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2017-06-15 09:26: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共7篇)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技术[农广天地]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20140723)三疣梭子蟹在海蟹中最为著名,梭子蟹抗病能力及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而且体大肉多,味质鲜美,营养丰富。但是三疣梭子蟹好吃却不好繁育。而且利用野生三疣梭子蟹培育的苗种,产量和质量都不太稳定,为梭子蟹养殖产业的经济和未来发展带来...

篇一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技术

  [农广天地]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20140723)

  三疣梭子蟹在海蟹中最为著名,梭子蟹抗病能力及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而且体大肉多,味质鲜美,营养丰富。但是三疣梭子蟹好吃却不好繁育。而且利用野生三疣梭子蟹培育的苗种,产量和质量都不太稳定,为梭子蟹养殖产业的经济和未来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人工繁育三疣梭子蟹是推动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片就将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三疣梭子蟹的人工繁育技术。

  相关介绍: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技术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具有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生长快的特点。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海水围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随着其养殖的兴起而被人们重视,沿海各地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但是,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技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近几年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三疣梭子蟹的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亲蟹的来源和选择。

  育苗用亲蟹,以自然海区的抱卵三疣梭子蟹为好,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规格:大小规格要适中,一般选择规格400g-750g/尾,平均500g左右。选择活力强,附肢健全,抱卵量大,腹部紧收,卵色基本一致,以眼点前为黄色的较好。过小,性腺发育不健全,怀卵量少,卵径偏小、过大,不仅在运输、暂养、促熟过程中个体易受损伤,死亡率较高,致使卵质较差,幼体培育困难。

  1.2健壮:体表洁净,无脏物,附肢健全,特别是一对螯足不可或缺,以免影响摄食。活动能力强,对外来人为刺激反应灵敏,无外伤和斑痕。头胸甲以蓝青色为好,黄色次之,杜绝花、紫两种颜色。

  1.3性腺状况:卵块坚实,紧密,无“松弛感”,色泽光亮呈淡黄色或桔黄色。而卵块光泽暗淡,甚至已呈棕黑色的抱卵蟹在捕捞、运输及外界环境刺激下,极易引起胚胎发育不正常,使幼体的畸形率增高。

  1.4运输,采用带水充氧运输,先将亲蟹附肢绑紧,套泡沫袋放入蟹笼装满,封好,放入水槽中充氧,水温12-15℃,盐度28‰~-30‰。

  2、亲蟹的暂养、促熟培育

  2.1铺沙:因三疣梭子蟹具有潜沙习性,应在培养池中铺设1/3-1/2面积的中、细沙,厚10cm左右,并在培养过程中每隔7-10天左右,清洗换沙一次。

  2.2亲蟹密度:培养的密度不宜过高,亲蟹到场后,放入培育池中,一般控制在2-4尾/㎡放养,不间断充气。

  2.3促熟温度:采取合理的升温方式是获得质好量多的蚤状幼体的重要措施之一。入池水温与运输温差不高于2℃,盐度基本保持一致。自然温度稳定4-5d后,每天提温1℃,到18℃后保持稳定。当胚胎发育到眼点期,卵色变为黑褐色时,每天提温0.5℃,到21℃保持稳定。

  特别要注意升温,以保持正常积温为原则,防止温度突变。升温太快达不到生理要求,致使同一尾亲蟹的卵发育也不同步,产出的蚤状幼体在培育过程中生长不一致;而升温太慢,若累积温度超过420℃以上,将造成[来源:350 -400℃,卵径达到450urn左右。

  2.4日常管理:水深30cm,盐度28‰-36‰,隔日换水1次,投饵量5%-10%,每次换水时,除凉清凉残饵及死蟹外,还要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2.5消毒:亲蟹入池前可用KMnO4或福尔马林、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一次外,在整个升温促熟过程中,笔者认为尽量不用其它药物(换水后可施加适量的EDTA)。特别是胚胎发育进入心跳期后,若用药过多,易造成胚胎畸形,幼体出膜后,背刺断裂,发育异常,培育困难,这是许多育苗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2.6投饵:在亲蟹促熟过程中,投喂饵料的质量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技术之一。饵料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主,搭配一些沙蚕等高蛋白的鲜活饵料,日投饵量控制在体重的4-8%之间,投喂以少量多次为好。

  3、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

  3.1幼体选优及布池密度:进行幼体的选优工作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和饵料、能量、用水的综合利用率,取得育苗高产的关键。

  根据待产亲蟹的数量,选择大小不一的小型玻璃钢桶或水泥池,进行集中排幼。同时添加轮虫5-10个/ml,扁藻1-2万个/ml或小球藻10- 20万个/ml,控制温度22-22.5℃,连续微量充气。

  选优时,先停气5-10min,用100目捞网收集中上层的幼体。

  布幼密度要根据生产条件、饵料品种、水质和综合育苗技术水平而定,经过选优后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2-4万尾/m3;而未经选优,直接在原池排幼的,布幼密度控制在8-12万尾/m3。

