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2016-01-12 09:12: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 陶流鸿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

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 教学过程:

1

3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 (片面) 2、特征认识:化合价升降 (判断依据) 3、本质认识:电子转移 (本质)

4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人教版)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节为高中化学必修一(鲁科技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教材依据】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目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本节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活动探究,总结得出结论。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探讨氧化还原的本质。

教材分析

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学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并能根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但是,没有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更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由于得氧失氧并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本节课引导学生直接从化合价的层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认识化学中常用的元素的化合价,有能力分析清楚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也初步了解了电子转移对元素化合价的影响。为课堂上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来自各个初中,讨论问题能力参差不齐,但是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前期培养,分析,讨论的能力有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②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掌握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体会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②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复习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元素的化合价,预习氧化剂还原剂知识。 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锌-石墨-硫酸铜原电池装置。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三:人教版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的时候已经初步接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且学生已经学过化学中的四大反应类型,对于化学反应的分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对这方面的知识总体来说不陌生,而氧化还原反应是建立在初中学过的知识之上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上手应该不难,但需要教师做好导引工作,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4.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5、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6、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方法和使用范围。

2、 引导学生从元素化合价这一角度看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 在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再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让学生顺理成

章的接受新知识。

4、 通过与初中所学知识的对比,巩固以前知识,从而掌握好新知识。 5、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 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5,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6,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五,

教学策略:

1, 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方法和使用范围。

2,引导学生从元素化合价这一角度看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 在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再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接受新知识。

4, 通过与初中所学知识的对比,巩固以前知识,从而掌握好新知识。

六, 教学程序:

[复习引入]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多少,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初中所学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遵循由旧入新、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作如下的表格,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

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列举几个反应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达到回忆知识的目的。)

1,[思考交流]以下反应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Fe2O3+3CO

2Fe+3CO2

2Fe+3CO2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

[归纳小结]经过分析,Fe2O3+3CO

的任何一个,说明上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因此,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

引出话题,并且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的正确定位,掌握好新课改下的课堂气氛。

[回顾]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我们怎么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举例说明。 初中时的定义是: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 2Cu +O2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2CuO+C

2CuO 2Cu+CO2↑

2,[思考交流]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独立进行的吗? 举例:2CuO+C

CuO C

Cu: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 CO2:得到了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

2Cu+CO2↑ 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

2Cu+CO2↑

[讲解]在反应

2CuO+C

了还原反应,碳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由此可见,在一个反应中,既有氧化反应,又有还原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一,通过这步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3.[思考交流]请分析这个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C

2Cu+CO2↑

[分析]反应1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是+2价,反应后是0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是0价,反应后是+4价。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四: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完整)

教 学 设 计

名 称 系 别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师范)

二班 20100512 段志宽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人教版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本质和特征,第二部分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2、氧化还原反应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学会通过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种类和个数判定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知道元素周期表前20位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化合价的升高或电子的得失,学会判断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2、通过交流、讨论、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在互相启发中不断进步的学习乐趣。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实质。

教学难点: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数。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分析中学的四种基本类型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五、教学过程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五: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是化学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在这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我们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在第一节的“思考与交流”教学活动,学生曾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反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对象现状分析: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同时也学习过化合价的概念;从心理特征看,学生的思维基本成熟,有了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和纽带,正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另外,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把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初步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设置问题、练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2、写出CO还原氧化铁冶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3CO=2Fe+3CO2↑),判断所属反应类型。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温故知新;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师讲解]我们发现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目(即四种反应类型的判断依据)来对所有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是不行的。那么,有些化学反应应该还属于别的类别,那就应该有另外的标准。

学生倾听,理解。

[板书]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思考与交流]1、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C+O2 =CO2 ;2H2+O2 =2H2O ;H2+CuO =H2O+Cu ;CO+CuO =CO2+Cu。分类标准:根据得氧,失氧划分。

