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

2016-01-11 10:17:1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一: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一: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

石冬梅

2014年6月16

一、 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刘红老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 案例

实践活动一:

1、 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 个小朋友

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 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

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 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

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 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的分类。

教具学具:

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 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

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 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 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师:怎么把分类的结果表现出来呢?

生:边摆边记着数字。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并且怎么把分类的结果表现出来,这就是我 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与整理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 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 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 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感知体验分类。

1. 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

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一个摆放不整齐的书架。

第二小组代表:摆放整齐的书架。

第三小组代表:整齐的书架是分类过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 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

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一下,

2.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小组分类并进行分任务记录分类的结果,先 按形状分。

师:每组分3—4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 引导分类与整理。)

生1:我们组是这样摆的,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生2:我们组边数边画记录结果的。

生3:我们组用文字和数字结合。

[教师让各小组展示分类与整理情况后,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总结出 分类与整理的方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教师出示自己记录的结果。

介绍: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问题: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黄色的最多。

生2:红色的最少。

生3:从记录的结果中看出来的

师:还可以怎样分?。(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把本组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 次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结果]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评价肯定和补充。]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画着不同水果的、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学生分类。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1:可以按卡片的形状分类

生2:我们按图片上的水果分类。

1. 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在教材上涂一涂、填一填。

2. 按卡片的形状分一分,在教材上涂一涂、填一填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 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29页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集体订正。)

3.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能干,你们能不 能把自己的书包也整理一下呢?

(学生按自己的标准整理书包,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 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 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课后能运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 生1: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生2: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3: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点评: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 式学习数学,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

第30页练习七

案例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半学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

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白塔区实验小学 王雁艳

《分类》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分类》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逛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购物吧! 生:(非常开心地)耶!

课件一:(动画)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商品整齐的放在柜台上,同学们愉快的在超市里购物。

师: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啊?

生1:超市的商品真多呀。

生2:超市的商品摆放的很整齐。

师:超市的商品是怎么样摆放的呢?

生3: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

师: 你们说得真好。

师:同学们,像你们说的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呀,我们叫做分类,板书:分类。

二、小组活动,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类吗?

生:(大声地)能!

师:把学具袋的东西倒出来,把这些分分类。比一比,看谁找得准。(学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有几个小组了,可每个小组缺个组长,请每个组赶紧选出一个最爱发言、声音响亮的同学当组长。(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长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有些什么?

师:你们小组的名字想好了吗?

生:我们组的东西有各种图形,就叫图形类吧。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这些东西还能再分类吗?(动手操作)

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各小组分类的情况。请各小组的小组长给大家介绍你们组是怎么分

的,其他小朋友可以说说你们的看法。

第二组:我们组分的是数字卡片。

第三组:我们把单根的、成捆小棒放在一起,分的是小棒。

生:老师,我们第一组还可以把这些图形按是否是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是一类、三角形、圆形是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三、活动,巩固分类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按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按平面图形分成三角形形圆形都是把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分得比较细,现在看你们每个桌上都有一把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铅笔再分一分。

a.请同桌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 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是把花色放在一起,红色放在一起 „„(即按颜色分)

生2:我们是把有橡皮头放在一起,没橡皮头放在一起。(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生3:我们是把用过的放在一起,没用过放在一起。(按有没有使用过分)

生4:我们是把笔杆是圆柱形放在一起,六边形的放在一起。(按笔杆的形状分)„„

四、举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生1:有,妈妈把我衣柜的衣服按不同季节分类存放,方便我找衣服。

生2:我把书、本子分类整理,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它。 生3:水果店的老板把水果分类便于做生意。

生4:„„

师:看来,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五、课堂作业设计

师: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完成练习6中的1~6题吗?

