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2017-07-04 13:25:4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共6篇)两个中年人的创业故事就业难,创业更难,中年人想成功创业难上加难。“4050”通常是对年龄约在40岁到50多岁人员的统称。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和市场,人到中年的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尤为艰辛。缺技术、少资金,加之年龄偏大,生活压力重,创业顾虑重重,都是阻碍他们的拦路虎。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位成功创业的中年...

篇一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两个中年人的创业故事

  就业难,创业更难,中年人想成功创业难上加难。“4050”通常是对年龄约在40岁到50多岁人员的统称。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和市场,人到中年的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尤为艰辛。缺技术、少资金,加之年龄偏大,生活压力重,创业顾虑重重,都是阻碍他们的拦路虎。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位成功创业的中年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不同的创富经历,却有着相似的坎坷与磨砺。他们有着做事时的坚韧与踏实,为人处事的稳重与诚信,对成功的渴望与坚持,丝毫不输给年轻的创业者们。正是由于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让他们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与喝彩,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从擦玻璃做起的家政公司经理

  8月14日,在安宁水岸天成的高档住宅小区里,记者见到了泽成家政服务公司经理高海成。这个年已58岁的大汉有着黝黑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工作服后背上醒目地打印着“泽成家政”四个大字。此时,他刚从客户家里检查完员工的“作业”。谈到创业多年的经历,高海成用了八个字来概况——跌跌绊绊、不懈坚持。

  “还记得我刚下岗那会儿,心里感觉跟天塌了似的。对生活完全没有信心,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应对。最艰难的时候,就想着我是家里的男人,不能让父母、妻子和孩子跟着受苦。就是这样的念头支撑着我。为了养家糊口,干过很多活,当搬运工、库管、保安,也曾经被人骗去传销窝……”回忆过去,高海成告诉记者,下岗之初,他从来没有过要自己独立创业的打算,也不敢想自己能开公司当老板,是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和机遇。

  2007年冬天,他被家人从重庆一传销窝点解救了出来,回到兰州后无所事事,找不到新的工作。正在发愁时,一个亲戚帮他揽了份临活。新建好的一栋五层楼房,找人打扫卫生。扫地、擦玻璃,活儿脏一些,时间赶得紧,可也不难干,共给2500元钱。“我带上约好的三个人,四个人整整干了三天时间。除去给干活的人开工资、买饭用去1000元钱,我自己挣到了1500元。这让我当时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尝到了甜头的高海成立即买了水果、牛奶去感谢之前帮他揽活的亲戚。在与对方聊天的过程中,高海成想到马上要过年了,家家需要打扫卫生,自己不妨替人擦玻璃搞卫生。回到家后,高海成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父母和妻子,可老父亲怎么也不同意,认为一个大男人不该低三下四去给人家搞卫生。

  “当时已经快到腊月了,我心里非常着急。怕错过机会,就和家人撒谎说出去找工作。”高海成学别人在高档小区周围贴广告、发小名片,居然很有效,有四五家人约他上门服务。订好了日子,高海成一大早就匆匆出门,脱下身上的干净衣服,换上包里的工作装。“第一次上门服务,没挣到钱,还赔了50元。那家客户住在雁滩,我在擦客厅角上的一盏灯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瓶。没办法,只好给人家赔钱了。起初对方称扣除清洁费,要我再掏200元钱,可我身上只装了56元钱,最后讨价还价给对方留下50元钱就离开了。”辛苦了整整一天,却还赔了钱,这次的经历让高海成认识到即使从事门槛较低的家政服务,也要提高服务水平,严格管理。这条50元钱“买来”的经验,让他在开了家政服务公司后受益匪浅。

  从赔到赚,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四十多人的固定团队,从打零工到当老板。经过了近八年时间的磨砺,高海成尝遍了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也彻底告别了当初灰心丧气的心境。如今,他的公司开展的常规业务已经涵盖钟点清洁、管道疏通、整体清洁、擦洗玻璃、维修家电、老人陪护、月嫂服务等多个方面。靠着这些不起眼的脏活、累活,高海成供自己的儿子读了硕士研究生,给全家人买了新楼房。

  辞职开起三家孕婴用品店

  谈到“4050”人员就业、创业,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下岗失业”。实则不然,其中也有一些勇于挑战自我的“新4050”人员,他们不是被动下岗,而是选择主动辞职下海,放弃已有的稳定生活,依靠自己准确的市场研判能力,丰富的人脉关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等优势,重新寻找事业的春天。

  在身边很多朋友看来,主动放弃每月3200元的工资收入,自己打拼做生意无疑是自找苦吃。而性格比较倔的魏蓉就是在这种“自找苦吃”里找到了自信与成功。今年45岁的魏蓉,是西津西路一家20多平米大的孕婴用品店的老板,同时她还在武都路、雁滩各有一家孕婴用品店。做到这样的规模,她用去了整整四年时间。

