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

2017-06-19 10:00:3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斑点叉尾鮰(共7篇)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叉尾科,叉尾属。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它是美国养殖最普遍、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品种,其产量占美团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生长快,在我国已被广泛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宽肥,尾部稍细,头稍小...

篇一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叉尾科,叉尾属。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它是美国养殖最普遍、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品种,其产量占美团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生长快,在我国已被广泛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宽肥,尾部稍细,头稍小,吻略尖,口亚下位,触须4对。体色为背部淡灰,腹部乳白。幼鱼体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斑点叉尾鮰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达1m。体重超过20kg,池塘个养殖个体一般长近50cm,体重1.5kg。

  2.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和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饵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在以人工饲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鱼种及成鱼,这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及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蚊幼虫及部分商品饲料为主,10cm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的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胃较大,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溶氧、pH、盐度、温度适应范围

  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能自然越冬,生长摄食温度为5~36益,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4.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约为1kg以上。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20cm,第二年可达26~35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60cm,第五年可达60~70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5.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在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益,最适温度为25~26益,水温超过30益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差,鱼苗成活率低。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相对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部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水池或鱼巢底部。雄鱼护卵时位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二、人工繁殖

  (一)生殖器官及怀卵量

  斑点叉尾鮰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1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1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1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橘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黏性,卵粒相互黏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与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2kg以下每尾可产卵5000~6000粒,体重4kg可产卵3万粒左右。

  (二)亲鱼选择

  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3龄鱼有20%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4龄鱼有50%以上能顺利产卵,可在6月上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4龄以上,重2kg以上。

  (三)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也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孵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池塘条件

  选择亲鱼池以4~5亩为宜,水深1.5m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泥少,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好。亲鱼放养前对亲鱼池实施严格消毒,杀灭野杂鱼。进排水应过滤,进排水口应敷设拦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2.放养密度和性比

  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00~250kg/亩(100~130尾/亩),并搭配规格为10~13cm的鲢鱼种以控制水质,每亩放养200尾左右。由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鮰的亲鱼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可以便雌鱼放养数量增加。

  3.饵料及投喂

  越冬前的亲鱼要采取精细培育,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不少36%。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6%、脂肪为7%~8%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6~12益时投饵率为1%,12~20益时为2%,21~35益时为3%~4%,并参照鱼在10~15分钟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可获得良好的产卵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后一个月,每10~15天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对亲鱼产卵及产后复原将起更佳效果。

  要特别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宜太多,每天1次即可。

  4.亲鱼池管理

  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35cm左右,pH6.5~8.5,无野杂鱼。每隔10~15天冲水1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每天观察亲鱼摄食状况,严格掌握投饵数量。防止亲鱼浮头泛池。

  (四)性别鉴定

  第一性征与第二性征在鉴别雌、雄时都得有用。第二性征即那些与繁殖无直接关系的特征,如体形、体色等,雄鱼一般比雌鱼大,而且头部比雌鱼宽。当临近产卵季节时,雄鱼逐渐变瘦,显出大的、肌肉发达的头部,有时体色还会变黑。雌鱼头部宽度小其体宽,而且腹部膨大、变软。

  通过检查泄殖孔,即第一性征来确定性别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鱼还小或者还不到产卵季节、第二性征还不明显时尤为重要。经验丰富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观察泄殖孔来鉴定。

  将鱼腹部朝上以观察泄殖孔,可看到2个或3个开孔,最靠近头部的是肛门,最靠近尾部的是泄殖孔。雄性泄殖孔开口1个肉质的、乳头状结构(称为生殖乳头),生殖乳头在产卵季节来临时常会膨大、变硬。雌性泄殖区是卵圆形的,不突出,被一小片皮肤分成两个开孔,靠头侧的泄殖区有1条裂缝(或称槽沟),靠后侧的泄殖区有1个小泌尿孔,在临近产卵季节时,雌性泄殖区常常会变红、变软,并且布满黏液,有时还能看到泄殖区有节奏地颤动。

  用一探针也可鉴定性别,特别是当鱼还小或不处繁殖季节时,这种方法很有用。尖的笔状物或麦秆都可以作为探针[来源:

  (五)池塘繁殖方法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三种:一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率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杀鱼取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因此,采用自行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最佳。

  自行产卵、人工孵化就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

  1.产卵巢及其使用

  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一般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80cm、宽50cm、高30cm,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20cm。这种产卵容器可作为重4kg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1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1个开口,大小要能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在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

  产卵巢一般平放离池边3~5m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1个浮子,便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30%~50%,产卵巢间距5~6m。当水温达到18~19益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益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2.卵块的收集与运输

  斑点叉尾鮰产卵大部分在晚上和清晨,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在上午10~11时,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l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2~3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1天检查1次。检查卵块时,只需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则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

  3.注射药物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素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PG4.5~6mg、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hg、PG+HCG混合剂量为2.0mg+600~700国际单位。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体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为每kg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6.5~7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

篇二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20131201)

  斑点叉尾鮰是我国引进的美国鱼品种。湖北省水科所引进后,经过在长江流域的驯化、繁殖和养殖方式的摸索,最终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水产品种。斑点叉尾鮰富含大量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骨刺少、肉质鲜美,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出口和内销都有不错的销量和价值。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斑点叉尾鮰的形态特征,适应环境,雌雄辨别,亲鱼养殖、繁殖孵化,并着重介绍了不同阶段的养殖方式,成鱼网箱养殖,饲料的准备,鱼病防治管理等内容。此外,结合长江流域的地域特色,让大家领略到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亮点。美丽的湖北长江风光、现代的孵化方式和网箱养殖方式、成群成片的商品鱼聚集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希望通过收看本期视频的介绍,斑点叉尾鮰在国内各地区大面积地养殖,高产高效的养殖方式能成为广大水产养殖朋友们致富的新途径。

