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6-01-09 09:52:1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连江附小 钱少燕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 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在这一环节学生说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画,有的想用折……,对于学生的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课上没有很好加以引导利用。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脱离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这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

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感触颇深:

新课改、新教材给我们太多的惊奇和惊喜,开放的多边互动的课堂生活也给我们带来的许多意外事件,也因此常让我们与遗憾相遇,因精彩欣喜。面对意外我们常因没把握或没有机会利用而遗憾,也常因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精彩而欣喜。在课堂上,我总想要“放纵”我的学生,让他们的思维鲜活灵动,让他们自我表达,畅所欲言。因为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但天性无邪的孩子,他们想说就说,也曾给我出了许多难题。编造了许多意外。

面对这些意外,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拥有教学智慧,能充分的利用好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是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善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或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获。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大胆地利用好教材外的资源,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掌握的知识更是千差万别。所以课堂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资源库。如果善于加以利用,这些活生生的资源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致。

意外,是难题,更是惊喜,给我们带来了遗憾,也成就了精彩。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我相信每堂课也都是一轮新的太阳,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它们是障碍,也是挑战,更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把握。这样,意外,将使孩子放飞心灵,成就课堂独特魅力。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最后的补充习题的最后一题:把一个等腰梯形奉承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量量三角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好几个学生的得出:这个三角形的两条腰是相等的结论。我当时看到第一位学生的这个答案时还当回事,当看到几个同学都是这样回答时我仔细想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其实知道题目的结果是三角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就是不会表述,混淆了概念的从属关系,还混淆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

称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把这题拿出来集体分析,从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到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的腰,弄清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的两条相等的边才叫腰,而不管是什么梯形中不平行的那两条边都叫梯形的腰。我记得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也强调过这两点的先后存在关系的,可能在表述时确实易混淆的。可能过多的说教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像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6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

(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

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改进的地方: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激情;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董爱丽

一、先学后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给学生学习单作为一个自学引导,花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效率高,效果明显。

二、注重小组合作互助

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交流中发展数学思想,倾听别人的看法,在动手测量,摆一摆中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画高和验证平行。

三、实施目标教学法

教师讲得精,讲在学生模糊处、空白处,使课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厚度。1、在梯形的概念教学时,教师讲:验证平行的方法

2、画高时,教师讲:平行的对边中画高,通过多次画高,讲高有无数条且相等。

3、等腰梯形,教师讲:底角相等;直角梯形,教师讲:直角边的 可以是梯形的高。

四、练习融入步步清,每一个知识点学习后都有一个小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没有系统训练,没有提升。

我努力想实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文档

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情境入手,课件出示梯子和堤坝、跳马台的横截面,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的图形就叫梯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认识梯形的特征:先出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任意画两条线和这组平行线相交,会围成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两组对边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为概括梯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接着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齐读两遍后,认识到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边叫做梯形的腰。特别强调判断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还是腰,关键要看哪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然后让学生拿出一个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高再适时质疑,让学生知道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并学会画梯形的高。

最后采用师生互动交流完成集合图,让学生理解学过的图形他们之间的关系。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 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教学开放月中,我讲了《认识梯形》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相对来说这一课教学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通过对比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剪,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也注意了这点,但是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

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而并不只是简单的:“你同意吗?”“对不对?”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应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力求使每一节课更高效。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七:认识梯形教案及课后反思

认识梯形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八册P46-4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

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

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设计:

一、 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

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到大家,那么下面这个平面图形大家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梯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

认识梯形)。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 多媒体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什么图片,红色线段围成的

图形是什么?

2、 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做也个梯形,在小组里交流。

3、 师:各小组做的非常好,拿出你们手中的梯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

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书(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 师:再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

组对边的距离?想一想,怎样画出线段再测量梯形的各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

5、 请先阅读课本第47 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并观察右边图,说一

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的高。

上底

下底

6、 师:出示一个等腰梯形跟我们做的梯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两腰相等)

7、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学量一量书上47页中间的那个

梯形。我们把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 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到导入课题;其次,让学生通过“想办法做一个梯形”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八: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梯形 2-2 课时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九: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锁金二小 赵天华

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书上在做图形的环节,给出了四个范例,学生在预习时肯定都能掌握。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脱离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这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四、重视课堂评价。

在试教时,余老师就说我太吝啬对学生评价了。学生有些地方做得很好,我只是“恩”或者“好”简单带过,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也注意了这点,但是自己也感

觉到自己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而并不只是简单的:“你同意吗?”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做法与反思。可能是课堂上比较紧张的缘故吧,有个别环节在课件的出示上有些不完整,也请各位老师见谅。恳请各位老师对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批评、改正意见,促进我们不断提高。谢谢!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十:《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PPT、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2、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与垂直,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

2、师:大家学得真好,今天我带带大家认识与平行和垂直有关的平面图形家族另一个成员。(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出示相关的图,并请学生指一指)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出示生活中的梯形图片。

(1)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认识梯形的特征

(1)师:大家会数数吧,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大声告诉我它是几边形?(生:四边形)并板书

(2)师:刚才老师说它与平行有关系,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有两条平行)

(3)师:是啊,这样的两条平行线,就叫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

(4)师:这样的图形就像梯子的一格,因此它就叫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3、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 师:根据你们学习图形的经验,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2)师:阅读书上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并在梯形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梯形,是的和不是都说出理由。

4、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1)师:大家量量第二个的梯形的两条腰有没有什么发现?(生:两条腰相等),那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师:那第3个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生:有一个直角),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5、让学生动手画高,并量出高的长度。

6、猜一猜

下面的图形是什么?

7、智力题

我能找梯形

二、游戏

师:让我来轻松一下,用我们身体来组成不同的梯形,并请其他同学来说出梯形的各分部名称。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陈仁龙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本着把简单快乐的数学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数学学习的单调枯燥中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设计了以下几下面的内容。

一、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新知识

利用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掌握,引出梯形中一组对边平行的教学,从而更好导出概念。

二、学最简单的数学,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感

全班数1234,引出四边形,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也就是从数1234开始的。

三、创设游戏,玩中学,知识乐中求

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建构出三种不同的梯形,并让学生,来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知识。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86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