  3.2培育水温:有些三疣梭子蟹育苗单位为了早出苗,往往提倡高温培育以缩短幼体变态期,从而减少生产成本。经高温培育的蟹苗,大小规格参差不齐,在大眼和仔蟹阶段自残严重,成活率降低,而且苗种质量差。笔者认为应采取中限温度培养。Z1:21.5-23℃,Z2:22.5-24℃,Z3:23.5-25℃,Z4:24.5- 25.5℃,大眼、仔蟹:25-26℃,出苗前降至自然温度。

  3.3饵料系列及投喂技巧:合理的饵料品种,不仅有利于提高幼体各阶段的变态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保持水质的优良性。

  前期以活体饵料为主,准备充足的轮虫和单胞藻,在河蟹人工育苗中,并不见得特别重要,而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培育中,特别是在Z1-Z2期,轮虫是必需的开口饵料,否则这一阶段的变态成活率很低,只有20%-30%。同时轮虫在投喂前最好用单胞藻或专用强化液,进行4-6个小时的强化,以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Z2后期开始增投丰年虫无节幼体。从大眼幼体期开始投喂丰年虫成体,仔蟹期开始增投一些颗粒适宜的鱼糜、贝肉等。

  3.4控制互残: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期具有发达的螯足,它的生活习性有较大的改变,游泳速度快,视野范围广,捕食能力加强。幼体密度越大,饵料越不足,互残现象越严重。特别是稚蟹期互相残杀剧烈,采取预防措施是提高育苗成活串的技术关键。当大眼幼体出现后,及时吊挂扇贝笼(每平方米1个)或吊挂无毒网片,网目为30-40目,网片的投放数量按池中幼体的密度而定。在持续充气作用下,幼体属于被动附着,且附着不均匀,不利于幼体的主动摄食。防残网片的投放密度一般控制在0.5- 1㎡/m3。同时加大充气强度,将充气强度调节到翻滚状态,投足大小适宜且新鲜的鱼糜、活卤虫成体等,并增加投饵次数(12-16次/日)。

  3.5水质控制:在Z1-Z3期以添加水为主,同时投放单胞藻,保持水色呈淡绿色。如果清水挂笼投喂代用饵料时,Z2可加水5cm/d;每天加水不超过20%,到Z3末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 20~30%左右;到M以后,增加换水量,控制在 50%左右,分2次进行;变态到仔蟹后,换水量为 100%以上,分两次进行。同时换水过程中,防止温差和盐度突变,温差控制在0.5-1℃内,盐度控制在2-3‰内。PH为7.8-8.5,氨氮<0.4mg/L,溶氧5mg/L以上。

  3.6病害防治:在整个三疣梭子蟹繁殖育苗过程中,笔者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生产前对沉淀池、幼体培育池及工具严格消毒;挂笼前种蟹用40×10-6“制霉菌素消毒30分钟,防止丝状细菌及聚缩虫滋生;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少用药物。除了常用的EDTA2-5ppm外,间隔使用一点抗生素,一般用量为:土霉素l-2ppm,呋喃唑酮0.5-lppm。在幼体变态困难时用0.5ppm的 KMnO4,投喂鲜活轮虫及卤幼,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篇二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疣梭子蟹与对虾混养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三疣梭子蟹与对虾混养技术(2011.3.28)

 

  由于三疣梭子蟹自身抗病能力强,一般不会发病,并且可以吃掉池塘中的病死对虾,因此将三疣梭子蟹与对虾的混养,采用人为控制的方法,扬长避短,养殖期间可一次收获梭子蟹,两次收获对虾,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三疣梭子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梭子蟹属。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从南至北?3—5月份和9-10月份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份产量较高。

  在国外,对梭子蟹养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日本的梭子蟹育苗技术趋向于成熟,每年的放流增殖量就达到了2000多万只,成为日本重要的增殖放流对象。相对来说,日本对梭子蟹的养殖研究也比较多,研究领域涉及养殖技术、营养需求等各个领域;我国梭子蟹的大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对虾养殖业受到虾病的影响,出现了大的滑坡,大量的虾池闲置,养虾户急需寻找一个养殖品种代替对虾,由于三疣梭子蟹和对虾同属甲壳类动物,生活习性比较相似,均生活于沿海,能在池塘养殖,食性杂,生长快,当年可达到150-400克的上市规格,不存在越冬问题,价格也比较合理:因此,90年代术期,我国出现了养殖梭子蟹的热潮?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盲目扩大,像其他养殖品种一样,养殖难度越来越大,发病率越来越高。另外,性早熟问题也是困扰梭子蟹养殖户的一个问题。刘昌杰等的研究表明,放苗时间早,营养过剩,池水浅,换水少及水温高是造成三疣梭子蟹当年性早熟的主要原因。我国北方一些养殖户采取低密度放苗和对虾混养的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关于梭子蟹的研究不多,本次水产养殖大会也未收到相关的论文;今后,我国应加强梭子蟹基础生物学和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

