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

2016-01-10 17:08: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一:7 1溶解与乳化教案(1 2)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一:7.1溶解与乳化教案(1.2)

7.1 溶解与乳化教案

大道九年制学校—邱爱强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5.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溶液的导电性三

个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低压电源、导线、灯泡、电极;

硫酸铜、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

硫酸铜、蔗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

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

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

[讲 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

“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硫酸

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细沙石在水中难溶

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 书]一.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溶质和

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

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注:分散到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匀而稳定的状态后,仍处

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中。

[讲 述]溶液由溶质在溶剂里溶解而成。细沙石难溶于水,所以细沙石

不是水的溶质,水也不是细沙石的溶剂,因而也不能形成溶液。

[讨论交流]1.蔗糖放入水中后,好像“消失”了,为什么?

2.在【实验7-1】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阅 读]P.179 长话短说

[讲 述]列举几种常见的水溶液。

[阅 读]P.179 你知道吗

[课堂练习]P.180 检查站

[板 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

[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假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 【实验7-2】 【实验7-3】 【实验7-4】

(完成课本P.31-33表格)

结论(完成课本P.33表格)

[设 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

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

[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课堂练习]1.P.30 检查站

2.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1)5g水与5g酒精混合

(2)1g食盐和1g蔗糖投入98g水中

(3)一定量的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度所得到的

溶液

3.把1g食盐完全溶于....9g水中,得到 g食盐水溶液。用四则

运算符号及等号完成下列公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4.把9g食盐投入..1g水中,必然会得到10g食盐水溶液吗?

5.将5mL酒精与5mL水互溶,得到10mL溶液吗?为什么?

[小 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

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

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3.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溶液的导电性三个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烧杯、玻璃棒、低压电源、导线、灯泡、电极;

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

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二:7.1溶解与乳化课件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三:7.1溶解与乳化2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四:《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化学组 张材意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五:《溶解与乳化》参考教案2

溶解与乳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的认识;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认识三部分。知识点由浅入深,复合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内容接近生活。教材事例源于生活,教学实验来自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是九下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实验的观察能力,能细心观察实验,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水的溶解性,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能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进一步的教学相对容易。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乳浊液、悬浊液,学生已经有一定感性认识,并知道了用汽油洗涤圆珠笔颜色等生活常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 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3)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4) 溶解过程中溶解热现象;

难点:(1) 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2)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3) 不同溶解的热现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 会区分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并晓得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4) 知道水溶液的性质,能根据水溶液和纯水性质的不同,区分水溶液与纯水。

2. 过程与方法

(1) 在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的辨别实验过程中,掌握严谨的操作技术,并能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区分溶液 、乳浊液、悬浊液;

(2) 通过实验,发现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体会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 在不同溶液溶解实验中,了解不同溶解溶解热的不同,并推测溶解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如: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感受溶剂除了水以外,还有汽油、酒精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法讲授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法,感受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法,变演示变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课堂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课堂渗透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溶解与乳化

【教学准备】

糖 高锰酸钾 碘 水 盐 色拉油PPT等

【教学过程】

1. 尝一尝

拿一杯热水,加入适量糖,制成糖水,请同学品尝。让学生说出感受,并提问:“糖去了哪里?水又怎么变甜了?”——糖被水溶解了

引出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2. 试一试

【引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像我们将糖分散到水中形成糖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碘酒等等。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将物质分散到水中的。

【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教师引导】物质分散到水中情况是否一样?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在水中的分散

【交流讨论】看情况可以提示从相同和不同之处入手分析

通过学生的讨论初步引出悬浊液、乳浊液以及溶解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溶液的概念

【总结】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演示实验二】:

给出:高锰酸钾晶体、水、碘、酒精

让学生尝试将高锰酸钾、碘溶于水,与酒精中。

学生会发现高锰酸钾溶于水,不溶于酒精中;碘溶于酒精,不溶于水中。

【总结】: (1) 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称为溶剂。

(3) 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4) 不同的溶质溶于不同的溶剂中

【练习】1、课本第197页第1、2题(目的:通过练习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3. 看一看

让学观看图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溶液,看似单一,其实饱含了溶剂和溶质,且不止一种溶质。

让学生思考:(1) 酒精能溶于水,酒精是溶质吗?

(2) 河水可以养鱼,说明喝水中溶解了说明物质?