  斑点叉尾鲴原产于北美洲,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左右。由于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肌间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1.生物学特性

  斑点叉尾鲴体形较长,体前部较宽肥,后部稍细长,腹部较平直。体表光滑无鳞,黏液丰富。侧线完全。

    其头部较小,口亚端位,上下颌有小而密的细齿。具4对触须,以口角须最长。背鳍和胸鳍均有一根硬棘.具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身体呈灰色或深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点。斑点叉尾鲴为底栖性鱼类,且有集群特点,性较温顺,较易上网,在池塘一网起捕率可达70%左右。斑点叉尾鲴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并喜欢在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喜食商品饲料。该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C,生长摄食温度为5~35℃,在水溶氧2毫升/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

    斑点叉尾鲴生长速度较快,在精养条件下,当年夏季孵化出的鱼苗,到年底一般可长至15~25厘米,第二年尾重可达O.8—1.O千克左右。其"l生ng熟年龄为3~4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8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产卵水温为20~300C,相对怀卵量为5000—13000粒/千克体重。在自然条件下.亲鱼有筑巢和护卵的习性。

  2.苗种培育技术

  苗种生产采用二级培育法,即把仔鱼先培育成4厘米左右的夏花.然后把夏花分池育成体长12厘米以上的冬片。

    夏花培育池面积以1亩左右为宜(

  3.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其养殖方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水库饲养,也可在网箱或流水池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其中以池塘和网箱养殖较为普遍。

    (1)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

    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鲥,可利用一般池塘,经清整消毒后,于秋季或春季开始放养。每亩可放13—18厘米韵鱼种1000~1200尾,放养的鱼种规格要尽量一致。同时可混养鲢、鳙鱼种50—100尾。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天然饵料为辅。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30%一34%,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豆饼、麸、玉米、米糠、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日投饵量约占鱼体重的1%~4%,投饵次数为每日2~3次。投饵应坚持“四定”原则。保证饲料质量的新鲜,无霉变。养殖期间应适时加入新水.保持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pH值在7左右。同时做好防病、消毒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

    斑点叉尾鲴也可以混养在以草鱼、鲢、鳙鱼为主的池塘中,即在常规养殖池塘中.每亩混养15—20厘米的斑点叉尾鲷鱼种80~100尾。适当增加投饵量。搞好水质管理,一般每亩可增产50~80千克。池塘混养叉尾劁后一般不再套养鲤、鲫鱼等底层性鱼类。

    (2)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

    可选择交通方便,无污染的水库或湖泊等水域,水深要求达4米以上。可采用2米×2米×1.2米的封闭型小网箱,网目大于2厘米。若投喂沉性颗粒料.则要制作一个口径10厘米的饲料管通到离箱底30厘米处,箱底用密网目缝合成饲料台;若投喂浮性饲料,则不必设置饲料管,但要在箱盖上制作一个浮性饲料框。多个网箱可用缆绳连接成一排后.两头抛锚固定在所选定的水域中。网箱排列方向与水流垂直,箱间距要大于3米,行间距大于20米。新网箱必须在放养前7天下水布设完毕。以便让箱体上附着一些丝状藻类等附着物,可避免擦伤鱼体。网箱的鱼种应在冬季或早春放养。每箱可放体长15厘米左右的鱼种800—1000尾。放养后要加强日常管理:①每天巡箱检查,防止逃鱼。②勤洗箱,一般每7天一次,夏季更要勤洗箱,确保箱内外水流通畅。水质清新。③坚持“四定”投饲原则,饲料要适口、新鲜,不投霉变的饲料.日投饲量控制在2%~3%。④做好“三防”工作,即防洪水、防破箱逃鱼、防鱼病等。由于网箱养殖密度大,更要注意采取“预防为主,内服外消”的综合防病措施,除了在鱼种入箱时要小心操作,并进行鱼种浸泡消毒外,在鱼病流行季节,还要定期在饲料中加入磺胺类、呋喃类及抗生素等药物内服,同时采取挂袋法消毒网箱周围的水体.以减少病原菌感染的机会。

篇三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规程

一、池塘条件

面积据实际情况,水深1.5~2米。注排水条件好,水量充足,水质好,保水保肥,配备3千瓦叶轮式的增氧机每3亩一台。

二、清塘方法

加固塘埂,清除杂物及塘底过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15厘米厚,然后放水5~6厘米可用150公斤/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类。清塘后2~3天每亩施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80~100公斤,作为基肥,饲养过程中不用施追肥。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

根据斑点叉尾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孢子虫病、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一)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1240尾,则可收获斑点叉尾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单养增产27.3%。

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斑点叉尾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二)网箱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斑点叉尾鮰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如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达到0.5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底收获商品鱼8.6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均规格0.6公斤,最大个体2.4

公斤,饵料系数为2.1,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1.1%。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斑点叉尾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五、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一)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二)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50mg。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mg拌入饵料投喂。

(三)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2PPM的高锰酸钾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四)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篇四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原产于美州,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水域均有天然分布。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以来发展迅速,到90年代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我国是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 斑点叉尾鮰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35千克以上。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其经济价值较高。据测定,50克左右的斑点叉尾鮰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2.99%。还具有催乳和滋补功能,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河沟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它既可在淡水中养殖,也可在沿海滩涂咸淡水中养殖;它既可主养也可混养。一般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平单产1000斤左右,产值5000多元,纯利1500元以上。随着斑点叉尾鮰苗种生产、养殖生产以及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斑点叉尾鮰必将成为我市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较小且平扁,身体后部侧扁,吻稍尖,口亚下位,上、下颌分布有细密小齿,尾鳍分叉较深。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最

