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捕泥螺工具

捕泥螺工具

2017-07-04 10:40:1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捕泥螺工具(共7篇)泥螺的捕捞方法与加工技术[农广天地]泥螺的捕捞与加工技术(20110920)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都把它作为海味珍品。经腌渍加工的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泥螺体内所含有的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成分,受到了更多人...

篇一 捕泥螺工具
泥螺的捕捞方法与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泥螺的捕捞与加工技术(20110920)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都把它作为海味珍品。经腌渍加工的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泥螺体内所含有的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成分,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成为宾馆宴席 “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海味佳肴。本片期节目介绍泥螺的捕捞方法和加工技术。

  泥螺,俗称“麦螺”、“梅螺”、“黄泥螺”、“吐铁”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阿地螺科,为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产的习见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泥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消费者喜食的贝类。浙江沿海养民有滩涂养殖泥螺的传统,至2000年底,全省养殖面积已达17万亩。

  泥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种类,成熟年龄为近一年,成熟性腺为淡绿到淡黄色。泥螺的繁殖季节为4月初至11月底,5~6月和9~10月为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选择海区无污染、涂面平坦、水流缓慢、饵料丰富和各项理化条件符合泥螺幼虫存活生长的软滩涂或池塘,使用生石灰消毒,消毒后换水,投入人工培养的角毛藻、小硅藻和扁藻等藻种,并投入氮磷钾肥料。将没有损伤、健康的泥螺放入土池内,让其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注意拣出死螺。卵群出现后直至孵化前,均可适当施肥,进、排水及晒涂。卵群孵化后,应及时停止进、排水,培育浮游幼虫,直至匍匐幼虫出现。幼虫进入匍匐期之后,要及时进行换水和施肥,保证幼虫的生活环境。

  如何捕捞和加工泥螺:

  泥螺苗经2-3个月养殖,一般在5月份收捕。6月份放养的泥螺苗至8-9月陆续起捕,俗称桂花泥螺,此时的泥螺品味稍差,产量也低。起捕常用手工捉捕,捕大留小。端午节后,尤其在炎热天气,白天泥螺极少爬到滩面上,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捕捉泥螺。

  捕捉后的泥螺可撒播在土池中吐泥沙,土池每平方米可投放4-6kg泥螺,撒播前应在土池内注满水,撒播后活水流动,12小时内换水量达200%,以消除泥螺体表粘液,并保持海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使泥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水温25℃-39℃,盐度15.67‰-28.80‰条件下,经过2-3天的暂养即可吐尽泥沙。

  

篇二 捕泥螺工具
周向峰:养水蛭(蚂蟥)从血本无归到年盈利20多万

  水蛭,俗称蚂蟥,在普通人印象里,它是盛夏稻田里,一不小心爬上腿大口吸血的“魔鬼”;但在养殖户眼里,水蛭可是值钱的宝贝,新鲜的水蛭每斤售价70多元,晒干来卖,一斤风干水蛭售价可达600元。水蛭的药用价值高,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的功效,市场需求潜力大。 

  由于水蛭养殖难度高,一般养殖户大多靠收购野生水蛭,短时间养殖后晒干来卖,收益并不算高。而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南星村的水蛭养殖户周向峰则不走寻常路,从育苗开始,一点点摸索,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小有收获。 

  踌躇满志养水蛭却落得血本无归 

  周向峰从事水蛭养殖至今已有5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5年前的一个早晨,他在菜市场门口,第一次看到有人收购水蛭,45元一斤的价格让他看到了商机。当时,从未接触过任何养殖业的周向峰顿时萌生了人工养殖水蛭的念头。在他的记忆中,水蛭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儿时的他常常和小伙伴在稻田里抓水蛭玩。“这东西拿在手里怎么捏都不会死,摔地上都摔不死。抓一只水蛭,我可以玩上三天。”就凭借着这点滴的认识,周向峰上网简单搜寻了些相关资料,辞去了当时收入不错的工作,把自家的10亩地改造成8亩水蛭塘,跑到外地花了6万多元买了近30万条苗种,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水蛭养殖事业。 

  家人在他的鼓动下,也陆续参与进来,他的父亲也为此辞去了工作,日夜看守着这片承载着他们致富梦想的水蛭塘,并按照网上查到的养殖方法,定期给水蛭苗喂食螺蛳。经过6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盼来了水蛭的上市期[创业网:

  那个晚上,周向峰彻夜未眠,想了一夜仍想不出来自己的养殖环节哪里出了问题,池塘是封闭的,放下去的30多万条水蛭究竟去了哪里。但不愿意认输的他还是下定决定,明年卷土重来。 

  在不断试错中吸取经验 

  为了降低成本,周向峰将这得来不易的100多斤成品水蛭留种,自学育苗技术。第二年,他再将这辛苦育出的种苗投入养殖。让他惊喜的是,在他误打误撞下,这100多斤种蛭育出的蛭苗数量可观。但随即让他失望的是,蛭苗虽然育成了,但成活率却并不高。通过观察,周向峰发现,水蛭幼苗与它们唯一的食物——螺蛳的个头相比太渺小,很难吃到螺蛳肉,于是,他突发奇想,将螺蛳壳人工开口,帮助水蛭幼苗捕食。饵料的问题解决了,螺蛳的利用率低造成的水质污染又让周向峰伤透了脑筋。那一年,他的水蛭养殖虽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在他的不断尝试下,也总算是在失败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2012年已经是周向峰养殖水蛭的第三个年头了,前两年收益甚微让家里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父亲没有埋怨他,只是不再帮手他的养殖业,默默外出找了工作。周向峰总觉得上天不会就这样关上所有的门窗,他仍然坚信,只要不放弃,最终会取得成功。 

  白天,他一有空就会跑去周围的鱼塘虾塘观察什么样的水质适合鱼虾生长。晚上,他则埋头在电脑桌前,翻阅书籍查阅资料。但水蛭养殖属于特种产业,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2012年4月,在一次上网查询资料的时候,周向峰看到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当即拨打了这一热线电话。他清楚地记得,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留下了他的信息与疑问,并承诺之后将会有专家与他联系。 

  专家上门提建议 

  让周向峰意外的是,专家第二天就回了电话,几天后,这位专家还亲自上门为他指导。与周向峰联系的正是水产专家朱选才。在交谈中朱选才了解到,周向峰的水蛭养殖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水蛭幼苗没有适口饵料,过多的残饵对水质造成破坏以及天敌对水蛭的捕食。 

