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蛏子繁殖

蛏子繁殖

2017-07-07 09:33: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蛏子繁殖(共7篇)蛏子养殖技术缢蛏为软体动物门竹蛏科动物,别名蛏子。它是我国和日本特有的贝类,遍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等省渔(农)民贝类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养殖蛏子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生产稳定等优点,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一、经济价值蛏子是很受欢迎的海产食品,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篇一 蛏子繁殖
蛏子养殖技术

  缢蛏为软体动物门竹蛏科动物,别名蛏子。它是我国和日本特有的贝类,遍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等省渔(农)民贝类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养殖蛏子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生产稳定等优点,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

  一、经济价值

  蛏子是很受欢迎的海产食品,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2.4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等。它除食用外,还可药用,其肉具有滋补、清热、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产后虚损、烦热、痢疾等病症;其壳可用于治疗胃病、咽喉肿痛。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蛏子由贝壳、足、水管、外套膜4部分组成。贝壳脆而薄,呈长圆柱形,前后端均开口,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两壳的连接处为背方,其相对壳缘为腹缘,贝壳的背、腹缘近于平行。顶壳位于背面靠前方的1/4处。顶壳的后缘有棕黑色纺锤形韧带,短而突出,联系两壳使之开启。自壳顶至腹面具有明显的生长纹,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1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得名蛏子。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

  (二)生活习性

  蛏子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洞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蛏子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蛏体大、体质强壮、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蛏体小、体质弱、底质硬、水温暖时,潜居较浅。一般潜居深度为体长的5—6倍。根据滩涂上进出水孔的大小和两孔的间距,可以判断蛏体的大小和肥瘦,若滩面上进出水孔明显,并且在出水孔周围有泥土隆起,说明蛏体健壮。

  蛏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一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蛏子。通常稚贝的移动能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成龄蛏不会离开自己的洞穴而转移到别处生活。蛏子这种生活习性,给养殖管理提供了极大方便。

  蛏子为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蛏子能忍受—3一OC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蛏子在39C温度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蛏子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C,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生长愈快。蛏子对相对密度的适应范围为1.005—1.020,在这个范围内相对密度偏低对蛏子生长有利。蛏子的摄食为被动性的滤食活动,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对食物的大小和形状却有一定的机械选择。蛏子的饵料为浮游生物,主要是底栖的或浮游能力不强的硅藻。

  蛏子摄食主要在涨潮有水时,海水中所带的食物,随水流由进水管进入体内外套膜腔中,新鲜海水人鳃呼吸后,经鳃腔由出水管排出体外。而水中带进的食物被鳃滤下,经鳃纤毛摆动,选择适宜的大小个体,经唇办送人口中。

  (三)繁殖

  蛏子为雌雄异体,1年成熟,生殖腺分布在内脏囊中。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雌性生殖腺呈淡黄色。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北方比南方早。辽宁蛏子的繁殖期在6月下旬;山东在8—9月;浙江、福建自9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至翌年1月为止,繁殖盛期出现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整个繁殖期间,有4次集中排放精卵,每次繁殖的间歇期为半个月。排放量以第1次和第2次最多,精卵质量好。

  蛏子繁殖的时间,一般是在大潮期伺进行。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对水温骤然下降的刺激,会引起精卵排放。蛏子的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经过卵裂孵化,发育成“0”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浮游生活,成熟变态,再经短时间的匍匐生活后,潜入泥中,开始穴居生活。在整个生活史中,水温在20—24℃时,从受精卵开始至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的全部时间约需7—10天。

  (四)生长

  蛏子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蛏苗(附着稚贝到养成苗种)、1龄蛏(苗种到第1次产卵前)、2龄蛏(第1次产卵后)。在蛏苗期,主要是苗体的增长;2龄蛏则主要是体重的增加;1龄蛏体的增长与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在1年中,蛏子春季开始生长,夏、秋季生长最快,体重长增长高峰在5—7月,体重增加高峰在7—9月,尤其生殖腺成熟时体长的增长锐减,而体重的增加激增。冬季生长则很不明显。自然生长的蛏子到第4年,体长可达8厘米以上,最大达到10厘米以卜。

  三、养殖技术

  (一)苗种生产

  蛏子养殖的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野生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

  1.采捕野生苗

  自然海区蛏苗分布在高潮区下部河口、港叉、水沟两侧。每年立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刮土荡洗蛏苗。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淌苗袋的袋口为30厘米宽的梯形竹框;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根据不同季节时间的蛏苗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淌苗袋洗苗。一般地淌苗袋网目0.5毫米的,多在立冬至小雪后1个月间使用;网目0.8毫米的,多在大雪前后半个月间使用;网目1.0毫米的,多在冬至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1.2毫米的,多在小寒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在1.5毫米的,多在小寒以后半个月使用。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将淌苗袋置水中筛洗,除去软泥杂质,即得纯净蛏苗。

