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怎么种植

2017-06-14 09:26:3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茯苓怎么种植(共7篇)常见的茯苓种植技术问题解答 一、何为茯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茯苓属木腐真菌,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纲,多孔目,多孔菌科、茯苓属。 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不断分解松木(蔸)纤维素、半纤维素中的营养,并将菌化后的多余物质积聚迅速膨大,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为菌核...

篇一 茯苓怎么种植
常见的茯苓种植技术问题解答

   一、何为茯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茯苓属木腐真菌,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纲,多孔目,多孔菌科、茯苓属。

  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不断分解松木(蔸)纤维素、半纤维素中的营养,并将菌化后的多余物质积聚迅速膨大,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为菌核,俗称松茯苓。由于茯苓菌丝体与松木中各元素亲和力特强,所以人工接种纯菌种菌丝传引快,三个月即可结苓,六个月可采挖取苓。

  二、开展茯苓生产意义和价值怎样?

  据《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具有消肿、解毒、清火、渗水、利尿之药性;有养心、安神、治病之疗效;有光泽肌肤(

  种植茯苓,每百斤松蔸(地下部分),用菌种3—4包计币3元,人工播种、培管、材料费6元合计投入9元,年内可产茯苓20—30斤。

  三、茯苓生长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

  1、海拔高度:茯苓生长宜海拔300—800米。

  2、土壤与坡度:宜35度以下的向阳坡,并以黄沙酸性土质为好。

  3、温度:菌丝发育及菌核形成适宜温度24—28℃。

  4、水份:下种时段木、树蔸中含水量低于35%,下种后土壤湿度以50%为宜,结苓期土壤干湿交替为佳。

  四、栽培操作程序

  1、挖蔸备料:下种前需将松树根向外延伸一米范围刨开,并斩断削除根部面皮,自行裸露在阳光下晾晒。

  2、段木备料:将松木按四尺长截断,每根断木需削皮3—4方,按“井”形堆叠四尺左右高,任期自然风吹晒干。

  3、备足“引柴”:备松叶和短、薄碎片柴作“引柴”,作用在于下种前期由它先接受菌丝萌发,再引发至主料发菌、结苓。

  4、下种季节:5—7月为茯苓下种最佳期。

  5、下种方法:

  ①蔸窖:择口径30公分以上树蔸,在主根的1—2处作为下种点,每处下种点垂直深度离地表20—30公分处,并将点上松皮削除露出20公分新口部位,接着将二分之一的包木块茯苓种贴于其上,并用引柴或松叶将菌种盖严,其上盖三寸厚细泥土,久旱酷暑要进行第二次盖土。

  ②铺窖又叫段木窖,下种可按“品”字形组合方式下种,木块菌放于两端口及底层筒木的背部侧面交叉处,菌种摆放方式与蔸窖相同。它优点在于可规模经营,连片开发,易管理。

  6、茯苓菌株谁当家:多年实践证明,我地种植茯苓其菌株仍用中科院微生物所“5.78”菌株为最优,该菌株菌丝长速快、抗逆性强、适种范围广,产量高(转化率可达30%左右)是南方数省的当家菌种。

篇二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的栽培技术

  [农广天地]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菌类植物,它的功效广泛,不分四季,可与各种药物配伍,又被称为“四时神药”,同时,它也是一种食用、保健佳品。人工栽培茯苓的方法各地有所不同,但以段木栽培法最广泛。段木栽培茯苓,当年栽培当年采收,接种一次,可连续收获三到四年,而且栽培时间和地域上几乎没有限制。现在为大家介绍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  

  一、茯苓的栽培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茯苓的栽培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茯苓的栽培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二、茯苓的栽培选地挖窑 

  (1)茯苓的栽培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茯苓的栽培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茯苓的栽培下窑与接种 

  茯苓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15~18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0.5~1瓶。 

  三、茯苓的栽培田间管理 

  (1)茯苓查窑补引 

  段木接种7~10天,使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方法是将窑的盖土扒开,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丝生长旺盛的窑中取出一段补上,然后将土覆回;或是将不上菌窑内的段木全部取出,晒去水分,再将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窑用菌种接种。 

  (2)茯苓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立培土,同时还应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止人畜进入地内踏踩。 

  四、茯苓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白蚁,危害严重。接种后当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温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发现蚁路,及时用药喷在蚁身上,使之带回窑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五、茯苓采收加工 

  (1)茯苓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茯苓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篇三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种植简介

茯苓种植简介

别名:云苓、松茯苓、赤茯苓、茯灵、松薯苓

料属: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

概述:茯苓为常用中药。以其菌核供药用,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等功能。茯苓各部分的治疗功效有所不同,有预防胃溃疡以及抗肿瘤、与增强免疫功能作用。据报道,茯苓菌菌核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胆碱、卵磷脂、脂肪、葡萄糖、酶类以及多种安基酸等有效成分,是理想的抗衰老保健食物,能延年益寿。 形态:有球形、长椭圆形、扁形及块状等,大小不一,小者似着拳头、直径5-8厘米,大者直径20-30厘米;重量不等,一般0.5-5公斤,重者数十公斤,鲜时质地较软,表面略皱,黄褐色;干货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呈瘤状皱缩,深褐色至黑褐色。

