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养中蜂技术视频

养中蜂技术视频

2017-06-15 09:48:3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养中蜂技术视频(共7篇)中蜂饲养中华蜜蜂搬家记(2009 12 1) (主持人)中华蜜蜂是是古老物种,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前不久我们在中华蜜蜂保护区,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村了解到,村里有一部分村民养殖中华蜜蜂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多养殖中华蜜蜂的村民没有太大的收益。为什么同在一个村,养殖同一种蜜蜂,收益却有着这么...

篇一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饲养

   中华蜜蜂搬家记(2009.12.1) 

  (主持人)中华蜜蜂是是古老物种,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前不久我们在中华蜜蜂保护区,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村了解到,村里有一部分村民养殖中华蜜蜂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多养殖中华蜜蜂的村民没有太大的收益。为什么同在一个村,养殖同一种蜜蜂,收益却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就是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村,也是辽宁省的中华蜜蜂保护区。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都养殖了中华蜜蜂,养蜂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可一年养到头有人欢喜也有人愁。

  (采访)蜂农黄佳勤:我今年七十多箱蜂,能收一千多斤蜜,一斤蜜现在市场价一斤5,60块钱,不用打60按50块钱大伙就能算出这个账,这不就是五,六万。要是蜂养不了还可以卖蜂,我去年一箱蜂卖一千多块钱,我卖十箱蜂就是一万多块钱。

  (采访)以前的蜂养得不行,我一桶就是得个二三四斤蜜。

  大概一算,他家一个蜂箱平均产蜜十几斤,她家一个蜂箱只产三、四斤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距?  

  (采访)蜂农黄佳勤:桶养有几家养了三十年五十年,还是那么三个五个桶在那拙着,蜂根本发展不起来,

  传统的中华蜜蜂都是用桶养殖的,每年把自然界原始蜂群里飞逃出来的蜜蜂收集后,进行人工饲养。野外的中华蜜蜂就住在在古老的树洞里,为了不让这些中华蜜蜂再飞走,当地的老百姓就依着它们的居住习惯,直接用木桶进行饲养。这种简易的养殖方式经过世代相传,一直延用到今天。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袁小波:这种方法就是原始的桶养方法,这种方法与现在的养蜂法相比它有二个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它管理不便,因为这里是一个较笨重的大木头它比,前面只开一个小门,里面具体什么情况呢,外面观察不到

  在宽甸县大西岔村的山坡上、树林里,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养蜂桶。中华蜜蜂生活在这个封闭的桶里,蜂农从外面无法观察蜜蜂在里面的生活情况,更不便于蜂群的扩繁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袁小波:第二个缺点就是产量低蜜的品质差,为什么呢,因为它一年只能取一个蜜,而且采取的是毁巢取蜜,杀蜂取蜜的方法,把蜜蜂赶跑或者是熏死,然后把巢割出来采取压榨取蜜的方法,这种蜜呢相对品质要差一点,而且一年只能取一次蜜,产量是肯定低了。

  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桶里面蜂脾满没满就无法得知,即使蜂脾里已经有酿造好的蜂蜜,因为没法单独地取出来,也只能等到秋季,蜂农赶跑蜜蜂后,毁巢取蜜。这种桶养的方法不仅使蜂蜜的产量低,而且给蜂种资源造成浪费。

  (采访)辽宁省宽甸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局长孔繁臣:往年大伙都是以桶来饲养,这样就是秋天取蜜的时候往往对中蜂损失比较大,就是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

  为了取蜜赶走了蜜蜂,这时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有些蜜蜂因为无处安家,就会造成死亡,这对于中华蜜蜂的种群也是一种破坏。

  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当家品种,它们能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而且适应性、抗病能力强,这些优点都是意大利蜜蜂无法赶上的。也非常适合我国山区定地饲养。

  2003年中华蜜蜂已被辽宁省畜牧局列为十大畜禽牧产保护名录之一,要保护好这个品种,养殖模式就要改变。村民黄佳勤现在就把桶换成箱,开始了箱式饲养,这样养下来不仅壮大蜂群,提高蜜的产量,自己增加了收入,也保护了中华蜜蜂。

  (采访)宽甸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局长孔繁臣:后来从省蜜蜂原种场推广活框饲养以来,很多户都采取了这项技术,这些年逐渐推扩开来,现在活框饲养占三分之一以上,应该更加快。

  (主持人)用木桶来养殖,中华蜜蜂就像是依旧生活在野外的树洞里,处于半野生状态,这种饲养方式比较粗放;把木桶改成木箱,看似就是饲养器具变了,其实这是一种饲养方式的变化,现在要让中华蜜蜂生活在人工可控的条件,进行科学管理。

