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2016-01-10 17:32: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_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_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22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渲染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难写字词。

教学目的: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对有关知识点的了解,深层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体会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

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 课件 ,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三、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

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的: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重点:深刻感知海峡两岸的动人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教师的引导策略:可以从正面引导,如: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 ,终于 。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提、移、救

台湾

←─——─——

小钱 爱之桥 李博士 青年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 ,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 , 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 , 李 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这一切 , 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 18 岁的生命 .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 , 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是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是没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让我感到惋惜,当然,我不能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却在反思我的教学怎么就不足以去吸引学生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我没有用自己的情绪带动起学生的情绪,在语言上没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我还在最后添加了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学生们写的很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娜仁吉茹嘎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

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

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

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

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

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

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

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

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

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

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

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

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

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

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海峡”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懂不懂海峡两岸的意思?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

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

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

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

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

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

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

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火车比赛读课文。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

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

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

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2、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

2、出示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一、教材简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静心品味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课文朗读、重情感感悟、重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正确读写“凋零、骨髓、空旷、移植、袭击、绽放、辗转、余震、含苞、暂停、间隔、同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孩子,他们的体验和感悟还处于自发的朦胧状态。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以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及“生命桥”的深层含义。因此本课教学尽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综合性学习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创设策略: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以文本为出发点,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相关知识,通过看图和上网查资料丰富与台湾相关的知识,丰富本课教学资源。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自主学习策略: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主读书,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网络资源自主搜集查阅资料,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对本课知识进行链接,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提供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表达准确生动,是培养语感的好材料。因此教学中不能忽视本课语言对学生语感的熏陶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范读、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3、拓展探究策略:

教学本篇课文,重点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峡两岸相关的知识

内容,尽量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综合性学习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及网络环境;

2、教学资源:自制的ppt课件、课外搜集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而海峡彼岸台湾的青年同胞正在余震中为患病的小钱捐献骨髓。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齐读课题

二、复习检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我们来叫叫它们的 名字,并说说在这些词语中你们的发现。课件出示词语:凋零、骨髓、空旷、移植、袭击、绽放、辗转、余震、含苞、暂停、间隔、同胞。

生:我们发现凋零——绽放是一组反义词,并且它们都和花有关。

师:还有没有和花有关系的词,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是——含苞。

师:那么,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这三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

师:是呀,18岁的年龄如含苞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还没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生活,就要去世了,多么让人痛心啊!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吗? 师:说到“白血病”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简单地介绍。出示“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三、品读课文

课件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谁来接着读读这段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找骨髓很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而且还是有可能,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怎样地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在小钱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齐答——辗转。

小结:也就是说非常不容易。小钱是不幸的,疾病缠身,但他又是幸运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冒着生命危险在为他捐献骨髓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相信还有很多句子会打动你的心。谁来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句话上,先来读一读。

(1)“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在这样的时刻,李博士步履匆匆的去干什么?

(3)此时此刻,他本应该去干什么?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步履匆匆的为小钱抽取骨髓,此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还一心想着他人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他的所作所为真是太令人感动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好好地读一读。(生读) 一个“步履匆匆”就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李博士一心想着他人,不顾自己安危的高尚品质。师:像这样写李博士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在书中画一画、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1)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皮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仍沉着地站在病床边。

(2)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读后想一想,哪些词也让你有这份感动?(沉着、奔波、连夜) 从这几个词我们读懂了李博士一点儿也不紧张,很镇定。

师: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仍显得那么沉着?

生: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来到的时候。

师作补充:你们知道吗?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天,台湾每小时的余震60—70次,可以说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人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们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来了,当时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

师引导:在窗户上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的时候,李博士沉着地——

生:站在病床旁

师引导:在大地开始颤抖时,李博士仍然——

生: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师引导:在房屋开始摇晃时,李博士还是——

生: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李博士还坚持工作,所有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尽早挽救海峡彼岸18岁的年轻人。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过渡:透过这些字词,一个尽心尽职,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所急的医生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其实,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还有一个人也置自己的安危不顾,同样让我们为之感动,他就是——台湾同胞青年。认真读一读写台湾青年的句子,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师:台湾青年在忍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疼痛后,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你会读好吗? 课件出示读文

师过渡:是呀,在这场灾难中,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不清楚,身上的疼痛,他不在乎,但是,他清楚地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啊!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这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台湾青年的骨髓吗?

生:不,是爱心、友情、希望、是生命桥

师: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一定对题目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让我们再一次来读一读课题。

师:小钱得救了。这是简短的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既点明了手术的成功,又自然地引起了下文,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用友情、用希望架起了一座(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让我们面对着祖国的版图,用心地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其实,像这样感人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并且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相信小钱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的生命桥。

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生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四、课后拓展小练笔: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同胞青年相遇了,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呢?