生:能。(略)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实践作业

1、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2、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类。

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景,初步感受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

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思想。因此,我在《分类》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获得发展,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活动,通过操作、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理解分类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四: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

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

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

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五: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表达图意,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小旗图。

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7面。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上边有3面小旗,中间有1面小旗,下边有3面小旗,合起来一共是7面小旗。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学习连加

师:小朋友,放了秋假,你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

师:明明也很爱劳动,在家经常帮妈妈喂小鸡。

出示课件1:动画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明明在家里喂鸡,开始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

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问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小鸡?

师:怎样列式?

生:(口头)5+2。 演示又跑来1只小鸡。

师: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板书)5+2+1=8。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先用原来的5只小鸡,加上第一次来的2只小鸡,共有 7只小鸡。再用7只小鸡加上第二次又来的1只小鸡,总共8只小鸡。

师:谁会读这道算式?

生:(齐读)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

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最后算出结果。

2.学习连减

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些小鸡吃饱了没有?

出示课件2:动画演示8只小鸡在吃米,先走了2只小鸡,又走了2只小鸡。 生:原来有8只小鸡在吃米。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

生:还剩下了4只小鸡。

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2-2=4(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明明一共喂了8只小鸡,有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还剩6只小鸡;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 师:你们会读吗?

生:(齐读)8减去2再减去2等于4。

师:该怎样算?

生:先用明明一共喂的8只小鸡,减去第一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6只小鸡;再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第二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

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板书:连减)

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

3.练习

(1)“做一做“右边的题。(强调虚线框和斜线表示的含义)

(2)练习十一第5题。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图画,引导看图。

小组讨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三)巩固发展,深化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3、6题。

选两道典型算式,指名说出其运算步骤。

(四)归纳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本领?

(五)应用拓展,课外延伸:(略)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好的方面:

1、充分利用直观图,发挥主题图的作用。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逐一出示小鸡寻觅食物的生动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画面的过程,并结合画面内容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直观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如在巩固作用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一步加深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六: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左右》片断教学教案

《左右》片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3~4页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比如,在教材中安排了最常见的发言举右手、摆放物品等一些活动,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漠、容易混淆,所以就要从学生的左右手开始,让学生明白一般的人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进而了解并熟悉左右这两个位置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领会和描述“左右”这种位置关系,体会左右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倾听与交流、质疑与评价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法:激趣法、游戏法、合作交流。

教、学具: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教学过程:

一、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认识好多的汉字了,今天,老师考考你们,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板书:左右)认识的同学请高高地举起小手吧!真棒,有这么多的小朋友都认识,我们一起读一读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的有关知识。

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刚才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教师转述:噢,你举的是右手,你举的是左手。)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

师: 现在,我们一起举起左手,放下;一起举起右手,放下。

2、师:我们的两只手作用可大了!谁能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什么事情?

生1:右手会写字,会拿筷子。(教师转述:噢,右手会写字,会拿筷子。) 生2:右手会画画,还会做很多很多事情。(教师转述:对了,右手会画画,还会做很多很多事情。

师:左手常做什么事呢?

生:写字时左手会摁着薄子,吃饭时左手拿碗。(教师转述:你说得真好, 写字时左手会摁着薄子,吃饭时左手拿碗。)

3、师:左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上,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你来说

生:有左眼,右眼(教师转述:对有左眼,右眼)

生:有左脚、右脚(教师转述:嗯, 还有左脚,右脚)

生:左耳朵、右耳朵(教师转述:左耳朵、右耳朵)

生:左肩、右肩(教师转述:还有左肩、右肩)

师:大家动手摸摸自已身上的左和右吧!

