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马鹿的种类

马鹿的种类

2017-06-21 09:08:5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马鹿的种类(共7篇)鹿的种类 鹿的品种介绍(1)天山马鹿 主产于新疆的昭苏、特克斯和察布查尔等地,数量多而高产。当地称为“青皮马鹿”。也产于哈密地区的伊吾、巴里坤草原和木垒等地,俗称“黄眼鹿”。人工饲养的天山马鹿分布于全国5个省、自治区以上,以新疆为最多,仅北疆数量达10000只。此外,东北地区以辽宁省为最多。 天山马...

篇一 马鹿的种类
鹿的种类 鹿的品种介绍

  (1)天山马鹿

  主产于新疆的昭苏、特克斯和察布查尔等地,数量多而高产。当地称为“青皮马鹿”。也产于哈密地区的伊吾、巴里坤草原和木垒等地,俗称“黄眼鹿”。人工饲养的天山马鹿分布于全国5个省、自治区以上,以新疆为最多,仅北疆数量达10000只。此外,东北地区以辽宁省为最多。

  天山马鹿的产茸佳期为4—14锯(3一13岁)。1—10锯天山马鹿的锯三权鲜茸平均单产5.3kg左右。有相当一部分壮龄鹿能生产鲜重12.5一16.5kg的四权茸和3.0—5.5kg的三杈型再生茸。

  由于天山马鹿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茸的枝头大、肥嫩上冲、产茸量高,繁殖力强,经济效益好,所以,无论建立高产纯繁育种群,还是用天山马鹿改良东北马鹿,甚至和东北梅花鹿进行种间杂交,其杂种优势率均很高。继续进行级进杂交,再在杂交二代和杂交三代之间进行横交,最后可育成新的类型或品种,具有很高的种用价值。

  (2)天山马鹿清原品系

  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清原县,并被引种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等10省、自治区。

  2—21岁公鹿,头茬锯茸鲜茸平均单产达8.02kg,成品茸单产3.19kg,茸优质率达93%。生产利用年限为15年。公鹿高产、稳产佳龄期为4一15岁。1一20锯鹿锯三杈茸的平均生长天数为73i8天,日增重77士21g,最高189g,锯四枚茸的生长天数为90±12天,日增重100±14g,最高245g。最高产茸量七锯产头茬茸鲜重24kg,成品茸9.5kg。

  母鹿牛产利用年龄一般为,2一18岁。妊娠天数为246±4天(公仔)和245i3天(母仔);初生重,公仔16士1kg,母仔13.5i1.5kg。繁殖成活率为59.67%。特级种公鹿可作为东(东北马鹿)天(天山马鹿)杂交和东天马鹿品种培育的优良父本鹿。继续纯繁、精选、扩群,用作“杂交”,对改良其他省(自治区)天山马鹿种鹿场或繁育中心鹿群的品质,具有明显的种用价值。

  (3)塔里木马鹿

  是在我国选育成功的第一个马鹿品种。当地称为“塔河马鹿”,俗称“白臀灰鹿”,东北地区称之为南疆马鹿或南疆小白鹿。以往曾定名为叶尔羌马鹿。主要分布在新疆库尔勒,约有3万只。在品种选育期间,引到东北和湖北、上海、陕西等省市约有1000余只。

  1一13岁公鹿平均鲜茸单产6.56kg。上锯公鹿成品茸平均单产2.57kg。6—11岁为产茸佳龄。1一11锯鹿的三权茸平均生长66i3天,日增鲜重80i23g;5—9锯鹿的平均日增长度为0.88i0.55cm。种公鹿鲜茸平均单产最高年时达27.72kg。15个月龄进入初情期。生产利用年龄3—14岁,个别母鹿达17岁。妊娠期246天。可繁殖母鹿的产仔率达88.7%,其仔鹿成活率为83.9%,繁殖成活率为74.2%。

  塔里木马鹿在产地作为纯繁育种的价值很高。引种到外地后,由于适应性差、抗病力弱、对不良环境条件的应激反应较敏感,纯繁的意义不大。但若与东北梅花鹿杂交,获得的一代杂种鹿比东北梅花鹿的净效益大得多(

  (4)阿勒泰马鹿

  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等县。饲养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百余只发展到现在的500余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引种到东北地区达100只。1~7锯鲜茸平均单产4.937kg。据记载,1只4岁鹿锯三权茸干重4.6kg(鲜重13.8kg)。繁殖成活率已达60%,母鹿妊娠期约235~262天。产仔旺期为7月中旬。

  由于对阿勒泰马鹿驯养的代数少和规模尚小,多数鹿年龄尚轻,故对其性能尚不能定论。仅从已知情况看,由于阿勒泰马鹿可生产肥嫩上冲的大枝头茸,并且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性等方面不亚于天山马鹿。目前,当务之急是首先扩繁母鹿群,显著提高繁殖指标,同时,把多余的壮龄公鹿与天山马鹿(母)或东北马鹿(母)杂交,培育茸肉兼用型品种,再采用草原放牧饲养方式驯养,阿勒泰马鹿是最佳的父本鹿。

  (5)东北马鹿

  俗称“黄臀赤鹿”。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1~10锯公鹿锯三权茸鲜重平均单产为4.2kg左右,最高个体生产四权茸鲜重14.65kg;锯三权茸生长72±7天,日增鲜重55±199,日增长度0.66士0.07cm。其茸质结实,单门桩率较低,四权茸嘴头很小,有的呈掌状或铲形。母东北马鹿一般到28个月龄时发情受配。成年母鹿繁殖成活率为47.3%,偶有双胎。妊娠天数为245±5天(公)和242±6天(母)。初生重11.4±2.4kg(公)和10.4±1.9kg(母)。4~6岁成年公鹿和母鹿7月下旬的屠宰率分别为53.2%和50.8%,净肉率分别为42.5%和39.5%,净肉重分别为96.5kg和54.9kg。

  由于东北马鹿适应性强、耐粗饲、茸质瓷实、有单门桩和黄色茸,所以,可作为与东北梅花鹿种问杂交的父本,或与天山马鹿杂交的母本,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价值。

  (6)东北梅花鹿

  养殖地区几乎遍布全国,总数约20万只。以吉林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1~10锯鹿锯三权茸平均鲜重为2.5~3.Okg。16~18月龄性成熟,并初配。成年母鹿的繁殖成活率为75%~85%,双胎率为2.99%。初生重:单胎公鹿为5.910.9kg,母胎5.6±o.7kg,双胎鹿公为4.8±1.2kg,母4.2±1.2kg。妊娠天数:单胎229±4天,双胎224±6天,单胎公为230±4天,母为228±4天。成年公鹿和母鹿的活重分别为134~140kg、65~85kg;屠宰率分别为55.o%~64.1%、51%~54%,净肉率分别为50%~55%、38%~43%,净肉量分别为65~75kg、25~35kg。

  由于东北梅花鹿数量大、繁殖力高、茸色茸型多呈显性遗传,鹿茸高产质优,耐粗饲,适应性、生活力、抗病力均强,故可作为种间杂交优良的父本或母本。

  (7)双阳梅花鹿

  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双阳区,已被引种到全国各地上万只,现存栏2万余只。

  1~10锯公鹿鲜茸平均单产为2.9kg,产茸最佳年龄为7锯。鲜茸重3.Okg及其以上的公鹿占58.2%。公鹿头锯生产标准三权鲜茸重最高记录为4.2kg,又生产二杠型再生茸鲜重1.05kg;三锯公鹿生产标准三权鲜茸重为7.3kg;五锯公鹿生产三权鲜茸重为8.3kg,八锯公鹿收三权锯茸鲜茸重为15.Okg。鹿茸的优质率达70%以上。

