诉他,泥鳅吃自己的卵并不奇怪,因为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在产崽的时候都有吃幼崽的恶习。

  动物吃自己的卵或幼崽,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动物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急需能量的补充。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泥鳅产完卵以后,急需需要营养补充 在这里面是没有什么食物的。

  【解说】:专家的答复让解兵茅塞顿开,环形水道中的流水都是抽上来的地下水,水中没有什么食物,急需补充能量的泥鳅只好吃自己的卵了。那怎么才能减少卵被吃的现象呢?

  环道里铺一张网子,正是为了让刚产的卵漏下网眼,把网上泥鳅和网下的卵分开。这样既能避免泥鳅吃卵,又能让卵及时到空间更大的环道里去孵化。理是这个理儿,可大家都没有挡住泥鳅吃自己产下的卵。

  解兵刚开始也一样,也是按照大家常用的网目铺了网子。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网目太大了,卵又漂上来了,就不行了。

  【解说】:传统的网重点在防范泥鳅,而对卵的运动有所忽视。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

  我看到别的家的用了很宽的网 就是网眼特别大 只要让泥鳅钻不过去就可以了。

  【解说】:网眼大,好像是把泥鳅和卵很好地分开了,没想到网眼一大,卵又穿过网眼浮上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隔离做得不彻底。

  明白这个道理后,解兵开始精心计算,标准是仅让卵能掉下去,而无法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我们最初的时候用这种密的网。

  【解说】:这种网子网眼很小,刚产下的卵正好能通过,这样卵漏下去以后就不会浮上来了吧?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发现卵和泥鳅都在里面,捕的时候子下不去了。

  【解说】:结果发现这种网子还是不行,一粒卵能通过网眼,可是泥鳅产卵一产就是几千粒,而且刚产的卵黏性很大,几粒卵就把网眼堵住了,网眼一堵,后面的卵就漏不下去了。

  网眼大了卵会浮上来,网眼小了卵又漏不下去,为了找到合适的网子,解兵来来回回没少折腾。最后找到了这种网子,网眼不是很小也不太大,有三四个卵粒大小。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种目数的网刚好,它产完的卵能够下的去。

  【解说】:能下的去,却不会再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开始的卵是小的遇水它会膨胀,一膨胀以后它在跟水流冲回来的时候呢就上不去了,从这个孔翻不过来了。这样就有效保持了产的卵能下的去,浮上的卵上不来,刚好这个网也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用这种网,产量明显提高。

  【解说】:网子的问题解决了,泥鳅吃卵的现象减少了,接下来就等着孵化了。可是到了孵化出小苗的时候,解兵发现出苗率太低。这又是咋回事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最初的时候我们测过只有10%~20%的出苗率,我们就觉得有问题。

  【解说】:产卵率挺好,可出苗率却这么低,这哪能行。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当时很沮丧,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会这么低呢,心里也觉得挺沮丧的。

  【解说】:这也难怪,费尽心思又是给泥鳅建产房,又是修产床,无疑是为了让泥鳅多生,多出苗。这卵产的是多了,可是大部分的卵如果孵化不出来,这那成呢?在咨询了专家后他才知道,孵化率低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受精卵死亡。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人工繁育容易造成产卵后,比自然状态下产卵密度大,产卵密度大以后,容易造成卵沉底,窒息、死亡。

  【解说】:原来是发生了死卵现象。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产出来的卵是有粘性的, 一堆积的话就会死亡,一个挨一个的,苗就会死亡,孵不出小苗了。

  【解说】:为了刺激泥鳅产卵,同时也为了防止产出的卵出现堆积现象,繁殖环道内的水都是流动的,在水的带动下,卵会随着水流漂浮。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堆积呢?解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终于发现了症结就出在这个喷头上。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这是国内繁殖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鸭嘴式的。

  【解说】:解兵刚开始学习养泥鳅的时候,看到大多数养殖户在环道底部安装的都是这种喷头,通过这些喷头使环道内的水流动起来。利用水的流动性,把卵带动起来,减少卵的粘连、沉积。但是这种喷头却有个缺点。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但这种传统的鸭嘴式喷头,水流容易形成死角。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是会有一个角度的,会形成一定的死角,像这个三角带会形成死角,有的时候产出来的卵在这一块就会堆积。