篇二 蛏子繁殖
在海边滩涂人工养殖蛏子需要注意的

  [科技苑]养殖的蛏子回老家(2011.5.16)

  缢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滩涂上曾经广泛分布,与 蛤、蚶、牡蛎并称 “四大贝类”。因缢蛏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近年来搞人工养殖的越来越多。海边的滩涂通常是搞人工养殖的首选。

  1 那是不是所有有滩涂的地方就能做为缢蛏安家地呢?

  2 在适宜的滩涂上给缢蛏建好了新家后,可并没有让它们把家顺利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3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缢蛏把家安顿下来后,终生就会在一个地方定居下去,不过,有时候蛏田里却会出现大批蛏子不易而飞的情景,这又是咋回事? 

  本期视频片将为您逐一揭示。

  相关知识:

  养殖缢蛏死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1、蛏穴缺氧过度。过量的有机质,一到高温季节,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蛏穴缺氧。同时厌氧菌大量繁殖.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强烈亲氧,加剧了缺氧状态。

  对策:第一天用包膜氧提高池底溶氧;第二天用池底清Ⅱ每袋6亩直接干撒;第三天用芽孢杆菌菌种每瓶6亩米,若阴雨天或天气不稳定时,用优酪菌冻干剂每瓶5亩(每瓶加红糖1—2斤培养24小时)。

  2、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机物积累过量。由于缢蛏较长时间连续养殖,蛏、虾排泄物、死贝、残饵等大量蓄积,造成底质老化现象,这些物质通过微生物氨化作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这些有害物质对缢蛏会直接造成明显中毒,导致死亡。

  对策:用底居速解安每袋3亩米配合硝化3号A瓶一起直接干撒,傍晚时分再将硝化3号B瓶化水全池泼洒,隔天用芽孢杆菌菌种每瓶6亩米培养24小时全池泼洒。

  3、涂质中重金属含量过高。由于受生产污水的污染,涂质中铁、锰、铅、镉、镍、铜、铬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过高的重金属能严重导致缢蛏生长缓慢甚至中毒死亡。

  解决方案:用解毒应激精华液每瓶3亩化水全池泼洒,第二天用底居速解安降解池底毒害物质

篇三 蛏子繁殖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侯和要 牟乃海 宋全山 王君霞 彭作波 林玉川

( 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日照 276826)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大竹蛏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2~25℃条件下,22~24小时孵化出D性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水温22~26℃条件下经6~7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40~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大竹蛏 繁殖生物学 人工育苗

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隶属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贝壳相当长,呈竹筒状,一般壳长约为壳高的4~5倍,进、出水管愈合,足极发达; 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生活在潮间带至负20米水深的浅海,营埋栖生活,栖息深度约30~40cm,洞穴倾斜,与地面成70~80°角,生存底质为砂底、泥砂底,主食浮游性较弱易于下沉或底栖的硅藻类[2、3][1]。大竹蛏一般2~3龄达性成熟,繁殖盛期在4~5月份。本种个体较大、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是人们非常喜食的贝类,其市场前景较好,经济价值较高。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的报道,我所于2000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研究,初步掌握了大竹蛏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工艺和关键技术环节,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育苗设施 水泥育苗池规格9m×3m×1.2m,二层底砂床育苗池规格2.3m×2.1m×

1.3m,0.5m3圆形玻璃钢水槽。育苗室均为玻璃钢屋顶,顶部及四周用黑塑料布帘遮光,同时具有充气流水设备。培育用水为二级砂滤海水。

1.2 亲蛏来源 本试验用亲蛏采自日照市涛雒镇5~10米深的浅海区,由潜水员用高压水枪喷射所获得。

1.3 亲蛏暂养

1.3.1 亲蛏处理及培育池的准备 亲蛏入池前,先将活力差、贝壳有破损的亲蛏捡出,

再用砂滤海水将亲蛏表面的附着物和杂质冲洗干净,并用8~10ppm高锰酸钾消毒处理。培育池用漂白粉彻底清刷干净后,在远离进水口一端的2/3面积上铺15~25cm厚并经30~40ppm高锰酸钾消毒的细砂(粒径0.5~1mm)。

