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2016-01-09 08:51:1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一:《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一:《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 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 、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坦克图、作业设计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题)

2、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和我们的生字朋友打个招呼。(出示课件:生字词) 分男女比赛读,最后出示“集合”,齐读。

3、 问:“集合”是什么意思?(合二为一、集于一身)

二、顺势学文

1、 你是从哪知道的?(指名说)

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齐读句子,理解“合二为一”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矛 进攻 盾 自卫 坦克

(课件出示:坦克,让学生说一说。明白坦克的铁屋子相当于盾,可以自卫;坦克的炮口相当于矛,可以进攻)

2、 合二为一的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出来了?(生读文)

(1) 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标出词语(庞然大物 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

(2) 看图理解词语“庞然大物”(出示课件:坦克 )

(3) 看图引读句子。

(4) 请学生表演,在表演中指导学生朗读。

(5) 小结,齐读。

3、 学习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上战场就显示如此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路的句子划出来。

(1)生读找答案,师巡视。

(2)交流。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坦克 难以招架——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开小洞——轮子、履带

(盾太小) (不能进攻) (无法行驶)

师:原来坦克就是这样一步步发明出来的,矛到底有多厉害,让我们的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比赛场景吧,请大家看到书上的图,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形容矛的进攻吗?

(3)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矛的进攻速度快,而且非常密集)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师生表演后谈感受再次指导朗读。

引:此时你最想干什么?(生自由说)

发明家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相关句子)

(5)指导朗读 。

这个办法真不错,很安全。这样矛就戳不到我们了,想到这个办法,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

(6)多好的办法呀,可是这样固然安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生说)

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理解句子。

(7)当发明家发现这一问题,他又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呢?

指名读句子,理解“矛”双引号的作用。(再次出现课件坦克,加深理解)

师引:有了铁屋子,坦克就能__,有了枪口和炮口,坦克就能__。这下坦克是不是十全十美了呢?(引导发现问题—不会跑。)

(8)寻找解决办法,相机理解履带的作用。(看图理解)

师总结:有了轮子和履带,坦克想去哪就去哪,多么伟大的发明呀。一切发明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发现问题,又一次次地解决,最终发明了坦克。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明道理

师:矛和盾的集合成就了大显神威的坦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齐读句子) 出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理解。

3、 举例子

例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同桌说、集体交流)

板书:铅笔+橡皮=橡皮铅笔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

总结:生活中有许多的发明创造就是集合了别人的优点。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探索,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四、作业

1、 观察生活中类似的发明。可以用__+__=__的形式记录,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了。

2、 积累文章的好词佳句。

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坦克 合二为一

集于一身

盾:自卫

反思:这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为了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感觉枯燥无味,我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坦克的外形,了解它的特点及作用,特别是履带的作用,

学生较难体会出来,通过多媒体的出示,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理解履带的作用。同时我还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坦克的发明过程。但一堂课下来,还是觉得老师说的过多,没有真正的体现一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三年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及留下的两个问题。

二、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教学反思:

教师应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将抽象的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事例中感悟语言,理解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三: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及留下的两个问题。

二、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四: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讲述了: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是想的不一样的,当然想法不一样,做法难免会有差异,最后的结果更是不尽相同。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的4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一篇略读《狮子和鹿》。

本组课文以启发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单元导读中有所体现,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过对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品质的学习,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含义;而《科里亚的木匣》中能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懂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结合故事蕴含的哲理联系到自己的实践经验。

2、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应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中的大意,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开的,教学中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掌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五: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ppt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六: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激活思维 整活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片段再现:

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同学们读1-4段,划下矛进攻利害、盾自卫的句子。

(生边读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出矛进攻的利害的句子?

生: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有更利害的矛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矛的利害?