  提及当初的辞职,魏蓉感慨地说:“我之前是在一家中小规模的商贸企业里做行政主管。每月的工资收入3200多元,年底还有一定数额的奖金,公司也会奖励员工旅游、外出培训等。可是总觉得干得没劲,整日琐事一大堆,一点都找不到成就感。”工作上的不如意,也影响到了她的生活。看到她情绪低落,对待工作较为消极,老公鼓励她辞职。“辞职容易,可要找到新的事情做并不简单。小公司的工作,我比较厌倦,就想着自己创业。”

  2011年春天,家人给魏蓉凑集了12万元的创业资金,帮助她在安宁开了个化妆品店。可好景不长,看着别人做生意都在赚钱的魏蓉第一次迫切地感受到了生意场上的残酷。“开店半年时间,前后赔进去5万多块钱。店里的员工要开工资,房租也要按时交纳,可生意一直不景气。特别是到了学生假期,生意特别惨淡。”无奈之下,魏蓉只好将店转让了出去,算下来这次创业的失败直接经济损失将近9万元。一筹莫展时,魏蓉也想到了再去找工作,不行就找一家私企干干,混到退休算了。

  心情极差的魏蓉去南京游玩,逛街时发现这里孕婴用品店非常普遍,一个念头在她脑中浮现:开个孕婴用品店,目标人群盯住年轻的爸爸妈妈,这些消费者购买能力好,舍得为孩子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当妈妈多年,对孕产妇以及小孩各个年龄段的服装、娱乐需求非常了解。回到兰州后,魏蓉当即行动,劝说朋友投资入股,在西津西路盘下了一个临街铺面,装修、进货,新店开张后生意果然不错。随后两年,她又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再开了两家分店,现在每家店单日的营业额约在2500元左右,魏蓉也在创业中收获了快乐与财富。

  创业经:

  起步别怕生意小稳扎稳打是关键

  不同于“80后”、“90后”,“4050”人员普遍缺技术、少资金,加之年龄偏大,生活压力重,创业顾虑重重。在创业路上,他们面对的挑战重重。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赢得自己的事业呢?让我们听听成功者的“创业经”。

  “创业最忌讳的是眼高手低,千万别怕自己看准的生意太小,别怕丢人,也别担心赚不了钱。”高海成告诉记者,在选择项目时“4050”人员要更加谨慎一些。高投入并非一定能带来高收益,很多时候却意味着高风险。不妨选择一个小店小项目,从小到大慢慢做起。等到掌握一定的经验,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后,可以再寻找机会拓展规模。

  魏蓉认为,“4050”人员创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最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不要选择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道听途说追求高回报。同时,在门店的选择上也要多多考察,尽量靠近目标人群。在店铺的推广宣传上,应注重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推广方式,直接吸引准客户群体。

  □记者陈玮实习生谢君心汝

篇二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农民工创业故事

农民工创业故事:卖冰棍儿起家赚足18亿!

说起农民创业,很多地区或城市都对农民工创业开起一路绿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标尺。而最近的农民工创业故事,说起主人公李兴浩,这个从卖冰棍起家,今年以18亿身家登项福布斯,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农民工创业故事?

农民工创业故事: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

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农民工创业故事:800万白条成传奇

“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1993年,中国的空调行业即将结束暴利时代,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和由此加剧的市场竞争悄然改变着行业的生存环境。“那一年,科龙1P分体式空调降价1000元,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空调也向下调价,卖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价格就已经达到了3600元。”然而,“赔本儿甩卖”却并没有为志高换来市场。

1996年,由于不认同李兴浩的做法,合作伙伴最终决定撤资。“当时,技术部、车间、营销主任都跑了。”合资方甚至对外宣称志高空调已经破产,致使志高空调的账户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第二天就是志高空调发工资的日子。李兴浩陷入了数百人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空空如也、企业的血液被抽干的绝望境地。

所幸由于信用好,李兴浩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李兴浩特意选择在广东的温泉胜地清远召开供应商会议,“我说,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李兴浩说自己是想告诉供应商,就像温泉一样,志高要开采才有价值,如果开发好了,将源源不断的给他们回报。会后,他给供货商开了张欠款800万元的白条,这张当钱用的纸条,先后在3个供应商手中流通,最后在1998年又回到李兴浩手中,成为一个中小企业融资传奇。

如今,回忆起这段历史,李兴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怨气。“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伙人,第一感谢他投资给我,帮助我走上了空调行业;第二感谢他离我而去,让我能够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思路发展;第三感谢他用这么复杂残酷的事来锻炼了我的心智,让我具有更加强大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