篇三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

·································

分类地位: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 按生活习性,蟹的分类: 1、游泳蟹

大多数经济品种:梭子蟹、青蟹、河蟹2、走蟹

·步行蟹:扇蟹(细巧皱蟹)·奔跑蟹:沙蟹(斯氏沙蟹)·攀爬蟹:蜘蛛蟹3、共生、寄生蟹豆蟹(贝类寄生)红斑梯形蟹(珊瑚)关公蟹(海葵)4、穴居蟹

·埋栖蟹:(蛙形蟹)、(馒头蟹)·洞栖蟹:大多生活在滩涂招潮蟹:(弧边招潮蟹)、(台湾招潮蟹)

·································一、外部形态1、常见养殖品种:·三疣梭子蟹:黄海、渤海、东海;头胸甲呈梭形,具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门蟹、三点蟹、飞蟹。我国三疣梭子蟹有·远海梭子蟹:东海、黄海;头胸甲和螯足浅蓝色,背面有白斑、云纹。·红星梭子蟹:2、形态特征(三疣梭子蟹)

第一节 梭子蟹的生物学

3个种群:渤海、东海(最多)、黄海。头胸甲表面有白色云纹,

3个疣状突起,前侧缘有

后半部具有

9个锯齿。 3个紫红色圆斑。

1

仅分布在福建以南沿海;又称红星蟹、三眼蟹。

三疣梭子蟹的躯体由头、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组成。共分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在进化过程中,头部和胸部愈合,称头胸部,具有13对附肢。

腹部显著退化,褶贴在头胸部的腹面,俗称“蟹脐”;雌性在幼蟹时腹部呈狭长三角形,交配后呈椭圆形,俗称“圆脐、团脐”;雄蟹腹部为三角形,俗称“长脐、尖脐”。

蟹脐打开后可见中线有一纵行凸起,内有肠道贯通,肛门开口于末端。 ⑴头部附肢:

第一触角:小触角,起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触角:大触角,起触觉作用,基部内侧有触角腺,又叫绿腺,是排泄器;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主要用于摄食(把持、咀嚼、磨碎食物)⑵胸部附肢:3对颚足:与大颚、小颚协同,用于摄食;第二颚足有足鳃、关节鳃各螯足:又称螯肢,有摄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时起抱握作用;有用;【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第1第4⑶腹部附肢: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肢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附肢

二、生活习性游泳和爬行生活。昼伏夜出,有潜沙习性,夜间有明显的趋光性。生长过程中需要蜕壳。广温广盐性:盐度水温降到第二年水温上升后,从越冬场向近岸海区作生殖洄游。★(技能)时,仍有个别个体摄食;当水温突然降至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海藻嫩叶等。在食物匮缺的情况下,♀梭子蟹还能用螯足从自己腹部取卵充饥。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2

1对,起呼吸作用;1对关节鳃,起呼吸作2、3对步足:爬行、清理;第1、2对各具一枚侧鳃;

1、2腹节的附肢特化为生殖器:第1腹肢为雄性交接器;第

4对,均具刚毛,生殖期卵附在刚毛上发育。

20~35‰;适温:8~31℃,最适15.5~26℃。 10℃时移居10m以上的深水区,潜沙越冬――越冬洄游。

三疣梭子蟹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水温14℃左右,摄食量开始下降;水温-1.5℃时,才开始冻死。

贝类、甲壳动物端足类(如蜾蠃蜚)、多毛类、小杂鱼虾、动物尸体、

2腹8℃、对步足: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游泳、挖掘泥沙;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繁殖习性

梭子蟹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进行的,♀蟹(圆脐)第12次蜕皮、♂蟹(长脐)第13次蜕皮被称为“成熟蜕皮”。一般人工养殖到甲壳宽12cm以上即可进行交配。

9月中旬~10月下旬是当年蟹的交配盛期。春季的蟹苗长到下半年9月一般达到性成熟,交配时♂梭子蟹把精子贮存到♀蟹的纳精囊中,此时卵巢尚未成熟(与中国对虾类似),♀蟹经过越冬后卵子成熟,产卵受精。受精卵附着在♀蟹腹肢的刚毛上(抱卵习性),孵化。(体内受精,体外孵化)受精卵孵化的速度和水温相关,20天。孵化一般是在后半夜。

四、生长发育梭子蟹生长要经过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经过6~7天,蜕皮后即发育成与母体相似的第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脱壳,每脱壳一次,甲长和甲宽约可增加(习惯称法:幼体阶段叫蜕皮,壳变硬后叫蜕壳。)

····································································一、育苗设施基本与对虾育苗相同,对虾育苗一般在区别:1、亲蟹培育池:内设沙床,沙厚2、幼蟹培育还需准备附着器:长育苗中的棕绳。