  对于如何改良水质,朱选才根据水产养殖的经验,当即提出建议,让周向峰在水蛭塘中增加水草的种植,并适当添加具有改良水质作用的EM菌,并建议他增加充氧设备。而对于天敌的防御,朱选才则建议采用网箱养殖的方法,来避免天敌捕食。而适口饵料的问题,朱选才一时还没有想到比螺蛳更合适的替代品,他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也许是之前的挫折让周向峰变得小心谨慎了,他当时并没有立即采取专家提出的建议。尤其是关于网箱养殖的方法,因为他记得曾在一本相关书籍中看到介绍说,这并不适用于水蛭养殖。 

  后来,朱选才偶然发现同为水产专家的朋友家中养着一些做实验用的锥实螺。锥实螺外表有点像我们平时吃的黄泥螺,个头小,壳薄的特点让他一下就联想到是否可以用作水蛭幼苗的适口饵料。朱选才马上向朋友索取了一袋锥实螺,第二天一大早就兴冲冲地为周向峰送过去,让他试试看。 

  朱选才到了后发现周向峰并没有完全采纳自己之前提出的建议,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作为水产专家,他十分清楚水质对于水生物的重要性。于是他找到了金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请他们上门为小周的水蛭塘测定水质,他们还带来了用于改良水质的白鲢鱼苗以及EM菌。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周向峰终于采取了专家的建议,在水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增加水草种植量,并放入了小白鲢。2012年,周向峰的水蛭养殖总算小有成绩,但天敌的侵害依然对水蛭的产量影响很大。 

  2013年,周向峰在朱选才的一再劝说下,开始了水蛭网箱养殖的尝试,并用锥实螺作为部分水蛭幼苗的饵料,均获得了成功。食用锥实螺的幼苗由于前期营养充分,长得十分结实,保障了后期产量的提高。尝到甜头后,2014年,周向峰在朱选才的指导下,开始全面使用网箱养殖,并将8个池塘按不同标准喂食、添加微生物制剂、水草等,逐步试验最佳养殖方法。 

  规模养殖任重道远 

  现在,周向峰家的后院里被密密麻麻晒成干的水蛭铺满了。周向峰只要一个电话,收购水蛭的小贩还没有拿到货就已经把钱打到了他的账上,生怕晚了一步水蛭就被别人收走了。 

  周向峰告诉记者,新鲜的水蛭市场价已经卖到了每千克140多元,但他通常会将水蛭晒干了卖,因为晒干的水蛭价钱更高。14千克新鲜水蛭风干后大约为1千克,而风干水蛭的价钱可以卖到每千克1200多元。即使遇到阴雨天,用明矾制干的水蛭,约11千克制1千克,价格也可以卖到760元。今年,周向峰的8亩水蛭塘,到目前为止已收获水蛭1500多千克,盈利20多万,一下子将前几年亏损的钱都赚了回来。 

  初获成功的周向峰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水蛭养殖,但周边的土地大多都是水稻田,而土地的使用性质一旦确定,镇村两级都表示不便更改。他希望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能给他一些支持和帮助。 

  目前,周向峰只是按照水蛭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养殖,一年仅收获一茬。若通过技术手段,缩短生长周期,一年收获两茬甚至三茬,水蛭养殖亩产值将会大幅度增加。 

  俞东方 

篇三 捕泥螺工具
泥螺人工养殖技术

泥螺人工养殖技术 过去,人们将泥螺看成是低值贝类,不够重视。近年来人们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泥螺被视为特殊风味的食品深受青睐,而且还出口创汇。 一、生活习性: 1、栖息。泥螺栖息于泥沙质或软泥质滩涂,能入沙质底中正常生活。自然分布一般于中潮带至低潮带,以中潮带中下区到低潮带上区为最多。潮下带数米水深也曾发现,但很少见。并且随着季节变化有作上下迁移。 2、食性与生长。泥螺为舐食性贝类,食性较杂,一般以底栖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一年生的泥螺,壳高可达到19毫米,壳宽可达到14毫米。幼螺在3—6月生长很快,到5月份壳高可长至与成螺相仿。 3、繁殖习性。 泥螺为雌、雄同体,1龄就可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高12厘米。性成熟时,雌、雄性腺着生在一起称两性性腺,位于螺体左边,夹于肝细胞中,成熟时呈淡绿——淡黄色。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在浙北沿海产卵期为3—11月,产卵高峰分别在5—6月和10月;而在浙南沿海,产卵盛期则为5—6月和8—9月。泥螺的卵群为形似鸡蛋黄的卵袋,卵袋具胶质柄并能埋入泥中,把卵群固着在泥中。在自然海区,泥螺常将卵群产在水沟、水潭或小水洼边,以保证退潮时卵群周围有水,不至于因干露而损伤。 二、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的选择。根据泥螺的生态习性,养殖泥螺的场地应选择在泥沙底质、含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较丰富的潮间带滩涂,尤以咸淡水交汇处滩涂更佳。 2、播苗前的准备工作。 泥螺的养殖“田”最好采取蓄水养殖方式。大小以5—10亩为宜。泥螺“田”一般不须大面积开挖,而是在“田”的四周筑高20—40厘米的低土坝,使退潮时“田”内能蓄水20—30厘米即可。对无法垒土筑堤的海区,可采用18—20目的筛绢形网片围网养殖。采用围网养殖方式的,应在距“田”内围基1米处开挖一条约1米宽的蓄水环沟,这样既有利于蓄水,也有利于防止泥螺逃逸。 “田”建好后,在放养前要进行清“田”消毒。方法是在放苗前3—5天,选择晴朗的天气,在潮水退出后,排干塘内的海水,然后按每亩50克三唑磷乳油加20公斤水配成药液均匀喷洒,以杀灭“田”内的敌害生物。 3、苗种的采集和运输。目前用于养殖的泥螺苗种基本上都是采集天然苗种。在浙南采苗时间一般是在2—3月份和5—6月份进行。采苗的方法是,用钝口竹片在泥螺苗大量发生的地段轻轻地将泥螺苗连泥刮起,然后放在筛绢网袋中反复筛洗。洗也应用海水,切不可用淡水,以免因盐度突变造成死亡。苗洗干净后

