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

2016-01-08 08:57: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一《对视阅读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一
《对视阅读答案》

对视阅读答案

1.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这一点”是指什么?对作者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简要写出体会〕

2.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了什么

拜托了 各位帮忙 谢谢

网友完善的答案 好评率:17%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二
《阅读题》

为了大家有一个愉快的元旦,希望大家自觉地使用此文件,仅供参考,四页版。

祝元旦节快乐。

潘玮柏 808 全面大卖。

送上不同阅读题版。方便理解。

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生在西域。在那里,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曾经英雄逐霸的故事„„都已被那浩茫茫的风沙洗

礼得苍凉斑驳。仅仅一千年,只剩下白白的沙,残破的烽台与荒凉的城。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

簇簇金黄的叶。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1.3亿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

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

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

整一亿年。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的严寒中挺拔。那种遇

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

们的芸芸众生。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朽。

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为了胡杨,为了胡杨的精神。她们自愿守

在最前方。远在天涯海角的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

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身后的人们用泥土塑成一个个偶像放在庙堂里焚香膜拜,而将他们

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过度围海养殖与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红树林已

变成1.4万公顷。为此,红树哭了,赤潮来了。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

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

早很多年。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成成的泪。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

类将上苍原本赐给他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他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

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

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

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站在这凄然高耸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他们再

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

哭,我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

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

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偶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

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原载《北京晨报》有删改,2007年四川内江中考语文试题)

1.本文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文章思路十分清晰,请简要叙述文章的思路。(4分)

【典型误答】先写胡杨的生长地点;后写胡杨的坚韧、包容、无私、悲壮;再写胡杨相关的联想;最

后写出了胡杨的回答。

【正确答案】以胡杨的生长环境开篇;紧接着颂赞了胡杨的精神实质;联系具有胡杨精神的红柳,红

树林的遭遇;警醒人们关注环境问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4分,每点1分,按顺序正确3点可得满分,

意合即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这要求学生既要注意要点分析,又要整体把握。

“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精神的实质,由胡杨展开的对红柳红树的联想,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这些

问题的分析与表述都要特别注意分寸,尤其注意是概括还是分释的各自侧重点。

2.文中说“我想哭„„然而我不会哭”,这是为什么?(4分)

【典型误答】我想哭,我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

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胡杨还在,胡杨

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

将被鼓励。

【正确答案】想哭:被胡杨的精神感动而哭;为胡杨的悲壮而哭;为人类的无知无情而哭(2分) 不会

哭:胡杨的精神不会倒;人类的良知没有完全泯灭;人类开始觉醒,未来应该是美好的。(2分) (扣住要

求,每处2点以上得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行文照应,要求学生分析“想哭与” 与“不会哭”的理由。这中理由一定是结

合全文的阅读而来的,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原文。为胡杨的拼搏精神感动而哭,为胡杨的悲壮倒下而哭,含

泪唤醒人们为完全泯灭的良知。与想哭的理由想对应,“不会哭”也有其理由,悲壮倒下的胡杨精神不到,

所以不会哭。其他对应亦类推。

3.文章重点是写胡杨,文中却写了“红柳”、“红树林”,这是为什么?(4分)

【典型误答】写“红柳”、“红树林”,是深化和拓展了文章主题的需要。

【正确答案】是为了拓展文章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表明胡杨不是孤独的,胡杨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

表明胡杨的遭遇不是个别的,环境的恶化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表明人们蔑视自然的程度已到了不能容

忍的地步。(前一点2分,后3点对2点以上给2分)

【阅卷笔记】此题要求学生分析文章部分内容对表现对主题的作用。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却拓

展写了与此精神与命运相近的红柳、红树,表明这种胡杨的的不孤单,其命运也昭示着人类破坏的程度,

深化了主题。误答没有做具体的分析,阐释不明。

4.本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典型误答】拟人、排比使文章生动有气势。

【正确答案】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气势,强化了感情色彩;而直接抒情增加了震撼人心的

力量(各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胡杨的坚韧、包容、无私、悲壮以排比段形式象征地表

现胡杨的精神。同茅盾礼赞白杨一样,作者结合背景直接抒发情感。明确表现手法的作用,不难作出正确

的分析与阐释。

5.本文及学过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涉及的共同话题是什么?(4分)

【典型误答】生态恶化的问题。

【正确答案】环境保护问题(或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语意相近即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这要求读者结合与课文相近主题的来进行分析体验,最后得

出答案。上苍的感动不仅是胡杨的精神,更是人类的觉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误答只谈生态恶化,而不直接点明环境保护,确有偏差。