长的是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最短的为鼻须,其余2对为颐须。胸鳍有一硬棘,末端较尖;背鳍短,有一脂鳍。体上部呈淡蓝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或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二、生物学特征 ⒈栖息习性 斑点叉尾鮰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其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生长摄食温度为5-35℃,适宜生长温度8-32℃。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mg/L以上,当溶氧低于1mg/L时开始出现浮头。适应PH值6-8.9,最适PH值6.5-8.5;适应盐度范围为0.2‰-8.5‰. ⒉食性 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在幼鱼阶段(10厘米以前)以吞滤食方式并举,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为主;10厘米以后以吞食为主,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碎屑等,也喜食鱼粉、饼类、玉米、糠麸等商品饲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4周为40—45%,4—6周40%,6周后应保持在36%左右,商品鱼养殖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2%左右。 ⒊生长与繁殖 斑点叉尾鮰生长迅速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情况下,当年苗可育成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的鱼种;第二年规格可达到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 斑点叉尾鮰性成熟年龄为3—4龄,3龄鱼达到性成熟的约占30—40%,通常繁殖用亲鱼选择4龄以上、体重1.5千克以上的。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

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月下旬—7月中旬,产卵水温20-30℃,最适水温为25-27℃。可在池塘自然繁殖。亲鱼(雄鱼)有筑巢和护巢习性。雌鱼怀卵量初次成熟每千克体重约4000-6000粒,第二次性成熟在7000粒以上。属于一年一次性产卵类型。受精卵为胶状扁平形卵块,沉性、具粘性,呈黄色。卵经3.5-4.0毫米。在水温25.5-29℃时,受精卵孵化出膜约需要

4.5-5天。出膜时平均体长约8毫米,出膜4天后开始摄食,此时平均体长16毫米左右。 第三节 苗种生产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有三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自然产卵授精、自行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然产卵授精、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良种亲鱼,进行配组放入产卵池,让其自然配对产卵授精,收集卵块进行人工孵化而获取鱼苗。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亲鱼选择及配组 繁殖用亲鱼应选择经过纯系选育、年龄最好在四龄以上(含四龄)、性腺发育良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1.5千克以上的亲鱼。亲鱼雌雄配组比例3:2为宜。 繁殖季节可根据生殖孔、鱼体外形和体色进行鉴别: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头宽小于体宽,身体及头部呈淡灰色;雄鱼头宽大于体宽,体色呈灰黑色腹部窄平且瘦。雄鱼外生殖器呈很小的乳头状突起,繁殖季节呈膨大较硬状态;雌鱼的外生殖器平而圆,生殖孔位于肛门与泌尿孔中间,通常微红膨胀。 二、亲鱼培育 ⒈培育池的选择 池塘面积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水质良好,水源充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池底平整,淤泥少或埂底,沙质底最好。进排水口装好拦鱼设施,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彻底清塘消毒。 ⒉亲鱼

放养 亲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50—200公斤,不得超过250公斤。可根据池塘条件和面积来定,面积2-3亩,每亩放130-150尾;4-6亩,每亩放120-130尾。每亩原搭配6-12厘米的鲢、鳙鱼种250-30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但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影响亲鱼摄食和产卵。 ⒊饲养管理 水质清新,透明度在45厘米以上,PH6.5-8.5,溶氧保持在4mg/l以上,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产卵期间保持水位1.2-1.4米左右,饵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含量要求达33%-36%。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水温而异,一般水温5-12℃时投喂量为总体重的1%,12-20℃时为2%,20-35℃时为3%-4%。投喂方法采用集中投喂,一般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 三、繁殖 每年的5月下旬—7月中旬,性成熟的亲鱼在水温20-30℃,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产卵,产卵最适水温为25-27℃。溶氧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左右,pH值在6.5—8.5。 ⒈产卵巢的选择与使用 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木箱等,大小以容纳一对亲鱼自行活动为宜。鱼巢一般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进出口直径20厘米左右,一端必须留有一个开口,大小要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网布封底,便于及时提巢检查和防止漏卵。 产卵巢一般平放于离池边3-5米水下0.5—0.8米深处,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一个浮子,便于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配对数的60%以上,产卵巢间距5-6米。当水温达到18-19℃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⒉卵块的收集与运输 产卵时间一般在晚上和清晨,因而栓卵部和收集卵块的适宜时间为上午10:00-10:30,

最迟不能超过下午1:00。检查产卵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3-4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一天检查一次。检查卵块时,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运送卵块一般用桶带水迅速运至孵化处,运卵用亲鱼池的水温差不超过4—5℃如距离远要用塑料装充氧运输。 ⒊人工催产 斑点叉尾鮰的成熟度不整齐,群体自然产卵时间较长,会影响生产。一般采用注射催产药物以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激素有PG、HCG、LRH-A。剂量单位为:每公斤亲鱼体重用PG4.5-6毫克、HCG900-1000IU、LRH-A20-25微克;混合用时PG2.0毫克+HCG600-700IU。雄鱼剂量减半,一般采用胸鳍基部或肌肉一次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以每公斤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7-8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回原亲鱼池、产卵池或水泥池。前者(单种药物催产)产卵效果较好。 ⒋孵化 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孵化设备有环道、孵化槽、流水孵化水泥池等,目前我国常采用孵化槽。孵化管理:①卵块规格要求。斑点叉尾鮰的卵属块状粘性卵,卵与卵之间粘得较紧,为防止卵块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发霉,霉卵还会影响其它正常卵粒卵化,应将超过500克以上的卵块用刀或手分成小块后放入孵化槽孵化。②孵化水质要求。孵化槽放在室内或工作棚中弱光下。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无鱼病病原体,最适水温23—28℃,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