  育成母鹿受胎率达84%,繁殖成活率为71%。成年母鹿受胎率为91%,繁殖成活率为82%,双胎率为2.72%。经产母鹿所产仔鹿初生重为5.76kg(公)和5.62kg(母)。初产母鹿所产仔鹿初生重为5.37kg(公)和5.18kg(母)。

  双阳梅花鹿具有高产、早熟、耐粗饲、适应性强和遗传性能稳定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种用价值。如有计划地引种或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改良低产鹿群,会有很大效果。若能与西丰梅花鹿或长白山梅花鹿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与天山马鹿或草原放牧型东北马鹿开展种间杂交,对培育更高产的梅花鹿新品种和茸肉兼用型鹿,将开拓茸鹿杂交优势利用的新领域。

  (8)西丰梅花鹿

  主要分布在辽宁省铁岭市的西丰县,并被引种到国内14个省、自治区和市达5 000余只。现存栏1.8万只。1~10锯及其以上公鹿鲜茸平均单产3.06kg,产茸最佳年龄为8锯。茸主干长44~52cm,眉枝长21~27cm,嘴头长15~17cm,嘴头围16~18cm。茸优质率71%,畸形茸率7.6%。上锯公鹿鲜茸重达3.Okg以上的占70。9%;头锯鹿锯三权率为85.2%。经产母鹿的繁殖成活率为70%~78%,其仔鹿初生重为6.3±0.8kg(公)和5.8土0.7kg(母)。

  西丰梅花鹿具有高产优质、早熟和遗传性状稳定、育种表型参数和遗传参数较高的特点,所以,具有很高的种用价值。若以西丰梅花鹿作为父本鹿,以双阳梅花鹿和长白山梅花鹿作为母本鹿,积极开展特级鹿的品种(系)间杂交,对于培育更优质高产型梅花鹿,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

  (9)长白山梅花鹿品系俗称“繁荣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化县,已被引种到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地1 000余只,现存栏3 000余只。

  成品茸单产达1.237kg,1~15锯公鹿头茬鲜茸单产达3.166kg。产茸最佳年龄为8锯。茸的优质率为58%。上据公鹿头茬鲜茸重3.Okg以上的占53.3%,畸形茸率占15.o%,三权鲜茸主干长48±6cm,嘴头长15±2cm。母鹿受胎率为93%,仔鹿成活率为86%,繁殖成活率为80%,双胎率为2.04%。经产母鹿所产仔鹿初生重为6.2±0.9kg(公)和5.2±0.6kg(母)。初产母鹿所产仔鹿的初生重为5.1±0.4kg(公)和4.7±0.4kg(母)。

  长白山梅花鹿性情温驯、公鹿鹿茸产量高而优质、母鹿繁殖力强、生产利用年限长、精饲程度低、遗传性状稳定,这对于选育长白山梅花鹿新品种,杂交改良其他梅花鹿低产鹿群,乃至杂交提高高产鹿群的生产利用年限、提高繁殖力等均具有很高的育种价值。

  (10)东丰型、龙潭山型和伊通型梅花鹿

  1)东丰型梅花鹿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丰县、东辽县及辽源市区的十几个国营鹿场。除被引种到本省各地之外,还被引种到北京、内蒙古、青海等十几个省、自治区、市达10 000余只。现存栏约1.5万只。上锯公鹿的成品茸单产达0.9kg左右。母鹿的繁殖成活率达70%~90%。育种方面应保持本类型优选繁育。

  2)龙潭山型梅花鹿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吉林市的龙潭山鹿场及永吉县和蛟河市等国营鹿场,以及该地区个体养鹿户中,并被引种到本省的双阳县和辽宁、黑龙江省等地达1 000只。现存栏500余只。

  3)伊通型梅花鹿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伊通县3个国营鹿场及伊丹等乡镇的广大个体养鹿专业户中,并被引种到河北等省1 000余只,现存栏6 000余只。

  上锯公鹿成品茸平均单产0.9kg左右,锯三杈率为86.8%;1~10锯鹿锯三权鲜茸平均单产2.7kg。产茸最佳年龄为6锯,母鹿的繁殖成活率为70.4%。育种方面以坚持本类型扩繁选育为主,并适量引进龙潭山型梅花鹿,杂交改良培育成鹿茸门板小、体重大、产肉量高的新品种梅花鹿。作为母本鹿群,具有独特的育种价值。

篇二 马鹿的种类
梅花鹿和马鹿的养殖技术



  一、鹿的生物学特性

  鹿作为一种驯养时间较短的经济动物,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及生活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依据这些特点来驯化它,以便于规模化饲养。

  (一)鹿的种类特征

  1.梅花鹿 

  梅花鹿原有6个亚种,现只存东北和四川两个亚种,其中家养全部为东北亚种,染色体为66条,现存栏20多万头,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其中以吉林省为最多,占总数一半以上。 

  (1)外貌形态特征 梅花鹿(彩图1-)属中型鹿,其体态俊美,角姿英俊,依饲养地区、生活习性、外貌特征又分为双阳型、西丰型、抚松型、龙潭山型及伊通型等5个类型。其中4个已通过品种鉴定,分别是双阳、西丰、长白山和四平4个品系。成年公鹿体长95~105cm,肩高90~105cm,体重125~145kg;母鹿体长75~90cm,肩高80~95cm,体重75~85kg;被毛夏季为棕黄色或红棕色,冬季为褐色或栗棕色,冬夏均有白斑,夏季明显状若梅花,故称梅花鹿。有棕色或黑褐色背中线,体两侧有白斑纵列,腹下、四脚及尾内侧为白色,公鹿颈部冬季生有鬣毛;臀斑白色并围绕黑色毛带;公鹿角发育完全为四杈型,无冰枝,眼下有发达眶下腺,可分泌识别本群、占领地的外激素。 

  (2)主要品种特征 

  ①双阳梅花鹿 该品种是1986年由长春市双阳区第三鹿场韩坤等人人工培育而成,现有2万多头,遍布全国。该品种体形较大,成年公鹿平均体长103~113cm,肩高101~111cm,7岁以上公鹿平均体重135~140kg;其头呈楔型,额宽平,角基距窄;主茸粗长上冲,嘴角肥大,胸宽深,胸围较大;母鹿肩高88~94cm,体长94~100cm,成熟体重为68~81kg,其腹围大,后躯发达,乳房较大,夏季毛色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腹下、四肢、尾内侧为白色,被毛较长;冬季毛色为灰褐色,密长。该品种1~10锯公鹿平均产鲜茸2.9kg,其中鲜茸重3.0kg以上的公鹿占58.2%,其最佳产茸年龄为七锯;其最高记录为头产生产标准三杈鲜茸4.2kg,后生产二杈再生茸1.05kg;三锯生产标准鲜茸7.3kg,五锯生产一等锯三杈鲜茸8.3kg,八锯收三杈鲜茸15kg;1990年以后鹿茸优质率70%。该品种育成母鹿受胎率84%,成活率71%,成年母鹿受胎率91%,成活率82%,双胎率2.72%,初产母鹿所产的鹿初生重公鹿5.37kg,母鹿5.18kg,经产母鹿所产仔鹿初生公鹿重5.76kg,母鹿重5.62kg。双阳梅花鹿高产、早熟、耐粗饲、适应力强、遗传稳定,在杂交应用中可与西丰梅花鹿或东北马鹿杂交获得茸用或茸肉兼用品种。 