知识智囊:删词换词题型解题模式:①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

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

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②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

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二)

1. 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父亲的善良。

2. 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3. ① 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

4. ②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5. 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6. 略

(三)诺贝尔文学情结 阅读答案

①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

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

年在北欧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

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

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

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

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人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

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

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

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

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

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

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

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

描写上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

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

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

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

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魁力

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

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

然还有一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

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 真 正 的 中 国 作 家 能 在 未 来 获 奖。

12、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2分)

答:

13、文章第①节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在你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中你认为上哪一部作品能获此殊荣?为什

么?(3分)

答:

14、文章第②节流露出作者哪两种感情?(2分)

答: 、

15、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节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2分)

答:

16、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 )

②(高行健的获奖)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 )

17、揣摩下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

答: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三
《初中生阅读辅导试题》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实用类文本则是指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文章如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一) 最美的对视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 答:一.

1

2.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

答:3.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 答: 4.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1、.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热心公益、关心他 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2.“ <可圈可点组卷cooco.net.cna

5克”是眼角膜的重量, “挚爱”是深 爱,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3.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男孩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

4.照座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

(二)完美计划

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2

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无懈可击,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他说:“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警察沉默了。“知道吗?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他用手指了指心窝。

1.小说标题为“完美计划”,“完美”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说两次写歹徒的微笑.,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②“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他“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他为什么会“忽然觉得有点疼”?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处“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有引人深思之效,请从意蕴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进行探究。

一.1.罪犯的计划很完美,简直无懈可击;女孩善良而充满关爱之心,这一形象很完美;小说的结局很完美,罪犯的人性由恶向善的方面转化。

2.①“微笑”是一种伪装,为下文他的转变作铺垫。②计划虽未实现,却收获了别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3.“疼”既是生理反应,又反映了他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的挣扎,他手上有伤口,这是他感到疼的生理原因。为了实施今天的抢劫,他制订了完美的计划,可小女孩的关心让他心生愧疚,内心有所触动。4.① 此处的创可贴,既指实物,又寓指小女孩对罪犯的关心。②该处运用了象征手法,一个小小的创叫贴,寄寓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歌颂,告诉我们不要小看生活细节中的善意,在关键时刻它能拯救灵魂,保护生命。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含蓄委婉,有效地深化了主题。

3

二,文言文扩展训练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

A.戮( ) B.俱( ) C.惮( ) D.族( )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 (做)

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5.句子翻译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阅读要领: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4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四
《江苏省淮安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恒谦教育研究院

淮安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因,是炎黄子孙智惠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字文化,领悟汉字中.

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词的责任。 .

①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因: 责:

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

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3.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4分)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①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答:

②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 。(《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二(7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

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l——13题。(15分)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

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

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 ——红光闪耀——

1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7.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18.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19.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答:

20.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三(60分)

2l.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60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huiwèi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五
《江苏省淮安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淮安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因,是炎黄子孙智惠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字文化,.

领悟汉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词的责任。 .

①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因: 责:

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

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3.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4分)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①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答: ②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 。(《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二(7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l——13题。(15分)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 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 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 ——红光闪耀——

1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

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

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7.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18.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19.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答:

20.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三(60分)

2l.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60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huiwèi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六
《初三语文散文阅读两篇》

初三散文阅读两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1.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2.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3.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完成以下题目。(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众子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4.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5.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6.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分)

答:

7.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初三散文阅读两篇 答案:

(一)

1.第②段和第③段之闻。(1分)理由:因为第②段句末提到了“包装”,这段承接第②段(2分)这段话中的“外在”对应第③段中的“隐内”,一为反面论证,一为正面论证。 (2分) 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的衔接。 解答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仔细阅读原文中抽出来的段落所写的内容,把握好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第②段中最后一句“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 “命名”是很好的提示。

2.具有一颗童心,不要包装,平静朴素,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尤其追求内在的修养。(1分) 解析:此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解答时先要了解何谓“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与作者的观点“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之间有何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文中找出相关论述进行概括。

3.“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2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章的炼字。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素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

4.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1分)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1分)老母 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1分)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热心公益、关心他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 文章细节的分析。第⑥〜⑨段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要找出与母亲相关的细节进行分析。

5.“0.5克”是眼角膜的重量,(1分)“挚爱”是深爱,(1分)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3分)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深层含义,“0.5克”极言其轻,而“挚爱”又是深爱。“让0.5克 的挚爱”和“眼角膜”表达的意思相同,将两词替换进行 比较后就能感受到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6.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男孩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6分) 解析:此题考査分析、想像能力。人物的动作神态是人物心理的具体表现,解答时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凝望”和“热泪盈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然后用描写的方法将这一心理描述出来。

7.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1分)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2分)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最后一段在结构上一般是总结前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内容上是揭示主旨、突出中心等,要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七
《记叙文阅读例题)》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八
《江苏省淮安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淮安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因,是炎黄子孙智惠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

字文化,领悟汉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词的责任。 .

