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

2016-01-11 09:49: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4-9-24 10:22:14 阅读:141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习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本册第一单元是《时、分、秒》。学生在之前已经比较全面地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时针、分针,认识了整时、半时和几时几分,知道了1时=60分。在《时、分、秒》这个单元,教材安排了四个内容的教学:1、认识时间单位“秒”,分与秒的关系。2、体验时间的长短。3、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4、解决问题。

在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唤醒已知,体验时间的长短(体验“秒”)上。

空间一:交流你所知道的有关钟表的知识

钟表与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观察家里的钟表,上面都有什么?2、你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3、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运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课上学生交流了有关钟表的知识。关于三根指针的运动关系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表达得比较清楚,能说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大格。”

空间二:认识“秒”,感受“秒”

1、同学们都会系红领巾吗?想不想比比,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现场比赛,老师计时。最快的同学用了20( )。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时间单位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秒”。我马上肯定,当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出示主题图(跨年、红绿灯、跑步等)

2、“秒”很短,那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吗?(秒针、秒表)

3、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那同学们你知道1秒有多长吗?1秒我们都能做什么?

的运动数出1分钟。

5、趴在桌上,默数15秒,坐好。感受15秒的长短。让正好15秒起来的同学又数了一次,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这个空间里,我安排了两次观察“1分钟的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运动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1分=60秒,还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感知1秒的长短,为后面数15秒打下基础。 我今天讲了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减法的例4,这道题很值得研究,是非常具有生活化的一套题,一个情境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例四:一家人要买三样商品,分别是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问题是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两道问题看似一样,实际却在解决策略上有很大不同。

空间一:独立审题

通过前面的教学,我发现我班学生审题,特别是观察、分析统计表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每一节数学课我都坚持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今天的这道例题“图文结合、统计表和文字”结合的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观察,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不难说出本题情境、数学信息和问题。我接着引导,那他们要买这三样商品,现在需要到收银员这里交钱。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买过东西,也和收银员打过交道,你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是什么样的?王文君说“1分钱也不能漏。”我马上肯定的说,“对呀,收银员收钱是非常认真的,1分钱也不能少收。还有吗?”周梓宣说,“也不能多收钱”。

我说“更全面了,谁能综合她俩的发言说说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怎样收钱?”……我说“不少收也不多收,也就是收钱要准确,那我们就要精确计算。谁来列式?

空间二:独立列式、独立计算

558+225+166= 这个算式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说出这是一个连加题。3个数都比较大,为了计算准确,我们应该列竖式计算,你们自己会计算吗?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是采取了先算558+225,再用它们的和加上166,还有直接用3个数加在一起的,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我分别展示了。

空间三:思考第2个问题“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一样吗?

有的学生说一样,两个问题都是求这三样商品需要多少钱,所以一样。还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咸同学代表发言,说爸爸只需要带够钱就可以了,不需要带的一分不差。这个调皮的小男孩平时嘻嘻哈哈的,却一语说中了这道题的关键所在!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我继续引导,如果你是小红,你能快速地帮助爸爸知道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吗?有学生说可以用估算,因为估算更快、更简便。在估算时我又给学生设了一个小障碍,估算时我们把558估成550,225估成220,166估成160行吗?学生立马说不行,因为这样爸爸带的钱就不够了,我说是呀,钱多带一点,收银员会找给你,可是如果你没带够钱,人家就不会把东西卖给你了。你看估算时也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成功地解决了这两道问题之后,我又带着学生回顾与总结,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你会找出更适合的解决策略。那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有的学生说了买手机的问题,还有的学生说了买飞机票的问题……他们都根据例题的情境或选或编了一些数学问题,很好地巩固了例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估算(一)》例4反思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91

例4 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题。如同教参中说的那样,估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估算策略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旧教材,这也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内容。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先尝试估成整百数,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估算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空间一:独立“阅读与理解”

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寻找问题和需要的数学信息。

空间二:讨论“分析与解答”