4、师:小朋友们真棒,很快就能分清自己身体的左右了,现在大家伸出手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小脑袋最灵活。准备好了吗?开始: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动一动,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动一动,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摸摸右大腿,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摸摸左大腿,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摸摸左耳朵,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摸摸右耳朵。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右

1、师: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你们喜欢班上的同学吗?谁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生1:我的左边是小明,右边是小红(教师转述:没错,你的左边是小明,右边是小红)

生2:我的右边是小刚,左边是小强。(教师转述:你的右边是小刚,左边是小强。) 生3:我的左边是小丽,右边是小琴。(教师转述:说得真好,你的左边是小丽,右边是小琴)

2、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老师也要说说我的好朋友坐在哪里,你

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第一排从左数第三个同学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教师转述:对了,是小明) 第三排从右数第五个同学是我的好朋友,他是谁——(教师转述:是小花,你说得真准!)

第二排最右边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教师转述:答对了,是小强)

3、 师:刚才的游戏好玩吗?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口令,同桌合作一起来整理整理自己的文具。

请在桌上放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师:整理好后和老师的比一比,一样吗?不一样的同学请重新整理好。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师:从右数,第2 个是什么?(教师转述:对了,是铅笔盒)

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教师转述:嗯,是第2个)

师: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教师转述:咦,橡皮怎么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

生:因为反了。(教师转述:什么东西反了?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生: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教师转述:噢,原来是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说得真好,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

三、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配合得真好,现在请全班同学起立,同桌之间面对面,

大家都伸出右手握手祝贺一下。好,握着的手别松开,你们确定你们伸的都是右手吗?都是啊?那为什么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说?

生1:因为我们两个同学面对面,所以右手看起来不一样。(教师转述:噢,你是说你们两个同学面对面,所以右手看起来不一样。)

生2:对面的同学和我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左右会相反。(教师转述:对面的同学和你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左右会相反。)

生3:对面的同学转过身去,两个人朝的方向相同了,右手就在同一边了。(教师转述:你说对面的同学转过身去,两个人朝的方向相同了,右手就在同一边了。你真了

不起,发现了这个大秘密。)

师:现在我们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请同桌中的一个同学向后转,这时两个同学朝的方向都相同了,再看看两个人的右手在同一边了吗?(教师转述:嗯,现在大家的方向相同,左右一样;刚才两人面对面站着,所以右边相反了。)

板书:左右具有相对性。

四、左右的应用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左右的知识。人们为了维持秩序,设定了一些规则,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等等(课件出示图片)。大家都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有秩序了。

老师出示小朋友上下楼梯的图片。

师:图上的小朋友上下楼梯有没有都靠右行走呢?

生1:下楼梯的同学没有靠右行走。(教师转述:你认为下楼梯的同学没有靠右行走是吗?)

生2:有靠右行走。(教师转述:噢,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他们都有靠右行。)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是走在同一边呢?看来不少同学有这个疑问,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吧!

学生反馈:

生:因为上楼梯和下楼梯的人面对面,右边正好相反。(教师转述:你说得真好,上楼梯和下楼梯的人面对面,右边正好相反,所以他们不是走在同一边。这样,上下楼梯就不会撞在一起了)

师:我们以后都要做个遵守纪律的孩子,靠右行走,这样可以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你,刚才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生1:我会认左手、右手了。(教师转述:很好,你会认左手、右手了。)

生2:我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教师转述:噢,你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

生3:我明白了两个人面对面,左右会相反。(教师转述:你明白了两个人面对面,左右会相反。你学得真认真!)

生4:我知道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在马路上也要靠右行走。(教师转述:对了,上

下楼梯要靠右行,在马路上也要靠右行走。)

师:我们今后要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

板书设计:

左右

左右具有相对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七: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走楼梯”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的相对性、记住左右,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八: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

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为例子, 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争论起来就更有兴趣。

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

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在上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不能比出两个队的排球水平呢”让学生去去发现,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

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王营小学 陈晓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买文具”教学片断与评析

“买文具”课堂实录片段与评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片段一: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都给大家送来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拆开看看吧。

生:是钱。(学生笑咪咪地齐声说。)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对于人民币大家知道多少?

生:(争先恐后)我知道20元、100元、50元„„

师:大家认识的钱真多,刚刚大家讲的都是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除了元,你还知道哪些单位更小的人民币?