即可出运。运输时间在1—2天内的可采用干运。但要注意,一是不能堆积过高而受压造成损失,二是避免阳光直射而造成死亡。 4、养成与管理。泥螺一般可一年养殖二荐。即2—3月份放养,端午节前后收获;5—6月份放养,8—9月份起捕。放苗量一般苗种每公斤2万粒左右的,每平方米播放200—300粒;苗种每公斤300粒左右的,每平米播放100粒左右;播放的方法是,用小脸盘盛少量苗种,加入少量海水,用手轻轻地均匀撒播于“田”内。 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0天或半个月,还要用三唑磷乳油再进行清除敌害。具体做法与放养前相似,但用药量要减半,即每1亩25克。 三、收获与加工 泥螺的养殖周期较短,一般放苗后经2—3个月的时间养殖即可达到每公斤800粒左右的商品规格,即可收获。收获时,先将“田”内的水排干,人工抓捕或用一种特制的泥螺耙收获。如果是炎热的夏天,泥螺白天很少爬到涂表面,此时应在改夜间用灯光诱捕。 收获后的泥螺,应先用海水冲洗干净后,再在澄清的海水中静养2—3天,让泥螺吐出胃内的泥沙及体内粘液,再经盐腌后用酒及调味品调制成“醉泥螺”上市或出口。 四、营养成份分析 据测定,新鲜泥螺含水份85—94%左右。干肉量6—15%左右。每100克足部干肉重(70—24小时干燥)内含有必需氨基酸15.19克。非必需氨基酸12.85克,总量达28.94克。每100克肝部干重的必需氨基酸为15.76克,非必需氨基酸17.93克,总量达33.69克。两者的必需氨基酸间的配比,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的最优蛋白质最高标准。因而证明泥螺是一种保健食品。

篇四 捕泥螺工具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重点

贝类的外部形态

1.身体柔软,两侧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2.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3.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4.消化系统比较复杂

5.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贝壳的方位:

前后方位的辨别方法有5种:

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

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

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

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左右的辨别方法:

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 ;

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

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贝壳的测量: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捕泥螺工具】

鳃位于外套腔中,是由外套膜内侧壁延伸而成。

鳃按照形态可以分成4种类型

(1) 原鳃型

(2) 丝鳃型

(3) 真瓣鳃型

(4) 隔鳃型

由足部后端背面的皮肤分泌而成的。

形态方面:根据生长纹排列方式将厣分为螺旋形厣和非螺旋形厣。

质地方面:角质或石灰质等。

前鳃类的成体大都有厣。后鳃类成体大都无厣。肺螺类的成体几乎都无厣

贝类摄食和习性 分为捕食性和滤食性,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

贝类繁殖方式及代表动物

幼生的食用牡蛎

卵胎生的田螺

卵生的美洲牡蛎

亲鲍的选择及其用量

采苗用的亲鲍应选择健壮肥满、活力强、无损伤的3-4龄个体,壳长7-10cm左右。分别采自几个不同海区,尽量不使用同批次的养殖鲍,以避免近亲繁殖。每平方米育苗水面使用的亲鲍数量为雌鲍1-2个,雄鲍数可为雌鲍的一半。

亲鲍促熟培育的原因

从海上采捕自然成熟的亲鲍,难以诱导产卵,或后代死亡率高。并且,7-8月采苗时底栖硅藻繁殖缓慢,且易大量脱落。另外,在繁殖期由于天气、海况等的变化可能无法从海上采捕到亲鲍。

亲鲍促熟培育方法

培育时间:亲鲍促熟培育需在采苗前100d左右开始。(山东在2月初左右开始促熟)

培育密度:每立方水体可蓄养亲鲍2.5-4kg(40-80只),前期可雌雄混养,当雌雄性腺分别明显后,要分池蓄养。

培育水温:亲鲍入池后,在自然水温中稳定适应2-3天,然后每天升温1℃,逐渐升至20℃后进行恒温培育。

给水量:国内的促熟培育大多采用换水培育法,日换水量控制在全量的50-100%。

饵料 每天傍晚,投喂1次新鲜海带或裙带菜等,翌日晨清除残饵,投饵率20-30%。 充气:培养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中断充气(尤其夜间)。但充其量太大又会影响亲鲍的活 动与摄食,过强的水流和气泡扰动还可能刺激其排放精卵。充气量应保持在每立方水体10-12 L/min。

光照:暗光或全黑暗状态有利于鲍的活动及摄食,对生殖腺发育有益。

诱导排卵排精

一般在夜间进行。

将选好的亲鲍腹足朝上,盖上经海水湿润的干净纱布,阴干1h,然后雌雄分开。 刺激作用。

每4-5只亲鲍放在1个产卵盆中,然后加入加入经紫外线照射的海水。尽量不惊动亲鲍。 在亲鲍进入经照射的海水1h之内,多数个体不能排放,这时如更换一次照射海水,往往换水后约30-40min,亲鲍排放精卵。

人工授精方法

授精时,最好取2只以上雄鲍的精液混合,稀释后加入盛有卵子的容器中,进行充分搅拌。 可在短时间内分几次加入精液,以免一次性加入过多。精子密度一般控制在20万-40万个/ml。

在镜下观察,1个卵子周围约有5-6个精子即可。

洗卵

受精后30~50分钟,当卵子全部下沉,即可将中、上层的清水换出,加入经活性炭过滤的新鲜海水,洗卵。

一般洗卵8次以上,每30~50分钟1次。

稚幼鲍的前期培育

前期培育是指以采苗板作为幼体的培育载体,以采苗板上的硅藻为主要饵料的培育过程。本培育阶段可将幼体培育至壳长2-7mm的稚贝,育成率1-6%,用时约两个月。

主要管理措施:

1.换水

在幼虫尚未全部附着之前,出水口处需用200目筛网(网孔75µm)拦阻或用滤鼓等。采用边进水、边排水的方式,每天早晚各换水1次,每次换水1/2左右。水温最好不低于18℃。随着幼虫的附着和自然水温的升高,即可撤掉筛网并逐渐加大换水量,由1个量程增加到4-5个量程。

2.控光

为提高硅藻的繁殖速度,抑制其他杂藻的繁殖生长,并且延长培育时间,提高鲍的剥离规格,光照度控制在1500-3000lx。

3.倒池

流水法换水不够彻底,因此每周倒池1次。

4.清除敌害

主要敌害是桡足类,用敌百虫1g/m3。先将药物完全溶解,稀释后均匀撒入池中,静止12-13h后,全部换水清底,冲洗药液和桡足类尸体。此工作可在倒池时配合进行。

5.日常观测

每天测量水温2次,凌晨和午后各1次,并根据水温变化随时调整换水量。定时检测水的pH,DO,盐度等。观测幼虫、稚鲍的生长。

6.补充饵料

1)施肥

每天清早换水后喷洒营养盐溶液。

2)投喂扁藻等

每天晚上停止流水后投喂,投喂的藻液量是培育水体的2-3%。

3)倒板

如果饵料板上的硅藻过少,且稚鲍此时还未达到剥离规格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倒板。在采苗时留出部分有底栖硅藻的采苗板,以备倒板。用软毛刷把稚鲍剥离到备用板上。