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要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要先知道“六个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列式很简单,重点在如何解决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说可以列竖式计算。我肯定这是个办法,但是还有更快、更简便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参考一下15页这两个同学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谁能把他们的方法讲给大家听?我考虑这是一道应用题,通过列式解决更容易清晰地看出估算的过程。于是在和韩丽、计华商量后,我教给了学生估算的书写方法,教学生认识了约等于号。具体的过程如下:

221 + 239 ≈460(人)

(220) (240)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三: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学习与巩固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都是乘法的笔算,反思这两周的教学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怎样计算?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当时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以供大家交流,希望在交流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一、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有效组织教学

在教材的编排中,是第一次编排有关分数的内容,第一次正规的学习分数,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感知过分数。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并没有过多的去创设所谓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开门见山,从一句:“你们听说过分数吗?”导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三、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先利用看到法国国旗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

分。利用色块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利用验证1/8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猜想以后要验证,并让学生明白,虽然只分成了两份,但平均分后照样可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完善分数的意义,体现极限思想。

我想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的设计和安排,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注重完善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1/2时,从三个问题入手:(1)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2)所有空白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3)观察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由1/2表示,他们所表示的面积都一样大吗?通过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学习分率和找对应的量打下伏笔。从而不断地完善数学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想课堂是精致的,它的精致来源于数学本身,也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1/2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 ,并写上 。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2)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3)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4)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在初步设计教案时,我从“引出分数—认识1/2—加深1/2的理解—创造1/2—创造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大小”几个环节开始着手备课。应该说,整个教学环节虽然没有推陈出新的地方,但也符合了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再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具的实践操作,对上好这节课,我还是有些信心的。但真的整节课上下来,我觉自己还有许多没有把握好的地方,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从教以来,我一直定位在中段数学,不要说熟悉全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知识结构的框架,平时都不会想到去看看其它段的数学教材会有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我的想法很简单,“教哪个年段,把这个年段的教材吃透些就行了”。至少认为教师了解前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对本学段教师的教学影响不是很大。在这种错误的简单思想下,我的几节实践公开课都是在这种无“承前”,无“启后”的情况下完成的教案。以前也觉每次的课总有些没有淋漓尽致的地方,总有些不舒服的地方,现在想来,应该就是自己没有好好去研究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前因后果”。只顾着如何将这节课的内容上好,如何将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如何让这节课有“亮点”,而没有好好考虑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已经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后的学习又和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有何种联系等等。所以,熟悉和深入理解全套教材知识点的编排,我想将是我立即需要去做的。 第二点思考的是:课堂,是预设还是生成?当课堂上遇到突如其来的生成我该如何取舍,放弃预设,用生成重组课堂?还是放弃生成,回归教案的预设?课堂,是预设还是生成?值得我思考。如:当课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我先出示了师徒四人分西瓜的情境图,猪八戒要吃最大的1/9,给孙悟空吃最小的1/2,对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对,我问:“为什么?”学生都举起了手,(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居然都知道。)我的预设是:在学生疑惑不解时,马上连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如何比大小。但是,我放弃了生成,回归教案的预设,这样就显得很别扭,不流畅。课后我马上觉得很后悔:我觉得,应该紧随孩子的脚步去继续学习,应该去冒一下险。让他们说明原因,然后再去验证,这样就比较顺畅,看来我的胆子太小了。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我想: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但课堂不需要一味追随预设。能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考验一位教师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位教师终生要苦苦追寻的。

第二课时

几 分 之 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认识几分之几》原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后被选为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其实是已学知识的延续,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第7――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巩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巩固所学和有关分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教具准备:4个完全相同的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三角形的几分之几?两份是这个三角形的几分之几?3份呢?

2、说出2/3的各部分名称。

3、把一米长的彩线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两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二、基本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二第7题。

2、课本练习二十二第8题。

3、课本练习二十二第10题。

4、有相同的两杯牛奶,丽丽喝了其中一杯的1/3,军军喝了另一杯的1/4,他们俩谁喝的牛奶多?

5、课本练习二十二第9题。(完成后可讨论:1个圆的3/4与3个圆的1/4谁大谁小,为什么?)