农民工创业故事: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李兴浩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和“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狂妄”的想法,他在创办志高时将志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为“CHIGO”,“意思就是„中国,加油‟。”李兴浩至今仍为自己的这种全球化视野骄傲。 志高的发展史充满了带有远交近攻意味的开放。早在1995年,志高就与日本三菱压缩机开始合作,日本三菱前任总经理原明参观志高时曾为李兴浩写下“空调学志高”的贺词。随后,志高又与韩国现代联姻,双方联合经营现代空调,与德国威能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到2007年12月,志高已经与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德国威能、美国杜邦等全球500强企业联合成立全球首家“空调品质联盟”,成功地对全球空调产业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然而,真正将志高送上中国第四大空调商宝座的还是空调出口。1999年,志高空调出口挪威,当地经销商将每台零售价卖到了1500美元,这深深触动了李兴浩。那个时候,李兴浩号召全公司寻找会讲英语的人,只要能够拉来国外的单,生意做不做得成,一律奖励。做成一单就重奖,做成五单就升任部长。如今,志高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 农民工创业故事:跟总理提建议

“总理就坐在我身边。”昨日,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回忆起上周五,在东莞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时的情景,仍然非常兴奋,脸上的笑容一直没停过。

“开始接到通知只是说中央领导要进行座谈,根本不知道是总理来了。”李兴浩说,当他们到达会议现场时,才发现长方形的会议桌首长席上赫然写着“温家宝”的名字,心情也一下激动了起来。

当晚八点半,温家宝总理步入会场,并亲切跟在场的企业、行业协会代表握手,“总理的手握上去很温暖,给人的感觉也很和蔼可亲。”李兴浩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两会”等场合有很多次机会直接与总理见面,但单独向总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还是第一次。【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李兴浩说,当晚座谈会是总理亲自主持的,前后共约三小时,会议的主题是金融危机、制造业目前遭遇哪些困难,“会议开始只安排7~8名代表发言,但总理要求所有参会代表都要发言,且要畅所欲言,尽量提企业行业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留给李兴浩发言的时间仅为5分钟。“我向总理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关于企业资金问题,二是关于市场,三是如何解决资金及市场问题。”作为珠三角企业代表,李兴浩并没有把话题仅限于志高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而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企业资金问题,李兴浩提出,银行应该对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在金融危机之际,政府、银行应加快贷款审批速度和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运作健康、讲信用的企业资金链的健康,而不是在危机时掐断或者减少企业的贷款;市场方面,他强调了总理所说的信心问题,一是对企业要有信心,二是对国家要有信心。“企业在不断向海外市场进攻的同时,也要相应充分挖掘内需市场。”李兴浩建议,在国家提倡扩大内需的环境下,希望全国上下尤其是政府部门多采购国货,“我对总理说,希望下次政府采购时总理能问问,各单位不用国货的理由。”

农民工创业故事:志高不能辜负总理

总理关注企业生存,员工福利待遇,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等问题。

李兴浩说,温家宝总理非常关注企业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企业反映问题时,他不断详细咨询具体遇到的是哪些困难,态度非常认真。“总理说,中央的政策是会随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短短的会面过去已经好几天了,但李兴浩清晰的记得总理对他们的鼓励,“企业要继续前进,要有信心。”

李兴浩认为,中央近期公布的系列重大决策非常快,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而总理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倾听企业的声音,让他特别感动。

而让李兴浩记忆最深刻的是,总理在开会时说,“我是专门过来给你们打气的。希望四季度能看到珠三角企业有好转。”李兴浩说,总理还特别叮嘱,只要是有钱赚的生意,中小企业都要去做,不要放过任何市场。他说,总理的叮嘱让在场企业家都非常感动,在中央重视,总理关怀下,大家对渡过难关充满信心。

李兴浩表示,志高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总额的6%投入研发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他说,志高不能辜负总理的期望。

农民工创业故事:李兴浩的创业语录——

“我的生意经是有钱就要滚大。

经济寒冬中,我们要做出口行业的典范!

温泉的价值在于开采,开采以后才会有回报!

危机,危机,在我看来,越是有危险就越有机会!

企业赚钱要靠三部分,一是技术,二是人脉,三就是美誉度。

等到下一轮经济周期时,我们就可能变成这个行业的王者了!

受过穷,所以我对财富的追求要比一般人强烈,情感也是不一样的。

我赚的不是金钱,赚的是财富。财富很简单,就是可以让想做的事情变为现实。

做生意就好比打仗一样,胜利的军队都是有准备的,失败的军队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篇三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一个80岁老头农业创业的成功经验

一个80岁老头农业创业的成功经验

曾有人问过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你最尊敬的企业家是谁?王石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全球巨富菲特、比尔盖茨或李嘉诚,也不是房地产的某个大亨,而是一个老人,一个跌倒过并且跌得很惨的人。他的名字叫褚时健。

这个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老人,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榨糖厂扭亏为盈;改革开放初期,51岁的褚时健一手将乡间小厂“玉溪卷烟厂”发展为世界级行业巨头“红塔集团”,临近退休却因贪污罪入狱,人们以为这样就是他的人生谷底了,其实这个仅仅是他人生中辉煌的另一个开始,2002年褚时健在75岁高龄重新创业,与起止开荒种橙,并在十年以后以“褚橙”红遍大江南北,84岁再次成为亿万富翁。