学生交流、评价: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都是同时进行的。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氢气在得氧,氧化铜在失氧;又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一氧化碳在得氧,氧化铁在失氧。

设计意图:引起认识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形成辨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讲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就把这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指导]让学生从得失氧角度填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设疑]请分析C + CuO = Cu + CO2Î这个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如果有,化合

价的升降与得氧、失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

[讨论思考与交流]请分析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H2 + CuO = Cu + H2O ;H2O + C = H2 + CO;3CO + Fe2O3 = 2Fe + 3CO2。

学生上台写,评价。

设计意图:感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讲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得失氧的同时,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升降);因此,只要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学生倾听,理解,并完成下表。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Î B、Na2O+H2O=2NaOH

C、CaCO3高温CaO+CO2↑ D、Mg+2HCl=MgCl2+H2↑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化合价的升降。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师讲解]从上面练习及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有一类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变化即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化学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即非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下列各化学反应,其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KClO3 =2KCl+3O2↑ B. NH4Cl =HCl↑+NH3↑

C. Fe2O3 + 3CO = 2Fe+3CO2↑ D. Fe+ CuSO4 =Cu+ FeSO4

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不同的分类标准,练习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让学生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

[讨论探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探究,讨论,回答。

[板书]小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的能力。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分解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Fe + CuSO4 === Cu + FeSO4 B、HCl + NaOH === NaCl + H2O

C、CuSO4 + NaOH ===Cu(OH)2+Na2SO4 D、CaO + CO2 === CaCO3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和判断依据。学生思考,回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如果是,请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并指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

[提出问题]在钠与氯气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由0升高到+1价,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化合价升降由什么引起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讲解] Na由0价升高到+1价,是因为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易失去而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阳离子;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阴离子。因此,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是由得失电子造成的。

[讲解并用动画演示]NaCl的形成(电子的得失)

同时分析HCl的形成,并用动画演示。

学生观看,理解,思考,并完成下表:

[讲解]由此可见,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电子的得失,又有电子的偏移,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本质是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设计意图:借助动画完成教学,生动,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练习]分析Fe + CuSO4 = Cu + FeSO4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若是,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和电

子的转移。

学生思考,回答。

[讲解]分析以上反应,Fe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失电子,铁做还原剂;铜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得电子,硫酸铜做氧化剂。

[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被还原;

2、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学生书写,理解。

[归纳,小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氧化剂→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还原剂→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练习]写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分析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及电子转移,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H2在空气中燃烧。2、KClO3在MnO2作催化剂下加热分解。

3、S在O2中燃烧。 4、C高温下与水蒸气作用。

[讲解]经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还可以按化合价是否变化进行分类,请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用图表示。

学生思考,交流,画出实例。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进一步了解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思考]阅读课本最后二段,请大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设计意图: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3、判断依据——看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六: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件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件

作者:于乃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549 更新时间:2009-10-14

欢迎点击下载:于乃佳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课件

2.3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80中学化学组 于乃佳

本节教材是化学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在这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在第一节的“思考与交流”教学活动,学生曾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合价,初步认识了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方程式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可以从有无电子转移进行分类,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通过学生尝试画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的交叉分类示意图,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的关系,认识到用有无电子转移对反应分类更为本质。 4.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学会分析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2.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是要不断推陈出新的。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因为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时学生往往觉得较难。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七: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程理念下《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温宿县第二中学 刘燕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内容,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氧化还原反应》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典例。

教学背景和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剂和还原剂。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一学生,还没有进行文、理分科,因此教学中主要注重基础,不能盲目的拔高教学要求,一些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出现;由于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课前设计了化合价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初中化学知识的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复习了初中的知识之上再来认识和学习新的概念,新的化学反应,即照顾了学生的基础又符合认知规律,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使学生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思考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矛盾统一体的认识,树立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用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氧化还原的矛盾统一;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媒体:ppt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展示]高炉炼铁、宇宙飞船升空、生锈的铁栏杆及各种电池等图片

