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

2016-01-08 23:04: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一: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教学反思三则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一: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教学反思三则

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教学反思三则

珠海市第一中学 杨金燕

2004年9月广东省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2007年的新课改历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将自己零星写下的一些教学笔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既是对自己近年来教学的又一次反思,也期望能给新课改的后来者一些启发。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一学年内讲了两遍必修三。在这两次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

1.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6.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7.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

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教学反思二:2007年高考题揭示了什么?——论必修三教学的核心

暑假期间查看了2007年各省高考试卷,从试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是各省份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广东地理试卷就涉及了“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区域城市化、工业化与环境问题”、“光化学烟雾”等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模块的核心内容,因而我以为必修三模块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以2007年山东省高考26题为例: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

这道题的核心问题是流域的综合开发,包括流域的开发方向、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必修三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就是在探讨流域的综合开发,人教版教材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高考题以某虚拟区域为例。区域不同,但探讨问题的角度完全相同,都是流域的地理特征分析→流域的开发利用方向→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美国田纳西河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学习上,而没有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这道题对于学生就会觉得难了,难点在于学生缺乏答题角度或踩分点不全,反之学生答题则很轻松。

从2007年广东省地理X科高考题来看,几乎每一道综合题都是建立在区域上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的考查,如31题“南北美洲的区域差异分析”,32题“云贵高原的区域发展问题”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不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一标多本的形势下,各版本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差异明显。教材的案例是否就是高考试题的选材?我们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在高考试题选材更加广泛、考题综合性更加突出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教材案例中具体的区域事实?还是事实之外蕴含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认为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教学反思三:一节研讨课带来的思考——谈必修三复习的有效方法

市教育局在9月下旬组织了一次送教下乡到农村的教研活动,教研员通知我准备一节高三的复习课。和当地学校的地理老师联系之后,得知他们的进度是该讲必修三第二

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这一章是必修三模块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主题,所以对于这节复习课我的定位是侧重必修三复习方法和复习思路的指导。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题及课型: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复习课

(二)本章内容的课标要求:1.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如何打算?为什么?

(三)本章内容的考纲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是本章复习的第一节课,旨在给学生一个对本章内容的总体认识,了解中国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探讨此类问题的基本角度、基本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教学主题、课标要求、考纲要求

2、寻找人教版教材的主要案例,展示其他版本教材所选案例

思考一:常见的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哪些?

思考二:以我国为例,说明这些类型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主要发生的区域?

3、体会历年高考题(2~3道高考试题)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二: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遵义八中 黄 岭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必修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

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三: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教学反思三则

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教学反思三则

珠海市第一中学 杨金燕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一学年内讲了两遍必修三。在这两次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

1.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6.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7.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四:高二地理教学反思-谢 燕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泸县二中 谢 燕

一、课程安排方面

泸州市高二上期的联考范围是必修三和世界地理的全部内容,高二下期的联考范围是选修五和中国地理的全部内容。但是必修三选择的八个案例中就有五个案例是中国的,而选修五则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灾害情况。所以我个人觉得高二上期教学内容应调整为必修三和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上选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国地理的内容比世界地理更少,这样安排还可以缓解上期时间紧迫而下期时间又太宽松的情况。在顺序安排上建议先上区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选修五,充分发挥区域地理“平台”的作用。

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区域地理的学习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那么简单。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议老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读图或画图的活动。

2.认识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地理位置: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范围等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地形地势概况、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资源等

(3)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工业生产及区位分析、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优劣分析等、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格局等

(4)综合探究: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联系实际和时事综合分析、探索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等

建议老师们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3.充分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学生的导学学案中,建议老师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南美洲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南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比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学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但由于这两个模块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还相对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思路及选择案例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4.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所以我刚才建议高二上期安排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并且先上中国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比如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在分析资源调配时,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

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五: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于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认为必修三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本案例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一个学习方法,并且能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今年执教必修三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域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又结合学生亲身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我自己开发的案例“仙桃市的城市化”,让学生探究学习。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980年和2012年的仙桃市城区平面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探究如下问题:

(1)仙桃市城市化的表现。

(2)仙桃市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你的观察,请列举实例说明仙桃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4)作为一名仙桃普遍市民,请为自己家乡解决城市化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这种将课本案例与学生生活实际中身边的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我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对探究他们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似乎更高。由此我感到地理教学应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案例,并且尽量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或许更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六:人教版 必修三 3.3教学反思

案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反思

作者:姚茫 单位:沙市第四中学 邮编:434002

【关键词】:教学反思

【摘要】: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想教好地理,必需有个反思的过程。本论文,我将主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卓有成效的部分,在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在以后的课堂应该如何调整。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思考和验证,才能获得对教学的深刻认知。

高中地理新教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下掌握和理解与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而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建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平台。这样对于理解有些和学生实际生活不够紧密的章节内容就会更加容易。 ①

学生刚接触《必修二》,《必修二》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像人口、城市,工农业和交通。我想对于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比较能接触到的是人口和城市,而进入第三章农业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感知,因为平时很难见到类似的景观。

而本节在新课程里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到的目标是: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掌握和了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以及为了使草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与内蒙古的放牧业的差别在哪。因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利用录像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导入,很快地进入主题,也不显突兀。创造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景观,先有个感官认识,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这样做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展开有关的知识点,在学习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知识时,利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到主要分布的国家以及在畜牧品种上的差异。另外还出示了世界气候分布图,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分析、对比和叠加这两幅图的有关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

然后,本节内容是属于案例分析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案例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获得案例中蕴藏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见识过放牧业的景观,所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时利用了各种图来进行辅助理解。

