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2017-06-16 09:53: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共7篇)在农村创业你必须了解的2010年1号文件解读1月31日,《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于想在农村创业的我们来说,了解2010年1号文件是比较重要的。 2010年的一号文件延续了前几年一号文...

篇一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在农村创业你必须了解的2010年1号文件解读

  1月31日,《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于想在农村创业的我们来说,了解2010年1号文件是比较重要的。

  2010年的一号文件延续了前几年一号文件的精神,“稳粮、增收”仍放在了重要地位。而今年的一号文相较以前的一号文凸出表现在:扶持“三农”的政策更加系统化,扶持政策逐渐深入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和农村社保体系的充实,并将扶持“三农”作为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口。由此可见,“三农”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农村内需市场的启动有望像改革开放一样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解读一号文件:

  种植业:

  一是继续增加农业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我国在农机补贴、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良种补贴,由此逐步形成我国扶持农业发展的补贴体系。这些农业补贴体系的完善,将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增加粮食生产。同时良种补贴的提高,也将使得农民增加良种的需求量,对种子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二是继续稳定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预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三是继续稳定粮食供给,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

  今年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离不开良种、农机器具、化肥、农药等方面的贡献。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有望扩大农业对种子、农机、化肥、农药等方面的需求量,相关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四是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

  养殖业:

  一是推动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二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林业:

  一是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

  二是深化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

  三是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扶持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一号文提出,今年将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中央财政对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提高,将加大社会保护森林和保护生态的力度,从而扩大我国的森林覆盖面,尤其将提高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对苗木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农产品流通:

  一是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二是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种业:

  一是良种培育和转基因品种研究。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二是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实现品种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而要启动转基因育种工程离不开种子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而这就需要将我国相对分散的种子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进而提高种子企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市场竞争力。这一措施对于规范种子行业发展、扶持并提高国内种业龙头公司竞争力,支持国内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是极大可能陆续推出扶植种业的新政策。文件提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由于此次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的战略举措,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业新政策可能陆续推出。

  刺激农村消费需求:

  一是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今年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比去年有大幅增加。通过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并对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同时允许各省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预期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对这些下乡产品的需求量,农村需求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这将使得家电下乡产品份额较大的家电、汽车和摩托车等上市公司业绩今年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二是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

  三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一号文件提出,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随着家电下乡等实施力度的扩大和农村家电拥有量的增加,以及农村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将增加对农村电网的负荷。为了给家电下乡和农村家庭电气化程度提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有望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这将对电力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加快城镇化速度: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加快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放宽中小城市户籍政策,我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从而利好与城镇化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家具及厨卫设备等行业有望受益。

  此外,一号文件还就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扩大农村需求,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主题投资机会

  综观历史规律,“一号文件”的推出往往能激发市场对农业板块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一号文件公布后的一个月走势对比来看,农业板块近六年基本保持了连续超越大盘的走势(见表3)。主要原因是一号文件出台后的一个月内,国家往往会连续出台包括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两会或者其他国家层次的农业政策也纷纷出台,这些事件往往能延续一号文件对农业板块的刺激,从而引发资金对农业的炒作热情。

  一号文件对农业、家电、建材板块构成政策利好,尤其是种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大农业板块,资本市场一定会给予热烈反应。从长期影响来看,受益最大的是农资及林产加工业板块。我国农业生产单位分散,即使加大补贴,真正的农业生产者受益也有限,但农资企业,如农药、化学及种子获益丰厚。林产业受益于建材下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见表4)

  一号文件将农业问题上升至宏观层面,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通过城镇化使中国经济找到新的长期增长点,因此,建议从农村城镇化、农民增收角度来把握大众化的食品、饮料、服装、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的增长机会,对于在农村创业的我们,这些都是机会,你能抓住吗?

篇二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油用牡丹发展前景怎么样?油用牡丹种植是骗局吗?普通农户要慎入

  油用牡丹是一种芍药科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陕西、山东等地,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它的食用功能、美容、保健等作用,得到了专业研究机构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因其“三高一低”和保持水土的生物特性成为我国热门的木本油料作物,油用牡丹发展前景广阔,受到了国内很多省市的重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从油用牡丹种植中获得较大的财富,这个油用牡丹种植项目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种植户种植油用牡丹产生了较严重的亏损,认为这是一个油用牡丹种植骗局。

  油用牡丹发展前景

  【利用价值】 

  油用牡丹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牡丹精油及含量较高的牡丹黄酮。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在保健食品、饮料、化妆品等多领域广泛应用。 

  牡丹花一度被誉为“植物黄金”。油用牡丹的花瓣、花蕊及叶片可通过与普通茶叶类似的制作工序,制作成牡丹花瓣茶、牡丹花蕊茶及牡丹叶片茶。油用牡丹茶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同时对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牡丹油中含有100多种活性物质,有较强的消炎、杀菌、止痒功效,尤其对口腔溃疡、青春痘、疱疹、红肿瘀血、蚊虫叮咬,真菌感染、炎症有显著效果。牡丹油是一种极佳的护肤美容的天然植物精油。牡丹籽油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尼克酸、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对皮肤具有极好的营养护理作用,可明显改善皮肤表皮细胞循环功能,延缓皮肤衰老过程,有抗皱、保湿增白作用。 

  油用牡丹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特点: 

  高含油率:含油率为2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 

  高品质:油用牡丹的籽油中,含有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的α-亚麻酸,含量可达42%以上,多项指标超过了“液体黄金”之称的橄榄油,是国内外市场上一种稀罕少有的高档食用油。 

  高产出:油用牡丹从第三年起开始结籽,产籽寿命可达60年以上。盛产期每亩产籽400千克左右,按20元/千克的收购价,每亩每年仅出售牡丹籽的收入就可达8000元左右;按牡丹30年1个生产周期核算,每亩纯收益为6000多元;而种植常规农作物,每亩每年仅收入1200元,为种植油用牡丹经济效益的五分之一。如果油用牡丹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牡丹精油、牡丹饼、牡丹菇、牡丹茶、白芍、干花等旅游产品能发展起来,则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低成本: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一年种百年收,可谓成本低、回报高。比如,安徽铜陵凤凰山一带的凤丹牡丹,8个月未下雨没有旱死;甘肃兰州、定西一带的紫斑牡丹,种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干旱、贫瘠的山岭上,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就可生长,每亩还能结籽200公斤左右。 

  【经济用途】 

  油用牡丹以结籽为主,也可观花,其开花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观光元素,油用牡丹产品的种植带动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种植油用牡丹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增加食用油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作物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年种植多年受益。

  油用牡丹产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全链式产业,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业开发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今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木本粮油树种和新资源食品,据了解,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栽植,发展迅速。 

  【油用牡丹种植效益分析】

  药用牡丹生产通常每亩定植4500—5000株,每穴2株,而牡丹油用的栽培年限长,因此栽培密度应根据苗木大小和生长年限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小苗定植3年内每亩可定植5000株左右,3-6年生苗木每亩可定植2000株左右,8-10年生苗木每亩可定植1000株左右。油用牡丹定植后2年内可以利用牡丹间隙,套种芝麻、花生、玉米、豆类等农作物。

  据安徽省牡丹协会俞德孝会长介绍,油用牡丹种植下去后,到第5年才能形成产量,其生长期20年左右。在获得产量的前4年,农户共需投入种苗费、肥料费、人工成本等5000—6000元/亩。从第5年开始,每年仍需投入1000元/亩的管护费用。在油用牡丹生长的头十年,农户总计需投入1万元/亩以上(不计土地成本)。最近两年来(

  【油用牡丹种植风险提示】

  油用牡丹种植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由于基地建设周期长、种植油用牡丹前期投入较大,且需要3~4年才能成熟产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上量少价高,市场接受度差。

  牡丹油属于高端消费食用油,目前其市场销售价格在80—200元/公斤之间,市场需求面狭窄。同时,油用牡丹籽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种植户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较高。