①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因: 责:

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 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3.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4分)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①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答: ②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 。(《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二(7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

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l——13题。(15分)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 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 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 ——红光闪耀——

1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7.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18.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19.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九
《恩施市2015年秋季学期九年级语文综合检测题》

九年级(上)语文综合检测题

(考试时长:120分钟 卷面总分:120分)

一、知识运用(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扶掖(yâ) 谮害(jiàn) 恁地(nân) 强聒不舍(guō) ....

B.拮据(jū) 诘难(jiã) 朴刀(pō) 味同嚼蜡(jiáo) ....

C.腼腆(tiǎn) 诓骗(kuāng) 恣睢(zī) 吹毛求疵(cī) ....

D.怄气(òu) 抽噎(yē) 枘凿(ruì) 恪尽职守(gâ)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一代天娇 媚上欺下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B.温声细语 断章取义 恼羞成恕 重蹈履辙

C.理智易明 恪尽职守 气吞斗牛 弥留之际

D.无与伦比 涕泗横流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3.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

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 )

A.上下平行,左右勾连。(打一字) 谜底:互

B.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打一字) 谜底:高

C.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 谜底:兆

D.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谜底:日

4.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伏尔泰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 战胜暴力,以 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

以为是,以 战胜顽固,以 战胜愚昧。

A.微笑 嘲笑 真理 坚毅 B.嘲笑 微笑 真理 坚毅

C.微笑 嘲笑 坚毅 真理 D. 嘲笑 微笑 坚毅 真理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

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②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

可少的。

③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④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A.④⑥③⑤②① B.①④③⑤②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④⑥③①⑤②

6.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复习效果,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难易结合,化整为零,知识归类,注重训练。

修改:在‚注重训练‛的后面加上‚的措施‛。

B. 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修改:在‚有‛的后面加上‚无‛。

C.这次会议上,大家就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修改: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D.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兴华中学制订了严肃的规章制度。

修改:将‚严肃‛改为‚严格‛。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是( )

A.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

B.“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C.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D.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二、文化积累(10分)

8.古诗文名句默写(⑴⑵和⑶⑷各选作一题,第⑸~⑽任选四题)。(6分)

⑴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⑵受命以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出师表》)

⑶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⑷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⑸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的

句子是:“ , 。”

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主旨句是 , , 。

是 , 。

⑽《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对世事无常,胜败只是徒增悲叹的句子是: ;

9.名著导读。(4分)

《水浒》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武松三个人中选出你

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

(1)人物: (2)故事:

(3)喜欢的理由:

三、文章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问题。(13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

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

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

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

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

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严重的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⑭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⑮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当代文萃》2014年第3期)

10.小说中那位老母亲去世后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这是为什么?

11.标题“最美的对视”指的是谁和谁的“对视”?为什么说这种对视是“最美的对视”? (3分)

12.第⑥段中“351、352、353”这组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连续编号承载着什么重

要信息?第⑩段中为什么将老人的眼角膜说成是“0.5克的挚爱”?

13.第⑫段她发的那条微信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4.选文中有多处真切感人、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一处品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11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1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2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3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

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4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

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5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

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6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2012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15.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16. 选文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7.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段分论点的事实论据,写在下面。 18.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证明第○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8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

(3)遂用猖蹶( )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

2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⑵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21. 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22. 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8分)

23.欣赏晏殊《破阵子》一词,回答问题。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24.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回答问题。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⑴.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篇十
《2015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淮安市2015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因,是炎黄子孙智惠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

字文化,领悟汉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每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词的责任。 .

①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因: 责:

②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3.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4分)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①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答: ②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 。(《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二(7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

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l——13题。(15分)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 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 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 ——红光闪耀——

1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1分)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 那“O.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2014年9月17日《黄山日报》)

17.结合第(6)~(9)段中某一具体细节,说说母亲这个“最美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德。(5分)

答:

18.体会本文用“0.5克的挚爱”指代“眼角膜”的深层含义。(5分)

答:

19.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像,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6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最美的对视阅读 最美的对视 最美的对视孙道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最美的对视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57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