[讲述]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吗?它们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提问]同学们能写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它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

[学生] C+O2==CO2;氧化反应或化合反应

[教师]请再例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学生书写的方程式中分析2H2+O2== 2H2O,分析得出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故得到氧的反应叫做氧化

反应;而反应H2+ CuO==Cu+H2O中,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失去氧

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再分析H2 + CuO==Cu+H2O中氢气得氧和氧化铜失氧是同时

发生的,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得到氧;同时另一种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设问]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 C+O2==CO2 2H2+O2==2H2O

H2 + CuO==Cu+H2O CO+CuO == Cu+CO2

[思考与交流]在上述例举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请分析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何关系?

[学生]这些反应中有些元素化合价升高,有的降低。有些元素化合价没变。

[教师]回答很好,观察很仔细。(表扬)在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我们把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作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称作还原反应。

[分析] Fe+CuSO4==FeSO4+Cu,铁元素化合价升高,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氧

化还原反应。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得出: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无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可以以这个特征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也使我们的理论概念上升了一个高度。

[练习]用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判断这些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多媒体展示]:Fe3O4+4CO==3Fe+4CO2 CO+CuO==Cu+CO2 2Na+Cl2==2NaCl CaO+H2O==Ca(OH)2 Zn+2HCl==ZnCl2+H2 CaCO3==CaO+CO2 2HgO==2Hg+O2 NaOH+HCl==NaCl+H2O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分析

[讲述]以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具体变化情况。例:

[设疑]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看看

[多媒体演示并讲述]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一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金属钠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

了还原反应。表示如下:

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得到的电子总数与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

[学生阅读]教材36页和37页前两段,找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用双线桥法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Fe3O4+4CO==3Fe+4CO2 CO+CuO==Cu+CO2 2HgO==2Hg+O2

Zn+2HCl==ZnCl2+H2 Fe+CuSO4 ==FeSO4+Cu

教师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过渡](多媒体回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一页)我们新认识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见有何关系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方程式和书上的学与问认真思考。

[展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同时发生在同

的特征;有无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讲述](多媒体回到开篇引课的图片)高炉炼铁的主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也涉及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各种电池也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的电子而产生电流;生锈的铁栏杆、食物的腐败等这些都应氧化还原,这也说明化学变化在生产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人类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之后,就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的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通过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课,再以它结束,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主要以学生思考练习为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方程式入手,温故而知新,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氧化还原反应,也为下节课氧化剂、还原剂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八: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涡阳四中 许宏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描述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能描述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3)能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联系循序渐进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实质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四.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1)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非氧化还原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四)氧化剂与还原剂

失2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0 0 +1 -1

2Na + Cl2 ==== 2NaCl

得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 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0 0 +1 -1 H2 + Cl2 ==== 2HCl

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

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

五.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走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1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范围,并且要使预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1毕华林等.备课新思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90.

构建“化学高品质课堂”。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化学高品质课堂的构建,教师在课堂中就必须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学情来主导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助推者。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化学高品质课堂的构建,就必须在课堂中“以学定教”。以下笔者将通过自身的一个教学案例来进一步阐述我对“以学定教”的理解。

前不久,笔者在我涡阳四中“化学高品质课堂推进汇报课”上,面对本校化学同行和专家上了一堂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在课前我高一化学组集全体高一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精心编制了本课时的课前预习案,在上本节课二天前我分发了这个导学案,学生做完后,我让课代表收上来全批全改,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导学案上面与本节新知的建构相关的化学概念尚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如:在初中四大反应基本类型是什么?有学生回答:化合,分解,置换,氧化还原;又如初中四大反应基本类型包括了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有学生回答:没有,复分解反应不属于初中四大反应基本类型。这二个错误在学生中比较普遍,因此笔者用照相机将学生在导学案上的典型错误拍成照片,做成课件,在公开课导入新课后予以展示。学生在看到自己或其他学习伙伴的错误后,听课异常认真,在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纠错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以下结论:一、初中四大反应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二、初中四大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下: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以上是本节公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的回忆与实录,从教学设计来看,本节课笔者的教学理念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通过批阅导学案后及时改变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还是很不错的。同时在展示诊断环节,让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展示、汇报,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总之,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化学高品质课堂”的构建,教师就必须要敢于打破原先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教学预设,关注课堂中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以学定教。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九: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荣成成人中专 张维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职业学校,虽然技能教学占有很大的权重,但仍不可忽视相关的理论教学。新课改依然在职业学校生机勃勃地发展着。教师要由过去的独奏者变为现在的伴奏者,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深入地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超越,设计出一个富有实效和个性的教学设计。