6.5­—8.0。③日常管理。水温26℃左右,从卵块到出膜大约需7—8天时间。孵化1—2天可见心脏博动,4—5天可见“眼点”,6—7天可见全鱼。孵出鱼苗在水槽底部聚集成团,此时卵黄苗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约三天

篇五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第37卷 第1期Vol 37No 1

淡 水 渔 业

2007年1月Jan 2007

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张 林,孟 彦,罗晓松,曾令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000)

摘 要:分别对斑点叉尾 关键词:斑点叉尾 中图分类号:

(Ictaluruspunctatus)病毒病(CCVD)、肠道败血症(ESC)、柱形病(Columnaris)、 肠

套叠 症(Intestinalintussusceptionsymptom)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Ictaluruspunctatus);疱疹病毒病;肠道败血症;柱形病; 肠套叠 病

1000 6907 (2007)01 0076 04

S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hannelCatfishDiseasesandTheirControl

ZHANGLin,MENGYan,LUOXiao song,ZENGLing bing

(YangtzeRiver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s,Jingzhou,Hubei 434000)Abstract:(ESC),

Inthisreviewwepresentedabriefintroductionof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CVD),columnarisand Intestialintussusceptionsymptom intheaspectsofepidemiology,

etc.

herpesvirusdisease;

entericscepticemia;

columnaris,

intestialin entericscepticemia

pathogens,clinicalsigns,

diagnostics,preventionandtreatmentmethods,tussusceptionsymptom

Keywords: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

斑点叉尾 (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属鲶形目(Silurformes) 科(Ictaluridae)叉尾 属(Ic

talurus),亦称沟鲶,英文名channelcatfish。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最早引进,经驯化与养殖试验后,于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又有多家单位先后引进并逐步推广养殖。斑点叉尾 具有生长快、食性广、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美、适合加工等优点而受到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斑点叉尾 的养殖在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迅速发展。

随着斑点叉尾 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一些地区养殖环境恶化,斑点叉尾 病害日趋严重,暴发性死亡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指导斑点叉尾 的病害防治,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现分别对斑点叉尾 几种主要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扼要进行综述。

1 斑点叉尾 病毒病(CCVD)

1 1 流行情况

CCVD是斑点叉尾 幼鱼的主要传染性病毒病,CCV对 鱼幼鱼感染力非常强,并且发病速度快,可造成 鱼大规模死亡。每年6至9月水温27~30!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期,1周内死亡率可达90%。1 2 病原体

CCVD的病原是 鱼疱疹病毒I型(Ictaluridherpesvirus1),由Fijan等于1968年从暴发CCVD养殖场的鱼体中分离得到。1971年Wolf等研究了CCV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在细胞培养物上的感染性。病毒粒子呈20面体,直径约为175~200nm。亲鱼体内的病毒可垂直传播给后代,从而使鱼苗携带有CCV。繁殖用亲鱼一旦感染CCV便无法清除病毒,很多亲鱼都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证实很多亲鱼处于病毒潜伏感染状态。另一条传播途径是经过受病毒

[1]

【斑点叉尾鮰】

收稿日期:2006-08-21

第一作者简介:张林(1979- ),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鱼类病害防治技术研究。E ml

@gm com

第1期张林等: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概述77

污染的水体、养殖工具等在鱼体间的水平传播,病毒可通过鱼鳃或肠的上皮组织进入鱼体而导致感染。

1 3 临床症状

患CCVD的 鱼摄食量下降,病鱼头朝上在池塘边或网箱边浮游,偶尔出现旋转游动,临死前反应迟钝,眼球突出,侧翻,鳍基部出现淤血点或充血,腹部和尾柄处充血,腹腔部膨胀,体腔中多具透明黄色的液体,鳃出血或失血,肝、肾失血,脾脏肿大,呈黑红色。肌肉组织有出血淤点。1 4 诊断方法

CCVD的初步诊断依赖于病鱼的临床症状,最后确诊需要实验室内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通过细胞培养分离CCV是经典方法。病毒感染细胞后2h可观察到合胞体形成,4h即可在超薄切片的细胞核内观察到新复制的病毒粒子,10~12h感染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

[1]

CCVD的疫苗投入生产性应用。CCV(V60)减毒活疫苗免疫保护力达到了100%,用CCV外壳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对鱼卵进行免疫,其免疫保护力达到了31%,对幼鱼进行免疫,免疫保护力达到了82%,并且二次免疫后,其免疫保护力分别上升至81%和89%。近来,CCVTK基因突变的活疫苗和开放读码框59基因(ORF59)的减毒疫苗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此外,有报道称,杂交新品种的斑点叉尾 有比较强的抗病毒病感染能力。

[1]

2 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ESC)

2 1 流行情况

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EntericSepticemiaofCatfish,ESC)于1976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 鱼中首次发现。ESC是美国 鱼养殖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2002~2003年两年内,美国斑点叉尾 苗种约53%死于肠道败血症。在我国已发现斑点叉尾 患ESC,死亡率高达30%~50%,有的养殖场或养殖网箱死亡率高达95%~100%,经济损失巨大。ESC流行病有高度的季节性,一般在春秋季,水温在22!~28!之间适宜于该菌生长繁殖,引起斑点叉尾 大量死亡。ESC可以影响所有规格的斑点叉尾 。ESC慢性型带病鱼体经粪便散播的细菌,也能引起 鱼肠道败血症的暴发。养殖环境恶化、水温剧烈变化、不规范生产操作也可导致该病发生。2 2 病原体

