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致富经开饭店

致富经开饭店

2017-07-07 09:33:3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致富经开饭店(共7篇)[致富经]贾国龙:一碗莜面起家开饭店年售15亿[致富经]美味的财富(1)为一碗面花400万元买25个字之后(20130923)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专辑《美味的财富》蒙古包、烤全羊、顶碗舞,这是内蒙餐饮的三大特色,在北京市的繁华地带就有这样一家餐厅,在这里伴随着马头琴的乐声...

篇一 致富经开饭店
[致富经]贾国龙:一碗莜面起家开饭店年售15亿


[致富经]美味的财富(1)为一碗面花400万元买25个字之后(20130923)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专辑《美味的财富》

  蒙古包、烤全羊、顶碗舞,这是内蒙餐饮的三大特色,在北京市的繁华地带就有这样一家餐厅,在这里伴随着马头琴的乐声,人们可以享受到最地道的内蒙古民族礼仪,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草原羊肉。

  他就是这里的老板——贾国龙,烤全羊是他的卖点之一。当年贾国龙带着两道菜闯北京,很快就成为首都餐饮界的一匹黑马,2012年创造了年营业额15亿元的餐饮神话。烤全羊就是他当年带来的一道菜,而另一道则是在一般菜谱里根本看不到的——莜面。

  2013年8月20日,贾国龙的餐厅里上演了一场搓莜面比赛。

  这些从贾国龙六十多个分店选拔出的参赛选手,被称之为莜面妹,莜面妹在这里充分展示搓莜面的功力,这样够两个人吃一顿的一笼莜面,莜面妹5分钟不到就搞定了。有人开始展示各自的绝活,还有人不忘来一段莜面歌,莜面舞。选手表演的热闹,顾客看的尽兴。

  顾客1:我们还是老一套,变不来,玩那个小笼,我们也没见过这种场合。

  顾客2:我觉得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有这种表演的话,我更愿意到西贝这家。

  贾国龙:以前我们公司从农村请大妈、请大嫂来给制作莜面,我们从今以后我们用这些年轻的有活力的这些男孩、女孩去制作莜面,而且同时好有一些表演,通过莜面妹的制作和展示,让更多的人去吃莜面、点莜面。

  莜面,是西北山区老百姓喜爱的杂粮之一,主要通过手工制作完成,做法多种多样,看似普通的莜面,想要搓好还真不容易。

  记者:这是最简单的吗?

  贾国龙:你试试,你看看是不是简单,没那么容易,这是个熟能生巧的活。

  莜面对贾国龙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靠着它,贾国龙在京城打开了突破口,而且不断复制、扩张,在全国11个城市开了60多家分店,2012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稳坐全国西北菜头把交椅。

  朋友邢俊文:在我心目中可以说是一个青年冒险家,我们看着已经不可能的事情,他就能挺过来。

  朋友张磊:能一直坚持住餐饮业,而且就坚持在一个小品类上往前走,这个是非常值得可敬的。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冯恩援:业界称为餐饮行业里非常时期的一匹黑马,能够把事业、情感还有经济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人是不多的,应该贾国龙属于有追求的企业家。

  今天的贾国龙,在餐饮行业里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贾国龙的财富爆发是从他花400万元买了25个字开始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贾国龙,1967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他从小就有股闯劲,1988年还在大连读大二的他,因为发现了一个商机,居然迫不及待的退学回到老家。

  贾国龙把大连最时尚的东西带了回去,他用5500元钱在当地开了第一家酒吧。当时很多临河人甚至都没听说过酒吧两个字,更想不到同样是一杯茶、一瓶酒怎么就能卖到那么贵,但因为好奇,因为独一无二,贾国龙的酒吧一开张就满堂彩。

  路人1:全临河人都稀罕,不要说我稀罕了。

  贾国龙:我们开业的时候他是老顾客,他消费能力很强的。

  路人2:开了没几天,我们就在这里消费。

  记者:当时为什么来他的店。

  路人3:那时候酒吧,你是第一家,就没听说第二家,当时生意确实不错,他就从这里起家,后来生意越做越大。

  接着,贾国龙又开了咖啡馆、西餐厅,什么时尚做什么。因为总能引领潮流,贾国龙很快就家喻户晓。看见有了知名度,他马上把自己的姓——贾字,拆开来作为店名,1997年销售额超过七百万元。[NextPage]

  朋友夏立刚:亲朋好友之间有这方面的宴请首选西贝,西贝这几家店如果都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无奈的才去其他的店,当时在我们临河餐饮行业里就是这种局面,西贝是第一。

  1998年,贾国龙觉得自己是善于引领潮流的人,这一年,他和妻子来到时尚之都深圳,开了一家海鲜饭店,可让贾国龙没想到的是,他在临河能引领潮流,在深圳,自己根本不算什么,9个月就赔了100多万。

  老婆张丽平:九个月,觉得实在不能维持了,九个月亏了一百万,他重感冒了很长时间,几个月好不了,天天输液。

  在深圳马失前蹄之后,人们发现贾国龙变得沉静了许多,然而没到一年,他又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要到北京开店。

  贾国龙:做生意特别像人恐惧中,把你扔在一个黑屋子里面,你就自己撞,看哪儿有门,然后摸索,我觉得做生意都是那样的。

  这一次,他改变思路,不再盯着时尚两个字做文章了,走了一条正好相反的路。去北京时,他带了家乡最古老的两样东西——莜面和羊肉。

  当时,北京买莜面的地方非常少,连一间像样的大店都没有,很多人甚至连这个字都不认识,他不得不在上面标注了拼音。

  朋友樊大卫:因为这个莜字不认识,遇到我们陌生的东西可能就有一种排斥感,不愿意走进去。

  品牌总监马燕:这个字生偏,然后很多人觉得莜面村有点像面馆。

  不仅这样,贾国龙还遇到了一个麻烦的问题,他发现临河和北京莜面蒸出来有着很大的差别!

