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

2016-01-11 10:50: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一:2014东城语文一模(附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一:2014东城语文一模(附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

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

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 xìng)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 xī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别出心裁 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 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 ① ”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 ② ”,“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 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日:“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

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

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成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敞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

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

B.自非怀经抱质 ..

C.则摈落私门 .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务:致力 质:质疑 则:却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④一③题。(11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 。(2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自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

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 ,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 ”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

“ ”。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 ,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

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

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

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

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

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

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绘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

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色的认.......

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设臵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二:从陕西澄城尧头古窑看陶瓷文化 刘奇伟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等古国的伟大发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陶瓷同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中国的国名在英文中同陶瓷也是一种拼法。自古以来,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还是陶瓷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尧头窑地位与关中悠久的陶瓷历史陕西尧头窑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北方传统民间窑场在国务院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12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 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安徽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广东佛山石湾陶塑技艺,海南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江西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铜川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浙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河北磁州窑烧制技艺,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陕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由此可见澄城尧头陶瓷作为民间陶瓷的代表以被国家认可。尧头地处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据明朝澄城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由于古圣人尧与“窑”读音相同,久而久之便用“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替代了原先的“窑”,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是陶瓷最早的发原地之一,制陶技艺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距今5--6千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区,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尧头古镇正是坐落在这些文化遗址的中心。距半坡,庙底沟遗址不足百里,(这样说并不是想正明尧头陶瓷是这些古陶的延续,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发掘,仅仅想说明尧头这

快土地上有着久远的制陶历史)。半坡文化遗址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平均海拔约500米,。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考古发现半坡有我国最早的陶窑、陶器,陶文和制陶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含盖澄城县、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其间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中国大一统。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

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我国科学家最近借助现代仪器中子活化(INAA)?方法,从寻找制造兵马俑原料的土层入手,通过主要反映原料产地特征的微量元素的分析来找寻其原料产地。科学家们3年多的努力,终于将兵马俑的“产地”锁定在秦始皇陵附近,终于证实了秦兵马俑是就地取土烧制而成的,其制作窑址应在秦始皇陵附近10公里范围内或10公里左右的地方。此时的关中平原一直是制陶技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二,北方馒头窑的和长江中下游龙窑的发展与瓷产生由某些岩石风化而来的黏土被制成陶坯后,在700—1000℃的温度烧烤下,其内含的石英、云母、长石等黏土矿物就会起化学变化,失去结晶水,晶形发生转变,出现固相反应及产生共熔玻璃相。玻璃相会把其他矿物成分黏结团聚起来,组成一种新物质,这就是陶。玻璃相的产生多少和陶的结构、陶土的成分有关,而且还与烧成温度的高低有关,由此可见高温烧烤是制陶的先决条件。窑的进化大约有以下几类;1,原始烧陶方法大多经历了平地露天堆烧、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及穴窑烧陶的逐步演进。烧陶从无窑到有窑的进步,不仅使烧陶温度从700—900℃提高到950—1100℃,逐使陶器的质量有所提高,2,在新石器时代的穴窑的基础上,商周时代出现了圆窑或方窑。它们也属于升焰窑,只是窑室高出地面,建得也较高大些,呈圆或方形。窑墙上部有了弧度,逐渐向内收缩,后来这些窑的后墙开设了排烟孔,具有了向馒头窑或龙窑过渡条件。这种窑已能初步控制进窑的空气量,使烧成温度提高到1100℃左右。大约秦初北方的升焰圆窑已发展为馒头窑。这种窑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窑顶封闭,在近窑底的后墙上开排烟孔。后墙中砌烟道,排烟孔与竖烟道相通。烧窑时,火焰从火膛先喷窑顶,后倒向窑底,烟气经排烟孔,竖烟道排出窑外,故是半倒焰窑。从外形看,此窑像头,故名馒头窑。这种窑经不断改进,一直延续使用到以后各朝代。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