这样的一个风云人物,怎样在一个古稀之年让自己达到这样的高度,上海“农业之窗”来跟大家分享下,这位老人家的农业创业成功经验。

1927年腊月,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玉溪市一个普通农民家中,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褚时健1949年加入云南武装边纵游击队,上过战场,因为有过战功,退役后的他被迅速入党提干,历任区长、区委书记等职位。

褚时健最早做企业的经历是在“文革”时期,就在橙园山脚下的小镇上,他担任过嘎洒糖厂的厂长。他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我这个厂长是戴罪之身,‘摘帽右派’。打个比方,‘右派帽子’挂墙上,检查的人来了,就给我戴上;批斗我了,就戴着帽子走个过场。厂里有两路造反派互相打,他们都不舍得往死里整我。整个云南的糖厂都亏损,我那个镇办小厂一年盈利30多万元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际烟草行业开始技术换代,国家烟草总局将西南地区引进一套先进技术的指标给了贵州,但贵州没要,因为谁要就要准备两千多万美金。后来这个指标就给了云南。拿下这套设备需要抵押贷款,当时的政策是,抵押贷款无法偿还的话,厂长是要坐牢的。但褚时健已经意识到新技术和新设

备对企业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便冒着坐牢的风险,将全厂抵押给银行,最终引进了新设备。

褚时健亲身参与并掌控了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到九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把一个地方小烟厂做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红塔山集

团。”。固定资产从几千万元发展到70亿元,年创利税近200亿元。有中央领导甚至称它为“印钞工厂”。

自此,“红塔帝国”的权力全部集中到塔尖——褚时健的话被形容为“圣旨”,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批烟,全凭他的条子和电话。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身边人称他“老爷子”,其他人叫他“老板”。

而就在褚时健红透全中国,走到人生巅峰时,在1999年却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改判有期徒刑17年),那年的褚时健已经71岁。对于褚时健来说,这是 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候。1995年被人举报贪污后,褚时健的女儿褚映群和老伴儿马静芬已经被关在洛阳监狱。也是这一年,他唯一的姑娘褚映群在狱中自杀,听到消息的褚时健潸然泪下。他的律师马军说,那一年的中秋节,他一个蜷缩在办公室,盖着一条毯子看着电视,悲凉得很„„

后来,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在狱中几次晕倒,后被保外就医。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后,褚时健上了哀劳山种田,之后他承包了2400亩的荒地种橙子。是当地最大的农场,那年他74岁。

当被问及当初为何想来承包果园?褚时健说:“心里不平衡,现在的国企老总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我也不想晚年过得太穷困。另外,我70多岁出监狱,总得找点事做,让生活充实点。”而至于不选择烟草业的老本行再创业的原因,则流露出了褚时健的骄傲,他的老伴马静芬说,以前有人说,褚时健烟厂搞那么好,是因为云南条件得天独厚,他现在种橙子,就是要否定这个。

他又用上了烟厂的那套打法:重视技术,利益共享。事实证明,这在种橙子上同样奏效。褚橙被称为一颗“互联网橙子”,褚时健很不以为然。他摆出数据:人们忽略的是,在本来生活网卖了1500吨褚橙的2013年,褚橙在传统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水果销售渠道卖掉了8500吨。事实是: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

现今,经过评估,褚时健的身家又已过亿。80多岁的老人,不想输给时间,更不想输给所谓的命运。开始种植褚橙的时候,褚时健还是保外就医,从人生巅峰跌落低谷,遭遇牢狱之灾、丧女之痛,种种打击没有摧毁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人生的起起落落,境遇如何,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态度,褚时健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急不得,再老的年华都可以跌爬滚打,只要记住自己做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

篇四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聚焦 | 社会 | 人文 | 经济 | 时尚 | 娱乐 | 体育 | 校园 | 美食

登录 | 注册

新手上路

论坛 → 主版 → 创业家园 → 本帖

请选择要查看的用户【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

对已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

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回复此帖

只看楼主 高亮楼主 只看某人回复 关注此帖【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专为中长篇设计,阅读更方便!

复制本帖地址

作者:指饮方向 提交日期:2009-1-5 18:29:00 访问:

97026 回复:776

点击请进:创业家园

2009金融风暴,让更多的人开始审视自己在城市努力换取的资本。2009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全民创业,自己不再孤单。好像都在号召到农村去创业,中央二套也开始了节目策划。自己看了两期,各有不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本人是从2008年开始回农村创业的。目前的情况不太乐观。发布在天涯社区里,算是山寨版的吧!因为自己没算是创业成功。还是算盗版的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可能性大一些再大一些,为了避免悲观的结局的出现,才诞生了在论坛里连续的发帖子。我自己能做的很有限,望大家提提建议。或许只能就事论事地主张一些东西让我借鉴。但是我相信,我说了,我做了,我努力了,总会改变点什么的。我希望,我的这点改变,是朝着理想的方向的。或许,我仅仅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自己在家乡的创业历程。传达了一点发自老家的微弱呼唤

声„„„„„„„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老家在呼唤,呼唤每一个迷失在水泥丛林里的游子,呼唤每一个学校刚毕业的农村孔雀男。呼唤每一个奔走在车水马龙中的疲惫身影,回来吧,老家能让你

找回“帝力于我何有哉”般的自在、自由、自豪„„

但是:我痛恨农村!因为这里有理寸步难行,无理欺遍全庄。

农村。我喜欢农村!因为这里有我落地生根的环境。生我养我的父母。

农村。你让我变成了一个忧郁、郁闷的人。不知道何去何从。

农村。给我一个回去的理由!!!

