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

2016-01-09 09:08: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学校接到区教研要求的时候,我采用此模式在八年级讲了本课,根据联邦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这节课主要采取由教师进行讲述,学生讨论,思考,辩论等方式来完成。

一、教师讲述课本内容

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由其中的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话,引出本课的背景,之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灾难深重的年代,感受当时革命志士的英勇无畏精神。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正式教学之前,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出,让学生有目的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同时由于学生事先已经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我讲述的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本课的重点是“血染卢沟桥”,所以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的方法是讲清楚这件事情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结合多媒体,分析“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设情境问题,“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引导学生针对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等不同的方面思考,以求得到更加全面,更加理性的结果。

随着讲课的进行,我在这个知识点完结的时候,向学生抛出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抗日与七七事变之后的抗日有什么样的不同?”上一节课刚刚学习过“九一八事变”,所以学生能够很快的回想起来。老师根据题目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的参战人数对比如何?”2、二者相比战场如何?3、领导抗日者有何不同?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此作深入的了解,使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

传统教法注重的是老师的讲课能力,在课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日本人进一步侵略中国事实的描述,接下来的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南京大屠杀以及当今日本右翼分子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用大量的新闻图片来说明事实的真相,提醒学生勿忘国耻,牢记这段耻辱的

历史,从民族大义方面来说,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强感;从小的方面着手,要学生学会爱护班集体,发展集体主义精神。

二、注重知识的延伸

在讲课的时候我同时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知识面扩大,眼界开阔,也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多挖坑,即讲宽用活。如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近代以来日本为什么能不断侵占我国领土,凌虐残害我国人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钓鱼台事件,中日撞船,日方在我国海域抓我国船长事件,美国,日本,韩国等在黄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右翼势力有抬头的趋势。我们怎么应对这样的情况,避免历史的重演呢?

在结束本课之后,回顾教课的细节,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本课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时候的一段历史,由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不断进攻,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奋起反抗。循着这两条线索讲下去,本课将十分顺畅流利,而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我在讲解本课的时候,没有注意教学设计,使知识变得有些琐碎,连贯性不是很好,而且,中间有一些缺失的内容,不是十分丰满,使得本课略微有些单薄。

2、、本课是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中知识内容较少,能力情感涉及较多的一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这节课时,要用语气、语态、动作等来感染学生,或悲伤、或愤怒、或激昂的情感带动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抗日民族英雄产生敬佩、自豪的感情,对日本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到愤怒,乃至拍案而起谴责。如果这节课够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了,但是本人在上这节课时,语气虽然一直是很沉重,但是带动学生感情的激愤不够。

3、对于“九一八事件与七七事变之后的抗战有何不同?”这个问题的总结,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没有给出量化的答案,而是一片下来。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十分发达,所以,在考试的过程中,可能给不出全面的答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以为戒。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教学反思

类别:中学历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教学反思

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政史地组

李福花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教学反思

1、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2、级别: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总结会展示课;

3、具体分析: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第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定位很准。难忘九一八,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南京大屠杀,又较好地把握住了尺度,注意到了历史的现实性¬¬——当今中日二国的友好相处,让学生悲愤而有礼节。

第二: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设计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如:古迹一游、寻找史实、探究分析、思维碰撞、铁证如山,漫画分析等,众多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从而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第三:这节课的教学情境非常精彩,问题式的情境“探究分析”和“思维碰撞”;活动式的情境“铁证如山”;历史再现式的情境“古迹一游”和“视频展示”,都是师生创造性的展示。正是因为这些情境的创设,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落

实。教师正确把握了历史课程标准,才能设计出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教学情境。

第四:这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优化组合了众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地方教学资源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不仅容量大;而且很多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历史的真实性,很多的图片“卢沟晓月”给人美的感受、“南京大屠杀”给人心灵的震憾;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体现了新课程的又一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教师是有心人,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另外,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距离,两者有机结合。漫画、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激起大家的愤怒。但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区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体现“民族精神”和“世界和平”两个主题。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肯定、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把握课堂的节奏、控制学生的情绪等。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会学生“怎么学”比教他们“学什么”更重要,生动的演示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教法、备学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间流行的是什么,投其所好,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摘要】历史图片是历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直接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充分利用图片(音像、影视)教学,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为教学创设情境,而且还拉进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历史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既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知识;激发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中,课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而历史图片则更能直接地反映历史的原貌。运用图片教学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表象,使历史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历史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从历史地图中能够获取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快乐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图片说明和解读历史的尝试和探索:

1. 以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本课导语我是这样介绍“卢沟桥”的:卢沟桥是一座美丽的桥。她始建于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的金朝,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