习性:茯苓喜生长在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5度,土壤含水量为25-30%,PH值为5-6,砂多泥少疏松通气、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上松下实的砂质土壤为宜,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海拔500-1500米较为适宜。

种植:人工培养茯苓:(1)选用生长年限较长、木材含水量在50-60%的松树段木,作为茯苓菌丝的营养源;(2)选用坡度10-35度,含砂量在60-70%的砂质土壤作栽培场地,土地疏松;(3)茯苓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30度,故选向阳坡,有利生长,阴坡不能种;(4)茯苓生长在PH值4-6为最适宜,故应选酸性至微酸性土壤,碱性土不宜(包括煤渣灰等);(5)每亩(完整土地)可种1400窝左右,株距为20厘米,行距为1.4米;(6)该植特不长苗杆,不用施肥,只勤除草。生长期勤检查不能裸露,发现裸露及时用土掩盖,以防腐烂减少产量。

市场前景:茯苓属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60%以上的中药方均配有茯苓,近年来国内配方用药、保健食品和制药企业用量明显增加,出口数量逐渐增大,需求量迅猛增加,而我国现有产地和产量锐减,从而导致茯苓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途径。

效益分析:每亩按1400窝种植计算,每窝产量2公斤以上,按合同收购价3.00元/公斤,亩产值为8500元以上,每窝用残植松木20斤(据成每段40公分,间段削皮)每窝扣除菌种款1.5元(包括结种茯苓),下种后120天就可起挖,并起第一批茯苓时,不要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可持续发展,需劳力少、投资小、见效快,当年投资,当年收益,一年两季,扣除投资及人工费用外,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也适合恩施市绝大部分地方生长,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茯苓怎么种植】

恩施市金土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中药材茯苓种植发展购销协议

甲方:恩施市金土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乙方: , 乡(镇) 村

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甲方决定在乙方所在地种植发展中药材茯苓,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达成协议如下:

一、规模:乙方负责组织本村种植茯苓共计______窑,折合面积为_____亩。

二、菌种:菌种每窑1.50元,甲方负责提供茯苓生产所需菌种,并为乙方药农垫付菌种款,但乙方必须要求药农出好领种手续,款项在乙方药农交售茯苓时抵扣。甲方保底产量为2.5吨/亩(两季),如第一季采收产量达到2.5吨/亩,甲方全部扣回菌种款,达不到的,按完成比例扣回(如第一季采收产量达到2吨/亩,即完成保底产量的80%,扣回80%的菌种款,以此类推),余额在第二季再扣。

三、销售:甲方负责全部回收乙方药农生产的茯苓,为确保乙方药农效益,无论市场价格涨跌,甲方实行固定价格收购。等级内收购价为3.00元/公斤(单个重在1斤以上,无黄烂、无破损、无杂质、无泥沙),等级外收购价为1.00元/公斤(单个重量1斤以下)。

四、技术:甲方负责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经常派技术人员去基地调查,了解情况,提高乙方种植技术,乙方必须严格按照甲方技术要求进行种植,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甲方概不负责。

五、发展费用:甲方为乙方按0.2元/公斤标准提供发展费用,以本村交售的总产量计算,在本村茯苓收购完毕后兑现。

六、双方责任

1、甲方统一组织购种或育种,提供茯苓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茯苓接种后生产周期不超过120天,并负责将全部产品按合同约定作回收。

2、乙方负责组织药农办理砍伐手续,备好所需残枝松木,其重量必须达到每窑8公斤以上,长度为每段40公分,须按甲方所规定的时间备料、下种、管理和采挖。

【茯苓怎么种植】

3、乙方需加强对本村茯苓生产管理,杜绝茯苓外流,保证按协议约定全部交售给甲方。

4、乙方负责组织药农为甲方技术员提供食宿,并协助甲方技术员为本村药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七、违约责任

1、如乙方药农所生产的茯苓售给他人,乙方按每窑3元赔偿甲方。

2、甲方不能按协议价收购茯苓,甲方按每窑3元赔偿乙方药农。

3、乙方药农种植所需残枝松木必须依法采伐,若因其他原因带来的后果与甲方无关。

4、乙方按照甲方技术要求进行种植,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甲方确保乙方药农两季收入达到5000元,不足部分从甲方垫付的菌种款中赔偿,菌种款赔偿完后仍不足,甲方不再赔,菌种款赔后尚有余额,乙方给付余额,此条款在第二季销售时执行。

八、其它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再定。

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章): 乙方签字(章):

代表签字: 电话:

年 月 日

中药材茯苓种植购销协议

甲方:恩施市金土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乙方: , 乡(镇) 村 组

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甲方决定在乙方所在地种植发展中药材茯苓,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达成协议如下:

一、规模:乙方种植茯苓共计______窑,折合面积为_____亩。

二、菌种:菌种每窑1.50元,甲方负责提供茯苓生产所需菌种,并为乙方垫付菌种款,但乙方必须出好领种手续,款项在乙方交售茯苓时抵扣。甲方保底产量为2.5吨/亩(两季),第一季采收产量达到2.5吨/亩,甲方全部扣回菌种款,达不到的,按完成比例扣回(如第一季采收产量达到2吨/亩,即完成保底产量的80%,扣回80%的菌种款,以此类推),余额在第二季再扣。

三、销售:甲方负责全部回收乙方生产的茯苓,为确保乙方效益,无论市场价格涨跌,甲方实行固定价格收购。等级内收购价为3.00元/公斤(单个重在1斤以上,无黄烂、无破损、无杂质、无泥沙),等级外收购价为1.00元/公斤(单个重量1斤以下)。

四、技术:甲方负责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经常派技术人员去基地调查,了解情况,提高乙方种植技术,乙方必须严格按照甲方技术要求进行种植,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甲方概不负责。

五、双方责任

1、甲方统一组织购种或育种,提供茯苓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茯苓接种后生产周期不超过120天。并负责全部产品按约定价回收。

2、乙方负责办理砍伐手续,备好所需残枝松木,其重量必须达到每窑8公斤以上,长度为每段40公分,必须按甲方所规定的时间备料、下种、管理和采挖。

3、乙方需加强茯苓生产管理,杜绝茯苓外流,保证按协议约定全部交售给甲方。

4、乙方负责组织劳力上车、过称、装货,上车地点由甲方安排,尽量安排在载重量5吨以上的车辆能去的地方,至少每个村安排一个收购点。

5、乙方负责为甲方技术员提供食宿,保证甲方技术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六、违约责任

1、甲方按乙方所签订的种植窑数提供菌种,如乙方不能按协议种植,所造成的菌种损失,乙方按每窑3元赔偿。

2、如乙方所生产的茯苓售给他人,乙方按每窑3元赔偿甲方。

3、甲方不能给乙方提供菌种,不能按协议价收购茯苓,甲方按每窑3元赔偿。【茯苓怎么种植】

4、乙方种植所需残枝松木必须依法采伐,若因其他原因带来的后果与甲方无关。

5、乙方按照甲方技术要求进行种植,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甲方确保乙方药农两季收入达到5000元,不足部分从甲方垫付的菌种款中赔偿,菌种款赔偿完后仍不足,甲方不再赔偿,菌种款赔后尚有余额,乙方给付余额,此条款在第二季销售时执行。

七、其它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再定。

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章): 乙方签字(章):

代表签字: 电话:【茯苓怎么种植】

年 月 日

篇四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栽培

篇五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产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装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菌核大小木等,直径10一30厘米或更长。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孢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茯苓怎么种植】

(二)生物学特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 %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三)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方式较多,用木段、树根及松针(松叶加上短枝条)均可。目前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种到松木上,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便结成菌核。

1.选苓场和备料

(1)选苓场 选择场地要求背西北朝南或背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的山坡,地势以15-30度的缓坡利于排水,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春节前后进行挖场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50cm,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一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然后曝晒,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接种前1周按15g/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2)备料 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俗称“剥皮留筋”。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

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2.菌种准备

菌种也叫引子,分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

(1)菌丝引 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方法是应用8-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此时即可无菌操作。切取干实体1厘米2,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24小时后,孢子萌发为白菌丝,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母种可用PDA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25-28℃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松木屑76∶麸夫22∶石膏粉1∶蔗糖1,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左右。拌匀后装人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常规灭菌后接入原种。

(2)肉引 为新鲜茯苓的切片。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3)木引 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千克。用头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厘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3.接种和管理接种下窖

接种时间一般选在5-6月,先挖好窖沟,深30cm,宽30cm,长80cm,窖底呈20-30°斜坡。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并排靠拢放入窖沟内,然后在削去树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上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最后覆盖约10-15cm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土。

(1)菌丝引接种 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2)肉引接种 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l000克种苓。

(3)木引接种 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一般窖用水引l-2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一6月接种。接菌后3-5天菌丝萌发生长,蔓延开要10天。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为害。接种后3-4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

(4)苓场管理 ①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 ②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 ③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 ④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败。 ⑤做好苓场防护工作,防止人畜践踏。

4.虫害及其防治

黑翅大白蚁:蛀食松木段,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防治方法:选苓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松树根;接种木段不要晒过久;苓地周围挖1道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进行生物灭蚁;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人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死。

【茯苓怎么种植】

(四)采收与加工

一般头年5-6月接种下窖,到次年6-7月苓场不再出现新的裂缝,且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也可不切片,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茯苓,别名云苓、松茯苓、赤茯苓、白茯苓、松薯等。以菌核供药用,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等功效。临床主治痰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等症。主产地有安徽、福建、河北、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 形态特征 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1、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菌核外层皮壳状,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3、子实体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蜂窝状,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初时白色,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一、生长习性 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环境。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4~26℃。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重粘土,盐咸地不宜种植。

