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2016-01-09 10:02: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一:2013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一:2013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单位: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

教师:米晓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5.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6.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总65课时

1.加与减 ---------------------------------- 7课时

2.购物 ------------------------------------ 4课时

3.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4.图形的变化 ------------------------------ 2课时

5.2—5的乘法口诀 ------------------------ 8课时

整理与复习 -------------------------------- 3课时

6.测量 ------------------------------------ 7课时

7.分一分与除法 ----------------------------- 12课时

8.6—9的乘法口诀 ------------------------ 4课时

数学好玩 ---------------------------------- 3课时

9.除法 ------------------------------------ 5课时

总复习 ------------------------------------ 5课时

第一单元 加与减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例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顺联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安排:7课时

第1课时 谁的得分高(2)(总1课时)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3

学习目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 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百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 )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做到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没有复习两位数的竖式加法,高估了学生,导致计算时学生出错较多,有个位加错的,有进位没加上的,个别还有照位出错的等。以后要吸取教训,真正的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

第2课时 谁的得分高(2)(总2课时)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3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计算:(6生板演)

37+29+17 42+19+25 36+18+35 29+50+11 32+27+43 39+27+33

二、导学释疑

1.新知:投飞镖比赛。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

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做家务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本文来

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从中收获了不少。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情景的有趣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完成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但记忆口诀时学生容易出错的口诀是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这三句口诀特别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

《回家路上》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 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

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 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分桃子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 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 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分香蕉教学探讨与反思

1.让学生从“分一分”的活动人手,引出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就相当于把某物体或某个数进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产生剩余数。

2.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除法算式的探讨活动,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物王国“玩耍”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小熊开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在玩中学,做中得。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情景引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三: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二单元教学反思

《谁的得分高》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做到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没有复习两位数的竖式加法,高估了学生,导致计算时学生出错较多,有个位加错的,有进位没加上的,个别还有照位出错的等。以后要吸取教训,真正的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

《秋游》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星星合唱队》

《星星合唱队》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本节课我从教师节活动导入:教师节时,我们每个年级都准备了一首歌送给老师,看看我们的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排练歌曲准备送给他们老师呢?大家顿时兴趣黯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情境图上。接着,请大家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之后,我抛出问题: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

还是少了?其实这对学生估算意识和数感的培养相当重要,因此我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紧接着提出数学问题,从中筛选: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大部分学生都会列式,我重点引导为什么加,为什么减,让学生明白毕业了就是离开了要减掉,加入了就要加进去。由于前面已经计算了连加连减,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分两步计算,但个别学生前面喜欢三个数摞在一起加或减,这时就出现三个数摞在一起又加又减,我重点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清楚加减混合不能三个数摞在一起算。

本节课主要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针对题目中有关键字如毕业,加入,借出,还回,卖出,运进„„大家都能轻松写出加减混合算式,但针对叔叔:我比你大29岁,阿姨:我比叔叔小5岁,淘气今年8岁,阿姨今年几岁呢?这类型学生就有点糊涂了。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要计算阿姨的年龄,需要知道叔叔的年龄,要计算叔叔的年龄,需要知道淘气的年龄,一步一步推算出我们的问题。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还比较差,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不断渗透、加强的。

《买文具》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体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

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买衣服》

教材解读要深入,我们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第六单元“购物”是一节全新的教学单元,而“购物”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上节课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认钱——付钱——换钱为线索,而这节课也是以此为线索,难道两节课是完全一样的复制?那区别在哪里?

第一 生活经验不同

对于小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多一些,特别是几元的,而大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少一些,使用大额人民币少,生活经验本节内容相对少。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第二 认钱难度不同

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来认识大额的人民币,已有了一定的方法,第二节课更容易。

第三 换钱计算量不同

第一节课学了换钱的方法,这一节课换钱面额大一些。

可 见,本节课不可能复制,更多了一些自主性和探索性,本节课可作如下的调整:

1、在认钱这一环节,过快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小额换钱可复习一下,再进行这一节课大面额的换钱。换钱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一定要先思考,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重动手操作。

3、付钱也是先思考怎么拿,再操作,多合作,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

4、动手、动笔的练习要设计好,与生活紧密结合,循序渐进。

《小小商店》

在本课堂中还有一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如:(1)本课中“售货员”的收获最大,“售货员”一个太少,“顾客”太多,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3)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对校本进行开发。(4)对环保、献爱心两方面点得还不够。(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如:请问你要什么?等等。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新理念,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不同的生员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之用于生活,学会生活。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案表格式全教学反思吐血推荐值得拥有