来控制进窑的空气量,烧成温度可达1200—1300℃。由于抽力不大,故升温慢,降温也慢,烧成时间长,这一优缺点也造就了北方瓷器的某些特点。3,龙窑和阶级窑龙窑遗址。之所以称龙窑,是因为龙窑依山坡倾斜建造,像一条火龙。窑的低端为火膛,最高一端为排烟口,窑背或窑身两侧,每隔一米,开一对投柴口,自下而上逐排焙烧,其火焰流向与窑身相平行,属平焰式。龙窑依靠斜坡的大小来控制抽力、温度和气氛。这种窑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能维系还原气氛。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适合于焙烧坯胎较薄,高温黏度小的石灰釉瓷。龙窑成为古代青瓷的摇篮,也是近代隧道窑的前身。到了南宋,由于人们使用了石灰碱釉,坯釉的高温黏度增加了,快烧快冷的龙窑不太适合,瓷工们把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在福建德化创造了阶级窑。这种窑简而言之是一种分室的龙窑。就一室而言,它是馒头窑;就全窑而言,它又是一坡度较大的龙窑。4,为适应南宋以后瓷釉改用石灰碱釉,景德镇的瓷工综合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蛋形窑。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对这种窑作过描述,由于它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的前身可能是葫芦形窑。葫芦形窑有前后两室,前室高,后室低,有一独立的烟囱。发展到明末清初,葫芦形窑的后室取消了,就变成有较大窑室的蛋形窑。这种窑砌有护墙,护墙与窑墙之间有填以砂土的隔热层,以缓冲薄壁窑墙和窑顶胀缩而引起的开裂。蛋形窑还有一个又高又大的薄壁烟囱,能使窑的抽力增大,烧成时间缩短以及热耗量低。明清时期许多色瓷、彩瓷都是在这种蛋形窑中烧成的。5,当你进入陶瓷的生产区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长长的,酷似隧道的烧陶窑炉。这就是通行于近代陶瓷企业的隧道窑。当一个接一个装满陶瓷生坯的窑车从窑的一端被推进去时,另一端就有一辆满载烧好陶瓷的窑车被挤进来。能连续生产的隧道窑比过去任何一种只能间歇式生产的窑都显得进步了。其实,这种现代化的隧道窑直接渊源于龙窑。它们不仅在窑形上相像,而且加热方式上也较接近。龙窑是由窑头逐渐向中间和尾部烧去,在这过程中,当一部分制品在低温预热的同时,一部分正在高温烧成,还有另一部分在冷却。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热能,而且还缩短了烧窑时间。隧道窑则是用机械化的窑车一次把制品送到预热带、烧成带及冷却带,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隧道窑不仅减轻了烧窑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改烧木柴或煤之为油或燃气,这也是重要的进步。那些保留下来

的蛋形窑、龙窑、阶级窑及馒头窑、现在已作为历史的见证,让后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尧头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陶器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人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三:2014东城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 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ìng)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ī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 别出心裁 C. 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

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②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 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⑤③②①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___,____,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___,____‛。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

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 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 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 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 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胚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铁凝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四:2014。4月东城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东城区一模语文试卷

2014.4.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ìng)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īng) ...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 别出心裁 C. 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一般用于谦

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

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

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

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

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

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②①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 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⑤③②①④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___,____,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___,____”。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 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 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 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 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胚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铁凝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

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

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好像是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的,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设置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遍的草。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五:从陕西澄城尧头古窑看陶瓷文化 刘奇伟

从陕西澄城尧头古窑看陶瓷文化 刘奇伟.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

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

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从陕西澄城尧头古窑看陶瓷文

化 刘奇伟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等古国的伟大发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陶

瓷同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中国的国名在英文中同陶瓷也是一种拼法。自古以

来,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还是陶瓷文化,

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尧头窑地位与关中悠久的陶瓷历史

陕西尧头窑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北方传统民间窑场在国务院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12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 江苏宜兴紫砂

陶制作技艺,安徽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广东佛山石湾陶塑技艺,海南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

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维

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江西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铜川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浙江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河北磁州窑烧制技艺,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陕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由此可见澄城尧头陶瓷作为民间陶瓷的代表以被国家认可。尧头地处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

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

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据明朝澄城县志

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

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

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

得名,由于古圣人尧与“窑”读音相同,久而久之便用“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替代了原先的

“窑”,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是陶瓷最早的发原地之一,制陶技艺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

前2500年,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

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

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

种专门技术。距今5--6千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

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区,彩陶

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尧头古镇正是坐落在这些文化遗址的中心。距半坡,庙底沟遗址不足

百里,(这样说并不是想正明尧头陶瓷是这些古陶的延续,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发掘,仅

仅想说明尧头这快土地上有着久远的制陶历史)。半坡文化遗址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

号称"八百里秦川",平均海拔约500米,。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

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

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

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

塞之国”。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

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

代表半坡文化。考古发现半坡有我国最早的陶窑、陶器,陶文和制陶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

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

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含盖澄城县、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

