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16-01-09 09:14: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乔春艳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在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学习的。《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先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例4,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最后通过探究合作,解决跳绳问题以及相关练习题。

1、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选用的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跳绳”、“超市购物”、“去游乐场”等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双基,适当拓展。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口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整堂课紧紧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注重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重视形式,更重视内容。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教学艺术无止境,但实实在在始终是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求“实”,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发展。

对于三年级我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材的挖掘上还不够透彻,通过这节课首先我更能深刻的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样设计才能更为合理,逻辑性更强。尤其在听完高老师讲课后,我才更清楚其实单位的理解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有时要加尾有时要去尾,这些问题必须要根据事实做解答。当然前面这些问题研究的出发点还是以理解题意为依据。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有好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学习。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洪亮。2、表扬性语言不够丰富。 3、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强调不够到位。 4、单位名称强调不够到位。

当然这节课中有些地方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比如:1、课前互动,使孩子们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从而课堂气氛很活跃。2、通过收集错题,使学生们意识到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要会计算还要注意单位和作答。3、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新课,“跳绳”问题处理思维缜密、环环相扣。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san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吕 蒙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通过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观察教室中的座位有什么特点,和全班的人数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得出了:55位同学共坐了7排,8个人一排共坐了6排,第7排只有7个人。让学生开始初步感知“剩余”,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互动、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没有把握好时间的分配,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还有在一些环节上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四: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这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的活动,知道具体情景中的“余数表示什么”。 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发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自己在教学后反思,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似乎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在好几次反馈当中,我都是让学生个别说,个别反馈,学生自己摆的图形并没有发挥作用,其实可以让他们同桌间相互说一说是怎么摆的,也可以给自己摆的图形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就让学生自己的操作得到了实效,满足了他们自己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另外,在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设计中,第三题“最多能装满6个小篮”,从意思上发生了歧义,可以理解成装满5篮也行,也可以理解成我可以装满6篮,还有多,但不能装满7篮。虽然学生还是按着我的意思往下走,但这种有歧义的题目我在设计当中应该避免,以免误导学生。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认真研究课标、教材,针对学习目标预设出更加合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六一儿童节是学生喜欢的节日,本节课先创设了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这一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各种颜色小旗的排列规律,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很轻松就能找出每三面小旗一组这一规律。重点则引导学生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解决这类题目。这就设置了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的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如果没有余数的话,该怎么判断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

训练巩固这一知识时,加入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关日期的题目,一周中的七天就是一组,而且从周一到周日顺序是固定的,这也是一个周期问题,可以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通过这道题目,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六:《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回民学校 郝佳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它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过去,计算教学侧重于算理、算法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建立“剩余”概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实际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例5时,由具体的情境导入后,没有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而是组织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并介绍横式在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就是余数。在学生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对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轻松解决了。

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去交流、沟通、互动、思考,让学生建立起余数的概念,教学书写格式这类规范时,我则直接介绍说明,将主动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照预设的教案,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时过多,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处理不细致,比较遗憾。实施新课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堂表现不一定和预设情况

相同,甚至出现较大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握,科学引导。此次的教学活动,给我及时地敲响了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时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努力学习,多听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虚心请教,踏踏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学生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1,余数要比除数小。2,余数可能是什么。3,余数最大是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书上的问题是,⑴ 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 ⑵ 17÷4, 18÷4, 19÷4,

20÷4。书上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把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和怎样处理除法竖式连在一起教学的,除法的余数问题和除法竖式的书写和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这样教学,难点集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时,是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教学的。我借用书上呈现的情景: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4个苹果,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个,还剩2个。问题:还剩2个,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个苹果,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个苹果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个苹果,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个苹果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苹果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在这里把解题方案转化为算式,小朋友的人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苹果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14÷4=3(个)„„2(个)。从这里得到余数比除数小。如果是15,16,17,

18,19,20,21,22„„个苹果呢?15÷4=3(个)„„3(个),16÷4=4(个),17÷4=4(个)„„1(个),18÷4=4(个)„„2(个)19÷4=4(个)„„3(个),20÷4=5(个),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这是同学们还发现:余数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感觉太有趣了。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这样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余数要比除数小。2,余数可能是什么。3,余数最大是什么。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这堂课的课堂效果好,学生知识掌握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申的空间。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学习的喜悦。从已有知识平缓的过渡到新知识来,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纵观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设计时教师总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2.师:大家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21÷5这个算式去计算?

生1:妈妈买了21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

生2:有21本本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

生3:有21元钱,买5元一本的本子,可以买几本?„„

3.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7÷3这个算式呢? 生出现的方法有:摆学具、画图、编数学问题„„

4.师: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谁能说说21÷5等于多少?

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写法。

5.师:谁能结合你举的例子来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反思】

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

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一些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课的本来目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课的正常体验。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倾向,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

;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八: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是可以分成

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

(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1、(1)航模小组用25个

(2)

思考:为什么(1)、(2)题都是用25÷4=6„„1列式计算,第1题的结果是6辆,而第2题的结果是7辆呢?

2、、总结回顾。

师: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啊? 师:(出示幻灯)是啊,课始我们提出了: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你能列个算式告诉大家吗? 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需几辆 ? 装 ,最多能装几辆四驱赛车?

39÷5=7(组)„„4(个)

答:第39个是喜洋洋。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堂课。这节课是新人教版第四单元例4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学生也有了能力上的储备。因此本堂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本着优化教材的原则,适当整合教材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如人教版教材例4以学生熟悉的跳绳中的分组做为素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而对航模小组装四驱车和货车运货物的问题情境,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同时,还借助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周期问题,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发现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用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方式方面,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体现学生为主体,问题从学生中来,重视除法的意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梳理和提炼问题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的学习素材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车等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然后呈现改编后的例4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最后通过探究合作,解决课始提出的喜洋洋问题。这堂课我重点在这几方面入手。

1、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选用的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赛车”、“喜洋洋”等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双基,适当拓展。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的数量关系,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整堂课紧紧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注重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重视形式,更重视内容。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求“实”,教学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研究场景,但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发展。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到前台来动手操作,建立表象。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把例题进行修改,创设了学校要我们班级布置窗台这个情景,这是在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布置窗台来贯穿整节数学课,在学生自行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后,再次以坚定地语气告诉孩子们相信他们通过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一定能把这个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我们是一个班级是一个整体,提高集体凝聚力。

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也是由课间操玩呼啦圈分组来演变而来的,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堂课下来,不足的是学生让学生落笔的机会较少,我想在今

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将笔算除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十: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延安慧泽小学 呼兆梅

今天我上的这堂数学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

上课伊始,我提问同学们,双休日,你常常到什么地方去,干些什么?让学生回答。接着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这是哪?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以老师周末去了美丽如画的田野,还给大家带来了田野的礼物。现在请同学们分礼物,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

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山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分的过程,通过小组汇报,使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分山楂,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总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山楂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数”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2、观察比较,强化表象:观察板演的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

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3、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完成课本“做一做”

4、理解除数与商的关系。

在已有的活动基础上,我让学生以算式的方式汇报分的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的形式,发现商与除数的关系。并会用大小于号表示两者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本练习。安排了“计算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练习。

3、发展练习。这一题是开放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体会、谈收获,教师总评。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

律,紧扣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总之,上完这堂课,我感觉还不全面,尤其是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教学专业水平需要有提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78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