稚幼鲍的后期培育

后期培育(中间培育):是指从采苗器剥离后进行平面培育开始,至培育成壳长1.0-2.0cm, 可以下海或在室内进行越冬养殖的阶段。P319

当稚鲍长到2~7mm以后,底栖硅藻已基本耗尽,应将稚鲍从采苗板上剥离下来,移到放有深色且带孔洞(直径1~1.5cm)的波纹板的网箱内,进行网箱流水平面培育。

剥离方法:对采苗器上的鲍苗可用2-3%酒精麻醉浸泡3-4min,再用毛刷或海绵剥离,或进行电麻痹剥离等。

中间培育的管理措施:

培育密度以3000~8000个/m2为宜,并随个体长大而逐渐稀疏。

培育期间,每天水交换量为饲育水体的5~8倍(水温为20℃)。 一般采用人工配合饵料,亦可辅以天然饵料。饵料投喂量为体重的4~7%,并应在傍晚投喂。

每天清晨用虹吸法消除波纹板上、网箱底部和池底的残饵及排泄物等。

每周倒池2~3次,彻底清理池底杂物。

定期更换、盐酸浸泡和曝晒网箱。

泥螺交配

在繁殖季节,性成熟的两个个体相遇时,先相互靠拢,在原地缓慢地旋转,然后其中一个个体先伸出刺激器刺激另一个体的贝壳,另一个体也伸出刺激器刺激对方,与此同时伸出阴茎,互相进行交配。

泥螺采捕方法

野生苗出现的时间及场所,因每年的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而异,所以,在采捕前必须进行探苗,找出有生产价值的泥螺苗密集区,以便组织人力集中采捕。

采捕野生苗时,利用刮板和刮苗网袋作为采捕工具。

落潮后,在有泥螺苗的滩涂上顺次刮起涂面的泥层,并经常甩动网袋,使细泥从网眼漏出。刮到1/3袋时,拿到预先挖好的水坑或水渠内洗涤,将袋内的砂及幼螺倒在筛内,筛去粗砂、

碎壳及蟹、杂螺等敌害,即可作养殖用苗。

当幼螺长至壳高5mm以上时,也可用手捕捉。

亲螺的选择

亲螺要求体壮,无创伤,无碎壳,个体大小均匀,约200粒/kg,生殖腺发育良好。亲螺入池前,用海水洗净。

贻贝苗情预报

应根据产卵时间、幼虫分布状况、海区水温变化等因素加以确定。

投挂采苗器的时间应在附苗期前1个月左右。山东沿海一般在3月,最迟不得晚于4月;辽宁沿海一般在4月投挂采苗器进行采苗。还应根据常年贻贝的附苗规律和当年的苗情预报,酌情提前或推迟。

确定产卵期:

其一,观察出水贻贝的外表,有粘液状流出,便是精卵;

其二,间隔解剖亲贝,比较性腺肥满度;

其三,每日或隔日取一定数量的贻贝进行干品率的测定,当干品率突然下降40-50%,即可确定进入产卵盛期。

采苗器有红棕绳、聚乙烯绳、草绳和旧三角皮带等,其中以红棕绳附苗效果最好。 采苗水层与采苗方法

采苗水层:

贻贝幼虫主要分布在水面以下至3m的水层中,因此,采苗水层一般 0-3m。但在透明度大、水质贫瘠的海区,采苗水层要适当加深。

采苗方法:

采苗可用海带养殖浮筏、贻贝养成浮筏、专用采苗浮筏等。

投挂采苗器,应做到不互相绞缠。附苗量大可多挂,反之少挂;早分苗可多挂,反之少挂;细绳可多挂,反之少挂。一般每台长60m左右的浮筏挂直径1.5cm的棕绳,200-250绳;挂直径0.5cm棕绳,300-600绳。

分苗方法

【捕泥螺工具】

1)缠绳法:壳长3-5mm小苗

将附有小苗的采苗绳根据分苗密度截成一定长度,再直接缠到养成绳上,让贻贝苗自动移到养成绳上的分苗法。提早分苗时间,操作简便。

2)簇夹法:壳长<1cm【捕泥螺工具】

将采苗绳上的贻贝苗成簇扒下来,夹到养成绳的拧劲缝中,使贝苗自行扩散附着的分苗法。操作简便,但附苗可能不均匀,贝苗可能脱落。

3)包苗法:壳长>1cm

将采苗绳上的贻贝苗扒下来,把附着在一起的贝苗分开,洗去杂质和敌害生物等,并将贝苗按大小分开,然后用网片将贻贝苗包裹在养成绳上,待贝苗附牢后(一般2-4天)再拆掉网片的分苗法。操作较烦琐,但可控制分苗密度。

4)间苗法:壳长>1cm

将采苗绳上多余的贻贝苗间下来,留在养成绳上的贝苗可直接作为养成用苗,间下来的苗进行包苗分养。

五、养成期间的管理

1.防风

注意天气变化,检查浮筏的不安全因素,以防为主。

冬、夏季节季风盛行时,注意浮力不要过大,防止断缆、断绠拔橛、养成绳互相摩擦绞缠等。 强风来临前,采取吊漂压筏或沉石压筏等方法,将大绠沉入水下0.5-1m处。

2.防断

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养成后期,应重点检查吊绳是否发生断绳,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也可采取双股吊绳。

3.防脱落

脱落原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分苗密度过大。自然因素主要是低温、酷暑、风浪冲击等。在冬季和夏季,贻贝往往脱落严重。夏季可将筏架沉到水面2米以下,可明显减轻贻贝的脱落。另外,用网衣包苗和草绳捆扎可防止贻贝脱落。

4.防冰冻

贻贝在北方越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海上流冰对筏架的破坏,在冰冻期可采取吊漂压筏等方法将筏架下沉到水下1-2米。另外,还应注意养殖海区的选择。

蛏苗塘的管理

自9月份围塘蓄水停泥开始,直至第2年3月左右蛏苗收获,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及缢蛏苗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附苗前的苗塘管理

主要是防止围塘漏水,确保塘内积蓄一定深度的海水,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严禁进入附苗塘内捕鱼虾,以免损坏涂面,倒塌堤岸。

2.附苗期的苗塘管理

由于塘内积水全部排出,要防止塘堤倒塌,及时护理被潮流冲坏的进出水口和涂面,遇到附苗涂面干燥无油泥时,把水口稍加高些,使附苗塘在退潮后能保留薄的水层,防止老化干裂,反之,若涂面稀烂泥多时,可将水口开低一些,使在退潮后塘内积水尽快排出。

3.附苗后的苗塘管理

经常下涂巡查管理,疏通苗埕水沟,保持水流畅通,填补埕面凹陷并抹平,每半个月耙平苗埕1次。

缢蛏的蛏埕(平涂)养成

缢蛏的养成方法主要有平涂养殖(蛏埕养殖)、蓄水养殖、池塘养殖(与对虾、鱼类混养)。 “种蛏似种菜,松土再施肥”