农村。给我一个离开的自由!!!

我1982年一月份出生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梁邱镇的一个贫困的农村 属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于是我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农民

的儿子。

我出生是爷爷盖的石头房子里,是爷爷自己攒钱盖的,两间房子,听我奶奶说:“当时的年代没有石匠,什么锤子、钎子都没有,所以只能在大山之上找一些大小合适的石头搬到家里攒起来, 购买建筑材料的资金是爷爷在费县朱田镇收购回来柿饼,然后从山上走到镇上再去枣庄卖掉。累计用了两年的时间(冬季的时候做这件事情)才积累出盖房子的资金。”我很佩爷爷!因为不光是我爷爷,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山东人、沂蒙精神、持家立业、艰苦奋斗和向往美好生活的

一种态度。

更佩服的是在大山之上,凭着自己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让我爸爸高中毕业,

并操劳着给爸爸在村子里找了个教书的差事。并让我爸爸娶了我母亲。 外间是吃饭和平时来个人当做客厅用的。我能记事的时候应该是公元1986年至1987年的时候了,我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长得很小、很矮、很黑,所以那时一切在我的眼里是很高大的,大人是很高大的,房子是很高大的,连我们家吃饭的桌子都很高,到现在才发现大人也不高大了,那时的房子简直是低矮。那时候农村人很穷(我说的是我们村和周边村,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我不知道),大家住的都是石头砌成的房子,就地取材。很廉价的建筑材料,只要你有力气。石头房子就是现在著名的临沂费县塔山玉皇顶里面的那样的房子,因为我们离费县

不远,所以很多风俗类似。

上小学的时候是在村子里上的,当时我爸爸不知道什么原因调到转葫芦小学去教书去了,后来才知道是同行的挤兑。随着年龄的长大,慢慢的知道了农村的很多问题,但都因为年龄太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浑浑噩噩的走

过了童年,不过到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上中学的时候是寄宿在外婆家的,那个时候知道了什么叫艰苦。我是吃地瓜面的煎饼长大的孩子,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饼干,根本没有吃过。后来姥姥就让妈妈给我烙小麦的煎饼给我吃。其实妈妈很疼我!说我小时候吃奶吃到四岁,

呵呵!~

中学毕业之后跟着四叔到了济南商河县殷巷镇王木匠村去搞一个农业示范

园。在那里呆了三个月。

离乡的时候思念那片热土,回乡的时候却又想离开。为什么当代农村青年会

有这样的矛盾乡愁 。

题记

1999年参军。2005年退伍 退伍后一身兵味的我在青岛开发区工作了三年,可是在这三年里,身居大气磅礴物质精神文明都非常发达的沿海城市的我,内心其实一直都没有安宁过,一边上班一边摆地摊 闲来无事的时候弄了一个黄

岛论坛,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到外地出差,青岛周边的地方去了N次,经常看的人家的农副产品卖的附加值高的离谱,回家看看家里的发展甚是担忧,同样的农产品为什么卖不了高价格呢!回家的时候就结合自己家里的资源,重新整合后,

发现是个很好的方案。

时常梦想在两百里之西的临沂老家,那片绵延的丘陵掩映下的老屋,那屋后的青山,门前的自留地和山溪里的小虾勾起我一份深沉的情感与冲动,时常在耳

边回响起布谷鸟的叫声。

为此我在青岛开发区时很关注中央七台的农村节目,也到新华书店买了很多农村发展养殖的书籍查看学习,我常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到那个贫瘠的生我养我的地方,凭借个人的知识和力量,做出点成绩来。特别是在决定要离开开发区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在夜梦中,迷离出已在那个小山村挥鞭放羊的画面与场景。

终于还是做了决定。

当我从开发区骑摩托车,借道日照,这是我当时从开发区走的时候的照片。很象一个西部牛仔 。打道回府喽~!~!~!~!这可不是衣锦还乡啊!实在

是很痛苦的抉择。

简单评价一下黄岛,虽然在黄岛(开发区)生活了三年,这三年变化也很大,

但是这个黄岛真的不敢让我赞赏,物价贵的要死,房价高的要死。

怎么发现还是老家好啊!