加深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

4. 做一做

① 用ppt播放P192页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填写P192-P193的表格,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溶质溶解快慢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

② 让学生阅读课本P194内容,并讲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举例说明:

血液是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

强调: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

教师完成活动二:在3个等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第四个含有汽油的试管中加入色拉油,让学生观察现象。完成表格。

加深学生对: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概念的理解。

并出示表格, 比较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异同点?

列举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5. 读一读 阅读课本P194页乳化作用,并用课件展示去污原理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洗涤剂去污的原理——乳化作用。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洗涤剂的分子,一端易溶于食物油和煤油,另一端易溶于水。亲油的一端钻进油滴,无数洗涤剂分子包围在油珠周围,使油状的小液滴破碎,变得更细小;而亲水的一端向外,这样使油与水

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分散体系,洗涤剂能使进入水中的油污颗粒分散成更细小的物质,从而除去油污,肥皂在水中可以形成和洗涤剂具有相似结构的微粒,使衣服上原来不易溶于水的污迹在肥皂的作用下,脱离衣服,进入水中,将衣服洗净。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6. 想一想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下:洗涤剂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得出结论:两者原理不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目的: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能熟练运用。能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7. 练一练

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状况,并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灯)称为溶剂;

(3)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4)不同的溶质溶于不同的溶剂中;

(5)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

(6)水是很好的溶剂,很多物质能溶于水,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汽油、酒精等也是生活中常用溶剂。

(7)洗洁精去污的原理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练习回顾: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加入水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

2、判断上述提到的所有溶液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

3、溶液中的溶质( )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六:7.1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初 中 化 学 师 生 共 用 导 学 案

第 1 页 共 2 页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初 中 化 学 师 生 共 用 导 学 案

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用化学式表示)。

(1)盐酸 溶质 ,溶剂 (2)碘酒 溶质 ,溶剂 (3)75%的酒精溶液 溶质 ,溶剂 (4)澄清石灰水 溶质 ,溶剂 (5)足量的铁放入稀硫酸中 溶质 ,溶剂 (6)少量的铁放入过量稀硫酸中 溶质 、 ,溶剂

⑴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有时溶液中并存多种溶质。 ❶当固体—液体、气体—液体混合形成溶液时,把液体当作溶剂;❷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做溶剂,量少的做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时,不管水的多少,都习惯把水看作溶剂;❸水是最常用、重要的溶剂,日常生活生产中还有许多其他液体溶剂如酒精、汽油等

✈✈✈✈✈✈✈✈✈阅读192页“知识视窗”,了解一些其他溶剂✈✈✈✈✈✈✈✈✈✈✈

⑵ 物质的溶解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性溶解,物质溶解时只是进行了分子或离子的分散;另一种是化学性溶解,某些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应该是反应后溶液中被溶解的那些物质

2、把15克的A物质放在盛有25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2克的该物质,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克,溶剂的质量为 克,溶液的质量为 克。(该物质不与水反应)

注意“溶质”的含义——被溶解;溶液中的质量关系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水是透明、均一、稳定的物质,所以水也是溶液 ( ) ②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 ) ③ 溶液都是由一种溶剂和一种溶质组成的 ( ) ④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 ) ⑤ 2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互溶形成的溶液的体积为50mL (

不同的物质形成的溶液的颜色有时是不同的,例如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颜色为_______色,含有铁离子的溶液颜色为_________色,含有铜离子的溶液颜色

第 2 页 共 2 页

为________

色,等等。

1、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无法鉴别出来的是( )

A.食盐固体、碳酸钙固体、高锰酸钾固体

B.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C.汽油、酒精、面粉 2、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

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如图是某药

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化学式);每20 mL该注射液中含有溶质____g。

(2)常温下 ,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 答:

(3)有一瓶食盐溶液,有关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溶液咸

B.外部条件不变,长时间放置后有固体食盐析出

C.每一部分食盐溶液中,食盐与水的质量比都相等

D.食盐溶液蒸发完毕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与溶解的食盐的性质不同 、将50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待不再有气泡产生时,过滤出未溶解的铁粉,洗涤、干燥、称量后其质量为22g。

(1)反应后所得液体的颜色为__________,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七:7.1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初 中 化 学 师 生 共 用 讲 学 案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回顾与预习】

1、植物油与水混合并震荡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根据生活经验如何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3、想一想如何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实验目的】知道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与事实】比较等量的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1、演示书本【实验9—4】,观察实验,填写书本表格。