第一单元

教学目的:

1、 通过回忆一年学习数学的体会,总结学习数学的方法。

2、 谈谈在假期中遇到的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 明确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理解相同加数的加法的意义,体会在生活中

存在大量相同的加数连加的问题,初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CAI课件和图片

教学目标:1、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和图片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五: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附教学反思)

一、 数一数与乘法

单元教学内容:数一数 儿童乐园 有几块积木 动物聚会

单元教学目的:

1.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2.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 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元教学难点:乘法的意义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单元课时安排:

数一数 1课时

儿童乐园 1课时

有几块积木 1课时

动物聚会 1课时

机动 1课时

数一数

课题

数一数

1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有规律的数出物体或图形的个数,并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算式,为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过程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以局部估测整体的思维方式。

情感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受加法的局限性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通过有序观察列出“几个几连加”的加法算式。

2、难点:理解“几个几连加”的意义。

教学准备

挂图

课外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能用“几个几连加”的算式来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有多少个熊猫.

老师出示大熊猫图片。

师: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简单介绍吗?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在全世界也数量不多,所以人们都积极的去保护它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动物园去看一看那里的熊猫.

老师在黑板上没有规律的贴出15只大熊猫的图片

这些大熊猫在动物园里玩的可开心了,你知道老师黑板上有多少只大熊猫吗?

师:饲养员阿姨端来了丰盛的早餐。这时大熊猫都整齐的排好了队(帖出大熊猫图画。) 现在仔细观察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进行前后比较)

生:它们站的整齐。 生:它们每排都有5个。 生:竖着看,每行有3个。

师:饲养员阿姨想知道15只大熊猫到齐了吗,你能不能帮她算一算。

师:谁愿意将自己的算式和理由告诉大家。

学生独立列式。

学生数一数,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生2 :我 是两个两个的数.生3:我看它们几个一堆几个一堆,所以我把每堆加起来,共有15只大 熊猫。

生:我是横着看每排有5个,总共有3排,就是3个5

5+5+5=15(老师用笔圈出来,1个5,2个5)

生:竖着看,每行有3个,总共有5行,就是5个3 。

3+3+3+3+3=15

(老师 另那一副图,圈一圈,说一说,可以反复练习)

二、 摆一摆 有多少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横着每排摆6个,(边摆边说,一个6)

直到四排,4个6

学生自己列算式

列算式6+6+6+6=24

还可以怎样列算式求有多少个○

4+4+4+4+4+4=24

再竖着看,每列有4个,1个4 ,2个4 地数,6个4

三 说一说

老师出一只手,这是一个5,出两只手是两个5

学生跟老师边说边做。

三、 有多少个方格

老师拿出半张写话本纸,你能算出有多少个方格吗?

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试做

说说思考过程

生:我横着看,每排有9个,总共有6排,就是6个9 ,所以9+9+9+9+9+9=54

生:我竖着看,每行有6个,总共有9行,就是9个6,所以6+6+6+6+6+6+6+6+6=54

五 、有多少个苹果

教学时,可在学生分别列出求6盘\10盘\15盘苹果有多少的算式。

有多少个苹果?说出理由。

6盘呢?10盘呢?15盘呢?

如果有50盘你会算吗?能不能列出算式?你有什么感觉?在课后跟同学或家长商量商量看有没有其它方法。

六、总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有规律的数出物体或图形的个数,并列出“求几个相同 小组内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在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3+3+3+3+3=15,因为每盘有3个,5盘就是5个3相加。

加数的和”的加法算式,你们知道吗今天的学习是为我们将来学习乘法打下了基楚.

七、作业

自己摆自己算,模仿2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能用“几个几连加”的算式来计算。

5+5+5=15

3+3+3+3+3=15

6+6+6+6=24

4+4+4+4+4+4=24

八:课后反思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校园的全景图,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鸽子等可供学生学习的各种素材,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画面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可以从中数出很多不同的数,这就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事物、探究学习的空间。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我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乐园

1、 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很简单。

2、 知道乘法个各部分名称,会将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 在活动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是很有用的。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个各部分名称会将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活动法 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从儿童乐园引入课题。

观察教材4页中儿童乐园图,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活动一 :数一数

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主题图各项目的人数。让学生用几个几个地数。

活动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汇报交流情况。教师有机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求坐飞机的有几人?”“坐在椅子上的有几人?”