乡村公路虽不太平展,但空气新鲜,我买了辆豪爵小链125摩托车,1750元,

很便宜吧? 青岛李村大集买的。呵呵!

摩托车的轰鸣声惊动了家里的小狗,汪汪的叫声惊动了母亲,母亲迎了出来,见了我立刻展现出一种看见儿子后本能的惊喜,看见蓬头垢面,萎靡疲惫,浑身灰尘的我,胯下一匹枣红色小马。来的很突然。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呢!我就招

呼着妈妈帮我把外面的灯打开。

原来在我走的时候我哥一直在北京惦记着 ,寒冷的天气会把我冻坏的,一路一直给我哥发短信,汇报行程,我哥估计我快到家的时候给家里打了电话,说

我骑车回家 ,路上很冷让家里做好迎接我的准备。唉!我哥啊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由于他们刚吃完了饭,母亲赶紧给我把剩菜从厨房里拿了回来,饥饿无比的我,用煎饼泡了红薯饭南瓜汤,下着炖白菜,呼哧呼哧的大干了三碗,

摸着肚皮打了个嗝,感觉真的好香。

由于我的固执和坚持,我放弃了让家里觉得脸上光彩无比的在青岛的工作,说要回家养鸡发展丘陵地区的生态养殖业,母亲从一开始就拼了老命的反对和阻止我,可是腿长在我身上,长期以来潜伏在心底的对农村养殖事业的看好和渴望,让我毅然选择辞职回了老家,父亲因为我们之间交流过,在我离职之前我就让我爸爸来了一次青岛开发区 去了柳花泊 和胶南的几家养殖场参观了,我老爸支持我 ,只是老妈觉得自己的儿子连个媳妇都每套着,回了家脸上挂不住啊,但是

篇五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创业故事

1、今天是山东省莱西市开元农场采摘葡萄的日子,价钱早就谈好,葡萄一下架就直接被装车买走了。在采摘、过秤、装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年轻女孩始终紧紧地盯着,还帮着一起干,这个女孩就是葡萄园的主人——22岁的展肖华。

记者:都是男同志在干活。展肖华:对,因为这个活比较重,女孩子一般干不来。 记者:那你呢?

展肖华:我觉得还行,因为这是比较关键的时候,就要顶上去,霍上去了。 体力不行,可比起装车师傅,展肖华显得更有经验,因为这是她和葡萄打交道的第5个年头了。这第一笔近20万元的生意,给今年的收成开了个好头,而在接下来的几天,等待展肖华采摘收获的还有近千亩的葡萄。展肖华说今年的葡萄行情好,估算下来能收入一百万元。

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一百万元的年收入,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女孩是怎么做到的?

2005年10月,展肖华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入学没多久,同学们就发现,展肖华有些特别。

同学:我们是英语专业的,通常借一些英语专业的书,她也会借英语专业的书,农业的也看,不知道为什么。

同学:我们问她为什么看这些书,她就笑一笑说什么书都要看啊,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什么知识。

老师:同学就会很奇怪,肖华为什么会看这样的书,一般的英语专业的同学毕业以后,都会到翻译公司,贸易公司,但她就属于比较独树一帜的孩子。

展肖华是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人,爷爷和父亲都是生意人,母亲是教师,家里没有人务农,而展肖华学的又是英语专业,那她为什么对农业知识这么痴迷呢?原来展肖华是为了做一件爷爷和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

展肖华的老家的岘沽村,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兴起了一种新鲜玩意——酿酒葡萄。

2、“何小东这小伙硬是有胆量,城头的‘铁饭碗’不端,偏偏回到农村捧‘泥饭碗’,稀奇得很!”近来,在平滩镇,大学生何小东辞职回乡种菜,成为村民谈论的热门话题。

近日,记者在平滩镇红河村的一片蔬菜地里,见到了乡亲们谈论的主角、辞职回乡种菜的大学生何小东。他戴着黑框眼镜,显得有几分斯文,正躬着身蹲在地里把秋豇豆藤蔓引上竹架。烈日炎炎,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后背汗湿了一大片。何小东站起身来,笑着和记者打招呼。

“我们现在种的蔬菜有63亩,这片地承包年限为9年。下一步发展好了,我们还要扩大面积。”何小东指着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24岁的何小东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建筑装饰设计系。2011年毕业后,他在云南省保山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

“在保山工作时,我看到当地农业发展得很好,农民种菜的收入大大超过拿‘死’工资的。经过一番考察后,我就产生了回到老家租地种菜的想法。”何小东说。

何小东的老家平滩镇是重庆主城蔬菜供应重点镇,全镇种菜面积达2.5万多亩,通过流转土地种菜的业主有70多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有很多闲置土地,荒废着很可惜。而且老家土地大块,水源又好,交通也便利,有这样好的条件,加上我们有知识文化,种起菜来或许不比别人差呢。”何小东把自己的想法和另两位在城里工作的大学同学胡明建、张世一交流后,三人一拍即合,毅然辞掉了工作。 谁知,何小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却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当我们选择回乡时,父母和亲戚都不支持我们,说农村太辛苦了,年轻人读了书就应该在城里发展。但我们觉得,广阔的农村才属于我们。”何小东对记者说。 何小东没有放弃,经过一番软磨硬缠,最终说服了家人。今年7月,三人筹资15万元,从别人手中转包了63亩菜地。