  ②西丰梅花鹿 该品种于1995年由辽宁西丰县李景隆等人工选育而成,主要分布于辽宁铁岭市西丰县,现存栏1.8万只,已被引种于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该品种属中等体形,体躯较短,成年公鹿体长100~115cm,肩高98~108cm,体重110~130kg;有肩峰,胸围、腹围大,四肢短粗,额宽头方,眼大;角基距宽,茸主干和嘴头粗大、眉枝细短;成年母鹿体长85~95cm,肩高81~91cm,体重65~81kg,黑鼻梁,黑嘴巴。该品种1~10锯及以上公鹿平均产鲜茸3.06kg,最佳年龄为8锯;优质率为71%,畸形率为7.0%;头锯鹿茸三杈率达85.2%。该品种经产母鹿繁殖成活率70%~78%,其初生仔鹿重为公鹿(6.3±0.8)kg、母鹿(5.8±0.7)kg。该品种由于高产优质、早熟、遗传育种表型参数较高,所以可作为父本与双阳、长白山品种杂交,以培育更高品质的梅花鹿。 

  ③长白山梅花鹿 该品种于1993年由中国农科院特产所通化第一鹿场的王思凯、胡永昌等人选育而成,现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县,存栏3000多只,已被引到辽宁、黑龙江等省。该品种为中等体型,体躯粗矮,成年公鹿体长95~115cm,肩高95~117cm,体重134kg,行为安静,体质结实,颈短肢粗,胸深腹大,方头,角基距宽,茸主干圆形上冲;成年母鹿体长81~101cm,肩高79~85cm,体重为85kg,温顺、安静,体躯较长,腹围、后躯、乳房较大;被毛夏季橘红色,冬季灰褐色。该品种1~15锯公鹿平均产鲜茸3.166kg,最佳产茸年龄为8锯,优质率为58%,公鹿头茬鲜茸重3.0kg以上,占57.3%,畸形茸率为15%。该品种母鹿受胎率90%,成活率86%,双胎率2.04%,经产母鹿所产仔鹿初生重:公鹿(6.2±0.9)kg,母鹿(5.2±0.6)kg。长白山梅花鹿性格温和,公鹿产茸量大、质优,母鹿繁殖力强,遗传稳定,利用年限长,在育种中可用来杂交改良低产梅花鹿群,延长利用年限,提高繁殖率。 

  2.马鹿 

  我国马鹿资源丰富,现在驯养6万余头,野生的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甘肃,有天山马鹿、东北马鹿、塔里木马鹿、阿勒泰马鹿、甘肃马鹿和青海马鹿等多个品系。其中以天山清原品系和塔里木品系最为有名,已通过品种、品系鉴定。 

  (1)外貌特征 马鹿比梅花鹿体型大,一般肩高130~140cm,体重200~300kg,角通常分6杈,最高能分8杈,体毛红褐色,只有幼鹿身上有斑点。马鹿鹿茸粗大、茁壮、产量高,价值仅次于梅花鹿。 

  (2)主要品种 

  ①天山马鹿 该品种主产于新疆的昭苏、察布查尔等地,当地称为“青皮马鹿”,又叫“黄眼鹿”。现存栏万余头,以北疆为最多,此外,还分布在辽宁等5个省、自治区。该品种体型较大,成年公鹿体长130~150cm,肩高130~140cm,体重240~330kg;母鹿体长120~140cm,肩高115~130cm,体重160~200kg。天山马鹿躯体粗壮,头大额宽,四肢强健,被毛夏季为深灰色,臀部有棱形、白色或浅黄色臀斑,冬季被毛浅灰,眼圈为浅黄色,茸毛是灰黑或灰白色;角为7~8杈,常见掌形或铲形四杈茸。该品种1~10锯三杈平均产鲜茸5.3kg,最佳产茸期为6~12锯,壮年鹿能生产12.5~16.5kg,四杈茸和3.0~5.5kg的三杈再生茸。天山马鹿28月龄时性成熟,繁殖成功率在新疆为40%左右,引至东北后达50%~60%,偶有双胎,利用年限较长。该品种性情温顺,耐粗饲,抗病力及适应性强,产茸量高,繁殖力强,因此在育种中一般进行优种纯繁,还可与其他品种、品系如东北马鹿、东北梅花鹿杂交,改良品种或培育新品种。天山马鹿引种至东北后,1994年12月由中国农科院特产所与辽宁清原合作人工培育出天山马鹿清原品系。该品系较原天山马鹿个体变大,产茸能力提高,2~21岁公鹿平均产鲜茸8.05kg,优质率达93%,利用年限达15年以上,繁殖年限为14~18年,繁殖成活率达59.67%。作为种用,可作优良父本改良其他品系,如天山马鹿或东北马鹿,效果明显。该产品现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清原县,存栏1900只。 

   图2-1 东北马鹿 

  ②东北马鹿 该品种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称“黄臀赤鹿”,染色体68条,现存栏4万余头。野生东北马鹿分6个类群,分别栖居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大小兴安岭、阿尔山南麓和内蒙古草原。该品种个体大,成年公鹿体长125~135cm,肩高130~140cm,体重230~320kg;母鹿体长118~132cm,肩高115~130cm,体重160~200kg。公鹿茸角呈双门桩,眉枝、冰枝间距近,成角呈5~6杈;后肢和蹄发达。被毛夏季红棕色或栗色,冬季灰褐色、厚密;臀部有大面积黄斑,颈部有长鬣毛;茸毛多呈灰黑色,也有赤白或棕黄色,有些有背中线。该品种1~10锯公鹿三杈茸鲜重平均为4.2kg,3~14锯鹿曲杈茸可增产1/3;茸质结实,少有单门桩,茸嘴较小,呈掌状或铲形;肉用时4~6岁公鹿和7月下旬屠宰成年母鹿,其屠宰率分别为53.2%和50.8%。东北马鹿28月龄发情受配,繁殖成活率为47.3%,偶有双胎,妊娠期为240~250d,初生仔鹿体重;公鹿(11.4±2.4)kg,母鹿(10.4±1.9)kg。该品种适应能力强,耐粗饲,茸质结实,有单门桩和黄色茸,育种时作为与东北梅花鹿杂交的父母本或与天山马鹿杂交的母本,杂种优势明显。 