此病的病原体是 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首次由日本学者Sakazak和Murata于1959年分离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鱼爱德华氏菌体能抵抗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菌体可在吞噬细胞中增殖,通过鱼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菌体传递到全身。所有分离到的 鱼爱德华氏菌株都有降解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的能力,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2 3 临床症状

斑点叉尾 感染 鱼爱德华氏菌后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发病急,死亡率高。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减少。典型的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垂在水中,有时呈痉挛式的旋转游动,继而发生死亡。病原菌经消化道感染后侵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内脏器官,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炎症、变性坏死和溃[4]

。常用的检测CCV的敏感细胞有两种:一种

是来源鱼斑点叉尾 性腺组织的细胞系CCO;另一种是BB细胞系,来源于云斑 (Ictalurusnebulo sus,BrownBullhead)的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血清学检测主要是应用标准血清通过免疫沉淀、酶联免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新近建立的PCR方法是快速准确检验CCV的重要技术。通过针对病毒基因组特异引物的设计和PCR反应,可迅速检测出病毒的存在。Gray等(1999)采用PCR方法检测出CCV在斑点叉尾 体内的潜伏感染

[3]

[2]

。国际动物传染病检验检疫局

(2003)推荐的一对检测CCV的PCR引物为:上游引物5∀-TCATCCGAATCCGACAACTGA-3∀;下游引物5∀-GTTTCTCCGCGATCTTGG-3∀(Gen Bank序列号:M75136).

1 5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CCVD的方法,在发病期间施用化学药物效果甚微。抗病毒中草药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恶化。检验繁殖用亲鱼,避免引进携带CCV的鱼苗,是控制CCVD的重要方法。在养殖过程中,控制放养密度,谨慎操作,尤其应避免在高温季节或气候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拉网、施药、转运等操作,减少对鱼体的刺激,可以减少CCVD的发生。改善养殖环境,控制好水质,是预防CCVD发生的重要措施。投喂优质洁净饲料,增强鱼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病原感染的抵抗能力。【斑点叉尾鮰】

78淡 水 渔 业 2007年

腹部膨大,腹腔有多量含血的或清亮的液体。肝水肿,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斑点,脾、肾肿大、出血,胃膨大,肠道充血发炎。慢性型发病的病程长,病原体经神经系统感染。最初病原菌通过鼻腔侵入嗅觉器官,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继之缓慢发展到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病鱼不规则游动,如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等,在后期可见典型的 头穿孔(holeinthehead) 症状。2 4 诊断方法

患ESC的斑点叉尾 早期摄食量迅速下降,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 鱼患ESC的一个典型症状是在病鱼头部有 头穿孔 病灶,另一个典型症状是体表出现红斑或白斑。患ESC的 鱼通常表现腹部肿胀,伴有严重腹水。

实验室内直接的病原分离是诊断ESC最常用的方法。使用常规的细菌培养基即可从患病鱼组织分离到 鱼爱德华氏菌。病原菌的确认通常需要依赖血清学或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玻片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及免疫酶技术等。当前被广泛使用的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可直接鉴定出 鱼爱德华氏菌。此外,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也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出 鱼爱德华氏菌。Panangala等(2005)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扩增 鱼爱德华氏菌16S-23S间区的核苷酸片段,经序列分析与比对,鉴定出不同来源的 鱼爱德华氏菌株

[5]

突变株的毒力以及作为疫苗的可行性。 鱼爱德华氏菌RE-33株的减毒活疫苗浸泡免疫斑点叉尾 发眼卵也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一次免疫的免疫保护力达到了60%左右。余晓丽等(2005)应用新加坡IntervetNorbio公司针对 鱼ESC生产的弱毒活疫苗AQUAVAC-ESC(具有美国农业部签发证书)在中国广西进行了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的免疫预防试验,结果表明,AQUAVAC-ESC在鱼

[10]

苗阶段就能刺激鱼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8,9]

【斑点叉尾鮰】

[7]

3 斑点叉尾 柱形病

3 1 流行情况

柱形病也称为柱状屈挠杆菌病,是斑点叉尾 常见的细菌病之一。患柱形病的 鱼通常伴有严重烂鳃,有人也称之为 鱼烂鳃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末秋初为多发季节,水温25!~32!时最常见。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水体中细菌数量增加等因素可诱发该病。各年龄组和规格的斑点叉尾 都能被病原菌感染而发生柱形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流行范围广,发病1~2d内即出现大批死亡。这种病的发生常与鱼体应激状态有关,如水温过高、放养密度过大、投喂不洁饲料、鱼体机械损伤、养殖环境恶化、低溶氧、高氨氮等,尤其在网箱养殖和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该病极易发生。

3 2 病原体

HerbertSpencerDavis(1922)第一次描述了柱形病(Columnaris)。柱形病的病原最初被定名为柱形杆菌(Bacilluscolumnaris),后又变更为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columnaris),柱状嗜纤维菌(Cyto phagacolumnaris),直到最近才比较统一地称之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is)

[11,12]

2 5 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ESC有较好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两种抗生素可在 鱼ESC防治中使用,一种是氧四环素类药物,另一种是罗米特(Romet),磺胺类药物。氧四环素类药物在沉性饲料中添加,投喂10d,休药期为21d。罗米特在浮性饲料中添加,投喂5d,休药期为3d。此外,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ESC发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 鱼对ESC的抵抗力。在ESC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 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降低鱼体对病原菌感染的抵抗力。在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稳定性二氧化氯(0 3mg/L)或强氯精(0 4mg/L)或漂白粉(1 0mg/L)有一定治疗效果(陈昌福等,2005)。通过口服或浸泡途径用针对ESC的商品疫苗(Bi omed)免疫 鱼,免疫保护力达到50%~100%