  俞德孝会长认为,普通农户最好不要介入油用牡丹种植,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得到政府项目支持的情况下,才可以规模化种植油用牡丹。

  扶持政策:

  许多地方政府推进油用牡丹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菏泽,目前全市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已达到46万亩。菏泽市财政计划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还推行了油用牡丹政策性保险。去年以来,甘肃、山东、陕西、安徽等省也出台了油用牡丹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例如,安徽省林业部门已将油用牡丹与油茶一样列入了木本油料扶持品种范围内,与种植油茶一样,油用牡丹种植户向当地林业部门申报种植计划并获批后,每亩可以获得300元的种苗补贴。铜陵市是我省油用牡丹主要种植区域,该市明确规定,2014至2017年对新种植连片20亩以上油用牡丹(两年实生苗)的投资主体,按照每亩600元、连续补助两年 (不含造林补助)的标准,给予油用牡丹规模种植补助。

  【油用牡丹种植技术】

  (一)油用牡丹育苗技术 

  1、选地与整地 

  选地 牡丹是肉质深根系植物,在选地时应选向阳、地势高燥、易排水的地块。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粘重、盐碱、低洼地块。 

  整地 每亩施用150~200 kg饼肥或腐熟的厩肥1500~2000kg,40~50kg复合肥做为底肥。同时施入10~15kg /亩辛硫磷颗粒剂和4~5kg /亩土菌灵等做为土壤杀虫杀菌剂。深翻25~30cm,耙细整平。 

  2、选种 

  应选“育苗移栽”生长四年的牡丹植株,种籽一般在7月底至8月初成熟,当牡丹角果呈熟香蕉皮黄色时摘下,晾晒场阴干,并经常翻动;种子在壳内后熟,并由黄绿色渐变为褐色至黑色。待果实干裂,种籽脱出即可播种。 

  播种前要用水选法选种,取水中沉下的饱满种子,以40~50 ℃的温水浸种48h左右;或常温水浸种3~4d,每天换水一次。育苗前如土壤干燥要造墒后再进行播种。 

  3、育苗时间 

  育苗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开始,9月下旬结束;如当年地温较低或育苗时间较晚,育苗后必须覆盖地膜。 

  4、播种技术 

  小面积育苗可进行畦播,畦面宽80~100 cm、高10~15 cm,按6~9 cm的行距5cm深的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种子间相距1~2 cm,覆土盖平,稍加镇压;也可以将种子撒播于畦面,然后覆3~5 cm厚的土。种子用量每亩100~150kg。 

  大面积育种,应采用播种机播种,种子用量每亩70~90 kg左右,可省时省工,降低生产成本,注意播种深度勿大于5cm。 

  5、育苗田管理 

  播种后30~40d即可长出0.5cm长的幼根,90d幼根达7~10cm;此时开始封冻,没有覆盖地膜的可在畦面上盖3~5cm厚的土或厩肥保温。第二年开春解冻后,应揭去地膜及覆土等;松土;如墒情很差要及时补充水分。苗期要经常拔草、松土、保墒,适时追肥浇水。牡丹苗在春季气温18~25℃时,生长迅速,结合春耕除草,可进行叶面喷肥,可选磷酸二氢钾等,浓度控制在0.3%以内。 

  6、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叶斑病危害叶,叶正面为灰褐色近圆形病斑,有轮纹,生有黑色霉状物;灰霉病危害叶、茎、花各部,叶病斑圆形褐色,有不规则层纹,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防。其它病虫害参照“油用牡丹栽培技术”部分有关防治 

  (二)油用牡丹栽培技术 

  1、地块选择 

  油用牡丹栽植,宜选高燥向阳地块,以沙质壤土为好。要求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适宜pH值6.0-~8.2。 

  2、品种选择 

  以结籽量大、出油率高、适应性广、生长势强的“凤丹”牡丹品种为主,也可考虑选择“紫斑牡丹”。 

  3、整地施肥 

  土壤深翻30~40cm,每亩施用150~200kg饼肥或腐熟的厩肥1000~1500 kg,40~50 kg复合肥做为底肥。同时施入10~15 kg /亩辛硫磷颗粒剂和4~5 kg /亩土菌灵等做为土壤杀虫杀菌剂。 

  4、栽植时间 

  油用牡丹栽植时间以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佳,最迟不超过10月底。新栽牡丹冬前“根动芽不动”,即牡丹秋季栽植后,封冻前地下根系要有一定的活动和生长,而芽子要在第二年春季才萌动生长。 

  5、种苗处理 

  一般选用1~2年生“凤丹”实生苗。栽植前首先要对种苗进行分级:苗径达到0.5cm以上、苗长达到20 cm以上为一级苗,苗径达到0.3~0.5cm、苗长达到16~20cm为二级苗,苗径在0.3cm以下或病苗、虫苗、弱苗要剔除。将一级苗和二级苗分开,用福美双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液浸泡5~10分钟,晾干后分别栽植。栽前要将主根下部过细过长的尾根剪去2~3cm。 

  6、栽植密度 

  油用牡丹定植的株行距一般为40cm×50cm或30cm×70cm,或40×(80+30)cm宽窄行栽植,即每亩3000株左右。如果是1~2年生种苗,为有效利用土地,栽植密度也可以暂定为每亩5555株,株行距为20 cm×60cm。1~2年后,可以隔一株剔除一株,剔除苗可用作新建油用牡丹园,也可用作观赏牡丹嫁接用砧木,剩余部分作为油用牡丹继续管理。 

  7、栽植方法 

  栽植时,用铁锨或间距与株距等同的专用叉插入地面,别开宽度为5~8cm、深度为25~35cm的缝隙,在缝隙处各放入一株牡丹小苗,使根茎部低于地平面下2cm左右,并使根系舒展,然后踩实使根、土紧密结合。栽植后按行用土封成高5~8cm的土埂,以利保墒越冬。 

  8、田间管理 

  锄地 油用牡丹生长期内,需要勤锄地,一来是灭除杂草,二来是增温保墒。 

  追肥 牡丹喜欢有机肥与磷钾肥,栽植后第一年,一般不需要追肥。第二年开始追肥,可追2次肥,第一次在春分前后,每亩施用40~50 kg复合肥;第二次在入冬之前,每亩施用150~200 kg饼肥加40~50 kg复合肥。第三年开始结籽后,每年以三次追肥为好,即开花前半个月喷洒一次以磷肥为主的肥水;开花后半个月追一次复合肥;采籽后至入冬之前,采用穴施或条施,将有机肥与复合肥混合,一次施入土壤,以确保第二年足量开花结籽。 

  浇水 牡丹为肉质根,不耐水湿,应保证排水疏通,避免积水。不宜经常浇水,但特别干旱时仍需适量浇小水。 

  清除落叶 10月下旬叶片干枯后,及时清除,并带出牡丹田,烧毁或深埋,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整形修剪 采用1年苗定植的地块不存在修剪问题;3~4年苗定植地块需“平茬”,以促单株尽量多的产生分枝,以后开花量多,提高产量;3年生以后的修剪主要是去除“回缩枝”。整形措施根据枝叶分布空间在春季和秋季灵活掌握。 

  9、种子采收 

  采收时间 种子成熟期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菏泽地区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初成熟。育苗用种子采收时间是:当蓇葖果呈熟香蕉皮黄色时即可进行采收,过早种子不成熟,过晚种皮变黑发硬不易出苗。 

  制种方法 采收果壳褐黄色或褐色的果荚,摊放于阴凉通风的室内,摊放厚度在20cm左右,让其后熟。经过10~15天,果荚大多数自行开裂,爆出种子。 后熟过程中,每隔2~3天翻动一次,以防发霉。可用脱壳机进行制种。 