  养殖中蜂的箱子,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饲养意大利蜜蜂的蜂箱,长约440mm、宽约370mm、高约270mm、板厚20mm左右。前后壁内面都留有宽12mm、深3mm的浅槽,用于巢脾插入。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袁小波:现在的饲养方法就是活框饲养,活框饲养的好处就是不伤蜂,更于管理,人可以提脾可以观察

  蜂箱的脾是蜜蜂的巢房,现在蜜蜂的巢框是活的,养蜂人可以随时取出来,看到巢脾上蜜满了,就可以随时摇出来;看到蜜蜂繁殖的数量增多,也可以再多加上几框,让蜜蜂工作积极性始终高涨。

  (采访)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镇双安村黄佳勤:比如说桶养一桶能得20斤蜜,改箱养就能得60斤蜜,也就是说它一群分出个三群,一群二十斤三群就六十斤蜜。

  能让中华蜜蜂能安安生生在这里住下,还得有点特殊的设计。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袁小波:像这个草帽子对蜂有个蔗荫作用,为什么要用这个帽子呢,因为中蜂它有好飞逃,就是当气温高了它有可能飞逃就是全群逃走了,所以呢当地老百姓就用它起个蔗荫作用。

  在蜂箱盖上面要加钉镀锌铁皮或油毡覆盖都能起到遮阴的作用。蜂箱的摆放要注意距离一般在1米5以上,如果地方允许尽量的扩散开摆放,因为中华蜜蜂的认巢能力比较弱,如果蜂箱摆放太近了会容易迷巢,迷巢后的中蜂容易互相残杀,造成蜂群损失。所以箱与箱的间距尽量保持在1米5以上,并且根据地形地式错开摆放。

  家安好了,就要帮中华蜜蜂从桶里搬家到蜂箱里。搬家对于中华蜜蜂来说可不是件小事。这是人为的强行改变蜂巢状况的过程,所以难免对蜂群的群内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同时也会对蜂巢内子脾和贮蜜造成损害。中蜂又有害怕干挠,容易飞逃的习性,这个家要是搬不好不仅使蜜蜂的伤亡惨重,造成集体飞逃,就会使蜂农一无所获。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  袁小波:选择适当的时机,就是在在外界蜜粉源比较好时过箱,在我们东北地区应该在五六月份,这个时间群势比较壮,群势壮了过箱就更容易成功。

  当外界的蜜粉源充足时,蜜蜂的工作干劲比较足,忙着采集和哺育;搬家后,蜂群的情绪能快速稳定下来,能对受损的蜂巢进行快速修复,很快地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因为搬家时难免要使蜂巢在外暴露,气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子脾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幼虫因受热或受冻而死。所以中蜂过箱的最佳气温应在25~30℃。

  (采访)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畜牧师  袁小波:再一个就是过箱在傍晚操作,它经过一个晚上蜜蜂的整理,蜂群就容易稳定下来,过箱就容易成功。

  蜂群经过一个晚上的安静和对巢脾的修整,到第二天就能投入采集工作,过箱容易成功。如傍晚气温太低,也可以在午后过箱。

  (主持人)掌握了蜜蜂搬家的最佳时机,成功也就有了一半的把握。为了避免中蜂出现应急反应,家搬的要求尽量快速,时间短,所以在过箱前蜂农黄佳勤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采访)蜂农黄佳勤:中华蜜过箱事先准备工作必需刚刀一把,蜜刀一把,绑绳,梯框,需要几个用几个,撬手一个,标准式蜂箱一个。

  黄佳勤准备做的是翻巢过箱,一般较轻的,易于搬动和可翻转的木桶都用这种方法。过箱时,将巢箱搬离原地。

  蜂桶得倒立过来。

  再将收蜂笼扣上。

  在桶低的一端撬开个缝,先来喷几口烟。烟力不够,再换大烟桶。这时还有人在不断的敲击木桶。

 

[1] [2] 下一页

篇二 养中蜂技术视频
蜜蜂繁殖技术,养蜜蜂春繁有诀窍

  蜜蜂春繁有诀窍(2009.4.13)

  欢迎收看科技苑栏目。天气一转暖就催开了各种的鲜花,勤劳的蜜蜂经过一冬的休息,这时候要开始了它们的劳作了。不过要说勤劳,比蜜蜂还要勤劳大概就是养蜂人了。他们要赶在早春前,赶紧把蜜蜂的群体扩大,跟上了花期,才能获得更多的蜂蜜。