  ③塔里木马鹿 该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库尔勒农二师19个养鹿场,人称“白臀灰鹿”,当地又叫“塔河马鹿”,染色体68条。现存栏万余头,是1996年10月由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孔民才、陈文明等人选育成功第一个马鹿品种,已被引种至东北三省、湖北、上海、陕西等地。该品种体形中等,体躯较短,成年公鹿体长118~138cm,肩高116~138cm,初生体重10.25±1.3kg,成年230~280kg;成年母鹿体长112~132cm,肩高108~125cm,初生体重9.9±0.9kg,成年195~220kg;塔里木马鹿体型紧凑结实,喜昂头,肩峰明显,头型清秀,鼻梁微隆,眼大机警,黑色虹膜,尖耳。公鹿多为5~6杈,角基距窄,茸主干粗圆,嘴头肥大饱满,眉枝、冰枝间距较近,茸型规整,极少单门桩;茸毛灰白色、密长。被毛颜色周身一致,夏季为沙褐色;冬季为沙灰或灰白色,有灰白色臀斑,外绕黑带,背中线为黑褐色。该品种1~13锯公鹿平均产鲜茸6.56kg,产茸最佳年龄为6~10岁,公鹿成品茸平均单产2.57kg,最高记录为10锯产头茬鲜茸16.25kg,产再生茸11.47kg,共计27.72kg。塔里木马鹿15个月龄进入初情期,生产利用年龄为3~14岁,个别可达17岁,妊娠期为240~250d;可繁殖母鹿产仔率88.4%,仔鹿成活率为83.9%,繁殖成活率为74.2%。该品种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抗病力弱,对不良环境条件应激反应敏感,因此,只宜在本地纯繁,育种时与东北梅花鹿或与天山公马鹿杂交,杂种优势明显,若用其特级种公鹿与东天一代杂种母鹿进行三元杂交,其后代产茸量增加,繁殖成活率提高,适应性、抗病力明显加强,利用年限明显延长。 

  ④阿勒泰马鹿 该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等县,存栏量大约500多只,现已被东北引种利用。该品种属大型品种,体质结实,四肢强健,目光温和,头部较大,宽额大眼,大耳且耳缘有黑色毛圈。被毛呈棕红色,冬季公鹿生黑灰色髯毛;有深褐色背线,臀斑呈圆形,淡米黄色,面积较大,蹄冠大,副蹄发达,角基距宽,茸主干和眉枝、冰枝粗长,茸毛灰褐色,茸皮附较多油垢。该品种公鹿1~7锯平均产鲜茸4.937kg,记录为4岁公鹿三杈茸干重4.6kg(鲜、干比例一般为3.0∶1~3.1∶1)。引种至东北的阿勒泰马鹿4锯茸平均鲜重为9~12kg。阿勒泰马鹿原产地繁殖成活率较低(不足20%),引入东北后,1996年繁殖成活率达60%,其妊娠期平均为235~262d,一般7月中旬产仔。该品种性情温顺,耐粗饲,适应性强,所以在育种中是最佳父本,与天山马鹿或东北马鹿杂交,培育茸肉兼用品种。但驯养代数少,所以当务之急是扩繁母鹿群,显著提高繁殖性能。 

  3.鹿的其他种类 

  (1)坡鹿 存在于我国的坡鹿是分布于海南省的坡鹿海南亚种,共有300头左右,该种外貌上与梅花鹿相近。 

  (2)驼鹿 又称堪达罕,分布较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该品种长相特殊,肩部高耸,四肢细长,脸长而鼻特别大,体型巨大,是鹿中最大的一种。 

  (3)麋鹿 又称“四不像”,为我国著名特产动物,历史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但野外绝迹已达1500年之久,现存1000只左右,主要在公园人工饲养为主。雄鹿有角,角型独特,没有眉杈,主杈代替眉杈,上端分杈,此外尾巴很长。整个外貌尾似马,蹄如牛,角像鹿,颈近驼,故称“四不像”。 

  (4)驯鹿 又称“林海之舟”、“假四不像”,产于北极或近北极地区,国外如瑞典、挪威、加拿大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我国产于大兴安岭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根河市,存栏1100只左右。除产茸外,还可肉用、乳用、役用、观赏。 

  (5)白唇鹿 俗称“黄鹿”,属我国特产,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和四川少数地区,存有约1500只。 

  (6)水鹿 人称黑鹿,分布在我国的有台湾亚种、四川亚种、西南亚种和海南亚种,其中以台湾亚种个体最大,现存栏5万余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其中台湾南、高雄等县市约有4万余头左右。 

  (二)主要特性

  1.野性

  野性是习性的一种,其本质是防卫反应。上述多种茸鹿经几百年或几十年的驯养,驯化程度已经很深或较深。这里所说的野性,主要是指圈养至今,它们尚存在野生时的行为表现。诸如,见到生人、不熟悉的动物或景物,或听到突如其来的声音,会立即警觉起来,休息、反刍、采食、饮水、交配及产仔哺乳等各种活动立即停止,抬头竖耳,引颈注目,甚至一哄而起。发觉者或头鹿长吼报警,唤起整个鹿群骚动,纷纷起立,拭目以待。当确认无危险时才慢慢安静下来。当认定是生疏情况时,报警鹿或头鹿连声呼叫,并边叫边用一前肢蹄跺地不止,此时往往臀斑和颈背被毛逆立,或泪窝开张,常长吼一声,急速回头返身逃窜,或用前蹄扒打(母)或用头(公)顶撞,迎击来人和动物。产仔期的母鹿和配种期的种公鹿或王子鹿这些表现尤其突出,即使是熟人,甚至是经常抚摸、每天饲养它的主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刚交配完的个别种公鹿,更凶狠地顶人,其野性暴露得更充分。有些母鹿产完仔之后扒打其他仔鹿,甚至攻击查圈、打耳号、称重测尺、治疗病鹿的人,就连初生仔鹿被打完耳号放回去之后,有的也会立即返身扒人,或猛扑圈门。产仔母鹿因惊动或异味而弃仔不管,尤以初产鹿为甚。对有异味的精饲料拒不采食,尤以梅花鹿为甚。精心的老饲养员或放牧员都知道,各种鹿在圈舍或运动场中都有较固定的休息位置,某些圈养放牧母鹿临产前总是在一定时间离群跑到一定地点产仔,这些也都是野性的典型表现。

  2.草食性

  鹿是草食性和反刍性的经济动物,常年以各种植物为食。鹿的消化系统构造特点决定了吃植物性饲料这一特性。其饲料组成随季节、生存环境等条件而逐渐变化。不过野生鹿在植物最丰盛的夏季则能采食到数百种野生植物性饲料,我国梅花鹿采食209种,马鹿采食329种,驯鹿采食200多种。一般说来,鹿不吃动物性饲料的,除了鱼粉和血粉作为特别添加剂饲料投拌到精饲料中之外,仅有些驯鹿偶尔捕吃一些小型的啮齿类动物。有的母鹿产仔时吃掉胎衣。

  3.生态可塑性

  鹿的生态可塑性系指鹿在各种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对生存条件所具有的一定的适应能力。不论在森林和草原,亚热带至寒带,或是在气候少雨干燥、多雨潮湿、严寒多雪地区,都有某种鹿的分布,其中以梅花鹿的分布范围最广,以驯鹿、白唇鹿、塔里木马鹿及水鹿的分布局限性较大。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区,大部分鹿可以引种和风土驯化。如东北梅花鹿引种到海南、广西或青海等地;新疆天山马鹿和阿勒泰马鹿引种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较短时间内都能适应当地的饲料和气候条件,甚至某些优良种类,如天山马鹿比在原产地时的生产力还高得多。

