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中的学习

论语中的学习

2016-01-03 02:03: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中的学习篇一《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论语中的学习》,希望能帮助到你。

论语中的学习篇一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

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

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

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

及其读法》。可见在《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

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

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初读者,这本《论语》让我觉得诚惶诚恐,心中充满敬

畏,“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但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大家不要

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

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

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于丹教授也说自己

对于《论语》一向是“敬”而不是“畏”对于《论语》的感觉永远都是朴素而温

暖的,她眼中的这本书是一眼温暖的活泉水。她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

又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要达到于丹教授的那种境界是万万不能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大家也对《论语》做过大量的解读。作为一个初读者甚至于

一个学生,我愿意也只能够从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学习方面来参与

其中,扮演一个体验着的角色,“无伤乎,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论语.先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无法猜透作者当时

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句话列为全书之首。想必是有某种原因。这句话是我们

非常熟悉的。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放之于今天,我姑且把它理解为学习各种技能。“习”指“温习”、“复习”也

含有“实习”、“练习”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

践,发展成自己的技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

《荀子.劝学》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可见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东西时常复习,才能有大的学问。借助理

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常常动手演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石钟山记》是行不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把温习作为自己每天修身的重要过程,可见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时常温习

是多么的重要。

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啄如磨,斯之谓也。’”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啄如磨”二句出自《诗经.卫风》,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

要磋,加工玉石,啄了还要磨。要做到精益求精。“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也讲明了这个道理,陶渊明读书讲求“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对于越来越高深的知识的要求了。知识只有

深入的理解,才能牢记才能更好的运用。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之”不知是求其表

面,还要求其本质,“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

征.柬太宗十思疏》”做学问理应追根溯源,精益求精。

“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注意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矣,吾常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荀子.劝学》”学与思要有机结合,

不可偏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之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学海无涯,各种知识纷繁复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如果不常常作

总结,是不能够做到纲举目张的。正如韩愈所言“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

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暗含孔子对学习要善于

总计的述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学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学习知识要常常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向别

人请教,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吸取众家之所长,才能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独树

一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圣人无常师”今人亦因如此。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学习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

见解,还要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讨论,使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更进一步

的丰富自己的观点。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思考,由于我自身的学

养和阅历的局限,只能断章取义般肤浅的列出,有时不免显得牵强。但我把自己

定位为一个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受益匪浅,亦觉欣慰。

许兆昌先生在《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的价值重建》一文中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儒学当在世界文化体系

中谋求自己的现实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

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来求发展,但创新又要建

立在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王志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序言)。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论语》就是用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怎样交友、怎样从政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作为现代人理应继承优秀的

文化传统。

读完《论语》我突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和孔子在亲切对话,参与其中,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圣贤

的力量。

参考书目:

1. 《论语》 孔丘 中华书局

2.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3.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三秦出版社

4. 《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周秦伦理文化概论》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 《诗论与子论》 王长华 学苑出版

论语中的学习篇二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篇三
《论语中的学习观二》

论语中的学习篇四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家天下”嘛,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样的主张。从政治角度看,这自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人文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把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社会推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得最到位。

我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首先,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不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势能够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企业也是这样,假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企业不是好管理了吗?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的副总要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

第三,企业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尤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和西方管理学略有不同。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代企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德制”叫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价值观形成后,才达到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题解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论语中的学习篇五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 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进行讨论的。 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二、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从里面学到新的东西,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了。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即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三、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知识又能都记住的吗?”子贡回答说:“我是这样认为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能够用一个基本概念来贯穿他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四、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论语中的学习篇六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句子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最终会暴露无遗也会令自己难堪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某种学习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如果硬要让他或她学习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 啊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并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神魔的虚幻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尽管他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闯地狱自封“齐天大圣”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选择妥协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雨雪风霜洗礼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在取经的途中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悟空反倒举手投降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  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非自我

标榜之辈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不变相的屈服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 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即使是不成熟却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代替的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

也有类似的做法呢不要说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即使有过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选择不去揭穿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 《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下狠功夫。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也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期待

论语中的学习篇七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11.《论语》中“( ,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 );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 );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 , , ,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 );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 );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 );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6.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

附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中的学习篇八
《《论语》中关于学习思想》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的阐述可谓全面而清晰,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积极的借鉴,对于后人的学习成长则大有裨益。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论语中的学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中学习态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中的学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中的学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046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