1.3.2 亲蛏管理 暂养期间水温18~21℃,盐度28左右,光照500~1000Lux,PH值

8.1~8.3,密度20~30只/㎡,连续充气。每日早晨彻底排空换水一次,并清除池底粪便及死蛏等;晚上换水一次,换水量1/2左右。饵料以金藻、扁藻、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饵15~20万细胞/ml。间隔2~3天施用一次青霉素1~2ppm。

1.4 产卵孵化 采用亲蛏暂养自然排放法。亲蛏排卵达一定密度(约20~30个/ml)后,及时用300目筛绢网将受精卵集出,放于孵化池中孵化,孵化密度20粒/ml左右,施用青霉素1~2ppm,EDTA-Na25~10ppm。孵化过程加大充气量,每隔半小时用搅棒搅动一次。

1.5 选优 受精卵孵化为D型幼虫后,用300目或250目筛绢网,用虹吸或拖网法及时集出幼虫。

1.6 幼虫培育

1.6.1 培育条件 水温22~26℃,盐度28~30,PH值8.1~8.5,光照500~1000Lux。

1.6.2 培育密度 D型幼虫~壳顶期4~5个/ml,匍匐期0.5~1个/ml。

1.6.3 日常管理 见表1

表1 幼虫的日常管理

期别 D型幼虫 壳顶初期 壳顶后期 匍匐幼虫【蛏子繁殖】

天数 1~2 3~4 5~6 7~8

换水次数(天) 2 2 2 2

换水量(次) 1/4~1/3 1/3~1/2 1/2 1/2

饵料(万细胞/ml) 金藻1~2 金藻2~3 金藻4~5 金藻6~8

硅藻0.5 扁藻0.2 扁藻0.4 扁藻0.6

此外,定时检查幼体摄食发育状况及饵料密度、池底沉淀物的变化情况,隔日施用青霉素1~2ppm。

1.7 附着稚贝的培育

1.7.1 附着基的投放 幼虫发育至眼点幼虫后,采用二层底砂床(细砂粒径400~500μm)附着培育。

1.7.2 培育密度 附着密度30~40万/㎡;稚贝生长至500µm时,将密度通过倒池调整为4~5万/㎡。

1.7.3 日常管理 采用流水方式,稚贝体长1mm前日流水4次,每日2~4个全量;1mm以上改为全天流水,每日4~6个全量。饵料以扁藻、金藻、硅藻等混合投喂,日投饵由5~8万细胞/ml逐渐增加至10~20万细胞/ml。隔日清除死蛏及杂质。

1.8 回归分析 对稚贝及幼蛏壳长L与壳高H、稚贝生长y(壳长µm)与时间x(孵化后天数)分别进行曲线和直线回归分析:

L = a + bH

其中,L为壳长,H为壳高,a 、 b为常数。

c

y = ————

1+e a-bx

其中,y值为每4天随机取样20只,测其壳长后取平均值,x为天数,a 、b 、c为常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竹蛏的繁殖季节 大竹蛏雌雄异体,外观不能分辨雌雄,只能通过解剖镜检分辨。通过周年调查和解剖性腺观察发现,在山东南部沿海,大竹蛏在自然海区每年性成熟一次,繁殖季节为4月~5月,繁殖盛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亲蛏的采捕时间要在繁殖盛期进行,过早性腺不成熟,暂养时间较长;过迟性产物排放,很难再采到好卵。两年试验表明,最适宜的采捕时间是4月下旬~5月上旬。

2.2亲蛏暂养、催产与产卵孵化 大竹蛏亲体的选择最好挑选体长9~13cm、3龄的亲蛏,一般这样的个体外表光滑,呈浅褐色或黄褐色,活力好且排卵量大。4~5龄个体壳面为黑褐色,活力差,处于老化状态,排放精卵质量差,不能使用;不足3龄的个体,虽然也有成熟的,但排卵量较少。亲体暂养过程一定要铺沙,沙层厚度15~20cm,保证蛏体能够全部埋栖于沙层中。试验证明,铺沙暂养大竹蛏的成活率在89%以上,而不铺沙暂养大竹蛏在5~6天内死亡率达80%以上。 催产采用了阴干流水刺激法和自然排放法,特别是自然排放法,一般能获得质量较好的精卵。阴干流水刺激法是将消毒处理后的亲蛏置于排卵池内,干露4~5小时,再流水1~2小时,这时成熟好的亲蛏能排放,但排卵数量较少,而且,不成熟的亲蛏亦排放部分精卵,导致孵化率较低。自然排方法则是将处理后的亲蛏均匀撒在沙层上,让其自然钻入沙内,一般暂养3~5天换水后即能大量排放精卵,且精卵质量好,孵化率也高。大竹蛏的产卵行为一般在夜间进行,但也有白天产卵的情况。自开始至结束约持续2.5~3小时(非单枚蛏持续时间),产卵时可观察到池水逐渐变为乳白色,随着精卵排放的增加,池水乳白色加【蛏子繁殖】