[6]

3 3 临床症状

患柱形病的斑点叉尾 体色发黑,常集群在水面缓慢游动,体表以及鳍条呈现褐色或黄褐色病灶,体表病灶部位失去正常颜色,在中心部位出现溃疡,逐渐扩大变成浅灰溃烂斑块。当病情加重时,皮肤病灶部位严重溃烂,露出肌肉组织,病鱼可因败血症而死亡。真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病鱼体表病变部位,从而致使病情加剧。柱状黄杆菌引起的 柱形病通常伴有严重的烂鳃症状,鳃丝发炎并延伸至基部。3 4 诊断方法

第1期张林等: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概述79

病。病鱼鳃部、体表、鳍条等部位出现褐色或黄褐色或灰色病灶斑点或斑块,可初步表明已经发生柱形黄杆菌感染。取病变组织尤其是鳃丝在高倍显微镜下(100~400倍)观察到典型的柱形黄杆菌(菌体长7~10 m,长大约是宽的10~20倍),菌体易弯曲,平滑移动,即可确诊

[11]

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

[15,16]

等,一般在1~2个疗程即可控制该病。

参考文献:

[1]KucuktasH,BradyJA.molecularbiologyofchannelcatfishvirus

[J].Aquaculture,1999,[2]GrayWL,WilliamsRJ,

1999,80

[3]OIE.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hapter2.

diagnostictestsforaquaticanimals[M].2003.

[4]OIE.EntericScepticaemiaofChannelCatfish(Edwardsiellaicta

luri).Chapter2.animals[M].[5]PanangalaVS,

1.

12,Manualofdiagnostictestsforaquatic

ShoemakerCA,etal.Analysis

2003.

vanSantenVL,

1.6,Manualof

172:147~161.JordanRL,

etal.Detectionofchan

JGenViro,l

。病原菌的实验室

分离培养需要使用特殊的培养基,如嗜纤维菌选择性琼脂平板(SCA)和Husu-Shotts培养基等,这些

选择性培养基含新霉素(Neomycin,5mg/L)和多链丝霉素(Polymyxin,200单位/mL),柱形黄杆菌可以生长,而其他大多数鱼类病原菌则不能生长。针对柱形黄杆菌16SRNA、16SRNA-23SRNA间区的序列特征,已经建立了多种PCR检测方法对柱形黄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13,14]

[11]

nelcatfishvirusDNAinlatentlyinfectedcatfish[J].

of16S-23SintergenicspacerregionsoftherRNAoperonsinEd wardsiellaictaluriand,Edwardsiellatardaisolatesfromfish[J].JApplMicrobio,l2005,

99:

657~669.

Protectiveimmunityagainstenteric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

JFishpersist

[6]ShoemakerCA,KlesiusPH.

septicaemiainchannelcatfish,Dis,1997,20:361~368.[7]LawrenceML,

[J].

CooperRK,ThuneRL.Attennuation,

enceandvaccinepotentialofanEdwardsiellaictaluripurAmutant

InfectImmun,1997,65:4642~4651.

[8]ShoemakerCA,KlesiusPH,BrickerJM.Efficacyofamodified

liveEdwarsiellaictalurivaccineinchannelcatfishasyoungassevendaysposthatch[J].Aquaculture,1999,176:

189~193.

[9]ShoemakerCA,KlesiusPH,JevansJJ.invivomethodsforutilizing

themodifiedliveEdwardsiellaictalurivaccineagainstentericsepti cemiainchannelcatfish[J].Aquaculture,2002,203:221~227.[10]余晓丽,谭子龙,甘西.AQUAVAC###ESC疫苗免疫预防

斑点叉尾 (Ictaluruspunctatus)肠道败血症的田间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

2005,18(3):348~352.

[11]DurborowRM,ThuneRL,HawkeJP,etal.Columnarisdisease#

abacterialinfectioncausedbyFlavobacteriumcolumnare.Southernregionalaquaculturecenterpublication[M],1998.479

[12]Thomas-JinuS,GoodwinAE.Morphologicalandgeneticchar

acteristicsofFlavobacteriumcolumnareisolates:virulenceinfish[J].

correlationswith

JFishDis,2004,27:29~35.

3 5 防治方法

加强养殖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尽可能减少鱼体的应激反应,可有效预防 鱼柱形病。在消毒水体时,高锰酸钾全池泼洒(2mg/L)能较好地杀灭柱形黄杆菌。在发病时使用0 2~0 3mg/L的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有一定治疗效果(陈昌福等,2005)。土霉素内服对早期治疗 鱼柱形病效果也比较明显,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鱼体50~

[11]

80mg,连续投喂10d为一个疗程。磺胺类药物罗米特(Romet)在饲料中添加对于治疗 鱼柱形病也有一定效果。新加坡IntervetNorbio公司生产商品化的AQUAVAC-COL减毒灭活疫苗,表现出较好的预防 鱼柱形病的效果。

followingcontrolledexposuretoEdwardsiellaictaluri[J].

