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2016-01-09 08:36:4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一: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一: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二:2014年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每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第二单元《轴对称与平移》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大数"除以一个"小数",在解决问题时不去分析数量关系,而是根据数的大小去猜测如何列式。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原有的思路不再适用,列式出错明显增多。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有用的数学"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1、引入复习。在一开始课的引入,老师创设了一个抽奖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礼盒里有什么。从而引出、复习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提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今节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组合图形是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这部分内容只是复习引入新课,所以时间控制在5分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可能性》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三: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做了如下一些努力: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今天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因为今天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教师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书上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由这些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教师

进行了设问:8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8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8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8的因数,接下来2和8的关系,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四: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http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五: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厘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明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显得尤为重要。

(1)一个数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我们知道,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数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分数和整数,本课时研分的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一般只在非零自然数中研究“因数”,也就是说只能为整数。

其实,“倍”与“倍数”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比如我们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2)“因数”和“倍数”是一个数吗?

“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数,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

概念,不能单独存在。比如:a是b的因数,反过来b就是a的倍数,我们在描述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这时引导学生使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显得非常有必要。如“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而不是“2是因数,12是倍数”。

记得有位数学特级教师在分享他的教学经验时提到,在各种类型的教学中,以概念教学最难。究其理由往往是概念多且杂,有些概念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理解与记忆。“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帮助学生厘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与判断。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六: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现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比较难理解,教学时我利用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七: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思

数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关系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㈠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到过水果店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水果店去看看各种水果的标价(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景图)。

㈡ 探究新知

1、观察情景,发现信息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家水果店,通过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橙子卖完了。

生2:苹果每千克6元。

生3:梨每千克4元。

生4:橙子每千克5.8元,但是已经卖完了。

生5:葡萄每千克3.6元。

生6:冰箱上标有-3℃、2℃。

生7:还有香蕉,两个西瓜以及半个西瓜,这半个西瓜也就是一个西瓜的。

(在水果店的情境中,建议学生多吃水果,增加维生素,增强体质。) 师:从同学们观察到的信息,你们发现了哪些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4、5.8 、3.6 、-3 、0 、5 、 2)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否把这些数进行整理分类呢?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整理分类的结果呢?

组1:我们组分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6、4、5.8、3.6、-3、0、

2。另一类是。

组2:我们组分了四大类。第一类有:6、4、5、-3、2;第二类有:3.6、5.8都是小数;第三类是分数;第四类把0独立地分开。 组3:我们组也分了四类。第一类有:6、4、5、2、0。因为这一类既不是小数,也不是分数。第二类是小数:3.6、5.8。第三类是分数。第四类是负数:-3。

(第4、5、6组的学生都同意第3组的意见。)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分类更好一些呢?

(生生之间交流,达成共识:同意第3组的意见。)

师:刚才各组都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都很好。第3组分的较合理,并且这一组说明的理由比较恰当。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师:像0、2、4、5、6„„这些数叫自然数,生活中的自然数有很多,谁愿意举例说一下。

师: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然数有什么特点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自然数有序性的特点。)

师:谁知道,像-3、-2、-1、0、1、2、3 „„这样的数叫什么数? 生:整数。

师:整数与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生1:自然数都是整数。

生2:0也是整数,但不是最小的。

生3:最大的整数找不到,最小的整数也找不到。

生4:整数包括自然数和负数。

3、认识倍数与因数

师:既然来到水果店了,你们想买哪种水果呢?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想买3千克苹果。

生2:我想买5千克梨。

师:请同学们当一次售货员。算一算两位同学各付多少元? 生1:3千克苹果的总价是:6 × 3=18(元)

生2:5千克梨的总价是:4 × 5=20(元)

师:(教师组织讨论算式:6 × 3=18)先看第一个算式,6和3分别是什么数?

生:因数。

师:是谁的因数?

生:是18的因数。

师:反过来说,18是6 和3的什么?

生:18是6和3 的倍数。

师:说的真好,谁能说一说4 × 5=20这一个算式中各数的关系呢?