重,这时应及时分池,并冲稀卵的密度,防止精子过多而影响孵化率。大竹蛏为沉性卵,卵径85~95μm,个体排卵量约200~300万粒。2000年5月28日~6月12日采用亲蛏451只,获受精卵1500万粒,孵化D型幼虫900万粒,孵化率60%,有效利用400万粒,获眼点幼虫139.2万粒。2001年5月3日~5日购买亲蛏325只,共产卵6次,获卵5.8亿粒,孵化D型幼虫3.3亿粒,孵化率达58%。

2.3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活史 在水温24℃,盐度28条件下,受精卵的发育见表2。 表2 大竹蛏胚胎发育

发育阶段 时间

第一极体 10分钟

第二极体 20分钟

第一次分裂 50分钟

第二次分裂 1小时 5分钟

第三次分裂 1小时25分钟

担轮幼虫 9小时35分钟

D型幼虫 23小时

在水温22~24℃,盐度28条件下,大竹蛏受精卵经9小时左右发育至担轮幼虫,23~24小时发育至D型幼虫,D型幼虫个体大小在120×90~140×100μm。受精后3~4天发育至壳顶幼虫,壳长150μm左右,5~6天形成晚期壳顶幼虫。壳长至230~250μm时,眼点出现,面盘萎缩,足不断伸出,鳃丝逐渐形成,幼虫结束浮游期而下沉附着变态,进入匍匐幼虫期。受精后7~9天,壳长280μm左右时完成变态过程,变成稚贝。生长至壳长450μm左右时腹部开始闭合,形成出水管。经14~16天培育,壳长800~900μm时,腹部已闭合一半以上,身体亦逐渐拉长,幼虫具备潜砂能力,开始营埋栖生活。18~20天壳长约1.5mm时,腹部完全闭合。经50天左右的培育,稚贝壳长达到1cm左右时可做苗种。养殖一周年,规格可达5~6cm;预计养殖两周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性成熟个体可做亲蛏。

2.4 稚贝培育 水温20~28℃条件下,经50天左右,大竹蛏幼体可发育至体长1cm左右的稚贝。2000年7月23日验收时出池1cm以上稚贝49.95万只,平均每平方厘米1.7~2只,育苗成活率20.1%;2001年6月29日验收时出池平均壳长0.92cm稚贝12.18万只,0.5cm稚贝100万只,育苗成活率28%。

2.4.1附着基的投放 幼虫进入变态期时,要及时投放附着基。以棕帘做为附着基的稚

蛏生长缓慢,至壳长0.5~0.7mm时逐渐脱落而死亡;不放任何附着基和直接投放细沙的稚蛏均在壳长0.8~1mm时开始死亡,倒池后死亡更严重。我们采用本所专利设备“快装二层底埋栖水产动物饲育装置”即二层底上铺细沙进行稚蛏附着,获得满意效果。稚贝生长至1mm以上仍然生长良好,并能培育到体长1cm以上。

2.4.2大规格稚贝的培育 大竹蛏的采卵孵化与幼虫培育难度虽然不大,但转入底栖生活后,特别是在室内生长至0.8~1mm后易出现死亡现象。由于双壳较薄,倒池极易造成破碎死亡。所以在室内培育大规格稚贝有一定难度,只能通过二层底砂床培育方式,稚贝才能正常生长,达到壳长1cm以上。能否在幼虫眼点出现时,投放到室外条件适宜的细沙底池塘,使其变态附着生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稚贝及幼蛏生长 水温20~28℃,盐度28~30条件下,室内培育的稚贝生长y(壳长)与时间(孵化后天数)x的关系如下:

5215.5516

y = ———————— ,r2 = 0.9914 , P<0.01

1+e3.9185-0.1456x

图中曲线由两个拐点,第一个在完成变态后身体逐渐拉长的过程中,然后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而第二个拐点在体长达4000μm以上时,生长变慢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培育密度、水质、

篇四 蛏子繁殖
化肥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

化肥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

一、化学肥料的组成及分类

化学肥料是用矿物、空气、水等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制成。其特点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它含有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因而在农业中被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类:

【蛏子繁殖】

1、氮肥: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重要成份:氮肥能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氮肥有硫酸铵【(NH4)2SO4]、硝酸铵(NH4NO2)、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氨水(NH3_H2O)、尿素[CO(NH2)2]等。