  早春的一天,我们来到北京郊区官牛坊村,有名的养蜂致富能手----卢克荣家。他正在忙活着呢。

  用燃烧的秸杆对着蜂箱熏烤,这样进行5分钟就是对空蜂箱一次有效的消毒。秋冬季蜜蜂不产卵,群体很快地缩小了,不少蜂箱都空出来了;到了春天,蜜蜂又面临着要迅速地扩大群体,搁置的蜂箱又要开始利用起来了,于是卢克荣抓紧时间给这些将要诞生的蜜蜂准备好它们的家。

  既要对付蜂箱里看不见的病菌,还要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所以卢克荣选择了熏烤消毒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付病菌有效,对付蜜蜂虫害还要选择另外的方法,有一种肉眼几乎看不到的虫子可是蜜蜂的大敌。

  春天主要是在繁殖的情况下,先把蜂螨治好,这是最关键的,要是春天的蜂螨治好了,夏天就不着急,要是春天治不好蜂螨,这一年老是不断,养蜂人也是特别的着急。

  蜂螨是危害蜜蜂的主要寄生虫之一,有大蜂螨和小蜂螨两种,它们最喜欢寄生在蜜蜂幼虫的身上,贪婪地吸食幼虫体内的血液。被蜂螨寄生的蜜蜂会发育不良,寿命缩短,严重的在幼虫没化蛹时就死去;就算有的幼虫能化蛹为成蜂,也会翅膀残缺,无法飞翔。蜂螨猖獗时,不仅会造成蜂群死亡,就连整个蜂场也会全军覆没。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李建科博士:蜂群还没有子的时候,这个时候给蜜蜂在晴天午后,温度在10度以上,进行两次喷雾治螨,这效果就比较好,如果这个时候能杀死一个蜂螨,等于4个月以后杀死来270、280个蜂螨,因为蜂螨的繁殖是成指数倍数往上生长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春天治螨是相当重要的。

  春季蜂王开始产卵繁殖了,这时也正值蜂螨繁殖能力最强的时候。赶在蜂王产卵前把螨虫治住,就能避免螨虫对蜜蜂幼虫的伤害。春季的防治时机正好又在螨虫繁殖盛期,可以压低蜜蜂蜂螨的数量,保障蜜蜂的健康。不过,这往蜜蜂身上喷药,还要考虑到温度问题,一定要在室外气温达到8℃度以上时进行,这样就不会冻伤蜜蜂。

  这段时间,卢克容忙前忙后地做着各种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时候不仅人忙活,蜜蜂也很忙活。您瞧,工蜂们正在整理自己的巢穴,把死蜂清理出巢外,它们也在为蜂王新一年的繁殖做着准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卢克容看着这群蜜蜂,观察的可是它们的健康。

  卢克容:蜜蜂要是不健康的情况下,在场地就能看得到,蜜蜂要是拉稀了,它都是拉在场地周围,特别的明显。

  爱干净的蜜蜂一般是不会在巢内排泄粪便的,当春天室外气温达到8℃度时,它会飞出巢外排泄,保持蜂箱内的卫生,这个时候是观察它们健康状况的最好时机。蜜蜂正常的排泄物应该是这种线条状,这种成圆圈状排泄物,说明蜜蜂可能得了下痢,也就是拉肚子。

  气温在8℃以下或者刮风下雨,蜜蜂一般不会出巢,卢克荣就用听音的办法来判断蜂群的健康。

  卢克荣:就是在蜜蜂还没有出蜂巢的情况下,也可以听,在蜂箱的门口听一听里面有没有杂乱的动静,要是有杂乱的动静那就证明里面不正常,一个是进去老鼠了,一个是没有蜂王了,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要是有蜂王没有进去老鼠这些东西,蜂群是正常的,没有杂音。

  蜂箱发出象这样的嗡嗡声,说明温度适宜。如果发出其它声音或有杂音,就得赶紧开箱查看了。

  卢克容用检查粪便和听蜂箱内蜂群的声音的方法,判断着蜜蜂的健康情况。因为这些都是越冬蜂群,也是扩群的基础。只有它们健康了,抚育的下一代也会健康。在这个春天,卢克荣一直是紧紧张张的,因为除了给蜜蜂准备好蜂巢外,更重要的,他要提前让蜜蜂扩繁。