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

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

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

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

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

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夏传至

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

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

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

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其间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原始瓷器蓬勃

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

文字铭记。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中国大一统。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

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

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

平,数量巨大,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

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

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

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

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我国科学家最近借助

现代仪器中子活化(INAA)?方法,从寻找制造兵马俑原料的土层入手,通过主要反映原

料产地特征的微量元素的分析来找寻其原料产地。科学家们3年多的努力,终于将兵马俑的

“产地”锁定在秦始皇陵附近,终于证实了秦兵马俑是就地取土烧制而成的,其制作窑址应

在秦始皇陵附近10公里范围内或10公里左右的地方。此时的关中平原一直是制陶技术最

为发达的地区。

二,北方馒头窑的和长江中下游龙窑的发展与瓷产生

由某些岩石风化而来的黏土被制成陶坯后,在700—1000℃的温度烧烤下,其内含的石英、

云母、长石等黏土矿物就会起化学变化,失去结晶水,晶形发生转变,出现固相反应及产生

共熔玻璃相。玻璃相会把其他矿物成分黏结团聚起来,组成一种新物质,这就是陶。玻璃相

的产生多少和陶的结构、陶土的成分有关,而且还与烧成温度的高低有关,由此可见高温烧

烤是制陶的先决条件。窑的进化大约有以下几类;1,原始烧陶方法大多经历了平地露天堆烧、

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及穴窑烧陶的逐步演进。烧陶从无窑到有窑的进步,不仅使烧陶温度从

700—900℃提高到950—1100℃,逐使陶器的质量有所提高,2,在新石器时代的穴窑的基础

上,商周时代出现了圆窑或方窑。它们也属于升焰窑,只是窑室高出地面,建得也较高大些,

呈圆或方形。窑墙上部有了弧度,逐渐向内收缩,后来这些窑的后墙开设了排烟孔,具有了

向馒头窑或龙窑过渡条件。这种窑已能初步控制进窑的空气量,使烧成温度提高到1100℃左

右。大约秦初北方的升焰圆窑已发展为馒头窑。这种窑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窑顶封闭,在

近窑底的后墙上开排烟孔。后墙中砌烟道,排烟孔与竖烟道相通。烧窑时,火焰从火膛先喷

窑顶,后倒向窑底,烟气经排烟孔,竖烟道排出窑外,故是半倒焰窑。从外形看,此窑像头,

故名馒头窑。这种窑经不断改进,一直延续使用到以后各朝代。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产生的

抽力来控制进窑的空气量,烧成温度可达1200—1300℃。由于抽力不大,故升温慢,降温也

慢,烧成时间长,这一优缺点也造就了北方瓷器的某些特点。3,龙窑和阶级窑龙窑遗址。之

所以称龙窑,是因为龙窑依山坡倾斜建造,像一条火龙。窑的低端为火膛,最高一端为排烟

口,窑背或窑身两侧,每隔一米,开一对投柴口,自下而上逐排焙烧,其火焰流向与窑身相

平行,属平焰式。龙窑依靠斜坡的大小来控制抽力、温度和气氛。这种窑烧成温度可达1300℃

左右,能维系还原气氛。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适合于焙烧坯胎较薄,高温黏度

小的石灰釉瓷。龙窑成为古代青瓷的摇篮,也是近代隧道窑的前身。到了南宋,由于人们使

用了石灰碱釉,坯釉的高温黏度增加了,快烧快冷的龙窑不太适合,瓷工们把龙窑和馒头窑

的优点结合起来,在福建德化创造了阶级窑。这种窑简而言之是一种分室的龙窑。就一室而

言,它是馒头窑;就全窑而言,它又是一坡度较大的龙窑。4,为适应南宋以后瓷釉改用石灰

碱釉,景德镇的瓷工综合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蛋形窑。明代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曾对这种窑作过描述,由于它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故名蛋形窑。蛋形

窑的前身可能是葫芦形窑。葫芦形窑有前后两室,前室高,后室低,有一独立的烟囱。发展

到明末清初,葫芦形窑的后室取消了,就变成有较大窑室的蛋形窑。这种窑砌有护墙,护墙

与窑墙之间有填以砂土的隔热层,以缓冲薄壁窑墙和窑顶胀缩而引起的开裂。蛋形窑还有一

个又高又大的薄壁烟囱,能使窑的抽力增大,烧成时间缩短以及热耗量低。明清时期许多色

瓷、彩瓷都是在这种蛋形窑中烧成的。5,当你进入陶瓷的生产区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