  10、病虫害防治 

  红斑病 牡丹红斑病在我市牡丹栽培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茎和叶。红斑病病原菌为牡丹轮斑芽枝霉。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在田间病株残茎中越冬,也可在不腐烂的病叶中越冬。病原菌侵入途径及潜育期:病原菌可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其潜育期在25℃~30℃时为10天左右。 

  病害的发生时期:牡丹嫩茎、叶柄上的病斑出现在3月下旬,而4月上旬新叶刚抽出不久即可见到针头状的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展相连成片,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发病盛期。8月上旬以后很少再出现新病斑。11月上旬后,病原菌进入越冬期。 

  防治红斑病可选择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800倍液与叶面施肥混合进行。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一年防治4次。 

  根腐病 牡丹根腐病在我市牡丹栽培区发生比较普遍,老牡丹园病株率30%以上,新牡丹园病株率一般15%左右。 

  发病部位在根部,初呈黄褐色,后变成黑色,病斑凹陷,大小不一,可达髓部,根部变黑,根部可全部或局部被害,重病株老根腐烂,新根不长,地上部叶黄、萎凋。枝条细弱,发芽迟,甚至全株死亡。 

  根腐病病原菌为茄腐皮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患病根部越冬,越冬的分生孢子无侵染力,而越冬菌丝新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初侵染源。 

  3月上旬随着地温的回升,病原菌可开始活动,侵入根部,5~7月为发病盛期,10月下旬病菌停止侵染。病原菌随流水作近距离传染,或随苗木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病原菌可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其潜育期为15~20天。 

  对发现的病株要挖出烧毁,并在种植穴内撒一些石灰或硫磺粉进行土壤消毒。化学防治,以40%福美砷、50%腐必治或50%多福可湿性粉剂300倍进行灌根(土壤消毒不得超过0.3毫克/公斤土),效果最好,防效均在84%~90%以上。 

  立枯病 立枯病出现在新的育苗地块,种苗根颈部腐烂等症状。病原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存活2-3年,传播途径雨水、流水、带菌工具、带菌肥料。病菌从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伏。病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对于发病地块,可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或70%五氯硝基苯80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或30%甲霜恶霉灵1000—1500倍液重喷。防治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 

  根结线虫 牡丹根结线虫在我市牡丹栽培区均有发生,感病轻的地块病株率一般在20%左右,病重地块病株率达30%以上,牡丹被根结线虫侵染后,营养根上长出瘤状物,形成根瘤,影响牡丹的生长、开花。根线虫的特点是根瘤上长须根,须根上再长瘤,可以反复多次,使根瘤呈丛枝状。可通过病土、流水、工具和带虫苗木传播。 

  化学防治:每株施40%甲基异柳磷或1.8%阿维菌素1~2ml,稀释300-500倍,灌根。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间作农作物最好不要套种花生。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 化学防治:虫害地块用40%甲基异硫磷300—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进行灌根。栽培地预防用辛硫磷颗粒剂10~15kg,深翻埋入土下。 

篇三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摘要 新西兰林业经过50 余年的发展, 实现了对天然林的保护, 木材生产从完全依靠天然林转变为只有1% 的锯材来自天然林; 一个只有不足400 万人口的国家, 现在年产木材已达到2 100 万m 3, 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创汇的12% ,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来25 年木材产量将翻番, 而且完全来自可持续利用的人工林; 这些经验已成为世界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文中分析了新西兰林业成功的经验, 希望有助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林业。

关键词 人工林 天然林 可持续发展

100 多年来, 特别是近50 年来, 新西兰在人工林育种、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实现了由50 年前完全依赖天然林到现在以辐射松人工林资源为主, 将来仍以辐射松人工林资源为主的转变; 森林资源由面临枯竭转向持续增长, 不但能充分满足国内需求, 而且还可为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新西兰以其人工林经营的成绩对世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1 新西兰林业概况

根据新西兰农林部最新(2002ö2003) 统计, 新西兰国土总面积为2 710 万hm 2, 总人口390 万, 天然林( Indigenous forest) 面积为640 万hm 2, 占国土面积的24% , 人工林面积为180 万hm 2, 占国土面积的7% , 辐射松林为160 万hm 2, 占人工林的89% , 花旗松林为10 万hm2, 占人工林的6% , 其他树种林10万hm2 , 占人工林的6%。林业产出(年) : 采伐木材2 070 万m 3, 原木出口740 万m 3 (占原木总材积的36% ) , 出口总值36. 5 亿新元(占新西兰出口总值的12% )。

按产值计算, 出口的主要产品为: 锯材、原木、化学浆、纸和纸板、新闻纸及纤维板等(上述产品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量的78% )。人口不足400 万的新西兰, 林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林产品总贸易额的1% , 占太平洋地区的8%。

2 新西兰森林也曾遭到严重破坏

新西兰过去是一个本地森林非常丰富的国家。在波利尼西亚人首次发现新西兰岛时, 这里75%的陆地被森林所覆盖。这些森林为当地毛利人提供了木材资源, 而且还成为食物和药物的来源。他们利用当时的石器, 用新西兰罗汉松制做木舟, 用其他比较坚硬的木材做武器、挖掘工具, 以进行捕渔和狩猎, 用新西兰罗汉松进行雕刻, 等等。当地土著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了破坏,而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加速了对森林破坏的进程。他们对木材的商业开发首先是用于建筑, 并将木材作为商品出口。建立了许多制材厂, 制材方式也由手工作业发展到动力机械加工。特别是欧洲移民采取清出林地的办法以取得建房和农牧业开发用地, 大量森林遭到毁坏, 原始森林资源锐减。到1850 年,新西兰2000万hm 2的原始林损失了30% , 只剩下1 400 万hm 2。人们开始对森林面积的减少感到担心和恐惧。1874 年新西兰第一部林业法规获得批准, 任命了林业管理官员。此后, 虽然对余下的天然林资源的开发继续采用了发放木材许可证的办法以期保护森林资源, 但执行中仍大量失控, 直至1921 年国家林务局按照"林业行动法规"(Forest Act) 对更多的森林进行了控制。

3 发展人工林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森林的需求

新西兰政府直接涉及造林始于1 个世纪以前。1896 年, 在全国木材大会后, 在土地部门内建立了林业分支, 在南岛和北岛建立了苗圃并开始造林。当时的重点放在不适于农业的王室土地。在早期荒地造林中对大量树种进行了试验栽植, 大部分是由欧洲、北美引进的树种和由澳大利亚引进的桉树。到1909 年已种植人工林5 090 hm 2, 约有67 种树种之多, 除4 个之外均为引进树种。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有20 个树种的栽植面积大于辐射松, 按栽植面

积大小排列位于前7 名的树种分别是: 落叶松(Larch )、奥地利松(Austrian pine )、科西嘉松(Corsican pine)、桉树(Eucalyp ts)、梓属(Catalpa speciosa)、栎树(橡树)、Bentham's 松等。1913 年成立的"皇家林业委员会"(The 1913 Royal Commission on Forestry) 是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该委员会具有对包括本地森林、未来的木材需求及对苗圃和造林工作进行评价的广泛权限。该委员会认为, 进行实验是必要的, 但对有些树种的栽植范围提出了批评。指出不应广泛种植落叶松, 因为它潜力有限; 对栎树和梓属也做出了同样的评价; 有些本地树种由于生长太慢而不适于集约栽植。该文件同时指出, 根据早在1870 年在坎特伯雷种植的经验总结, 辐射松是有潜力的树种。早出材、多出材、出好材是对商品林树种的最重要的要求。这一时期林业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以改进本地林业的可持续性。虽然已经出现种植辐射松的转折点, 但其支配地位是逐渐形成的。在1923 年完成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林业部门据此预测, 如果不加快人工造林, 到1960 年新西兰将耗尽所有余留的本地森林资源。为满足国家木材需求, 林业部门在1925 年向国会提出在1935 年以前必需将造林面积由2. 55 万hm2 (6. 30 万英亩) 提高到14 万hm 2 (35万英亩) 的目标。此项目标被超额完成, 并且私人造林大量增加, 由此确立了人工林的牢固地位。