二、制种

1、母种制作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50克(去皮)、蔗糖50克、琼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将上述配方按常规方法制成试管斜面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将茯苓菌核内一块白色茯苓肉接入培养基斜面。移入25~30℃的室内培养5~7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即成纯菌种。

2、原种制作 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松木块55%、松木屑20%、麸皮(或麦糠)20%、蔗糖4%、石膏粉1%,水适量。将配方中的培养料拌均后,分装入500毫升的阔口瓶内。装量为瓶的五分之四。稍压实,在中央打一透气孔。用棉塞封口后进行灭菌处理。冷却至30℃时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接入瓶内培养基上。密封后,进行培养,待菌丝长满全

瓶,即得原种。

3、栽培种制作 培养料配方:松木块66%、松木屑10%、麸皮21%、蔗糖3%、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水适量。将上述配料拌均匀,温度为用手抓料指缝有水而不滴为准。然后分装入500毫升阔口瓶内,用牛皮纸封口,进行灭菌处理。待料瓶温度降至60℃时,便可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分接入配料中。接种后,将培养料瓶移至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全瓶时,既得栽培种。

一般1支母种可接5~8瓶原种。1瓶原种可接60~80瓶栽培种。1瓶栽培种可栽2~3窖茯苓。

三、备料与挖窖

栽培茯苓以松木为主。备料一般在农历10~12月进行。将松树砍伐后,去其枝桠,削去外皮,露出木质部。进行干燥处理。半月后,截成80厘米的木段,堆成“中”字形空心架。经40天左右,即可接种。接种前,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林地(或生荒地)挖长80厘米,宽45厘米,深30厘米的地窖。四周挖好排水沟,等待栽种。

四、栽种 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晴天,将木段摆入窖内。每窖放15~20公斤。然后将栽培种内的松木菌块用镊子取出放入木段之间的缝隙上。每缝放菌块3~6片。并用松树皮将菌块盖好。立即覆土10厘米,窖顶封成龟背状,以利排水。接种时,也可用鲜茯苓切成3厘米厚的肉块,贴附在木段上。

五、管理 茯苓接种后,要严禁人畜践踏。7~10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如发现接种败,应立即补栽。同时注意浇水保墒,阴天气及时排水。如有杂草立即铲除。茯苓主要病害为腐烂病,防治时,苓窖在栽培前用石灰(或其他杀菌剂)消毒。生长期间如若发现病菌应提前采收。害虫主要是黑翅大白蚁,可用60%亚砷酸,40%滑石粉配成药粉杀页。

六、收获与加工 茯苓一般于栽后1年采收。将采收的鲜茯苓去净杂质, 放在脚架上,经常翻动,使其发汗,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菌丝时,取出刷试干净,至表皮皱缩成褐色时,置凉爽干燥处阴干,即成“个苓”。将茯苓皮用刀剥下,称茯苓皮。将茯苓切成片,皮下赤色部分称赤茯苓。菌核内白色、细致、坚实部分为白茯苓。白茯苓中心有一木心称茯苓神。

茯苓的采收和加工

1.采收 我县茯苓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下窖,当年11月~12月第1次采收,于翌年4月~5月第2次采收。茯苓成熟的标准是:苓场的土壤裂隙不再增大、菌核长口处已弥合,苓皮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裂纹不见白色。若苓皮呈现黄白色,则表示茯苓正在生长,可以延迟采挖。

采挖方法:用锄头将窖掘开,取出表层茯苓,然后小心移动,遇有菌核抱根生长,可将树根砍断,取出茯苓,有时甚至延伸到距窖几十厘米处结苓,要仔细寻找。取出茯苓后,要及时覆土,可让其继续结苓。

2.加工 刚挖出的茯苓称为“潮苓”,含水量约40%~50%,必须去掉部分水分使之松软后才好进一步加工。去掉潮苓内部水分不可用暴晒或烘烤的办法,因内外失水不均会引起爆裂,而且不可能起到软化的作用,而应利用其本身呼吸产生的热量,迫使内部水分均匀散发出来。具体方法是:选一泥土地面或砖铺的地面,且不通风,能保温保湿的房间,先铺上一层稻草,中间留一条走道,然后将鲜茯苓按不同采挖时间和不同大小,置于草上,大的铺放2层,小的铺放 3层,草和苓逐层铺放,其上再厚盖稻草或麻袋,四周可用草封严,使其“发汗”。第1周,每天翻动1次,以后二三天翻转1次,翻转时动作要轻,每次翻半边,不可上下对翻,以免茯苓“发汗”不匀。二三层叠放的,要上下换位翻转,约15天左右,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或表面呈现暗褐色,表皮翘起,有鸡皮状裂纹时,取刷拭干净,置凉爽处阴干即可剥皮切制。切制时先将苓皮剥去,尽量带苓肉,用平口切刀把内部白色肉与近皮处的红褐色苓肉分开,然后按不同规格分别切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切制时,握刀要紧,应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使苓块表面平整,光滑。将切好的茯苓片和块平放摊晒(如遇雨天用文火烘干),第2天翻面再晒至七八成千,收回让其回潮,稍压平后再复晒,或自然风干便成商品。

