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2016-01-11 09:43: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希望能帮助到你。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

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三: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四: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3期(总第131期)

[文章编号] 1003-1553(2004)03-0078-03

中小学电教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齐 群, 殷曰海

(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第一中学,山东东营 257027)

[摘要],,学理念的关系、教与学的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媒体;;[]]A

,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

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78

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

(2)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

(3)要做到授课内强化重难点。

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

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所以有极强的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

、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

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

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

79

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

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才能发挥,(上接第77页)

  第一步,设计任务。

、文,示文稿的常用方法,、设置画面背景等。

(1)活动目标。①学会制作某一主题的多媒体演示文稿;②学生通过为自己的演示文稿设计合适的背景、添加艺术字体及一定的切换效果,熟悉操作,提高审美能力;③学生应能够体验小组协作学习的快乐,认识到小组协作学习的优势;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内容。用PowerPoint给你喜欢的歌星制作一张演唱海报。

(3)要求。①主题明确,积极健康。②演示幻灯片的数量不少于5张。③演示文稿中必须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主标题用艺术字体显示。④幻灯片要有合适的背景和背景图片。⑤幻灯片之间有合适的切换效果。

(4)环境与资源。①活动环境。多媒体教室(每人一机),机内存有相关图片;与因特网连接;

图像、字处理软件、收发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

的软件。②网络资源。

第二步,活动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不超过5个,由教师选择和搭配,完成任务后解散。

每个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如技术员负责解答和帮助解决同组成员的技术问题(包括所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某一软件使用的技术问题);信息员负责搜集、整理、归拢来自各个成员所搜集来的信息;记录员负责记录和编辑小组的讨论意见,并作出决定,提交总结性的计划或报告等。总之,让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其中。80

实施计划,完成任务。

根据具体的任务和每人的情况明确职责,对重要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分头准备。当然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学习过程中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充分发挥个性和集体的创造性。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度和情况,指出不足、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调整计划,进一步把各自的工作进行下去。

第四步,成果交流,总结汇报。

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对本次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一交流总结后,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而学生之间相互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促进小组成员以后的探索学习活动。

3.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像信息技术一样走在学科教育的最前列,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作出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五:应用信息技术理论 反思教学案例

反思所学案例

1、你一定见过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看到过一些老师如何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支持教学。推荐你心目中的好做法,如果所推荐资源有网址的话,给出推荐资源的链接。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更关心的是用它干什么,实现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觉得这就是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整合课。我听过一位教师上《春》这一课时,这位老师不但精心设计了课件,而且还提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春天的词句、诗句、图片等等,并且在制作课件时加以利用,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还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果然,在上课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就有自己收集的资料,因此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明显增强。同时,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搜集资料时,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时都能有所得。除此之外,我觉得有的老师很善于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技术手段,真正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这些做法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我心目中的好做法:

(1)教师得备好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不脱离教材,依据教材、学生特征和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教法。

(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必须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是学生的主人,要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课堂因学生的活动而精彩。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4)在关键环节、或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是多媒体技术在关键

时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觉得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利用多媒体时首先应该要考虑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有学,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营造一种有效的信息化的教学氛围。

我推荐的网站:

2、大家一定见过你所不认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请谈谈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看法。

答:我听过的课,一般就是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或者教育局组织的观摩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中有很多不错的,也不乏有些我个人认为不太到位的。例如:

(1)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只要是公开课,就会整节课使用多媒体,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要适时。

(2)有些教师干脆照搬别人的课件,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所用。我认为,下载别人的课件可以(每一个课件都自己做很费时很费事),但必须做出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所用为止。

(2)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整节课一直使用多媒体,就像放电影一样,最后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学生脑海中一片空白。我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和传统媒体相结合。

(3)有些教师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课件内容非常繁杂,内容太多,课堂很花哨, 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这种课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课件应该用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

(3)有些教师把课件做得很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我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科的教学资源,特别注重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研究学情,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老师们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一定从自己亲历的事情谈起。比如,你在整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的应对策略和做法是什么? 答:我觉得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有:

(1)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以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2)课件的多少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件的播放之间的矛盾,播放少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播放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不好。我的做法是课堂上不能总是让学生盯着屏幕,而是把屏幕、书本和课件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觉得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课件不能整堂课飞,课件应该注重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要让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让教材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所以在课件的制作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最重要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困惑与反思