在造林树种搭配上, 国家造林和私人造林有重要区别, 私人造林均以辐射松为主, 而国家林业局的政策要求任何一个树种的造林面积都不得超过总造林面积的30%。据说, 当时的目的是想分散病虫害大规模传染的危险, 但是后续的经验表明, 不论从生产还是从植物保护而言, 都不能表明这种品种多样性是合理的。到1936 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31. 7 万hm 2, 其中60% 为国有林。此后的造林速度减慢了, 直至上世纪60 年代掀起第2 次造林高潮。 4 木材加工业实现了由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新西兰木材工业接受人工林木材作为原料的过程是缓慢的, 木材加工场习惯于以生长缓慢, 但质量优良又很少有缺陷的贝壳松、瑞木等天然木材为原料, 人工林木材则相反, 年轮宽、节子多、性能多变又不稳定。1930 年在坎特伯雷建起第1 个辐射松木材加工场, 直至1960 年人工林锯材产量才超过天然林锯材产量。由利用天然林木材向利用人工林木材过渡进展缓慢的原因还有: 在二战前后(1936~ 1965 年) , 优质天然林木材和其他木材在价格上没有多少差别; 总是有一些实力很强的制材场不顾对已减少的天然林资源保护的要求能得到所需的原木。初期造林采用未经改良的进口种子,又没有进行很好的经营管理, 其树木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 这些质量不同的原木可用于造纸及生产各种人造板。

5 市场拉动出现新一轮造林高潮

1960~ 1990 年为新西兰的第2 个造林高潮。在此期间, 人工造林面积由35. 2 万hm 2 增加到124 万hm 2, 国有林和私有林几乎各占一半。这一阶段的初期, 2 个大型造纸厂满负荷运行已预示出现木材供不应求的可能性。自1957 年开始, 向日本出口原木的价格很有吸引力。木制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和人造板等显示出扩大出口的潜力。这就是为新西兰赚取其出口收入的12% 的林产工业的开端(新西兰林产品出口收入从1960 年的1 700万新元增至2002 年的365 000 万新元, 而且这一巨大的增长完全来自于人工林资源)。在农村土地上造林要取得农民的认可, 因为地方社区特别是农民具有对这些土地的控制权。营造国有林, 尤其是在没有生产力的原始林地上造林, 则要处理好来自环保组织的意见和要求。为完成大面积造林任务,政府制定了鼓励造林的政策: 包括以向私人(后来又扩展到各种形式的公司) 提供50% 的造林资金代替原有的鼓励林业贷款计划; 实行从当年投资中减去造林费用的有利于造林公司的税收政策。到1989 年, 造林面积达到124 万hm2, 国家和私人造林几乎各占一半。由于一度取消了税收优惠政策,在1987 年人工造林速度出现下滑。在1991 年恢复减税政策后, 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造林高潮,25~ 30 年的人工造林投资回收期已为实践所证明, 这对私人和合营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西兰的2 次人工造林高潮的明显区别是: 第1 次造林高潮主要是在不适于农业应用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的土地上,集中在北岛中部,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农业和林业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也在加剧; 第2 次人工造林高潮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全国各地都有以辐射松为主的很好的人工林资源。

6 实践决定了造林树种

每当提起新西兰的人工林时, 人们会自动地想到辐射松, 这是由于它的栽种面积在人工林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单一栽植, 到处都种植同一种树, 是传统务林人不能接受的, 但至今为止新西兰(种植单一树种) 的经历还没有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些地方已采伐了3 次仍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力衰退。事实上, 新西兰在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扩大人工林树种, 但没有那一个树种在经济效益方面, 例如在木材生长速度和所产木材作为各种林产品的原料的广泛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具有和辐射松竞争的能力。在森林健康方面, 像枯针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对其它针叶树种也比对辐射松的影响严重,而且这些病虫害都可以采用飞机喷药的办法消除。

从生物保护角度是要注意出现危险昆虫的风险。在上世纪70 年代林务局曾保证树种的多样性, 并制定了特种用材政策。可以小面积地栽种一些树种,其木材具有天然耐久性和装饰性, 从而补偿辐射松木材的局限性。这些树种包括桉树、澳大利亚黑木、黑核桃等。树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上世纪50 年代成立的农场林业协会。他们推动种植混交林是出于美学和立地保护的考虑, 而非经济原因。

7 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新西兰的林业科学研究工作对其在人工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可以说在人工林经营管理到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没有那一个问题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首先, 通过育种研究解决生长速度和与树形有关的问题, 现在又包括其他特性, 例如抗性和增加木材密度; 森林经营管理已发展为一套造林学技术, 如间伐、打枝等, 通过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了无缺陷木材的比例; 通过对木材材性的研究, 了解了其在干材内的变化模型, 心材和边材的差异以及不同种植地区的树木在材性尤其是木材密度方面的差异, 有大量文献阐述了辐射松木材材性, 为合理利用建立了理论基础。树木和木材性质的变异性总是与速生人工林木材如辐射松有关, 虽然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 但是仍然是影响其进入市场的首要问题。因此, 对于树木生长速度和树形, 仍然需要通过育种、无性技术、筛选等研究去减少变异性、捕获所要求的性能。如新西兰林业研究所在其试验地上培育的无性系55, 用该树种的木材制机械浆与一般木材磨木浆对比可节省能耗40% 就是很好的说明。在新西兰通过采用现代造林技术力求增加无缺陷木材在原木中的比例, 确保根端原木达到原木材积的40% , 价值占全树的60% 以上。打枝可以提高无缺陷(无节疤材) 木材量, 但木材质量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例如树脂斑、应压木等也增加了木材的变异性。这些与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有关, 因此要进一步搞好育种和对特定立地造林的质量要求。在原来是农场的土地上造林, 由于土地肥沃, 树木生长快, 枝丫多, 更需注意营林措施。此外, 还通过增加无性(繁殖) 系林业和利用应力波记时器对木材进行分等办法减少材性变异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可在未来改变细胞壁的化学性质, 从而得到新的结构特性和使用特性。开拓实木产品, 包括用锯材再加工生产的产品和胶合板等, 可使原木得到最高的价格, 这些正是需要减少木材变异性的焦点所在。

人工林经营的成功减轻了对本地林(天然林)的压力, 使其得到有效保护。现在产自天然林的锯材不到锯材总产量的1%。直至1960 年, 人工林锯材产量尚未超过天然林产量, 由于天然林资源在减少, 特别是禁止在国有林区采伐天然林的立法显著减少了来自天然林的木材。现在有6 400 万hm2 天然林得以保留(占土地面积的24% )。目前仍在进行采伐的天然林均为私有林, 并按可持续经营计划进行。预计到2010 年这部分森林的面积约为178万hm 2, 木材产量的指标控制为2 m 3ö(hm2·a)。

8 新西兰林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对新西兰林业的未来可以肯定以下3 点: (1)在可预见的未来, 在森林资源中辐射松仍占居统治地位; (2) 木材的潜在可利用性将显著地增加。即使按平均的造林速度计算, 现在产自人工林的2 100万m 3 木材在25 年后也会增加1 倍, 以后还会缓慢增加; (3) 多余的木材需要出口。

