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2017-06-21 09:06: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共6篇)蘑菇栽培技术:在秸秆泥土墙里种蘑菇[科技苑]创新有道(1)“墙”上种蘑菇 过去,稻麦草需要粉碎处理后才能种菇;现在,随着一项具有创新性的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出,无需粉碎稻麦草也可以用来做培养料了。更有意义的是,将处理后的长秸秆垒起来,外部抹上泥土后,形状如墙,从这堵“墙”里面长出来的食用菌会更壮实,产...

篇一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蘑菇栽培技术:在秸秆泥土墙里种蘑菇

  [科技苑]创新有道(1)“墙”上种蘑菇

  过去,稻麦草需要粉碎处理后才能种菇;现在,随着一项具有创新性的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出,无需粉碎稻麦草也可以用来做培养料了。更有意义的是,将处理后的长秸秆垒起来,外部抹上泥土后,形状如墙,从这堵“墙”里面长出来的食用菌会更壮实,产量更高,超过传统的栽培方法。本期节目主要介绍这一独特栽培方式的关键技术环节:长秸秆的处理、菌墙的制作技术、日常管理要求。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这几年被我们说得最多,叫得最响的词是什么呢?是“创新”这两个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等等。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话题就和“创新”有关。比如蘑菇栽培,普遍应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架床式栽培,就是把培养料放在架床上,另一种是袋式栽培,就是把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播上菌种后,埋在地里或摞起来培养。可安徽省肥西县的蘑菇种植大户丁伦保,却研究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栽培方法——在泥土墙里种蘑菇。

  去年冬季的几场暴雪,让丁伦保的蘑菇大棚先后倒塌。今年三月,在刚刚重建的大棚里,我们见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栽培方法。

   一堵堵的泥土墙上,生长着一朵朵壮实的蘑菇。

  (采访)丁:我们从外表看的是一个泥墙,实际上里面是稻草,就是我们这样的长稻草,这个长稻草上面,你看这个雪白的就是菌丝,就是菌丝。……像我们这一个菌墙总共使用的稻草大概是50~60斤。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平菇。那五六十斤的长稻草能产多少平菇呢?老丁告诉我们,播种一次,能收三四茬菇,最低能收45斤,最高时可以达到60斤。从摞菌墙到收最后一茬菇,大约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采访)丁:如果我们按照最低的价格来计算,一块钱一斤,那么这一个菌墙就可以产生的效益就是50块钱,那么我们要除去10块钱的成本,我们净赚40块钱,那如果说我们是卖到两块钱一斤、三块钱一斤,这个效益更为客观。

  传统的蘑菇种植,大多利用棉籽壳做培养料。随着棉籽壳价格的不断上涨,蘑菇的种植成本越来越高。以平菇为例,在合肥地区,用棉籽壳种植,投入一元钱,只收入2元。而用长稻草栽培,投入一元可以收入4元,效益是棉籽壳的3倍。而且,还节省了劳力投入。

  (采访)陶:和棉籽壳栽培相比的话,在劳动力投入这块,将近节约一半的劳力。

  老丁不仅用长稻草种出了平菇,还种出了秀珍菇、鸡腿菇、双孢菇等食用菌。

  长稻草不用粉碎,就能替代棉籽壳用来栽培蘑菇,而且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这是丁保伦的一项创新技术。

  (采访)萧:这一项成果也获得了我们安徽省科技厅的鉴定,获得了很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这一新技术的另一个意义是变废为宝,农村大量的稻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丁伦保是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食用菌生产已经有二十多年,从2006年起,就和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一道,探索稻草栽培食用菌的新途径。

  老丁知道,稻草来源广,成本低,如果能用它来栽培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平菇或者鸡腿菇、双孢菇,那发展前景肯定很好。

  (采访)陶:粉碎的颗粒是多大,多小,我们在研究角度上都很模糊,农民朋友做起来肯定更模糊了。

  (采访)丁:如果需要粉碎,劳动强度很大,前期如果投入很大,很难把这个技术推广。

  丁伦保决心在长稻草上做文章,希望不经过粉碎,就能作为蘑菇的培养料。2006年,他开始了第一次实践,用长稻草试种平菇。

  老丁将用水浸泡后的长稻草直接铺在菌床上,撒上平菇菌种,盖上塑料薄膜,抱着成功的希望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结果。

  (采访)丁:当时一个菇都没出,全部污染了,一个菇都没有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丁赶紧请教专家。

  安徽农大的陶教授看了以后说,问题主要出在稻草上,因为稻草上面有一层蜡,如果不处理掉,它就不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

  原来,平菇菌丝生长的主要营养是稻草里的纤维素,但这些纤维被稻草外表的蜡质紧紧地包裹着,菌丝想要进入稻草内部吸收营养的时候,就会遇到蜡质层的阻碍而无法向前延伸。得不到营养,平菇的菌丝就长不了,杂菌反而长起来了。那该怎么办呢?