  天气是渐渐暖合起来了,可卢克荣却用了些干草、棉絮把蜂箱给盖了起来,说这是在给蜜蜂保温。冬天天冷都没见他这么细心,怎么反倒在春天给蜜蜂保起温了。

  卢克容:保温能繁殖强壮的蜂群,要是温度保不住,蜜蜂繁殖率就差。

  寒冷的冬季是蜂王的休假期,只有等气温渐渐上升后,蜂王才会恢复产卵繁殖,开始逐渐壮大自己的蜂群。

  可春季外界的温度变化比较大,蜜蜂的体温又会随着外界气温而改变。一只意大利蜜蜂在13℃以下,就会停止飞翔逐渐呈现冻僵状态。即便在蜂箱里,蜜蜂们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

  卢克容:这蜂主要是现在温度低,它都在抱团,它冷,通过摩擦能够产生热量,上面冻的都发抖了。

  挤在一起扎堆取暖,是蜜蜂们自己抵挡低温的有效措施。当它们挤在一起形成的圆圈时,我们称为蜂团。蜂团中心和蜂团边缘的温度是有差别的,工蜂相互之间的摩擦和轻微的肌肉运动,使蜂团中心的温度始终保持约13摄氏度左右。蜂团外圈的表面的蜜蜂会向中心钻,而蜂团中心的蜜蜂也会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使蜂团最边缘的温度也能保持在大约6到8摄氏度。最有趣的是,蜂团直径能随着外界温度的不同而变大或变小,当外界温度略高时蜂团就变得大而松散,温度变低时蜂团就变得小而紧密。

  蜜蜂王国的母亲蜂王就位于蜂团的中心。蜜蜂们用身体运动和摩擦来产生需要的热量。这时蜂团中心的蜂王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可即便是盖着大棉被,但在早春时节仍然达不到蜂王繁殖的适宜温度。

  就好象小鸡孵鸡似的,里面也都是有温度的,蜜蜂的温度在34-35度之间,要是达不到这个温度,蜜蜂就孵化不出来,所以必须保护温度才行。

  34-35摄氏度,还要一直保持这个温度,在蜂王才会开始产卵繁殖。可如果等到外界的温度升高,蜂王产卵的时间就一定会推迟,蜜蜂无法在早春迅速扩群,就会错过很多的花期,蜂蜜产量也就上不去。所以卢克荣就是要在早春给蜜蜂保温。

  

[1] [2] 下一页

篇三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蜂种,它具有耐寒抗热,饲料消耗省和能利用零星蜜粉源等特点,尤其适应我国广大山区饲养。但由于中蜂饲养分蜂性强,蜂王产卵力又较低,难以维持强群饲养,无法进一步发挥中蜂的生产潜能和大幅度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强群是养蜂夺取高产的根本保证,我国许多养蜂工作者对中蜂强群饲养作了大量的有益探讨,为推动中蜂强群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采用优质蜂王

采用优质蜂王,主要应考虑选用具优良种性和生产性能的中蜂蜂种、采用新蜂王和防止所用中蜂种退化等3个方面。

采用优良特性的蜂王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在中蜂饲养中应选用具有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特性的蜂种。优良的蜂王可以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但必须注意的是,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当蜂场自己培育蜂王时,应注意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

在饲养中蜂的生产实践中,中蜂蜂王一般在使用1年后其产卵力明显下降,导致蜂群群势下降、分蜂性提高,抗病力降低,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在中蜂生产中,一般应1年换1次王,即在春季分蜂季节换王,年年采用新王。有条件的专业性中蜂场,应结合春、冬2个分蜂季节各换1次王,1年换王2次,以为中蜂常年维持强群生产打下基础。

中蜂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导致蜂群生活力下降,不能维持其在野生状态下所能达到的群势。在中蜂强群饲养中应重视蜂种退化问题,要定期适当引进良种,或用引进种作为母本,用本场所饲养中蜂中生产性能良好的蜂群作父本培育蜂王,以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弊病,防止蜂种退化。

二、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中蜂群势相对较小,单王群难以维持大群,改变中蜂传统单箱单群饲养的方式,常年饲养双王群是中蜂强群饲养的基本保证之一。目前较易于采用的措施是采取双王群饲养或继箱饲养。

中蜂双王群饲养,可以采用朗氏蜂箱十框箱[1]或朗氏十二框箱(宽度比朗氏十框箱大约80mm)。方法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换闸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可开设在箱前向。流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范围内产卵,箱内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继箱饲养,方法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换闸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可叠加浅继箱取蜜。

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继箱饲养,方法是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300 mm,高为175 mm)大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三、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养中蜂技术视频】