6、课本练习二十二第1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几分之一开始,复习了分数的相关知识。课上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得相当出色,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更敏捷。

教学反思: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闯关的练习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经有点分散的学生又吸引到了某一焦点上,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绷紧了。在练习中加强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采用梯度式的层面让有能力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四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五: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1)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这学期共22人,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二单元

1.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增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三单元

1.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四单元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与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五单元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六单元

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八单元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第九单元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产意识。

3.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第十单元。通过总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

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六: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七: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

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xiaoxue.xuekeedu.com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学概

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

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

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2.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

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突破,接受起来不算容易,为了能使他们更容易

的接受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姿熟悉的情

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

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

识。

3.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拿出4瓶没有开过的矿泉水,让同学们说说把它分给2个人的时候一人几瓶?当有

2瓶和1瓶时又是怎么分给两个人?(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2 .为了公平起见,我要求平均分。(强调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3 .揭示课题,当一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后,每人得到半瓶,那半瓶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

表示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思考后会有可能得出:

1、两瓶

2、一瓶

3、半瓶„„.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生活中实实在在

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也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体验

1、认识1/2

①组织学生借助感知认识1/2

出示两个半瓶矿泉水的图片.

把一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半,每一半瓶就是整瓶矿泉水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写作:1/2.

让学生用一个圆表示二分之一。板书一个圆的1/2(用途色部分区分来表示

学生认真观察看分矿泉水的情境,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学生读二分之一

通过自己动手分一瓶矿泉水,使学生直观的知道一个人喝掉一半的矿泉水后,剩下的一半

就是整瓶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

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板书:1/2

②指导学生读1/2

A、教师范写二分之一

在写二分之一时,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横线下写数字2,最后在横线上写数字1,

这个分数就读作:二分之一。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

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所以这

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B、组织学生写1/2

C、组织学生读1/2

2、教师再提问,如果我要把一瓶水平均分给四个人又该怎么办?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出四分之一的水,并写和读出1/4。

3、动手操作。

自己拿出不同的纸张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你拿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或1/4?哪部分是这个

图形的 1/2或1/4?)

4、让学生发现分数: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分数?或者,你们利用你们自己手上的

纸张折处你们自己想要的分数并写出来。

(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 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

几分之一

学生看教师书1/2。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学生有可能回答:

直接把一瓶水平均分成四份„„

学生有可能得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

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

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

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

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

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

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 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 1

写作: — 写作: — 2 4 教学反思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

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

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

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矿泉水”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

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

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

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内容,

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内容围绕分数的意义进行开展。

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意

义。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

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五、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

有能物尽其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九: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王茂福 教学时间;2012年12月2日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2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 2 份或 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 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

把 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 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 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 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 1、2、3……把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 、1/10、7/10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3 ·········分子

—— ········· 分数线

4 ········· 分母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三、巩固练习。

1、P92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学的是分子是几的分数.

3、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4、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教学反思:

有效利用学生以有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个几分之几的图形,并在比较上认识同分母分子大分数大的比较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及提升自身学习方法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篇十: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单元的开篇课,。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奠定基础。

本课的设计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数学的过程。

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词,当学生获得二分之一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让学生动手操作: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因势利导:你能用这样的分法或其它方法得到你想要认识的其它分数吗?学生通过画、折、议、比一连的实践操作活动,认其了一些简单的分数,体会到了分数的意义,初步获得了认识分数的方法。应验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为学生主动去尝试、操作、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突破教材固有的认知顺序

这节课从平均分——得出分数——折图形——画阴影——折其它分数——写法——意义——生活举例——到说说表示的意思结束,教学内容的安排并没有按照传统教材上固有的顺序进行。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折、画图形,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1、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趣味性要求比较高,这样才能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本课在这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复习和新授部分创设的不够。

2、语言还需精炼、简洁,有时候害怕学生理解不够清楚。教学过程中不放心,重复的语言会让学生抓不住一节课中老师的重点语句。因此,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地修饰,雕琢语言,让科学、简洁、精炼的语言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上课节奏有点慢,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情绪平淡无奇,难免会让一节课的速度变慢,但学生的接受毕竟要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平淡的节奏会让学生的学习觉得累。因此,以后教学中要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感,让学生在更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下掌握数学知识。

一节课中有得有失,想要在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提高,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51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