4 肠套叠 症

近年来在国内斑点叉尾 主要养殖地区湖北、

四川等省陆续发现斑点叉尾 的一种新病,病鱼的典型症状是出现 肠套叠 (Intestinalintussuscep tion)症状。该病发病突然、传播快、死亡率高,水温在18!以上病程2~4d,死亡率可达95%以上。美国虽然也曾发现斑点叉尾 患 肠套叠 病,病鱼严重腹水,内脏器官贫血,肠道 套叠 、充血,鳍条充血,但至今病原尚未确定,但他们倾向于其病原是病毒(个人通讯),国外专家建议在防治该病时不使用抗生素。耿毅等

[15]

[13]BaderJA,ShoemakerCA,KlesiusPH.Rapiddetectionofcolum

narisdiseasein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withanewspecies-specific16SrRNAgene-basedPCRprimerforfla vobacteriumcolumnare[J].JMicrobiolMeth,2003,52:209~22.[14]YehHY,ShoemakerCA,KlesiusPH.Sensitiveandrapidde

tectionofFlavobacteriumcolumnarein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bya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method[J].

JApplMicrobio,l2006,100:

2005,(6):

919~925.(3):51.61[15]耿毅,汪开毓,黄小丽.一种斑点叉尾 急性暴发性细菌性

传染病初报[J].科学养鱼,[J].,

2006,

[16]汪开毓,耿毅,黄小丽,等.斑点叉尾 传染性套肠症及其

首次

报道斑点叉尾 肠套叠 病由嗜麦芽寡养单胞

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引起,初步认定该菌是斑点叉尾 的一种新的致病菌,该病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在治疗该病时应注意药物的

篇六 斑点叉尾鮰
2016-2021年斑点叉尾鮰产业市场发展及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6-2021年斑点叉尾鮰产业市场发展及前

景预测研究报告

第一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概况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二、斑点叉尾鮰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三、斑点叉尾鮰行业发展现状

四、斑点叉尾鮰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五、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斑点叉尾鮰】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二、引起斑点叉尾鮰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 影响斑点叉尾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第二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 我国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四节 我国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五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七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二、品牌排名

三、客户关注点

第三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供需情况及预测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生产能力分析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分析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地区结构分析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需求总量

二、斑点叉尾鮰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第五节 2016-2021年斑点叉尾鮰行业供需预测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斑点叉尾鮰行业生产能力预测

三、斑点叉尾鮰行业需求总量预测

第四节 产品下游各需求领域需求特点

第五节 中国斑点叉尾鮰供需状况预测

第六节 国内市场生产与消费格局预测

第四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发展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斑点叉尾鮰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斑点叉尾鮰】

五、对斑点叉尾鮰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营销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研发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盈利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生产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五节 斑点叉尾鮰企业发展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六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情走势及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斑点叉尾鮰行情走势回顾

第二节 中国斑点叉尾鮰当前市场行情分析

第三节 影响斑点叉尾鮰市场行情的要素

第四节 价格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第五节 中国斑点叉尾鮰行情走势预测

第七章 2016-2021年斑点叉尾鮰行业市场竞争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及预测

二、市场规模竞争分析及预测

三、市场结构竞争分析及预测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市场品牌竞争分析及预测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市场竞争态势分析及预测

一、经营策略竞争分析及预测

二、技术竞争分析及预测

三、进入退出壁垒分析及预测

1、进入壁垒分析

2、退出壁垒分析

3、进入退出壁垒综合分析

第八章 2011-2015年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进口量值数据

二、斑点叉尾鮰行业出口量值数据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进出口区域格局分析

一、斑点叉尾鮰行业进口区域格局

二、斑点叉尾鮰行业出口区域格局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进出口相关政策

一、我国进出口政策

二、目标国进出口政策

1、进口目标国出口政策

2、出口目标国进口政策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九章 业内部分企业分析

第一节 企业一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二节 企业二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三节 企业三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四节 企业四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五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六节 企业六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十章 2016-2021年斑点叉尾鮰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一节 中国斑点叉尾鮰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环境风险

一、国际经济环境风险

二、汇率风险

三、宏观经济风险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风险

一、上游行业风险

二、下游行业风险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市场风险

一、市场供需风险

【斑点叉尾鮰】

二、价格风险

三、竞争风险

第十一章 2016-2022斑点叉尾鮰行业投资建议分析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细分产品产能建设情况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重点项目分析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热点投资区域

第五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十二章 斑点叉尾鮰行业总结及企业管理建议

第一节 斑点叉尾鮰行业企业问题总结

第二节 斑点叉尾鮰企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三节 斑点叉尾鮰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斑点叉尾鮰项目投资建议

一、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二、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三、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四、销售注意事项

篇七 斑点叉尾鮰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1-10-31 信息来源: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为淡水温水性鱼类。斑点叉尾鮰分布于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人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产量超过美国淡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容易捕捞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984年该鱼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已在我国大面积的养殖。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出口美国,2005年1月我国产品占美国市场的6%,并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更是刺激了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发展。近20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斑点叉尾鮰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及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业部已将罗非鱼、鳗鲡、斑点叉尾鮰3个淡水品种列为产业化开发对象。斑点叉尾鮰产业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现状

1、斑点叉尾鮰的引进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国,是美国淡水水域的主要鱼类之一。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鲴1500尾(平均体长1.83cm),并对其生物学、生态、繁殖、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987年g6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6%的亲鱼自然产卵,共孵化出50万尾鱼苗,当年即被15个省(市)的59个科研、生产单位引种试养。随后于199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美国引进60万尾3个品系,1999年总站再次引进70万尾,2004年我国渔业学会鲴鱼分会(筹)组织引进44万尾。

2、养殖情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斑点叉尾鮰养殖已发展到我国大部分省市。目前,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已推广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等20几个省市,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广东已有大面积的斑点叉尾鮰养殖,主产区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包括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全国年产量超过15万吨以上。

3、养殖方式

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鱼等其它养殖模式。苗种放养则有单养、混养(一种是斑点叉尾鮰为主,搭配鲢、鳙、罗非鱼以及鲮鱼等;另一种是主养鲳鱼,搭配斑点叉尾鮰)。经过近20年的推广,斑点叉尾鮰的大规模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普遍投喂颗粒饲料,浮性饲料以逐渐被接受。

