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

2016-01-10 17:15: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 《昼夜的形成》教学片段及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节是四年级科学,我按设定好教学思路教学《昼夜的形成》。在布置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时,本来学生要分成两小组,分别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寻找证据,并展开计论。可令我没有想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站在了“地球绕着太阳”论点的一边。我问为什么,同学们说:书上写着呢!我只好一个人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寻找论点同他们讨论。我列举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同他们讨论。只有李国蕊拿出数学课本上的图同我讨论。-------

这场讨论会非常简短,所有同学都非常迷信书本。认为书本上说的就是正确的而又拿不出实在的证据。这时我就觉得学生们太缺少怀疑精神。

于是我只好让学生先阅读“科学在线”并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生情并茂地介绍给学生。

当介召到“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时。后排的李乐恶作剧的说了声“好”。我顺着他的“好”继续说道:“有个同学说好,什么好?是这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精神好,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位同学去学习。没有这些坚持真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真理的科学家们,我们哪有现代的文明。我们怎么又会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

我后来又激动的讲道:我们这个学科之所以叫科学,是因为科学不是简简单单躺在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数的科学家不断的质疑,不断

的探索,不断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牺牲了生命,有人被监禁。

所以我们学科学首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我们不能迷信书本,迷信专家和学者,要敢于质疑一切的科学精神,包括老师讲的。老师讲的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我们这个世界。-----------”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阅读用科学家生命换来的一段文字。”(课本54昼夜的形成)-------

这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大收获是为学生贯输了敢于质疑的思想。并没有完成本课教学的其它目标。很惭愧。

现在的学生太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科学课要么上得死气沉沉,要么实验活动整得一塌糊涂。不敢质疑,不会探索,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现状。我们的科学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传授给他们一种敢于质疑的思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发现的方法。我们的教学也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将按这一目标走下去。--------

2011-10-28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二:18地球绕着太阳转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试验。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三:昼夜交替现教学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六盘水市第十一中学(小学部)陈萍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寻找正确的解释。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书籍等方式,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若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从课的导入,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这些猜想进行模拟实验,来检验是否有昼夜交替现象,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为下一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概念不清晰,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在某些书上看到相应的知识。本课是这章的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看似不难,然而为了让学生提出多种假说,我事先不让学生先预习课本,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不会受到限制,同时在初步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点时,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实际是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这一问题分解消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并提出不同昼夜交替的假说。 要验证学生提出的猜测,学生大多会提出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然后由教师出示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发现新问题,教师不给于知道,而是让学生互相讨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意识。特别是在实验展示阶段,教师创新性的设计了模拟实验器材,用乒乓球、手电筒等设计,让学生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的变化过程,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完全由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讲解和演示,更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密切配合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课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在进行展示模拟实验后形成银锭的认识,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可能有差异,在这里,教师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你们发现这些解释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由于是本章的第一课,学生并没有收集到更多证明地球运动的证据,教材也是安排在“地球在公转吗”这一课才给出更多的证据和解释,也就是说,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是一个持续的探究活动。课时结束时,教师倡议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相关的资料和证据等,把学习延伸到课后。这种基于证据,基于事实,合理想象,逻辑推理,不断形成和修正解释的做法要贯穿本单元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老师发现我们的家乡很美,先来欣赏一下,这是我们家乡黑叶猴,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一幅是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内的银杏树。有谁知道图片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第二张课件)地球

是一个非常巨大并且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了解这颗神奇美丽星球呢?做好准备了吗?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出示白天黑夜的照片

要想了解神奇美丽的地球啊,我们就从简单的地球自然现象开始比如说闪电、下雨、火山喷发都是我们地球的自然现象,你们知道的还哪些地球自然现象呢?同学们了解的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真多,那么现在请同学来帮老师看一看上面这两张照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出示六盘水市人民广场图片)

白天(提问)用一个字来形容吗?课件(昼)黑夜用一个字来形容?课件(夜)。白天过了就是晚上,晚上过去了又是白天。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不断交替出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提问:继续看课件(1)昼和夜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

(会发生明暗变化)

(2)白昼和黑夜的明暗变化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贴图(学生到讲台前进行)

过渡:也就是要出现昼夜交替必须要有太阳光,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太阳是光源,光向四面八方照射。被太阳照的一面是 出示课件 我们称它为昼,没有被照的是夜。

二、推测假设:

如果只有地球,没有太阳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贴图片)

如果有了太阳,可它们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但不会交替)

过渡:是的我们排除了它们固定不动是没有昼夜交替现象的。可是怎样才能交替呢?它们必须相对转起来才会出现,可是怎么转呢?有哪几种可能,用你的左手模拟太阳,右手模拟地球,试试看有几种可能?