茯苓的生长习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产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装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菌核大小木等,直径10一30厘米或更长。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孢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二)生长习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篇六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的种植与药用价值简介

茯苓的种植与药用价值简介

摘要:茯苓既能食用亦能入药,茯苓中的茯苓多糖以及茯苓三萜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保肝与催眠、抗炎症和免疫等作用。

关键词:茯苓,茯苓多糖,茯苓三萜

茯苓(学名:Poria cocos(Schw.) Wolf.)别称:玉灵、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甚至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平伏,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呈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1]

我一个爷爷家种植茯苓,闻过晒干之后的茯苓味道很淡,没有臭味,开水冲泡之后味道不浓郁。在几十年前,有人上山挖过野生茯苓,在土壤较深的地方,不是很容易发现。现在种植的茯苓,是先在山上砍松树,断节后凿孔,然后将买来的茯苓菌种伴着木屑塞入孔内。然后就是埋入土中,等待成熟。成熟后挖掉一次茯苓,这次茯苓质量较好,体型较大且大多大小均一,木头仍旧放在土中,过一段时间后还能长出一些茯苓,这时质量没有前一次的好。木头最多能用两次,有些用一次就会腐烂掉。

茯苓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在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越南、泰国和印度等也有分布。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米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树的根部,其土质为砂质适宜。孢子22-28 ℃萌发,菌丝18-35 ℃生长,于25-30 ℃生长迅速,子实体18-26 ℃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 %、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于茯苓的生长。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2],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在加工过程中将茯苓分为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以及茯神4种类型,白茯苓为茯苓菌核白色部分,具有补脾利窍的功效;赤茯苓为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甘淡渗泄,尤能清利湿热,为湿热诸证所常用;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味甘淡,功能渗湿,利水消肿;部分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被称为茯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我国食用茯苓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吴氏中馈录》关于唐宋集市食摊上用茯苓、糯米、白术磨粉制成的茯苓糕,是食用茯苓的最早记载。很早以前,我国食用茯苓就有“南糕北饼”的传统习惯;北方的茯苓饼也是久负盛名,清朝慈嬉曾喜食之;还有“茯苓包子”、“茯苓粥”等。

茯苓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性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药理实验表明茯苓具有渗湿利尿、合胃健脾、宁心安神、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的功效[3]。茯苓治病范围相当广泛,适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可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心肾不安诸证,并用于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摄生秘剂》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以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金匮要略》酸枣仁汤主治虚烦不眠,以茯苓宁心神。茯苓功效还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中医认为,脾虚与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泛滥,都应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

王帅等[4]对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结构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采用稀乙醇提取,各种柱色谱法如硅胶、反相、凝胶等,以及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用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各种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他们从茯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依布里酸(1),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麦角甾-7-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β醇(5),茯苓酸(6),去氢土莫酸(7),3-表-去氢土莫酸(8),依布里酸(9),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10)。

许甜甜等[5]对茯苓的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分析,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茯苓、赤茯苓、茯苓皮中水不溶性多糖和茯苓酸含量,得到结果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水不溶性多糖含量大小依次为白茯苓、茯神、赤茯苓、茯苓皮;茯苓酸含量大小依次为赤茯苓、茯苓皮、白茯苓、茯神。可得结论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不同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茯苓多糖的制备方法有发酵醇沉法[6]、稀碱浸提法[7]、水提醇沉法[8]、微波辅助提取法[9]。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保肝与催眠作用、抗衰老作用、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抗炎作用、防石消石作用等。

抗肿瘤作用:CMP注射液25~5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对ICR/JCL品系的小鼠肿瘤U-14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MP灌胃与静脉注射给药,对小鼠S-180肉瘤与小鼠肝癌H22均有抑制作用。小鼠灌胃给药的最适剂量为50-200 mg/kg,小鼠静脉注射给药的最适剂量为5-100 mg/kg。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当CMP浓度为0.25 %与0.5 %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MP浓度0.1~50 μg/mL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MP浓度0.1~10 μg/m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CMP的生物活性与使用剂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在最佳剂量时活性最高,而超过或低于最佳剂量时活性就会明显降低,与一般化学药物不同。CMP可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TNF的诱生涉及到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发育分化的各个阶段。茯苓多糖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代谢,使其数量、形态以及细胞膜酶活性均发生明显改变,其吞饮、吞噬功能以及溶酶体酶含量及其释放均能显著提高。茯苓多糖还可能影响DNA的转录过程,使mRNA水平增高,进而使TNF的表达生成量增加。

免疫增强作用[11]:CMP能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加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SRFC),明显增强小鼠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明显增强小鼠脾T细胞生长因子(TCGF)的生长,这可能是其增强免疫应答功能及抑瘤率的机制之一。CMP能诱导人血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药理试验证明,CMP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表明CMP是一种抗肿瘤免疫增强剂。