生:4和5是20的因数,20是4和5的倍数。

师:谁能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并说明算式中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1:7 × 8=56,7和8是56的因数,56是7和8的倍数。 生2: 15×3=45,15和3是45的因数,45是15和3的倍数。 生3:36÷3=12,36是3和12的倍数,3和12是36的因数。 生4:4.5÷9=0.5,4.5是9和0.5的倍数,9和0.5是4.5的因数。

生5:我认为生4说的不对。因为倍数与因数只在自然数(0除外)中研究,不包括小数、分数。而生4说到了分数。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但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是从课本中发现的。

师:这个同学不但上课认真学习、研究、讨论。课前预习的也很认真,从书中发现了问题,增长了知识

(三)数字游戏

师:下面我们活动一下,(教师发放卡片,每张上写着学生自己的学号。)

生1:(卡片上写着4)我是4 ,是我的倍数的请到我这边来。 生2:我是7,是我的倍数的请到我这边来。

生3:我是9,是我的因数请过来。

生4:我是30,我的因数,请举手。

生5:我是6,谁是我的倍数?

师:谁还有问题,请说出来,大家一起研究。

生6:我是10,我想说一下我的倍数,有10、20、30、40„„100. 生7:生1说的不完整,110还是10的倍数,120也是,我认为10的倍数的个数有无数个,最大的找不到,但最小的是10。

师:同学们同意生7的说法吗?(同意)请同学们再用不同的数字验证一下:

生1:如 8的倍数有8、16、24、32„„

生2:如 9的倍数有9、18、27„„

生3:如 11的倍数有11、22、33„„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本身。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说吗?

生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生2:他这种说法不对, 如:8的因数有1、2、4、8,只有4个,我认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生3、生4、生5都肯定了生2的说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八: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 教学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5的倍数的特征 课后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课后反思: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练习。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2) 教学反思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请你说出一个数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再引出课题,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安排了“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

不足之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猜想。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

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课的导入阶段,我组织学生进行猜想,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 课后反思:

3的倍数的方法,有的学生在奥数班已经学过。因此在探索问题上可以采取已知结论,然后再验证的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在交流时还说出了类似弃9法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判断3的倍数上。这样学生的判断方法就很多样了,学生对后面的这种方法接受很快,也很乐意运用。但在实际作业中,我感到学生对3的特征的运用不是很主动,不象2和5的特征来得快,似乎有些想不到。因此,要加强练习。

找因数 课后反思:

在找因数的时候要教给学生一对一对的找,这样可以作到有序,不丢不落。但在有序的问题上,学生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去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以便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打下基础。

找质数 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的友好伙伴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因此,本课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通过评选冠军,让学生产生争议,“我们组有11块小正方形,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只有一种设计方案。”说明比赛不公平,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组设计多,而有的组只有一种设计方案?”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正确结论。小组合作不要仅仅流于形式,要有详细的分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避免一问一答。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

3.新颖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也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目的性强,学生乐于参加。“叫号游戏”促进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正确的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自我介绍游戏”使学生全面认识一些自然数的特性,如: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动脑筋出教室”也使学生的下课形式变得新颖。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数的奇偶性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学生试一试时,教师先问:“你想得到什么?”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在巩固环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地毯上的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这节课成功之处:⒈小组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教师巧妙地运用课前的对话,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策略,当60%的孩子已经发现了一种方法之后,教师马上适时开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强制学生必须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使用。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多,但每次都恰到好处,点拨得当。

动手做---------底和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学生对“高”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平行四边形高的认识,还是三角形高的认识都是在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概括的。如对三角形高的认识,教学中特意设计了“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一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并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九:《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处理教材:

数学教材凝聚着纵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仔细研读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仔细研读有助于你对教材的理解。在研读中我发现在此教学内容中数形结合是多种不同教材版本要渗透结合的数学思想,但也有的教材没有结合,那么到底哪种效果好呢?为此我对试教后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形式引入,更有助于学困生对5不是24的因数的理解,所以我对教材内容的飞机图作了改动,这是其一。其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教材中让学生找18、30、36因数这一内容,备课中我们发现教材没有例举找单数的因数,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所以我把30换成了23,才有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一个数的因数特征的精彩发言: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双数,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单数、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他自己和1。其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于因数和倍数韦恩图的表示方法,我直接让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尝试,学生同样得以解决,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二、学生建构意义需要一个过程

受老教材的影响,总想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在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之前学透,所以把教学时间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曾把例2放到第二教时完成,甚至出现把因数和倍数意义上一教时的想法,实践后发现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意义理解不透不是由于教学处理的问题,其本质学生建构意义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教材中把因数倍数及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法放在一教时有他更深的意义,目的是通过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倍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找中体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意义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出XX是XX的因数或倍数,而是让学生经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后,直到最后判断中出现:16是倍数,8是因数,但学生能清楚说出其错误的原因,从这题的学生反应看,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是深刻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十:《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鲸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69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