  贾国龙:塌了,莜面蒸出来都黏在一起。

  行政总厨宋健:蒸完了以后出现很多问题,觉得是不是当地的水土,好多老乡就提建议,说是不是水土不好啊,没有完全的,真正的做到老家的味道。

  经理张慧琴:在老家蒸的挺好的在这就蒸不出来,包括换水,包括换各种各样的设备,反正也费了好多的周折。

  贾国龙把内蒙古的水拉到北京,又把北京的水拉到内蒙古试验,折腾来折腾去,经过反复尝试,最终他找到了答案。

  贾国龙:最后认为是气压的问题,因为北京海拔低、气压高,它蒸的时间要短一些。

  贾国龙坚定的认为莜面既健康又好吃,卖莜面一定是一个长久之计,可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接受呢?他决定靠人们更容易接受的羊肉,来打开突破口。

  烤全羊是内蒙最具特色的一道大菜,贾国龙就在饭店主推烤全羊等羊肉系列菜品。那怎么才能让店火起来呢?他想了个办法,专门组织了一支蒙古族歌舞表演团队,还通过朋友邀请腾格尔等蒙古族明星前来助兴,同时在报纸上登广告宣传。

  前来光顾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吃羊肉的同时,都会点一笼莜面来尝尝,莜面也跟着渐渐火了起来,贾国龙顺势把餐厅的名字改成了莜面村。

  这样一笼莜面可以卖到36元钱,利润非常可观。

  贾国龙:卖莜面产品毛利又高,我们卖客单价50元,卖两万元,一天要上400人。

  贾国龙按照莜面的思路,又开发了五谷杂粮系列菜。从2005年开始,他每年都新开两三家店,到2010年销售额达到了7亿元。就在生意已经很红火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人们都看不懂的事。

  2010年在外人眼里,贾国龙的生意已经是非常好了,但他却非常迷茫,莜面也火了,羊肉也火起来了,但公司内部却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人认为餐厅应该主要发展五谷杂粮(

  品牌总监马燕:西贝的羊肉是最叫座的,西贝应该是拿羊肉去打市场,成为全中国烹羊做的最好的品牌。

  大区经理乔玉青:我们就因为这个广泛争论,争的一塌糊涂,就是不聚焦,顾客概念不鲜明,对品牌不利。

  双方一直争执不下,五谷杂粮还是烹羊专家,一直没有结论。而贾国龙当时也很迷茫,但他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些。

  直到2010年5月的一天,贾国龙宣布,他已经买回了一个答案,而且付出的价格是400万!此言一出,公司炸开了锅。

  老婆张丽平:没有超过50个字,一页纸。

  大区经理乔玉青:花了五百万买了25个字。

  朋友张磊:核心的文字就那么20多个文字。

  二十多个字的答案,怎么就能花那么多钱呢?

  品牌总监马燕:大家觉得这个报价不便宜,从我自己的心理感觉没有说为这样的一次品牌战略花出这么多钱过。

  朋友张磊:当时感觉是天价了,到底值不值。

  然而,就是他花400万买的这个点子,让贾国龙理清了发展思路,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就新开了17家店,从2011,2012年,两年时间,销售额连续翻番,就从7亿元增长到15亿元。

  大区经理乔玉青:如果不是经过这样的专家和高手来给我们进行梳理和得到验证的话,其实我们也不是想的那么清楚。

[NextPage]  贾国龙:这个不是花四百万轻易就能买来的,可能交了四千万学费,也不一定能意识。

  那他究竟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原来,贾国龙找到了一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企业策划公司,他们专门给企业做策划,半年内,贾国龙和那家公司的人一起走遍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形成了一个思路,那25个字就是最核心的内容。

  贾国龙:品牌西贝,定位西北菜民间菜,信任状90%原料来自西北的乡野与草原,这20个字我们就花了400万,一个字20万。

  记者:一字千金啊。

  这份策划的方向定位西北的民间菜,而且原料必须保证来自西北的乡野与草原,短短的两句话,听起来并不怎么优美,看起来也似乎没什么深意。对贾国龙来说却成了他日后快速发展的法宝。

  贾国龙:几千万也值,一直在寻找什么是适合西贝的,一定要有目标,2010年之前我们就是开了不到30家店,然后11、12、13,这三年,加起来又开了三十多家店,就翻了一番。

  贾国龙原来的店只是蒙古特色的菜,定位西北菜让他的经营范围大大扩展,当时,全国知名的几大菜系在北京都有,但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很集中的西北菜品牌,他就决心打出西北菜的名头来。

  这是记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看到的场景,这些羊都是给贾国龙专门养的,从2010年开始,他每年要从草原上买回30万只羊。

  贾国龙:这是鄂尔多斯阿尔巴斯的白山羊,这就是中国草原羊里边最优质的羊,全国去年的羊肉出栏是三亿只,草原羊只有1500万只,而我们在草原羊里占五十分之一,我们坚持选用这样的食材,其实顾客是能吃出来的。

  除此以外,他要从西北农村买回各种菜品原料,尽管这样做的成本会高一些,但就是高,他也要这么做,目的就是要打出西北菜的品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接下来他又干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

  2012年6月的一天,贾国龙从北京连夜赶往陕西省绥德县一户农民家里,他开价30万要请一位老农出山。

  贾国龙:开车就去了老黄家。老黄正地里干活,也是个朴实的人。

  对于贾国龙的突然到访和提出的请求,黄国胜一头雾水。

  黄国胜:我是怕他是搞传销的,咱老年人,就怕上当这搞传销的,咱没文化。

  他叫黄国胜,今年60岁,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每年冬天都会和老伴用老家产的糜子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枣、红豆做几千个黄馍馍在县城里卖,他的黄馍馍在县城非常有名。而贾国龙是怎么知道他的呢?