1、把我们的猜想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收集交流,收集学生的假设:用贴出每一种猜想。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一种情况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么才能知道(实验),对,模拟实验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模拟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明白用途:

1、我们用乒乓球来模拟地球,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2、(师示范)地球被照到的地方是白昼、没有被照到的是黑夜。

有了这些材料怎样去验证。

3、请同学上来示范。(比如说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为了让同学们的实验完成的更好,老师还有几点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出示课件实验中应该注意事项)

过渡: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弄清楚,我们确定一下每组要验证的猜想。(提问:学生自己选择)

过渡:现在任务都有了,老师再提醒一下同学们,第一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第二你们认为这样做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记得认证回答这个问题。开始我们来比比那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4、完成实验记录表

请用特殊符号标记出所选择的实验 请在出现的现象上选择 现在实验做完了,刚才我们提出了猜想,并用模拟实验验证了。下面请第一组来汇报。操作讲解

我们来看一下,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同学们刚才有没有注意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出示课件

(五)实验小结:

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今天验证很多种可能都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的情况的解释,我们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同学们科学的奥秘永无止境,不要停歇你探索的脚步哦!让我们以后的课程中继续学习。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大家刚才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而且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真了不起。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四: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

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

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

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

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反思: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

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

(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 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

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

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五: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活动单导学案

课题:3、证明地球在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图: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演示: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是,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0图1.18

并请学生解释

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板书:2、产生地方时差

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

地球除了围绕地轴不停转动之外,还怎样转?(围绕着太阳不停转动,这就叫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4、特征

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时,注意看,地球自身在转动吗?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直立的?地轴的北极指向有没有变化?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讲述:从演示中可以看到,地球在公转时也在自转。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北极指向是保持不变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板书:

(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形成了四季

先解释“直射”含义,然后让同学们看地球运行仪演示和地理课件,看后提问?

(1)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赤道上)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教师指导读图分析:(课本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分组讨论填表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七: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集(上)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集(上)

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学弈》《两小儿辩日》)

(1)带着虎年的虎气,带着满怀的豪气,在新的学期踏上了新的征程。想到就要看到我可爱的学生了,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他们定然都长高了,或许如我般吃胖了,更加懂事了吧。心里甜蜜的想着,行进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假期里接受了课程管理理念的培训,读了好几本教学专著,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确乎思路清晰了几许。开校两天来,学习领悟了教育局教育例会的精神,尤其是教研先行,名师工程,听着这些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方妙招,似乎教育腾飞的明天清晰的如在眼前。身心为之一振,感觉自己的崭新时代就要来到了。对于教育,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最初选择的无奈,到从教的点滴喜悦,以及追求中的甜蜜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我的职业,我把它当事业来经营,当爱人来呵护。在这十多年的成长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不少。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上课下课;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备课、阅作业。但教育却很伟大,她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民族的命运,她神圣的承担着生命的塑造。我不敢也不愿让生命只有一种色彩,一种生机,一种存在方式。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选择前行,前行在我挚爱的教育大道。

今天,我神圣的开工——教授《文言文两则》。在通读完教材后,本想将第二单元的《老北京的春节》提前在本学期的开篇课文来上,因为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较为清晰,对于理解文中的民俗风情会事半功倍,感同身受,但是思考再三还是未能大胆尝试,因为第二单元都是民风民俗的文章,如果单单为了与节日衔接,未免会让整篇文章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再看《学弈》,编者有意安排在12册的开篇文章真是用心良苦。孩子在学校学习了六年了,在最后一个学期正是将多年的学习方法进行大胆践行的时刻,一些学生依旧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一些学生却会在老师扶着自己走的过程中因为挫折失去前行的恒心韧劲,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甘当中小游。《学弈》则以两个学生同从一师,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得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结论,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心一意的把它做好。正如先端正学习态度,再讲究学习方法,然后成就学习业绩。明确了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两小儿辩日》则以两个孩子争论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博学多才的孔子都不能决也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认识自然,探索真理,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说明宇宙空间是无穷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就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这两则文言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正是孩子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学习中需要的态度和方法吗?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放弃了打乱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想法,开始了第一课的学习。

如我所料,按照预设讲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孩子到底是大了一岁,预习比较到位,对于“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理解的很透彻,尤其是当悟出之所以老师相同,学习环境一样的两个学生会有差异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同的时候我不忘现身说法,启发他们老师相同,在同一个班学习,但是成绩却又差异的原因不是谁的脑瓜聪明,谁的脑瓜愚钝,而是因为听讲的专心程度,对待学习的态度时,班里那几个脑瓜聪明成绩一般的人低下了头,我知道他们已经对号入座了,我满意的为他们背诵了一遍《学弈》。

讲到《两小儿辩日》究竟谁的答案正确,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讲他们都对,两小儿理由充分,说明细心观察和思考了;也有人说两小儿谁都不对,因为事实的原因是太阳什么时候都离人一样远;还有人赞成说那个早晨近中午远的小孩是对的,本来就是“近大远小”。看来孩子的知识储备,思考方式的确存在差异,于是我带他们分析为什么中午气温高,早晨气温低?为什么早晨大,中午小?有地理知识的孩子积极的给大家做着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