  陶教授告诉老丁,用石灰水浸泡,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石灰水浸泡稻草后,能分解掉稻草上的蜡质,软化稻草,这样,菌丝就能顺利地进入稻草吸收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了。

  (采访)陶:让食用菌能够很快能够切入料中。我们专业上叫吃料,长进去。

  一百公斤水加入一到一点二公斤的石灰。浸泡时,他们把稻草全部淹没在石灰水中,并用木板压实。那要浸泡多长时间呢?老丁说,根据气温来定。

  (采访)丁:也就是说在25度以下的,我们大概浸泡5~7天,如果高于30度的这样一个温度,我们泡3~4天,这个草就浸泡好了。

  石灰除了能够破坏稻草表面的蜡以外,还具有杀菌的作用,但如果残留在稻草中,菌丝也会被它杀死的,所以,老丁他们把稻草捞出后,再用清水冲洗一遍,去掉残留在稻草上的石灰,然后进行晾晒,沥掉多余的水分。

  稻草要晾晒到什么程度才适合菌丝生长呢?老丁说,稻草的含水率在65%的时候最适合菌丝的生长。那怎么控制好这个含水率呢?方法很简单。

  (采访)丁:我们怎么测定稻麦草的含水量为65%呢,我们就抓一把草,用手紧扭,有水珠出现而不滴,这就是65%。如果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了,那这个就是70%了,如果我们使劲地扭,扭不出来水分,那么这样的就是达不到65%。就是在65%菌丝生长最为理想。

  (主持人)稻草处理好了,把蜡也去掉了,丁伦保再次进行栽培试验,他还是把菌床建在地面,铺上长稻草后,撒上菌种,盖上薄膜,他希望不久能给自己带来惊喜。结果还是令他大失所望。

  老丁看到,用石灰水处理后的长稻草直接放在地面栽培,能够出菇,但菌丝少,出菇率不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观察和分析,老丁认为,影响菌丝发育和蘑菇生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稻草的营养不够!菌丝和蘑菇的生长,除了需要大量纤维素以外,还需要氮素等营养元素,稻草里虽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但缺少氮素,所以影响了菌丝的发育和蘑菇的生长。二是水分不足!老丁是把稻草直接铺在菌床上,没有加其他培养料,稻草疏松,很容易失水。没有水分,菌丝就长不了。

  老丁想,如果像传统种蘑菇用菌袋装培养料那样,也用塑料薄膜把长稻草包起来,这样,水分不就跑不了吗?但是,浸泡后的稻草又长又松又软,要想做成菌袋可不太容易,除非有一个能固定形状的工具。

  (采访)丁:后来我想,能否搞个木板,把它钉一钉。在我们农村,过去我们做房子,我们砌房的土块,就是用模具把那个土打成一块一块的,我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

  是啊,要是有了固定的模具,不就可以像打土砖一样,把长稻草做成一块一块的菌包了。

  想到了就做。老丁他们经过实践摸索,最后把模具的规格调整到长120厘米,宽和高各20厘米。

  (采访)丁:这一种最好,不论从发菌,从出菇,或者从我们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种是最好的。

  模具,只是打菌包的基础工具。铺上塑料薄膜,才能把长稻草打成菌包。做成了菌包,那长稻草里面的水分就不容易蒸发流失,这样,保湿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营养不足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采访)丁:我们配制一些基质和菌种混合在一起,包入菌包里面。

  也就是说,老丁他们在播菌种的时候,又加入了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比如棉籽壳或者玉米心。

  (采访)丁:这个基质是灵活的,比如说你有棉籽壳,那就搞棉籽壳,我有玉米心,就用玉米心。

  棉籽壳和玉米心里面都有菌丝和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加上稻草里含有的纤维素,菌丝发育和蘑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基本就能够满足了。

  老丁他们将做好的菌包堆放在一起,等待着菌丝的发育、生长。

篇二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

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

系 名 称 园 林 园 艺 系

专业名称 园 林 技 术

班 级 园 林10-1 班

学生姓名 初文藩

指导教师 林 蓉

目 录

摘 要...............................................................................2

关键词..............................................................................2

1食用菌菌种的培养技术..........................................................2

1.1母种的获得....................................................................2

1.1.1种菇(耳)选择.............................................................2

1.1.2母种培养基的制作...........................................................3

1.1.3.组织分离.....................................................................5

1.1.4母种的扩大繁殖保藏.........................................................5

2.原种生产.........................................................................5

2.1.原种配方.......................................................................5

2.2.接种............................................................................5

2.3.养菌............................................................................6

3.栽培种生产.......................................................................6

3.1.栽培种配方.....................................................................6

3.2.制作方法.......................................................................6

3.3.接种与培养.....................................................................6

4 养殖技术.........................................................................6

4.1菇房的搭建.....................................................................6

4.2栽培时间安排..................................................................6

4.3菌株选择......................................................................6

4.4培养料配方....................................................................7

4.5培养料制备....................................................................7

4.5培养料制备....................................................................7

4.6菇房消毒、铺料、播种 进料.................................................7

4.7出菇管理.......................................................................7

4.8 采收............................................................................7 5多吃食用菌有好处 .................................................................7

参考文献.............................................................................8

....8

食用菌的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及养殖技术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园林园艺系 园林10-1班 初文藩

摘 要:本文介绍了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培养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生产的了解来阐述如何培养食用菌成活率更高,以及养殖技术和食用菌对人体的好处 。 关键词:食用菌 菌种生产 养殖技术