  原来,2012年5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贾国龙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个黄馍馍非常适合他的餐厅。

  贾国龙:他说完之后我马上晚上回去我就从网上搜,一搜就看黄老汉的黄馍馍,我说这个真的很好。

  贾国龙一看,就觉得黄馍馍是一种非常地道的西北风味,能成为他店里的又一个亮点。

  贾国龙:《舌尖上的中国》一百多道美食,人们看了就看了,心动一下,真正想把它转化成市场价值的很少。

  贾国龙希望黄国胜可以把黄馍馍的制作工艺传授给西贝,让全国的顾客都能吃到黄国胜传授的黄馍馍,另一方面他觉得黄国胜就是西北人的代表,他想花30万请黄国胜给自己的品牌代言,每年去他全国各地的分店做宣传。

  黄国胜:老实说,给这30万就可不少了,打工一天才挣100元抱这么大的老石头种地,也不容易。

  贾国龙请到了黄国盛,而且说好,做黄馍馍的原料都从陕北购买,他的店里很快就推出了黄馍馍,这样一个黄馍馍卖三元钱,2012年,贾国龙就买了1000万个黄馍馍,好多顾客也是专程到西贝吃黄馍馍。

  顾客:来过好多次,但没有这个东西,原来没有。

  顾客:一看这黄馍馍,好像从小吃过,很长时间没有吃了,觉得感觉挺新鲜,这地方有这东西。

  像黄馍馍这样的特色小吃,贾国龙的店里还有很多,靠着一碗莜面闯北京,烤全羊打天下,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餐饮行业,贾国龙却从容应对。

  贾国龙:大行业小企业,多少资本都能做,什么人都能进入,其实你做生意就是找特色,就是做特色。

  到2013年,贾国龙的莜面村已经在全国拥有60多家分店,2013年上半年营业额已经突破十亿。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冯恩援:由于西贝西北菜定位在大众消费,并且是一个特色餐饮,而且有鲜明的,独有的文化特色,业界称之为餐饮行业在非常时期的一匹黑马,一种文化现象就和产业经济之间产生了这样一种非常理想的结合。

  如今,草原上,有3000多牧民在给贾国龙养羊,西北农村,有上万农户为贾国龙提供莜面,一万多农户给贾国龙提供别的杂粮,而他的饭店的营业额也坐上了西北菜的头把交椅!

  记者:赵阿卉

  摄像:孙彦峰

篇二 致富经开饭店
雷伍安开餐厅,酒桌上找到赚钱商机年赚过亿

篇三 致富经开饭店
无本致富的经典故事

>>>进入《致富经》官网

>>>更多致富资讯

2011年7月下旬,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什么雅克西,葡萄雅克西,吐鲁番的姑娘雅克西。美吗,雅克西吗?我们新疆吐鲁番是个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有美丽的姑娘,还有牛和羊,最关键的还有葡萄,对吗,朋友。”宋保宪说。

每当这个时候,葡萄沟就变得热闹起来,这个叫宋保宪的人就会被种植户们请过来,享受座上宾的待遇。人们都说,这里的葡萄能不能卖上个好价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个人。那么这个宋保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地区乡企局局长刘卫东:“毫不夸张地说,他这个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或者停运几天,吐鲁番的葡萄干和鲜食葡萄的销售就会出现问题,销售价格就会剧烈地波动。”

专员:“我们认为是对我们整个地区种葡萄的农民增加收入,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宋保宪:“听指挥,一、二、三。”

【致富经开饭店】

[致富经]有一种财富在路上

在人们眼里,宋保宪是一个做物流生意的传奇商人。每年吐鲁番90%的干果、全新疆20%的干果要经过他的手卖到全国各地,为此他赚到了上亿资产。

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7月24日,记者跟随宋保宪在葡萄沟拉了一车葡萄。记者发现,他既不是货主,也不是买家,货车也不是他的,也就是说,他既不赚差价,也不赚运费。那么,他做的到底是一种什么生意,他的亿万财富究竟从何而来呢?

【致富经开饭店】

宋保宪:“我喜欢观察,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没有商机的,但对我来说,我能看到商机,没有的情况下我可以找到商机。”

面前这位老人是宋保宪的母亲。宋保宪的老家在山东临沂市的一个小山村,他姐姐很小的时候就被饥饿夺去生命,为此母亲一直对食品极度爱惜。尽管自己的儿子如今一年要经手几十万吨葡萄干,她还是要把掉在地上的葡萄干,一粒一粒地拣起来。

宋保宪:“不再搞了,行了娘,不搞了,娘。”

宋保宪母亲吴府英:“不用管我。”

[致富经]有一种财富在路上

曾经的贫困,让宋保宪从小就立志创业,改变命运。

他19岁时到新疆当兵,1998年退伍后决定留在吐鲁番,开始自己的创业梦想。

1998年3月的一天,宋保宪偶然间在吐鲁番的一条公路上看到停着一辆山东牌照的货车,他兴奋地跑过去和司机聊了起来。聊天中得知,那位老乡想过来拉一车葡萄干回去卖,但具体什么地方有货他找不着,再加上不通维语,正在苦恼。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宋保宪热情地为他做了向导,帮他进了一车葡萄。老乡很感激他,要给他200元酬劳。

宋保宪:“我这个老乡拿出200元钱来非要给我不行,我拒绝了,不好意思。后来我发现,提供一个中介信息还是商机。”

宋保宪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但这件事却让他隐隐发现了一个商机。他当时并没意识到,这个发现会成为他亿万财富的起点。