与课程标准对话

在职业学校,有一些专业课少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也即少有系统的课程标准,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经验斟酌,自行编写与教材配套、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

要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比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要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使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切实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果知识层面不能体现,则需要教师深刻体会教材,深入挖掘知识背后隐含的这些课程标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说出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准确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

●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了解医药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能模拟老师分析氧化剂的思路,类推还原剂

●通过练习,能对准确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举一反三

情感目标 ●能建立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看待个人生活乃至生命中的得与失,热爱

生活,追求向上。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其一体现了内容标准的陈述不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其二目标陈述中没有采用以前我们惯用的“提高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词,采用的是“说出、列举、说明、解释、解决”等行为动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三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我突出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引领与渗透,改善教师我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极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结合具体设计来进行深刻探讨。

与教材对话

过去我们把教学用书叫做课本,有道是:课本,课本,上课之本;现在称之为教材: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这不仅仅是形式和叫法上的变化,而更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应该对教学用书百依百顺,而应在研读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效的取舍和运用。我在2010年9月参加威海市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王松壮专家曾说:与职校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内容,无论再怎么精彩,都要大胆舍弃或略学。特级教师路培琦也说过: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是要你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能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念。意味深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

材。

本照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在《氧化还原反应》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做发如下一些工作。 通读教材,把握全局。今年我们制药专业第一次使用版本的无机化学教材,对教材有些生疏。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我先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节的知识体系。本节主要是介绍了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从得失氧、化合价和得失电子三个视角论述,呈现出三个梯度;二是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并介绍了在医药行业常见的氧化还原剂。在些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为下一步制定教学设计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本质;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教学难点 从化合价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关键 从得失氧引领到化合价的变化上

学情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雏定义

学法指导 看书——探究——提炼——思考

◆酌取精要,适当缩放。在备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最后决定什么当弃,什么当留;什么当详,什么当略。也就是,教师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又要有把教材变薄的本领。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学情需要,我大胆地把在有机化学当中是从得失氢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舍去,理由是不仅抽象难懂,且与原有的知识链不能有效衔接,打乱了原有的学习思路。将医药中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采取学生自学方式进行略学,将主要精力用在为氧化还原反应下定义和判断氧化还原剂上,凸显教学重点。

◆回归生活,还原生活。我们的教学不是CD播放机,将科学知识完整正确地播放给学生,而应当是还原生活,提炼生活,将概念化的知识还原为学生生动具体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所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就设计了一个交警查酒后驾驶的例子,此例既起导的作用,又起激趣的作用,并在课堂结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起到首尾呼应。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我们的家庭。同时,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所造成的血的教训也迅速增多。交通部门正在加大酒驾醉驾的查处力度。同学们,你知道交警在查酒后驾驶司机是怎么做的吗?拿一个仪器,叫做酒精测试仪,让司机去吹,就可以知道司机是否喝酒及喝酒的程度。同学们知道这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好好学习了今天这堂课,对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揭示并板书课题)