她的著名并不是因为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着神态各异的石狮约500个左右。

美丽的卢沟桥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那雄壮的《卢沟桥歌》仿佛还在卢沟桥上空飘荡。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因此,我按照“兴趣引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心理导行”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卢沟桥的历史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把查找到的资料在小组进行整合,全班共享。此方法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并以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图片将内容故事化

针对初中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的年龄特征,喜欢故事讨厌理论的心里特点,我将日军血染卢沟桥的过程和中国军人誓死守卫卢沟桥和华北的英雄事迹以故事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讲授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延伸和拓展了历史课程。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

承前启后的作用。

佟麟阁赵登禹

七七事变爆发,佟麟阁任北平(今北京)南苑驻地指挥官,1937年7月28日被日机炸死,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37年7月28日,在守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国民党陆军中将赵登禹以身殉国,终年47岁。

很好地运用图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加深他们的印象。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并以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将日军泯灭人性的暴行展露无遗于学生面前,以此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南京大屠杀

3. 用图片激发爱国情感

历史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这课时,我把抗战歌曲,如《卢沟桥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配以抗战的图片展示出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即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教学生学唱抗战歌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落后

就要挨打”,萌发学生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再通过对中国军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为抵抗侵略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追思先人义举,树立不屈不挠、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并让学生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爱国该有怎样的举动。

4. 用图片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

可以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辅助作用即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同步播放的相关翔实客观的资料,使学生确实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例如播放出保留下来的南京大屠杀的大量照片,日军残酷暴行赤裸裸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比任何语言都来得震撼;再如播出时至今日,日本政府对战争暧昧不明的态度的种种行径,更激起了所有同学的义愤和谴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图片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课本上明确写出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人们的“经验教训”,学生则往往对此无动于衷,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性学习有一定体现,通过图片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基本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但也存在不足,例如课堂还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主动讲或探讨的力度还是有所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善。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四:《“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杨冰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强调了情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历史事件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于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也就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五: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学反思

本课是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知识内容较少,能力情感较多的一节。课前我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并精心准备了大量图片,通过学习我有以下思考:

在导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改革精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重知识的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过程体验化,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掌握课堂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另外,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和对我国钓鱼岛的企图又激起大家的愤怒。但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区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体现“民族精神”和“世界和平”两个主题。努力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等第一手资料。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进行“课外觅史”,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要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控制学生的情绪,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方法要辅导、在尝试新理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度”。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六: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反思

初中部历史组 郭晓欣

摘 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历史教师,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感悟历史的能力,将历史的经验通过主观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智慧,拥有其一生的宝贵财富:历史素养尤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培养兴趣 故事化 激发情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的这一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多少同学真正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将历史的经验通过主观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了呢?学习历史,应该不仅仅是最终的一个分数,更多的应是情感上的、价值观上的东西。很长时间以来,我习惯就一些重大事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让学生记录在自己的课本上。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一个习惯:为了记而记,对这些文字蕴含的经验和智慧无动于衷。这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对历史事件及其经验教训感同身受,从中获得智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讲“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卢沟桥的历史知识,以便课上共同分享。进入新课的讲授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哪个小组可以用你找到的资料来解释这个问题。”

小组A:“卢沟桥历史悠久,金章宗时开始修建的,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桥上的石狮子雕刻精美、神态活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教师:介绍的非常好,这组同学展示了卢沟桥在建筑上的精美,但日军进攻是否由于它的艺术价值呢?

小组B:“大家看书上的《北平形势图》,来听我们的介绍。北平的东南面的铁路,已被日军重兵占据;东面,是汉奸政府的统治地;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是日本控制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斗争的战略要地。我们认为这才是日军选择首先攻打卢沟桥的原因。”

教师:这组同学介绍的非常详细,说到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同时也正确地解释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爆发的原因。

通过这两个小组的展示,不但吸引全班的兴趣,而且也使参与其中的同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展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及时鼓励也成为了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动力。而我就以此为契机,继续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爱国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在和平年代,作为一名中学生,爱国该有怎样的举动呢?”

学生A:“我觉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总有同学小声说话、做小动作,这就是不爱国的的表现,我们不应该这样。”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升国旗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我们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学生B:“我是篮球特长生,我希望自己可以进国家队,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教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报效国家,但是不具备这种参与竞技体育的特长的同学要做些什么呢?”