二、亲蟹培育1、亲蟹来源人工养殖或者天然亲蟹;一般在秋末捕获已交配、

Z4次蜕皮(每3~第二节

未产卵的个体,在水温18~20℃、M、幼蟹5天蜕皮一次),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仅为1期幼蟹,生活习性由浮游转向底栖。 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4、5月结束,可以利用闲置的对虾育苗场。10cm以上;育苗池宜小,1.8m以绿色塑料线编制成的羽毛状人工海草,也可用贝类经过越冬培育后使用;28~31C(仔蟹、稚蟹)20胚胎发育需要3个阶段。

1期,生长

30%,体重可增加1

30m3。

15~ 3

盐度的条件下,、大眼幼体倍左右。

也可在春季产卵季节直接捕获

抱卵个体。

目前常用第一种,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水温的调控,促使亲蟹提前产卵,提前获得苗种,以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商品规格,另外早苗也有价格优势。

2、亲蟹运输

·常用带水运输,水箱、活水车、活水船等,途中可以充氧。 ·短途运输也可用湿润的纸包裹亲蟹,或埋在潮湿的锯末中装箱。

运输前需用橡皮筋或草绳、塑料绳将亲蟹的螯足绑在甲壳上,或逐尾放入聚乙烯小网袋中,以防止相互争斗、钳夹,造成损伤,如果伤到母体或卵团,会导致亲蟹的死亡、流产,或幼体胚胎发育受到阻碍。

此外,运输途中的环境条件发生突变(水温、盐度等)也会引起亲蟹流产或死亡。3、亲蟹培育(蓄养)·亲蟹培育池可用水泥池、土池、玻璃钢水槽。培育未抱卵的亲蟹,·亲蟹运到后,及时松绑,培育池·培育管理:微量充气;光照投饵:日投饵量为体重的多毛类(沙蚕)等;换水:日换水水温:22~

三、幼体培育1、放幼

目前常用抱卵蟹直接孵化,→黑色。变成黑色后说明胚胎即将孵化。结合膜内幼体的心跳次数,达到即将孵化。

提前将抱卵蟹装入蟹笼(幼体放散密度达到2、幼体培育⑴水质调节水温、盐度、充气、换水、吸污、换池⑵投饵

4

底部需铺设10cm厚的沙床,并做成小沙堆状,40cm水位,放养密度5000lx以下;

10%左右,以鲜活饵料为主:贝类、小型虾蟹类、糠虾类、小杂鱼、

20~30%,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 25℃,盐度26~31。 取少许卵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囊的颜色变化:1~2个/笼),吊挂在育苗池水体中,亲蟹放幼一般在后半夜。等到10万个/m3,将亲蟹移到另一池中继续放幼。

(高职P152 表9-4) 使表层经常保持氧化状态。3~5只/m3

黄→橙→茶→茶褐次/min后几小时内。140

溞状幼体:单胞藻、卤虫无节幼体、(褶皱臂尾)轮虫、桡足类、牡蛎幼体、藤壶幼体、海洋酵母、虾片、蛋羹、藻粉等;

大眼幼体、幼蟹:以动物饵料为主,经2mm筛布过滤的鱼虾贝肉糜。 ⑶放置隐蔽物

幼体发育到大眼幼体后,食性转变成肉食性,为避免相互残杀,需在池中放置隐蔽物:人工海草、棕绳、聚乙烯网片等。

四、蟹苗出池

当幼蟹继续培育15~20天,甲壳宽达到前一般只培育到8mm~1cm就出苗)由于幼蟹为底栖,很难用容量法计数,通常用重量法计数。运输:水运:塑料桶加水充气运输,桶内装附着基;湿运:甲壳2cm左右的幼蟹,和石莼等海藻分··································································一、池塘养殖

基本和对虾的池养相同。目前常用的池养是和对虾、扇贝、蛤仔等混养。1、养殖塘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软泥质会充塞蟹的鳃部造成窒息;设置石块、瓦罐、空心砖、竹筒、木箱、箩筐等隐蔽物;四周围堤内侧用塑料板、水泥板、竹栏栅、油毛毡等建筑高聚乙烯网片围塘,并向内倾斜;使用前需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消毒,老塘需清淤。2、放养

选择个体健壮、无病无伤、附肢齐全的蟹苗;放苗时保持水位1.7m左右,规格3、投饵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三疣梭子蟹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可用人工配合饵料,尽量搭配投喂。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10%4、水质

2cm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20g的蟹苗放苗密度生产上以投喂低值贝类最好,

2~3层,放在厚纸箱中。

50cm的防逃围栏,或用高 2~5尾/m2;其次为鲜杂鱼虾蟹,℃或超过35℃可不投饵。1m的也 5

左右时,可以作为养殖和放流用苗种出池。(目

第三节

15

,在傍晚投饵。水温低于14

篇四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梭子蟹的人工育苗

水产病害防治-梭子蟹人工育苗病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苗种生产前景广阔。在人们不断追求育苗产量的同时,育苗过程中疾病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梭子蟹苗种的质量和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现将近年来在梭子蟹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生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病害发生的现状与种类