1 2 3 4 5 下一页>>

新疆地域辽阔,沙漠和戈壁让路途变得遥远,信息变得闭塞。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等优质果品,但就是由于信息不灵,往往想买的找不到想卖的,想卖的又找不到想买的。 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孙建新:“像我们这个地方,有货的不知道往哪卖,他远离市场,产品不能变成商品。”

宋保宪:“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我发现这是一个商机,越是落后的地方可能越是商机无限,竞争力小。”

当地有得是好东西,可老百姓往往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吸引买主。宋保宪决定做牵线搭桥的生意,帮货主找买家,或者帮买家找货主;如果买卖双方谈好了生意而没有运输工具,就帮忙找运输车辆;成交后,就向双方各收取100元的服务费。宋保宪给自己的生意起了个时髦的名字,叫“物流信息”。

他说干就干,每天一大早就跑出去,像媒婆一样,在货主、客商以及专门搞运输的人之间穿梭。

[致富经]有一种财富在路上

宋保宪:“从早上到晚上,吃没吃饭不知道,忙得……可能我先提前到了1分钟,这车货已经上车了,我就胜利了。晚到1分钟,别人的车到位了,这个客户就失去了,这车货就失去了,这200元钱就失去了。”

其实,早在宋保宪之前,吐鲁番已经开了类似的七八家物流信息店。宋保宪初学乍练,用什么办法去打开局面呢?

宋保宪:“我是主动出击,到一线去,面对面跟我的客户、跟车、跟货主去交流,去找客户,上门服务。古人说,乌龟和兔子赛跑,我即使像乌龟,我要不停地出击,勤奋。” 物流公司经理黄吉福:“他的精神可嘉,不管冬夏,他能吃苦。”

宋保宪干得越来越起劲,然而2001年的一次生意,他为了赚100块钱,却付出了14万元的代价。

这个人叫韩新镇,2001年的一天,他给了宋保宪100块钱,请宋保宪联系一辆车,把价值14万元的葡萄干运到石家庄。

[致富经]有一种财富在路上

宋保宪暗自庆幸这100块钱来得容易,然而安排启程三天后,韩新镇突然气汹汹地找上门,说那辆车在途径宁夏的时候翻到了谷底,要求宋保宪赔偿他的货物。

宋保宪:“货物丢失。和他费了一些口舌,他当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刚刚起步嘛,我们也是做生意不长时间,都互相为难。货全部没有了,当时我只收了他100元的信息费,从法律角度上讲,中介信息这块,我们这一方不承担责任的。”

公司副总桥顺明:“以中介出现的,不应该赔的。”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观望事情会如何收场。没想到宋保宪居然最后决定,掏血本赔偿对方14万元。

宋保宪:“拿出这14万像割血一样的,同行也好,还有和我做生意的同事也好,都说你傻了,为啥要赔?”

公司副总桥顺明:“几乎是把家里面的积蓄都赔完了。别人也说宋保宪,不该他赔的,也他赔了,感觉他有点傻,就是有点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宋保宪:“吐鲁番当时我的同行都没有敢这么做的,我是第一个给货主赔了这14万。”

篇四 致富经开饭店
农民种特种蔬菜赚到上百万元利润

.cn 2008年07月04日15:37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2008年7月3日播出:就卖别人少见的菜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8年1月31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那天晚上7点多,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电视台播

放了一条广告,这条广告让很多电视观众至今记忆犹新。

居民1:“我就觉得这个广告特别特殊.”

居民2:“有史以来没有这样的广告。”

居民3:“挺稀奇的,还出来这种广告。”

居民4:“是不是这个广告打错了,觉得很奇怪这个广告。”

他叫刘继成,是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蔬菜基地的负责人,那条广告就是他发布的。

刘继成:“就是告诉我的客户,司马庄园区的蔬菜已经没有了。”

广告的内容是,司马庄的蔬菜已销售殆尽,已定购的速速来取,没预定的谢绝光临。那

么刘继成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广告呢?

刘继成:“因为人们的观念呢,就是在腊月的二十八九过春节了才来买菜,到那时候如果他计划来买我的菜来,我这儿菜没有了,会给他今年过春节呢,造成一种不必要的不愉

快。”

那么刘继成种的都是些什么样的蔬菜这么好卖呢?2008年5月6日,记者来到了他的

蔬菜基地一探究竟。【致富经开饭店】

原来,刘继成这里种的都是一些特种蔬菜。所谓特种蔬菜是指平时比较少见的蔬菜品种,

比如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和我国某些地区的名、特、优、新蔬菜。

刘继成:“这个乌塌菜,你看现在这个都吃光了,就是咱们的市场太紧缺了,实际上这个乌塌菜,它应该长出来像一个大菊花一样,上你桌子一摆,好家伙,立刻把这一个桌子的

气氛就给挑起来,食欲气氛都给逗起来了。”

不过,别看刘继成现在说的轻松,其实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他可没少费功夫。 刘继成涉足蔬菜的时间并不长,过去那些产业也是属于村集体经营的性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司马庄一直以种植苹果和梨为主,并风光一时。1998年,在山东和陕西水果的挤压之下,司马庄才转为种植蔬菜。但村民们谁都没想到,村支书刘继成要带领大家种的却是一

些当时谁都没见过的蔬菜。

村民姚文秀:“咱家里都是种大萝卜、大西红柿,这都是小的,家里哪儿种这个?种这

个要上市场卖去,卖给谁呀,是不?”

村民李志强:“这绿宝石绿宝石,都以为是生的,一位有毒啊什么的,上市场上卖给谁

啊?”