连续平涂提高附苗密度

P250 埕内放水附苗以后,涂泥表面易陈旧老化,而附着初期的稚贝极不稳定,喜迁往新鲜的涂面。因此,在稚贝大移动期间,每隔1-2d用耙在涂面上来回推抹2-3次,破坏涂面的老化层,使之新鲜,这样,稚贝不但不迁移,其他地方的稚贝也会向该涂面迁移附着。连续平涂的缢蛏苗产量要高于一次平涂塘蛏苗产量将近1倍。

为使连续平涂取得较好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为连续平涂的苗塘,涂泥必须是柔软、湿润、油泥厚的涂面,干巴巴的涂面和砂质涂面不宜连续平涂;

②连续平涂时间应自稚贝大批下沉附着后2-3d开始,每天或隔天平涂1次,共7-8次; ③连续平涂的操作必须十分细心,以免损伤已附上去的稚贝,一般在潮水刚退时进行,涂面水汪汪的,既便于操作又使稚贝少受损伤;

④平涂工具要适宜操作,耙与涂面接触的一面,有一定的粗糙程度,便于在平涂时破坏老涂面。

放水平畦(平涂)附苗

P250 根据平畦预报(附苗预报),在附苗前1-2天,将塘内积水排干,平畦,准备附苗。 要严格掌握放水时间,放水太早,涂质易老化,放水太迟,则蛏苗已附着。

平畦是把苗埕表面压平抹光,起到降低水分蒸发、去掉浮泥、保护土壤湿润和稳定埕土等作

篇五 捕泥螺工具
泥螺的滩涂蓄水养殖技术

238水产科技情报 2006,33(5

)

泥螺的滩涂蓄水养殖技术

王一农

1,2

  於 宏

2

(1.2.摘 要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苗种的质量鉴别及运输、,并提出了3点建议,即重视苗种质量、确。关键词滩涂蓄水养殖

  泥螺(Bullactaexarata)俗称梅螺、黄泥螺、麦螺等,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

值。近年来,我国南北沿海滩涂广泛开展了泥螺的养殖生产,养殖方法多种多样,养殖技术也不断改进。本文具体介绍泥螺的滩涂蓄水养殖方法及技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使泥螺的滩涂蓄水养殖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国沿海的泥螺养殖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浙江省率先开始人工养殖及品质改良工作。从早期的粗放粗养,海滩平涂养殖,到目前的滩涂蓄水精养等,养殖方法不断更新。不同的养殖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滩涂环境(包括海况、养殖潮位、滩涂底质、油泥丰富与否等),也各有利弊,各沿海地区可因地制宜,寻求适合于本地区的养殖方法。

每亩净利润可达5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精加工后的附加产值。

若养殖管理科学、合理,一年进行二茬养殖(春、秋二季),二茬移殖(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每亩总产量可达250多kg,亩净利润可达3000元(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精加工后的附加产值)。因此,泥螺的滩涂蓄水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投资省、收益高、风险小的滩涂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泥螺滩涂蓄水养殖又可分成简单蓄水养殖、围网蓄水养殖、开沟蓄水养殖。1.1简单蓄水养殖

指在潮间带滩涂上(一般为高、中潮带)进行翻耕、筑堤,堤高一般在30~40cm左右,堤宽因滩涂底质不同而异,以保证堤坝不倒塌为前提,播苗前进行清涂、平涂,然后播撒苗种(苗种一般购自外地,但必须保证质量)。1.2围网蓄水养殖

1泥螺蓄水养殖的基本方法

泥螺的蓄水养殖周期在2~3个月,一年可养二茬以上,每茬亩产50kg以上,成品泥螺规格为500~600粒/kg(浙江省沿海滩涂养殖的泥螺,产地鲜销价近几年为8~12元/kg),每茬亩产值在600元以上,除去少量的滩涂租金、苗种费用等,

在简单蓄水养殖方法的基础上,沿堤坝围网,

围网高出堤坝20~30cm,以防止敌害生物的侵入和泥螺的逃逸。1.3开沟蓄水养殖

将堤坝围成的涂面做成田埕式,埕与沟同宽,一般宽约1.0~1.2m,以方便养成期间的管理。

 收稿日期:2006-05-31;修改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王一农(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水产科技情报 2006,33(5

)埕沟长度因“涂”而异。

239

4苗种及其运输

4.1苗种质量

2泥螺养殖场地的选择

2.1涂面

养殖泥螺的涂面必须稳定,地势平坦,以油泥(即底栖硅藻)丰富、有机碎屑含量多为好,尤以咸、淡水交汇的内湾为佳。2.2底质

苗种起捕后,用海水冲洗干净,除去杂质,以

壳色略带黄色为好,切不可购买经淡水浸泡或用过药的苗种。另外,,泥螺,滩涂底质以泥多沙少、软泥质或以泥为主,有少量细粉沙的为好面,,有大量的沙泥(质。,养成,以改善品质。江苏以北沿海养殖泥螺多采用此方法。2.3海况

养殖场要求在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的海区。风浪过大或河口洪水区均不适宜。2.4潮带

潮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涂面的露空时间及涂面油泥的多少,还影响养成期间的操作管理,一般以高潮带下区至中潮带较为合适。在自然海区中,泥螺分布于潮间带中下区滩涂。

,。浙江沿海泥螺苗种1月份为6~7万粒/kg,2月上旬为4~5万粒/kg,2月中旬为3~4万粒/kg,2月下旬为2~3万粒/kg,3月上旬为1.5~2万粒/kg,3月中旬为1~1.5万粒/kg,3月下旬至4月初为0.4~1.0万粒/kg。4.3苗种运输

运输苗种可采用塑料袋外套编织袋、海蜇桶或箩筐内套塑料袋装苗种,扎紧袋口或封住桶口。运输途中防日晒、风吹,置于阴凉处,一般2d内可保证苗种存活率在90%以上。船运苗种较好,车运应注意路面不平整造成的大幅度震动。泥螺苗的放置厚度不宜超过20cm。

5苗种放养

5.1播苗方法

3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3.1翻耕

一般采用干涂播苗。将泥螺苗种放于盆内,用海水轻轻搅拌后均匀撒播即可,力求播苗均匀。播苗最好在大潮退潮后进行,以使干露时间较长。在涨潮前1h应停止播苗,以免螺苗来不及钻潜而被潮水冲走。5.2播苗时间

养殖前须翻耕涂面,尤其是老(旧)涂或发生过泥螺死亡的滩涂,必须进行彻底翻耕,否则很难保证以后养殖过程中泥螺不再发生死亡现象。人工或用船耕机翻耕均可,翻耕深度约20cm,一般翻耕一次即可。3.2清涂