梭子蟹人工育苗过程中,从亲蟹培育到二期幼蟹出池,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亲蟹或幼蟹死亡率高达80%以上,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1.弧菌病 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在梭子蟹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发病严重时在4小时~6小时内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梭子蟹对饲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趋光性减弱,幼体活动不正常,严重时胸部及附肢发红。肉眼可以观察到其体色浑浊,肠道发黑;镜检则肠道发黑无食物,眼球部溶出组织液,高倍镜压片检查可以看到有弧状黑点,即弧菌。

2.丝状细菌病 病原作为毛霉亮发菌,它的菌体为头发丝状,不分枝,基部略粗,顶端稍细,长度一般几微米到1mm以上,菌丝一般透明无色,主要附着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状幼体的鳃、附肢、体表。当受精卵的表面有丝状菌附着时,受精卵一般停止胚胎发育而死亡;当蚤状幼体的鳃及体表有丝状菌附着时,危害极大,菌丝之间往往还附着许多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及其【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他污物,并伴有大量的纤毛虫寄生,使幼体游泳能力明显减弱而处于水体的下层或水底,摄食量降低,最后沉入池底死亡;当幼体鳃上有丝状菌附着时,大量的黏附物阻碍了水在鳃丝间的流通,使其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3.发光病 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和亮弧菌等发光细菌,主要危害梭子蟹蚤状幼体的各个时期,幼体感染此病后会陆续死亡,严重日死亡率在1天~2天内可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幼体活力明显下降,下沉到水体的中下层,摄食量降低,体色白浊或全黑,不透明,趋光性差;夜间关闭灯光可发现随着充气形成的水流,池中出现四处游动的荧光,并上下起伏,重症时池中荧光闪烁,育苗池表层只有少数活的幼体;死后的幼体随水流漂动,糜烂的幼体仍可发光1天~2天。【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4.寄生虫病 主要是纤毛虫类,病原体为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等,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各个时期幼体的鳃、体表等各个部位。少量寄生时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而除去,大量寄生时使鳃变黑,鳃组织变形坏死,有的覆盖在鳃组织的表面而影响其呼吸和分泌。患病幼体游动缓慢,摄食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壳,并伴有沾脏,造成幼体下沉而大批死亡。

5.链壶菌病 发病率不高但危害较重,是由链壶菌与链壶菌状的真菌寄生引起,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状幼体的体节处,一旦发病则菌丝快速生长,感染率高,菌丝缠绕在幼体机体上,使幼体活力下降,不能摄食,严重时在1天~3天内死亡率高达100%。

6.营养不良症 由饲料投喂搭配不合理所至,主要表现为体质瘦弱,比正常个体小,体色发黑,在变态时造成蜕壳不遂而死亡。

二、病害的流行与危害

梭子蟹人工育苗遍布我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各省市,在育苗场比较集中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并且病害种类多,危害严重,而育苗场相对分散的地区则病害较少。因为多数病原体的生长都与水温呈正相关系,所以病害的发生一般是由南向北流行。

三、病害预防措施

对于梭子蟹人工育苗的病害应该做到以防为主,搞好预防措施是提高育苗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1.加强育苗用水的管理 水是育苗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幼体能否健康生长和顺利变态,因此育苗用水的理化性质必须符合幼体生长的要求,无污染,不带病原体,一般以在冬末或初春沉淀池蓄水为最佳。随着温度的上升,应定期在蓄水池中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以防水质老化,并改善水环境。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病原体的滋生与水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蓄水前沉淀池必须彻底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较好,具体用量为生石灰干塘清塘每公顷750kg~1125kg,漂白粉每公顷45kg~75kg,茶籽饼每公顷3091kg~450kg。

亲体消毒应从预防为主的角度出发,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避免将病原体带入育苗池,必须对亲蟹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为用聚维酮碘10mg/L~15mg/L药浴30分钟。投喂的代用饵料生物不带病原体,~般不用消毒。鲜活的轮虫、卤虫必须消毒处理,~般采用20mg/L~25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30分钟,洗净后投喂。所用工具如烧杯、换水网箱、水桶等都应用20mg/L~25mg/L高锰酸钾或80mg/L~100mg/L漂白粉溶液浸泡30分钟以上,方可使用。

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海洋酵母等调节育苗水环境,人为改善育

苗池中的生物群落,使之有利于水体净化,增强梭子蟹幼体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

四、病害防治方法

1.弧菌病的治疗方法 聚维酮碘10mg/L~15mg/L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水,每天1次,连用3天。

丝状菌的治疗方法 高锰酸钾0.5mg/L~0.7mg/L全池泼洒,6小时后大量换水,连用2天。

3.发光病的治疗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0.05%土霉素进行投喂,连用3天~5天。

4.纤毛虫病的治疗方法 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0mL~20mL、高锰酸钾2g~4g全池泼洒。