保肝与催眠作用[12]:CMP具有保肝作用,CMP100 mg/kg·d与200 mg/kg·d连续腹腔给药5 d,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分别降低27.32 %与41.03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P<0.05与P<0.01。大鼠肝部分切除手术前按100 mg/kg·d连续腹腔给药4 d,手术后再连续腹腔给药3 d。大鼠的肝再生度与再生肝重/体重分别增加73.29 %与18.95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P<0.01与P<0.001。CMP具有催眠作用,CMP 100 mg/kg·d连续腹腔给药7 d,能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的抑制,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的时间为硫喷妥钠对照组的

4.69倍。与硫喷妥钠对照组比P<0.05。

抗衰老作用[13]:茯苓多糖能不同程度增加血清中TSOD和Cu 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但对MAO活性则无明显影响。茯苓多糖还能延缓小鼠游泳死亡时间。说明茯苓多糖有较好的抗动物衰老作用。

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14]:张信岳等观察CMP钠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3型(HSV-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试验法,观察CMP钠对因感染HSV-l而引起的猪肾传代细胞病变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感染10和100 TCID50。(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的HSV-1情况下,CMP钠2.0 mg/mL对HSV-1的致猪肾传代细胞的细胞病变(CPE)具有抑制作用,在感染HSV-110TCID50的情况下,CMP钠的ID50为0.5 mg/mL。说明CMP钠在体外有抗HSV-1作用。

抗炎作用[15]:茯苓多糖对棉球所致大鼠皮下肉芽肿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小剂量下也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说明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症反应作用。

防石、消石作用[16]:陈焱等比较了茯苓多糖与消石素、五淋化石丹的防石作用。实验将120只雄性Wister成年大鼠分茯苓多糖、消石素、五淋化石丹和成石对照等4组,每日喂以成石药乙二醇的同时,分别以茯苓多糖、消石素、五淋化石丹和自来水灌胃,4周后处死取肾,常规病理切片,偏光镜下观察成石情况并摄影,比较各组照片上草酸钙结晶面积。结果发现茯苓多糖、消石素及五淋化石丹组草酸钙结晶面积明显小于成石对照组(P<0.01);茯苓多糖组草酸钙结晶面积显著小于消石素组(P<O.01),虽小于五淋化石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石素组与五淋化石丹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茯苓多糖、消石素及五淋化石丹均能抑制大鼠肾内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和沉积,其强度为:茯苓多糖>五淋化石丹>消石素。

不同来源的茯苓中三萜化学成分不同[17],多采用水、醇、醚等提取,再经层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离。到目前为止从茯苓干燥菌核、茯苓皮或菌株培养液提取并分离到的三萜成分共34个,中外学者多以化学名称命名。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羊毛甾-8-烯型三萜(1anosta-8-ene type triterpenes);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1anosta-7,9(11)-diene typetriterpenes);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seco-lanostan-7,9(11)-dienet ype triterpenes)。

抗肿瘤作用:国产茯苓菌核提取的茯苓素(Poriatin,三萜的混合物)体外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不可逆的抑制作用[18],作用点在细胞膜上,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茯苓素可显著抑制L1210细胞的核苷转运,抑制L1210细胞DNA合成的补偿途径的各个环节,对DNA聚合酶没有影响,对胸苷激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远小于对核苷转运的抑制。茯苓素在体内外均有明显增强巨噬细胞产生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其作用强弱与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

抗炎作用:日本学者[19]从茯苓(日本Tsumura Co. , Tokyo提供)的甲醇提取液中分得三萜(1)茯苓酸、(2)土莫酸、(3)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4)去氢土莫酸、(5)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和(6)6α-羟基去氢茯苓酸,抑制由12-氧-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TPA)引起的鼠耳肿。在鼠皮肤致癌过程中几种抗炎物质有抑制肿瘤促进剂作用,抗炎作用可能在抗肿瘤促进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作者研究TPA引起的炎症模型检测对鼠耳肿的抑制活性。因为对TPA引起炎症的抑制潜伏期可以平行地检测对肿瘤促进作用的抑制活性。6个三萜对(0.1 μg/耳)引起鼠耳肿的抑制活性的剂量为150、30、5 μg/耳,抑制活性的计算在鼠耳最大浮肿时(TPA处理6 h后),化合物(2)、(3)、(5)和(6)抑制TPA引起耳肿明显强于(1),化合物(4)的活性近似于1。化合物(3)和(6)以5 μg/耳抑制活性与化合物(1)的150 ug/耳抑制活性相同。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国产茯苓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结果[20]表明,茯苓素体内可以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入激活状态,激活的巨噬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使其吞饮率比对照组增长几倍甚至十几倍,其溶酶体酶含量增多、蛋白质和RNA合成加强是与其吞饮,吞噬功能增强相适应的。茯苓素体内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抗病毒作用加强。茯苓素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相当强度的抑制作用,茯苓素在5 μg/ml-80 μg/ml浓度对PHA、LPS和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血清抗体及脾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L615小鼠,小剂量的茯苓素对抗体产生显示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茯苓素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它能使小鼠耳廓游离心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两天,表明了茯苓素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茯苓素在体内外对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这在分子水平上提示了其免疫抑制机制。