  【解说】:传统的鸭嘴喷头由于是单个点在进行喷射,环道内水流难以实现全覆盖,所以在流水冲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出现死角。

  泥鳅刚刚产下的卵往往很黏,靠着这种黏性它们会附着到水草上面。但是在人工繁育的环道里没有水草可以依附,如果卵堆积了就会粘到一起,粘到一起就会因为缺氧造成窒息死亡。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如果一堆积就是两个卵堆到一起,就像鸡蛋双黄蛋一样最后肯定出不了鸡苗的,全部压在一块了就会死掉。

  【解说】:环道里每隔两米就安装一个喷头,每个喷头有这么两个死角。水虽然流动起来了,但是泥鳅卵到了死角这儿就会有很多沉积下来。

  解兵就想如果我把鸭嘴变大,是不是就能减少死角了呢?堆积现象应该会有好转吧。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别人家的喷嘴鸭舌大概会是这个形状会更小一点,只有这么窄,所以它的扇形面积更小。

  【解说】:没想到解兵把喷头的鸭舌变宽以后,喷射角度大了,死角是小了点,但是有个问题他没考虑到,就是水的流速。 鸭嘴变大后,喷出来的水柱冲击力一下变得很强,对刚刚孵化的小苗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的水流的冲力太大,往往那些卵到不会出问题,苗子的时候会被冲死掉,压力太大了会被冲死,是有孵化出来,但是孵化率特别低。

  【解说】:鸭嘴喷头小了,会造成卵的堆积;大了呢,又容易把刚孵化出的泥鳅苗冲死,降低孵化率,看来鸭嘴喷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想让卵健健康康地在环道内孵化,还得想别的招。

篇二 泥鳅孵化细节
解兵养泥鳅:细节成就的泥鳅王

  【导视】:从事这一行,他比谁都晚,但发展速度比谁都快;3个小细节解开一道大难题,两年时间销售额翻了10几倍,门外汉赚到了上千万元!他究竟有什么绝招?

细节成就的泥鳅王

  【主持人】:安徽省肥西县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11年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一开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结果一年下来只勉强保本。然而到了第二年,他的销售额突然提高了十几倍,达到上千万元,一举成为当地同行里最赚钱的人。他到底有什么绝招呢?说出来别惊讶,他只是在3个小细节上做了一点点改变——

  【解说】:今年泥鳅的繁育季节,解兵和他的工人们特别忙碌,这里每天都要出售大量的泥鳅苗。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一直到七月份能给市场供应20多万斤的苗。

  【解说】:短短几个月就出售20多万斤!这要放在一年前的话,解兵自己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去年就惨了,去年全年从春到秋天,全年总共出了两万斤不到的苗,差得远。

  【解说】:2012年总共才出了不到两万斤苗,今年就能达到20多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 很多人都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解兵就成了当地最大的泥鳅繁育户。谁都知道,泥鳅繁育一直是一个行业性难题,那这么短的时间,解兵咋就成了行家里手了呢?

  解兵是2011年才开始繁育泥鳅苗的,其实,一开始他也像其他育苗户一样,用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

  2011年下半年,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按照其他育苗户的模式给泥鳅建产房,也就是这个圆形的环道。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孵化都在这个环道做,环道是保证他流水的时候,能够均匀,模仿大自然中泥鳅繁殖的时候,流水的环境。

  【解说】:泥鳅喜欢在流动的水里产卵,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它们陆续浮出水面,开始相互嬉戏,雄泥鳅经过一段时间的追逐,用身体缠住雌泥鳅的腹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分别往水里排出精子和卵子。

  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就成了受精卵。

  几天之后,受精卵就会孵化出小泥鳅了。

  在当时跟别人学习的时候,解兵就知道,在泥鳅产卵的时候,必须给它们在这个环形的产房里建一个产床,这个产床其实也简单,就是在环道里面铺一张网子。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个网子把整个环道给覆盖起来,泥鳅就在这里面产卵。那么把这个整个铺盖起来,用这个东西挂起来,底部的时候给它在这缠一缠挂起来,这样网就塌不下去,整个网就这样整体的撑起来了。