当时青县已经是个蔬菜生产大县,但都是以普通的黄瓜、西红柿等大众蔬菜为主。而刘继成的想法是,既然决定也种蔬菜了,就要种别人没有的,以免重复过去种苹果和梨等大宗

水果的困境。比如这种成熟以后还是绿色的小西红柿,就是他专门引进种植的。

刘继成:“这有的人给它起个外号叫‘贼不偷’,都以为它是生的,实际上已经熟了。

这叫绿宝石,它的营养价值和口感都是相当不错的。”

但这种连贼都不偷的菜,拿到市场上,同样也不被消费者认可。事实不幸被大家言中,

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里,他的这些特种蔬菜销路一直不畅。

刘继成:“我们当地不认可,不认可主要原因,他不认识这些个菜,所以当时我也挺苦恼。”2003年,村民委员会决定蔬菜园区实行个人承包,然而,种植户没有一个人敢接手这块烫手的山芋。在这种情况下,刘继成只好自己牵头找了4个人,每人各出10万元资金,

把300亩蔬菜园区承包了下来,大家推举刘继成担任了董事长。

虽然5年来特种蔬菜的销路并不好,但刘继成却坚信问题并不是出在菜本身上,而是在

市场和营销上,所以承包之后他依然坚持要走特菜这条路。

刘继成:“普通西红柿如果市场上卖四五角钱一斤的话,我这个品种可以卖到5元一斤以上。而且它的产量还不低,你看一下它的产量,几乎一下到这里,比大果的西红柿产量还

要高,一亩地的产量都得过万斤以上。”

虽然卖的价格不低,但毕竟当时这些特种蔬菜只能销售掉很小的一部分,园区一年种子、肥料等投入要二三十万元,而收入还不到10万元。他们把特菜拉到市里的各大宾馆饭店,

让负责人免费品尝,可效果并不理想;尝试跟超市合作,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刘继成:“几乎困得我差点没倒下去,就是说经济快有点支撑不住了。”

2004年左右开始,随着全国各地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当地去农村休闲观光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刘继成想,如果能吸引人们到自己的蔬菜园区参观,也许能为特种蔬菜的销售开

辟一条新路!

想到这一点,刘继成打起了村旁京沪高速公路的主意。

刘继成:“这儿是京沪高速公路,而且这个位置也挺好,从这里过去三公里的地方就是

京沪高速公路青县出口,下来有七八分钟就可以到我们这儿。”

青县距北京150公里,离天津80公里,很多人开车经过时正好处在一个需要稍事休息的时候。刘继成想,能不能在这里树立一块牌子吸引过往人员的注意呢?咨询了相关部门后他了解到,像他这样的情况,只要离公路在50米以外,是允许的。于是,在工商和高速公

路管理等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他在自己园区的地里竖起了这样一块牌子。

刘继成:“十个人看,有一个人感兴趣,有一个跟我们联系,我们也就相当满足了,也

就是说目的达到了。”

这个办法很快就见到了成效,逐渐有路过的人顺着路牌的指示拐进了园区。

游客杜庆新:“我就看路边一个牌子我就过来看了。”

记者:“一个牌子有什么啊?”

杜庆新:“我看到底这是个什么东西。你讲了,牌子多了,我们那也有,全国各地都有,

它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那你看一个牌子,你就来试试看是吗?”

杜庆新:“我就来试试看,跟别处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杜庆新是40公里外的天津静海人,去过不少农业旅游景点,一进到刘继成的大棚里,

他马上觉得不虚此行。

杜庆新:“首先这儿蔬菜的品种比较齐全,比较新鲜,在我们那儿没有,也看不见,也买不

着,想花钱买,也买不到.”

那次以后, 杜庆新还介绍了很多朋友过来,记者采访的时候碰到的这两位就是他介绍来的。当游客进到大棚里以后,在市场上不好销售的“贼不偷”这类不常见的蔬菜,反而是

大家最感兴趣的。

记者:”你怎么对这种绿色的感兴趣呢?”

游客许晓红:“对啊,因为它不多吗,不多见,可以回去送人,给人带点特产回去,要

有点特色的。”

杜庆新:“等于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样,我感觉不错,我就介绍了我的好多朋友。这

两年多介绍了我们当地的不下几十个,他们基本上都来过不止一次两次。”

通过这些游客,司马庄的特色蔬菜、瓜果在周边县市逐渐有了点名气。而游客大都会问

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这些没见过的蔬菜应该怎么吃?

刘继成:“现看现吃,现介绍咱们品种的营养价值,这样呢,对于咱们这个,咱们这个【致富经开饭店】

社会人们来认识咱们的菜,大有好处。”

蔬菜园区自己有一个餐厅,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它,给消费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和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一样,有一些蔬菜,当地人有生吃的习惯。

居民5:“西红柿、黄瓜 ,再有生菜 、油麦菜都可以生吃。”

记者:“像这种呢?”

居民6:“这也生吃 ,抹酱吃,小葱,都生吃。”

刘继成想,何不就把生吃蔬菜作为自己餐厅的特色呢?自己园区种的菜实行的都是严格的质量标准,而且餐厅就紧挨着园区,菜可以现吃现摘,在食用安全和新鲜程度上都可以保

证!

刘继成:“我身后的这些叶菜,苦的、辣的、酸的、甜的、香的都有,可是要想打出自

己的特色来,在保证质量,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就是让它生吃。”

于是,无论客人点没点蔬菜,进到餐厅时都会在自己的餐桌上看到这样的情景。 顾客1:“菜市场上,一般的买不到这样的菜,这个菜很新鲜,我们都没见过,一吃味

特别好。”

记者:“什么样的没见过的?”

顾客1:“比如说,这种菜,这种菜没见过。”

记者:“这是什么菜现在知道了吗?”