止吐作用:茯苓三萜及其衍生物抑制蛙口服五水硫酸铜引起的呕吐[21]。有C-24位末端双键的三萜对蛙有止吐活性。

胰岛素作用增强活性:萜化合物使胰岛素的分化诱导活性增强,三萜化合物本身也有分化诱导活性[22]。研究结果表明,在10-5M浓度8个三萜其茯苓的乙醚提取物和茯苓皮的甲醇提取物使胰岛素的分化诱导活性增强,白色脂肪细胞ST-13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强。茯血清蛋白可竞争性与茯苓素结合,从而削弱其与细胞膜蛋白的结合作用。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的激活作用说明它除与巨噬细胞的运动相关外,也可能具有改进心肌运动和促进肌体水盐代谢的功能。茯苓素和醛固酮及它的拮抗剂有着类似的结构,茯苓素不仅能结合到肾细胞膜醛固酮受体上,而且在大鼠体内也具有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钠与钾比值。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茯苓素可能为一组潜在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各类集落刺激因子(CSFs)是临床上治疗白细胞下降很有希望的药物,已用于因化疗、放疗等造成的白细胞下降,三萜茯苓酸和茯苓酸甲酯是从茯苓素中分离的活性较好组分,在小鼠体内有增强巨噬细胞产生CSFs的作用[23]。

综上所述,茯苓是一位很好的中药,希望在以后的应用中能更加有效准确的发挥其作用,为患者提供帮助,为日常食用者提供指导。

篇七 茯苓怎么种植
茯苓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茯苓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广义的药用菌指一切可以用于制药的菌物,狭义指用于医药的大型真菌(蕈菌)。野生有冬虫夏草、蝉花、雷丸、安络皮伞等;目前,人工栽培的有灵芝、茯苓、猪苓、天麻、桑黄、木耳、云芝等。这些药用菌在我国都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它们虽功效不同,但最大的优点,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毒副作用。近代医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是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还具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的功效。许多食用菌兼具有药用价值。下面为茯苓的相关介绍。 一.概述 别名云苓、松茯苓。是一种兼性腐生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为低等植物,其个体无典型的根、茎、叶的分化,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3部分组成,主要寄生于一些松科松属植物上,吸收植物体内养分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茯苓是我国使用历史最长的药物之一,为药食两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各国各地均有分布。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制剂以及一些保健品中。我国茯苓生产地区分布很广,黄河流域大部分省区均有栽培;贵州家种茯苓自上世纪70年代引种在黔东南州黎平县栽培获得成功,30多年来,经过对茯苓栽培的精心观察和研究,栽培方法和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但仍普遍存在空窖、瘟窖、鸡窝苓窑以及泡苓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传统栽培技术不能利用松木废枝丫、小径级材栽培茯苓,很浪费木材资源。2000~2003年,我们根据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在松脂基地内开展茯苓复式栽培试验取得了成功。解决了茯苓栽培的“空窖”、“温窖”、“鸡窝苓窑”、以及茯苓夹皮、夹泥、夹沙的难题,茯苓产量提高53%;节省木材资源35%,且茯苓质量优良,产量比较稳定。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

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 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四.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复式栽培技术介绍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体内不含叶绿素,自身不能制造任何养料,主要靠寄生吸取松科松属植物养分来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复式栽培茯苓的原理是:充分利用茯苓生长的适宜气候和段木营养物质,缩短从菌丝体至菌核形成的时间100~120 d,使茯苓子实体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气温条件下,得以充分吸收段木的营养物质,快速成长。 2复式栽培技术试验情况 2.1不同栽培技术试验情况 2000年在中潮镇二望松脂基地的同土质、同气候环境条件下使用段木原料10 m3进行了传统排式栽培法、传统窖式栽培法、排式二次复式栽培法、排式三次复式栽培法、枝丫小径材叠式栽培法、枝丫小径材三次复式栽培法等6种栽培技术的试验,实验苓地面积总计100 m3;2001年根据2000年二望松脂基地实验结果,择优技术在岩洞镇述洞松脂基地,使用段木原料120 m3进行传统排式栽培方法和排式三次复式栽培方法试验以及枝丫小径级材复式栽培法,试验苓地共计1200 m2;2003年3月,在中潮镇潘老村采用排式三次复式栽培技术和传统栽培技术及枝、丫小径材复式栽培技术进行较大面积推广,推广实验苓地3000 m2,使用段木300 m3。2000~2003年完成传统栽培技术试验苓地440 m2;完成复式栽培技术试验苓地440 m2;完成运用废劣枝丫、小径材栽培试验苓地420 m2。 2.1.1传统方式栽培技术(以下亩按588 m2的有效面积计) 总计试验苓地面积440 m2,鲜苓总产量6723 kg,平均产量15.2 kg/m2,588 m2产量8937 kg,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下同)的鲜苓商品率48.20%。 2.1.2采用二、三次复式栽培技术 总计试验苓地440 m2,鲜苓总产量10267.6 kg,平均产量23.3 kg/1T12,588 m2产量13700 kg/m2,鲜苓商品率91.8%。 2.1.3利用废劣枝、丫小径材原料采用三次复式栽培技术 总计试验苓地面积410 m2,鲜苓产量6500 kg,平均产量15.8 kg/m2,588 m2产量9290.4 kg,鲜苓商品率90.30%。 2.2不同栽培技术试验效果