2、磷肥: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常用化学磷肥的成分都是磷酸盐,如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等。

3、钾肥:钾肥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低抗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常用的化学钾肥有硫酸钾(K2S04)、氯化钾(KCL)等。

4、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含育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4H3PO4)等

二、化学肥料对贝类养殖的作用和危害

水产养殖所使用的水体有一定的藻类,池塘的底质里含有鱼虾排泄物,饵料残渣,腐烂青苔等丰富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光合氧化作用,有机物迅速转化为大量的营养盐和化肥中的富含的氮、磷、钾等元素被藻类吸收,而这些元素是藻类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如果大量不当使用化肥,水体和土质迅速恶化,造成大面积污染,氨氮增高,PH值偏低,亚硝酸盐过高,溶解氧下降,硫化氢超标,土质板结硬化,这导致蛏子生长缓慢。同时随着农业化肥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化学成份外,添加了其它针对农业生产需要的其它原素,而这些原素对水产养殖是无益的,不适合藻类的培养,不但限制藻类繁殖,而且影响蛏子生长。许多有害物质残留在贝类体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是错误的养殖观念方法。

三、如何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

(1)肥水技巧

在蛏子放苗前利用化肥培养基础藻类,使用前必须注意氮磷比例平衡。 ☆氮肥2ppm+磷肥0.2ppm(尿素2-3公斤/亩,过磷酸钙0.5-1公斤/亩)

☆老池塘可不用氮肥,单用磷肥。配合使用"渔肥搭档"。

(2)水色管理技巧

在蛏子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色配合贝类饲料适量使用化肥。

水色清淡时,晴天追施氮肥和磷肥。

老池塘只施磷肥。

注意:化学肥料属无机肥,无度的使用破坏了水质池底的自净能力,适量合理的配合贝类饲料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贝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贝类养殖中大量使用化肥危害

一、氨氮、亚硝酸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水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量使用农业化肥、农药等物质,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在蛏子、泥蚶、花蛤、文蛤等贝类体内中,污染了水产品,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不当,造成池塘水质和土质污染,发生大面积蛭子死亡现象。也给许多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在贝类养殖中必须理解如何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以确保水质稳定是养殖成功的关健。

(一)贝类养殖的水质指标

养殖水质的好坏,主要看以下几个水质指标:

氨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氦、PH值,化学耗氧量,硫化氢等七个指标。养殖水体中的含氯有机物,在水体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转化过程中,从含量有机物到氨氮需要的时间不长,从氨态氮到亚硝酸盐的时间较短,但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的转化时间比较长。

(二)养殖水体中三态氮的转化原理

在整个氮素的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需要的时间不长,由多种微生物来担任。

从氨氮到亚硝酸盐由亚硝化细菌担任,亚硝化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8分钟一个世代。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由硝化菌担任,硝化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繁殖速度为18个小时一个世代,因此由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很长。当氨氮的浓受达到高峰时(3-4天),亚硝态氮就开始上升,当亚硝态氮的浓度达到

高峰时(3-4天),硝态氮就开始上升,亚硝态氮的有效分解需要12天甚至更长时间。

氮素通过各种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三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脱氢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如果水体中达到一定的自净平衡状态,那么水的氮循环会比较正常,三态氮一直维持在稳定状态。

(三)贝类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高的原因

(1)化肥大量使用

亚硝酸盐是氨氮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在贝类养殖中因大量反复使用化肥,造成氮素的大量积累,加之氨氮转化过程速度较快,而亚硝酸直转化硝酸盐的时间更长,氨氮过高破坏了硝化自净平衡状态。不仅蛏子、其它水生植物无法吸入大量的氮素,而且,含氮有机物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化,硝化过程受阻,所以造成亚硝酸盐的大量积累。

(2)农药消毒剂

在贝类养殖中由于使用消毒剂杀菌,和使用农药灭杀沙蚕,底栖甲壳类及各种原生动物,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通通灭杀,氧气的供应不足,常常造成硝化过程受阻,这也是造成氨氮和亚硝盐含量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温度

温度对水体硝化作用也有较大影响。出于长江以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温度也较低,为了保持水质肥度,许多养殖户用化肥肥水,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不能有效的硝化,大量化肥沉淀积累在池底和水体中,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积累。