  【解说】:建环道,铺网子,这和其他人没啥区别,都是常规的成熟技术,可解兵为什么第二年就能繁育出20多万斤的泥鳅苗,一个月相当于头一年全年的产量,他到底有什么绝活呢?解兵说其实他的方法和别人的都一样,变化就在一些小细节上。

  去年春天,解兵养的第一批泥鳅开始产卵,他是既高兴又紧张,就怕出点差错,所以从泥鳅一放进产房,解兵就不停地观察,观察来观察去,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我就仔细的观察,发现泥鳅在这个环道里会待一天多时间,卵跟水冲上来的时候它会自己把自己的卵吃掉。

  【解说】:泥鳅的这个毛病真不是个小事儿,泥鳅那么大,卵那么小,一口还不得吞下几十个卵啊?一年甚至两年的精心呵护,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回到泥鳅的肚子里,哪个育苗户能不心疼呢?

  其实,育苗户都清楚这是个巨大损失。但这个育苗模式已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大家也就把泥鳅吃自己的卵,看做是正常损耗了。而解兵的能耐就是在自己的耳边多挂了一个问号,从而把自己的脚步稍稍往前迈了一步。

  为了搞清楚原因,解兵就请来了水产方面的专家。专家告诉他,泥鳅吃自己的卵并不奇怪,因为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在产崽的时候都有吃幼崽的恶习。

  动物吃自己的卵或幼崽,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动物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急需能量的补充。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泥鳅产完卵以后,急需需要营养补充 在这里面是没有什么食物的。

  【解说】:专家的答复让解兵茅塞顿开,环形水道中的流水都是抽上来的地下水,水中没有什么食物,急需补充能量的泥鳅只好吃自己的卵了。那怎么才能减少卵被吃的现象呢?

  环道里铺一张网子,正是为了让刚产的卵漏下网眼,把网上泥鳅和网下的卵分开。这样既能避免泥鳅吃卵,又能让卵及时到空间更大的环道里去孵化。理是这个理儿,可大家都没有挡住泥鳅吃自己产下的卵。

  解兵刚开始也一样,也是按照大家常用的网目铺了网子。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网目太大了,卵又漂上来了,就不行了。

  【解说】:传统的网重点在防范泥鳅,而对卵的运动有所忽视。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

  我看到别的家的用了很宽的网 就是网眼特别大 只要让泥鳅钻不过去就可以了。

  【解说】:网眼大,好像是把泥鳅和卵很好地分开了,没想到网眼一大,卵又穿过网眼浮上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隔离做得不彻底。

  明白这个道理后,解兵开始精心计算,标准是仅让卵能掉下去,而无法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我们最初的时候用这种密的网。

  【解说】:这种网子网眼很小,刚产下的卵正好能通过,这样卵漏下去以后就不会浮上来了吧?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后来发现卵和泥鳅都在里面,捕的时候子下不去了。

  【解说】:结果发现这种网子还是不行,一粒卵能通过网眼,可是泥鳅产卵一产就是几千粒,而且刚产的卵黏性很大,几粒卵就把网眼堵住了,网眼一堵,后面的卵就漏不下去了。

  网眼大了卵会浮上来,网眼小了卵又漏不下去,为了找到合适的网子,解兵来来回回没少折腾。最后找到了这种网子,网眼不是很小也不太大,有三四个卵粒大小。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用这种目数的网刚好,它产完的卵能够下的去。

  【解说】:能下的去,却不会再浮上来。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开始的卵是小的遇水它会膨胀,一膨胀以后它在跟水流冲回来的时候呢就上不去了,从这个孔翻不过来了。这样就有效保持了产的卵能下的去,浮上的卵上不来,刚好这个网也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用这种网,产量明显提高。

  【解说】:网子的问题解决了,泥鳅吃卵的现象减少了,接下来就等着孵化了。可是到了孵化出小苗的时候,解兵发现出苗率太低。这又是咋回事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最初的时候我们测过只有10%~20%的出苗率,我们就觉得有问题。

  【解说】:产卵率挺好,可出苗率却这么低,这哪能行。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当时很沮丧,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会这么低呢,心里也觉得挺沮丧的。