2、知识归纳:阅读课本,归纳出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分散到 里形成的 。这种乳浊液 ,

第 1 页 共 2 页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初 中 化 学 师 生 共 用 讲 学 案

静置后会 。

(2)乳化:洗涤剂将油污分散成 ,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像洗涤剂这样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 。乳化剂所起的作

用称为 。 (3)去除油污的办法和原理

可用洗涤剂(如洗洁精、洗衣粉)除油污,其原理是: ;

可用汽油除油污,其原理是: 。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NaCl、NaOH、NH4NO3固体溶解于水,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1、分别取NaCl、NaOH、NH4NO3固体各3克,加入3个小烧杯中 2、用量筒取三份各为20ml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水温。 3、将3份水分别倒进装有溶质的小烧杯中,搅拌,用温度计测量溶

解后的溶液温度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溶液温度 ,如 溶解; 溶解吸热:使溶液温度 ,如 溶解;

溶解放热:使溶液温度 ,如 、 、 溶解。 【分析讨论】:

1、 如图所示,若向试管所盛的水中加入硝酸铵(NH4NO3),弯曲的玻璃管里液面的

变化情况是:a液面 ,b液面 。

若向试管所盛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NaOH),弯曲的玻璃管里液面的变化情况 是:a液面 ,b液面 。

2、要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 ①固体碳酸钠和盐酸②氯化钠和蒸馏水③固体氧化钙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 2 页 共 2 页

第1题图 第2题图 【巩固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矿泉水 C.汽水 D.液氧

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熟石灰

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已、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组成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D.植物油和汽油分别跟水混合后形成的液体都不是溶液

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矿泉水 C.汽水 D.液氧

6、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清纯的井水 B.淡化的海水 C.净化的河水 D.实验室配制试剂用的水

7、小红经常帮妈妈洗碗,如果碗里有油,洗得最干净的方法是( )

A.只用冷水洗 B.只用热水洗

C.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D.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并用净水漂洗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八:《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 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组成的定性表示: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将认识到除了水这一种常见的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1、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重点: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辨证关系。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难点:

(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2)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1、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2课时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5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3课时

本章复习 1课时

本章测试 1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1、P15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应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的意义。

2、P15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建议再增加一些常见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化学存在;建议对[实验1]中现象的描述加上“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便于学生归纳和加深对溶液均一性与稳定性特点的理解,如能把三种液体的形成过程能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让学生对其微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溶液的形成。

3.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4.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P160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称取、量取等)让其感受溶液各组分的“量”,通过计算与操作,感受到溶液各组分的量关系,甚至可以提供体积量的关系比较,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顺理成章的引出质量分数。

6.P161页 [活动与探究]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规范教育。

7.P163页[观察与思考]可结合本页[拓展视野]的无土栽培相关知识,利用综合实践课

程或校本课程进行实践,比较水与溶液的“营养价值”,但书中所提供的种子大多冬天难以发芽,建议选择豌豆等。

8.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9.P166页可以补充有关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以拓宽知识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10.P164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可设计成课题,让学生比较干洗与普通洗衣的原理上的差别。

11.P167页[交流与讨论]可通过补充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蔗糖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来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

12.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P169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也应通过从图中找几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来加深学生对用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的理解。

13.P171页[活动与探究] 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问题讨论】

1.物质分散系中有关乳化中的“乳浊液”的概念是否有必要适时让学生了解。

2.在讲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时,是否可提出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第7章的学习做适当铺垫?

【参考资料】

根据《标准》提供的学习情景素材

胆矾晶体的形成

方法一:用CuO和稀硫酸反应后滤液结晶得到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烧杯、量筒、漏斗、滤纸、剪刀、药

匙、氧化铜、稀硫酸(1:4)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15 mL稀硫酸(1:4)倒入一个蒸发皿里,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到将近沸腾(但不要使稀硫酸沸腾)。然后注意保持这个温度,一边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一边慢慢地撒入氧化铜粉末,直到氧化铜不再溶解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装置好漏斗,趁热过滤(过滤时不溶性物质可以留在蒸发皿里,不必转移到滤纸上)。将滤液收集在烧杯里。使滤液逐渐冷却,仔细观察晶体生成时所发生的现象,并记录晶体的颜色和形状。如果滤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没有晶体生成,可以把滤液倒入洗净的蒸发皿里蒸发几分钟,再放置冷却,就会有晶体生成。