(四)氨氮、亚硝酸盐过高的危害性

氨氮,亚硝酸盐对蛏子等贝类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通过贝类滤食、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可使正常的血蓝蛋白氧化成高价血蓝蛋白,影响载氧的蛋白功能,出现组织缺氧从而导致贝类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蛏子中毒后的症状:停止滤食。触动时反应迟钝,蛏壳发白灰暗死亡时整个壳体上移出洞穴,两条吸水管僵硬伸出体外,竖立穴口处。

二、PH值、溶解氧

(一)PH值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PH值决定着水体的很多化学的生物过程,如NH3和H2S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因而毒性不同。

l、水质PH值标准

蛏子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水中生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化对蛏子的水质均有很大影响。

2、PH值对蛏子的直接影响

PH值过高或过低对蛏子都有直接损害,甚至死亡。酸性水(PH值低于6 .5)可使贝类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由于耗氧降低,代谢急剧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蛏子仍处于饥饿状态。PH值低于5时,呼吸衰竭而死亡。PH值低于4时或高于10.6时,蛏子不能存活。

3、PH值对水质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加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4、如何调节水质的PH值?

如果偏酸(PH<7),有机物过多,腐烂引起,用生石灰处理;

如果偏碱(PH>9.5),最好换水、注入新水。如果遇到池底有淤泥沉淀和洞眼开的很小,必须进行晒滩,晒滩时先把水排干,然后用绳子或木条把淤泥慢慢拉到排水口。根据太阳的强弱,晒滩时间为5-7小时或更长。然后进水,再排出,第二次再进水到适宜深度;或者直接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沸石粉降低水的PH值。

(二)溶解氧

l、养殖池溶解氧要求:

一股来说,养殖池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保持4mg以上。轻度缺氧虽不致残,但蛏子生长会变慢。

2、导致溶氧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④化学肥料:水中投入大量化肥;造成氨氮,亚硝酸盐过高,藻类大量死亡,氧气供应不足。

②气温高: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升到35℃时,空气中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由11.27mg/l降至6.93mg/l,高温会引起溶氧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⑧养殖密度过大: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

④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溶解氧。

3、蛏子缺氧时有何反应?

轻度缺氧,贝类停止滤食,生长缓慢;重度缺氧,长时间会窒息死亡。

4、溶解氧与其它有毒物质的关系

保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例如:水中有机物腐烂后产生氨和硫化氢,在有充足氧存在的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喜氧分解作用,氨会转化成亚硝酸再转化成硝酸,硫化氢则被转化成硫酸,遂产生无毒的最终产物。因此,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如果缺氧,这有毒物极易迅速达到危害的程度。据测定,当水中溶解氧由1.54m/L提高到2.24mg/LNH3的含量由0.4mg/L降到0.2mg/L亚硝酸盐由0.04mg/L降到0.01mg/L。

5、如何增氧?

注入新水,条件不具备或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双效氧"、"久氧"。

本期及上期海蛏养殖讲座均由江苏省盐城响水县著名海蛭养殖专家徐大友先生提

篇五 蛏子繁殖
2017-2023年中国蛏子养殖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预测报告(目录)

2017-2023年中国蛏子养殖市场分析及发展

策略研究预测报告(目录)

报告简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数据监测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报告等专业情报信息咨询平台。在此同时与业内企业、官方、第三方机构建立完善的数据与信息平台为该领域企业提供准确高效的市场信息与数据保证。

报告主要围绕市场现状(包含区域市场)、市场竞争与供需格局格局(包含区域市场)、市场规模(包含区域市场)、市场前景(包含区域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价格分析、进出口分析、使用情况及品牌占有率、企业竞争力与主要财务数据分析、相关政策法规与环境分析、投资策略、投资风险、风险规避、营销战略选择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本着“一心一意做研究,全神贯注为客户”的基本工作理念,为业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数据分析,是业内企业重要的参考依据。

数据来源:

提供自身团队与外聘顾问专家、外聘团队获取一手数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中国海关总署、相关媒介平台、相关协会组织等(针对每个行业与产品数据来源会有不同,我司报告数据都会注明实效数

据来源确保数据权威与准确性)。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世界蛏子养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蛏子养殖产业发展综述

一、国外蛏子养殖最新发展概况

二、蛏子养殖在国外应用

三、世界蛏子养殖技术分析

四、世界知名企业蛏子养殖产业运行分析

第二节 世界蛏子养殖市场分析

一、世界蛏子养殖需求分析

二、日本和美国蛏子养殖产销分析【蛏子繁殖】

三、中外蛏子养殖市场对比

四、世界蛏子养殖行业市场规模现状

五、世界蛏子养殖行业需求结构分析

六、世界蛏子养殖行业下游行业剖析

七、蛏子养殖行业世界重点需求客户

八、2017-2023年世界蛏子养殖行业市场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世界蛏子养殖行业供给分析