顾客1:“不知道。”

顾客2:“这里的菜,每个菜都有每个菜的特色的味儿,有甜的,苦的,很多,每个菜

都有味,还有芝麻菜,跟香油似的。”

对刘继成他们来说,这满满一桌青菜水果的成本在30元左右,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

至免费让顾客品尝。

刘继成:“收钱是次要的 ,就是说在我心目当中是放在第二位的,主要的就是炫耀我【致富经开饭店】

的菜,让人认识这些菜,认识咱们国家、咱们蔬菜园区还有这么多的菜。”

园区餐厅负责人刘金玲:“让客人品尝,您品尝一下这个菜,如果好吃,您下次来了点,

计价,这一次就不计价了。”

一传十十传百,随着食客的口口相传,司马庄蔬菜餐厅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到正餐时间,

这里都会像这样停满了车.

记者:“你们今天是几家人一块儿过来的?”

顾客3:“对,你像以后,比如说我们这些人的亲戚朋友来了,相信肯定这也是我们青

县的一大特色,肯定都会往这儿来吧。”

刘继成:“你要在青县沧州一说咱们吃饭去,他不知道上哪儿吃去,但是一提吃菜去,

都知道我这个有机蔬菜,知道这个餐厅,都奔这儿来。”

特种蔬菜销路不畅,主要是因为人们不认识,让顾客先吃到了这些特种蔬菜,那么他的

第一感觉就是菜的口感而不是价格,在心理上接受特种蔬菜就会容易多了!

从餐厅的顾客那里刘继成了解到,他们很看重包装上的美观,于是,他干脆把特种蔬菜

放进礼品箱里,做成精装商品。

刘继成:“咱们礼品箱呢,一般是10个品种,这里头可以任意挑选的,想要哪个要哪个,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随时按照你的意图,包质包量地给你打好,让你瞅着封箱。” 让刘继成感到很高兴的是,不少人在餐厅吃完饭后,直接过来包装车间买走几箱菜。

记者:“您怎么知道他们这儿的?”

客户:“我上这儿吃饭来,吃饭来我觉得这种是绿色食品,我觉得不错。” 在蔬菜宴名气的带动之下,不少外地客户慕名而来。在任丘市经营饭店的赵建是刘继成的老客户了,他说跑100多公里来这里买菜,一是因为这儿品种新,二是种类多,可以让厨

师创新菜品。

赵建:“去年过来已经创了四五道新菜了,在任丘市卖得挺好,为什么今年,很早我就

过来了,这不蔬菜刚下来吗?”

渐渐地,像张俊岐和赵建这样的固定客户发展到了几十个,每天都会有人来买二三十箱

菜,再加上零散顾客,刘继成每个月都有了2000箱左右右的销量。

在寒冷的冬天里,这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更显金贵。

杜庆新:“冬季的时候,外面没有这样的新鲜蔬菜,几乎你就看不到,而且他们的蔬菜做成礼盒的,你可以送亲朋好友,也可以自己吃,拿出来以后,过年的时候你看 ,好多品

种。”

2006年以后,当地不少单位和企业甚至专门找上门来,购买司马庄的特色蔬菜作为福

利发给职工。

客户秦兰洲:“一看啊,还确实不错,包装挺好,搞得挺规范,挺卫生、挺新鲜,所以

我们每年买那么几次,中秋节、春节 ,每年四五百箱。”

刘继成:“通过发福利这样走的菜数,每年也得在2万箱以上,占我总销售量的50%以

上。”

篇五 致富经开饭店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作者:周玮 包尚友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44期

“母蟹是圆脐,公蟹是尖脐,螃蟹好坏关键看肚脐,肚脐突出的一般比较肥,还有就是同样大小的螃蟹选重量沉、蟹爪有劲儿的”,黑龙江省农垦八五六农场的养殖户李海一边下网捕捞河蟹,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着挑选河蟹的窍门。

黝黑的面庞,总是面带笑容,初次与李海接触,熟悉亲切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主要是品质好,我养的河蟹每年都有辽宁盘锦的客商上门收购,周边农场和县市也有慕名上门购买的,九十月份是销售旺季,供不应求”,提起自己养殖的河蟹,李海满是自豪。 李海的500亩蟹塘位于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青山湖湿地,这片湿地总面积5.3万亩,自然生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白鹭、大雁、天鹅等野生鸟类栖息,盛产鲤、鲫、鲢等鱼类。这里的“青山湖”河蟹采取自然生态放养,品质好、味道鲜美,尤其著名。

今年45岁的李海是八五六农场远近闻名的养蟹能手,2003年开始河蟹养殖,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仅靠着河蟹走上了致富路,还通过自己的引领示范带动了农场河蟹养殖的发展,使河蟹在八五六农场从无到有,成为一个年产40万斤,产值超过千万元的特色产业。

李海不是八五六农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的确是八五六农场第一批养螃蟹的人。从起步时卖房借钱,到如今知名度越来越高,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殖河蟹,李海经历了酸甜苦辣,说起河蟹,李海有唠不完的嗑儿。

李海祖籍辽宁,出生于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他头脑活络,敢想敢做,曾在“体制内”上班,还经营过一家小饭店,但由于从小爱好“打渔摸虾”,他最终选择了承包水面,搞起了水产养殖。

“1999年,我把饭店卖了6万块钱,加上手里的5万,承包了100亩水面,当时是养鱼。眼瞅着鱼长得挺好,寻思能挣钱,没想到赔了个血本无归。”李海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 原来,2002年10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让李海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场降雪比正常年份早,降雪量大,还伴随着低温。结果养了3年,已经七八斤的鲤鱼,两三斤的鲶鱼全部翻塘死掉,满塘死鱼根本卖不出去。李海不仅没见到效益,当初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没有办法,一是没有回头路了,另外也还是想坚持下去,搞出点名堂。”在这种情况下,李海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出路。很快,养殖河蟹的念头出现在他的头脑中。

篇六 致富经开饭店
22岁大学毕业生一年收入百万

22岁大学毕业生一年收入百万(2009.9.22)

2010年02月24日 11:10 往期《闯天下》文稿 我要评论

>>返回 致富经 首页

>>本期节目视频

>>更多节目

今天是山东省莱西市开元农场采摘葡萄的日子,价钱早就谈好,葡萄一下架就直接被装车买走了。在采摘、过秤、装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年轻女孩始终紧紧地盯着,还帮着一起干,这个女孩就是葡萄园的主人——22岁的展肖华。 记者:都是男同志在干活。

展肖华:对,因为这个活比较重,女孩子一般干不来。

记者:那你呢?