特别是最后的活动题,运用到了对比、讨论、列表等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内容是内蒙古、新疆地区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在各方面的差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脑思考到底

我国能不能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生产模式,这个论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在讨论时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比如最后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效果并没有太好。而前面我们关于两者在各方面的差别教师又讲述的太多,这样并没有达到教师引导学生的目的。

第二、在讲到内蒙古、新疆地区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在各方面的差别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活动不充分。同时,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可是有的图片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反而有点影响了重点内容的突出。

第三、上课过程中,第一次讲授公开课,对多媒体操作不是很娴熟,导致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而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后面的同学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图片和活动固然重要,但在选择图片时要更多地考虑这些资料是否有代表性,而且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展示的信息。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应该考虑的更加细致更加全面。而对于整堂课的时间的把握,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只能在以后不断地教学中积累经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科学合理的安排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们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并能较好的运用它,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尽最大力量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之处。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当一个教师受到学生欣赏时,或者他的某种能力得到学生认可时,教师就会更有动力去思考如何完成教学。而同时,教师也要去找学生的闪光点,互相赞美与欣赏,其实会产生一种互动的力量。这样,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在教与学中,效果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①

荆州市沙市区沙市第四中学 电话:15927802611 email:532261819@qq.com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七: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教学反思

董文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内容,“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必修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并将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区域又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所以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自的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可以看出地理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荒漠化、湿地破坏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主要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片、图表、资料、数据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

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是相同的案例,假设使用方法和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版本的教材来看,与全国其他三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因地区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教材中的案例。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用效果,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八:中图版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2011年9月起,我承担高二年级地理教学任务。这一学期我在各位同行身上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但在很多教学环节中也存在许多的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以下是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中的反思。

一、关于教材的使用:

中图版地理教材,与人教版地理教材体系上有较大差别。它的主要特色是:选材设计都比较灵活,贯穿探究性学习的观念和方法,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落在实处。但相对于人教版而言,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因此教学中要穿插补充中国地理的一些常识,因为高考中对自然地理的考查都是以区域为载体的,只有准确地判断出位置,才能更好地研究区域特征,同时区域地理的背景知识,是学习第二章区域问题分析的必要知识铺垫。

新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但是课程标准是相同的。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核心,教师观念和授课方式的变革则是新课程深入实施的关键。因此,本学期教学中,在牢固把握课标这个核心前提下,我不断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新学生的学情:

本学期高二文科班10个,分三个层次的班级,我担任第一层次第二层和第三层次三个班的教学工作。三个班学生差异很大,但也有共性问题:一个是因为初中没有专设的地理课程,学生初中区域地理基础十分薄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对高二区域地理学习十分不利;另一个是他们对高中地理的认识重视不够,有些学生仍然认为地理知识就是要死记硬背去学,这样的学习习惯很不利于高中地理思维的培养。

本学期要完成必修三的教学,还要补充初中地理知识,初中地理的内容,这些原本是复习熟练的内容对他们就像是新课一样。经过了解很多同学本身在初中并没有怎么认真学习过地理,他们感觉到复习速度有些快,力不从心。普通班学生的基础相对更差,问题就更为突出。再加上可能有时候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复习成果并不是每天一一检查,这也让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同学钻了空子。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如何分层次设计学案和作业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如何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如何强化基础落实,是我和本学科组老师要继续探索的方面。

三、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2.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大胆地准确地表达,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方面的不足使得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仍有不理想之处。

3.教学设计中虽然能关注到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课堂上有时还是统一化问答模式较多。如何能够在教学中既发挥好学生的作用,又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仍是我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2012年1月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九: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 3 教学重点:

1 2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

2.?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点拨:原因从该地地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

?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

(2)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向南逐渐减小。

1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篇十:高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在从事高二地理教学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此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反思,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与学的突破点,在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形成适合二中学生的教学模式,塑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强,尤其是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内容,高中地理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体。而文综高考的各科目中,对于文科生来说,地理又是一门门难度较大的科目,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地理过程,分析地理现象,逐步深入,逐步深入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而作为一名教师,则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上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课下做好跟踪和地理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针对本学期区域地理的学科特征,我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的四方面进行改进。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一、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占用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的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构建高效的课堂。课堂上让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研究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区域研究分析的能力。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就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对课堂中产生的疑难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再者,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支持他们的想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二、优化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复杂,综合性强,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条理性会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模糊的印象,容易混淆,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明晰教学脉络,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针对特定的知识点选取特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区域地理中涉及的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有较多需要进行机械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则可采用知识竞赛的教学方式,用同学间的竞争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记忆工作,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比如,可将班里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队,教师提问,让学生迅速抢答。分组积分,最后评估高低。此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区域地理中,对比几个区域的地理特征研究其发展的异同点已然成为高考热门,因此,对比分析、特征研究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在课堂上多有体现。比如,同时30°N纬线穿过的地区,为什么我们的华东地区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中东地区则是一片片的沙漠呢?为什么同是赤道穿过的地区,有些地方是草原,有些地方趋势热带雨林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域

地理背景的对比分析,在理解地理过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完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面临的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尤其是地理学科。由于肇庆中招考试不考地理,使得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就没有重视地理的学习,加上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在地理学习上存在更多的困难。

因此,我们要做到课程设计过程难易相结合,课堂上少讲解,多练习,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要求教师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地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帮助学生达到轻松记忆的效果。此外,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活动过程多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氛围,并对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四、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

学生的层次不同,对于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进步或打击他们的自信。因此,不能要求学生都做到一百分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对他们的参与和进步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所进步。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67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