我告诉孩子圆的半径任何时候都是一样长的,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时候他们无形中构成了一个以太阳为圆心地球为圆周的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就是半径,是一样长的。(说实话,讲这个的时候我有些心虚,明知道这个不是正圆是椭圆,万一有孩子问我,那我该怎样告诉他们呢?)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时候,善于思考的刘虎虎说话了:“老师,应该不一样远,轨道是椭圆的,冬天和夏天一定不一样远?”面对他的质疑我有些许兴奋,也有诸多不安。我说:“把掌声送给他吧,他是第一个将文中孩子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学到家的人。”我一方面肯定他的说法对,同时问到:“课文中的孩子争论的是夏天的太阳还是冬天的太阳呢?”“老师,争论的是同一天的太阳早晨和中午的时候是不是离人一样远。”“刘虎虎,你明白了吗?是同一天不同时刻的太阳离人的远近作比较。”他点点头坐下了。我也镇定了下来。感激的看着那个解决问题的孩子。“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谁说生未必不如师?”,备课还要精细呀,我默默的告诉自己。

开工的第一天,孩子们收获了,我也收获着,这是多好的开端呀,相信成功定然不远!

(2)“范读”一直是我的弱项,我想我应该扬长避短吧,所以我一般将教学环节中的“范读”改成指名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改进。可是文言文却始终是难逃“范读”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停顿等等,所以这次我就没能逃避成功,不过发现自己基本功还可以,竟然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多少给我些许安慰和鼓励,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老师也是这么需要鼓励的,在得到学生的表扬好,我发现自己好像变得更有信心了,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指导起来,更见效。学生一下子就领会了,而且连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也模仿着我的朗读似乎很带劲,原来的我一直放不开朗读,但是通过这次课,我发现放开来读好像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大胆地读给学生听,似乎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也不再是干巴巴的了,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还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我读孔子的话,读出孔子的夫子腔调,读的抑扬顿挫,学生读两个小孩子的话,孩子们都比我读的活泼,他们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动作,我还是没能像他们那么放得开,但是比起以前要好很多,读完之后,还让学生对我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好在孩子们都比我会表扬人,说我在停顿和语调上控制的很好,就是还缺少一些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当然是比刚开始好多了,在学生的指导下,我慢慢地融入角色,像孩子一样大胆地表演起来,孩子们看到我略显生硬和夸张的表演读之后,都笑的前俯后仰的,一堂课在欢笑声中结束了。

上完课后,我感慨万千,一直都觉得是自己在教学生,今天发现原来我的学生们也教会了我很多,我这样一个在朗读上略显“拙笨”的“学生”,他们竟然给了我大大的褒奖,我真是受之有愧,而且他们都以最真诚的心来教导我哪些地方可以读的更好,在这堂课中,我发现一直以来我都是太过于强势了,在一个过于强势的老师面前,学生都显得那样的不足,在我眼里学生似乎永远都有做不好的地方,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作为老师也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在学生面前适当的示弱,反而给了她们更好的学习平台,他们反而更有兴趣去研究和学习了,这堂课不仅我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我的学生们,也同样收获的成功的喜悦,因为能够去教导老师,该是怎样的一种成功呢!今天的课堂我的学生不仅给予我朗读的动力与信心,更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宽容与鼓励!这样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我要感谢我的学生。

(3)《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上课之初就很矛盾,《教师用书》里明明白白地说“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并对文言文如何朗读做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第一是教师范读,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是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

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教学就应该这样教,三个层次,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就这样以读代讲吗?我们教学虽然不是完全为了考试,但是,也必须考虑考试。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让学生说说从文言文中懂得的道理。因此,这就矛盾了,教学中,如果把所有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那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吃亏了。但是,如果两者都重视的话,那一个课时是完全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权衡利弊,我最后决定把自习课利用起来,先用自习课的时间教学生朗读文言文,争取做到人人都能读得流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此时的读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就是读通顺读流利,我也不管学生是否读懂了点什么。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我让学生反复读,他们借助注释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理解吧。两个班,各是一节晚自习,一节早自习,都用来读书了。

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并再次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授课结束后指导学生背诵,当然,我们的背诵不仅仅是背诵课文了,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是要求背诵的。这样的教学设想,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不能完美地完成。

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并争取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中能落实。但是实际情况上,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还是比较少,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如何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我还需要探索。

总之,上完两个班的课,我有以下的体会,我自己的班级的学生沉闷,但是学生学得比较塌实,孩子们都在动脑动手动口认真学;新接触的班级的学生活跃,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用心!该如何让两个班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是我思索的问题。气氛沉闷的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学生不塌实的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万里长征还仅仅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时效率将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2.《匆匆》教学反思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我利用欣赏读,配乐读,抓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返。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以教学重难点处问题的有效性为主,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教学中的问题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我以“看到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一定会想-----”和“你的一生有几滴这样的水?你已经用了多少了?”这样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认真思考,使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展开联想,体会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渴望和留恋,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而逝,既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感悟,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了,要有针对性。