浅谈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困惑与反思

【摘要】 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但是是否真正实

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其中含义,我们的课堂运用了信息技术,是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从中真正得到收获了吗?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一些问题,结合课堂实例,谈谈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课堂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以及运用媒体可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的问题,同时也发表了一些对于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困惑。通过反思,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不可否认,生动形象的画面,具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确实对学生的输入学习产生前所未有的震撼。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可见小学英语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也强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因此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无疑是一剂良方。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教师在轻轻点击鼠标的同时,学生就能学到知识,所以现在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越来越习惯用电脑了。可是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是不是课堂上用了电脑,就是实现了整合呢?越来越多的疑问映入我的脑海中,也促进我在不断思考与反思。

纵观我们的英语课堂,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含义,暴露出的很多问题让我困惑。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小学英语课堂上对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一些情况。

问题一:对信息技术的滥用。

1. 以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简单的幻灯片反映。英语单词的教学很多时候 需要用到图片,因为图片可以使单词教学变得更加直观与明了。自从有了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老师就把图片以幻灯片格式反映一下就算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了。

2. 以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放些动画片来增强视觉效果。自从教室有了投影 仪和电脑,英语教师往往会播放整段的原版动画。教师会认为,英语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那么动画片就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认为播放大量的原版动画片为学生输入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环境。所以教师播放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有滋有味。

3. 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因为学校的要求,大势所趋,对于有些 教师的多媒体运用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她的多媒体是代替了传统的板书,就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用PPT的格式反映出来。

问题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1. 运用多媒体导致框架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的运用本来是旨在让学生主 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有些教师事先根据备课做好多媒体课件,可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发散的,有时也是不可预见的,当学生生成的突发问题与教师的教学顺序发生冲突时,这时教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自己设计的问题中,这样能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吗?比如教师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What animal do you like?”。教师根据预设也出示了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可学生的回答是“I like kangaroos.”,这个动物是教师所给的图片中没有的,所以教师只好继续追问“In this picture what animal do you like?”,这样的做法就是完全依赖媒体,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怎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

2. 离开多媒体就没法上课。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前提,就是要有设备,还 要求保证设备的完好。可是有时过分依赖多媒体,结果在课堂上浪费了时间,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记得有一次,学校的一个英语老师开课,突然声音没有了,她非常焦急,这时她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而是如何把设备弄好,使声音出来,结果调试了半天,声音终于出来了,但时间也流逝了。

还有一次,是一次大型的公开课,上课的老师的电脑发生问题,她的课件无法展示,找来电脑老师帮忙,最终课件终于能正常播放了,但是由于前期的紧张和不顺,老师上课的感觉也有了折扣。课后,她自己也在反思中提到,由于设备的故障,把她上课的思路也打乱了,导致课堂推进不是非常顺利。

(二)、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 是调动兴趣还是分散注意。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有时生动的画面反而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带到别的方面。屏幕上出示了一只在飞舞翅膀的大蝴蝶,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感受蝴蝶的美丽,加深印象,进而学习蝴蝶这个单词,使学生学习“butterfly”进而想到“beautiful”,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却不是这样,这时你可以听到课堂上孩子们在小声议论“这个蝴蝶在飞哦,翅膀在振动哦。”我想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在学习单词了,而是关注这只蝴蝶的本身了

2. 是获取知识还是浪费了时间。有了网络,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搜集到各种知识,对于某些拓展性和课外延伸的知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的最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有了教师的指示,学生回到家就开始浏览网页。孩子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上了网,就一发不可收拾,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小游戏过几把瘾。家长问起来,就用“老师让我们上网查资料”的借口来搪塞。这样一来,资料倒是没查到,却耽误了学习的时间。

(三)课堂上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的评价过于笼统与单一。

不仅仅是英语课,很多时候,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栏里的要求就是“是否运用多媒体上课”,好一点的就是“课堂是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所以教师只要一上公开课,就必定要制作课件,要运用多媒体上课,因为他(她)明白,现在的评价标准就是一定要用多媒体,至于媒体使用的效果如何并没有细细追究。

二、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产生的困惑。

(一)是不是每节课都要运用信息技术吗?

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困扰着不少教师。我回忆上班刚几年,去听几位

名师讲课,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他们的课就是黑板加粉笔,同样上得

那么出彩。如今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时,领导来听课,或者上公开课,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去做课件,这样的动作似乎成了条件反射。

(二)教师是把精力放在课的本身还是放在课件制作。

我总是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抱怨“我们都一把年纪了,电脑都不太

会熟练操作,还要我们做课件,这不是难为人吗?”我也看到一些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在开公开课或者汇报课的前夕埋头苦干做课件, 他们的课件确实做得很精美,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会飞的小昆虫,那可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而她花在备课的时间要比做课件的时间少得多。所以我会想,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制作精良的课件呢?