板书设计:

杭州 台湾

小钱 同胞

白血病 余震中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的伟大。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我设计了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五: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横溪镇中心小学 钱俞儿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移植、谈何容

易、幸运、袭击、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学会凭借文本语言,体会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初步了解抓住关键场景对比记叙的写作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有关段落,在反复吟读中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

情。

教学重点:以情为主线,以两幅静静的画面为副线,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

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

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情为主线,以两幅静静的画面为副线,感受静静背后复杂的内心世

界。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上一堂语文课。为了帮助大家更

好的学习,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资料,我们来看。(出示:白血病是一种造血

系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周围血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异

常,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失

控制的异常增生。如果不得到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目前唯一有效的医

治方法就是骨髓移植。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骨髓移植,否则后果将不

堪设想。)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病。会造成死亡。„„)

评:你不但声音响亮,而且回答问题时特别自信;

老师特别欣赏你回答问题时的这份沉稳;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老师给你的信息,能干!

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认真。

小结:同学们,面对着一段文字,我们通过朗读、思考、感受,从中提炼信

息,并且用上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办法。那就让

我们大家带着这些好办法进入课堂,相信一定能学得特别好。咱们这就开始上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梳理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这就是台湾海峡。一边是大陆,一边是台湾。

这个海峡横隔在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这片汪洋大海隔断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

断两岸人民的思念,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

就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题目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板书课题)写到“峡”字时,师提示:峡的山字旁应该写在左边靠上

一点的位子,写得稍窄。

看看,在什么地方稍作停顿,就能把课题读得更有味道。(指名读(有味道)

或师范读,一起读)

3、请打开书,让我们走进这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之间的真实的故事。因为

真实,我们在读时会格外感动。就让我们放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

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一说。

4、检查学习成果:

第一组:(生字词)凋零、含苞、辗转、袭击、空旷、暂停、身躯

第二组:(四字词语)骨髓移植、突如其来、平安无事、谈何容易、海峡彼

岸、骨肉同胞、

第二组:(多音字)间隔、沉着、白血病、血脉亲情

(1)会读的请举手,指名读,读对的跟读,错的纠正。

(2)同桌对读,谁来读给大家听?(注意正音。我们来看 “骨髓移植”这

个词,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同学读得不够正确,其中骨、髓两个字都是第三声,当

两个第三声的字组合成词的时候,前一个字发生音变念第二声,后一个字立场坚

定不变调。读,个别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骨髓移植关乎一个年轻的生命,何

等重要,一定要读正确。齐读。)

(3)这还有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自由读再指名读(多音字)间隔、沉着

地、白血病、血脉亲情(血有两个读音,当他是口语时念xiě,如血淋淋)

4、看来生字词都会读了,那谁试着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提示: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大陆青年小钱,患

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在李博士和两岸医护人

员的共同努力下,小钱得救了。)(板书:大陆小钱 ←台湾青年

↑ ↖李博士

两岸医护人员

总结方法:抓住课文中的几个人物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这是概括课文内容的

一种方法。

二、理清脉络,研读重点句段

1、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写这个故事,在写

作上的一个独特的地方,他选取了同一时刻(99年9月22日),不同地方(大

陆杭州、台湾花莲),同样的场合(医院)差不多的两个镜头。

简介台湾花莲慈济医院:1993年成立了台湾地区首座骨髓捐赠中心,是目前

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截至目前,慈济

医院已向大陆供髓约180例。

2、快速浏览课文,在2、5自然段中找一找哪两句话,写到了这两个差不多的

场景?

3、根据学生讨论交流出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青年也静

静地躺在病床上”。

4、组织讨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让我们先把目光定格在这个画面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小钱在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默读课文1—2节,想一想在什么样哪些句子在这个瞬间触动了你的心,划

下来,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②根据研读后的交流,出示重点句子

a:“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

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思考:a、“含苞的花朵”、“即将凋零”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交流后老师深情诉说: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可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

头,就好像那不曾开放就要凋谢的花苞一样,多么让人怜惜。那么我们就把我们

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吧!

b、还有哪里写出病情严重?研读文中第2句: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

脸红润起来。

这一句是怎样表现小钱病情严重的?(好天气带给人好心情,但对于小钱来

说,没有丝毫作用,无法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c、第一自然段: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

飘来甜丝丝的香气。(美景,美好的一切,小钱都无法享受了,环境描写反衬出

小钱病情的严重。)

d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

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谈感受,师出示:为了找到适合的骨髓,医护人员跑遍了大江南北。他

们来到( ),没有( );来到( ),

没有( );来到( ),

仍没有( )。

指名说,补充骨髓库现状资料 。

师:看了资料,你又有何感受?是啊,要找到适合的骨髓,谈何容易!