因各地的气候和海况条件不同,播苗时间也不尽相同。浙江省南部海区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播苗,浙江省北部海区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底。提倡播早苗,播大苗,以缩短苗种因起

选择晴朗天气,海水退潮后,用常规清涂药物均匀喷洒涂面,3~7d后放苗。3.3围网

围网采用18~20目的聚乙烯或普通塑料纱窗网,一般网高30~40cm,也有用高网(网高1.2m以上)围拦的。在网内距围网1m处挖一条约1m宽的蓄水环沟,深20~30cm,以防止泥螺外

捕、运输等造成的恢复期,充分利用海区早春的高生物量期,促进生长,保证提早收获。5.3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与滩涂质量、管理技术等有关,切不可盲目增大放苗密度。放苗量以每平方米100粒左右(即6万~7万粒/亩)为宜,按成活率(收捕

逃。

240水产科技情报 2006,33(5

)

未予以注意。盐度差异太大会使苗种存活率降低。

7.2放苗量

放苗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养殖户往往不考虑养殖水域环境的承受能力,不适当地增大养殖密度,,致使,,放,,,到最后泥螺的暴发,一般每亩7万粒泥螺苗。7.3底质的改良

率)60%计算,养成至400~500粒/kg的规格,每亩约可收获50kg以上。5.4补苗

播苗后2~3d,晴天滩涂温度上升,应检查泥螺苗种的爬行、存活情况,如果播苗密度没有达到要求,应按缺失的情况及时补苗。

6蓄水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6.1每天观察滩涂泥螺的活动、生长、观察海涂平整与否、围网有无破损、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2,如玉螺

类、章鱼、,养。

6.3因风浪等引起浮泥淤积过多,或涂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时,应在退潮时将涂面抹平、抹匀,保持涂面泥土结实、柔软。

6.4养殖后期应密切注意泥螺的生长情况,注意滩涂底质变化、气温条件及风向等。繁殖前期泥螺极易集体逃逸,此时应抓紧开始收捕。繁殖季节泥螺品质变差,且产卵后极易死亡,从而影响养殖产量。及时收捕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6.5早春养殖应注意寒潮、冷空气侵袭,养殖后期则要防范病害。

养殖滩面是泥螺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底质败坏、涂泥变黑、发臭,势必导致生存环境恶化,泥螺生长缓慢,体质弱,出现死亡。养殖前的翻耕、清涂切不可少,清涂应统一行动,整片滩涂应同时清涂,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尤仲杰,王一农,于瑞海.贝类养殖高产技术.第1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08~129.

2 尤仲杰,王一农,徐海军等.泥螺生态的初步观察.浙江水产学

院学报,1994,13(4):245~250.

3 尤仲杰,王一农,董任彭等.浙江沿海泥螺繁殖周期的初步观

察.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3,12(4):230~239.

4 王一农,尤仲杰,顾晓英等.泥螺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

7几点建议

7.1关于苗种质量

究.海洋科学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3~44.【捕泥螺工具】

5 王一农,於 宏,王国良等.浙江省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分析

及防治措施.宁波海洋水产研究,1999,(2):1~2.

6 王一农,於 宏,王国良等.养殖泥螺的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

进行养殖生产,选择苗种是关键。优质、健康

的苗种是保证泥螺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应选择在晴天气温较高时购买苗种。在涂温上升,泥螺苗自行爬出涂面时刮取的苗种活力好,爬行能力强,放养后的钻潜率高,不易被潮水冲走,死亡率低,生长快。此外,还应注意苗种产地与养殖场海域的盐度差异,这一点在以往的泥螺养殖中

措施.中国水产,2000(12):34.

7 王一农,於 宏,王国良等.泥螺养殖滩面的敌害生物及其防

【捕泥螺工具】

治.中国水产,2001(8):66~67.

8 王一农,於 宏,王国良等.泥螺的养殖.海洋渔业,2001(1):

35~36.

9 李昌达.滩涂人工养殖泥螺技术.科学养殖,1995(2):79~85.

更正启事

  本刊2006年第4期《暗纹东方鲀越冬养殖试验》一文的“1.4.1饲料投喂”中提到:“采用常州饲料

(第151页第6行)。现作者来电,说明此处系作者笔误,要求更正为:“厂的‘长兴’牌鳗鱼饲料”采用常州饲料厂的‘常兴’牌鳗鱼饲料”。特此更正。

《水产科技情报》编辑部

篇六 捕泥螺工具
渔业技术学 第十章 地拉网等渔业技术

第十章 其他渔业技术

第一节 地拉网渔业技术

地拉网类渔具的结构和作业方式,与围网基本接近。由于网具结构和作业的规模不同,网具规模大小悬殊,大型的地拉网长达5000m以上,而小型的地拉网渔具仅1人就可以作业。由于地拉网渔具结构和操作都比较简单,在历史上曾是沿海各地渔民较普遍使用的渔具之一。一般它只能在水深为15m左右的沿岸水域作业,主捕小型鱼类。随着其它渔具的发展,海洋地拉网类渔具日趋减少。

内陆水域的地拉网渔具,种类多、数量大和分布广,是内陆水域中的最有效捕捞方式之一,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冰下大拉网等,是有特色的专捕工具。随着科技发展,该种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地拉网渔具的捕鱼原理和分类

(一)地拉网渔具的捕鱼原理和生产特点

地拉网又称大拉网、地曳网,是我国江河、湖泊及沿岸海域常见的有效捕捞渔具之一。其捕鱼原理按网具结构形式和捕捞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长带形的网具(有囊或无囊)包围一定水域后,在岸边或冰上或船上曳行并拔收曳纲和网具,逐步缩小包围圈,迫使鱼类进入网囊或取鱼部达到捕捞的目的。另一种是用带有狭长或宽阔的网盖,网后方结附小囊或长方形网兜的网具,通过岸边收长曳纲,拖曳网具,将其所经过水域的底层鱼类、虾类拖捕到网内,而后至岸边起网取鱼。地拉网类渔具的捕捞对象较广,内陆水域中主要有:鲢、鳙、青鱼、草鱼、鲤、鲫、鳊、银鱼等;海洋中主要有:黄鲫鱼、青鳞鱼、鳀鱼、玉筋鱼等。它的生产特点:

1. 地拉网作业兼有拖网和围网作用,包围水面较大,故捕捞效率较高。但在近海是捕捞随涨潮而来的小型鱼类,因此海洋地拉网一般产量较低,同时作业规模也较小。

2. 由于地拉网网具规模较大(在内陆水域,有的网长5000m以上,网高30m。),捕捞规模也大,其渔场必须宽广,而且平坦。

3. 大型地拉网作业劳动强度较大,参加作业人员较多(一盘网有多达70~100余人),要求操作熟练,分工明确,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二)地拉网的分类和结构