食用菌是一类有大型可食子实体的高等真菌(蕈菌),被人们称为菇、蘑、菌、蕈、芝、苓、耳、茸等。

食用菌具有独特的保健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 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 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食用菌中赖氨酸含量丰富,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谷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赖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当丰富。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 都高于肉类,草菇Vc含量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 香菇Vd原含量高达128国际单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VD,促进对促进对钙的吸收。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生产的成功与失败,优良的菌种是栽培成功的基本条件,劣质菌种会使食用菌生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而菌种生产技术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菌种质量,近年来,我省食用菌生产发展迅猛,但菌种生产管理相对滞后,生产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生产技术本身没有被生产者正确掌握,因此,菌种质量优劣不定,成本举高不下,对食用菌规模化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的食用菌教学、科研与生产中,总结出的这套食用菌菌种生产实用技术,具有操作容易、设备简单、高效实用、成功率高、污染率低等特点,解决了大批量生产菌种数量难满足、质量无保证的难题。

1.食用菌菌种的培养技术

1.1母种的获得

母种可选用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基质分离法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得到,但由于孢子分离法的分离对象是有性孢子,因此变异机率高,这一方面为我们选育优良菌株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菌种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菌种科研单位常用此法选育、复壮菌种,而菌种生产单位则不宜采用它获取母种。用基质分离法获得的菌种生活力很弱,不经出菇试验不能当作母种使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种不易发生变异,能保持原菌种的优良特性是菌种生产单位获得母种的主要方法。

1.1.1种菇(耳)选择

种菇就是可作分离材料的子实体,被选用的条件是:朵形完整、商品性状优良、生物学性状典型、无病虫、无破损、菌盖尚未展开、孢子还未弹射,成熟度在60-70%之间的幼菇或幼耳。

1.1.2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配方: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蛋白胨5g,酵母膏3g,100万单位的青霉素100mg,80万单位的链霉素100mg,水1000ml。

作法:将马铃薯洗净、取皮、挖眼、切成约2cm见方的小方块,投入1000ml水中煮30min,煮时防糊、防溢,过滤取汁;→加入琼脂继续加热使其溶化,然后加水补充至1000ml;→再加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青霉素和链霉素搅拌溶化至均匀;→趁热分装试管和三角瓶并加棉塞包扎;→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当温度达到121℃时灭菌lh;→把试管倾成斜面,把三角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使其凝固成固体平板培养基;→待用。

1.1.3.组织分离

组织分离法适合于平菇、金针菇、白灵菇、杏孢菇、鸡腿菇、双孢菇等菇类和黑木耳、银耳等耳类食用菌,其操作方法和过程依次为:把选好的种菇(耳)用清水冲洗;→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表面余水;→在无菌室内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再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表面余水;→用70%的乙醇擦洗菇(耳)表面;→用无菌的手术刀把菇体从菌盖与菌柄交接处切开;→用无菌的小尖头镊子从菇体切口处撕取小米粒大小的菌肉一块放置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每个平板上放置3-5块菌肉;→把平板倒置于20-25℃的恒温培养箱

中连续培养3-5d;→在无菌室内按无菌操作要求;用接种针从生长正常,没有污染的菌落上挑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菌丝放置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把试管放在20-25℃的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8~10d菌丝长满斜面即得到母种。

1.1.4.母种的扩大繁殖与保藏

在用于扩大繁殖母种的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是防止格兰氏染色阴性菌和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胨和酵母膏可保证母种健壮生长;但转管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这是保证母种质量,防止菌种退化的关键。母种转管必须在无菌室中实施无菌操作,转管前首先要对无菌室消毒,消毒的方法和程序是:清扫室内、用清水在空气中喷雾、擦洗桌面地面等;→1‰新吉尔灭擦洗桌面、椅面及墙面等;→点燃克霉净(用量4-6g/m3)熏蒸,同时打开紫外线灯照射1h即可达到消毒目的。消毒结束就开始母种转管,一般一支母种一次可扩大成25支母种,转管两次就可得到600多支,转管后贴好标签,置于20-25℃的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8-10d菌丝即可长满整个斜面,培养过程中勤观察及时淘汰有污染的试管,把培养好的试管母种及时用于原种生产或放在4℃的冰箱中保藏。

2.原种生产

2.1.原种配方

配方1:高梁80%,木屑13.8%,麦麸1.6%,玉米面1.6%,豆饼粉2%,石膏粉0.5%,石灰0.3%,克菌剂0.1%,增氧剂0.1%,含水量60%。本配方适合鸡腿菇、平菇、白灵菇、杏孢菇等草腐菌类原种的生产。具有发菌快、吃料快、菌丝健壮、污染小、成品率高等特点

制作方法:

先把高梁放在温度为70-80℃,ph值12-13的石灰水中,浸泡2-3d,泡至种皮发软,种胚由白为青,由硬变软,子粒完全膨胀后捞起,沥去余水,待用。把木屑、麦麸等辅料按比例称取,干拌均匀,然后按料:水=1:1.3-1.4的比例加水拌匀,堆闷约24h;之后,取20%辅料与高梁混合,并掺拌均匀,开始装瓶,先在瓶底装1cm厚的辅料,辅料上面装高梁,瓶口处再装1cm厚的辅料,整平、压实料面,在料面中央打一直径2cm,深至瓶底的孔,擦净瓶口,用两层报纸一层塑料包扎封口,装筐灭菌,若用常压蒸汽灭菌,则温度达到100℃,维持10h;若用高压蒸汽灭菌,则温度达到121℃,维持1h

篇三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

200722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

周秦福

(福建省福鼎市食用菌办公室,福建福鼎355200)