5.链壶菌的治疗方法 用亚甲基蓝0.1mg/L~0.5mg/L全池泼洒,连用3次

篇五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8--繁殖育苗

蟹苗的运输 日本梭子蟹种苗生产技术 蟹爪兰繁殖与管理 如何鉴别蟹苗质量 河蟹大棚育苗的技术 远距离空运天然蟹苗的技术要领 蟹爪兰的繁殖与管理 河蟹大棚育苗技术 河蟹北方土池人工育苗 河蟹大棚育苗的技术 冬放蟹苗好 慎买七种河蟹苗(种) 判别蟹苗好坏五字诀 巧识劣质蟹苗 苏州探索出大闸蟹蟹苗温室越冬新技术 如何识劣质蟹苗 如何提高幼蟹培育的成活率 三疣梭子蟹土池高效育苗技术 河蟹工厂化育苗高产高效技术 影响河蟹后期育苗Z1变态的因素 三疣梭子蟹亲蟹的长途运输及其对育苗效果的影响 "新亡"三疣梭子蟹亲蟹孵幼及育成 才女虫对三疣梭子蟹育苗的危害 梭子蟹人工育苗病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河蟹育苗几种敌害生物的防治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 科学判断好蟹苗 控制扣蟹苗早熟诀窍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孵化 几种附着基在锯缘青蟹人工育苗中的应用比较 河蟹的人工育苗养殖技术 培育健康鳖苗有两法  刚出壳的仔鳖,胶带尚未脱落,卵黄囊也未被完全吸收,应放在孵化槽内暂养一天,不要急于捞取,以免鳖苗受伤而发病死亡。三天后仔鳖摄食正常,已能适应外界环境,即可进入培育阶段,培育方法有两种:      一、水泥池培育 每口水泥池面积8—10平方米,池深1米,水深0.3米,池底铺有2—3厘米细沙,并向出水口一边倾斜,便于排污排水。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反复消毒换水两次后,每平方米放养3—5克仔鳖共70只,每天上午7时下午6时投放鳗料或幼鳖料,每餐按体重10%投喂,饲料中还需添加5%鱼油和适量奶粉,维生素C、E等,用清水搅拌后投入食台上。六小时后,一般食物吃完即可换水排污,清除食台上残饵,保持良好水质。每隔7—10天分别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一次,防止鱼病发生。另外,在池子上方搭盖尼龙棚,池内放些水花生、假水仙等水生植物,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水质等目的,一般经过30多天培育,稚鳖体重达到10—15克,即可放入土池内养殖,成活率达到95%左右,生长快速,当年多数水鱼生长到500克以上,成为商品鳖上市。   二、土池培育 土池面积宜小不宜大,一般5亩左右,按常规方法经清理消毒后,在土池一角用竹竿围起200平方米小格,每平方米放养30—50只,投饲和管理方法与水泥池相同。由于稚鳖接受野外生活,放养密度小,生长更快,但要防止水蛇、老鼠等敌害的袭击,一定要做好防范工作,主要方法:一是在土池四周清除杂草,在塘边用生石灰围起圈,使老鼠嗅有异味,不敢来吞食,可起到戒备的作用,二是用电线围起,晚间通电,

达到防蛇灭鼠的目的,但要做到安全用电,防止事故发生。 蟹苗的运输  蟹苗运输多采用干运法,也有采用塑料袋装的湿运法。   (1)蟹苗用干运法所需自然条件 一是保持运输箱内湿润,不能干枯。在运输途中要选择人可食用的清洁水,用喷雾器喷洒如雾状,湿润蟹苗。二是运输时要选凉快一点的时候运,天气太热了不行,容易造成死亡。 据试验,蟹苗离水24小时,成活率达90%以上;离水36小时,成活率为60%~80%;离水48小时以后,成活率约为30%。 因此,在运输途中如果气温高、通风好、水分蒸发快,就会严重影响运输的成活率。   (2)蟹苗运输箱的制作与装运 箱体长60厘米左右,宽45厘米左右,高10厘米,箱的四个侧面要开纱窗,纱窗大为4厘米×(15~30)厘米,纱窗均用塑料纱布或者用聚乙烯丝织网制作。网目为1毫米左右,以不跑蟹苗为宜,以能通畅的交换气体为宜。也可用竹篾编成箩筐(50厘米×50厘米×50厘米),筐内垫上蒲包,再垫上嫩水花生枝叶,放上蟹苗(以不能爬动为宜),加盖扎牢起运。   (3)装箱注意事项 ①运输箱装运时,要防晒、防雨淋,苗小、体弱经不起这种折腾,应保持湿润、通气与阴凉。②如果将蟹箱套叠成一大箱,大箱内也不要装得太多(5箱左右),这大箱内约装蟹苗1千克左右即可。③设置专人使用喷雾器给蟹苗洒水。④如路程太远,运输时间超过了36小时,建议在途中选择水源条件好的、水质好的地方暂养,再起运时除去死蟹。 蟹苗运输要记牢,保持湿润很重要; 运到池边先湿水,水温一致再放苗。 日本梭子蟹种苗生产技术 (1)育苗设施 日本梭子蟹的种苗生产主要采用原有的日本对虾育苗池,即在50~200立方米的水泥池中进行,或采用育鱼苗用的50~100立方米纤维玻璃钢池来进行育苗。同时配备充气、供水、控温、自动发电自动投饵机等一系列电气化设备。 (2)亲蟹的选择及孵化 日本梭子蟹的亲蟹一般来源于捕获自然海区的抱卵蟹,其体重在300~1000克,抱卵量约在40~450万粒。该蟹产卵的季节较长。育苗的季节也就选择在6月至7月。亲蟹一般选择体无外伤、健壮、腹部抱有牢固的卵块,卵呈黄橙色、橙色,最好为灰黑色(孵化前的卵)。选择好的亲蟹置于20C水温下、充氧运输,成活率可达100%。亲蟹运回后放入l一2吨的黑色塑胶桶中暂养。桶底有5~10厘米厚的砂(可让亲蟹潜入砂中),遮光、微充气、流水。在暂养期间要投喂营养较高的冻蛤肉、虾蟹肉、鱿、墨鱼肉作为饵料。在水炽18~28℃范围内,水温逾高,受精卵胚胎发育的速度逾快。当受精卵胚肿发育