课始,我在配乐读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完后说说这篇散文留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目的是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在各个班试讲时却情况不一。有的班学生的感受以内容为主,感受到了时间匆匆,有的班级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优美,这一点令我出乎意料,但也让我同时领悟到这也是这一课的知识点,随即记录下来,作为备课的资料。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反问自己,并向其他教师请教,原因就是我的问题过于笼统,指向不明,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如果能直截了当,离题进一步,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第一自然段中发现了什么?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散文,所以学生只从时间一去不返谈发现,却没有谈字词和句式方面的发现,令我失望。我决定改变问题再试。第二次试讲时我将问题改为“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可是学生的回答仍以内容为主,而未有其他的收获,此时我真有些苦恼,这说明我的问题不够明了,表意不明,不准。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又能发现其中的排比句式和对比手法,从中领略散文的韵味呢?第三次试讲,我又将这个问题改为“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这时,有少许学生发现了句子中的对比手法,可我仍然觉得不尽人意。课后,我苦苦思索,怎样设计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直接发现这些知识财富呢?首先我质问自己,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猛然间我发现自己竟然在和自己捉迷藏,为什么想让学生发现却又不敢问呢?平白设置了师生交流的障碍。不如直截了当,需要学生发现什么就引导什么。所以在讲示范课时,我将这个问题改成了”你喜欢这一段的开头吗?说说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排比句,美美地赏读了一番,又从文中的问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出了作者的追问,发现了时间与前面几种自然现象间的对比,体会到作者对逝去的时间的留恋,看着他们尽情地发现,交流,真令我心中畅快。可见,准确地提出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可以疏通学生的学习道路,使他们顺畅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三、 借助有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理解了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顺势抛出问题:你们知道怎样才算留下了生命的痕迹,没有虚度此生?举一个你敬佩的人来说说。学生列举了一些伟人,却忽视了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我发现他们思想中的偏颇后,教育全体学生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他们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作出了有意义的事,就活得有价值。这样借助这个问题既巧妙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又为下一个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以后是怎样做的吗?”作好准备。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今后,我将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作好有效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天桥岭林业小学 姜春霞)

(2)《匆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匆匆》这课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啧啧赞叹,对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能力和精彩发言的深深赞赏,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应对的久久思索。

《匆匆》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脍炙人口,但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为文章中一些词的说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思想感情复杂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思想并不容易,文虽短,若想理解深刻并不容易。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实现对文章解读的。

一、语言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找统领全篇的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给学生一个对全篇的整体印象,同时又用语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的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吧!这样,学生就有了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者描述时间匆匆走过,自己无奈又留恋时,语言优美而与生活十分贴近,但光让学生读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让学生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用____时候,____过去说话,说说自己与时间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与作者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真想留住时间。带着这种真实的感受去读,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语言。从学生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他们对于时间逝去的留恋。同时,也为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虚度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提问,介绍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解读文本

因为当时作者因为中国前途的不明,想奋斗却没有出路而苦恼。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写的就是这种彷徨的复杂心情。想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文,看看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徘徊时,我借徘徊一词,引导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问,“作者为什么徘徊?”真正走进了文本,我顺势导出背景,学生再读后面的问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虚度时光又无所适从的痛苦。而对两个“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不甘。

四、写话勉励同学,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最终目的

学会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在未来的日子的发奋,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想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格言勉励同学。请看几则学生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让时间悄悄溜走,将来会一事无成。──李远飞

2、时间是无私的,他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时间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来,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会有收获;如果你没有珍惜,只能两手空空的。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王萍

五、对比语言,学会评价鉴赏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评价我写得一段文字,以此达到鉴赏语言得目的。学生都说我写得不好,进而从文中找句子证明作者写得有文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用词恰当。虽然只是鉴赏了一段文字,但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在留作业得环节中,学生说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词好句,有哪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在以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我抽的这课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读出了作者不虚度此生,所以直接进入了“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这一句的教学。打乱了我原来的计划,所以后面的教学显得有些被动和杂乱。我想,这就是我的教学机智问题,不灵活。如果当时在这儿引出背景,再返到前面教学就更自然,也不会显得被动。

另外,我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过于关注,导致了我在上课时,没有进入文本,所以自我感觉学生也没有深入进去。(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越河乡塔头小学 单春敏)

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1)《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是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体,应该驾起一座帮助学生感悟、走进作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八:六下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一、高兴伊始。

带着龙年的腾跃,带着满怀的豪气,在新的学期踏上了新的征程。想到就要看到我可爱的学生了,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他们定然都长高了,或许如我般吃胖了,更加懂事了吧。心里甜蜜的想着,行进在通往学校的路上。

假期里接受了课程管理理念的培训,读了好几本教学专著,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确乎思路清晰了几许。开校两天来,学习领悟了教育局教育例会的精神,尤其是教研先行,名师工程,听着这些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方妙招,似乎教育腾飞的明天清晰的如在眼前。身心为之一振,感觉自己的崭新时代就要来到了。对于教育,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最初选择的无奈,到从教的点滴喜悦,以及追求中的甜蜜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我的职业,我把它当事业来经营,当爱人来呵护。在这十多年的成长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不少。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上课下课;教育很平凡,平凡的就是备课、阅作业。但教育却很伟大,她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民族的命运,她神圣的承担着生命的塑造。我不敢也不愿让生命只有一种色彩,一种生机,一种存在方式。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选择前行,前行在我挚爱的教育大道。