摘要分别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免加温发酵等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指出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

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17世纪以来,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基础理论;应用

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是蘑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历来是蘑菇生产的科研攻关课题之一。培养料的发酵技术经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由最初的简单堆肥发酵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免加温发酵技术,并在蘑菇生产上逐渐推广。福鼎市是全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产销量占福建省产销量的30%左右。在从事30多年的蘑菇生产实践经验和培养料发酵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笔者对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粗浅论述如下。

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二次发用于栽培蘑菇,产量也相应提高。

酵技术,亦称后发酵、巴氏消毒。二次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1)升温阶段,即巴氏消毒阶段。这个阶段要在57 ̄60℃高温下维持6 ̄8h,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杀死病原菌、寄生虫以及各类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虫;二是促使嗜热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类;三是前发酵的粪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质一类化合物供蘑菇菌丝利用。

(2)控温阶段。这个阶段要适时通风降温至48 ̄52℃并维持4 ̄6d,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养料中氧的供应状况,创造嗜热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态环境。嗜热放线菌利用堆肥在发酵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氮源,嗜热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质降解,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蘑菇菌丝吸收;二是继续杀死病原菌。

11.1

一次发酵技术基础理论

蘑菇培养料的一次发酵技术,亦称常规的传统发酵技【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术,根据辛登—豪泽短期堆制的原理发展而成。通过采用物理调控,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其生长繁殖,经生化作用后积蓄了蘑菇生产所需的营养物质。

2.2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规堆制前发酵的培养料应迅速搬

1.2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基本上采用这

项技术,其技术流程:草料预湿———建堆(加入配料)———一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后翻堆———上料铺床,共要翻6次堆;发酵程式(天数)分别是7d、若6d、5d、4d、3d,总计28d。用早稻草作为培养料则需25d。一次发酵技术工艺简单,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领掌握不好,极易影响发酵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发酵质量差,不是厌气发酵的比重大(烂料多),就是冷却层比重大(生料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缺点,我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采用改进三角架”增氧发酵法,比常规发酵在技术上有了创新,效的“

果较好,但该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发酵时间长,费时;二是翻堆次数多,费工;三是劳动强度大,费力;四是养分损耗大,耗料。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我市田春菇栽培上。

进菇房进行后发酵处理,培养料应集中堆放于中间3层床架上,底层不放料。堆放时要求培养料疏松、厚薄均匀,并密闭四周薄膜,促其自热。当升温至48 ̄52℃时,进行蒸气加热巴氏消毒(亦可采用明火加温法),使料温升至57 ̄60℃,保持8 ̄10h后,控制炉火,降温至50 ̄52℃,保持此温度继续培养4 ̄6d。视料温情况启闭地面薄膜通风1 ̄2次,每次数分钟,待培养料氨味消失,并大量繁殖白色嗜热性放线菌后,即可结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培养至氨味消失。

我市近20多年来一直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生产中要注意:①在后发酵期间,测温时,人不能进入菇房,只能将温度计置于竹竿内前端,由菇房外插入料中测温;②发酵结束,进入菇房前必须打开四周薄膜通风换气,以防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

3免加温发酵技术3.1

基础理论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微生物调控技术,在强势复苏型有益微生物群体增殖活动的主导作用下,迫使其他微生物顺从,进而使培养料进行有价值地发酵。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活动,原来不能共生的菌类,通过相互交换食饵和生成条件,达到共同生存、发展的目的。例如: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可将来自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抗氧化物质、氨基酸、糖类等各种有利的物质;固

(下转第52页)

基础理论

好氧发1934年,美国科学家兰伯特分别用厌氧发酵区、

22.1

二次发酵技术

酵区、干燥冷却区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经研究,发现用好氧发酵区的堆肥栽培蘑菇,产量最高;而其他温度区的堆料,再经过50~55℃高温,并结合适当增氧堆制再次发酵后

作者简介收稿日期

周秦福(1960-),男,福建福鼎人,大专学历,长期从事食用【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菌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2007-09-17

有利于绿化苗木的流通。

200722规模化经营过渡。政府通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专业化生产、

过必要行政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出台优惠政策,使苗木生产企业(或花农)成片生产,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规范化的苗木市场,利于花卉苗木的流通。如我省在漳州建立花卉走廊,集花卉生产基地、花卉批发市场为一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建立“公司+花农”生产销售模式,适合福建省情。通过这种形式,内联花农,外联市场,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生产品种和规模确定、新技术的传播和产品营销,花农按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经济结合体,有利于花卉苗木生产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避免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

3.43.4.1

依靠科技,发展苗木生产

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地方特色品种。我省有丰富的花

卉种质资源,要利用这一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对当地传统的名花、市花进行上规模、上档次的开发利用;并立足我省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尽快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苗木品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新品种的培育。

3.4.2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苗木质量。从总体上说,园林苗

圃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除国营苗圃职工及传统的花农有一定实践经验外,大部分人是从菜农转过来或在种植结构调整中新涌现出的花农,这些生产者普遍都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是造成目前苗木质量差、效益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依靠科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苗木生产的发展。苗木生产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从业人员到农林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培训,让他们掌握苗木的基本知识,如苗木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长特性、田间管理技术,逐渐提高全体花农的技术素质,实现苗木生产规范化。

