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数与形听课反思

数与形听课反思

2016-01-11 09:37: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一:数与形 教学反思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数与形听课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一:数与形 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 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 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 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桔园小学:刘茜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的理解是:编者的意图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在于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验、总结与自觉应用。例1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平方数的关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技能: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思维过程,提高空间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逐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获取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1.数形想象,体验计算借助图形思考。

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首先出示数字“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1”,你能想到什么?搭建看数想形的平台,沟通数形的对应关系。再出示“1+3”这个式子,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就想到图形来描述加法的意义,引导得出,四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也能用式子2²来表示。设计1+3+5,让学生画一画,也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像1+3+5这样的式子用图表示的话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的式子和这样的图形之间就有这样的规律吗?进一步设计探究活动“照这样,想象第4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合作,写出算式,有困难的可以画一

画。”在学生充分感知后,讨论“观察这几个图形与它对应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2.自主操作,发现图形蕴藏数的规律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做一做”的第2题是典型的图形中蕴藏数的规律的题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找出第六幅图中红色和蓝色小正方形各多少个?可以自主的发现规律直接写数,也可以画图后再数出来。汇报时围绕两个问题来思考:“你是怎么算出红色、蓝色正方形的个数?能不能解释计算的道理?” 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很明显,从第一幅图开始起是一个,后面的依次增加1,所以第几个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对于蓝色正方形个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角度探索规律,方法一:依次加2;方法二:我发现,无论怎么加,两边的6个总是不变的,上下两行的蓝色等于红色×2,再加起来。(板书: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方法三:我发现可以三个三个的看,红色个数加两边各一个的蓝色,再×3,算出总数以后减去红色个数,剩下的就是蓝色个数了。(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3-红色个数 )。 这里让学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为了让全体学生明白他们的发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进行了图形的演示。在观察、思考、比较中辨析哪种规律更简洁。从而体会到发现了藏在图形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3.适度拓展,沟通数形结合相互转化。

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借助练习的第2题,让学生发现像1、3、6、10、21„这样的数量的圆片或其他图形放在一起都能摆成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三角形数。像1、4、9、16、„这样的数都可以称为正方形数。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有着神秘的联系,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16 10 6

让学生体会了正方形数里包含着三角形数。“一个正方形数能分成两个三角形数,你会用算式表示吗?”问题一出,引发思考,学生根据三角形数的计算规律,得出1+2+3+4+1+2+3=4²,教师适时指导得出1+2+3+4+3+2+1=4²这一过程的拓展不仅沟通了图形,也沟通了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相加到某个数再加到1的算式等于某数的平方。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三: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前言:

这节课是既无锡微课程既翻转课堂学习之后的一次交流展示课,展示的是微课程这种模块教学。

一、本节课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 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达成是对现在一种新型课堂呈现的一种形式。

2、 通过呈现数与形之间的相辅相成,达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传递数学的有趣性。

二、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

得:会在老师德带领下由数想形,由形想数,课堂氛围较好。

失:教师自己的语言不完整性,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

三、分析得失的原因:

1、 老师方面:学生对于一个陌生教师的基本尊重,课堂纪律效果较好,但是发言总体上还是有些胆怯;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衔接较好,学生有互动,保证教师的正常发挥。

2、 学生方面:认真倾听,学生对于教师的配合;对于完全平方数的不熟悉,这属于一个拓展性的知识,学生不常接触,有点困难。

四、决心整改的措施和策略:

1、 听课人的建议:教态自然,师生配合较好,练习较多,有应变能力,师生互动较多,学生的思维活泼,尊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过再对课进行深挖,最后上升到一种转化的思想与方法。

2、 自己的措施与决心:上课之前再多对课进行打磨,明确教学目标,将课定位好;课堂应变能力很重要,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知识进行对课的一种补充;在一定的基础上可对课进行一定层面的拔高,这样更可将一节课逐渐变成一节好课。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四: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思茅一小 罗芳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

新增的内容,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

学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1、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有时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

驭繁的目的,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是1,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正方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

便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从而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4、不足之处

整节课的教学中,初次尝试这样的课型,感觉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没有利用好,如:有个学生说出结果会是1-3/4=1/4,还可以就这点上介绍极限的思想,但是我没有利用好。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五: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第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P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学具准备:正方形卡片若干,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口算比赛:1+3+5+7+9+11=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关“数与形”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用图形表示“l"

(2)用图形表示“1+3”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

⑨问:哪种摆法能让我们很快就知道“1+3”的和昵?

(3)用图形表示“1+3+5”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追问:你们摆出的图形中, “1”在哪里?“3”在哪里?“5"在哪里?哪是“1+3+5”的和?

③师: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摆的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4)揭示规律

①观察、讨论。

②汇报发现。

(5)验证猜想,拓展延伸

①学生动手操作1+3+5+7

②指名同学汇报

③课件演示

(6)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的填一填吗?

