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2017-07-05 11:34:4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共7篇)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区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为20万亩。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5~1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20~30%。近年来随着优质米品种面积的扩大及施肥量的增加,纹枯病的发生具有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纹枯病的发病...

篇一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是我区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为20万亩。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5~10%的减产,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20~30%。近年来随着优质米品种面积的扩大及施肥量的增加,纹枯病的发生具有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病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深入茎杆和稻穗。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二、病原特点

  水稻纹枯病菌属真菌的担子菌纲,伞菌目。菌丝可在寄主组织内外蔓延,菌丝初期无色,后变浅褐色。菌丝体集结而形成菌核,其有性世代产生担包子,担孢子无色,卵圆形。菌核形成需3~4天,其颜色为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菌落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抗性强的品种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的侵入,减轻病害的发生,为此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经几年的筛选,得出适合我区种植的即优质、高产又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有松粳6号、五优稻3、龙稻7和垦稻12等品种。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在本田耕翻灌水耙平时。用布网等打捞“浪渣”,“浪渣”内混有大量的菌核。打捞出的菌核要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3、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期浅水、够苗晒田、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期湿润灌溉、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每667m2用20%粉锈宁乳油50~76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g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g,兑水喷雾,每亩用药液50L。发病较重时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125~150mL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g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也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于水稻孕穗期一次用药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

篇二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春耕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伸人叶鞘缝隙里,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经1~2天左右便出现病斑。

  病菌侵入后,在植株组织内不断扩展,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叶鞘,叶片或邻近的稻株间继续蔓延扩展,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如条件适宜此病在株间或丛间不断地横向扩展(称水平扩展),以孕穗期至抽穗期最快,导致病株率或病丛率的增加。其后病部由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蔓延扩展(称垂直扩展),以抽穗期至乳熟期最快。条件适宜时,在高秆品种上每上升一个叶位约需3~5天,在矮秆品种上只需2~3天。到抽穗前后10天左右达高峰期,危害性也最大。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可随水漂浮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产生菌丝,也有再侵染的作用。

  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稻田生态、水稻抗病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1 菌核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季、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和新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区、上季或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初期发病也较多。但此后病情的继续发展,则受稻丛小气候及水稻抗性的影响更大。

  2.2 气象条件 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我国稻田广阔,地理气候差异很大,此病的始病期和田间病情消长无不受当地气候的影响:

  始病期 一般平均气温22~23℃以上,水稻处于分蘖期或秧苗期即可发病。珠江三角洲的始病期可在早稻秧苗期出现,长江流域则在早稻分蘖期,华北稻区在分蘖盛期,黑龙江省则在孕穗期前后。

  流行期 左右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最主要生态因素是雨湿,其中以降雨量、雨日、湿度(雾、露)为最重要。这些因素如与水稻易感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严重。

  3 防治

  3.1 清除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到田角和田边,用布网或密簸笋等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以减少菌源,有效地减轻前期发病。打捞菌核后还必须配合进行下述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打捞菌核的防病效果。此外,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以减少菌源。

  3.2 管好肥水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和气象等情况,合理排灌,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以水控病,其中尤以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的为害效果显著。

  在施肥种类上要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素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3.3 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在于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在于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

  试验证明:井冈霉素、多菌灵和托布津等是防治纹枯病效果高使用安全的新药剂,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稻宁、稻脚青、田安及退菌特等有机砷剂仍是防治纹枯病的特效药,但应在孕穗期以前施用,以避免发生药害。

篇三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识别及其发生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识别及其发生因素【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摘要 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发生 防治

文献标识码 A

水稻纹枯病又名水稻云纹病、水稻云斑病;俗称花秆、花脚瘟。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据定远县植保植检站2009年调查,田间7月8日始见病株,始见期比2008年迟3d,比常年迟11d。大田普查:7月16日,全县平均病丛率为8.73%,最高病丛率为20%;平均病株率为1.32%,最高病株率为4%,平均病指0.33;7月24日,平均病丛率9.16%,比前3年同期均值提高14.36%,平均病株率1.67%,比前3年同期均值下降46.13%,平均病指0.48,比前3年同期均值下降26.15%。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对近2年发病较重的地区,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 病原

病原为无性态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丝核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n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真菌。

篇四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浅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钟春燕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0期

【摘 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情况有所增加,直接危害到我国水稻生产安全。为此,本文在分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并探讨了防治对策,可为其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原因;危害;防治对策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占粮食比重大,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保证水稻的安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并且近年来的发病情况有所增加。水稻一旦有了纹枯病,轻者影响稻谷灌浆,重者造成植株枯萎倒伏,不抽穗,不结实。发病稻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水稻纹枯病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纹枯病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

(1)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及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2)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的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了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一味地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村病的发生流行。

2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

水稻纹枯病致病菌为真菌,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翌年夏季灌溉,菌核随水流水面粘附至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再度通过菌丝侵入水稻叶鞘组织,通过形成病斑而长出气生菌丝,继而侵染附近植株。水稻于拔节期病情