资源的大量增加使工业界面临如何有效利用的挑战。目前每年生产的2 100 万m 3 木材, 其70%以原木或木制品的形式出口。如果木材产量翻番,几乎所有多余的木材都必需出口, 这就需要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市场。目前的统计表明,原木在新西兰林产品出口中占居重要地位(出口原木占原木总产量的35% )。原木出口风险小, 可以使林主得到回报, 但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较小, 应当开发税费高的辐射松产品市场。要对增加的木材进行加工, 需要对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由林产工业协会和政府共同制定的"木材加工战略"提出, 到2010 年需投入30 亿新元以便在2015 年能对剩余木材的50% 进行加工。大量的投资需求和为产品寻找市场是对工业界巨大的挑战。新西兰林业研究所最近成立了"生物材料开发中心", 面向未来10~ 20 年的需要开展基于生物材料的解决方法的研究; 在坎特伯雷大学林学院正在进行的"树木生长应力测量"、"改良幼龄材性能方面非破损检测方法的应用"及"组织培养木材"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 法律法规对新西兰林业发展发挥了保障作用。为制止对天然林的破坏, 早在1874 年出台了第1 部新西兰森林法规(The First New Zealand Forests Act) , 1877 年的国土条例(Land Act) 提出了保护气候和山地的措施, 显示出政府对森林的保护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1913 年的皇家林业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Forestry) 成为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1921 年的森林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天然林的控制。适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林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 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其整个链条, 包括育种、经营管理、木材加工、市场开发等。通过发展人工林保障木材和木制品的供给, 实现对天然林的保护。对林业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展了持续的而不是间断的, 各学科互相联系而非孤立的研究工作, 而且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 科研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 投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发展人工林需要进行投资, 由于树木生长需要较长时间, 因而投资回收期长, 有一定风险。当新西兰政府对投资造林者提供资金补助和减轻税收时, 吸引了社会各界投资造林。在

1987 年政府一度取消了减轻税收的政策时, 人工造林出现了低谷。

(4) 木材加工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新西兰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 如Fletcher Challenge Forests, 不仅有制材、干燥及各种木制品的加工场, 而且有自己的原料林基地, 这样可以使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密切结合, 使加工场得到可靠的原料供给, 使资源培育有可靠的市场。

澳大利亚的森林资源与林业政策

1、自然环境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0°41'S和43°39'S、113°09'E和153°39'E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太平洋,西面为印度洋。它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其它一些较小岛屿组成,面积7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 %,相当于中国土地面积的4/5,与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面积几近相等,比欧洲(去掉原苏联部分)面积大50 %。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澳大利亚曾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因此从其地质上说,澳大利亚是非常的古老的大陆,澳大利亚极其平坦,土地面积的87 %处于海拔500米以下,只有0.5 %的土地高

于海拔1000米。澳大利亚全国地形特征主要有3种:东部沿海丘陵、中央盆地和西部高原。 澳大利亚自白垩纪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以后,没有发生过造山运动、冰川和火山活动,经受了长期风化和侵蚀。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总的特点是古老、干燥和贫瘠,自然生产力很低,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和磷,而硼和锌等微量元素则严重缺乏。通过第3纪中期淋溶,砖红壤化过程磷被逐渐地固定于铁铝络合物之中,致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劣,肥力衰减。许多澳大利亚土壤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澳大利亚植物的旱生和硬叶形态结构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干燥和营养元素缺乏的土壤所产生的适应。 澳大利亚整个国土面积的1/3以上位于南回归线(23°26'S)以北,热带部分比较大,气候以大陆性为主,特别是内陆地区干旱而炎热,天气类型主要受中纬地区上空从西向东移动的反气旋的控制。澳大利亚的气候被划分成11个类型。24°C年平均等温线大体上与南回归线一致,勾画出了热带范围。同样地,18°C等温线基本上从东到西与30°S一致,可以看作亚热带的南限。12°C等温线是划分温带和凉温(Cool temperate)的界限,此线以南,包括维多利亚南缘地带和塔斯马尼亚,可以看作凉温带。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降雨没有规律,常常出现严重干旱。由于降雨的不连续性和变异性较大,因此很难对降雨进行地带性划分,特别是内陆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6]。但是,降雨与季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为夏雨型。南部和大陆西南角与塔斯马尼亚为冬雨型,新南威尔士和部分维多利亚为均匀降雨型。1/2以上地区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下,而低下200mm的地区大约占总面积的1/3。最干燥的地区是南澳大利亚,该州面积的88 %以上地区年降雨量不到300mm,其次是西澳73%和北澳51 %。湿润地区是海岸地带和东南部高海拔山区,年降雨量800mm以上,是澳大利亚森林植被最茂密的地区。

2、森林资源

2.1 独特性 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板块构造理论与大陆漂移学说,并以此来解释澳大利亚的植物起源。澳大利亚的植物区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澳大利亚特有植物,印度、马来西亚和南极植物区系成分。澳大利亚的森林,无论在外貌、林分结构还是生物多样性方面均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森林,森林类型的变化从热带雨林到干旱灌丛。

2.2 澳大利亚的森林50 %以上为桉树疏林地,70 %为私有或私人承租的林地。

2.3 人工林的发展 澳大利亚提出人工林发展规划--《2020年展望》(The 2020 Vision)。这项规划反映了联邦政府与各州或地区政府、人工林种植业和木材加工企业联合致力于发展人工林业的伙伴关系,创造一种吸引私人投资的环境。规化目标是到2020年将现有人工林面积增加2倍,亦即从目前的110万公顷增至320万公顷。其中80 %为针叶树,20 %为阔叶树。因此,森林种植业和加工工业将以商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动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1998年,营建阔叶树人工林50000公顷,针叶树人工林11000公顷。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 ① 增加适宜的人工林用地;②实行恰当的商业刺激;③建立人工用材林栽培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树木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分开,保证造林者的收获权。 南澳大利亚辐射松人工林"绿色三角区"的建立,树立了应用外来树种发展人工林的成功样板。值得注意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营建桉权人工林的面积明显增加,成为人工林的发展趋势。1993年,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为12 .5 万公顷。当前,约为24万~25万公顷。主要造林地区为塔斯马尼亚、西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主要造林树种为蓝桉、果桉、王桉、巨桉、柳桉和弹丸桉(E.pilularis)。 各州政府正在使人工造林私有化,给予私营投资更多的机会,是澳大利亚人工林发展的另一明显趋势。澳大利亚给予农场林业(Farm forestry)以很大的优惠,鼓励在雨量较少、土地退化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发展农场林业。农场林业的概念是在农业耕作系统中种植具有商业价值的树木,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林耕作体制(Agroforestry system) 。 澳大利亚人工林面积仅占森林资源的1 %,但其木材采伐量却占森林总采伐量的近50%。由此可见,人工造林在澳大利亚虽然周期长,但确乎成为一种有利

篇四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林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林地利用规划

第一节 优化林地结构

一、统筹规划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根据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结构,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满足林地多功能的发挥,规划到2020年,完全保障现有公益面积及以生产林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商品林地面积,巩固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用地结构。

二、科学调整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结构。严格控制与占用征收天然林地,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对天然林的科学保育,大力培育复层,混交、民龄林,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区林地及重点公益林地采用封育等近自然培育和经营措施,促进形成天然林生态系统。加快在水肥条件较好地区培育高效、丰产人工林。到2020年,保证现有218836.1公顷天然林地面积不减少,人工林地比重逐渐增加。

第二节重点林业工程用地规划

一、 保障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用地。继续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增强生态庇护能力,减少和预防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免渡河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丰富,实

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证森林资源总量不减少,是今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

二、 保证公益林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提高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在不破坏功能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殖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保障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空间。

第三节 科学经营

一、科学评定林地质量,因地制宜利用林地、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地形特征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交通条件,对林地进行综合评定,林地质量等级划分5个等级,免渡河林业局林地面积中,II级林地面积为47812.2公顷;III级林地面积为209546.5公顷;IV级林地面积为5425.7公顷。【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二、实施森林质量工程。通过扩大有林地规模、合理确定森林培育模式、实施森林抚育和更新等措施,增加资源数量,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森林碳汇功能,规划到2020年,全局有林地面积达到220180.9公顷,通过实施森林质量工程,促进全局林地生产率提高到110.3立方米每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347.4万立方米以上。免渡河林业局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应以培育混交、民龄复层林为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