二、神圣开工。

今天,我神圣的开工——教授《文言文两则》。在通读完教材后,本想将第二单元的《老北京的春节》提前在本学期的开篇课文来上,因为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较为清晰,对于理解文中的民俗风情会事半功倍,感同身受,但是思考再三还是未能大胆尝试,因为第二单元都是民风民俗的文章,如果单单为了与节日衔接,未免会让整篇文章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再看《学弈》,编者有意安排在12册的开篇文章真是用心良苦。孩子在学校学习了六年了,在最后一个学期正是将多年的学习方法进行大胆践行的时刻,一些学生依旧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一些学生却会在老师扶着自己走的过程中因为挫折失去前行的恒心韧劲,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甘当中下游。《学弈》则以两个学生同从一师,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得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结论,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心一意的把它做好。正如先端正学习态度,再讲究学习方法,然后成就学习业绩。明确了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两小儿辩日》则以两个孩子争论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博学多才的孔子都不能决也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认识自然,探索真理,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说明宇宙空间是无穷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就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这两则文言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正是孩子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学习中需要的态度和方法吗?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放弃了打乱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想法,开始了第一课的学习。 如我所料,按照预设讲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孩子到底是大了一岁,预习比较到位,对于“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理解的很透彻,尤其是当悟出之所以老师相同,学习环境一样的两个学生会有差异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同的时候我不忘现身说法,启发他们老师相同,在同一个班学习,但是成绩却又差异的原因不是谁的脑瓜聪明,谁的脑瓜愚钝,而是因为听讲的专心程度,对待学习的态度时,班里那几个脑瓜聪明成绩一般的人低下了头,我知道他们已经对号入座了,我满意的为他们背诵了一遍《学弈》。

讲到《两小儿辩日》究竟谁的答案正确,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讲他们都对,两小儿理由充分,说明细心观察和思考了;也有人说两小儿谁都不对,因为事实的原因是太阳什么时候都离人一样远;还有人赞成说那个早晨近中午远的小孩是对的,本来就是“近大远小”。看来孩子的知识储备,思考方式的确存在差异,于是我带他们分析为什么中午气温高,早晨气温低?为什么早晨大,中午小?有地理知识的孩子积极的给大家做着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告诉孩子圆的半径任何时候都是一样长的,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时候他们无形中构成了一个以太阳为圆心地球为圆周的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就是半径,是一样长的。(说实话,讲这个的时候我有些心虚,明知道这个不是正圆是椭圆,万一有孩子问我,那我该怎样告诉他们呢?)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时候,善于思考的刘虎虎说话了:“老师,应该不一样远,轨道是椭圆的,冬天和夏天一定不一样远?”面对他的质疑我有些许兴奋,也有诸多不安。我说:“把掌声送给他吧,他是第一个将文中孩子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学到家的人。”我一方面肯定他的说法对,同时问到:“课文中的孩子争论的是夏天的太阳还是冬天的太阳呢?”“老师,争论的是同一天的太阳早晨和中午的时候是不是离人一样远。”“刘虎虎,你明白了吗?是同一天不同时刻的太阳离人的远近作比较。”他点点头坐下了。我也镇定了下来。感激的看着那个解决问题的孩子。“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谁说生未必不如师?”,备课还要精细呀,我默默的告诉自己。

开工的第一天,孩子们收获了,我也收获着,这是多好的开端呀,相信成功定然不远!

“范读”一直是我的弱项,我想我应该扬长避短吧,所以我一般将教学环节中的“范读”改成指名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改进。可是文言文却始终是难逃“范读”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停顿等等,所以这次我就没能逃避成功,不过发现自己基本功还可以,竟然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多少给我些许安慰和鼓励,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老师也是这么需要鼓励的,在得到学生的表扬好,我发现自己好像变得更有信心了,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再是纸上谈兵

了,而是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指导起来,更见效。学生一下子就领会了,而且连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也模仿着我的朗读似乎很带劲,原来的我一直放不开朗读,但是通过这次课,我发现放开来读好像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大胆地读给学生听,似乎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也不再是干巴巴的了,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还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我读孔子的话,读出孔子的夫子腔调,读的抑扬顿挫,学生读两个小孩子的话,孩子们都比我读的活泼,他们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动作,我还是没能像他们那么放得开,但是比起以前要好很多,读完之后,还让学生对我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好在孩子们都比我会表扬人,说我在停顿和语调上控制的很好,就是还缺少一些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当然是比刚开始好多了,在学生的指导下,我慢慢地融入角色,像孩子一样大胆地表演起来,孩子们看到我略显生硬和夸张的表演读之后,都笑的前俯后仰的,一堂课在欢笑声中结束了。