在课程结尾,我设计了一个阅读资料,通过阅读发动学生自我探究,找到上题的答案。 课外资料

1、酒精测试仪原理: CrO3为橙红色,是强氧化剂,其中的Cr为+6价,而人体呼出的乙醇(酒精)具有还原性,Cr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成三价Cr,颜色变成绿色。具体作法是将CrO3附着在硅胶上,遇酒精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酒精C2H5OH被氧化为CH3CHO,反应方程式为2CrO3+3C2H5OH+3H2SO4====Cr2(SO4)3+3CH3CHO+6H2O

在学习了氧化还原知识后,再将此用于生活中,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后练习题:

用高锰酸钾的稀溶液去洗衣服上溅的红墨水,是否能清洗干净?用3%的双氧水褪去因不慎染上的高锰酸钾的紫色是否有效?这个习题的用意是将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中。 6+3+

与学生对话

◆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人生本来都有猎奇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

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此,我设计了运用生活实例来导入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路,都是基于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练习不仅仅是练习,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提炼,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让教材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

◆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跳出教材,居高临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

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第一层次:自主探究

1、初中同学们学习过这样一个反应H2+Cu0==Cu+H2O,自主看书分析,在上面方程式中,谁失去氧?谁得到氧?谁发生了氧化反应?谁发生了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初中有基础,能合作解决)

2、学生自己通过看书,得到“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

1、教师板书两个方程式 2Na+Cl2====2NaCl H2+Cl2====2HCl 并提出问题:其实这两个方程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可是方程中没有氧,那么从哪个方面来认定它们是氧化还原反应呢?

2、教师提示:有几个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同桌合作。

3、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及看书,得到“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意识要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保持,并得以体现分层次备课和分层次教课或分层次练习等。我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上述“探究问题,获得新知”环节,考虑到学生差异,故将教学环节设置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从学生原有知识——得失氧出发,考虑到问题难度低、易解决,故采用自主探究法。第二层次,要上升到化合价的变化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度提高,但是“跳一跳还是可以够着”,故采用同桌合作探究法。第三层次,进一步上升到得失电子的角度,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采用精讲的方式。

在练习中也同样体现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第二次“针对训练,正确迁移”环节,练习的三个选择题,是对所有层次学生要求的,要考虑到职校学生学习水平低的现状。但教师眼中还要有相对的“优生”。所以围绕着如何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剂的问题,我再举一反三,跟设了这样的环节和问题。

举一反三,拓展训练

将上述三个题,每个题的问题都变成:谁只能做氧化剂?谁只能做还原剂?谁既能做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看哪些同学做得既快又准?

这样做的初衷也是为不同层次学生而设的分层次练习。做得既快又准的学生自然有更大的成就感,没有做出来的学生通过原来的三个选择题的练习,也不同程度有获得成就感。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教师也要快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心理等。在为氧化还原反应下定义这个问题上,我的处理是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精讲三个环节,将氧化还原反应在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不同定义阶梯式总结,促使学生在能动的学习中便有了深刻的体验。在判断氧化还原剂这个问题上,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学生们合作完成并自告奋勇主动完成板书,随后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是用心而设。

◆采用激励尊重学生的评价方式。

教师精讲,总结提炼

1、化合价的变化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转移”包括两种情况:得失或偏移。教师要重点解释得失与偏移的本质。得失(如2Na+Cl2====2NaCl),偏移(如H2+Cl2====2HCl) 2、由化合价变化上升到得失电子的问题,师生共结并板书:氧化还原反应在三个层次的三种定义,体现出知识的阶梯性上升。

针对训练,正确迁移

习题册P5

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 B、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师

C、反应中一定有氧参加 D、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E、反应中不一定有氧参加

7、下列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l2+2NaOH====NaClO+NaCl+H2O

B、H2S+I2====2HI+S

C、3N2O+H2O====2HNO3+NO

D、SO3+H2O====H2SO4

E、O2+2H2====2H2O

教师点评: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归结于化合价是否有变化。

同桌合作,看书探究

教师设问:那么在上述的三个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依据什么来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书P21

2、自主学习: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提示从俗称、颜色、状态、主要成份、分子式、医药作用)