其实不仅仅是上公开展示课,就算一个普通非电脑专业的教师,如果要做一个简单的课件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当然作为当代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是基本素质之一,可是这样制作课件会不会影响教师对课本身的研究呢?

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反思。

或许我们一线教师虽然熟于实践操作,但上班多年疏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我们对教学内容把握还不够,没有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我们为了应付,没让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出来。

(一)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含义。

通过翻阅一些著作和理论研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所谓信息技 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其中的核心词就是“有效”二字,所以整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用电脑,播放多媒体软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

有些教师对这样的认识还不深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自学或者集体学习的形式去学习相关理论。

(二)课堂上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评价体系能否多样化。

要让教师明白,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所以评

价标准和形式可以多样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评价除了可以通过他评之外,也可以让教师自评,评价自己的课件是否有助于教学的推进。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来了解他们通过视听的直观感受,是否学习的更要高效。

(三)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要掌握好尺度。

1. 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媒体做得再生动,课上的不好,这样的课不是好课,是对自己和学生的不负责。我们运用媒体是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吃透教学内容,精心备课,毕竟“技术是形,文化是神”。

2. 摆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视听刺激。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是不是真的可以带来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或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刺激反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所以教师切忌本末倒置,要脚踏实地,而不是以花哨取人。 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次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中运用发展前景很宽广,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起到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1. 祝智庭.【J】.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2. 刘儒德.【J】.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

3. 李克东.【J】. 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 刘向永.【J】.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教育技术通讯.2001.12

5. 何克抗.【J】.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05.2

6. 黄远振.【M】.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7. 吴洪健,倪男奇.【M】.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七: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内容提要】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这一引领社会前进的“先头兵”已悄然走进校园,并且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课堂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阅读教学的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方式,转变

【正文】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教媒体正悄然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不仅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教”与“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习过程优化,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呢?在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力量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去学习,并且学的一切往往记忆深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贴近文本”犹如身临其境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自然之道》一课时,我从校园宽带网上下载了几张“小海龟”的卡通动画图以及大海、沙滩的背景图片,制作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卡通图画:在海边一片金黄的沙滩上一个临时的动物法庭里,原告席上,几只小海龟一边掉泪

一边悲愤地向动物法官控诉人类对海龟家族犯下的弥天大罪以致带来的灭门之祸。而被告席上的“人”却一脸无辜,张着嘴巴,似乎想为自己辩解什么。这幅画面深深吸引了同学们。随后,画面中出现一行字:人类到底对海龟家族犯下什么罪呢?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我又给画面配上悲情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走进了故事的现场。亲临当时的情境,学生非常投入地阅读课文,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中去,自主探究,了解课文的内容。后来,我又让学生模拟画面上的情境进行对话。1、假如你就是法庭上的原告“小海龟”你会怎样起诉人类的罪行?2、假如你就是法庭上的被告“人”你又会怎样为自己辩解?3、假如你是法官,你又会怎样判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表演,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迸擦着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课文所告诉我们的:“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直观的动画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大家仿佛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之中。虽然整篇课文教学任务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兴犹未尽。

二、展示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网络教学引进课堂,实现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教学功效,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静止的插图立体清晰的展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记叙文。多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间身心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笔优美、流畅,都是难得的美文。例如《七月的天山》,教学本课时,我省去了繁琐的提问与分析,先让孩子们自由阅读,从作者优美的文笔中,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天山的美景。然后把从网上下载的系列天山风光图片,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展示给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与此契合,通过互补、印证,丰富了想象。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运用从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你最喜欢天

山的哪些景物,请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划出优美的词句,说说好在哪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通过电脑画面显示出不同的景物和相应的句段。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资料,使学生在阅读时对事物头脑的表象和屏幕图象融合在一起,会形成更丰富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孩子们也能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词句,如:“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也就在赏析中领悟其了内涵和意境。

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省去了很多费力的讲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识和审美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情景再现,突破难点。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常常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缺乏感性的理解,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画面,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动态画面:一只蝙蝠在暗夜中一边飞行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当遇到障碍物时,超声波反射回来被其耳朵接收,蝙蝠绕过障碍物飞走。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飞机夜航,雷达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时,无线电波反射回来,飞行员从荧光屏接收后改变飞行方向。这就将原本抽象的说明变成具体的画面,这一设计使本课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能轻松地掌握课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四、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拓展与延伸。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教材是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资源,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文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阅