一、世界蛏子养殖行业生产规模现状

二、世界蛏子养殖行业产能规模分布

三、世界蛏子养殖行业技术现状剖析

四、世界蛏子养殖行业市场价格走势

第二章 国内外蛏子养殖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 当前我国蛏子养殖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外蛏子养殖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蛏子养殖产品研发趋势分析

第三章 我国蛏子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蛏子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蛏子养殖使用情况

二、国内蛏子养殖厂家产量情况

第二节 2011-2016年蛏子养殖行业发展情况及展望分析

第三节 蛏子养殖行业运行分析

一、蛏子养殖行业产销运行分析

二、蛏子养殖行业利润情况分析

三、蛏子养殖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四、2017-2023年蛏子养殖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五、2017-2023年蛏子养殖行业利润增速预测

第四章 中国蛏子养殖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第一节 中国蛏子养殖市场动态分析

第二节 中国蛏子养殖市场运营格局分析

一、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国蛏子养殖市场进出口形式综述

第四节 蛏子养殖市场价格分析

第五章 2017-2023年中国各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华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一、2012-2016年华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2-2016年华北地区蛏子养殖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3年华北地区蛏子养殖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7-2023年华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7-2023年华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华东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同上下略)

第三节 华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华中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西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西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东北地区蛏子养殖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章 中国蛏子养殖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蛏子养殖需求市场状况分析

一、蛏子养殖市场需求状况及预测

二、蛏子养殖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三、蛏子养殖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蛏子养殖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蛏子养殖行业集中度分析

1、蛏子养殖市场集中度分析

2、蛏子养殖企业集中度分析

3、蛏子养殖区域集中度分析

二、蛏子养殖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1、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2、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3、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4、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5、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三、蛏子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2012-2016年蛏子养殖行业竞争分析

2、2012-2016年中外蛏子养殖产品竞争分析

3、2012-2016年我国蛏子养殖市场竞争分析

4、2017-2023年国内主要蛏子养殖企业动向

四、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现有企业间竞争

2、潜在进入者分析

3、替代品威胁分析

4、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第七章 我国蛏子养殖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第一节 2012-2016年我国蛏子养殖市场调查分析

一、主要观点

二、市场结构分析

三、价格走势分析

四、厂商分析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蛏子养殖用户调查分析

第八章 蛏子养殖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蛏子养殖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蛏子养殖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不同应用行业需求分析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蛏子养殖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蛏子养殖行业的意义

第九章 蛏子养殖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蛏子养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蛏子养殖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篇六 蛏子繁殖
4-3缢蛏的养殖

篇七 蛏子繁殖
浅谈缢蛏的养殖

浅谈缢蛏的养殖

摘要:缢蛏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贝类。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其软体部分由补虚的作用,对阴虚效果最佳。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已有很久的养殖历史。一百多年来,缢蛏一直是浙江 广东的重要养殖贝类。

关键词: 建造蛏田 精选蛏苗 肥水 调水 改底 防治敌害

【蛏子繁殖】

Abstract: razor clam outline attached to the flap, different tooth Gill pulmonata, curtain clams, mussels solen branch. Razor clam meat taste delicious, nutritious, its soft body part of the role of the general weakness, and works best on yin deficiency. Razor clam is one of China's largest shellfish, have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More than 100 years, razor clam has always been Zhejiang and Guangdong's important shellfish.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icta field selection constricta seedlings of fertilizers and water seems to base prevention

【蛏子繁殖】

目录

1放苗前的准备....................................... 2

1.1选好养坚涂场 .................................. 2

2 放苗前时的注意事项................................ 3

3 放苗后的管理 ..................................... 4

3.1 巡视滩涂...................................... 4

3.2 肥水 ........................................ 5

3.3调水 改底 ..................................... 5

4敌害防止 .......................................... 8

4.1有害鱼类 ...................................... 8

4.2敌害甲壳类动物对称的危害主要是裸赢蜚。 .......... 9

4.3有害多毛类对蛏的危害主要有沙蚕。可用茶籽饼杀害... 9

4.4其他生物敌害浒苔水鸟等也对蛏有一定危害 .................................... 9

1放苗前的准备

1·1选好养坚涂场 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中潮带作为养蛏涂场。滩涂要求平坦,倾斜度小,大风季节涂面稳定,

一般不会遭泥沙覆盖。涂质以泥质为佳,或稍有沙土混合,涂泥软硬适中,涂层结构严密,中间无孔洞和稀泥层,保水性能好。每年春、秋季节,涂面常有硅藻类附生繁殖,附生面积大,停留时间长,为蛏子提供丰富的食 。