饲料,包括蜂蜜(或糖浆)和花粉,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蜂群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强大群势。中蜂对饲料的反应极为敏感,一旦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蜂王的产卵量锐减,甚至停产。这一情况在缺粉时更为突出。“有蜜才有蜂”深刻揭示了蜜、粉对于蜂群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饲养中,不但应保持群内常年有充足的贮蜜,而且在蜜蜂繁殖期当群内花粉不足时,应特别注意补给足量的花粉。做法是,在蜂群缺粉时采用饲料粉(等次较低的蜂花粉或蜂花粉加工中筛出的花粉末)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每次饲喂的量一般以蜂群能在2~3 d 食完为度。

四、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

除了上述采用优质蜂王、采取有利中蜂维持强群的饲养方式和保持充足的饲料外,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也是维持中蜂强群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保持蜂群的繁殖力旺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养中蜂技术视频】

⒈奖励饲喂

繁殖期采用浓度约为30%~50%的糖奖,于每日傍晚,连续不断的对蜂群施以持久的奖励饲喂,可以有效地激励蜂群培育蜂子。

⒉采用新巢脾

中蜂喜爱新脾厌旧脾,采用新巢脾,一方面巢脾的巢房房眼大,培育出来的工蜂体大而健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巢虫的危害。“要想中蜂兴,1年2换新”深刻反映了采用新巢脾才能养好中蜂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的饲养中,应及时造新脾和采用新巢脾,淘汰旧巢脾,为蜂群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提供良好的巢房这一蜂巢生态环境。

⒊适时扩大蜂巢

要根据蜂群、蜜粉源和天气情况,适时加入空脾或巢础扩大蜂巢。扩大蜂巢时,能造脾的蜂群,应尽可能采用础框让蜂群造脾扩巢。一般地,在新造的脾产满卵后即可再插入础框造脾扩巢。在扩巢时要注意保持蜂群密集,一般以插入空脾或础框后蜂脾比例1∶0.8~1为度,早春相对较密集更有利蜂群保温。

⒋加强蜂群保温

采用双群夹箱饲养可以使蜂群互相取暖,但除此以外,在早春繁殖期天气较冷,气温尚不稳定,为防止蜂群因冷空气侵袭紧缩蜂团导致蜂子受冻伤亡,这个时期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对蜂群进行保温。简单的做法是,在箱内隔板外填充成束稻草至箱内1/2高度。

⒌防止与解除分蜂热

中蜂好分蜂,是中蜂难于强群饲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蜂强群饲养中,除了采用优质蜂王、适时扩大蜂巢增加育子外,还可以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常规措施:

⑴采用新王,结合换王,在分蜂期采用个王台或新王换掉老王。

⑵在蜂群繁殖中期以后,要注意缓解箱内拥挤状况,对于继箱饲养的蜂群要及时提脾上继箱,对于非继箱饲养的双王群,可采取在底箱上加平面隔王板和空继箱的办法增加蜂巢空间,让多余的工蜂能在增加了的空间结团散热。

⑶在蜂群繁殖中后期,要每隔3~5 d 彻底检查蜂群毁除王台1次。

此外,当采用FWF型中蜂箱继箱饲养中蜂时,可以通过生产蜂王浆来解除分蜂热。

五、综合防治病虫害

综合防治病虫害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目前,主要威胁中蜂强群饲养的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对于这些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采用抗病蜂种、在饲养管理中保持蜂群密集,注意蜂群保温和巢内防湿排湿,以及在蜂群的饲料中加入适当的药物防病等。

防治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等。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药物常用的有病毒灵。另外,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这些抗菌素对

病毒病虽不能直接起治疗作用,但用于治疗囊状幼虫病能起到促进蜜蜂清理病虫的作用。采用药物治疗幼虫病,药量通常按1个成年人每次用药量相当于20足框蜂每次的用药量。施药一般通过饲喂的方式进行,但青霉素(针剂)也可采取喷雾的方式施药治疗。

对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治疗当病情较严重时应采取扣王断子的措施,结合药物治疗,这样效果较好。

对于巢虫,通过保持蜂群密集相当重要。密集后的蜂群护脾能力提高,巢虫难于侵扰。此外,应尽可能采用新脾和经常清理箱底可以有效减少巢虫危害。

篇四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采取人工育王,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一、中蜂人工育王

⒈育王的条件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丰富的蜜粉源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40d左右的蜜粉源。

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20℃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3 d 以后,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16 d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前第17 d 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但是,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7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24 d 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育王。

⑷强大的群势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 d 的适龄哺育蜂。 ⒉种用蜂群的选择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不良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养中蜂技术视频】

⑴采蜜力强、高产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框蜂、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缺陷,便可留作种群。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