上完课后,我感慨万千,一直都觉得是自己在教学生,今天发现原来我的学生们也教会了我很多,我这样一个在朗读上略显“拙笨”的“学生”,他们竟然给了我大大的褒奖,我真是受之有愧,而且他们都以最真诚的心来教导我哪些地方可以读的更好,在这堂课中,我发现一直以来我都是太过于强势了,在一个过于强势的老师面前,学生都显得那样的不足,在我眼里学生似乎永远都有做不好的地方,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作为老师也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在学生面前适当的示弱,反而给了她们更好的学习平台,他们反而更有兴趣去研究和学习了,这堂课不仅我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我的学生们,也同样收获的成功的喜悦,因为能够去教导老师,该是怎样的一种成功呢!今天的课堂我的学生不仅给予我朗读的动力与信心,更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宽容与鼓励!这样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我要感谢我的学生。

(3)《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上课之初就很矛盾,《教师用书》里明明白白地说“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并对文言文如何朗读做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第一是教师范读,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是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教学就应该这样教,三个层次,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就这样以读代讲吗?我们教学虽然不是完全为了考试,但是,也必须考虑考试。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让学生说说从文言文中懂得的道理。因此,这就矛盾了,教学中,如果把所有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那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吃亏了。但是,如果两者都重视的话,那一个课时是完全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权衡利弊,我最后决定把自习课利用起来,先用自习课的时间教学生朗读文言文,争取做到人人都能读得流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此时的读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就是读通顺读流利,我也不管学生是否读懂了点什么。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我让学生反复读,他们借助注释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并再次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授课结束后指导学生背诵,当然,我们的背诵不仅仅是背诵课文了,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是要求背诵的。这样的教学设想,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不能完美地完成。

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并争取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中能落实。但是实际情况上,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还是比较少,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如何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我还需要探索。

总之,上完两个班的课,我有以下的体会,我自己的班级的学生沉闷,但是学生学得比较踏实,孩子们都在动脑动手动口认真学;新接触的班级的学生活跃,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用心!该如何让两个班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是我思索的问题。气氛沉闷的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学生不塌实的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万里长征还仅仅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时效率将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2.《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我利用欣赏读,配乐读,抓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返。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以教学重难点处问题的有效性为主,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中的问题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我以“看到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一定会想-----”和“你的一生有几滴这样的水?你已经用了多少了?”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真思考,使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展开联想,体会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渴望和留恋,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而逝,既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感悟,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了,要有针对性。

课始,我在配乐读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完后说说这篇散文留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目的是引出课文

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的感受以内容为主,感受到了时间匆匆,有的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优美,这一点令我出乎意料,但也让我同时领悟到这也是这一课的知识点,随即记录下来,作为备课的资料。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反问自己,原因就是我的问题过于笼统,指向不明,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如果能直截了当,离题进一步,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第一自然段中发现了什么?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散文,所以学生只从时间一去不返谈发现,却没有谈字词和句式方面的发现,令我失望。我决定改变问题再试。第二次试讲时我将问题改为“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可是学生的回答仍以内容为主,而未有其他的收获,此时我真有些苦恼,这说明我的问题不够明了,表意不明,不准。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又能发现其中的排比句式和对比手法,从中领略散文的韵味呢?第三次试讲,我又将这个问题改为“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这时,有少许学生发现了句子中的对比手法,可我仍然觉得不尽人意。课后,我苦苦思索,怎样设计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直接发现这些知识财富呢?首先我质问自己,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猛然间我发现自己竟然在和自己捉迷藏,为什么想让学生发现却又不敢问呢?平白设置了师生交流的障碍。不如直截了当,需要学生发现什么就引导什么。所以后来我将问题设置为”你喜欢这一段的开头吗?说说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排比句,美美地赏读了一番,又从文中的问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出了作者的追问,发现了时间与前面几种自然现象间的对比,体会到作者对逝去的时间的留恋,看着他们尽情地发现,交流,真令我心中畅快。可见,准确地提出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可以疏通学生的学习道路,使他们顺畅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三、借助有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理解了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顺势抛出问题:你们知道怎样才算留下了生命的痕迹,没有虚度此生?举一个你敬佩的人来说说。学生列举了一些伟人,却忽视了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我发现他们思想中的偏颇后,教育全体学生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他们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作出了有意义的事,就活得有价值。这样借助这个问题既巧妙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又为下一个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以后是怎样做的吗?”作好准备。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今后,我将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作好有效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匆匆》这课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啧啧赞叹,对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能力和精彩发言的深深赞赏,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应对的久久思索。

《匆匆》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脍炙人口,但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为文章中一些词的说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思想感情复杂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思想并不容易,文虽短,若想理解深刻并不容易。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实现对文章解读的。

一、语言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找统领全篇的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给学生一个对全篇的整体印象,同时又用语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的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吧!这样,学生就有了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者描述时间匆匆走过,自己无奈又留恋时,语言优美而与生活十分贴近,但光让学生读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让学生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用____时候,____过去说话,说说自己与时间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与作者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真想留住时间。带着这种真实的感受去读,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语言。从学生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他们对于时间逝去的留恋。同时,也为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虚度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提问,介绍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解读文本