有多少人乘坐飞机?你能列出算式吗?

2+2+2+2=8(人)

4×2=8(人) 2×4=8(人)

谈话:在上面的算式里,4×2读作4乘2;2×4怎么读?你试一试!

在乘法算式里每一个符号都有自己的名称:

2 × 4 = 8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活动二:列一列(1)

1、求坐火车的有几人?怎样计算?你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

2、观察4+4+4+4+4+4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3、6个4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4、让学生看课本自己再次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乘法算式的位置和读法。

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活动方式: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活动三:列一列(2)

1、坐在椅子上的有几人?怎样计算?学生分别列出“1+2+3”“2+2+2”“3+3”这三个算式。

2、这些算式能用乘法来表示吗?为什么?

3、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你能举例说说吗?

三、课堂活动:

数一数你们小组有几个人,如果午餐时每人发一双筷子,算一算你们小组同学分到的筷子有多少根?

四、总结和作业

小组讨论、交流。

组内内化、汇报结果。

今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在什么时候用到乘法?

五、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 × 4 = 8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六、课后反思

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几块积木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2、 使学生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正确地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用具

积木块(小正方体)

教学方法

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活动:

请学生在桌子上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7个,摆5行

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具,请你写出乘法算式。

5×7=35(个)或 7×5=35(人)

师:强调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看成5个7,也可以看成7个5。

二、活动二:

1.每排摆6个,摆3排,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具,请你写出乘法算式

6×3=18(人) 或 3×6=18(人)

2.说一说这里的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3. 做练一练

第一题

(1) 3×4=12(人)4×3=12(人)

(2) 4×6=24(人)6×4=24(人)

第二题

3×10 或 10×3

4×7 或 7×4

1×5 或 5×1

5×6 或 6×5

1×5 或 5×1

5×6 或 6×5

三、小狗送信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六: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教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我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设计了走迷宫的数学游戏,想以此展现学生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但由于低年级孩子容易被课程外的因素吸引,当他们对一个数学活动兴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多停留在那里,所以课堂上有放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使得走迷宫游戏中很多孩子没能按时完成。由此使我认识到,数学活动固然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活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点偏离了知识点。所以,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当我看到我学生通过探究而豁然开朗的目光时,我知道,是不断的反思与探索让我看到了新理念下的新课堂!

困惑:孩子们口诀掌握不透,少数孩子在计算时,口诀不能脱口而出,如在计算4×8=32 时一些学生从一四得四开始,一直背到四八三十二。

箬塘小学 刘建发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七: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境地,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本身去发明、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

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境地,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本身去发明、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认识“倍”的意义,和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接洽。

本节课的讲授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兴奋、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由自立探索与互助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要领。可是,在讲授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怎样更好挖掘学生潜在力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讲授工作中,我还要改善这些方面,争取做得更好!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八: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材分析〗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和教参之后,我考虑了这么两个方面:

1. “平移”的思考方法和“上楼梯”问题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2. 由于教学难点较多,所以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在一个课时内难以完成。

于是,我寻找了一根线,将一些教学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同时移动某些教学内容到下一课时,并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遵循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于是,上学歌和上学情境对教学内容的串联首先定了位,并将不属于上学情境的第52页第2小题内容作出移动。

根据课改精神,除了灵活地运用教材,我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备学生:

1. 怎样转换教师的角色,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2. 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以多大的兴趣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

3.什么样的课堂鼓励对学生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4.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前:出示卡通人物,引入闯关内容

课一开始,我就故作疑惑,问:“刚才小朋友们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可老师在哪里呀?”从而指出我今天不是老师,而是一位主持人。主持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五位新朋友,除了教材主要人物小东,其余的就是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皮卡丘和机器猫以及与交通标志有关的警察叔叔。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随后指出我和这五位新朋友是来为××班主持节目的。在我们的节目中,有美丽的动画、有趣的问题,而且答对问题的同学还可以和主持人一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因为个人的回答又代表着小组的荣誉,所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将会成为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帮助和被帮助就更加普遍,否则本小组成员戴的头饰就不会最多。在我看来,头饰也成了学生已经回答问题的标志,使我尽量避免重复地让某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更大程度地面向全体。

除了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还有整个班级这一大集体,小组之间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在整个班级每过一关时,我都设置了令学生心动的奖品。