学生C:“老师,我觉得爱国的举动不一定轰轰烈烈,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说值日、学习等这种小事,不成为社会上那些违法犯罪的人就是爱国。”

教师:“是的,这也正是我想和同学们分享的,做好身边的小事,不虚度每一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国。”

其实,无论学生们的答案是什么,只要他们有一颗爱国的心,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我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就达成了。

通过以上的尝试探索,我发现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历史事件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于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也就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也理应提到应有的高度。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七:“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教学设计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八:《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说课稿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说课稿

田庄中学 宗可勇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我本次说课的主体内容为以下五个部分。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国历史》(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又是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课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主要内容为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二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内容为南京大屠杀。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根据新课标要求,特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二) 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了解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2.通过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进行前置性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利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前置性作业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通过学习日军暴行;通过学习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从而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

(三) 根据课标要求、课本内容和学生具体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一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本课的一条隐形线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再者,由于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利用各种途径混淆视听,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具有一下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认识。 那么针对这种学情特点,应该制订怎样有针对性的教法呢?

三、说教法

首先,针对学生对新鲜、有趣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重点应用情景法——用图片、影像及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因为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我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应用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其他方法:指导法、比较法等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四、说学法 在学法方面,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引导学生应用的学法主要形式:

(1)自我探究(2)小组合作讨论(3)班级展示、讨论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顺应学情特点,特制订教学过程如下:

1、利用所学知识导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联系之前所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引导学生推理出:日军下一步侵略的目标即是华北及整个中国,面对日军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一:卢沟桥事变

(1)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出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2)播放影像资料《卢沟桥事变》,再现历史真实,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自己在课前完成的前置作业,小组展示总结卢沟桥事变的重点知识点。

(3)学生思考问题:在对待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问题上,中国各界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蒋委员长庐山讲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开始!

3、观看视频《事态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结果:平津沦陷,国军将士的在抗战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通过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的?引导学生总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4、突出重点:南京大屠杀

观看视频《南京大屠杀》,从日军在七七事变后发动的后续战事引入南京大屠杀,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展示自己搜集的南京大屠杀的具体例证。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体会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5、设置课堂活动,突破难点的二:现在的日本政府有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了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到的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以“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为主题给远方的日本朋友写一封信,用自己的努力还历史的真相,揭穿日本历史教科书是“最大的谎言”。 至此,本课已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下面进行

6、巩固练习。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感情升华。

7、在“歌八百勇士”中利用歌谣的形式总结本课,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感情升华。使学生明白,读史明理,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九:《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案

竞业园学校教学方案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篇十: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说课稿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课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二是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我国进入了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同时,本课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日本政客近年来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还有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因此,我以此为契合点,同时结合活动课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对本课进行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1、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2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3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新课程倡导“教育回归生活”既学习了这一阶段的基本 1使他们认识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认识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三)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对卢沟桥事变,而且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堂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

三、说教法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采取情景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来说有:

情景法——用图片、影像及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其他方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等

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南京大屠杀最新发现图片、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Flash作为学生活动补充。

四、说学法

今天,可通过对教历史与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京大屠杀不能忘记”使学生正视这段历史、牢记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师生一体在上,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1

“卢沟晓月”图片和“日本侵华老兵卢沟桥上下跪忏悔”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卢沟桥事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动动脑。播放影像资料《卢沟桥事变》,再现历史真实,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卢沟桥事变,进而要学生动动脑: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出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和图,结合地理知识分组讨论探究,学生回答后,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2)故事大比拼。提出“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多少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故事?”,让学生阅读课文,分组合作将课文内容编成故事并比比哪个组的故事讲得最精彩。然后教师强调指出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性的抗日战争爆发,曾经水火不容的国共两党也再度携手合作,一致对外抗击日本的侵略。

(3)“联一联”。通过提问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联系14课西安事变的有关内容,以及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4)思维、情感大碰撞。教师从战事引入南京大屠杀,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讲述当今某些日本人否认这一历史事实的行径,提问学生“南京大屠杀”真的如一些日本人所说是中国“炮制”的,是“子虚乌有”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吗?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再出示证据——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并以激愤的语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同时讲述聂荣臻元帅收养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引导学生看第四单元导言图片)加以对比,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碰撞。

(5)揭穿“墨写的谎言”。教师提问现在的日本政府有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有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道歉?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对此抱什么样的态度?引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告诉学生现在日本的同龄人学的南京大屠杀是“墨写的谎言”,“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史的真相,揭穿日本历史教科书是“墨写的谎言”。

(6)情感升华。最后播放历史Flash屠杀对中国带来的灾难,得到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7)板书设计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 血染卢沟桥

1、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⑴时间:1937、7、7

⑵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2

(1

(2(3

(4

3、

二、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1、 背景:民族矛盾上升,国家处于危亡的关头

2、 过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

1、 时间:1937年12月

2、 地点:南京城

3、 手段:刺杀、活埋、枪杀、军犬撕咬、焚烧、杀人比赛

4、 人数:30万以上

5、 本质:凶恶残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76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