三个怀着梦想的年青人走到了一起,决心在土地上弄出些名堂。经过分工,何小东负责菜地的种植管理,胡明建负责蔬菜的销售,张世一负责生产生活原料的采购。

3位20岁来岁的大学生对种菜一窍不通,但他们并不气馁,千方百计学习相关知识。何小东和伙伴们除了向老业主们虚心讨教外,更多的是买来科普书籍自学,在网上观看蔬菜科教片,观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

何小东每天五点半就起床,六点钟左右就到地里劳动。育苗锄草、施肥灌溉、修枝剪叶„„往往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常常是一身泥土一身汗。

虽然又苦又累,但地里的苦瓜、豇豆、茄子每两天采摘一次,一次能收四五千斤,都卖到主城的农贸市场。数着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大把钞票,他们心里乐滋滋的。

谈到将来的规划,何小东说,筹建钢架大棚,把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超微膜、喷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应用在生产上;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申报国家无公害蔬菜;争取早日加入合作社,成立微企;发展有机蔬菜和大棚水果,提高土地的产值。“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一定会是我们成功创业的大舞台。”何小东自信地对记者说。

3、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的生态追踪家庭农场 来自5个不同的城市,因共同的理想结缘创业,合伙经营一家农业合作社,社员超过1000户,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1990年出生的沈浩和小伙伴们的创业过程都堪称顺利。但鲜为人知的是,从两个合伙人到5个合伙人,从全无制度和规章,到如今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章程,这个创业团队一路走来,其实并不轻松。

从启动创业开始,沈浩一直坚持记录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属于我们5个人的创业日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共同为这本日记增添亮点。”沈浩说。

团队成员:江苏人沈浩、重庆人吴书柱、湖北人刘俊涛、贵州人龙运海、四川人张代全

创业时间:2010年8月

合伙契机:偶然相识,都对农业项目长期保持关注和兴趣,说干就干。

创业成果:白手起家成立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不到3年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合伙机制 干活之前不谈回报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今天对我们这个创业团队来说具有特别意义。

中午跟一个老乡吃饭,认识了他的同学刘俊涛。严格来说,刘俊涛也算我的学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创业项目后,刘俊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刘俊涛看来,只要大家的价值观一致,认准的方向和目标相同,再加上每个人都能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就一定会成功。这跟我和吴书柱的想法不谋而合。

刘俊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也正好需要一个负责财务和配送的合伙人,我相信,他的加入一定会为我们团队带来价值和改变。

我们的整个谈话都是围绕创业项目展开的,关于入伙的股份、收益分配等都没提及。而按照我的设想,每一个合伙人进入我们的创业团队,在未能实现收益之前,最好都不要过多考虑利益分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保持热情,如果他愿意的话,这个合伙人我觉得有必要吸纳进我们的创业团队。

2010年10月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时,合伙人只有沈浩和吴书柱两个人。如今,合伙人已经发展到了5个。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在吸纳每一个合伙人之前,他们对于合伙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都不会进行讨论或者规定。

“活都还没干好,谈分钱干什么。”这是沈浩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或许更能代表当前“90后”合伙创业的某些核心特征。为理想打工,不谈回报,他们认为只要足够努力,自然会得到回报。 继刘俊涛之后,贵州人龙运海、四川人张代全的加入也同样如此。吴书柱透露,在过去两年多里,先后有10余人被吸纳进合伙人团队,但最终只有彼此认可、价值观统一的人留下了。“相比合同约束,我们„90后‟合伙创业强调的其实是彼此内心的认同。这种合伙关系也更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沈浩说。

决策机制 民主讨论+实地验证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今天,那块压在我心里长达一个月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很高兴在我们的创业团队里,每个人都能用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分歧。 一个月前,我们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和供货渠道,但农业项目要想进一步实现盈利,必须控制和延伸我们的供应链,拥有自己的农业基地。在涉及到基地选址时,团队内部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分歧集中在两个备选项,一个是璧山的河边镇,一个是璧山的四面山村,两者各有优势。河边镇那块地周围的生态维持得更好,周边土地的集约性也更强,而四面山村那块地邻近高速路,通达度比较高,后期推广比较容易。团队里面有3个成员支持在四面山村建基地,有两个成员支持在河边镇建基地,双方各执己见,一时之间难达成共识。

篇六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回乡创业故事

李小刚的回乡创业故事

“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看似一句空话,却有人把她作为一生的的奋斗目标,他就是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小刚。