①1+3+5+7=( ) (1+3+5+7=4²)

②1+3+5+7+9+11+13=() (1+3+5+7+9+11+13 =7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²(1+3+5+7+9+11+13+15+17 =9²)

2、学以致用。

(1)出示p108的做一做第1题

①师:观察题目,与例l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②学生独立试做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大屏幕演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l、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师:请你们自己数一数,数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5)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p109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你是怎样想的?图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的规律?

(3)介绍“三角形数”

(4).勾连“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提升知识内涵。

四、回顾旧知,提升思想

1、课堂小结

2、回顾旧知,大屏幕演示数形结合的例子:

①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重叠问题”②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小数的意义” ③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打电话” ④六年级刚刚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1)

1=1² 1+3=2² 1+2+3=3²

《数与形》教学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本节课上完后,我认真回顾了整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总的来说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总结经验,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现在将这节课作以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以“引入课题——摆一摆——猜想——验证——应用和拓展”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二 、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四、不足之处

1.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

2.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如:学生在摆1+3时,竟然出现了“丁”形状,这个时候,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

3.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六:梯形面积听课反思

《梯形面积》听课反思

2012年12月12日在中枢小学听满佳琼老师执教的梯形面积一课,有以下思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课堂生成

首先,课堂在“什么叫梯形,它有什么特征”展开。一个情景“车窗玻璃的面积”直接引入梯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探索结果,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教学的设计是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让学生能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并体验经历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不足

1、所上班级是在没有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情况下直接学习梯形的面积推导,学生缺乏三角形面积推导的体验。所以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也自然存在一定瑕疵——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难点没有有效突破。

以上方案是学生给出的,但是教师仅一句“麻烦”就引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学生根本不知其有多麻烦,缺乏体验。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七:数与形反思

六年级《数与形》反思

谭素娥 2015.10.28

今天上了一节六年级的《数与形》,我自己觉的不够好,一节课走下来总有一种一块肉没肯透的感觉,时间也没控制好,内容没上完。总的来说就是重点突破了,但难点还没突破,特别是例1最后把平方和面积结合时没讲透(我想可把再完善PPT,再把1个奇数,2个奇数,3个奇数、、、跟相对应的正方形再过一遍,如,可问“两个连续奇数相加,等于几的平方?相当于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然后这节课主要的细节问题还有(及改进措施):

1.程序上的错误:第一个例题后的结论忘记给学生读了,对应练习也忘记及时做了。(多加锻炼)

2.合作探究没开展好,没达到分组探究的效果,关注全体也不够。(想合适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氛围,如: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适时表扬等)

3.太纠结于黄云鹤的回答以及例2方法的多样性,导致浪费了时间。(对学生无心的答案应快速一笔带过;对于时间不够问题,可把导入精简一下,还有把例2中的线段图法删了,让学生自己课后学)

111114.在备课时,对备学生没把握好。(如在讲解++++时出示的8163224

正方形色块图,上面对应的数可设置自定义动画,一个一个弹出,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5.讲课声音太小且不稳定,导致听课者听不清。(尽量说大声,说清楚。)

6.下指令不够明确。(无论对个人还是全班,指令都要果断且清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会全力以赴,不断将强教学技能,为学生,更是为自己,做一名无愧于心的老师!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八:平均数听课反思

《统计:平均数》听课反思

《统计: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老师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老师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刚的一家三口用水情况以及面对严重缺水地区的用水情况比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要节约用水的意识,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要节约用水从老师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老师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九:《用字母表示数》听课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听课反思

5月28日,有幸听了徐老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这节课能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归纳——应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机勃勃。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听课后的反思。

1、充分挖掘学习素材的必要性。

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可喜的变化。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可以看出他注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还学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或“满堂练”,而是把气力花在挖掘学习素材上,花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主动提出问题上,花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这节课在创设情境中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徐老师首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字母表示的图标,让学生辨认,全体同学立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所创设的情境,说明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学生就学得投入,课堂就会生动活泼。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可行。

徐老师在这节课的核心环节,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摆1个三角形需要小棒根数( )×3

摆2个三角形需要小棒根数( )×3

摆3个三角形需要小棒根数( )×3

„„

摆χ个三角形需要小棒根数( )×3

通过探究交流,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再去发现规律。由学生在动脑与小组交流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的形成。

数与形听课反思篇十:数学听课反思

数学听课反思

在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上周,在实验中学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她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还让学生上台板演,在现阶段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中是值得提倡的。 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又提出:“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各种证明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议”数学---在合作中交流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王老师在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尝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另外,在证明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就发手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还让一些学生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这样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从而培养团结互助的上进思想。

三、“用”数学---在应用中拓展

《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

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这堂课中,让我最佩服的是面对一堂学生已上过的课,两位老师仍旧应付自如,上的如此成功,让很多老师都蒙在鼓里,这正是我平时教学中最缺欠的应变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 数学听课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数与形听课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数与形听课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48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