针对训练,正确迁移

2、下列关于氧化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反应中被还原 B、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C、在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D、在反应中被氧化 E、在反应中作为反应物而不是生成物

3、下列物质只能做氧化剂的是:

A、H2SO4 B、H2S C、S D、SO2 E、H2SO3

4、下列物质只能做还原剂的是:

—A、Cl2 B、HClO C、Cl D、KClO3 E、HClO4

5、下列物质既可做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是:

A、H2SO4 B、SO2 C、H2S D、SO3 E、Na2SO4

教师点评:判断氧化还原剂的方法还是看化合价的变化。

举一反三,拓展训练

将上述三个题,每个题的问题都变成:谁只能做氧化剂?谁只能做还原剂?谁既能做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看哪些同学做得既快又准?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氧化性

速记口诀:“升失被氧还,降得被还氧” (方法二)

解决问题,课后延伸

1、酒精测试仪原理: CrO3为橙红色,是强氧化剂,其中的Cr为+6价,而人体呼出的乙

6+3+醇(酒精)具有还原性,Cr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成三价Cr,颜色变成绿色。具体作法是

将CrO3附着在硅胶上,遇酒精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酒精C2H5OH被氧化为CH3CHO,反应方程式为2CrO3+3C2H5OH+3H2SO4====Cr2(SO4)3+3CH3CHO+6H2O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情况都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联系着。同学们要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请看习题册P8,怎样清洗红墨水的问题:用高锰酸钾能不能用3%的双氧水来有效褪去不慎染上高锰酸钾的紫色?这个工作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3、正确看待人生的得失:

师:氧化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那么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上也发生着同样的得与失,你怎样正确看待此事?

故事——在东北长白山区,一些猎人常在狼出没的地方埋下一种“闸”,狼一旦踩到“闸”,腿就会被牢牢地夹住。当狼拼死挣扎逃脱无望时,就会果断地将自己被夹住的腿咬断,以求得逃生。 用失去一条腿的代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学生发言)——有得必有失;正确看待人生的得失;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师:同学们,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所有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时,就多向狼学习吧,学习狼所具有的积极的得失观,做出聪明而智慧的选择,我相信你们每个人最终会赢得生活的快乐!

课外资料

1、酒精测试仪原理: CrO3为橙红色,是强氧化剂,其中的Cr为+6价,而人体呼出的乙醇(酒精)具有还原性,Cr6+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成三价Cr3+,颜色变成绿色。具体作法是将CrO3附着在硅胶上,遇酒精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酒精C2H5OH被氧化为CH3CHO,反应方程式为2CrO3+3C2H5OH+3H2SO4====Cr2(SO4)3+3CH3CHO+6H2O

2、故事——在东北长白山区,一些猎人常在狼出没的地方埋下一种“闸”,狼一旦踩到“闸”,腿就会被牢牢地夹住。当狼拼死挣扎逃脱无望时,就会果断地将自己被夹住的腿咬断,以求得逃生。 用失去一条腿的代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3、酒精检测仪主要还是电化学性质的。在方式上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发光管显示;一种是数码显示。发光管显示一般常见的分为三段显示:一段为未饮酒区;一段为饮酒区;一段为酗酒区。根据测试的情况,相应的指示灯被点亮。另一种是数显式酒精检测仪。检测的结果直接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

4、SD400酒精检测仪原理:

雄狮牌SD400酒精检测仪使用一个含有两个铂电极的电化学燃料电池传感器检查和测量被测人呼吸气体中的酒精浓度。当呼吸被抽气采样系统抽进燃料电池后,将产生一个微小电压。该电压与被测人身体中的酒精含量成正比。一个电子放大器放大这个电压然后在数字显示器上把酒精含量显示出来。这就显示出被测人呼吸中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采用电化学燃料电池作为检测探头,只对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烟雾及其他异味不会影响检测结果。该检测仪已通过公安部的检测,检测结果可用于交警作为法律依据。SD400酒精检测仪特点:

☆采用铂电极的电化学燃料电池作为检测探头,只对酒精发生反应,烟雾、 饮料及其他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十: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氧化 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发布者:崔金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高考说明中的要求及要求层次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层次Ⅰ);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层次Ⅱ);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配平反应方程式及有关计算(层次Ⅲ)。

2.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 ....