长长的,酷似隧道的烧陶窑炉。这就是通行于近代陶瓷企业的隧道窑。当一个接一个装满陶

瓷生坯的窑车从窑的一端被推进去时,另一端就有一辆满载烧好陶瓷的窑车被挤进来。能连

续生产的隧道窑比过去任何一种只能间歇式生产的窑都显得进步了。其实,这种现代化的隧

道窑直接渊源于龙窑。它们不仅在窑形上相像,而且加热方式上也较接近。龙窑是由窑头逐

渐向中间和尾部烧去,在这过程中,当一部分制品在低温预热的同时,一部分正在高温烧成,

还有另一部分在冷却。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热能,而且还缩短了烧窑时间。隧道窑则是用机械

化的窑车一次把制品送到预热带、烧成带及冷却带,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隧道窑不仅减轻了

烧窑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改烧木柴或煤之为油或燃气,这也是重要的进步。那些保留下

来的蛋形窑、龙窑、阶级窑及馒头窑、现在已作为历史的见证,让后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创造。尧头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

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

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在窑熟后,

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

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

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

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烧造技艺有所

发展,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

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

开始出现“瓷”字。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

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

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

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

纹四系青瓷罐》。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

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

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

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从战国到西汉,是

从原始陶器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

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

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

大批人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

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

相媲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

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

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

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

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瓯窑,在温州一带。还有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

江苏宜兴窑等等。相对而言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我国北方生

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关中,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但却出现了一种

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白瓷。白瓷最早产生于北方,特别是河北和河南两

地,南方的白瓷要比北方晚近300年。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中,有1971年安阳洪河屯村北齐

(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和加彩瓷。白

瓷的产生,掀开了制瓷史上崭新的一页,为日后中国瓷器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隋代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

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三,技术的成熟与陶瓷业的繁荣

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 ——907年)建立,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唐王朝定都长

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陕西同川

境内的耀州窑遗址(今陕西铜川黄堡镇)沿漆水河两岸分布,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

里,史称“十里窑场”。建国以来,文物工作者先后对窑址进行了三次大面积的科学考古发掘,

清理出唐至元五个历史时期制瓷作坊百余座,焙烧窑炉百余座,出土文物标本逾300多万件

(片)。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唐三彩窑址和五代天青瓷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耀州窑遗址的发掘给中国古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向世人呈现了“十

里窑场”蔚为壮观的陶瓷生产场景,耀州窑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瓷窑遗址有唐三彩窑址和唐宋瓷窑遗址。另据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瓷

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

要产区,陕县西关窑,巩县窑、鹤壁集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陶

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距耀州窑遗址和陕县西关窑不足百里的澄城尧头窑场,若据

明朝澄城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的说法也应列入其中,只是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

证实罢了。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

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

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

系,与青瓷分庭抗礼。特别是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

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 唐代北方生产的白瓷以河北邢窑的生产质量最好。过去许多人

认为白瓷最早出现在隋代,但是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北方的白瓷实际上兴起于北朝,其生

产工艺到了隋代已变得相当成熟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市发掘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

年)的范粹墓时,发现了一批白瓷,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白瓷。其釉色虽呈乳白,但当中仍

有乳浊的淡青色。这不仅表明白瓷工艺是从青瓷工艺的基础发展而来,也表明瓷工在排除氧

化铁呈色干扰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到了唐代,北方烧造白瓷的窑址迅速增加,从而

形成了白瓷主要产于北方的局面。当时白瓷的生产主要出现在北方是因为北方瓷土中的氧化

铁(Fe2O3)含量较低,而氧化铝(Al2O3)含量较高。这就自然地减少了氧化铁的呈色干扰。

特别是邢窑,它不仅瓷土较纯净,含铁量低,而且依赖瓷工的精工细作与配套齐全的窑炉和

窑具,故烧出了类玉似雪的白瓷。青瓷以越窑最为著名,越窑的产地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

绍兴一带,为古代越人居地。该地区出产的越窑青瓷自东汉开始,历三国、两晋、南朝、唐,

一直到宋均是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从三国、两晋到南朝的越窑青瓷,人们习惯称它们为早