读材料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语言,加强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又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找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网站,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在课后留下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学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后,我让学生网上收集我国环境被污染破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经过整理后写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自己治理黄河和保护环境的建设性意见,使学生再一次受到环保教育。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还制作成网页在班里交流,在学校的网站上,我们班还出了一期主题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电子板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愿意尝试,又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扩展了学习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的时代生活打下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性的阅读活动中去,并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开城《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黄震文、叶萍《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3、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八: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谢红娣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

有效性 积极性 主题 系统性

【正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都成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所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契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一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

(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于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信息技能已由过去的“会与不会,知与不知”演变到现在的“精与不精,知多知少”的差异。由于小学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程序语言教学体系、软件教学体系和信息需求体系。但小学、初中的教材中存在严重的重复,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网络应用。而这些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学过,而初中又开始学习这些内容,尽管学习的深度不一样了,但学生仍会出现厌学情绪。综观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以,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仍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

(三)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坛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四)教学目标定的过大。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操作层面,有了更丰富的承载,我们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大,要有理论高度、操作技术、道德教育,课堂的容量不断加大,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太多,常常出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虽定出,但大部分同学完成不了的现象。时间久了,一部分学生因长期不能完成任务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反感、抵触。

(五)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中,根本分辩不出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繁华的活动中,学生难提炼知识点,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无怪乎老师们在问,信息技术课到底在上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

(六)主题的选择是“破方求圆” 。

信息技术课堂中主题的选择不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是为了主题而选主题。例如有的教师信息技术课选择的主题不是国计民生就是全球环境保护的大主题。没有根据学习者的信息需求来选择主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无味,久而久之,对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对学习丧失信心。例如:电子表格教学中,所选择的主题是国民生产总值。长时间使用同一主题,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在主观上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七)缺少方法指导,仍以技术讲解为主。

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们仍以讲授法为主,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虽然有时它的短期效高,但这种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八)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在不断更新,一时间“自主”、“探究”、“分组”充斥课堂,不论教学内容的难易,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繁华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索学习困难重重,花费了时间却还没探索出结果,而教师却不作指导。教学中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九)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常使用课件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任务的操作步骤都搬上屏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件来完成任务,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果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懂,学不会。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使目标难以达成。这种缺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十)缺乏有效持续的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不讲究评价的,因为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常认为会了就会了,即使要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只有两种答案:是和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每位教师就应该思考:我们教谁?我们教什么?我们怎么教?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采取的方法策略。

(一)采取小组协作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条件)。

(1)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2)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优生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二)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开辟学习blog,利用网络论坛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对某些学科的专题性研究,可以在微

机课上完成,形成电子版本的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应根据信息时代需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有效性要适当“瘦身”

(1)目标不宜定的过大,应简明、切实可行,对准核心、落实到小的着力点才具有效益。例如:在photoshop图像合成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把选取工具、图层作为学习关键目标,而不能过多地增加文字、特效等教学内容,让目标人为复杂化。也不能将合作学习等持续多节课的目标作为重点。

(2)目标不宜定的过细,具有关键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有效益。

(3)课堂目标不宜过宽。有针对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例如:畅游网络一节课,主题为搜索祖国山河信息,就不要将爱国等大情感目标生硬扯进来,而在《图像的合成》中,将尊重版权、肖像权等作为情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五)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靠“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尊重学习规律,分步分段学,做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应该遵循:应用—> 探究—>触摸—> 感知,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规律。螺旋上升能够化解难度,让学习进程变得简约,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各种问题。螺旋上升的“向心力”是学生的需求。

(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搞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教学中,通过设立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让你的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不需要?(2)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选择的主题既要突出教师教学“重点”,又要兼顾学生学与思的“热点”。例如:在Acdsee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照片,相信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

(七)排除干扰,突出核心提高课堂效益。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针对我们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突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进行“针对性设计”,最终达到落实技术的目的。

(八)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道德灌输,这种以课程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赶”着学生走,课堂效率必然不会很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前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技术之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然而不管我们用什么教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1)从学习需求出发(2)以学生为本(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九)通过评价促进效益提升。

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进行评价要注意:(1)要评谁?(2)评什么?(3)评价的目的?(4)评价结果的应用等一些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将一如既往,用心的对待此问题的思考,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参考资料】:

[1] 李锋,王荣良.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发展的方法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2]林晓东.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反思:对可教学教育的启示[C].“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2002.

[3]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九: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阳东山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 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

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

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登译《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刘梅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篇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黄耀卿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 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公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可以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知道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只要付出总是有回报,看到学生获奖的高兴,也是我的成绩的认可,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学生正渴望老师用知识去浇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反恐特战队 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49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