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四节 持续利用

一、巩固森林资源管护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今后10年,免渡河林业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到时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持续利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调控,科学管理,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步伐,可持续利用林地资源。

二、实施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以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想结合,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体系,巩固和发展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成果,尽快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

第二章 林地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 地类结构

规划到2020年,全局林地面积278338公顷,与2009年林地面积持平。

一、有林地。2009年,全局有林地面积为218743公顷,占全局的78.59%;规划到2020年,全局有林地面积调增为220180.9公顷,占全局林地面积的79.11%。

二、疏林地。2009年,全局疏林地面积为2201.9公顷,占全局林地面积的0.79%;规划到2020年,全局疏林地经封育补植减少到1070.4公顷。

三、灌木林地。2009年,全局灌木林地面积为3814.6公顷,占全局林地面积的1.37%;规划到2020年,全局灌木林地面积与2009年持平。

四、未成林地。2009年,全局未成林林地面积为306.4公顷,占全局林地面积的0.10%;规划到2020年,全局未成林地经自然生长和封护后全部转为有林地。

五、无立木林地。2009年,全局无立木林地面积为518.7公顷,规划到2020年,全局无立木林地面积与2009年持平

六、宜林地。2009年,全局宜林地面积为11375.5公顷,占全局林地面积的4.09%;规划到2020年,全局宜林地面积与2009年持平。

七、苗圃地和林来辅助生产用地。规划到2020年,全局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在,面积保持不变。

第二节森林(林地)分类

一、 森林(林地)类别

除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之外,所有的林地均划

分森林(林地)类别。免渡河林业局现有公益地197721.1公顷,比例为83.44%,为一般公益林地;现有商品林地39239.0公顷,比例为16.56%,为一般用材林。规划到2020年,公益林地,商品林地比重保持不变。

二、全局地方公益林(地)事权级结构

全局地方公益林面积为197721.1公顷,规划到2020年,全局地方公益林面积与2009年持平。

三、林种结构

(一)防护林调整。2009年,全局防护林面积为195623.1公顷,规划到2020年,与2009年持平。

(二)特种用途林调整。规划到2020年,全局特种用途林面积2098.0公顷,保持2009水平。

(三)用材林调整。2009年,全局用材林面积为39239.0公顷,规划到2020年,与2009年持平。

第三节 林地权属结构

免渡河林业局林地面积 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国有林地面积278338.0公顷,占100%。

第四节 森林起源结构

2009年,全局森林中天然林面积为216672.7公顷,人工林面积为5884.9公顷,天然林与人工林之比为97.4:2.6.规划到2020年,全局森林中天然林面积

篇五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免渡河林业局林地管理实施办法

免渡河林业局林地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局林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遏制破坏林地违法事件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三条 林地的保护管理实行林场场长负责制,各林场依法负责本林场施业区内林地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林地管理档案,制定保护管理措施、管理制度。要将责任分解到人,落实到地块。

第四条 森林保护科是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对林地管理上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林地保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各林场做好林地管理工作,负责督促、监督、检查林地保护管理的责任。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垦林地种植植物和毁林采石、采矿、取土、建房等非法破坏林地行为。

第六条 依法取得林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在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合理使用林地。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确实要改变林地为非林业用地的,应当依法逐级申报上级林【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取得合法手续后,方可实施。

第七条 对于各林场施业区内种植农作物的林地,各林场要设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建立健全种植户林地档案。各林场每年春秋两季要对所管辖区种植户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森保科。

第八条 严禁种植户对所经营林地乱开、扩开以及擅自转让、出租等违法行为。对于私开及扩开林地种植户严格按照《森林法实施细则》及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构成刑事案件的移交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九条 经批准临时使用林地进行勘测、采石、采矿、取沙、取土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保护林地的措施不得造成滑坡、塌陷、水土流失。不得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地及其附属物。

第十条 林地行政管理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由林业局给予奖励:

(一)对破坏林地违法行为举报属实的

(二)对破坏乱占林地和滥用林地有突出贡献的

(三)在林地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

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林业

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森林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职能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四条 凡是进入本局施业区从事经营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局森林保护科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放行。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篇六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以下不征收耕地占用税的是( )。 A.占用园地建房 B.占用牧草地建房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七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

新西兰林业发展之路

摘要 新西兰林业经过50 余年的发展, 实现了对天然林的保护, 木材生产从完全依靠天然林转变为只有1% 的锯材来自天然林; 一个只有不足400 万人口的国家, 现在年产木材已达到2 100 万m 3, 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创汇的12% ,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来25 年木材产量将翻番, 而且完全来自可持续利用的人工林; 这些经验已成为世界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文中分析了新西兰林业成功的经验, 希望有助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林业。

关键词 人工林 天然林 可持续发展

100 多年来, 特别是近50 年来, 新西兰在人工林育种、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实现了由50 年前完全依赖天然林到现在以辐射松人工林资源为主, 将来仍以辐射松人工林资源为主的转变; 森林资源由面临枯竭转向持续增长, 不但能充分满足国内需求, 而且还可为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新西兰以其人工林经营的成绩对世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1 新西兰林业概况

根据新西兰农林部最新(2002ö2003) 统计, 新西兰国土总面积为2 710 万hm 2, 总人口390 万, 天然林( Indigenous forest) 面积为640 万hm 2, 占国土面积的24% , 人工林面积为180 万hm 2, 占国土面积的7% , 辐射松林为160 万hm 2, 占人工林的89% , 花旗松林为10 万hm2, 占人工林的6% , 其他树种林10万hm2 , 占人工林的6%。林业产出(年) : 采伐木材2 070 万m 3, 原木出口740 万m 3 (占原木总材积的36% ) , 出口总值36. 5 亿新元(占新西兰出口总值的12% )。

按产值计算, 出口的主要产品为: 锯材、原木、化学浆、纸和纸板、新闻纸及纤维板等(上述产品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量的78% )。人口不足400 万的新西兰, 林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林产品总贸易额的1% , 占太平洋地区的8%。

2 新西兰森林也曾遭到严重破坏

新西兰过去是一个本地森林非常丰富的国家。在波利尼西亚人首次发现新西兰岛时, 这里75%的陆地被森林所覆盖。这些森林为当地毛利人提供了木材资源, 而且还成为食物和药物的来源。他们利用当时的石器, 用新西兰罗汉松制做木舟, 用其他比较坚硬的木材做武器、挖掘工具, 以进行捕渔和狩猎, 用新西兰罗汉松进行雕刻, 等等。当地土著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了破坏,而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加速了对森林破坏的进程。他们对木材的商业开发首先是用于建筑, 并将木材作为商品出口。建立了许多制材厂, 制材方式也由手工作业发展到动力机械加工。特别是欧洲移民采取清出林地的办法以取得建房和农牧业开发用地, 大量森林遭到毁坏, 原始森林资源锐减。到1850 年,新西兰2000万hm 2的原始林损失了30% , 只剩下1 400 万hm 2。人们开始对森林面积的减少感到担心和恐惧。1874 年新西兰第一部林业法规获得批准, 任命了林业管理官员。此后, 虽然对余下的天然林资源的开发继续采用了发放木材许可证的办法以期保护森林资源, 但执行中仍大量失控, 直至1921 年国家林务局按照"林业行动法规"(Forest Act) 对更多的森林进行了控制。

3 发展人工林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森林的需求

新西兰政府直接涉及造林始于1 个世纪以前。1896 年, 在全国木材大会后, 在土地部门内建立了林业分支, 在南岛和北岛建立了苗圃并开始造林。当时的重点放在不适于农业的王室土地。在早期荒地造林中对大量树种进行了试验栽植, 大部分是由欧洲、北美引进的树种和由澳大利亚引进的桉树。到1909 年已种植人工林5 090 hm 2, 约有67 种树种之多, 除4 个之外均为引进树种。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有20 个树种的栽植面积大于辐射松, 按栽植面