方法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利用晶种再结晶得到

称取75 g硫酸铜晶体放在烧杯里,加水200 mL。当晶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硫酸铜饱

~ 天,把上述晶体和溶和溶液。取一块硫酸铜小晶体作晶种,用细铜丝扎牢后吊入溶液中。每隔2 3

液转入另一烧杯中,除去烧杯底部析出的小晶粒。一段时间后晶体不断长大,并且从不规则形逐渐变成规则的晶体。晶体长大后从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后涂上清漆或其他保护层,以防止表面风化 说明:配置的硫酸铜溶液必须是饱和的。硫酸铜溶解时可以稍加热,然后冷却到室温后过滤。

海水制盐(日晒法)

选择海滨平坦坚实的地方做成的浅池叫盐田。由水沟引海水入储海水池内,静置,使泥沙沉降,

再引入二次蒸发池中,利用日光、风力等自然蒸发作用使含盐水浓缩至接近饱和后,导入结晶池,水分继续蒸发,溶液浓缩到1.21 g/cm左右,即有食盐晶体析出。此法适用于气温较高、湿度低、雨量少、多风的近海地区,我国东北及河北的一些盐区,都用此法生产。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服装干洗

何谓干洗:干洗是以挥发性有机溶剂清洗织物达到去除污垢的一种洗涤方式。

干洗是利用有机溶剂如石油溶剂或精制烃类物来洗涤衣物,而普通洗涤是以水作溶剂。洗涤时,溶剂中常添加特制洗涤剂,以提高洗涤过程中的去污和除渍能力。此外,现代洗涤剂还可使衣服产生再膨化效应改善其手感。两种洗涤方法相同之处,是在衣服烘干之前,均采用高速离心法甩干衣服中的水或溶剂。而其差异则表现在甩干衣服后之各道工序。

在普通洗衣过程中,洗涤工序完成后,大多数洗衣机需取出潮湿衣服,采用自然蒸发干燥(例如晾干衣服),或滚筒甩干。但在干洗时,“潮湿”的衣服实际上饱浸干洗剂,而不是水。所以,不宜选择室外晾干方式,而是利用干洗机已改进的滚筒甩干法,从衣服中去除剩余的干洗剂,并把它回收再用。

对干洗溶剂的要求:

a:能迅速有效溶解油脂、脂肪等物;

b:不影响织物的染色;

c:不伤害织物的组织结构;

d:洗后不残留气味;

e:便于蒸馏回收;

f:烘干衣物时适当温度下即可蒸发;

g:毒性在允许范围内,不伤害操作者,非易燃;

h:售价合理。

溶剂种类:

石油、四氯乙烯、氟类、二氧化碳。

石油溶剂的特点:

a:密度比水小,为0.78:1

b:沸点:141 ℃

c:易燃

d:空气中最多含量:350 ppm

缘何干洗: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衣服弄脏而需清洗。在大多数服装上,均缝有衣物保养标签,标有如何洗涤本服装等建议。这些建议是制造厂商或它指定的实验室,按照适合的标准,对类似服装进行试验后得出的结果。虽然,精心的手洗和使用某些新型的专用洗衣机可以有效地洗涤标有只能干洗的服装,但是,这种洗涤过程还是应由有关的干洗工负责完成。一般来说,除极少数以外,一些名牌的羊毛、粘胶和丝绸类的服装,不宜选择水洗方式。另外,皮革和羊毛制特殊服装通常也缝有只准干洗的标签。

衣服要求干洗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在普通洗衣机洗涤过程中,水和机械的综合作用会引起服装纤维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导致尺寸收缩或其他损伤;

其二是,水的化学作用同用于这类服装面料的大多数染料不相容,导致染料扩散或褪色等。 干洗所用的各种干洗剂不是水基溶剂,它们不会“浸湿”衣服,故其纤维很少甚至不发生膨胀。这就是“干洗”一词的由来。此外,这些干洗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因此对服装的尺寸稳定性和颜色性能影响很小。

衣服要求干洗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机干洗剂的除污能力比水强。例如,工程行业的工作服装遭受3

严重的油和油脂污染,加之,它们通常是全棉织品,为避免普通水洗的收缩问题,故常采用干洗方法。

干洗原理:衣物上的脏物大多是空气中尘埃附着油或油脂后粘附在纤维上形成的。油或油脂主要来自人体分泌脂肪、烹调油和汽车排气等。干洗所用干洗剂的功能是可迅速溶解使灰尘粘着于纤维的油或油脂。干洗剂中添加特选干洗助剂则可使灰尘悬浮出来并防止其再次沉积在衣物上。然后,通过过滤或蒸馏处理,可把游离的污垢从干洗剂中分离出来。