  【解说】:这也难怪,费尽心思又是给泥鳅建产房,又是修产床,无疑是为了让泥鳅多生,多出苗。这卵产的是多了,可是大部分的卵如果孵化不出来,这那成呢?在咨询了专家后他才知道,孵化率低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受精卵死亡。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人工繁育容易造成产卵后,比自然状态下产卵密度大,产卵密度大以后,容易造成卵沉底,窒息、死亡。

  【解说】:原来是发生了死卵现象。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产出来的卵是有粘性的, 一堆积的话就会死亡,一个挨一个的,苗就会死亡,孵不出小苗了。

  【解说】:为了刺激泥鳅产卵,同时也为了防止产出的卵出现堆积现象,繁殖环道内的水都是流动的,在水的带动下,卵会随着水流漂浮。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堆积呢?解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终于发现了症结就出在这个喷头上。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这是国内繁殖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鸭嘴式的。

  【解说】:解兵刚开始学习养泥鳅的时候,看到大多数养殖户在环道底部安装的都是这种喷头,通过这些喷头使环道内的水流动起来。利用水的流动性,把卵带动起来,减少卵的粘连、沉积。但是这种喷头却有个缺点。

  【采访】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江河:但这种传统的鸭嘴式喷头,水流容易形成死角。

  【采访】安徽省肥西县某泥鳅繁育基地负责人 解兵:它是会有一个角度的,会形成一定的死角,像这个三角带会形成死角,有的时候产出来的卵在这一块就会堆积。

篇三 泥鳅孵化细节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60 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61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62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 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 鱼巢的准备。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 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泥鳅孵化细节】

⑴ 采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

表5—1 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 性成熟与怀卵。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产卵数多(见表5—2)。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

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为1: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 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64 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表5~2、表5~3)。

表5~2 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表5~3 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篇四 泥鳅孵化细节
泥鳅繁育注意事项

泥鳅繁育注意事项

泥鳅亲鳅的选择

亲鳅除了要求体形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一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一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30一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的个体。

(2)雄鳅也要选择2一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一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20一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捷的个体。

泥鳅亲鳅的培育

选择泥鳅亲鱼后可将雌雄分开或混在一起培育。培育池应设专池,不能用网箱或竹笼代替。培育前可以用高锰酸钾每立方米水体20克药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7米2(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200千克。在亲鳅培育过程中,应加强施肥,切忌施生肥,一定要施发酵好的熟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亲鳅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一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含量在30%左右;水温在20℃左右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一7%。水温在 25℃左右时,动物蛋白量增至3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1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6%一8%.

泥鳅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繁殖泥鳅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为产卵孵化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顺利产卵和孵化,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 1 )产卵池的准备

可采用家鱼人工繁殖用的产卵池,或者选择稻田、池塘、沟渠,水深保持在 15 一 20 厘米。也可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 3 一 10 米 2 的水面作为产卵场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则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他容器均能作为产卵用设施。产卵场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 20 厘米时用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体施15一 20 克。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米水体施 4 克药。

( 2 )鱼巢的准备

鱼巢宜选用质地柔软、不易腐败、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榈片、杨柳根须、金鱼藻等,近年来也有用柔软的绿色尼龙编织带,织成宽 5 厘米、长 80 厘米的人工鱼巢,用前都要经过消毒处理。用 2 %浓度的食盐水浸泡 20 一 40 分钟,也可用高锰酸钾每立方米水体 20 克药化水浸泡 20 分钟左右;还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米水体 4 克药化水浸泡 20 一 30 分钟。浸泡后吊在池中离水 10 厘米处,上方用芦席或草包遮荫,备用。

鳅成熟度鉴定及雌鳅的怀卵量

解剖泥鳅的卵巢,发现泥鳅的卵巢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大小的卵,有的呈金黄色半透明,几乎游离在体腔中,这是已成熟的卵;有的是白色不透明,卵粒较小,紧包在卵腔中,这是还没有成熟的卵。雄鳅的精巢为长带形、白色,呈薄带状的不成熟个体居多,呈串状的成熟个体为少。这就是说泥鳅为分批产卵的类型。泥鳅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体长在10厘米以下的雌鳅怀卵量为0.6万一0.8万粒;12一15厘米的雌鳅怀卵量为1.0万一1.2万粒;15一 20厘米的雌鳅怀卵量为1.5万一2.0万粒。人工喂养的雌鳅怀卵量可达4万粒以上。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近几年,我们在利用稻田改造后养殖泥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现介绍如下:

1、泥鳅育苗场地及环境条件的选择

水源以管引水库水、溪水或井水为好。地理环境要求在避风向阳、光照充分的地方。一般为长方形水泥池,孵化池面积5平方米左右,池深0.6m;育苗池面积20—40平方米,池深0.7m。池边设有出入水管。所有水泥池在使用前15天左右,用水浸泡并冲刷多次,去除池十的碱性,经曝晒后待用。另外亦可采取将网箱放在大塘里的办法。最好有几个池可用于泥鳅种的培育。

2、泥鳅种的选育及雌雄鉴别

2.1 亲泥鳅的选择

需量较少的亲泥鳅来源于沟河捕捞。一般足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从泥鳅的背面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腹部两侧出现“产卵斑”则表明已产过卵了,不能用。最好经强化培育后再进行人工繁殖。

大规模苗种繁育过程中,经常采用人工养殖的泥鳅。一般生态化养殖长大的泥鳅,跟野生泥鳅没有什么区别。很多养殖户不愿购买野生泥鳅繁育出来的种苗,主要是在体色等方面存在品系不纯的问题。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5月初水温稳定在20℃左右后,选择体长15—20cm,体重30-50g,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性腺发育良好的泥鳅做为亲鳅。大规模苗种繁育时,一般在温室中进行,时间提前到2月中旬,确保4—5月能够顺利出苗。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作相应调整。这样再放到池塘或田间进行养殖的泥鳅,一般当年就能作为商品泥鳅供市场出售。

2.2 雌雄鉴别及培育

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腹部明显突出,膨大柔软,富有弹性,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雄鳅要求体型修长,胸鳍宽而长,前缘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追星”明显, 亲鳅培育池使用前10天左右,用200g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注水40—50cm,进水时需经40目筛绢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池内。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止泥鳅逃逸。把亲泥鳅按雌雄比1:1.5放人培育池巾进行强化培育,放养密度为10—15尾/㎡。培育期间主要投喂动物性饵料,如碎内脏、绞碎的蚯蚓肉、鱼粉等,并辅以少量麦麸、糠饼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饵料,日投喂量占亲鳅体重的8%—10%。因泥鳅喜欢在夜间觅食,故投喂饵料应以傍晚为主。每2天换新水1次,每次换池水的1/3左右。

原文转自:/channel/niqiu

3、人工催产与授精

3.1 催产条件

以常温下人工催产泥鳅苗为例:时间一般要到5月中上旬,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因此,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期晚。天然苗因产卵期不一致,无法得到大量的相同规格的小苗,故养殖的泥鳅苗大部分是通过温室人工繁育苗种的途径获得的。从培育池中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亲泥鳅:雌鳅腹部圆大,轻压腹部有五色透明的卵粒流出;雄鳅精液充沛,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即可。

3.2 人工催产

注射方法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或体腔注射法。用1ml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注射。肌肉注射部位在背鳍前下方两侧,针头朝头部方向与亲泥鳅呈45°角,插针深度约0.4cm,雌鳅注射0.2ml,雄鳅减半。平时我们一般常用的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垂体1个,或LRH-A5—10Ug,或HCG300国际单位+LRH-A5ug,雄鳅注射剂量减半。注射

时间的确定须经小型试验后得出,对不同批次的种鳅,相同剂量催产素,其发情所需时间亦不相同,一般要求亲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准。

3.3 人工授精

注射后的亲鳅放人悬挂在鱼塘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长2m、宽1m、、高0.5m),每只网箱放亲鳅125条,雌雄比例为1: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鱼巢为洗净的棕片扎成把,并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才能使用。