3.7建立苗木信息网络系统

花卉科当前,信息网络发展突飞猛进,网上花卉交易、

研和花卉资源等发展非常迅速。福建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和完善园林苗木产业的网上建设,尽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福建已有一批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在网上发布花卉科研、生产、交易等信息,已构成网络花木销售系统雏形,但有待进一步完善,真正发挥其网上交易功能,促进全省苗木业的更大发展。

3.5审慎引进,积极消化

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是我省园林苗木生产的有效捷径

之一;但引进新品种时,一定要慎重。一是在引进新品种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切忌盲目;二要引进国内外新推出的品种,避免引进淘汰品种;三是引进新品种,要做好隔离检疫、试种工作,经示范种植,再推广生产。

4参考文献

3.6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苗圃生产者应面对现实,尽快改变

[1]蔡幼华.福建花卉稳中求进[J].中国花卉园艺,2001(2):16.——福建花卉的“五破“和“五立”[J].中国花[2]林敏和.观念创新促发展—

卉园艺,2001(4):10-11.罗[3]光和.抓调整促进花卉业全面发展[J].中国花卉园艺,2001(7):11-13.

世贸”后八闽花卉业将如何发展[J].2000年福建热[4]何忠春.中国加入”

作科技,2000(4):20-21.

!!!!!!!!!!!!!!!!!!!!!!!!!!!!!!!!!!!!!!!!!!!!!!!

(上接第50页)

氮菌是好气菌,可将大气中的氮变成蘑菇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固氮菌以有机质为食饵,它的排泄物是光合细菌喜食的食饵,而光合细菌排泄物是固氮菌的食饵。这种食饵交换循环建立以后,一旦固氮菌过分繁殖则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光合菌的作用,就能够共存。总的来说,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动,使培养料在发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质,集结能量抑制,消减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蘑菇培养料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蘑菇菌丝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氧量,从而造成局部厌氧发酵。

(2)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透气增氧,增加物料间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由于增温催熟剂中有益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通气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料发酵。建堆后,可用钢钎(30cm×30cm)从料堆由上向下打穿后并左右晃动,使孔尽可能大些。

(3)覆盖物选择。覆盖物以透气保温的草帘或麻袋为好,特别是秋后较多地区如不加覆盖物很容易因物料表面水分蒸发而导致料堆表层缺水而造成有益微生物分布不到而处理不周。最好是建堆,打孔后在离料5 ̄10cm做一小塑料拱棚,顺着料堆长的两面一定要压实,仅在拱棚的两头留一小通风孔,这样即可形成保温、保湿、通风的小环境。经栽培试验,与传统发酵法相比较,这项技术可提高发酵价值,降低养分消耗,使蘑菇产量增产10%以上。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在传统加温后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是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弱点,省时省工、增产增效,容易被菇农所接受和掌握。推广应用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3.2应用

——建堆(加肥、免加温发酵技术工艺流程:稻草预温—

加发酵剂)———一翻———二翻———三翻(加石灰和石膏)———四翻———上料铺床,发酵程式(天数)分别为5d、4d、4d、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3d,总计20~22d。

(1)堆料不宜过高,最好是80cm左右为宜。若冬天堆料可适当加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00cm,宽、长不限,可根据地形而定;由于增温催熟剂的加入,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群体繁殖非常迅速,温度上升的非常快,若按传统方法堆料过高,则很容易因中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营养损耗;同时由于过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软化导致物料间空隙度缩小而减少供

篇四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蘑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

蘑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

蘑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是指培养料经过堆制,在最后一次翻堆后、当料温升至50℃~60℃时趁热运进发酵室,在10~12个小时内升温至60℃~62℃并保持4~6个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至48℃~52℃并保持4~5天。实践证明,培养料二次发酵后栽培蘑菇,产量比一次发酵的高出40%左右。现介绍两种常用的二次发酵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室内加温后发酵

选择密闭性较好的菇房关闭门窗,堵塞通风口。在第一次发酵第三次翻堆后,当料温升至 50℃~60℃时将培养料趁热运进菇房,集中堆放在中层。当料温为45℃时,立即将室外旺盛燃烧的煤炉搬进菇房,用猛火升温。为保证菇房内的湿度,可在煤炉上放一锅水。升温时间越短越好,应在10~12个小时内达到60℃~62℃并保持4个小时。然后,开窗通风,使温度降至48℃~52℃并保持4天。

室外覆膜后发酵

选好发酵场地,砌好通风道或在堆制过程中用木棒留通气孔。以通风道为中轴,将培养料翻至二次发酵场地,堆成1.5~2m宽、0.8~1m高的料堆,用竹竿在料堆上弯成弓形支架,两端插入地下,支架与料堆距离约30cm,用薄膜覆盖在上面,四周压紧,即可进行二次发酵。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二次发酵,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二次发酵是在一次发酵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要保证一次发酵的质量。②

散堆后,培养料要尽快搬入房中,集中堆放,不要散开,以放在中层为宜。③要注意培养料的含水量。在二次发酵前要补足水分,用石灰水调整含水量至65%~70%、ph值为7.5~8。④二次发酵的温度为55℃~60℃并保持4个小时,控温阶段保持48℃~53℃4天。⑤适时结束发酵,通风降温,以保证培养料的发酵质量。二次发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一次发酵时间的长短及料熟程度,一次发酵时间长且料偏熟时,二次发酵的时间可缩短。⑥二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如散发出甜香味且无氨臭味、颜色为深棕红色、表面长有白色放线菌时,即为发酵成功。