  4.集群性

  鹿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成群活动的。在散放或圈养条件下,也是成群(按圈)饲养的。它们的集群性很强,其中有头鹿和骨干鹿,发情配种期有王子鹿。由头鹿和骨干鹿带动群体的活动,由王子鹿控制群体的行动。野生鹿在寒冷多雪的冬季比其他季节的群体大。鹿群的大小因地区、种类、季节、饲养方式、性别、鹿别以及鹿的数量和饲料量多少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一般种类的野生鹿通常为10~25只,野生驯鹿群有几十万只的,家养的有1万~2万只,白唇鹿野生群有几百只的。了解鹿的集群性,就会较好地利用这一有益的特性,顺利地对它们进行放牧、驯养和调控。

  5.繁殖和体重变化的明显季节性

  鹿类的繁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除了四季变化不明显地区的水鹿是在5—6月份发情交配、12月至次年1月份产仔外,其余各种茸鹿的繁殖都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即在秋季9—10月份或延至11月份发情交配,第二年5—6月份产仔或延到7月份产仔。近年来的观察发现,公鹿的繁殖不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年龄不同发情时间亦有早晚,已发现多种茸鹿,尤其幼龄的初配鹿出现了春季发情交配,甚至一年四季均有产仔的现象。鹿类的体重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鹿的繁殖和体重变化的明显季节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生存条件的一种最佳适应。

  6.鹿群内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某些个体通过争斗在群体中获得高位,在采食、休息、蔽阳和交配等方面优先,某一个体一旦在一场争斗或威吓中取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需再重新较量,败者会随时予以避让或表示屈服,人们一般称胜者叫“王子鹿”。王子鹿在生产中应予以保护,一旦“下台”要单圈饲养,否则会被群鹿攻击致死。

  鹿的这些特性是它们在长期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虽经几百年驯养,仍保留至今,人们可按所需要的特性加以巩固、发展和利用,以便对其进行顺利的驯化、饲养和管理。

  (三)鹿的生活习性

  鹿虽也属草食类反刍动物,但由于驯化时间较短,所以其生活上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反刍动物如牛、羊的特点。

  1.生活环境

  鹿的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鹿的生活环境要求条件差别较大,野生梅花鹿多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有水源的地方。日间多躺卧,反刍休息,清晨和黄昏采食饮水,天气炎热或秋季配种季节,喜欢到水库游泳或泥塘处戏水泥浴。善于利用环境来隐蔽自己,以此逃避天敌或猎人。马鹿则多栖息于混交林或森林、高山、草原上,按季节、昼夜变化特点进行采食,春秋到泥塘草甸处食草,生草期躲入森林深处,亦喜欢水浴、泥浴。水鹿则喜欢栖于靠近水边的阔叶林、混交林。白唇鹿生活在海拔3500~5000m的雪山或高山林带及灌木丛中。

  2.采食习性

  鹿的摄食行为包括采食和进食两种行为,但两者又往往结合进行,即边采食边进食。鹿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主要选择鲜嫩的食物,这类食物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且容易消化。家养鹿对食物的选择性很小或甚至没有选择性。但鹿仍先吃细嫩部分,后吃粗糙部分。鹿是边游走、边采食、边吞咽。鹿无上门齿而有齿垫,下腭有切齿。仔鹿生后几天就仿效采食,2周龄后能采食细嫩的叶片。鹿在采食活动中,反刍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消化类型,又是机体的食欲反映。反刍是将吃到瘤胃内的食物反逆到口腔,经过咀嚼再行吞咽的连续动作。鹿一般在采食后1.5~2h开始反刍,一昼夜反刍5~6次,每次咀嚼6~8次,当然这与鹿种、饲料质量、环境条件有关。与反刍相伴的还有嗳气,鹿每小时嗳气10~20次。嗳气也是健康的标志。鹿一天饮水4~6次,饮水5~20L,这也与鹿种、食物、气候的关系很大。

  3.嬉戏

  鹿的嬉戏行为是相互间情感、行动的沟通。幼鹿的嬉戏行为比成鹿频繁,老龄鹿基本上无嬉戏行为。鹿嬉戏行为的主要表现是蹦跳或奔跑。家养鹿先是一只鹿在舍内蹦跳、撒欢,继而引发部分鹿蹦跳、撒欢。放牧鹿的嬉戏行为比圈养鹿频发、突然,有时令人担心。因为在放牧过程中,鹿群会突然奔跑,跑出400~500m,然后返回。一般经3~5个回合,在领牧员的吆喝下停止奔跑。

  4.活动与行为

  野生鹿群有自己的领地。鹿时常用角、头、颈摩擦树干,将分泌物留在树干上,作为领地的标记。鹿的起卧行为较其他动物明显不同。鹿是卧在先起在后,卧下时先低头,两后肢前移,弓背,四肢集于腹下,前肢跪地,胸、腹、臀依次先后着地,完成趴卧。鹿的趴卧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四肢蜷缩在腹下,呈半侧卧势;另一种是四肢伸直呈侧卧势,鹿头是抬起的。睡眠时呈半侧卧,颈弯,头贴在胸侧。鹿起立时是臀部先抬起,两后肢几乎同时伸直,后躯抬高,前肢跪地,由卧侧前肢先伸直,再伸直另一前肢,起立。在安静环境中,起卧需几秒钟,惊慌时起立在瞬间完成。

篇三 马鹿的种类
我国主要珍贵鹿类品种

我国主要珍贵鹿类品种

在我国所产的18种鹿中,有四五种是中国的特有种。其中除了麋鹿举世闻名之外,还有两种也很著名,就是白唇鹿和毛额黄麂。另外有几种,虽不是中国的特有种,但确属珍贵稀有,比如海南岛的坡鹿,西藏昌都地区的白鹿,西藏的寿鹿和新疆西部的天山马鹿等。 白唇鹿除70年代初,我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现存一只)和80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见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它的产地只限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地区,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区的动物,一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地,夏季甚至能上升到5000米,活动于高山灌丛或高山草甸区。身上有厚密的长毛,不畏风雪严寒,以山草和灌木嫩枝叶为食,是非常顽强耐苦的鹿种。 白唇鹿的主要特征,正如其名所示,就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端,所以亦可称为白吻鹿。在甘肃、青海等地,俗名叫做黄鹿或草鹿。白唇鹿夏毛棕黄色,与当地俗名叫做青鹿的马鹿有显著区别。这两种鹿的鹿角也有明显的差异。马鹿角的眉杈与次杈相距很近,白唇鹿角则相距较远,且次杈特别长,主枝略呈侧扁。这些都不难辨别。

在白唇鹿和马鹿的产区互相重叠的地方,例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祁连山北麓,都曾发现过白唇鹿和马鹿自然杂交,并产生杂种后代的情况。

近年来,在青海、甘肃、四川,已有几处养鹿场开始驯养白唇鹿,其中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养鹿场养的最多,达到数百头。据统计,该场从1958年到1979年,共捕获幼白唇鹿710只,驯养成活363只,成活率为51.13%。另外,集体和个人也有分散饲养的。据报道,现已能实行放牧饲养,这不仅可以减少饲料费,节约劳动力,而且也有助于改变它的野生习性,增加繁殖率。