发情时,雌泥鳅产卵前在前面游,雄泥鳅在后面紧迫,泥鳅发情多活动于水表面。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雌雄亲鳅追逐渐频,有雄泥鳅用身体蜷曲住雌泥鳅身躯,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已到发情高潮期。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游离的金黄色卵子流出来,说明可将亲鱼捞出进行人工授精了,人工授精需在室内进行。先用干净毛巾擦干泥鳅的体表水,1人将成熟的雌鳅用纱布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搪瓷盆中;另1人轻轻挤压雄鳅的腹部将精液撒在卵子上面;再1人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液和卵粒混合均匀,并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加精子活力,以期提高受精率。待卵子充分受精后,将受精卵漂洗儿次,并将卵撒在鱼巢上,放人孵化池中进行人工孵化。整个授精过程的进行应避开强光的照射。

4、人工孵化及泥鳅的培育

4.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前的半个月左右,将孵化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进水40ClB。把粘满卵粒的鱼巢坠人孵化池的水面下,以2—3万粒卵/m2为宜,室外池孵化时,池顶需遮阴,避免强光照射。

4.2 孵化管理

在同一孵化池小应放人相对集中在同一时间内产出的受精卵。孵化用水要清新,富含氧气,无任何污染,溶氧量要求在5mg/L以上,pH值中性。孵化期间,为了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而死亡,须向池中加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流量应控制在微流水状态。同时为防止卵子发生水霉病,定期用药液浸洗鱼巢。当仔苗全部出膜后,应迅速把死卵捞出,以免死卵腐烂后造成水质恶化而殃及鳅苗。

泥鳅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35小时孵出鳅苗,水温20℃左右时,3—4天可孵出鳅苗。刚孵出的泥鳅苗体长3mm,不能自由活动,吸附在鱼巢及池壁上。鳅苗孵出后应继续在原池内用缓流水暂养,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靠吸收卵黄的营养维持生命,3天后开始游动,此时可取出鱼巢。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基本消失后,开始向池内投喂煮熟的用纱布过滤后的蛋黄,以每天万尾鳅苗1个蛋黄为准。连喂2—3天后,泥鳅的肌节明显,胸鳍显著,摄食较为活跃.孵出第4天的鳅苗,体长约为6mm。待鳅体颜色由黑转为淡黄色时,即转入育苗池中培育。

4.5 泥鳅苗的培育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必须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的供应。在卵黄消失后的1个多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保证泥鳅苗所需饵料的供应。

育苗池使用前半个月,先用生石灰0.2kg/㎡带水清塘消毒,池底铺10—12cm的腐熟粪肥作基肥,再注入新水30cm,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为15cm,可放人泥鳅苗进行培育,—般放养密度为l 000尾/㎡。应沿池边

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

一般来说,孵出后第7天的鳅苗,体长约为8—9mm。第22天体长达25mm,形似小鱼,可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这时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豆粉、玉米粉、米糠、豆饼等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开始时日投

饵量占泥鳅苗体重2%—5%左右,以后随着泥鳅苗的生长,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第28天体长约35mm左右,个别达40mm。孵出1个月时,最大达50mm,已经完全是小泥鳅的样子了。孵出第38天时,平均重1.31g,第45天时,平均重2.1g;第50天时,平均重3g左右,此时应分池转入稻田或池塘饲养,也可成批出售泥鳅苗种了。

在此应注意,为了使泥鳅苗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要不断地向培育池中增施肥料。猪粪、化肥等是培养泥鳅饵料的良好肥料,因此每周应泼洒2次发酵粪肥每立方米50—100克或泼洒溶化的尿素每立方米2克。

篇五 泥鳅孵化细节
泥鳅的全人工繁殖技术

【泥鳅孵化细节】

篇六 泥鳅孵化细节
泥鳅人工繁殖手稿及“寸片死”分析资料

泥鳅人工繁殖手稿及“寸片死”分析资料

营养脱节和车轮虫,是泥鳅寸片暴死的原因,寸片死的时候很瘦。在你培养轮虫的时候,同样也培养了车轮虫,当你的鱼苗吃完了能吃的轮虫,剩下来的不能吃的形 成了强势种群,如遇阴雨天,显现暴发性发生,这是鱼苗出现白头白嘴的原因之一,当你用显微镜观察时,会发现很多的车轮虫,以小型的笑笑车轮虫为主。连绵低 温和阴雨,不但会发生车轮虫暴发,还有可能出现真菌病,及时人工补充营养,是较为好的办法。