积大小排列位于前7 名的树种分别是: 落叶松(Larch )、奥地利松(Austrian pine )、科西嘉松(Corsican pine)、桉树(Eucalyp ts)、梓属(Catalpa speciosa)、栎树(橡树)、Bentham's 松等。1913 年成立的"皇家林业委员会"(The 1913 Royal Commission on Forestry) 是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该委员会具有对包括本地森林、未来的木材需求及对苗圃和造林工作进行评价的广泛权限。该委员会认为, 进行实验是必要的, 但对有些树种的栽植范围提出了批评。指出不应广泛种植落叶松, 因为它潜力有限; 对栎树和梓属也做出了同样的评价; 有些本地树种由于生长太慢而不适于集约栽植。该文件同时指出, 根据早在1870 年在坎特伯雷种植的经验总结, 辐射松是有潜力的树种。早出材、多出材、出好材是对商品林树种的最重要的要求。这一时期林业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以改进本地林业的可持续性。虽然已经出现种植辐射松的转折点, 但其支配地位是逐渐形成的。在1923 年完成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林业部门据此预测, 如果不加快人工造林, 到1960 年新西兰将耗尽所有余留的本地森林资源。为满足国家木材需求, 林业部门在1925 年向国会提出在1935 年以前必需将造林面积由2. 55 万hm2 (6. 30 万英亩) 提高到14 万hm 2 (35万英亩) 的目标。此项目标被超额完成, 并且私人造林大量增加, 由此确立了人工林的牢固地位。

在造林树种搭配上, 国家造林和私人造林有重要区别, 私人造林均以辐射松为主, 而国家林业局的政策要求任何一个树种的造林面积都不得超过总造林面积的30%。据说, 当时的目的是想分散病虫害大规模传染的危险, 但是后续的经验表明, 不论从生产还是从植物保护而言, 都不能表明这种品种多样性是合理的。到1936 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31. 7 万hm 2, 其中60% 为国有林。此后的造林速度减慢了, 直至上世纪60 年代掀起第2 次造林高潮。 4 木材加工业实现了由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新西兰木材工业接受人工林木材作为原料的过程是缓慢的, 木材加工场习惯于以生长缓慢, 但质量优良又很少有缺陷的贝壳松、瑞木等天然木材为原料, 人工林木材则相反, 年轮宽、节子多、性能多变又不稳定。1930 年在坎特伯雷建起第1 个辐射松木材加工场, 直至1960 年人工林锯材产量才超过天然林锯材产量。由利用天然林木材向利用人工林木材过渡进展缓慢的原因还有: 在二战前后(1936~ 1965 年) , 优质天然林木材和其他木材在价格上没有多少差别; 总是有一些实力很强的制材场不顾对已减少的天然林资源保护的要求能得到所需的原木。初期造林采用未经改良的进口种子,又没有进行很好的经营管理, 其树木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 这些质量不同的原木可用于造纸及生产各种人造板。

5 市场拉动出现新一轮造林高潮

1960~ 1990 年为新西兰的第2 个造林高潮。在此期间, 人工造林面积由35. 2 万hm 2 增加到124 万hm 2, 国有林和私有林几乎各占一半。这一阶段的初期, 2 个大型造纸厂满负荷运行已预示出现木材供不应求的可能性。自1957 年开始, 向日本出口原木的价格很有吸引力。木制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和人造板等显示出扩大出口的潜力。这就是为新西兰赚取其出口收入的12% 的林产工业的开端(新西兰林产品出口收入从1960 年的1 700万新元增至2002 年的365 000 万新元, 而且这一巨大的增长完全来自于人工林资源)。在农村土地上造林要取得农民的认可, 因为地方社区特别是农民具有对这些土地的控制权。营造国有林, 尤其是在没有生产力的原始林地上造林, 则要处理好来自环保组织的意见和要求。为完成大面积造林任务,政府制定了鼓励造林的政策: 包括以向私人(后来又扩展到各种形式的公司) 提供50% 的造林资金代替原有的鼓励林业贷款计划; 实行从当年投资中减去造林费用的有利于造林公司的税收政策。到1989 年, 造林面积达到124 万hm2, 国家和私人造林几乎各占一半。由于一度取消了税收优惠政策,在1987 年人工造林速度出现下滑。在1991 年恢复减税政策后, 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造林高潮,25~ 30 年的人工造林投资回收期已为实践所证明, 这对私人和合营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西兰的2 次人工造林高潮的明显区别是: 第1 次造林高潮主要是在不适于农业应用

的土地上,集中在北岛中部,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 农业和林业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也在加剧; 第2 次人工造林高潮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全国各地都有以辐射松为主的很好的人工林资源。

6 实践决定了造林树种

每当提起新西兰的人工林时, 人们会自动地想到辐射松, 这是由于它的栽种面积在人工林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单一栽植, 到处都种植同一种树, 是传统务林人不能接受的, 但至今为止新西兰(种植单一树种) 的经历还没有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些地方已采伐了3 次仍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力衰退。事实上, 新西兰在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扩大人工林树种, 但没有那一个树种在经济效益方面, 例如在木材生长速度和所产木材作为各种林产品的原料的广泛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具有和辐射松竞争的能力。在森林健康方面, 像枯针病等病虫害的影响对其它针叶树种也比对辐射松的影响严重,而且这些病虫害都可以采用飞机喷药的办法消除。

从生物保护角度是要注意出现危险昆虫的风险。在上世纪70 年代林务局曾保证树种的多样性, 并制定了特种用材政策。可以小面积地栽种一些树种,其木材具有天然耐久性和装饰性, 从而补偿辐射松木材的局限性。这些树种包括桉树、澳大利亚黑木、黑核桃等。树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上世纪50 年代成立的农场林业协会。他们推动种植混交林是出于美学和立地保护的考虑, 而非经济原因。

7 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新西兰的林业科学研究工作对其在人工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可以说在人工林经营管理到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没有那一个问题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首先, 通过育种研究解决生长速度和与树形有关的问题, 现在又包括其他特性, 例如抗性和增加木材密度; 森林经营管理已发展为一套造林学技术, 如间伐、打枝等, 通过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了无缺陷木材的比例; 通过对木材材性的研究, 了解了其在干材内的变化模型, 心材和边材的差异以及不同种植地区的树木在材性尤其是木材密度方面的差异, 有大量文献阐述了辐射松木材材性, 为合理利用建立了理论基础。树木和木材性质的变异性总是与速生人工林木材如辐射松有关, 虽然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 但是仍然是影响其进入市场的首要问题。因此, 对于树木生长速度和树形, 仍然需要通过育种、无性技术、筛选等研究去减少变异性、捕获所要求的性能。如新西兰林业研究所在其试验地上培育的无性系55, 用该树种的木材制机械浆与一般木材磨木浆对比可节省能耗40% 就是很好的说明。在新西兰通过采用现代造林技术力求增加无缺陷木材在原木中的比例, 确保根端原木达到原木材积的40% , 价值占全树的60% 以上。打枝可以提高无缺陷(无节疤材) 木材量, 但木材质量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例如树脂斑、应压木等也增加了木材的变异性。这些与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有关, 因此要进一步搞好育种和对特定立地造林的质量要求。在原来是农场的土地上造林, 由于土地肥沃, 树木生长快, 枝丫多, 更需注意营林措施。此外, 还通过增加无性(繁殖) 系林业和利用应力波记时器对木材进行分等办法减少材性变异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可在未来改变细胞壁的化学性质, 从而得到新的结构特性和使用特性。开拓实木产品, 包括用锯材再加工生产的产品和胶合板等, 可使原木得到最高的价格, 这些正是需要减少木材变异性的焦点所在。