篇五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双孢蘑菇高产栽培培养料的配制和制作

篇六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

中国食用菌2009,28(1):3~5

EDIBLEFUNGIOFCHINA

CN53-1054/QISSN1003-8310

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

卢政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4)

摘要:堆制良好的培养料是栽培获得优质、高产双孢蘑菇的基本保证,随着全世界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的广泛交流和跨

领域技术的集成应用,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取得了飞跃发展。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历史变革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希望为双孢蘑菇栽培者提供一些信息。

关键词: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中图分类号:S64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09)01-0003-03

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栽培生产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将农业和畜牧业的废弃物发酵转化成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必需养分,最终转化成优良植物蛋白食物。和其它食品产业相比,双孢蘑菇的生产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是极微的,反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在过去半个世纪内,世界各国的双孢蘑菇产业,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都取得飞跃式的发展。根据2004年资料统计,世界双孢蘑菇总产量已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

作。待料堆沉实后摊开、抖动、混合,淋水并重新堆跺,这种堆制方式在经过长期的经验摸索和总结后,基本形成了大约要经过6次翻堆的堆制技术,翻堆间隔分别为7d~

6d~5d~4d~3d~2d~播种,整个堆制周期约为28d。同

时,双孢蘑菇栽培者还发现加入石膏会明显改善堆肥油腻粘重的问题,这种方法显著改善了堆料的堆制效果,这样的培养料堆制技术一直延续到1935年。今天,中国局部地区仍在应用这种堆制技术。

45%,双孢蘑菇已成为全世界栽培面积和消费量最大的草

腐生食用菌,其中又以中国的双孢蘑菇生产量上升最为迅猛,生产比重稳步上升。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双孢蘑菇生产技术的更新变革速度是明显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尤其是双孢蘑菇的培养料堆制技术,而堆制良好的培养料是栽培获得优质、高产双孢蘑菇的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

2

二次发酵堆制技术的形成

1934年,美国Lambert发现,堆制过程中的料堆形成

了不同温度发酵区,不同区内温度差异较大,微生物形态差异明显,于是将其划分为A、B、C、D4个区域。A区为表皮层,热量流失快,温度较低,堆料外生内湿;B区为比较干燥的料层,有较多的放线菌白斑;C区为料堆内发酵最佳的部分,温度多维持在50℃~75℃;D区为厌氧发酵区,此区的料湿、粘,具不良气味。通过栽培试验,

1

培养料堆制的传统发酵方法

1660年,法国人利用漂洗过成熟野蘑菇(长在废弃

Lambert发现C区的50℃~55℃区域内堆肥栽培效果最好,

其它区的劣质堆肥重新放在较适宜的C区内发酵,可以继续改进质量。于是Lambert尝试把发酵料置于能维持温度

的甜瓜温床堆肥上)的水浇洒马厩肥,让其出菇,开创了双孢蘑菇商业性栽培的先河。1707年,法国的植物学家【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Tournefort著书介绍了最早的蘑菇栽培技术。1835年前后,

覆土促进双孢蘑菇增产的技术使得双孢蘑菇的栽培逐渐在欧洲推广开。1910年,美国建设的可加热和空气流通性能好的标准式菇房,迅速在欧美得到普及。1918年,Lam-

50℃~55℃的房间内2d~3d,发现能够明显改良堆肥质量,

减少病虫害,单产得到显著提高。这对翻堆操作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而且创造了二次发酵的最初模型,现称为控温发酵。

随后,生物学家在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发现,在60℃~65℃的温度范围内几小时便可迅速杀灭堆料内的众多病原菌及其孢子、害虫及其虫卵,形成了巴士消毒的灭菌措施。目前公认的巴士消毒处理方式是控制料温在

bert发明并推广了纯培养的谷粒菌种,推动欧美双孢蘑菇

的工厂化栽培。

最初的200多年来,双孢蘑菇栽培都是以马厩肥为原料,预湿后进行堆垛,初为宽度6m的锥形大堆,当时被理解为有利于升温。随后逐渐有栽培者在马厩肥内添加了饼肥、鸡粪等有机氮源,加速了料堆发热速度,垛型被逐步改进为宽度2米左右、高1.4m的长条形,易于翻堆操