在国家保护动物名单中,只有3种鹿属于第一类,即白唇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总的说来还算不上是稀有珍奇动物,因为这种鹿不但在公园、动物园里容易看到,而且在国内有很多养鹿场大批地饲养着。但是仍可以把它归入珍稀动物的行列。 首先说“珍”。这种鹿的鹿茸是各种鹿茸中价格最高的,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另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等,也都有较高的价值。所以说它是一种珍贵动物。 其次是“稀”。家养的梅花鹿虽多,但野生的却特别稀少,不仅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的早已绝灭多年,连从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华南亚种和从前数量也很多的东北亚种,现在也都所剩无几,前途岌岌可危。至于台湾亚种,野外究竟还有没有,很成问题,恐怕只有到动物园里还能找到一些。所幸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先后又在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发现了一个梅花鹿新亚种,数量估计约有一二百头。它们经常活动于混交林边缘或林间草地,有时与牛群同在一片草地吃草,有时与苏门羚、黑麂一起休息。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处动物园还未展出过这个新亚种,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世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对残余野生梅花鹿的保护工作,应作为重点看待。江西彭泽县桃红岭是江西省唯一产梅花鹿的地方,估计这里还残留有100头左右的华南亚种,现在这里已被划为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梅花鹿亚种虽多,在形态上差别不大,只是在个体大小毛色深浅、斑点的多少和大小、背中线的长短和明显程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台湾亚种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东北亚种最大,肩高可超过110厘米,体重超过120公斤。

坡鹿“坡鹿”是海南岛上的俗名,分类学上的名称叫艾氏鹿,也叫眉杈鹿。共有三四个

亚种。在我国唯一的产地是海南岛。这里的鹿究竟是不是单独的一个亚种,至今还有意见分歧。

坡鹿的大小和梅花鹿差不多,属于中型鹿。肩高在105到110厘米之间,体重在60到100公斤之间,身上也有白斑,背部也有黑色中线。它的最主要特征是角形特殊,不同于梅花鹿乃至其他各种鹿。坡鹿的角有一个大而弯的眉杈,和后面的弯曲主枝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角度的弧形。主校下面不分杈,看来好像没有次杈、三杈,其实是分杈位置较高,长到主枝上端来了。由于眉杈特别发达,所以外国著作中大都叫它眉杈鹿。

解放前,坡鹿在海南岛上的分布比较广,似乎除了北部以外,岛上至少有9或10个县的山地上,有相当多的坡鹿生存。据估计,在解放初期还有300多只。由于滥猎,到1979年,岛上只有东方县的大田和白沙县的帮溪二地,残余不过30多只。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保护,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3年5月间的调查表明,东方县的总数已增到80只以上。生活在东方县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内的坡鹿,只经过一年多的人工保护,就已逐渐习惯跟人接近,有的走近村旁休息,有的对过往汽车、牛车也不逃避。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现在已将眉杈鹿,包括海南岛的坡鹿在内的各个亚种都划为第一级濒危动物,希望给予最严格的保护。

马鹿 我国产的马鹿,与欧洲产的赤鹿,是同种,不同亚种。我国的马鹿也不止一个亚种,而是有六七个亚种,在国际间都很罕见,而且其中的4个亚种只产于我国境内。

马鹿是大型鹿,身体之大仅次于驼鹿。北美洲产的马鹿,是个体最大的亚种,有的体重能超过400公斤。我国产的各亚种中,天山马鹿是仅次于北美马鹿的大型鹿。曾有一只天山马鹿的体重达到381公斤。一对庞大的角,左枝10杈,右枝9杈,主枝的长度达到152.4厘米,粗度达21.6厘米,两角的最大宽距达到117.5厘米。这些数字都远在欧亚各亚种之上,所以天山马鹿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都是国际间最受到重视的大猎兽之

一。同时,几乎所有的马鹿亚种都被认为是重要的狩猎兽。

在我国,虽然马鹿已经被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但至今仍然是事实上的“狩猎兽”。由于野生的梅花鹿已几乎被打光了,野生的马鹿就成了野生鹿茸最主要的供应者。就价格而论,马鹿的青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居第二位,比白唇鹿的岩茸和黑鹿的春茸都高,比驼鹿茸和驯鹿茸就更不用说了。所谓“关东青茸”就是东北马鹿的茸。1982年8月,《人民日报》上有一封读者来信,揭露天山马鹿的危机,说:“目前的野生天山马鹿每年正以3000头左右的速度锐减。照这样下去,不用多少年,野生马鹿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除了经济价值之外,也不可忽视马鹿的稀有性。我国所产的各马鹿亚种中,除了东北亚种黄臀马鹿和阿尔泰亚种阿尔泰赤鹿,在外国动物园能见到一些之外,其他如天山亚种天山马鹿、甘肃亚种白臀鹿、昌都亚种白鹿、西藏亚种寿鹿、叶尔羌亚种叶尔羌赤鹿等,在国外只保存有标本,活的基本上都是见不到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7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世界鹿类专家讨论会中,因寿鹿和叶尔羌赤鹿已有多年不闻消息,认为野生的可能已经灭绝,而白鹿也可能不存在了。事实上,寿鹿和白鹿还是有的,因为到西藏等地作区系调查的专家,在近几年还曾见过,而且听说在昌都等处的养鹿场中还养着一些,只不过动物园中没见过罢了。南疆现在也还有鹿,估计当属于叶尔羌亚种。

寿鹿产于西藏和不丹的边境地区;白鹿产于西藏的昌都和青海的边境;天山马鹿产于新疆天山西段北部地区;叶尔羌赤鹿产于南疆叶尔羌河到塔里木河流域;甘肃马鹿产于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和四川北部;阿尔泰赤鹿产于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东北马鹿产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关于马鹿的生活习性,常有人以为鹿群的首领,一定是一只最强有力的雄鹿。其实不然,鹿群平时只包括雌鹿、幼鹿和三岁以下的亚成雄鹿。亚成雄鹿一旦成熟,便离群别居,由几只另组成、个小组,自由行动,仅在逐偶时期才临时返群。至于老年或接近老年的雄鹿,或

则独居,或以两只较小的雄鹿为伴。每个鹿群都由一只年长而有威信的雌鹿担任首领。有时几个群合成一个大群,仍由一头雌鹿率领,而由另一只雌鹿担任助手,在行进时由它殿后。当鹿群进食或休息时,首领常昂首回顾、谛听,并嗅闻空气中有无异味。即使在逐偶斗争时期,那只雌鹿仍然保持它的首领地位。雄鹿的唯一作用似乎只在传种,因此它所关心的,只在于不许别的雄鹿接近或争夺这个鹿群。一旦逐偶期过去,它就再度离群而去。即使逐偶期尚未过去,倘若突然遇到危险来临,包括雄鹿的全鹿群,仍须追随领群的雌鹿逃走。但有时那只雄鹿可能独自离群远逃。在鹿群中,雌鹿之间彼此常相安无事。

每个鹿群都有两个领域。冬季领域位于低处,是基地。鹿群在这里觅食,配种,生育。夏季领域位于高处,鹿群在这里度夏。

雄鹿小组也有自己的冬夏领域,但它们的流动性较大于雌鹿群。一俟秋季逐偶期到来,雄鹿们就回到大群中,进行猛烈的斗争,夺取对这个领域的独占权和对雌鹿的交配权。被斗败的那些雄鹿只得巡回于领域的外围,候机找些进入的机会。

逐偶时期,雄鹿们几乎日夜都不休息,有时甚至整夜都能听到它们的吼声。它们进行搏斗较量,较弱的一方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常常是一跑了事,胜者也决不去追赶。 各地各亚种都在秋季逐偶。无论是在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也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也好,西藏喜马拉雅或其他山区也好,一般都在9月初到9月中发情,到10月中下旬告一段落。逐偶期过去之后,雄鹿们又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斗争时期作为武器的双角,继续留待过冬。一般都在3月间脱掉,不久重新生出有茸毛、有微血管的新角,这就是鹿茸。茸角发育长大,到变干变硬,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雄鹿需要吃大量的矿物质,尤其是盐和钙,这不仅要从食料中吸取,而且常要去找咸水坑或碱土地舐食。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供应,双角就发育得不够好。