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⑷吻长、体大

中蜂工蜂的吻总长,在江南各省要求超过5.30 mm、长江以北各省应选超过5.45 mm,巢房内径要求达到或大于5.00 mm。 ⑸迁飞性弱、性情温驯、护脾能力强

对于选留种用群,除了考察以上4个方面外,还应考察其亲代及祖代的表现,也就是进行系谱考察,从而选出亲代性能优良的蜂群,使种用蜂群具有比较稳定得遗传性。

⒊育王群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育王时,宜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作为育王群,这样的蜂群移虫接受率高,蜂王质量好。中蜂育王通常应采用有王群,而且是具有1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势宜在8框以上,且群内必须有大量6~8 d 的适龄泌浆蜂。

⑴育王群的组织

育王群通常宜在移虫前 1 d 组成。组织时,用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剪翅)限制在箱内一侧2~3框区内产卵繁殖,另一无王区作为育王区。在育王区内,放2个有粉蜜的成熟封盖子脾和2个幼虫脾,幼虫脾居中。育王时,育王框插在育王区的2个幼虫之间。

育王群群势不足时,应提前6~7 d 补进老熟的封盖子脾,以增强群势。育王群的蜂脾比例应保持在1∶0.8,当群内巢脾过多时应适当抽出卵虫脾,以密集蜂群和减少蜂群哺育幼虫的负担。

当采用无王群培育蜂王时,要在组织育王群时就应将蜂王移去或用囚王笼囚禁后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

⑵育王群的管理

①每3 d 要彻底检查和毁除育王区王台1次;

②每3 d 要调整蜂巢1次,将繁殖区的卵虫脾调到育王区,将育王区的空脾和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调到繁殖区供蜂王产卵; ③组织育王群的当天开始至王台封盖,每晚应对育王群进行奖励饲喂;

④育王框两侧的蜂路应缩小成单蜂路(5 mm);

⑤无王群育王只能哺育蜂王1次,不能连续多次进行。培育1次蜂王后,应及时诱入王台换王或释放所囚蜂王。【养中蜂技术视频】

⒋移虫育王

⑴移虫育王用具

蜂蜡台基、育王框、弹性移虫针。

⑵台基安装与修整

在移虫当日,将蜂蜡台基按30 mm的间距,粘固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最好每个台基下方垫1块小铁片,以便介绍王台时从育王框上取下王台)。每个台基条安装7~10个台基。

在移虫前2 h ,将安装好台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的2幼虫脾之间,让蜜蜂清理和修整台基2 h ,然后取出移虫。 ⑶移虫

移虫的方法与产浆移虫相同,但育王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

用幼虫,且日龄在18~24 h 。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插入育王群哺育。

当采用单式移虫时,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当采用复式移虫时,第1次移的虫可略大(1~1.5 d ),第2次移虫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复式移虫时,于第1次移虫的次日,从育王群中提出育王框,将王台中的幼虫镊除后,立即进行第2次移虫。

移入的种用幼虫在移虫后第12d就可出房,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 d ,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

⒌交尾群的组织

⑴采用代用交尾箱组织交尾群

【养中蜂技术视频】

①代用交尾箱

中蜂的交尾箱通常采用普通蜂箱改装而成,即采用闸板将普通蜂箱的底箱纵向隔成2~4个互不相通的室,各室容纳1个交尾群,且巢门互向开设。

②交尾群组织

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因此,应在移种用幼虫后第9 d (诱入王台前1 d )傍晚组织。方法是:每个室从同1个强群中抽取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组成的交尾群置于幽暗通风的处,关闭1个晚上,给以18~20h的无王期。次日早晨,把交

篇五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造成不

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1、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

中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中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蜂善于利用零

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2、中蜂蜂群的摆放

由于中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蜂 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摆放中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处女王投错被杀。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3、防止异味接触

中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饲养中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蜂接受,防止飞逃。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

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

中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

或堵塞小孔数。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

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

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

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5、中蜂越冬

为适应中蜂结团在巢脾下部、结团紧密这一生活习性。越冬蜂巢的布置应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边各放一快张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因为中蜂为保持结团的紧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过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积粪过多,越冬后期下痢,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总之中蜂群的管理,应以适应中蜂的生活习性,才能取得良好效

供大家学习

篇六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养殖手册

第一章 养蜂机具及设备

饲养管理蜂群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简称蜂具。蜂具和许多木制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备。但是,一定要按照标准制造,统一规格。蜂具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饲养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结合有关生产的内容叙述。

(一)箱蜂

含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打开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利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雨淋、日晒,而且蜜蜂必须在蜂箱里活动,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需要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以红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为宜。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饲养中蜂宜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它由10个巢框、副盖(或沙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巢箱)上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

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通过加牌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以用压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3、中锋标准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锋设计的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使用浅继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储蜜作用。巢门板上有数个圆洞巢门,直径约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钻入,在发现西方蜜蜂盗中蜂箱内蜜蜂时,将蜂蜜下面的巢门关闭,中锋可以从圆洞出入。

这3种蜂箱的箱身(巢箱)内围和巢框的尺寸见4-1和表4-2.