58℃~62℃范围内维持6h~8h。

3一次、二次发酵技术的深入发展

最初进行二次发酵所使用的堆料需事先经过21d以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00)。

作者简介:卢政辉(197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8-10-21

4中国食用菌EDIBLEFUNGIOFCHINAVol.28No.1

上的长期堆制,这样的堆肥接近完全腐熟,活性弱、发热力弱,为了提高堆肥内微生物活力,必须间隔24h开门通风后,继续密闭通热蒸汽,这样的效果不尽理想且浪费能源。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军马大幅减少,导致了双孢蘑菇栽培原材料的紧张。1950年,Sinden和Hauser开发了短期发酵法堆制技术并引进合成堆肥技术,解决了原料紧张,为增加单产和总产量提供了新的途径。短期发酵法堆制技术就是将生产双孢蘑菇的原辅材料进行12d~16d的一次发酵和7d~10d的二次发酵,两者既是独立又是必需的过程。合成堆肥技术创新性的抛弃了麦秆,主要以麦麸、豆饼为主,并要求在特定的容器内进行灭菌发酵,对栽培环境要求较高,虽然产量较高,但也未能广泛推广。一次发酵的目的是将原材料充分预湿,混合均匀,利用料堆内自然微生物的发酵产热,产生高温软化麦稻秸秆,促进嗜热微生物菌体繁衍;降解有机质,累积高分子物质;通过翻堆制成混合均匀的堆料。在这过程中翻堆最主要目的是让料堆的各部分充分混合,制成尽可能均匀的堆肥。翻堆对料堆补充氧气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翻堆后的料堆总氧量数小时就被微生物消耗掉,料堆的供氧主要通过料堆内自然空气的烟囱效应提供。二战以后,由于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促使培养料翻制的专业机械(翻堆机)应运而生,它的应用把堆料混合的更加均匀,既节约人工成本,又显著提高堆肥质量,至今仍是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的主要翻堆方式。

二次发酵的目的是通过巴士消毒杀灭残留在未能完全腐熟堆料中的有害生物体,创造出有益微生物菌群(高温细菌最适温度50℃~60℃、放线菌最适温度50℃~55℃、丝状真菌最适温度45℃~53℃)活动与繁衍的适宜条件,积累适合于双孢蘑菇菌丝利用的选择性营养源。为了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整个二次发酵过程必须在栽培室或特别的设施内严密地控制温度和空气的供给,整个过程分为温度平衡、巴士消毒、控温发酵、降温冷却4个阶段。

对维持高温有益微生物最适条件48℃~52℃是很有效的,依靠自然发酵热就可以完成巴士消毒和控温发酵整个二次发酵的周期,几乎不需要外源热量。20世纪70年代在荷兰和法国双孢蘑菇生产上成功应用,使得双孢蘑菇栽培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节约了大量人力、能源,简化了环境控制操作,奠定了近代双孢蘑菇产业的基础。据说,荷兰仅引进集中发酵技术,就使本国的双孢蘑菇产业规模扩大了近30%。

集中发酵方式要求发酵隧道可以完全密闭,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抗压能力,并安装有可调控的空气内、外循环混合系统,匹配干热和湿热的进气管道。早期的二次发酵地面采用栅格状或圆柱型通风孔,通风主要靠循环回风,堆料下部和上部会形成较大的压力差,利于空气穿透流通,隧道地面下部空间全部通透,起支撑的水泥桩子阻碍了空气顺畅流通,形成乱流,降低了气压,不利于空气的均匀穿透上行,现称之为低压系统。在整个二次发酵隧道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保证风机流量满足隧道内堆肥对新鲜空气的要求。发酵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风机能力不足,新鲜空气供给不足或太强,或是堆肥密度不同导致通风不均匀造成的。为了达到二次发酵过程中温度、需氧量的动态平衡,并制造出均匀统一的优良堆肥需要管理者具有丰富的装料操作实践经验和发酵控制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求隧道设计合理。

到上世纪90年代,隧道通风系统不断改进,形成高压系统,主要的变化在于将隧道底部按通气孔分割成独立的条状通气道,预制板地面的通风口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小孔径锥形通风孔,上通风口总面积不超过隧道地面总面积的1%,引进了离心式高压风机。荷兰人已开发出专用的

PVC通风管道系统,管道直径通常为16cm,这种通风系

统可以产生强大的压力气流,整个管道前后压力基本一致,空气能迅速向堆料内渗透,解决了可能由隧道内堆料不均匀导致局部通气不良的问题,降低了对装料操作实践经验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了一次发酵隧道的填料量。

20世纪50年代,荷兰进行了双孢蘑菇栽培场的标准

化设计与应用推广,当时二次发酵在栽培房内进行,为单区制,这迅速推进了双孢蘑菇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同时,法国开创了浅箱式栽培模式,这种模式是将装满堆料的浅箱集中于一间发酵室内,集中二次发酵后,播种进入菇房走菌或专门的走菌室内控温走菌,为双区制或三区制,增加了栽培房的年利用率。发酵房(室)内必须装备功率足够大的循环换气设备,既能引进新鲜洁净的空气,又促使室内空气循环流动,减少整个发酵区内的温差。

在中国,张树庭教授于1978年将二次发酵技术引进中国,但中国的双孢蘑菇房大多为简易菇房,没安装循环换气设备,二次发酵过程仅在巴士消毒过程后的降温过程中进行换气,其余高温阶段不再有新鲜空气的引入,室内温差较大,不能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

5隧道集中式发酵技术在一次发酵上的应用

双孢蘑菇研究者将二次发酵模式应用于一次发酵过程

中,目的是模仿出更多的C区生态环境,制造出更多、更均匀良好的一次发酵料。但是一次发酵又是一个原材料软化降解过程,整个过程需要利用不同温型的微生物对原辅材料分解利用,同时扩大有益微生物生殖繁衍,因此并不需要在封闭的隧道内进行恒温培养,一次发酵隧道的进料门和屋顶通常是开放式的,也称为槽式发酵。

最初发酵隧道的低压系统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一次发酵,但在改造为高压系统后,集中式一次发酵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填料高度由原来的2m上升到最高5m。

在隧道式一次发酵室内,通气采用间歇式供给方式,主要是满足堆料20m3··t-1h-1的新鲜空气供给量。供给时间和间歇时间根据原材料不同和料堆温度的上升需要不断调整。