马鹿身强力大,奔跑迅速,即使不用双角为武器,遇到一般的敌害,比如熊、豹、豺、狼之类,也能对付过去。如果遇上了老虎,马鹿只得逃避。

篇四 马鹿的种类
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我国养鹿是以生产鹿茸为主,茸鹿在我国分布很广,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因为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其皮革做衣、肉可食用、茸可入药,是人们捕杀的直接原因。建立鹿场是对鹿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是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一节 梅花鹿

(sika deer)【马鹿的种类】

图2-1 梅花鹿

俗称:花鹿(见图2-1)

原来野生梅花鹿分布很广,因为人为的破坏、环境的恶化,野生鹿的数量越来越少,我国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以东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吉林东丰、辽源、双阳、伊通、蛟河、辉南、辽宁西丰、内蒙古包头、浙江、海南等地,黑龙江、广东、河北、江苏、海南、山西也分布大量的梅花鹿。

梅花鹿大体分为6个亚种,即:华南亚种、东北亚种、四川亚种、山西亚种、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其中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种群已绝迹。我国饲养的梅花鹿多为东北亚种,现在有独立亚种群的梅花鹿有双阳型梅花鹿、东丰型梅花鹿(2004年3月23日被确认为梅花鹿之乡)、抚松型梅花鹿(长白山品系)、伊通型梅花鹿、龙潭山型梅花鹿。

梅花鹿性成熟16—18月龄,参加配种28月龄,发情高峰期在每年的10月

份,1胎1仔,双胎率4%左右,妊娠期226±5天,繁殖成活率90%。

【马鹿的种类】

第二节 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zeusi)

图2-2 马鹿

别名:黄臀鹿(见图2-2)【马鹿的种类】

内蒙中东部野生马鹿4万头左右,长白山、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辽宁、西藏等省区分布大量的马鹿。20世纪60年代陆续引入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东北马鹿产茸量低于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以东北马鹿作母本与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塔里木马鹿杂交,杂交公鹿产茸量95%超过父本,增产幅度达,公鹿6月龄开始生长初角,经破桃后初角茸鲜重达2.5千克左右,14月龄可参加配种,受胎率占60%,马母鹿年繁殖1胎1仔,双羔极少,妊娠期为245±6天,9—11月份为发情期,产仔高峰期为6月份。

第三节 白唇鹿 (white-lipped deer throld's deer)

俗称:白鼻鹿 (见图2-3)

白唇鹿是我国的稀有鹿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理塘、巴塘、西藏的昌都、达江、青海、云南省北部、甘肃等地。白唇鹿驯养难度大,繁殖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低于马鹿和梅花鹿。

图2-3 白唇鹿

【马鹿的种类】

第四节 水鹿

( rusa sambar)

图2-4 水鹿

俗称:黑鹿 (见图2-4)

水鹿体形酷似白唇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德、思茅、 勐腊、河口、屏边等地,广西的靖西、宁明、上思、四川的重庆、宜宾、康定、理塘、巴塘、西昌、木里、海南省的西沙群岛、湖南省的宣章 、新宁、绥宁、台湾省山地、贵洲北部等地。

大体分为4个亚种,即四川亚种、西南亚种、海南亚种、台湾亚种,产茸量低于马鹿。

第五节 坡鹿 (Eld's Thamin Bronantlered deer)【马鹿的种类】

图2-5 坡鹿

别名:泽鹿(见图2-5)

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和海南岛,解放初期,屯昌、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地数量最多,曾和家畜混群吃草。20世纪70年代初期,屯昌、州、乐东等地区的坡鹿适移,集中在昌江的大坡、十月东方的大田等区域,数量不足1000只。

第六节 驼鹿 (moose Elk)

俗称:堪达犴(见图2-6)

驼鹿因其象骆驼而得名,体形高大,我国驼鹿亚种只有一个,即Aacamecoides,愈显珍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驼鹿妊娠期为240天左右,5月下旬——6月下旬是产仔高峰期,双胎率在20%左右,仔鹿初生重10—12kg,育成期体重增长很快。

图2-6 驼鹿

第七节 驯鹿 (rein deer)

图2-7 驯鹿

别名:角鹿(见图2-7)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部额尔古纳旗,数量在900头左右,驯鹿公母鹿都长角,主要用于役用和奶食品加工,是森林山地、冰雪泥泞地段的交通工具,鹿茸形态象天女散花,枝杈不规则。

第八节 糜鹿 (Mi-deer;Milu;pere david's deer)

篇五 马鹿的种类
鹿品种介绍

⑴体型特性:梅花鹿中等体型,平均体重100—150公斤,肩高约1.3

—1.4米。

耳大呈直立状,颈细而较长,尾短,四肢细长和坚韧有力,善奔跑。尾短。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

【马鹿的种类】

⑵食性特性:梅花鹿是一种反刍动物,与牛羊相近。其食物主要为

嫩叶、树叶、野草等植物性饲料。借瘤胃内微生物的消化作用,而转化

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因此,如以大量精料饲养,反为不良。

⑶群居特性:梅花鹿喜好群居活动,群的大小与鹿的种类和生活环

境有关。野生驯鹿群可达数十数百只。环境安静、食物丰富、群体相对

大,反之则小。

伊犁马鹿是茸用大型鹿。体质结实,发育良好。公鹿有角,

母鹿无角。公鹿头大,额宽而凹,母鹿头中等,清秀、纤柔、眼

园、黄而明亮。耳薄、短小、灵活,耳外生有深色稀疏的毛,耳

内着生有灰白色柔密的毛。鼻直、鼻镜宽而黑,鼻孔开张良好。

口唇轮廓清晰。颈长略粗,颈肩结合良好。耆甲长而宽,背腰平

直,胸宽且深。荐宽、长而平,尾短粗、扁平、有黄浅白色毛。

四肢细长结实有力,关节明显,蹄质坚实。皮薄而有弹性。全身

毛色呈褐色,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体背、肢侧呈赤褐色,

颜面部、喉部及四肢内侧呈苍白色,臀斑呈淡黄色,冬季背线呈

灰褐色,臀斑早橙色,老年鹿一般毛色较深。

形态外貌特征:天山马鹿的体型较大,成年公鹿肩高 130~140厘米,体重240~330公斤;成年母鹿肩高120~125厘米,体重160~200公斤。天山马鹿的体型较东北马鹿短粗,胸深、腹围都较大。头大额宽,四肢健壮,尾较短。夏毛呈深灰褐色,冬毛呈浅灰褐色,臀斑呈白色或浅黄白色,并环绕灰黑色带。头、颈、四肢和腹部的被毛较体躯侧面色深,呈黑褐色生活习性:野生的天山马鹿大都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高的森林草原地带。清晨、傍晚前后出来觅食,春季到解冻的阳坡采食。待3月末始,活动在幼嫩的草场上,并经常到咸湖、碱滩上舔食。夏季到水草肥美的草原上采食,秋、冬两季到林间采食幼嫩的树枝、落叶、苔藓和各种果实。同时,天山马鹿的活动呈明显的季节性迁移,夏季蚊蠓多时迁移到高山的林间空地,到秋季又回到山底处。生产性能:天山马鹿的产茸性能是所有马鹿最高的,育成期的公鹿初角茸鲜重可达1.5~2.5公斤/付(破桃墩基础的鹿),1~ 10锯收三杈鲜茸平均单产为5.7公斤/付左右,到9锯或10锯时产茸量达到高峰,而且大部分可收取四杈型茸