4、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①前后箱壁内侧距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栖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图4-5)。

(二)巢础

巢础是安装在巢框内供蜜蜂筑巢脾的基础。它是人工制造的蜜蜂片,经巢础机压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根基(图4-6.)有供饲养

欧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础,生产雄蜂用的雄蜂巢础,饲养中蜂用的中锋巢础。使用巢础筑造的巢脾整齐、平整、坚固、并且少雄蜂房。

(三)饲养管理用具

1、面网

面网是管理蜂群保护操作者头部和颈部免遭蜇的用具(图4-7).2、

2、起刮刀

养蜂的专用工具。一端是弯刃,一端是平刃(图4-7).用他撬动副盖,刮铲蜂箱内的污物。

3、喷烟器

镇服或驱逐蜜蜂的工具。使用时,把纸、干草或麻布等点燃,置入发烟筒内,盖上盖嘴,鼓动风箱,使其喷出浓烟(图4-7),注意不要喷出火焰。

4、蜂扫

主要用来扫除巢脾上附着的蜜蜂,是长扁形的长毛刷。

5、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记录本,检查蜂群时当时坐(图4-8).

6、隔王板

是控制蜂王产卵和活动范围的栅板,工蜂可自由通过(图4-9.)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虫巢和贮蜜继箱分隔开,便于取蜜和提高蜂蜜质量。框式隔王板可把蜂王控制在几个脾上产卵。

(一)饲养用具

饲喂蜜汁或糖浆的用具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瓶式饲喂器

由一个广口瓶和底座组成。瓶盖用寸钉钉出若干个小孔,将装满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蜜汁能够流出而不滴落。晚间将它从巢门插入巢内,进行奖励饲喂,能避免引起盗蜂。对于未满箱的弱群,可将它放在蜂箱内的隔板外面饲喂。

河北农业大学养蜂场研制的塑料杯饲喂器,携带方便。灌入糖浆后,盖上底盖,翻转底盖朝下平放,从巢们插入巢内。

2、框式饲喂器

为大小与标准巢框相似的长扁形饲喂槽(图4-10),有木制的,有塑料竹子制造的,也可用粗竹子制造。器内有薄木浮条,饲喂时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饲喂器适合进行补助饲喂。

此外,在巢框上梁上凿成长方形的浅槽,也可以作为少量饲喂蜜汁用。

(一)其他工具设备

蜂箱、巢框等木制蜂具居多,需要经常维护吸引修理。因此,养蜂人员要学会木工的基本操作技术,要有一套木工用具,如锯、刨、锤子、螺丝刀等。

蜂箱(含巢箱、继箱和巢框)、巢础、面网、起刮刀、分密即、饲喂器等是必不可少的蜂具设备,根据生产需要可添置生产蜂王浆、蜂花粉或蜂胶的工具、熔蜡设备等。

第二章 蜂场的选择及排列

一、选择蜜源丰富,2.5公里左右的地方,全年至少有一至两种大宗蜜源的植物,同进还要有多种花期交错的辅助蜜源和汾源植物。

二、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

三、选择西北面有院墙或密林,或山脚或山腰南向坡地,背有挡网屏障,前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有稀疏小树。

四、选择附近有小溪或常年有流水不断的小溪,但蜂场前不应是水库、湖泊、大河。

五、选择安静、没有牲畜打扰和其它振动的地方建立。

六、选择没有工厂、牧场及受山洪冲击或有塌方危险的地方建场。

七、一个蜂场放至蜂群不多于50为宜,蜂场子与蜂场应隔2000Km为宜,保证蜂群有足够的蜜源,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八、清除九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列蜂群。

九、蜂巢朝向南、东南、西南向便于蜂早出晚归和低湿季节保温。

十、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20~30公分,左右放平,后面垫高2~3M。

十一、数量少时宜单箱并列或双箱并列,数量较多时宜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M,行距2~3M距离较宽为好(如图1)我区蜂群宜散放,也可2~3群为一组分组放置,各群或组之间距离宜大,交尾群和新分群言之有理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