水溶性的污垢如污泥、食品和饮料的污渍,只使用干洗剂不易除掉。为增强这方面的去污能力,通常在干洗过程中,加入少量的水与干洗助剂的混合液。而现代的干洗助剂配方一般都含有足够的水分,故毋须另加水。

干洗助剂与水的混合物,也可在干洗之前,直接用来刷洗衣物上的污渍。这样,少量的水就以乳化液形式引入干洗剂系统。这种工艺方法通常称之为前去污。由于加水量很少,所以干洗机内基本上还是保持“干洗”条件,缩水、褪色、变形以及所有通过干洗剂可避免的其他问题均可减至最低程度。

去垢原理:

污垢四大类及对应去除方法:

a:溶于有机剂—溶剂溶性污垢,如油脂,用溶剂去除;

b:溶于水的污垢—水溶性污垢,如盐、糖,用加枧油去除;

c:不溶于溶剂,也不溶于水—非溶性污垢,如粉尘、金属氧化物,用机械力去除;

d:需特殊处理的局部污垢—污渍、墨水,用特殊化学品在去渍台上去除

一般衣物的干洗工艺(石油溶剂干洗机)

预处理:小心地对污渍和醒目处进行处理(10 20~ 分钟后洗涤)

溶剂量:滚筒1/3高度时为最佳。溶剂进入洗涤室时间为30秒。

溶剂:良好状态的石油洗净液

洗涤方法:过滤器循环洗涤

洗涤剂浓度:配溶剂2%,配合方法:中性亲油洗涤剂/水/石油系干洗溶剂

~ 分钟 洗涤时间:20 30

洗涤温度:20 30~ ℃

~ 分钟 脱液时间:3 4

干燥温度:出口温度在60℃时20分钟左右(实际45℃以内)

溶剂的酸碱性:尽量保持碱性

干洗时间、烘干时间、脱液时间根据不同衣物而定

干洗流程:干洗流程 收衣—分类—预处理—洗衣—烘干—熨烫—包装—出衣

洗衣流程 上液—洗涤—脱液—烘干回收—开门取衣

干洗前准备:

(1)衣物分类:

a: 颜色:红、蓝绿、橘黄、玫瑰红、橡胶色,要小心;

b: 脏净程度:先洗浅色和不太脏的衣物,再洗深色和较脏的衣物;

c: 装袋:羊毛衫、针织品、领带,要装在袋中洗,否则熨不平。

(2)验扣:易溶解的扣子拆,金属扣易发萎用锡纸包起来,合成革扣子拆下,装饰物要注意。

(3)掏袋:检查口袋内可有异物

(4)预处理:洗前去污、洗后去污均可。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九:九年级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位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的溶解,溶液的基本特征、用途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的知识。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学生虽然比较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的理解和认识是很必要的,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的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一种身边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溶液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的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溶液的一些用途,但却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形态,学生熟悉洗洁精具有去除油污的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将有进一步的认识,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意义。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溶液入手,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同时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质分散时出现的三种情况,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原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对乳化现象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但并不知其原理,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并将乳化和溶解相对比,加深认识。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2)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归纳出乳浊液、悬浊液、溶液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在小组讨论、课堂实验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享受与他人沟通、合作的乐趣。

五、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溶液的特征 学习难点:

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的得出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溶解与乳化

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悬浊液: (2)乳浊液: (3)溶液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3.乳化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认为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自己动手去探索,再结合分组交流讨论,便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在本堂课中,通过展示学生身边的一些溶液及和乳化现象有关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形成,了解洗洁精、肥皂等物质洗去油污的原理,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对于书本上介绍较少的有关乳化的原理,本节课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利用导学案教学,学生已有的知识、课本上能找到的知识不必再由老师讲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容量;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内各成员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从科学的知识体系看:本节是学习溶液的开端,溶液的内容贯穿在整个综合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虽然比较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大多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的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根据探究实验,分析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出现的三种情况,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系列。对乳化现象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但并不知其原理,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使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学好她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篇十: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化学教学课件:(粤教版)第七章_7.1_溶解与乳化

相关热词搜索: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曲线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14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