李小刚今年32岁,来自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古李村,03年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因家庭贫困,第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是从亲戚朋友家借的。当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欣喜若狂的熟悉大学生活时,李小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在校打工生涯。三年半的时间里最多兼职六份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补贴家用。然而尽管如此,李小刚依然没有坚持把大学读完,他说:“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才来上大学的,拥有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素质和思维方式是我上大学的唯一目的。”有着对大学生活不同理解的他,放弃了学位证和毕业证,提前半年多在一家小型机械企业做起了业务员,月工资八百元,甚至还远没有自己在大学时挣的多,身边的同学老师没有人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然而两年后他的月收入已经是几万元了。因为在公司的业绩突出,李小刚已经做到了销售经理,显然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让他满足,因为他要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为了更好的改变家族的命运,有了些资本和社会经验的他,选择了辞去工作,自己创业。2009年9月,李小刚和朋友合伙在青岛即墨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久便把父母和哥嫂都接到了青岛,到目前为止那或许是李小刚一家最幸福的两年,家人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城市生活,让李小刚很是满足。不仅如此他还把六个亲戚家的孩子安排在自己公司上班。

正当家人和朋友都为李小刚的成绩感到骄傲的时候,他却有了新的想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一些亲属在青岛提供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想让他们在青岛买房安家,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确实是很难实现的,哪怕是自己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同学想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想从农村走出来立足于城市只适合极少数人。”2011年9月份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李小刚做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为此他的父母甚至要和他断绝关系,但他心里就一句话:“我要带给更多人幸福和快乐。”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在青岛打拼的一切,并把父母和哥嫂安排到石家庄打工,自己独自回乡创业。

他回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投资近三十万元给村里修了路,这是他表达回乡发展的目的和决心的最好方式。他想通过自己回乡创业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回乡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得到更多的是质疑和打击,但是他说:“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做好了,也不会让我有成就感的,只有别人想都不敢想,自己还做了,并做好了,那份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他有这样的信念:“一些事情,只要有人去做,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011年底,他选择了机械化育苗和有机水稻的种植为回乡发展的突破口,并有几个之前的朋友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李小刚卖了刚买了一年的车,流转了村里一百多亩的土地,带着满腔热血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之路。2012年注定是李小刚刻骨铭心的一年,为了更

好的更快的了解农业,所有农活他都亲自参与,半年下来李小刚又黑又瘦,尽管如此他的机械化育苗插秧还是失败了,不仅投资没收回,还欠了十余万的债务。一年时间让李小刚积累的优越感消失殆尽。身边的人都怨声载道,为李小刚回乡发展的决定感到惋惜。然而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都被李小刚视为事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他不仅没被失败压垮反而比之前更加坚毅和自信。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大事,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失败后李小刚调整了发展思路,吸收跟着自己做育苗的朋友作为股东,筹资五万元,分期付款的形式收购了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名为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小刚结婚了,娶了一位通情达理贤惠的妻子。

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营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3年李安夫妇放弃了在德邦物流优厚的待遇也加入了李小刚的团队,李小刚卖了之前结婚的新房,共筹资一百多万,租了村里20余亩的荒地,建起了厂房和办公室,为了省钱,李小刚带着五个合伙人充当起了建筑小工。经过大半年的艰辛努力,鹤来香成了一个不大但足够正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增加到了12人。加上吸收村里的劳动力,最多时工厂工人可达三十余人。现在的李小刚稳重而淡定,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已胸有成竹,据他介绍:“发展绿色农业,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推到农村经济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企业发展的他们企业发展的使命。实现这个的使命主要分五步走,第一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到农村去,真正做到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第二

流转当地土地,让农民脱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发展绿色农业;第三,利用农场和加工企业解决当地劳动力问题,让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工人;第四,统一规划新农村社会,把农村建成田园城市,让农民不走出农村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第五,创建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联盟,把我们的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改善更多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更多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向我们描述他的发展思路时,我们仿佛看到未来农村的生活情形,碧水蓝天,配套的现代化社区四周环绕着一个个农场………

这不仅是李小刚和他团队的梦想,也应该是全国人民的梦想。他们在电商平台没做多久就崭露头角,他们的产品就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下步将是他们规划的第二步,流转更多的土地,让农民和土地及生产资料脱离。当我们谈起,他们下步将会遇到什么困难时,李小刚说:“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对做好了,是不会缺人,钱,技术和管理的,困难在于农民的固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想让他们脱离土地和生产资料变成新型农民工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的支持和宣传。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我们会用努力和成绩说服大家。”

回首李小刚的创业经历,无不让人动容,特别是整个过程他们都是缺乏资金的,但为村修路,供村里孩子上学,为残疾人捐赠大米,创办留守儿童足球俱乐部,帮助血友病患者创业等等,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着身边的人。但他自己却卖了自己的车和刚装修好结婚用的婚房。我们不敢说将来的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但将来一

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梦想:“带给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是他追求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农业创业经历故事相关热词搜索:农业企业家创业经历 农业创业故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农业创业经历故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农业创业经历故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639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