□ □ □

□ □

(图1)

篇七 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地穴活框饲养技术

中蜂地穴活框饲养技术

中蜂原在山野野生,作巢于地穴、树洞、丛林或岩隙间。公元1700年前,有人引诱捕捉野生中蜂,用木桶饲养,才变为家蜂了。直至20世纪初期,我国引进了意大利蜂种,才提倡用活框蜂箱和科学养蜂技术,其优点是便于检查、运输和取蜜。从当前赣南实际情况看,中蜂数量不断减少,种群亦遭到威胁。为保护中华蜜蜂,防止意大利蜂对中华蜜蜂的侵袭,有专家建议政府提供一定的人力财力,设立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饲养西蜂;通过选育抗病、高产的品种,提高中蜂的生产性能,减缓或停止中蜂被取代的过程;将西蜂的高产性能,如分泌王浆、采集蜂胶等基因转入中蜂,培育新品种。笔者认为,增强中华蜜蜂自身生存能力才能适者生存。采用地中作房饲养中蜂,尤其是在果园中作房饲养中蜂,是保

护中华蜜蜂的创新措施,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现以大余县吉村乡右源村养蜂专业户蓝善富地中作房饲养中蜂为例,来表述地中作房的结构与模式。蓝善富从1958年起饲养中蜂,1985年采用了地中作房养蜂,至今活框箱养蜂25群,地中作房养蜂10群。采用地面活框蜂箱,造价较高,并且蜂箱置于露天中,日晒雨淋,易于腐蚀霉烂,经济不合算,便试用4块水泥板拼成正方形,底面着地,另凿一巢门,上覆盖箱盖,以代蜂箱。这样很耐用,但暑天散热不良。对此,他想到中蜂的蜂巢源于洞穴、树洞、崖石中,如果使蜂巢恢复其自然状态,则可解决冬寒夏热的现实问题。于是,设计出地中作房养蜂:1.在房前屋后、树旁坎下排水通畅高燥之处,挖地作房。2.掘地穴长52厘米、宽33厘米、深35厘米,呈立体长方形。3.挖好地穴后,打紧四周穴壁,再抹少量水泥,使之牢固而无缝隙,穴内前后壁上沿处用水泥做出放巢框的槽。穴底则只须平整而不粉泥浆,这样可以接到“地气”(有一定的湿度),便于清扫。4.穴内如同活框蜂箱一样,可容12个至14个中蜂巢框。穴的顶部的四周筑高1厘米至2厘米的土坯,稍稍高出地面而且有向外倾斜一定坡度。5.穴顶置约2厘米厚的活动盖板,盖板面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可使雨水流于穴巢之外。盖板的边缘凿几个细小圆孔为巢门。顶板覆盖一些树枝或薄膜,以免烈日直晒与雨水浸入,冬天则遮盖麻袋等物,以防风寒积雪与霜冻。6.

地中蜂巢建成后,待泥浆干燥、浊气散尽,即可引入蜂群饲养。

地中作房饲养中蜂的优点:1.既适应了蜜蜂的本性(源于山岩、土隙中生存),又便于检查管理(尤其是从地穴提出蜂框,摇蜜很便利)。在房檐、屋角、走廊边或树兜下 ,都可掘土作穴。这比用木桶与木箱养蜂省木料、省工费,造价降低85%以上。2.地中作房养蜂模拟中蜂原始居住洞穴,全年湿度在75%至85%,所以四季温度适宜,冬不过冷夏不过热。3.卫生条件较好,不易发生卷翅病和冻伤幼虫,并且穴壁没有缝隙,巢虫难以侵入寄生与产卵。4.地中作房所养中蜂,群势强,每群至少可维持7至8个标准框,常见蜂多于脾,酿蜜速度快,产量高。蓝善富地中养蜂比地面养蜂每群多3框蜂,群势强60%,每

框多产蜜0.17公斤,每群产蜜量多7.6公斤,产量高出73.1%。

地中作房养蜂,造价低、冬暖夏凉,生态环境好,切合中蜂生物特性,从而具有群势强、产量高、病害少的优越性。采用此法养蜂在饲养管理上简单易行,经济效益好。但地中作房养蜂也有局限性,一是不能转移,二是受地理环境和蜜源条件的约束,在同一地点不可能饲养很多蜂群。因此,只有蜜源与粉源丰富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尤其是有百亩连

片的脐橙园,才适合于采用地中作房饲养中蜂。


养中蜂技术视频相关热词搜索:老汉饲养中蜂技术视频 中蜂养殖技术四季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养中蜂技术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养中蜂技术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362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