作为主持人,我开始采访小朋友:你每天是怎样到达学校的?知道汽车每分钟能行多少千米吗?你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呢?知道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告诉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你和他谁的家离学校近吗?其实这些数学问题,学生并不太留意,我的采访要告诉学生的是:他们上学,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有住得远的,有住得近的;有走得快的,有走得慢的。原来上学途中充满了数学问题。由此可见,交通和数学密切相关,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小东上学

小东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主持人和学生一起唱上学歌。上学第一关:1. 小东上学来了,你能计算出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吗?2. 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在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时间与地点的变化,可以轻松地过关。

生1:第一幅图小东是在家中,时间是七点十分,而第二幅图小东已经在学校了,时间变为七点二十分,过了10分,因为小东每分走65米,所以65×10=650(米)。

在第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提出了多种思维方法。

生2:第一问小东只需要走两段路,所以650×2=1300(米),而第二问小东需要走四段路,所以650×4=2600(米)。

生3:1300×2=2600(米)也可以。因为1300米是一个来回,小东中午回家吃饭,是两个来回。(“来回”是口语,用在这里却更加贴切,十分准确。) 第一关中,为了使学生稍微踮踮脚就能够摘到果子,初步体会小组合作的愉快。我将最后一个小题(爬楼梯)这个难点分解掉,将它单独设置为第四关。既然闯关成功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恭喜学生:你们以智慧赢得了第一关的胜利,将得到一个非常美丽的花环。学生立刻跟随主持人打出“V”的手势,第一次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二:小丸子、皮卡丘上学

由于第一关获得成功,学生兴趣倍增。师生打起拍子,再次唱起上学歌,皮卡丘和小丸子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上学第二关,是一个难点。要摘到果子,需要跳一跳。

首先我为跳一跳做了一个铺垫:从皮卡丘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到达学校比较近呢?

生1:从皮卡丘家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两条路到达学校一样近。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用的是平移法,将那两条横线移到最上面,将那两条竖线移到最左边。(多媒体配合操作)

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多少米?(教材第53页第3题图,图中“小明家”改为“小丸子家”。)

生2:通过我们小组的计算与讨论,知道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620米。

师:为什么呢?

生2:第2条路是100+350+180+80=710(米),第3条路是280+150+190=620(米),第一条路没有数据,但它往上绕了路,我们组观察它是最远的。 生3:我们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用刚才的平移法解决问题。

师:是吗?请你上主持台演示给其他小朋友。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对不对啊?

生:想。

一个刻着班级名称的金奖杯出现了,闪闪发光,学生看见了自己班的名称在闪耀着,异常自豪,也异常兴奋。不用主持人带领,自然发出的“耶!”响彻课堂。学生心中已经期盼着第三关的到来,那将意味着更精彩的礼物,那是什么呢?

(四)活动三:机器猫上学

师:对了,还有谁没有上学呢?

生:警察叔叔。

师:警察叔叔要上学吗?

生:哦,是机器猫。

师:对了,就是这只小懒猫。它又贪玩又贪睡,如果还是步行上学,一定会迟到的,不过机器猫有的是办法。

机器猫变出了一辆汽车,然后坐上了汽车,轻快地开在上学路上。师生再次欢快地唱起上学歌,学生已经被教师的儿童化语言逗乐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充满

了整个课堂。上学第三关:一个超级大难关。

其实这一关的内容并不难,只是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完全可以进行大概的猜测。只是第二个“窄桥标志”学生可能猜不出,设置了交通警察的帮助,教育学生在接受帮助后说:谢谢!

看见了注意儿童的标志,说明机器猫已经到达了学校,使情境完整。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这些交通标志可以怎样分类?

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是比较全面的。 生1:可以按颜色来分,红色的一类,黄色的一类。

生2:我们认为可以按形状来分,圆形的一类,三角形的一类。

生3:我们认为,画线的那种标志是表示不能做某些事情。

师:表示“不能、不准、禁止”,是吗?

生3:对。

师:哦,你是从意义上来分类的,这一类确实是禁令标志,那另一类呢? 生3:它是提醒大家的标志。

师:对,它们起到了警告、提醒的作用,属于警告标志。

师:奇怪了,设置这么多的交通标志干什么呢?