1 按网具结构特点分类 可分为有翼单囊地拉网,有翼多囊地拉网、(无翼)单囊地拉网、多囊地拉网、无囊地拉网、框架地拉网6个型。

(1)有翼单囊地拉网 它的结构形状如有囊围网,有两个较长的网翼和一个网囊。是地拉网中数量和分布最多最广的一种,网具规格大小不一,有的长达数千米左右,有的长达100m左右,内陆水域中有冰下大拉网,海洋中有广东长网和福建的地拉网等。

(2)有翼多囊地拉网 它的结构特点是:有单片长方形的网盖,在其后(下)方结附许多小网囊,常以数片联成网列,在有流底质较平坦的江河、水库等水域生产,捕捞底层鱼类效果较好,如松花江流域的多囊大拉网(见图10—1)、长江流域的牵网(大塘网)均属之。

1234567891011

【捕泥螺工具】

图10-1 多囊地拉网结构图

1. 曳纲2. 叉纲 3. 撑杆4. 拦网5. 浮予

6. 浮子纲 7. 网囊8. 网盖 9. 沉子 10. 下缘纲 11. 下纲

(3)单囊地拉网 它的结构特点如同拖网类中的虾拖网,一般以竹竿为桁杆,网衣结附在桁杆上,形成网身和网囊。网具规格较小,桁杆长0.5m左右,如江苏的泥螺网,退潮后在干潮滩上,由1人拖曳采捕泥螺作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如东、东台等地。

(4)多囊地拉网 它的结构特点是无网翼,有宽大的盖网,左右两侧有侧网,在盖网后缘结附几十个小网囊,用于容纳渔获物,如江西的爬网。这类网具规格均属小型渔具,作业时由2人在河道、港汊两侧拖曳,主要捕捞底层鱼类。

(5)无囊地拉网 它的结构特点如同无囊围网,网具为长带形,取鱼部在长带形网的中间,网具规格大小不一,是地拉网中常见的网具。青海湖的湟鱼地曳网(一般网长500m左右)、辽宁的鲢鱼地拉网均属之。

(6)框架地拉网 它的结构特点是:无网翼和网囊,网衣呈网兜状,在网具上、下纲之间,安装若干支撑杆形成框架,如内陆水域的擂网(如图10-2所示),以及海洋中的天津梭鱼拉网均属之。也是小型的地拉网,在内陆水域和沿岸浅水区,由2人分别牵拉网具前进,达到捕捞的目的。

123456789

图10-2框架地拉网的结构图

1. 曳纲2. 叉纲3. 上缘纲4. 上纲5. 网身

6. 撑杆7. 下缘网8. 下纲9. 叉杆

2 按地拉网的作业方式分类 可分为船布地拉网、穿冰地拉网和抛撤地拉网3个式。

(1)船布地拉网 在放网时利用船舶,将网具向岸呈弧形布网,然后在岸上同时收拉两端曳纲和网具起网,收取渔获物。如海洋中的鳀鱼地拉网,海南的长网,内陆水域的湟鱼地曳网均属之。

(2)穿冰地拉网 又称冰下大拉网,它是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冬季大水面冰下捕鱼规模最大的一种主要捕捞网具。其网具通过穿冰敷入冰下,并在冰上收拉网具,达到捕捞目的。由于严寒封冻期,鱼类活动迟缓,又聚群越冬,因此适合大规模的捕捞,产量很高。5000kg以上渔获屡见不鲜。

(3)抛撤地拉网 都是一些小型渔具,如江苏的泥螺网,天津的梭鱼拉网等,均由人力将网具抛撤在水域中,然后用人力拖曳网具达到捕捞目的。

二、地拉网渔具的结构和装配

(一)、有翼无囊地拉网的结构和装配

有翼无囊地拉网由主网片、缘网衣、浮沉子纲、缘纲、曳纲和属具等组成,网具的长度、高度和网目大小等是随着捕捞对象不同和作业渔场水深而变化。以青海省青海湖的湟鱼地曳网为例,说明其结构和装配。该网具是青海湖周边渔场及鄂陵湖、扎陵湖等有鱼湖泊捕捞生产的主要渔具。呈长带形、兼有围、拖两种作用,作业规模大,捕捞效率高,但需劳力多,强度大。主捕湖中盛产的花斑裸鲤(俗称大嘴湟鱼),本网具主尺度500.00m×l3.28m。

1 网衣

(1)主网片 由3片网片联接而成,中间为取鱼部,乙纶36tex×10×3捻线编结,目大60mm,长3334目,高196目。两边网翼,相同网线编结,目大80mm,各长4166目,高156目。

(2)缘网衣 有上、下缘网,用乙纶36tex20×3捻线编结,高5目,网衣纵目使用。 2 纲索

(1)浮子纲 乙纶绳,直径12mm,取鱼部浮子纲1条,长100.00m;网翼浮子纲2条,长200.00m。

(2)沉子纲 乙纶绳,直径18mm,长度与数量同浮子纲。

(3)上、下缘纲 乙纶绳,直径6mm,每片网上、下缘纲各1条,长度同浮子纲。

(4)曳纲 乙纶绳,直径20mm,长80m,2条。

(5)上、下叉纲 乙纶绳,直径分别与相应的浮、沉子纲相同,上叉纲长20m,下叉纲长22m,各2条。

3 属具

(1)浮子 泡沫塑料球形浮子,直径100mm,浮力4.9N,1000个。

(2)沉子 梭形铸铁沉子,重0.15kg,共1670个。

4 渔具装配

将上、下缘纲穿入各网衣上、下缘网网目内,浮子穿入浮子纲。浮子纲与上缘纲拼扎,沉子纲与下缘纲拼扎,同时装扎浮、沉子。取鱼部缩结系数为0.50,两边网翼为0.60分档装,间距20cm,浮子间距为0.5m,沉子间距为0.3m。最后将网片连接好,并连接上、下叉纲和曳纲。

(二)有翼有囊地拉网的结构和装配

有翼有囊地拉网由主网片、浮沉子纲、上、下缘纲、曳纲和属具组成,网具的长度和网囊的大小,根据捕捞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以海南省的长网为例,该网具是海南省万宁地区所用。主要在沿岸捕捞蓝圆鲢、圆腹鲱、沙丁鱼等,网具主要尺度为328.75m×28.00m×9.00m(图10-3所示)。