4、加工情况

2003年以前,我国斑点叉尾鮰消费基本上是鲜活鱼消费。2003年开始。由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向美国出售,所以也开始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主要有冻鱼片和鱼肚,深加工的企业不多。

二、美国斑点叉尾胭发展的概况及我国的机遇目前养殖斑点叉尾鮰最具规模的是美国,其养殖技术最发达,养殖水平最高。到2000年,已达到了26.9万吨(5.94亿磅),在20年里增长了13倍。2000年,各种市场消费的斑点叉尾鲴加工产品总计超过13.5万吨,年人均消费超过0.49kg。加工厂获得的总收入将近7.08亿美元。自1986年以来,美国人均斑点叉尾鮰消费量翻了一番,继金枪鱼、三文鱼、鳕鱼之后排名第四位,并且市场份额还在递增。斑点叉尾鮰的品质和口味适合北美和欧盟的市场要求,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2003年越南的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随着税率的提高,其产品已失去竞争力,初步估计美国出现至少2亿—3亿美元的市场空缺,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加工生产成本较低,出口潜力大,鱼片出口面临着极好的国际市场机遇(在美国本土生产一磅鱼片的加工总成本为65美分,而我国生产一磅的加工成本约为35美分)。去年下半年,国内已经有近1000吨的斑点叉尾鮰鱼片出口美国。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斑点叉尾鮰的出口将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三、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国际市场对斑点叉尾鮰的需求量较大,但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出口量却不大,出口量与生产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国斑点叉尾鲴产业存在的问题:

1、国内出口商竞相出报低价,缺乏统一管理去年在原料鱼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有些厂家,特别是一些小的厂家或者是新的加工出口企业,为了争取定单,只报1.8美元鹏,此价格只和原料价格持平,还有加工费、海陆运费等其它费用就只好用退税来抵,为了不负利销售,就只好用80%净重或者将使用sttp产品假冒非使用添加剂产品,这样做毫无疑问会损害我国产品声誉;

2、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为养殖鱼类色泽差,产品带有泥腥味和蓝藻臭味、以肚片代鱼片、药残超标、以越南鲶鱼假冒美国斑点叉尾鮰出口等等。

3、种质退化严重,病害日趋严重由于斑点叉尾鮰是引进品种,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性状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和规格变小等现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易发生大规模病害和死亡。其根本原因是亲本群体数量小,更新周期长,近亲繁殖(近交)。

4、养殖技术相对落伍由于越南鲶鱼被定为倾销,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加工产品被看好,出现卖方市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斑点叉尾鮰的苗种、成鱼养殖及加工厂迅速扩大规模,产业规模容易失控,养殖户在不了解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而且,片面强调密养高产,

缺:乏对水域环境负荷力的论证,导致脆弱的水体生态环境被破坏,产品质量、规格多数不符合出口规格。

5、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程度不够随着我国加入wto,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进入了相对快速发展期。但我国出口的斑点叉尾鮰,仍然是简单的冻鱼片、鱼肚出口,对整个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促使斑点叉尾鮰产业化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下降,导致鳕鱼大幅度减产,欧美市场上热销的鳕鱼片减少,转而消费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从而为斑点叉尾鮰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实现斑点叉尾鮰的产业化,将带动相应的加工、出口贸易,间接效益巨大。另外,可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

四、对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几个建议

1、加强斑点叉尾鮰的优良品种选育和原种引进斑点叉尾鮰自引进以后,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养殖性状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和规格变小等现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易发生大规模病害和死亡。其根本原因是亲本群体数量小,更新周期长,近亲繁殖(近交)。因此,在加强良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原种引进的力度,即一段时间就从原产地引进一定数量的亲本。

2、建立待业协会,加强协调工作

建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行为是斑点叉尾鮰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整个行业处在一种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的无序状态。因此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很有必要。由行业协会制定整个行业的规范,并加以引导和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行业的无序状态,使出口形势得到改善,使行业组织起到“润滑剂“、“催化剂”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产业发展。可喜的是,我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正在积极筹建中,该分会的成立,对于规范斑点叉尾鮰出口市场,建立统一有效的行业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养殖技术,增强环保意识

我国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养殖技术和历史并不成正比。我国的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传统的养殖成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养出来的鱼品质较差,饲料系数相对也较高。同时,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不强,养殖废水的任意排放,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滥用乱用的现象。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国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价格较低,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是未考虑污染环境资源这一巨大成本的。

4、加强斑点叉尾鲴的深加工及开发利用

我国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应该迅速与欧、美等市场接轨,防止闭门造车,从国外引进斑点叉尾鮰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虽然我国水库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由于没有土腥味,在美国市场上更受欢迎,但也不能因此大意。

5、出口的同时要瞄准国内市场

在作好斑点叉尾鮰出口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如果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年人均消费量能够达到1磅,其市场容量就是美国的4倍以上。这个市场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最终最大的市场机遇仍然在于国内。如何开拓国内市场,是广大养殖业主和经销商应该考虑的主要方向之一。

6、注重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

要使国货走出国门,就必须按照国际卫生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从养殖场地选择、苗种培育、成鱼饲养、产品加工等全程实行监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水产晶加工龙头企业,因为这些“龙头”企业,上联国际国内市场,下联养殖生产单位,对产业发展作用很大。使加工产品符合健康食品要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斑点叉尾鮰相关热词搜索:斑点叉尾鮰肠套叠 长吻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斑点叉尾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斑点叉尾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420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