进入心脏搏动次数每分钟130次以上,胚体额棘出现淡紫红色的情况下,将1只亲蟹置入1个盛有0.5~1吨过滤海水的黑色塑胶桶或水泥池中,在静水、微充气、遮光的条件下进行孵化。为使刚孵出的幼体(z期)能摄食饵料,需投放轮虫到孵化桶中,密度为10、20个/毫升,同时加入20~30ppm的福尔马林来预防真菌病菌的出现。 (3)幼体培育 日本梭子蟹的幼体变态经过z期的若干次脱皮、M期的1次脱皮后变成C期(稚蟹期),C期经过1~2天饲养即可出池放流或中间育成。各期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为,在22~26℃的水温也,Z1→Z2出池。各期的主要区别在于,Zl的第2颚足外肢刚毛数为4条,Z2为6条,Z3为8条,并在腹部有乳状突起,Z4为9~11条,腹部已有附肢出现。M已初具蟹的体型,但头胸甲前有剑额突出,尾部还没卷缩到腹底,C已具有成解的体型,日本梭子解幼体的饵料主要有小球藻、硅藻、微粒子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冻虾蟹、蛤肉。为防止Z1变Z2及Z4变M时幼体因营养不足而出现脱皮变态困难导致死亡的事故,轮虫一般都经过用乳酸菌进行的二次培养及丰年虫无节幼体经过乌贼鱼肝油24小时的强化营养培育后才投喂。各期幼体投饵量参照表1.91。 Z期:幼体的个体小,背额棘间长约1.34毫米,活动能力较弱。宜投喂硅藻、小球藻、轮虫及FP1#(微粒子人工饵料),充气量小。为保证幼体的成活率,水中轮虫量必需维持在10个毫升以上,每天要吸底排污,保持微流水,保证水质的良好。每天的换水量为30%。 Z2~Z3期:幼体的背额棘间长,Z2为1.74毫米,Z3为2.29毫米,活动能力稍强。除投喂zl期的饵料外还增投卤虫无节幼体,充气量稍强。每天换水量占水体的30~50%,吸底。 Z4期:幼体背额棘间长3.15毫米,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投喂的饵料除保证Z3的品种之外,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投喂打碎的蛤、虾、蟹肉等。为保证水质良好,将换水量增加到50~100%。在Z4脱皮变态到M时,幼体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充气要呈强烈状态,同时在变态完成后幼体M需要约1小时左右才能自主活动,所以为防止互相残食,水中的饵料一定要充足才能保证幼体的生存率。 M期及C期:此两期幼体已经具有发达的鳌足,一般能摄取大于自身1~2倍的碎肉。所以饵料除投喂少量的卤虫无节幼体外,要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冻虾、蟹、蛤肉。幼体的个体较大,M期的全甲长1.38毫米,C期的头胸甲宽,C14.2毫米,C2为6.9毫米,活动能力很强,常因饵料不足而互相残杀,而降低生存率。因此此时期的饵料要充足,同时为了保持水质的良好,将换水量增加到100~200%。幼体培