1·2建造蛏田 蛏田形式为狭垄瓦背形。蛏田规格可根据涂面地形和潮流方向而定。该场蛏田全长50米,宽3米,间隔1米开挖一条排水沟,蛏田四周均开排水沟,沟宽20~25厘米,深15~20厘米,涂面稍呈瓦背形,以利排水。距蛏田上方约30~40米处,须建一条矮小的堤坝,避免满潮时,潮流冲毁蛏田和夏季潮头水流进蛏田时烫死蛏子。

翻耕滩涂是改良土质,消灭敌害,提高蛏苗潜穴率和散除上层内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重要技术措施,可在冬、春季或蛏苗播种前1~2个月内用翻涂机将蛏田全面深翻1~2遍,翻耕深度40~50厘米、并将涂面耙平。

2. 放苗前时的注意事项

2·1 放苗前,先肥水 清明节前后,水温在15度左右,用发酵过的鸡屎粪肥水,或用靠近食品厂的糖渣或酱油渣肥水,因为里面还有大量的氨基酸肥水,为蛏提前培养出适口的单细胞藻类,同时,肥水还可以后,池塘内的藻相和菌相保持平衡,有利于保持水质稳定,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幼苗的抗应激能力。

2·2精心选运蛏苗 要挑选体质健壮、活泼的苗种。检验蛏苗优劣的方法:稍加摇动或用手拍击苗箩,蛏苗双壳紧闭并发出“嗦-嗦

-”响声的为好苗,且要求蛏苗贝壳富有光泽,颗粒饱满(不是浸过淡水的苗),大小均匀,碎壳及杂质少。

装运蛏苗要“抢时间、赶速度、轻装快运”,尽量缩短途中耽搁时间,力争在24小时内完成。运苗应安排在晴天,气温以10-15℃较为适宜。运苗前,应先将苗箩放入海水中1次(俗称“过潮”),让其吐去泥质,有利呼吸,另外,运输途中要用草席之类遮盖苗箩,防止雨淋日晒。

2·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清明前后播种结束,有条件的地区,可提早播种。此时气温较低,运苗成活率高,同时可延长蛏苗生长期,提高单位产量。

播种蛏苗应做到:播匀、播齐、播足。如发现漏苗,应及时播上,确保播种密度。每亩蛏苗播种量,应根据蛏苗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涂质肥瘦以及涂面上硅藻繁殖等情况而定。该场蛏苗播种量为每亩75~125公斤,蛏苗规格为每公斤3000~6000粒。播苗应在满潮前半小时内进行,否则潮来时,蛏苗会因潜穴不及被潮流冲

3 放苗后的管理

3·1 巡视滩涂 刚播下的蛏苗潜穴较浅,应有专人巡视涂面,防

止人为践踏和鸟类啄食。要及时疏通沟道,排除蛏田积水,保持蛏田之间沟道相通,潮流通畅。涂面不积水。这样既可减少敌害侵入蛏田,又可避免高温期因蛏田积水而烫死蛏子现象的发生。

3·2 肥水 肥水是蛏的养殖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蛏的生长主要靠

的是水中的藻类,很少有投喂饲料的,因为投喂饲料成本高,劳动量大,而且,不易控制,容易坏水。

肥水肥料分为生物肥料和复合肥,两种产品各有优缺点。生物肥包括发酵过的鸡屎粪或一些含有氨基酸的食品厂的下脚料;复合肥就是一些农业用的尿素,碳酸氢铵,复混肥等。生物肥安全性高 ,肥水持续时间长 ,一些颗粒可以直接被滤食,但成本高;复合肥成本低,肥水快,但水色保持时间短,高温期 副作用大,对底质影响大,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贝类养殖塘的肥水一直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贝类的滤食量大,滤水快。可以通过增加肥水次数或施肥量来弥补。施肥一般以观察池塘水色来判断,水色淡了,就该施肥了,一般半月 使一次肥,低温期或阴雨天可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和施肥量;高温期可适当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总之,保持池塘水色 透明度在三十公分左右,施肥量和次数灵活调节。

3·3调水 改底

4 5月份重点调水肥水,增加池塘有益菌群,建立良好的水色。要求池塘内菌藻要平衡,水色要稳定。常见的水色有很多,在这说一说 最常见的几种水色及处理方法:

A 草绿色、黄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绿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


蛏子繁殖相关热词搜索:蛏子的做法 蛏子的做法前期处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蛏子繁殖”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蛏子繁殖"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696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