展肖华:我觉得还行,因为这是比较关键的时候,就要顶上去,霍上去了。 体力不行,可比起装车师傅,展肖华显得更有经验,因为这是她和葡萄打交道的第5个年头了。这第一笔近20万元的生意,给今年的收成开了个好头,而在接下来的几天,等待展肖华采摘收获的还有近千亩的葡萄。展肖华说今年的葡萄行情好,估算下来能收入一百万元。

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一百万元的年收入,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女孩是怎么做到的?

2005年10月,展肖华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入学没多久,同学们就发现,展肖华有些特别。

同学:我们是英语专业的,通常借一些英语专业的书,她也会借英语专业的书,农业的也看,不知道为什么。

同学:我们问她为什么看这些书,她就笑一笑说什么书都要看啊,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什么知识。

老师:同学就会很奇怪,肖华为什么会看这样的书,一般的英语专业的同学毕业以后,都会到翻译公司,贸易公司,但她就属于比较独树一帜的孩子。

展肖华是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人,爷爷和父亲都是生意人,母亲是教师,家里没有人务农,而展肖华学的又是英语专业,那她为什么对农业知识这么痴迷呢?原来展肖华是为了做一件爷爷和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

展肖华的老家的岘沽村,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兴起了一种新鲜玩意——酿酒葡萄。

记者:种的多吗?

展培欣:种太多了那时间,那时间我们村吧,在我印象中接近2000亩。

葡萄一直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水果,其中80%的葡萄都用来酿造葡萄酒。全世界的酿酒葡萄品种超过8000个,分为红葡萄和白葡萄,赤霞珠就是酿造红酒最常见的品种。

可岘沽村将近两千亩的酿酒葡萄,给大伙带来的不是丰厚的收益,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展培欣:那时间效益不好,最便宜的时候,6分钱,8分钱。困难到几乎连生活基本上保障不了。

酿酒葡萄一时兴起,大家跟风种植,可当时的葡萄酒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葡萄种上了,收获了,却卖不出去。种植酿酒葡萄一直不赚钱,过了几年,大伙干脆砍了葡萄树,种上了粮食。

种植酿酒葡萄失败后爷爷开起了小饭馆,爸爸做起了生意。大家都不再提起酿酒葡萄。可在展肖华上大学之前,她却提出要在老家承包几百亩土地,再种酿酒葡萄。

展肖华:稍微提了提,我想看看他什么反映,但是他的反映就是哎呀算了吧,但是能看出他心里挺难受,因为怎么说呢,失败过大家都不想提。

展肖华爸爸展培欣:当时我也不大同意,不大同意我觉得心里没有底,有风险。 不光是有风险,还有难过的回忆,父亲当初种酿酒葡萄,穷得家徒四壁。现在自己做买卖,生意挺红火,一家人生活无忧,他不愿意女儿也去冒险。父亲有顾虑

在情理之中,而展肖华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么个建议,是异想天开还是她得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虽说以前种酿酒葡萄失败过,可在展肖华身边有一个人对酿酒葡萄始终念念不忘,那就是她的爷爷。

展肖华:我从小跟他一起生活,我还是比较了解他,他心里他一直没放弃,一直没放下。谈起葡萄来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看电视看到葡萄酒都会无意之间就流露出那种感情来。

爷爷展焕章:我就反正这么说吧,我这个人不想小事,就想大事,非将来发展到自己的酒厂不行,他们出酒,我们更能出酒。

而这种感情影响到了展肖华。

展肖华:小女孩比较喜欢浪漫,又感觉确实不错,你看多高雅,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酒来。

爷爷的梦想随着当年酿酒葡萄市场的低迷,早就破碎了。可展肖华却始终抱着一颗好奇的心。高考结束后,同学们都在尽情享受暑假,而展肖华一个人到了一家知名葡萄酒厂打工,她想看看葡萄酒到底是怎么酿造出来的。没想到,正是这份好奇改变了她的命运。

9月正是抢收葡萄、加工葡萄酒的关键时候,展肖华的工作是登记收购来的葡萄,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秘密。

展肖华:当时他们也不是说农户往里送,你知道农户他一般联系不到这种酒厂,一般都找个中间商,都是他们去送。就想,如果我能把这个中间程序省掉,自己一步到位这个市场肯定不错,尤其像山东这边有张裕呀,白洋河呀,华东等等这些酒庄都挺大的,他们对这个原材料的需求都很紧张。

抢收葡萄的场面让展肖华意识到葡萄酒市场的火爆,种葡萄能赚到钱,这个想法在她打工的3个多月时间里一天天得到证明。打工结束后,展肖华就马上提出要种植酿酒葡萄。

第一次提议,遭到拒绝,展肖华并没放弃。于是上大学后她抓紧一切课外时间学习、查阅农业知识,也就是这个举动让展肖华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另类。恶补农业知识、调查市场,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展肖华再次向父亲提出种植酿酒葡萄。 展肖华:我一旦认为比较可以的事情,很难就是找个人能说服了我,我会想尽千方百计也会去做的。别人都这样说,都说我表面很文静,但是我觉得我其实不是,内心不是。

记者:你内心什么样的?