白尾鹿

白尾鹿(White-tailed deer)或维吉尼亚鹿(Virginia deer),是美洲最常见的鹿,分布于从加拿大南部到北美洲北部一带的海岸线。这些在北部发现的鹿是最大的,从地面到其肩膀高达4英尺(1.2米),重达200到400磅(90到180千克)。夏季白尾鹿毛色为有光泽的红色,冬季呈蓝灰色。但身体下面部分和尾巴是白色的。

白尾鹿生活方式为独居,或是一只雄鹿和两到三只雌鹿群居。白尾鹿可称得上是快速奔跑和跳高的好手,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30英里(48千米/小时),跳高高度可达8英尺(2.4米)。当白尾鹿在逃离危险的时候,其白色的尾巴总是竖立的。

篇六 马鹿的种类
中国鹿的分类

中国鹿的分类

中国是世界上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鹿是我国及其重要的自然财富。我国是鹿类动物的发源地,野生鹿类资源丰富,曾分布极为广泛。

鹿类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nantia)、鹿科(Cervidae)动物。目前多数分类学家认为,鹿科动物的共同特征是:眼眶前有眶下脉,足有蹄腺,肝脏无胆囊。根据此类标准,世界上有40多种鹿,中国有16种鹿。

中国现存的鹿科动物共计9属,16种,其中鹿亚科7种,空齿鹿亚科3种,獐亚科1种,麂亚科5种。种的分类如下:

鹿科Cervidae

一、獐亚科Hydropotiae

1、獐属Hydropotes

1.1獐Hydroptes inermis swindoe,1870

二、麂亚科Mumtialinae

1、毛冠属 Elaphodus

1.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1871

2、麂属Muntiacus

2.1黄麂(小麂)Muntiacus reevesi ogliby,1839

2.2黑麂(毛额黄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1875

2.3赤麂Muntiacus muntjak Iimmermann,1780

2.4菲氏麂Muntiacus feae Thomas & Doria,1889

三、鹿亚科Cervinace

1、斑鹿属Axis

1.1豚鹿Axis porcinus Zimmermann,1780

2、鹿属Cervus

2.1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ek,1838

2.2马鹿Cervus elephus Linnaeus,1758

2.3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1838

2.4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1792

2.5坡鹿Cervus eldi M’clellande,1842

3、麋鹿属Elaphurus

3.1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ue-Eewards,1866

四、空齿亚科Odocoileinae

1、驯鹿属Rangifer

1.1驯鹿Rangifer tarandus Cinneus,1758

2、驼鹿属Alces

2.1驼鹿Alces alces Linnaeus,1758

3、狍属Capreolus

3.1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

鹿科动物是我国蹄类动物的最大一科,其中麂属的大部分种类,以及獐、毛冠鹿、麋鹿、白唇鹿等均系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种类。

獐亚科Hydropotinae是小型的鹿类,是唯一雌雄均没有角的鹿。獐属Hydropotes仅獐属Hydropotes inermis-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地,而朝鲜北部以及邻近的我国辽宁边境地区也有分布。

麂亚科Muntiacinae是小型的鹿类,有小型的角,同时也有獠牙,角内弯,不分叉或仅分一小叉。现存麂亚科仅有2属,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地。毛冠鹿属Elaphodus属,仅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一种,除可见于缅甸北部外,基本为我国南部的特产。麂鹿Muntiacus种类略多,近年还有新种被发现,其中黑麂Muntiaus crinifrons和黄麂Muntiaus reevesi等为我国特产。

鹿亚科Cervinace是中、大型的鹿类,雄性,有分叉的角,雌性无角,幼鹿身上有多花斑,有些种类花斑在成年后消失,有些种类则终生保留。现存的鹿亚科仅有3属。麋鹿Elaphurus仅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一种,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北,为我国特产,野生的早已灭绝。斑麋鹿属Axis仅豚鹿Axis porcious一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经消失,在国外分布于南亚、东南亚。鹿属Cervus是鹿亚科最大一属,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水鹿Cervus unicdor分布在华南、西南;坡鹿Cervus eldi分布在海南岛;马鹿Cervus elaphus分布在东北、西北;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分布在青海、

四川、西藏接壤处的高原地带。鹿属中我国最著名的种类是梅花鹿和白唇鹿,其中梅花鹿以产珍贵的鹿茸而闻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野生的梅花鹿非常稀少,有些亚种野生者可能已经灭绝;白唇鹿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鹿类,非常珍贵。

空齿鹿亚科Odocoileinae是非常多样化的一个类群,成员差异较大。我国驼鹿属Alces仅驼鹿Alces alces一种,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鹿,驯鹿属Rangifer仅驯鹿Rangifer tarandus一种,是唯一雌雄均有角的鹿,驼鹿和驯鹿我国仅见于东北部分地区,数量稀少,其中驯鹿为半野生。狍属Capreolus仅Capreolus capreolus一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国现存16种鹿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梅花鹿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比较小;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6分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

◆马鹿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24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

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

马鹿是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4个亚种,中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 头与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尾巴较短。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的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

夏毛短,没有绒毛,通体呈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乎盖住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

◆白唇鹿

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又名黄鹿,白鼻鹿,“哈马”(藏语),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 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中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

白唇鹿体形高大,体重在3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耳长而尖。通体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无绒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别。鼻端两侧、下唇记下颌白色。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

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黄臀鹿” 。

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白唇鹿被毛的形态进行了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髓质形态为蜂窝状网格型;皮质呈退化状态。针毛具有很强的保温性,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白唇鹿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密集,功能活跃,还可见到肥大的线粒体,和是机体对低氧环境代偿的结果。

◆水鹿

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身长140~260厘米,尾长20~3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最大的可达300多千克。体型粗壮接近马鹿。雌鹿较矮小。水鹿泪窝较大,鼻镜黑色,颈毛较长,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长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线,臀周围呈锈棕色,无臀斑。茸角为单门桩,眉枝。喜水,常活动于水边,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稀树的草场和高草地带,清晨、黄昏觅食。雨后特别活跃。平时单独活动,有一定的行动路线。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雄鹿长着粗长的三叉角,最长者可达 1米。毛色呈浅棕色或黑褐色,雌鹿略带红色。颈上有深褐色鬃毛。体毛一般为暗栗棕色,臂部无白色斑,颌下、腹部、四肢内侧、尾巴底下为黄白色。

与其他鹿种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角小、分叉少;门齿活动;颈腹部有手掌大的一块倒生逆行毛;毛呈偏圆波浪形弯曲。

水鹿体毛粗糙而稀疏,雄兽背部一般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雌兽体色比雄兽较浅且略带红色,也有棕褐色、灰褐色的个体。颈部沿背中线直达尾

篇七 马鹿的种类
鹿茸的种类形态


马鹿的种类相关热词搜索:陆军马鹿 东北马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马鹿的种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马鹿的种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481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