因为当时作者因为中国前途的不明,想奋斗却没有出路而苦恼。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写的就是这种彷徨的复杂心情。想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文,看看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徘徊时,我借徘徊一词,引导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问,“作者为什么徘徊?”真正走进了文本,我顺势导出背景,学生再读后面的问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虚度时光又无所适从的痛苦。而对两个“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不甘。

四、写话勉励同学,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最终目的

学会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在未来的日子的发奋,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想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格言勉励同学。请看几则学生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让时间悄悄溜走,将来会一事无成。──李远飞

2、时间是无私的,他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时间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来,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会有收获;如果你没有珍惜,只能两手空空的。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王萍

五、对比语言,学会评价鉴赏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评价我写得一段文字,以此达到鉴赏语言得目的。学生都说我写得不好,进而从文中找句子证明作者写得有文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用词恰当。虽然只是鉴赏了一段文字,但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在留作业得环节中,学生说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词好句,有哪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在以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是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体,应该驾起一座帮助学生感悟、走进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有两句包含深刻含义的句子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深挖,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以读带动理解,带动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进了作者的生活实际情景,仿佛也由开始质疑到了最后的深深感悟。

二、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以口语交际为导向,开拓思维。

文章最后,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生机勃勃。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通过交流,学生感悟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比如有的要谢谢种树人的不定期浇水,使自己忍耐了干旱,以前怨恨过,怨恨种树人那么狠心,不顾他们的死活,现在知道了,因为正因为他的狠心,才让自己能挺过那么多次的干旱,才长得那么高大优雅。有的告诫刚出土的小桃花心木苗要独立成长,不要养成依赖的心„„学生的交流表达着对种树人的感激之情,也透露着自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同时这种口语交际,让学生的思维开拓,无论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提高。

(2)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

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1、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2、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3、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来,少年又镇定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从四个层次上进行了反思。

一、抓住时机,让现实与文本结为一体。

在讲这篇课文时,奥运会刚刚结束,在奥运会中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动着我想,这种精神不正与顶碗少年相似吗?于是我在课文导入时以奥运会中的几位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导入,重点以杜丽事迹为主引入,我边出示图片边讲解:作为上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获得者,作为本届家门口奥运上肩负首日夺金的杜丽,由于肩上的担子重,心里上的压力大,最终导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击。然而杜丽4天后一扫夺金失利的阴霾,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装上阵,沉着冷静,为中国射击队夺得了在本届奥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的第19枚金牌。学生很感兴趣。我顺势引导: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顶碗少年这样一个故事。就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一个大问题: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整体默读课文,自读自悟,边读边画批。这样不但有效地进行了读的训练,而且学生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三、以情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在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在汇报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得感受。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于是我提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一下体会动作难度之大,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九:《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赛课是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而搭建的平台,感谢学校让我们有这样锻炼的机会。这几天忙碌而紧张,我的书房一团乱,教参、课标、教案、红笔、语文书全散在书桌上,昨天上完课,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以致于周四放学时,我一时恍惚,以为第二天就是周六了。中午睡不着,满脑子似乎还是在上课,我想这一课已经是深深地留在心里了。

得之处。

一、词语理解形式多样。

《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课时,我重点带学生理解体会了这几个词语: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余晖、壮丽、灿烂的霞光。

1、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刺眼的光芒”。我问孩子们什么时候的太阳让人感觉到刺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刺眼的,让人“睁不开眼睛”。再通过感受和图片对比,孩子会发现西斜时的太阳没有刺眼的光芒让人很“舒服”,出示灯笼的图片,让孩子感受柔和的光,从而感受到西斜时太阳光的柔和。

2、动作、板书画理解“连绵起伏”。出示词语“连绵起伏”,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因为二年级的孩子用语言还是很难把这个词语解释好的。然后引导孩子伸出手和我一起画一画,我在黑板上边画边描述“这些山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一座,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连绵起伏。”既让孩子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也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

3、图画加师的解说理解“余晖”。“余晖”这个词对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我让孩子跟我一起看图画,说“你看,这西山上有黄色、红色,这就是余晖,

是太阳剩下来的光辉。”通过图画让孩子有直观的认识了解,通过解说又让孩子有理性的印象。

4、借助偏旁理解“灿烂的霞光”。我问孩子“灿烂都是什么偏旁?”孩子很快发现是“火字旁”,我顺势说“烂灿就是光芒像火一样耀眼夺目。”现在想来可以启发孩子说一说,“灿烂就是光芒像什么一样?”让孩子再次体会这两个字的“火字旁”。

二、先扶后放,小组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在积极倡导的,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一直在教低年级,但是这种方式我也一直在做尝试,小组评价在班级管理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小组学习这种方式也深受孩子的喜爱,也许让他们和小伙伴一起,他们更乐意交流。《夕阳真美》这篇文章,

二、三、四三个自然段形式差不多,都是写了太阳位置,通过太阳自身,太阳身边景物的变化来表现夕阳的美。太阳位置的变化,第一课时已经理清楚了,设计第二课时我就在想,能不能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呢?孩子太小,直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有些难度,于是,我决定先带着他们学习感受第二自然段,找到太阳的变化“收起了刺眼的变化”,身边景物“天空”、“西山”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出示在表格中,再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表格,找到太阳“下沉”、“落山”时太阳的变化和身边景物的变化,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描写的景色,说出感受体会。