育到Cl、C2期时,为避免稚蟹的互相残杀,提高育成苗的数量,必须及时出池。出苗计数按重量法进行计数。出池的苗一般放入0.5―1吨的可封口塑胶桶中,充氧运输。运输的苗密度按每立方米水体20~30万尾的数量进行装桶。 如何鉴别蟹苗质量 问 如果是人工繁殖的蟹苗,应询问蟹苗的日龄、饵料投喂情况、淡化处理过程以及池内蟹苗的密度。饲养管理较好的蟹苗,日龄一般在4~5天,经过4~5天的淡化处理后,池内蟹苗的密度较大,且比较活跃。如果购买的是天然蟹苗,则要了解蟹苗捕捞的天数及淡化处理情况;如未经淡化处理千万不要购买。 称 将准备出池的蟹苗捞出一部分,沥去水分,取1~2克逐只过数,凡规格可达到每公斤15万~18万只的,说明蟹苗质量较好,可以购买。如果苗龄过短、个体较小,每公斤超过20万只的,则尽量不要购买。 看 体质健壮的蟹苗一般规格比较整齐,体表呈黄褐色,游泳活泼,爬行敏捷。检查鉴别时,可将沥去水分的蟹苗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握,然后松开手,如果蟹苗立即四处逃去,爬行十分敏捷,则证明蟹苗质量较好;反之,则质量较差,不宜购买。 试 可取将要出池的蟹苗1~2克用湿纱布包起来,放在室内阴凉处做一简单试验,测出成活率的高低后再进行鉴别。 河蟹大棚育苗的技术  河蟹育苗是河蟹生产上的重要环节,培育了健壮的幼蟹蟹苗,有利于河蟹高产高效。如果将河蟹大眼幼体直接放入成蟹蟹池,不仅早春温度低,蟹苗无法成活,而且往入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致使成活率,在3-5月份育蟹苗需搭建塑料大棚,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脱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充足的饵料,培育出规格整齐、大小合适、成活率高的五期幼蟹。   一、搭棚建池。河蟹育苗池根据养蟹数量而定,一般0.5-1亩。池深0.8-1米,水深0.4-0.8米,池坡比1:1.5左右。水源充沛,水质良好, 池底为硬质并且池埂坚实不漏水,池底平面向出水口倾斜。池塘呈长方形,东西向排列, 长宽比为5:3。   二、 清池消毒。清池可以杀灭池内敌害生物。放养蟹苗前要清除育苗池内的淤泥,填好漏洞和裂 缝。新建的蟹池或用鱼池改建的蟹池,放养前都要用药物清池消毒,清池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等。漂白粉清池的使用方法:先计算池水体积,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0克(20ppm),将育苗池所需的漂 白粉加水溶解后, 立即全池泼洒,通常清池后5天即可放养蟹苗。注意盐碱地建池池水碱性大,ph值较高,不能用碱性强的生石灰作清塘药物。   

三、接运蟹苗。要做到“人等苗、车等苗、塘等苗”,蟹苗运到塘口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2分钟,再提起,如此往复2-3次, 以使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和水质,然后放入网箱内暂养,蟹苗放入网箱后,活蟹苗自动游出,再拆出网箱。待蟹苗活动正常后,投喂药物水蚤。   四、放养密度。 一般每亩放养蟹苗80-150(5-10公斤)。规格大、质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则密一些。   五、种植水草。种植水花生、浮萍、苦草的,要先用河水对水花生、浮萍、苦草进行冲洗,洗去附着的大部分虾籽、鱼卵,然后用20ppm 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灭菌,这样即可净化水质,又可将水花生、浮萍、苦草作为栖息地和幼蟹饵料。 远距离空运天然蟹苗的技术要领 运输蟹苗时,如果蟹苗少、时间短、运途近,可以采用一般方法进行运输。如果遇到像今年长江口蟹苗大规模旺发,譬如:要把100kg~400kg的天然蟹苗(指大眼幼体),从上海崇明运到新疆,空中飞行时间需5个多小时,再加两头短途运输及办理空运手续即在机场等候的时间,总的运输时间约需30多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理想的运输效果,就得采用新的方法。下面将新疆的养蟹人在蟹苗空运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方法,整理、归纳、简述如下,供有关人员参考。   1.把刚从长江口捕上来的天然蟹苗放在网箱中暂养10个小时。事先在水质清新的池塘中准备好足够的用捕鳗苗网那样的网衣做成的网箱,每只网箱面积为15m2,网箱中保持50cm~60cm的水深,每只网箱可暂养蟹苗10kg,暂养整个过程不要给蟹苗喂食,要在微循环水中进行暂养,但千万不要对蟹苗冲氧。实践证明:如果在暂养过程中,给蟹苗冲氧,反而会使蟹苗在以后长时间的运输路途中缺乏忍受力,造成蟹苗大量死亡。暂养蟹苗的网箱上缘四周要缝好塑料薄膜,宽度4cm~5cm,用以防止蟹苗逃出网箱,当然暂养蟹苗要安排专人全程看护,以防止强烈的阳光、大风、暴雨,水老鼠等对蟹苗及网箱的侵害。   2.蟹苗包装起运前,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必备物品及做好其它各项准备工作。   (1)泡沫塑料包装箱。该箱尺寸为40cm长×cm宽×15cm高,此箱原来是为装运长江刀鲚而设计的。在装运蟹苗前,事先在每只泡沫塑料箱左右两侧的下面即靠近箱底部位置各打二个小洞,两洞之间要保持适当的间距,洞眼大小如同吃饭用的筷子细端截面积那样大小,每箱四个小洞的作用是流通空气。   (2)蟹苗袋。该袋市场上没有出售,需要运苗者自己加工制作。蟹苗袋也是用捕鳗苗网网衣做成,大小和包装箱差不多,开口

篇六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8梭子蟹养殖

篇七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闽南地区三疣梭子蟹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研究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相关热词搜索: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育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358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