生: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师: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的利害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个时候,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

生:他觉得盾太小了,如果大得像个铁屋就好了。

师:文中得句子是怎样写的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把感叹号用方框框起来再读读。

(指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第一个感叹号要有点感情,第二个感叹号比较高兴。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齐读第三段。)

师:发明家又有自己的办法了,自己读读第四段。

(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你们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 (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对了,_________)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就是坦克了。

师:一号坦克造起来了,有二号坦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吗?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乌龟了。对了,给铁屋子安上枪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就是坦克了。

【此处我把坦克的发明过程用一个填充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个格式,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称之为“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使学生的思路活跃,兴趣大增,生动自然的让学生对坦克的发明过程有了清晰地了解。】

师:两辆坦克已经造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师简单介绍。)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生: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能说得简单点吗?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坦克,吓得直叫。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例子?

生:是为了说明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出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师:矛和盾在一起变成大显神威的坦克,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呢?

生:因为坦克是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

生:矛的优点是进攻,盾的优点是自卫。

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此处设计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看这里的趣味数学题。 (课件出示:矛+盾= 橡皮+铅笔= )

生:矛+盾=坦克 橡皮+铅笔=橡皮铅笔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怎样的发明呢?

生: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生:轮子+椅子=轮椅

生:镜片+镜框=眼镜

师:请你用这个算式写一段话,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并举个例子说明新产品的作用。下课。

【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发明的乐趣。】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七: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授课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ppt课件 梁润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九: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o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作业 设计:(1)抄写生字、词。(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十: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doc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可是,第一天上课学 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

首先,从自身来讲,几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习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

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

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

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

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

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总之,教这般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

慢提高教学效果。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上了三年级的《爬天都峰》一课后,感觉很费力。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由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很多东西都还是一无所知。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语文课本中所挑选的课文都文质精美,不仅仅有识字、砺志的功能。我们还要做的是从作者行文的精妙构思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众所周知,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对如何自主阅读文章并从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是教的很少的,因此我们必须侧重这方面的教学。因为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师该讲解的一定要讲解,不能一味追求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因为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这种观念。我认为有效的讲解,能为学生将来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使之更加行之有效。饭是一口一口地吃,学习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古语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从点点滴滴入手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大放熠彩。

《灰雀》教学反思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讲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训练学生读书,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会爱读书,爱语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我把目标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李四光善于思考和执着的精神。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来理解课文,把学生带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师进行对话感知问题,学生对扮演李四很感兴趣;最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一读再读,深入思考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经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2、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知识3、李四光专门回家乡对石头进行了考察。4、继续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通过这样的结论和总结,我立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看李四光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一开始不太敢谈,只有几个举手的,但我抓住这几个同学的带动作用然后启发,学生就谈的好多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爱思考、不轻易放弃,甚至连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都有学生谈到。我又抓住学生平时积累成语的习惯来激励学生,有同学用上成语了,你也可以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描述,学生又谈了不少,而且让人感觉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体会的比较到位,最后以我的“锲而不舍”做了小结。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启发与鼓励下变的更爱思考了。也更会思考了。第三节课,我乘着东风让学生写上课的收获,结果有的学生写了两页还多,从知识方面到精神方面,学生确实能把收获谈出来了。我又趁势告诉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收获,你就已经会写很棒的读书笔记了,在收获前边再加上对课文的介绍和对重点句段的体会等等,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就诞生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这一收获兴奋不已,纷纷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写了两页多收获呢!”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我让孩子们在假期里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美,秋天的快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秋天具体可感的声音,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再一次体味秋天特有的风情,最后,我又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过把当诗人的瘾。”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看到孩子们沉思,我很高兴,知道他们在组织语言,在回味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秋意。不一会儿,有几名学生不自信地举起了小手。我送给了李一博一个微笑,鼓励她做了第一位诗人:

听听,

秋的声音,

小草穿上了金色的风衣,

“沙沙”,

它是在奏响秋天的交响曲!

这时举手的学生多了些,我捕捉到刘博文要把小手缩回去,于是我说:“刘博文试一试,咱俩一起合作。”

我说:

听听,

秋的声音,

李沛沿接:

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碌,

“嗡嗡”,

它是在采集丰收的甜蜜!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简直是妙语联珠,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让学生才思溢流,创造奇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72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