2r-1

26×28.00m×9.00m

PE42tex2×3×3-65

26

2r

-12r-1PE42tex2×3 6570

×2-15

0.80PEΦ8WD5×52.00PEΦ9.4

6.50PEΦ7Φ40×8000P0.8EΦ76.50PEΦ72-328.75PE 72-328.75PE 7

图10-3 海南省的长网网具结构

从图10-3可以看出,该网具上、下纲(浮、沉子纲)各长328.75m,网翼网目尺寸为65mm,网身和网囊分别为40和15mm,翼端有木质档杆1根,直径40mm,高0.8m。由5根长52m,直径9.4mm的乙纶绳组成曳纲(每1端)。同时在浮子纲上装置600个塑料浮子,每个浮力为0.657N,水泥沉子1200个,每个重28.6g,网口中央装置直径150mm的塑料大浮子1个(浮力为10.8N)。

三、地拉网捕鱼技术

地拉网渔具的种类较多,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大小悬殊,其捕鱼技术也各异,现择其代表性的内陆水域的明水(非冰冻水域)大拉网和冰下大拉网作业,以及海洋的鳀鱼地拉网为例。地拉网作业渔获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作业渔场的选择、渔具的设计和应用。特别是内陆水域的大型地拉网作业,对作业渔场的选择均有必要的条件,如选择不当,网具受阻撕裂,严重影响捕捞效果。因此渔场选择是地拉网捕鱼技术重要内容。

(一)明水地拉网的捕鱼技术

1 作业渔场应具备的条件

(1)网场面积适当。一般大、中型湖泊和水库在100~l000亩左右;小型水库等在数亩至数十亩。作业场所面积至少应比网具包围面积大20%左右。

(2)底质较平坦。如底面凹凸不平或有大石块、房基、树木等,使网具受阻撕裂,严重影响捕捞效果。因此对情况不明的水库,不要盲目作业。

(3)水深适宜,最好不超过20m,以利操作。

(4)岸边有一定的坡度(20~30°),岸上有较开阔的场地,便于起网。

(5)因地拉网包围面积有限,故应选择有较集中的鱼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必须在掌握各水域鱼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鱼类生理特点、水域地理环境、水流、气象等因子正确选择渔场。

2 作业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明水地拉网作业形式可分为岸曳式和船曳式两种。根据放网时使用船舶数量又分为单船,双船和多船三种作业形式。

(1)岸曳式地拉网的捕鱼技术 岸曳式地拉网捕鱼技术,根据渔场和鱼群特征,有全面包围(用于小水面的一次围捕)、平行岸坡包围(围捕固定渔场)和垂直岸坡(拦截沿岸通过的鱼群)三种形式,如图10—4。

123

图10-4 岸曳式地拉网捕鱼的3种形式

1. 全面包围 2. 平行岸坡包围 3. 垂直岸坡包围

①单船作业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选定渔场后,先将前曳纲端系在放网点的岸上,渔船载着网具,按预定的打围圈,顺次放出前曳纲、前网翼、取鱼部或网囊,后网翼和后曳纲,这时船又回到另一岸点。接着在岸上拔引两边曳纲、网翼,并渐次向中间靠拢,最后取上网囊和渔获物,至此一次作业完毕。

②双船作业 这种作业形式多使用于湖泊、水库等不固定的渔场。其操作过程是选定渔场后,两船分载网具,驶至离岸一定距离处(约相当曳纲一边的长度),而后两船相靠,将网具联结起来,接着各按预定的计划包围鱼群,各自放出网具和曳纲,同时驶回岸边,再如单船作业形式起网。

(2)船曳式地拉网捕鱼技术 船曳式地网作业方式多用于离岸较远的湖心,其主要特点是曳引网具在船上进行。

①单船单网作业 作业渔船驶至捕鱼地点,把前曳纲系在浮筒或小舢舨上,然后作业渔船按圆弧形进行放网。按顺序放出前网翼、取鱼部、后网翼和后曳纲,这时船又回到浮筒或小舢舨处,收起曳纲、网翼,最后起上取鱼部或网囊和渔获物,一次作业完毕。

②双船单网作业 两船分载一顶网具,驶至放网地点,两船靠拢并联接网具,然后各按半圆形航向航行,同时分别放网、放曳纲后,两船刚好各行驶半个圆周距离而相遇。两船靠拢并抛锚,最后如上述单船作业顺序共同起网。

(二)冰下大拉网的捕鱼技术

冰下大拉网捕鱼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带很盛行,鱼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70%~80%。网具为有翼单囊地拉网,在江河、湖泊、水库中都可以生产。其捕捞对象包括所有的鱼类,渔期由11月至翌年3月不等。由于在严寒冰冻时期,鱼类活动能力减弱,又聚群越冬,易于捕捞。鱼类销售和贮存也十分有利,因此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的捕捞。

1 渔场的选择 从事冰下捕鱼必须熟悉作业水域的地理环境、冰层的厚度和强度、鱼类越冬场所和栖息水层以及它们的习性等,这些对于选择良好渔场,保证安全生产和进行开凿冰眼、捕捞操作、交通运输等都是重要的前提。

对渔场的要求:

(1)有一定的面积,一般在500~2000亩左右。

(2)底质较平坦、无障碍物,以利网具的水底拖曳。

(3)背风向阳、鱼群集中,出网口水深在1.0~1.5m的浅水岸滩处。

(4)冰层厚度和强度能保证作业的安全;特别式应用机械设备后,大规模的捕捞设备及其重物均需在冰上运转,若稍有不慎将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 网具及主要属具、捕捞机械

(1)网具 为有翼单囊地拉网,长度300~2000m,浅水区使用的网口高度一般为4~5m,水库中使用的可达15~20m。

(2)钻冰机 一般由传动、升降、钻头三部分组成。传动部分把拖拉机或汽车动力传给钻头和升降装置,使钻头旋转和升降,达到钻凿冰眼。

(3)穿索器 供网具在冰下移动时冰孔之间穿索引线之用,主要由穿索器本体与控制部分组成。本体以电池为动力,驱动电机、减速器带动螺旋桨。当穿索器进入冰下水中,水开关自动接通电源启动电机,由于浮力和水力作用,使穿索器紧贴冰层底面航行。控制部分则控制穿索器前进的方向,以便正确的出现在目标冰孔下面。

(4)绞纲机 用于各冰孔间收放曳纲,以拖曳冰下大拉网前进;在出网口又把整个网具拖上冰面,故又称绞网机。它由减速箱与起网鼓轮两部分组成,安装在爬犁上。一般以拖拉机后轴输出为动力,经万向联轴节、减速箱通过鼓轮输出。

(5)穿杆 又称走杆、木杆,全长15~30m,用以传递水线(曳纲引纲)之用。

(6)走钩 铁头木柄,传递穿杆用。

篇七 捕泥螺工具
野外生存第五讲


捕泥螺工具相关热词搜索:捕鸟工具 捕野鸡的工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捕泥螺工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捕泥螺工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fangfa/8616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