生:角、分。

师:请小朋友看看课桌上的钱是什么单位的?

生:元、角。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这些钱上有写着“元”字和“角”字。

师:小朋友看得可细心,猜猜这节课我们干什么?

生1:认识人民币。

生2:买东西。

师:对,这节课我们不但要认识人民币,还要学会用人民币“买文具”。(板书:买文具)。„„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这节课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民币引入,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

片段二::“购文具”游戏前师生间的交流。

师:小朋友平常都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去购物的,谁知道去购物时应注意什么? 生1:要选好商品。

生2:人多要排队,守纪律。

师:真是个文明的小公民。

生3:看看商品的价钱,问老板可不可以少一点钱。(听课的老师都忍禁不住笑

起来。)

师:哎,你还会讲价。

生4:购物时要付足钱,找回的钱多了要退还。

生5:还要看清楚商品是否过期,过了期我爸爸说是可以投诉的。(这时听课的教师都哈哈大笑起来。)

„„

在实践购物游戏时采访已购好文具的“小顾客”。

师:请问这位小顾客,你买了什么?

生1:我买了一本书,一支铅笔。

师:共付了多少钱,还有钱剩吗?

生1:(补充)共付了2元1角,还剩3角钱。

生2:我买了一块橡皮擦,和一个练习本,共花了5角钱,还剩1元6角。 „„

师:请问小顾客,剩下的钱想干什么?

生1:存放在小猪钱罐里。

生2:买其它的学习用品。

生3:我把节约的零钱捐给希望工程,帮助失学的小朋友。

生4:上次我们班的XXX同学捐了好多钱给希望工程,我也想把零钱存起来,

帮助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

评析:教师创设了贴近现实的“买文具”的生活情景,令学生倍感亲切,易学。这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契机,展现新课程学生观这一理念。游戏前后师生间的互动给数学课带来了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令学生体会了人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里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还渗透了社会公德、节约、爱心等思想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能力,陶冶了情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篇十: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都格小学 兰冬梅 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 个桃了。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

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 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

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 „„

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

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 12-9=3

„„

19-9=10

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

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金合欢小朋友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你们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样啊!

学生每道题都检查,发现都是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比个位上的数多1吗?

学生交流。

师:金合欢小朋友真棒,她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我们就把这个规律叫金合欢发现好吗?

生:好。

学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金合欢,齐说“金合欢发现”。

由衷地说出“金合欢你真棒!”

师:在计算十几减9时,我们可以用金合欢发现来算,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反思]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东西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在练习中创设鲸大哥出题考考你的情境,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在本课找规律一环节中,将小朋友发现的规律命名为“金合欢发现”,不仅使学生觉得数学的亲切,学生一下就能掌握十几减9中差与被减数的关系,提高口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习13-8时,除了出现跟-9同样的想法外,有一位小朋友竟说出“因为13-9=4,13-8就等于5”,我就顺水推舟问“你怎么知道13-8的得数比13-9的得数多呢?”,学生的回答令人佩服“因为我发现拿掉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一年级小朋友能发现这个规律,真是难能可贵,当然这是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的结论,但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回答。

3、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新教材一改过去单一的“想加算减”方法,列出好多种算法。教学十几减9前,我还以为学生不可能把书上所列举的算法都发现,结果上课时出乎我的意料,非但这些算法学生都能想到,学生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如两个两个数的,而且就先算10-9=1,再1=3=4这种算法,学生还能说出两种意思来。一种是在10个中间去掉9个,还剩1个,再跟3个合起来,就是还剩4个。另一种是要拿9个桃,先拿走10个,再还给他一个,跟3个合起来,就剩4个桃。虽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后者是从珠算减9“退1还1”中变化得来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算法,本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指出哪种算法更好,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教学片断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片断 小学数学教学片断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片断分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57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