“泥鳅‘寸片死’不是发生在鳅苗体长3厘米左右,而是发生在体长1厘米左右,此时鳅苗体色已从黄色转为黑色,正处于由黑色转为黄色。鳅苗一旦从黑色转为黄色,繁育基本上成功了。”

“鳅苗‘寸片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转食不成功,卵黄快耗尽时,水体中的轮虫跟不上。”专家创造了一种新型鳅苗培育法——网移育苗法,即在不同的时间,将育苗网箱移植到轮虫密集的水域,保证鳅苗有足够的生物饵料,顺利完成营养转型。

总结其成功经验时,着重强调了育鳅苗先育水这一法宝。他购买了显微镜、水质测试盒,时刻监控池塘水质,适时泼

洒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量育虫育水,为鳅苗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有没有谁遇到过泥鳅苗的寸片死啊?我所遇到的搞泥鳅繁殖的都没遇到过寸片死的情况,可能是他们用的是土池育苗的方式吧,但据说如果用水泥池的话,鳅苗长到2厘米就必须卖掉否则就会出现寸片死的情况,但我却没真正遇到过,我也查过很多关于泥鳅寸片死的资料,能总结出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泥鳅苗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这阶段泥鳅苗内鳃形成而肠呼吸功能尚未形成,而且泥鳅在这阶段的前肠与后肠的比例为1:1.5,而其他时期都为1:2,这阶段肠道发育变化剧烈,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泥鳅苗的寸片死,【泥鳅孵化细节】

2、由于水泥池育苗时,由于密度较大,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池底积累大量粪便,如果底部饵料清理得不好,则很容易导致底质恶化,泥鳅苗由于是底栖的习性, 鱼鳔不发达,所以只能长期生活于池底,而池底条件恶化,再加上鳅苗这阶段生理变化剧烈对环境要求较高,从而引起鳅苗大量死亡,如果再加上一点缺氧,则更加 严重。

3、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泥鳅在这阶段便开始钻泥,如果没

【泥鳅孵化细节】

泥,则会大量死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主要是因为鳅苗可能与泥中某些微生物有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或者能从泥土中通过皮肤吸收某种微量元素,但事实却不太支撑则一点,因为我七月份繁殖的一批苗,我把一万尾苗放到一口十平米的水泥池中(无泥)没喂任何东 西,但还是成活了一两千条(我本来以为会全死万的,因为没肥水,没喂东西),而且现在泥鳅的无土养殖也已经成功,所以从这些事实来看,和泥土无关。具体什么原因,我由于没遇到确切的案例,所以没有确定的原因,希望各位看到这篇帖子的出现过寸片死而找不到原因的可以与我联系,我是水产专业的,研究这个很久了,希望能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苗期有三种常见病 气泡病 。白霉和白尾病性质相同。车轮虫 定期用药是关键

败血症也是导致死亡的很大原因之一,以前的时候我不知道,前年碰到一个搞水产30多年的老师傅才知道的,败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跟不上,那个老师傅的泥鳅水花育片在国内不管规模还是技术是我见过的最好之一!!!

再者杀菌消毒我建议用硫醚沙星,效果好安全性高!!! 育片首先技术然后规模,不然完全供给不了市场的!!!! 败血病的问题,我在跟大榕树交流时他的也出现了,刚开始我还不相信,认为育苗一般不太容易患这病,但今天看到朋友你也有这方面的见解才开始相信了,用硫醚沙星是个不错

的选择,对皮肤的渗透力强,比较适合泥鳅小苗。

好好讨论一下出现败血病的原因吧,因为相同育苗条件其他鱼类却不常出现此病,唯独出现在泥鳅身上,肯定有其原因,而且肯定不只是饲料营养问题

我的苗孵出来第六天大面积死亡 是啷个回事也?小王?