人工林经营的成功减轻了对本地林(天然林)的压力, 使其得到有效保护。现在产自天然林的锯材不到锯材总产量的1%。直至1960 年, 人工林锯材产量尚未超过天然林产量, 由于天然林资源在减少, 特别是禁止在国有林区采伐天然林的立法显著减少了来自天然林的木材。现在有6 400 万hm2 天然林得以保留(占土地面积的24% )。目前仍在进行采伐的天然林均为私有林, 并按可持续经营计划进行。预计到2010 年这部分森林的面积约为178万hm 2, 木材产量的指标控制为2 m 3ö(hm2·a)。

8 新西兰林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对新西兰林业的未来可以肯定以下3 点: (1)在可预见的未来, 在森林资源中辐射松仍占居统治地位; (2) 木材的潜在可利用性将显著地增加。即使按平均的造林速度计算, 现在产自人工林的2 100万m 3 木材在25 年后也会增加1 倍, 以后还会缓慢增加; (3) 多余的木材需要出口。

资源的大量增加使工业界面临如何有效利用的挑战。目前每年生产的2 100 万m 3 木材, 其70%以原木或木制品的形式出口。如果木材产量翻番,几乎所有多余的木材都必需出口, 这就需要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市场。目前的统计表明,原木在新西兰林产品出口中占居重要地位(出口原木占原木总产量的35% )。原木出口风险小, 可以使林主得到回报, 但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较小, 应当开发税费高的辐射松产品市场。要对增加的木材进行加工, 需要对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由林产工业协会和政府共同制定的"木材加工战略"提出, 到2010 年需投入30 亿新元以便在2015 年能对剩余木材的50% 进行加工。大量的投资需求和为产品寻找市场是对工业界巨大的挑战。新西兰林业研究所最近成立了"生物材料开发中心", 面向未来10~ 20 年的需要开展基于生物材料的解决方法的研究; 在坎特伯雷大学林学院正在进行的"树木生长应力测量"、"改良幼龄材性能方面非破损检测方法的应用"及"组织培养木材"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新西兰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 法律法规对新西兰林业发展发挥了保障作用。为制止对天然林的破坏, 早在1874 年出台了第1 部新西兰森林法规(The First New Zealand Forests Act) , 1877 年的国土条例(Land Act) 提出了保护气候和山地的措施, 显示出政府对森林的保护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1913 年的皇家林业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Forestry) 成为新西兰林业发展的里程碑。1921 年的森林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天然林的控制。适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林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 科学研究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其整个链条, 包括育种、经营管理、木材加工、市场开发等。通过发展人工林保障木材和木制品的供给, 实现对天然林的保护。对林业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展了持续的而不是间断的, 各学科互相联系而非孤立的研究工作, 而且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 科研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 投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西兰林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发展人工林需要进行投资, 由于树木生长需要较长时间, 因而投资回收期长, 有一定风险。当新西兰政府对投资造林者提供资金补助和减轻税收时, 吸引了社会各界投资造林。在

1987 年政府一度取消了减轻税收的政策时, 人工造林出现了低谷。

(4) 木材加工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新西兰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 如Fletcher Challenge Forests, 不仅有制材、干燥及各种木制品的加工场, 而且有自己的原料林基地, 这样可以使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密切结合, 使加工场得到可靠的原料供给, 使资源培育有可靠的市场。

澳大利亚的森林资源与林业政策

1、自然环境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0°41'S和43°39'S、113°09'E和153°39'E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太平洋,西面为印度洋。它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其它一些较小岛屿组成,面积7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 %,相当于中国土地面积的4/5,与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面积几近相等,比欧洲(去掉原苏联部分)面积大50 %。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澳大利亚曾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因此从其地质上说,澳大利亚是非常的古老的大陆,澳大利亚极其平坦,土地面积的87 %处于海拔500米以下,只有0.5 %的土地高

于海拔1000米。澳大利亚全国地形特征主要有3种:东部沿海丘陵、中央盆地和西部高原。 澳大利亚自白垩纪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以后,没有发生过造山运动、冰川和火山活动,经受了长期风化和侵蚀。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总的特点是古老、干燥和贫瘠,自然生产力很低,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和磷,而硼和锌等微量元素则严重缺乏。通过第3纪中期淋溶,砖红壤化过程磷被逐渐地固定于铁铝络合物之中,致使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劣,肥力衰减。许多澳大利亚土壤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澳大利亚植物的旱生和硬叶形态结构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干燥和营养元素缺乏的土壤所产生的适应。 澳大利亚整个国土面积的1/3以上位于南回归线(23°26'S)以北,热带部分比较大,气候以大陆性为主,特别是内陆地区干旱而炎热,天气类型主要受中纬地区上空从西向东移动的反气旋的控制。澳大利亚的气候被划分成11个类型。24°C年平均等温线大体上与南回归线一致,勾画出了热带范围。同样地,18°C等温线基本上从东到西与30°S一致,可以看作亚热带的南限。12°C等温线是划分温带和凉温(Cool temperate)的界限,此线以南,包括维多利亚南缘地带和塔斯马尼亚,可以看作凉温带。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降雨没有规律,常常出现严重干旱。由于降雨的不连续性和变异性较大,因此很难对降雨进行地带性划分,特别是内陆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6]。但是,降雨与季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为夏雨型。南部和大陆西南角与塔斯马尼亚为冬雨型,新南威尔士和部分维多利亚为均匀降雨型。1/2以上地区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下,而低下200mm的地区大约占总面积的1/3。最干燥的地区是南澳大利亚,该州面积的88 %以上地区年降雨量不到300mm,其次是西澳73%和北澳51 %。湿润地区是海岸地带和东南部高海拔山区,年降雨量800mm以上,是澳大利亚森林植被最茂密的地区。

2、森林资源

2.1 独特性 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板块构造理论与大陆漂移学说,并以此来解释澳大利亚的植物起源。澳大利亚的植物区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澳大利亚特有植物,印度、马来西亚和南极植物区系成分。澳大利亚的森林,无论在外貌、林分结构还是生物多样性方面均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森林,森林类型的变化从热带雨林到干旱灌丛。

2.2 澳大利亚的森林50 %以上为桉树疏林地,70 %为私有或私人承租的林地。

2.3 人工林的发展 澳大利亚提出人工林发展规划--《2020年展望》(The 2020 Vision)。这项规划反映了联邦政府与各州或地区政府、人工林种植业和木材加工企业联合致力于发展人工林业的伙伴关系,创造一种吸引私人投资的环境。规化目标是到2020年将现有人工林面积增加2倍,亦即从目前的110万公顷增至320万公顷。其中80 %为针叶树,20 %为阔叶树。因此,森林种植业和加工工业将以商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动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1998年,营建阔叶树人工林50000公顷,针叶树人工林11000公顷。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 ① 增加适宜的人工林用地;②实行恰当的商业刺激;③建立人工用材林栽培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树木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分开,保证造林者的收获权。 南澳大利亚辐射松人工林"绿色三角区"的建立,树立了应用外来树种发展人工林的成功样板。值得注意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营建桉权人工林的面积明显增加,成为人工林的发展趋势。1993年,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为12 .5 万公顷。当前,约为24万~25万公顷。主要造林地区为塔斯马尼亚、西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主要造林树种为蓝桉、果桉、王桉、巨桉、柳桉和弹丸桉(E.pilularis)。 各州政府正在使人工造林私有化,给予私营投资更多的机会,是澳大利亚人工林发展的另一明显趋势。澳大利亚给予农场林业(Farm forestry)以很大的优惠,鼓励在雨量较少、土地退化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发展农场林业。农场林业的概念是在农业耕作系统中种植具有商业价值的树木,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林耕作体制(Agroforestry system) 。 澳大利亚人工林面积仅占森林资源的1 %,但其木材采伐量却占森林总采伐量的近50%。由此可见,人工造林在澳大利亚虽然周期长,但确乎成为一种有利


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相关热词搜索:建房用地申请书 林业用地分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林业用地允许7%建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404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