隧道一次发酵工艺流程通常是原辅材料充分预湿,搅拌均匀→填充隧道→定时通气升温,当中心料温达到75℃

4隧道集中式二次发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隧道集中式二次发酵技术是意大利人发明的。床架式

的二次发酵过程中,菇床料温和气温差距通常可以达到

10℃~15℃,但在隧道集中式发酵中的温差仅1℃~2℃,这

第28卷第1期卢政辉: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5

木,进行记录,因此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文藻横溢,有数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据,有结论,所论谨严。其所谈的松茸,即现知的Tri-

cholomamatsutake(ImaietIto)R.Singer,其汉名松茸,今

仍沿用。蕾状如茸,生松下,他是现知对该菌的最早命名者。其为人谨慎笃行,为人少语。貌丑口讷,但敏于行。

一八九.唐慎微宋朝医药学家、民间菌物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元(今重庆人)。后移居华阳,在成都行医,著书立说。将宋初的《补注神农本草》、

《图经本草》两

书修订、增补,又收集史经百家的文献和方药,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朝以前的药草和处方。他除了广集文翰,博览群书外,并亲临野外山林,观察山川草

1098年他完成《御史证类备急本草》,并不断有所补益和

修定,故在本草学和中医学的领域中,颇有建树。其对以蘑菇类可入食,可救荒也有所记载,可谓开启菌物利用的先河。日本学者在菌类的命名方面常用“茸”字,如月光茸Lampteromyces、裹红猪口茸BoletussatanasLenz,其茸字可能源于我国宋代。

→→→→→→→→→→→→→→→→→→→→→→→→→→→→→→→→→→→→→→→→→→→→→→→

~80℃开始下降时翻堆,通常翻堆间隔时间为3d~3d~3d,

第三翻后间隔2d即可翻料进二次发酵隧道,整个一次发酵时间共为11d。

最新的隧道一次发酵工艺流程是原辅材料充分预湿,搅拌→建堆(场地)→料温升到70℃时翻堆(通常5d内翻堆2次)→进隧道→料温升到80℃时翻堆→料温升到

集中控温走菌的应用使得双孢蘑菇的栽培方式改为三区制,栽培菇房的年利用率由两区制的6周期上升到8周期,并将双孢蘑菇栽培的单产提高了15%。主要原因是利用集中式控温走菌,在维持双孢蘑菇菌丝最适宜的条件下,堆肥的干物质损失约为8%,而床架式走菌当填料量达到100kg·m-2时,料堆内的热量因通风不畅而产生高于

80℃后,控制料温在80℃条件下维持3d(蒸煮阶段)→

翻堆→料温再次升到80℃时翻料进二次发酵隧道。整个发酵过程翻堆次数4次,场地2次,隧道2次,若堆料腐熟较快时(麦秆的质量差),仅要翻堆1次,经过高温蒸煮阶段(图1)后即可翻进二次发酵隧道。

30℃的高温,不仅损伤了蘑菇菌丝,导致产量下降,而且

干物质的损失达到15%~20%。栽培床填充已经走完菌的堆肥,就不用担心高温损害菌丝的问题,同时可以填充得更加严实,平均填料量增加了15%左右,这就是应用三次发酵技术能提高单产的根本原因。

7

/℃

总结

上述的培养料堆制技术主要是针对以麦秆为主要原材

料的堆制。在中国,北方适用于双孢蘑菇栽培的原材料主要是麦秆,与国外的堆制工艺相似度高,可以模仿借鉴。但在我国的南方、东北和西南各省用于双孢蘑菇栽培的原材料主要是稻草。稻草的质地相比于麦秆更柔软,易于腐烂,两者在堆制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不能完全

40

生搬硬套,必须经过充分的实践经验进行工艺的改良。近几年来,随着双孢蘑菇行情不断看涨、劳动力价格的飙升以及国家对新能源应用的政策扶持,我国在短时间内兴起了许多家企业投资于双孢蘑菇的周年工厂化控温设施栽培,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这些刚起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时间/d

图1

隧道式一次发酵蒸煮阶段的温度走势

蒸煮阶段的意义是在高温状态下,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存,但堆料内发生的焦糖化化合反应所产生暗色的高碳化合物是双孢蘑菇菌丝必须的碳源物质,这些碳源物质在双孢蘑菇碳代谢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蒸煮阶段的目的就是产生更多的高碳化合物,增强双孢蘑菇堆肥的选择特异性。

[参考文献]

[1]P.J.C.维德.现代蘑菇栽培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2]桥本一哉.蘑菇栽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吕德亮.蘑菇译文集[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

[4]孔祥君,王泽生.中国蘑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张树庭.食用菌遗传育种[R].石家庄:商业部河北省供销社长城食

用菌技术开发中心,1983.

6三次发酵技术概念

所谓三次发酵技术实际是二次发酵技术的一种延续,

是指利用净化的二次发酵隧道系统进行集中式双孢蘑菇菌丝走菌的发酵方式。其实质就是固体发酵,并非对双孢蘑菇堆料进行第三次发酵。

[6]蔡衍山,吕作舟,蔡耿新.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蘑菇养殖技术视频相关热词搜索:家庭养殖蘑菇技术 山洞蘑菇养殖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蘑菇养殖技术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蘑菇养殖技术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498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