看情况,主要看水质,你用手绞一下水闻闻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5-3 06:33

月4日-两池。其中一池昨晚死亡10%,另池正常。主要分析:在23点时观察苗在池水全中游动(正常应呆周围与池 ...【泥鳅孵化细节】

这么快水就坏了呀 可以用改底霸王或EM灌底试试

天天换箱没用,密度太大天气不好没来急转池全完,用芽饱杆菌的,明显有变化,但担心溶解氧。

我的现在出来17天了,还比较正常,但昨天发现水有点坏,我今天把它转到田里去了。不知道到时候会怎么样

我 是新来的,我的苗开口5天,刚准备下塘,发现大量死亡,却不知道原因,开口5天来,每天换三分之一的水,溶氧量也正常,池底确实看见像条虫一样,越2厘米 的垃圾体,原来密度相对高,死亡原因是高密度还是水质问题?我是新手,才开始用一个月,5月3日开始引进种鳅的,请大家帮帮我。 水质与密度

【泥鳅孵化细节】

我的苗这段时间肥水下塘 中午太阳晒着 气泡病很严重 求解决!!

用遮阳网降温,用盐缓解病情,换入清水二、三分之一。

我9平方的网箱,一个得多少苗合适?

1W,隔几天要分级一次。

折大师,可否告之你用的显微镜的型号,是否具有拍照功能

640倍的显微镜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效果,显微镜配电子目镜也能达到此效果。

楼主,问个问题,褶皱臂尾轮虫是在咸水和半咸水才能生存繁殖吧,你是在水花培育池培育轮虫的么?淡水么? ...

大池淡水粗养轮虫,堆肥就搞定,简单

你好,大师,现在水温南方也没到20度,我湖南的,前段时间孵化了一次,全白了,可以温度低,坏死了,也可能是水质差,等等了,我想请教一下大师,现在这个温度要怎么处理好一些,我用是用盆子孵化,还有,感谢能分享你的经验

一、泥鳅育苗池处理和水花饲喂

育苗池塘要求面积400平方米以下,水抽干后晒塘,待白皮以后加水,水深度30-40cm,不用任何化学药物消毒,水要用60-80目网过滤,不培水肥水 即可以作为孵化用水,育苗池塘处理前期处理一般以太阳晒为好,清水下苗,不培水,不下药。下苗2个小时后就可用洒秋兴牌泥鳅缓释开口饲料,用量见说明书, 最后几天可以加混入准备饲喂的泥鳅饲料过渡。水深度30-35cm,以后慢慢加深。当泥鳅鳅苗到1.6-2cm时用“纤灭”连续泼撒2天,每天一次,第一 天用量减半。

育苗口诀:水源要好,清水下苗,苗后给料,水位三十,逐渐加高,土池育苗,全程切记,禁化学药。

育苗池不要用任何药物消毒,池塘消毒后的药物残留一样对水花有刺激。用天然太阳光曝晒是最好的办法,育苗池最好用土池,也可以用砖墙泥底的形式。起苗时, 可以用拉网,也可以把育苗池设计成自动收苗的模式。泥鳅苗在3cm左右(所谓的鱼苗“寸片”)器官已经发育成熟,正在体现泥鳅进泥的习性,不管什么育苗池 起苗尽量在泥鳅苗未体现进泥习性前收苗。起苗前泼洒一次“霉平”加“水霉净”,这是为了收获的泥鳅寸片无病、无虫、无伤。

二、泥鳅水花到寸片的生物学变化

在泥鳅小苗的口裂、呼吸器官和活动能力发育到能吃轮虫之前,轮虫对小苗就是害虫,是不能和大量轮虫共存的。在能吃轮虫的时候,还要能够满足它的要求,这个 时间上的衔接很重要。水花要在6天以后才能吃轮虫,四大家鱼是3-4天。卵黄囊只能管3天, 适应环境也必须是在卵黄囊消失前完成的,否则苗下迟在适应环 境中就没有能量补充了,所以在下苗时间上要掌握好。一定要在卵黄囊消失前下苗,中间还有3天吃什么,鳃丝外露时活的食物吃不了。我的观察开口是吃藻类。如 果是培水肥水育苗,就需要换算时间准确, 这就是为什么水培早了虫抬苗的原因,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篇七 泥鳅孵化细节
泥鳅人工繁殖最适孵化条件的研究


泥鳅孵化细节相关热词搜索:泥鳅繁殖孵化技术视频 泥鳅孵化池设计示意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泥鳅孵化细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泥鳅孵化细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601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