生4:保护我们的交通安全。

生5:爸爸妈妈说,上学放学要注意交通安全,他们的车都开得很慢,有时会告诉我这些交通标志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一次我们将会得到——

一块晶莹剔透的大水晶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看呆了,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声:“哇!”平时生活中不能得到,而现在它却能属于自己,属于整个集体共享,学生异常兴奋。

(五)活动四:上楼梯

轻柔的音乐中,出现了四层的教学楼和以上四位没有迟到的小朋友,适时地进行按时到校的教育。上学第四关:一个超超超级大大大难关。

这四位同班同学同时到达了学校,要同时思考这一个超超超级大大大难关。他们的教室在4楼,皮卡丘和机器猫飞上去了,如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20秒,小丸子和小东在1分内能从一层走到教室吗?(小丸子:不能;小东:能)他们争论不休,小朋友能帮帮他们吗?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会支持谁?(这时,一场辩论赛正在酝酿之中。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代表,允许不同见解,造就民主的课堂氛围。)

师:你能说服对方吗?

生1:4×20=80(秒),不能走到教室。

师:你有没有被对方说服?你能反过来说服对方吗?

生2:3×20=60(秒),能走到教室。

教师配合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演示多媒体,多媒体直观的动画效果十分容易辨别正误。

师:现在你们支持谁的意见?

师:你的教室在几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

师:主持人的家住在6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课本原题)

师:我们校长住在50层楼——(故意拖音)

生:从一楼要爬49层楼梯。

师:中计了,中计了吧!想一想,我们校长会天天爬49层吗?

生:哦,上当了,是上电梯。(学生有的被逗笑了)

师:是电梯上49层,对吗?

生:对。

师:小心上当。

生:哈哈哈哈。

好了,这一次是什么礼物呢?哇,那不是一座金光闪闪的皇冠吗?它似乎已经戴在了小朋友头上,不然,他们为何开心到了极点呢?

〖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课中有一种现象:总有些学生,他们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形成习惯,无意识地等待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正确答案,形成一个被动而简单地获取知识的习惯。我每次看《幸运52》或《开心词典》的时候,体验到每一位参赛者为了获取某种胜利,必须要经过层层的思考和挑战,而主持人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我想这种身份,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师身份。所以这一节课较好地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因为学生从电视中已经对主持人的作用了解得十分清楚,知道了主持人是不可以公布答案的。如果被动地等到主持人给出答案,那么整个班级就已经失败了;如果等到其他小组成员回答了问题,那么自己小组就失败了。因而只有主动探究才是胜利的途径。有句话说:“儿童最好的教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主持人的儿童化语言也有利于自己身份的转变,例如“噫?这老师在哪里啊”“对,就是这只小懒猫”“哈哈,中计了,中计了”这些话语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童趣,我们完全不必拘束。所以,今天已经不能依靠这位嘻嘻哈哈的主持人,他今天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一切必须靠自己的思考与合作,靠自己陈述充分的理由民主地进行争辩。这样,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获取自己的胜利。当然,创设新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形式绝不是单一的,主持节目或辩论赛的形式都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会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甚至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比如说,上学这个情境贴进学生生活,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九:最新北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课堂教学备忘录

1

2

课堂教学备忘录

3

课堂教学备忘录

4

课堂教学备忘录

5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十: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新版全册教案和反思

第一单元 加与减

第一课时 谁的得分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 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3页。

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3+44+29=96(分)

2 4 2 3

3 0 4 4 +4 1 +2 9

9 5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100以内数进位加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作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游戏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看过套圈游戏吗?在哪看到过?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去看一看淘气和笑笑两人的套圈比赛。想不想知道他们两个谁能赢?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老师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利用实物投影平台出示课本的插图和他们比赛的结果。学生估计出淘气能赢。为什么?因为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一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一分,两次下来,他们打了一个平局。而第三次淘气要比笑笑多出三分,所以淘气一定能赢。全班学生听了,情不自禁地鼓掌。

二、积极引导,对比发现,探讨交流。

新课改的数学计算课堂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特别是竖式计算,学生列出了三种:分式列、整体列、接着列。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客观的选择,寻找到最准确、最合理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秋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能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秋天到了,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从秋游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二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2:这条船能坐得下这些人吗?

生3:船上还有空座位吗?

„„

二、自主探究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用的算法。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说明理由。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计算出第3辆车上有多少人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5页

板书设计: 秋游

90-45-25=20(个)

90

—45

45

—25

20

90 45

—45 —25

45 20

教学反思:

1、重视学生算法的动态生成,鼓励算法多样化,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2、把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节课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的算理。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丰收了教学反思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反思
  • 1、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16-01-1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89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