然而,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此时,对于小钱来说,谁,就成了他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的十万分之一的可能?

(台湾青年!)现在,只有谁才能救得了小钱了?(台湾青年!)

(2)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海峡彼岸的另一个镜头: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

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

句子中那位青年指的是——台湾青年。他是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

病床上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读课文

的3、4、5自然段,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划一划,品一品。

①根据交流出示重点句子:“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

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学生齐读。出示地震图片。面对地震,你想说什么?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

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

他的骨髓。

他的家人在这场地震中也许会怎样?而此时,他心中纵然有千般挂念,万般

担心,他仍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出示:在地震中,台湾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没有考虑( ),

更没有考虑( ) ,只希望( )。

回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

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③还有哪儿写出了他们当时的处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

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抓住“努力、暂停、间隔”来理解处境危险。)

④是啊,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台湾青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也没

考虑家人安危,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流出。

师反问激情: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鲜红的骨髓吗?

(3)、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你觉得这座“生命桥”只是连接着生命吗?

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

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两岸骨肉同胞,

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

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

这并不重要,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

如同生命的火种,

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延伸,表达感激

小钱得救了,小钱康复了,当他的父母告知他海峡对岸那感人的一幕后,小钱凝

望着窗外,此时此刻,小钱的内心激动万分,让我们将他的想法诉之笔端。

生命在延续——

小钱苏醒后,得知海峡那头地震中感人的一幕,内心激动万分,他„„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两幅“静静地”画面体会小钱和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课堂上,我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及骨髓对他的重要性。抓住“谈何容易”、“辗转”感悟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上课前,我补充白血病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感受小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屯庄营小学 刘丽英

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进行综合性学习。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激情燃烧,激起阅读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展开合理想象,强化血肉亲情。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同宗同祖,同根同源。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本课教学“血脉亲情”这个词的时候,虽然补充了许多资料,但是挖的还不到位,还不够深,没有把“血脉亲情”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七: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1. 观 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5、古诗两首

6、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17、长城

18、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20、古诗二首

21、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 观 潮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

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 鸟的天堂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 .火烧云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5、古诗两首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 蟋蟀的住宅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9 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朴实的童话故事,本文的显着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墙”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10 *幸福是什么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当我叫到包同学时,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有的说:“她很聪明,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道。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庙岭小学 高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 、 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

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

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而我在上课过程中却没有适当的点拨指导。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由学生自己感受说出会更好,体会更深刻。比如“静静地”,如果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和思考时间,比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对太外青年的行为有更深

的体会。相信他们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却急于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没有突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提问时问题不够明确,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尤其在拓展延伸中应该深入引导,结合实际认识到爱心的重要。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十:以读代讲 以情动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以读代讲 以情动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们内江二小与八小、十四学等学校开展了一次联片教学研究活动,在这次联片教学活动中,我校黄继英老师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一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由于是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我们三个四年级语文教师和学校其他年级的语文教师也积极参加到这一课的准备当中。教师们一起查找资料,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反复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这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还给我们教师留下许多反思。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体会到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经验——以读代讲,以情动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怎样让学生深切感受人间真爱,两岸血脉亲情呢?通过全校语文组教师的共同讨论交流,我们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我们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作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阅读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这样,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在。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

段落: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指导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词语,指导朗读

1、“突如其来”(1)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突如其来”的余震会带来些什么?

(3)读一读这句话,体会捐骨髓时的危险。

2、“静静地” (1)我们知道小钱此时也静静地躺在床上。(出

示他们两人分别静静地躺在床上的图片进行

对比)

(2)哪位同学想读这两句话,说说他们的想法。

(3)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把他们的想法融入

到你们的声音里去。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感悟,更能通过感情朗读来深切感受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指导学生朗读

多种方法多次在多媒体课件辅助下,引导学生朗读。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段,重点指导朗读。

2、以优美的多媒体画面配乐、指导朗读。

3、在范读时配以适当的多媒体画面。

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

三、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指导学生朗读

案例:朗读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福建省的东南边,与大陆一水相隔的是祖国妈妈的游子——台湾,这中间所隔的一座海峡就是——台湾海峡。台湾海峡虽然隔离了母亲和游子,但是跨越海峡的拯救生命的行动,却一次又一次传递着那份血脉亲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我们一起体会——(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我们一起来朗读感悟——(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老师言语的渲染下,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四、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产生共鸣。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入情入境,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五、智慧评价指导学生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以读代讲,以情动人,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的领域。当我们能因文因人而异,把“感情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师生将一起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ppt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20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