期越窑青瓷,其胎质致密坚硬,釉层光滑发亮,还有多种纹饰,美观典雅。在此基础上,虽

然唐代出现了南青北白的瓷业特征,但实际上青瓷的生产远远多于白瓷,当时出产的越窑青

瓷代表了南方瓷业的最高水准。在工艺上不仅选料和加工精细,致使瓷胎细腻致密、形式规

整。到了唐末,越窑青瓷的坯体减薄、减轻,釉层均匀。在烧成中不仅严格控制窑温和通风

状态,确保了还原气氛,而且由于使用了匣钵装烧,使釉面可避免烟熏和灰尘污染,进一步

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故釉一般呈青色,滋润而不透明,如冰似玉。唐未至五代中国又进入了

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有进步之势,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

窑。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描写了当时精美的越窑青瓷为:「九州风露越

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了五代,吴越国宫廷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甚至

连官绅富贾也难得享用,于是越窑为宫廷烧制的青瓷就显得十分神秘,故有「秘色瓷」之称。

据文献记载,秘色瓷「其色如越器,而清亮过之」,故可能是越瓷中釉色较美较特殊的一种。

秘色瓷中还有「金扣瓷器」、「银扣瓷器」等,这表明秘色瓷有着多样化的装饰。在人们寻找

和研究秘色瓷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于1986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塔基地宫中,发现了「衣

物帐」中所记载的数件秘色粹瓷,从此人们总算认识了秘色瓷的真面目──其实它就是精美

青瓷的一种。位居名窑之首的柴窑,几百年来一直迷惑着文物考古者和文物爱好者,人们对

柴窑的器物始终有着许多美好的渴望与追求。然而,柴窑究竟在何处,它的器物到底如何?

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

官、哥、钧等。对于这些名窑来讲太多的典故和传说以使我对他在熟悉不过了这里要提一下

的是著名瓷都景德镇崛起,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

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

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

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

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

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

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

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

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

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

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

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

花及颜色釉等品种。

陕西的耀州窑也于北宋中期达到鼎盛,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

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

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

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装饰以刻花

为主,线条流畅,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北宋中期以后,

出现印花装饰;耀州青瓷质量较高,影响广泛,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

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

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耀州窑

系。据文献记载此时陕西境内较著名的还有白水窑,旬邑窑等。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六:2014北京市东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2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

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

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ìng) .即兴( 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 xīng) ...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别出心裁 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 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 ① ”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 ② ”,“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 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日:

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

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成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敞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

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

B.自非怀经抱质 ..

C.则摈落私门 .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务:致力 质:质疑 则:却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④一③题。(11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 。(2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自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

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 ,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 ”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

“ ”。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 ,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

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

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

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

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

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

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绘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

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色的认.......

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设臵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铁凝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论莫奈绘画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七:免费版2014北京市东城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

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ìng)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īng) ...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 别出心裁 C. 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

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

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 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

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

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

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①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

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

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②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⑤③②①④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___,____,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

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___,____‛。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

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

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

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

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八:2015年北京东城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

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

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ìng)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īng) ...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 别出心裁 C. 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

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

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 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

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

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

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

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

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②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⑤③②①④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___,____,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

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___,____‛。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

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

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

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

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

。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九:2014北京东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

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īng) ...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 xìng) .即兴( xìng) .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 xīng) ...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别出心裁 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

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

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

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

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

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

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 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

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

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 我一天

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日: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

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

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成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敞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

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④一③题。(11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其诗作 。(2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自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

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

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 ,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

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 , ”。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与《书愤》中

“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

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

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

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

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

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绘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朋友们的闲

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

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

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设臵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铁凝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论莫奈绘画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B.父亲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奥却明了地解释了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C.莫奈认为人们对颜色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如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

D.未研究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颜色的奥妙,使读者在铁凝的作品前不愿深呼吸。

E.第⑤段,铁凝表达了莫奈《麦秸垛》中的颜色对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莫奈发现的“颜色的规律”指的是什么?(2分)

②如何理解“画家们的画亮了”?(5分)

18.请分析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篇十:2014年东城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和“鸟”,与将“蚕”字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î)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B.辍笔(zhuì) 倚(yí)马可待 即兴(xìng)

C.辍笔(chuî)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D.辍笔(zhuì) 倚(yí)马可待 即兴(xì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 B.别出心裁 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意。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他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一词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和“瞻前顾后”,“ ① ”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 ② ”,“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的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下车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你咳嗽不止,请您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胜任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做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的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缘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列认为冲上对其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取材于曾国潘《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1-3题。(11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驌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______。(2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做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祥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 ,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 , 。”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话文言文 陕西培训网考试答案 陕西省课堂练习册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陕西古窑的文言文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67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