复式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3.3%,鲜苓商品 率提高43.6%,加工后商品成品产量提高96.9%,销售价格提高25%;总产值提高146%,纯利润提高229%。利用松木废劣材及枝丫、小径材作原料栽培茯苓,比其用于生活用柴经济效益提高30倍。采用传统技术生产茯苓1000 kg,需用松木段木6.7 m3;采用复式栽培技。术仅需松木段木4.35 m3,复式栽培技术比传统技术每生产1000 kg鲜苓节省木材2.35 m3,提高木材利用率达35%。黎平年产茯苓3000 t,如用复式栽培技术可节省木材资源7050 m3。。 3结果与讨论 3.1 运用废劣材、枝丫、小径级材栽培茯苓 废劣材、枝丫、小径级材采用传统技术栽培,段木接菌后菌丝自然生长,菌丝体到处可以形成菌核,由于段木过小营养不足,造成结苓后枯死、凋落,不能形成商品苓。复式栽培技术,按10~15 kg为段木一捆进行接菌,每捆段木放人茯苓子实体1个。这样,人为控制10~15 kg的小段木菌丝体供一个茯苓菌核的营养物质,恰好满足茯苓菌核营养,可达实施生丰产。 3.2改传统栽培技术为段木人工合理布局结苓 传统栽培技术,接菌种后让菌丝体在段木上自然形成菌核(结苓),造成苓地段木的茯苓菌核分布不均,有的段木可生长大量菌核,造成段木营养供应不足,茯苓菌核因缺乏营养而自然死亡或未能发育成为商品苓,导致成为“鸡窖苓窖”、夹皮的块苓;有的段木则结苓过少,甚至不结苓而成“空窖”;还有的在段木下面苓地里由菌丝体液流出水珠形成囊袋后结苓,发生茯苓夹沙、夹泥等等不良现象。复式栽培技术,根据茯苓及其菌丝生物学特性,改变为人工合理布局结苓。茯苓菌丝发展的特点是:段木接菌后双核菌丝有一条直射到段木尾端形成菌丝体,然后直射的双核菌丝在段木内分泌酶酵解纤维素分解木纤维形成葡萄糖可供给茯苓生长营养。使其段木的双核菌丝边分解木纤维边供应尾端的菌核营养。这时,段木内部的菌丝体无再生能力繁殖新的菌核,而全力分解木纤维供给尾端茯苓菌核营养物质,实现了人为控制和合理布局结苓。 3.3比传统栽培技术结苓时间提前100 d且产丰质优 传统茯苓栽培技术,苓地段木接种后需要100~120 d,甚至到150 d才开始结苓。一般3~4月接菌种,结苓时问在8~9月,结苓时正值天气干旱,气温高不利于菌丝的生长,而且茯苓采收时间要到11月。因此,传统栽培方法结苓期一般在高温、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并且结苓后生长期短(茯苓生长不成熟就采收),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复式栽培技术,苓地段木接

菌种一般15~20 d菌丝体就可产生茯苓子实体生长发育营养物质。采用了苓地段木接菌种15 d后,利用 头批茯苓菌核直接吸收段木菌丝体产生的营养物质,一般24 h茯苓菌核便与段木菌丝紧紧相结合,48 h茯苓菌核开始吸收段木菌丝体,7 d后茯苓菌核开始生长发育。这样,复式栽培一般接菌种30 d(人工段木结苓)就可进入茯苓生长发育期且正值适宜气候。因此,茯苓在适宜的气温条件和环境条件干速生,待到高温、干旱和寒冷气候时,茯苓菌核生长发育已告成熟,进入采收期。复式栽培比传统栽培的茯苓菌核采收时间提前100 d以上,茯苓产品个体质量均在6~20 kg,比传统栽培茯苓个体平均质量(0.3~0.4 kg)大10倍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3.6%。 3.4改变传统的采收方法,确保段木菌丝不受损害 传统栽培技术在茯苓采收时(种植1批段木采收3次茯苓)需将段木掀开,采收后又在苓地排放段木,使第2次结苓。这样的采收方法使每次采收茯苓段木之间的菌体丝受到严重的损害,段木第2、3次排人苓地都需有30~50 d的菌丝恢复期,甚至有的段木菌丝受到破坏后一厥不振造成空窖,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复式栽培技术在茯苓采收时(1~3次)不掀开段木,茯苓均在段木尾部,只要将段木尾部的泥土扒开即可采收,采收后立即放人茯苓子实体菌核成为第2次采收的茯苓商品,第2次采收以此类推操作,这样段木栽培后一直保持段木和段木问菌丝不受任何破坏,菌丝正常生长,源源不断地制造营养物质供给茯苓菌核,可连续不断地使茯苓菌核速生丰产。 五.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茯苓怎么种植相关热词搜索: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方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茯苓怎么种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茯苓怎么种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323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