逐渐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大,抽穗前主要危害叶鞘,抽穗后开始向水稻叶片、穗颈部扩展。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存在以下的发病规律:插秧过密、长期深灌,氮肥单一施用或过量、过迟,缺少钾、磷、锌肥,会造成水稻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害发生扩展,水稻纹枯病很可能会大发生。老稻区发病重,新稻区发病轻;越冬菌核残留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重、流行快,而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则发病慢甚至停止。中后期若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气温达到28~32℃,病情急速加重,若高温干燥则不利于病情发展。

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为壤质水稻土,常年种植水稻。施肥前测定土壤pH值为6.9,有机质1.2mg/kg,碱解氮88.8mg/kg,有效磷28.3mg/kg,速效钾92mg/kg。

(2)试验材料及工具。供试药剂为25%戊唑醇水乳剂;对照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供试水稻品种为临稻15号。试验工具为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各试验处理均为有效成分),即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A)、25%戊唑醇水乳剂1500倍液(B)、25%戊唑醇水乳剂1000倍液(C)、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D),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m2,共18个小区。

(4)试验方法。供试水稻于5月6日播种育秧,6月15日定植,长势良好。各药剂处理于水稻生长初期每间隔10d施1次药,连施3次。2011年7月5日施第1次药,7月15日施第2次药,7月25日施第3次药。喷药采用手动喷雾器,喷药液量为750kg/hm2。

(5)调查内容与方法。第3次施药后7d(8月31日)进行最终药效调查。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25丛,按0~9级分级标准,分别记载总株数、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第4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3级为第3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第2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为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为全株发病,植株提前枯死。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防治效果(%)= ×100(2)

式(2)中:CKI为喷药后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PTI为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对防治效果进反正弦转换,再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SSR法)。

篇五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篇六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并重点分析应用爱苗防治该病的示范效果和具体技术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爱苗;防治

梅河口市是吉林省水稻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达40万hm2,生产的绿优米畅销国内市场。目前,水稻生长中后期主要发生的病害为稻瘟病、纹枯病。纹枯病会引起水稻早衰、倒伏、空秕率高。为帮助农民识别并了解纹枯病,以便更好地预防,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将其总结如下。

1症状

水稻纹枯病自苗期到抽穗都可发生,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

1.1叶鞘症状【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叶鞘感病后,初在近水面或水面下发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很清楚的小斑,小斑逐渐扩大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至深褐色,中部黄色至灰白色,潮湿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2]。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色,并有明显褐色边缘,向稻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重则使叶鞘变黑褐色腐败,叶鞘干枯,叶片也随之枯黄卷缩,提早枯死。

1.2叶片症状

叶片病斑形状和色泽与叶鞘基本相似。重病叶扩展快,呈污绿色水渍状,最后干枯。剑叶叶鞘受害重时,稻株不能正常抽穗。

1.3穗部症状

稻穗发病则穗颈、穗枝梗至颖壳部位呈青黑色湿润状,后稻粒变成黑褐色,病粒不充实成秕粒,甚至全穗枯死。

2病原

病原真菌的有性阶段为担子菌Pellicularia sasalii (Shirai) Ito;无性阶段为丝核菌Rhizocyotiis solarti Kuhn。水稻纹枯病属真菌的担子菌纲伞菌目,主要有菌丝、菌核2种形态。

篇七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 水稻是睢宁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纹枯病已成为影响睢宁县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阐述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病原及侵染循环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效和水稻产品质量十分必要。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个体受害后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泽变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达50%,甚至失收

[1-2]。如不能及时有效施药防治将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纹枯病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施药防治十分重要。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1 发病症状

稻株体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生纹枯病。分蘖期始见病斑,圆秆拔节期盛发,孕穗抽穗期危害强烈。危害叶鞘、茎秆、叶片,严重时危害穗颈和谷粒。稻瘟病初期感染叶鞘,在基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行,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斑块,以后多个病斑相互重叠而成云纹状,导致叶片发黄,严重时叶鞘变褐腐烂,侵染茎秆,上位叶片枯死,植株冒穿死亡,或造成连片倒伏。

2 病原

水稻纹枯病菌为真菌,分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丝初为无色,后变淡褐色,有分枝。菌丝能在病组织内生长,也可蔓延到病部表面。在病组织表面的菌丝可集结成菌核,褐色、粗糙、扁圆或不规则形,上有少量菌丝与病组织相连,易脱落于土壤。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在隐蔽、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粉末。

3 侵染循环特点

纹枯病菌可危害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花生等植物,危害水稻的纹枯病菌在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时,大量菌核掉落田间,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稻麦两熟田,在小麦收割后灭茬灌水时,大部分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或混杂于浪渣中,水稻栽插后一部分菌核附在稻株近水面叶鞘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核萌发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从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侵染稻株基部淹水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一般3~5 d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在外部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继续扩展蔓延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加重。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相关热词搜索: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673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