失之处。

一、部分词语理解不到位。文中“壮丽”是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的词语。教学中我完全用“壮观而美丽”来代替,实在是又出现了个问题,“壮观”,孩子若是不理解,等于没有给孩子解释。今天,带孩子做《补充习题》,有选词填空,就是“壮丽”和“美丽”这两个词语,做好题目,我突然想到,何不让他们举一些例子,什么景物是“壮丽”的,什么景物是“美丽”的?孩子们说到“长城是壮丽的”“上海东方电视塔是壮丽的”“公园里的花是美丽的”“校园里的小池塘是美丽的”。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如果再配些对应的图片,我想要比空口的解释好多了。

二、小组合作方法还需指导。课上进行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孩子自读画一画,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画得对不对。有一些较困难的孩子画不出来就一直在那硬想,而早早找到答案的孩子也不太懂得去帮助他们,让小组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如果出示要求时,我提醒孩子,找不到的可以与小组成员交流,先找到的也可以帮帮小组其他成员,这样课堂效率应该会提高不少。今后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我还要对他们的合作学习方法多多进行指导。

三、随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课文快要结束时,班上一个女孩子一直举着手,我就喊她起来发言,她说:“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太阳为什么会转呢?”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时间快要下课,生字还没开始教,这样的状态让我忘了怎么回答,草草地把这个问题推到了课后。下课后,张冬香主任对我说,这个女孩子问题问得很好,我只要告诉她,我们看到太阳的位置改变,是地球在绕着太阳转,想要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课后去课外书中找。课堂上这么好的生成资源,却因为我的应变能力而丢失了。

赛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却是多种滋味。教学路上,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来自大家语文网

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篇十:昼夜交替现象教学案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案例

西河底教办 张丽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五

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有层次的活

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

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析进

行分析。昼夜现象是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发表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学生的

解释可能是多种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尽管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很熟悉,但

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有

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做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最后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

并对这些解析进行分析。

二、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

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

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作

适当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亲自动手做模拟实

验,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探究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有创

造性地去观察比较,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讨论、交流、合作、

实验等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设

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活动

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观察实

验和思考,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欲望,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去,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

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知识与技能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

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

水彩笔、小组记录表等。

五、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每天早上太阳从哪边升起吗?(东方)太阳从东方升起意味

着什么呢?(新的一天开始了;白天来到了„„)白天就是我们常说的昼。(板

书:昼)每天傍晚,太阳又从哪边落下?(西方)太阳从西方落下,夜幕降临。

(板书:夜)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

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

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昼夜交替

现象。(板书;现象)

(二)、科学探究

1.大胆猜想、提出假说

白天和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太阳,晚上没有)

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的运动)

我们能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自己的假说吗?(板书:假说)请同学们以2

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吧。(学生以2人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

请一些小组汇报自己的假说,根据汇报,依次贴出假说。如果学生不能说出

多种假说,可提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吗?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积极思考、继续研究、大胆地提出自己

的假说。上面的这些假说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板书:“?”)我们怎样才知

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做实验)对;做实验可以帮我们获得确切的证据。

2.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1)现在,让我们来模拟以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

成立。

(2)老师为每一组准备了实验材料,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模拟的

对象是谁和谁的运动?(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因此,我们可以用乒乓球模拟上什

么?(地球)手电筒呢?(太阳)

(3)提问:大家用实验检验这几种假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地

球”上确实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一半亮、一半暗)

为什么地球上会是一半亮、一半暗呢?(地球是不透明的,而太阳光又是直

线传播,不能到达地球的另一半。因此,一半亮、一半暗)为了便于观察,我们

可以在乒乓球上贴一个红三角的标记,作为研究对象。

(4)全班交流、演示实验。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我们选哪种假说做实验呢?(学生各抒

己见)好,我们就选“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这种情况做实验,可以吗?

教师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并提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地球上能产生昼

夜交替现象吗?(板书;能)最后,我们画出实验示意图。

(5)请同学们以6人组自行选取1种假说做模拟实验,并画出示意图。(提

示;不能都画出同一种,除老师演示过的外,剩余的任选一种。)(课件出示;实

验方法)

(6)学生动手操作。

3.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台前演示给大家

看?)

请先说明你演示的哪种情况,能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然后边演示边解释产

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最后画示意图。

(2)教师记录下学生们的解释。(边听汇报、边板书)然后,投影仪展示示意图。

(3)如有遗漏,重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学生没有做全面,组织学生做剩余的假说,再次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多少种?(至少4种)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又有多少种可能呢?(很多种)

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4种都有可能)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呢?(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可以产生。)板书;圆周运动

课后反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地概括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可奈何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生命和动力,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真聪明”。“你真像一个小科学家!”。“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句子的运用,既使教师有节奏的控制着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学生感到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全身心地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在课上,我经常说:“你真行!真不错!太棒了!……”这些感叹句,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做到既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化,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

相关热词搜索: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太阳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16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