展肖华:我感觉我一直是个特别自立的人,很有主见。

就在展肖华拼命说服父亲的时候,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和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从2003年起葡萄酒产量的年增长率都是世界第一位。种酿酒葡萄赔钱,那是过去的老皇历了。2006年3月,拗不过女儿,父亲拿出了做生意攒下的60万,承包了两百多亩地种上了葡萄苗。展肖华和父亲约定,在校期间葡萄园的管理就交给父亲。

可回到学校展肖华每天都在惦记着葡萄园,爷爷在经营饭馆,父亲的生意也没放下,她怕管理跟不上,可是学校在济南,回趟家就要4个小时,展肖华也只能通过网络和父亲沟通。

展肖华:比如说有什么新技术了,再就是天气变化特别厉害了,需要提醒一下他们,再就是有什么,市场上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一般一个周能两次吧,两到三次。 展肖华把课余时间搜集到的关于葡萄的信息都发给父亲,要他根据这些知识来管理葡萄,可每次都是她发的内容多,父亲回复的少。

展肖华:一般就是说,放心,一切都好。

2006年底,那是展肖华最忙的时候,要准备期末考试、英语专业考试,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即便是这样,展肖华还是抽空给父亲发电子邮件,提醒他注意天气变化。而每次收到的回复仍旧是:放心、一切都好。

【致富经开饭店】

2006年12月23日,考完最后一门的展肖华一刻也不能等了。

展肖华:一般大家在考完试都喜欢逛逛街、吃顿饭庆祝一下,我那时候在临考之前大晚上就忙着赶快收拾东西,第二天考完了好接着拎包走。

记者:就为了回家看葡萄。

展肖华:对。

4个小时的车程,展肖华一直在想象。葡萄种了半年,长成什么样了,展肖华把所有美好的景象都想了个遍,却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一个她做梦也想不到的结果。 一下车展肖华顾不得回家就直奔农场,一脚踏进葡萄园大门的时候,她却愣住了。 展肖华:当时回来一看,怎么这个地都空了,当时挺奇怪的。

不是说一切都好吗,可眼前的葡萄园里三分之一的葡萄架已经空了。

画面里的是受了冻害的葡萄,可当初展肖华看到的景象比这还惨,葡萄幼苗被冻死,连叶子都没了,更别提能结果了。那时,展肖华才知道,接连10多天的气温都在零下,父亲来不及做防御工作,葡萄受了冻害。但是,当时展肖华正在准备考试,为了不让她分心,父亲瞒下了这件事。而那一次冻害,就损失了30多万元。

展肖华:难过。因为家里怎么说呢,应该说大部分积蓄已经都投上了,人力物力财力都投上了,你说就这么一场霜都打死了,心里肯定很难受。

父亲:睡不着觉。压力大,没想这投资这么大,这不像做生意,做生意投入就马上回来了。

父亲做生意十几年攒下的钱,一夜之间就损失了一半,这让展肖华很自责,可地已经租了,继续空下去,明年后年的收成就都没了。父亲失去了信心,这时,展肖华站了出来,她要挑起这个摊子,补上父亲的损失。

展肖华:借。

记者:当时想过吗?

展肖华:对,当时这些都想过,当时就想用自己,那我们家也有房,用我们家的房子做抵押,怎么着也要再补起来,不能半途而废。

展肖华决定孤注一掷,没想到事情却有了转机。一天,爷爷找到她说,钱筹到了。 展肖华:我爷爷把饭店给抵押了。那时候生意很好,一年就是有个十几万的收入吧。

这个就是当年爷爷的小饭馆,这曾是镇上第一座二层楼,风光一时,也给爷爷带来了让他骄傲的财富。

篇七 致富经开饭店
华商十大抠门首富

华商十大“抠门”富豪

中芯国际张汝京

张汝京住在员工宿舍,吃的工作餐也就是7元的盒饭;为了省油,张汝京坐排量1.3的经济型轿车。中芯的制程水回收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达到80%;我们在北京的工厂是第一家回收雨水的芯片厂,全部雨水都可以回收。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

下属坐沃尔沃、宝马,自己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公共场合,牛根生总是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他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吉利集团李书福

有一次,李书福来到下属企业视察,在公司大厦的门前被保安给拦住了,表示谢绝民工进出。吉利内部管理也秉承李书福的作风,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定机票,如果同一时段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定全价票。

台塑集团王永庆

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接受个人采访。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

他仍然和在自己公司打工的妻子居住在公司仓库的阁楼里。他说,我住仓库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同样是为了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在邱继宝的汽车车厢后面总放着一箱方便面。 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郭鹤年

他上下班从来都是挤地铁,穿的衣服几乎没有上百元的,办公室被客人们戏称为鸽子窝;他从不坐高级轿车,公司的宝马与林肯是为外宾及专家服务的。2005年1月,郭鹤年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

鸿海集团郭台铭

他的办公桌是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后来在医生建议下换了新椅子。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省字。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位,但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东西买不起?可是如果我真去搞品位,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自奉节俭,乐善好施,先后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等,又倡设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捐款赈济灾民。捐资5000万元创建宁波大学

新希望集团刘永好

刘永好说,我们不是一夜暴富者,深知创业的艰辛与不易;一切务实、不讲排场、不图虚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牌,每天开销不超过100元,吃穿随便,得体就行。刘永好经常和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也不喜欢参加宴会。

香港富豪李嘉诚

李嘉诚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不怎么讲究。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


致富经开饭店相关热词搜索:开饭店的流程 如何开饭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致富经开饭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致富经开饭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696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