(二)教学背景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始末,高三学生站在已学习完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的高度上,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层面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全面整理、归纳、提升。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高三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的台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方法为主线。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六人,组长负责制。 技术准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具体如下:

①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② 用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实施过程

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解

释一些现象。请大家看小片。播放视频

板书:氧化 还原反应

一、概念间的关系

师问:视频中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片中问题: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 视频中答案:会爆炸,会腐蚀瓷器……

学生答案:产生氯气。

过渡:究竟你们的答案正确,还是片中被采访者的答案正确,

老师不能断言,咱们做个实验来检验。

投影:装置图

交待实验: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

塞密封,5ml注射器中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演示实验:将注射器中的84消毒液通过胶塞注入试管里,不拔下注射器。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后描述实验现象:

甲说: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绿色。

乙说:湿粉纸褪色;

师生总结:实验现象表明,它俩混合会产生氯气。

师问:大家分析氯气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资料

投影:相关资料: 洁厕灵主要成份:无机酸 84消毒液主要成份:NaClO、NaCl 学生:分析反应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填写学案

学生代表板演:ClO+Cl+2H+ =Cl2↑+H2O --

教师追问学生如何想的,让他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价态趋中原理。

过渡:ClO+Cl+2H+ =Cl2↑+H2O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那咱们找找反应中的: --

投影:1、概念题:

①体现氧化性的离子 ,

②由Cl- 转变为Cl2发生了 反应,

③Cl2的氧化性比ClO的氧化性 ,

④Cl2 是 产物。

师问:产生的氯气有毒,会污染空气。咱们如何处理?

学生齐答:用NaOH溶液吸收

过渡:今天老师介绍一个新方法。

投影:2、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 mol/L 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 ml(标

准状况下) Cl2转化为Cl-,则S2O32-将转化成

A. S2- B. S C. SO32- D. SO42-

师说:咱们总结一下氧化还原概念间的关系并填写学案 ..

师问,生答,师板书:

氧化剂得什么产物?表面特征?实质?过程?结果?氧化剂具有何性?还有谁有氧化性?它们有何区别?(有序表示),老师巡视。 ....

总结板书:

二、解题关键:得失电子守恒。

分析过渡:高考就这么考咱们,给一个陌生情境;考点概念辨析;进而考点定量关系,如计

算、配平。请看高考题,

投影:2006年上海高考24题:

1.⑴ 请将5种物质: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板书:三、陌生方程式书写、配平方法

学生做题,出两种答案①反应物是铁和硝酸

②反应物是氧化二氮和硫酸亚铁

教师分析学生两种答案:1、少量铁和硝酸反应产物是硝酸铁,说明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正三

价铁。反应物是Fe和HNO3不可能是N2O和Fe2(SO4)3 2、产物中已有水,反应物中必定有氢元素。

板书:1、根据价态变化找出氧化剂、还原剂;

⑵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

⑶反应中1mol氧化剂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⑷请将反应物的化学式及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相应的位置中:

师讲:“独家秘方”一分子配平方法,并和学生一起配。

过渡:今天咱们创设一个完全陌生情境,你们知道交警是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 学生:吹气

老师:你们知道往什么化学物质上吹气?

投影:交警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通过某些现象,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

过渡:你们想看究竟是什么现象吗?我们来模拟一下。

投影:,装置图见右

用品:大试管、带塞和导气管的具支试管、

五十五度红星二锅头酒、K2Cr2O7溶液、

98%浓H2SO4

步骤:①取2 ml K2Cr2O7溶液于一大试管中。

②加1~2二滴管浓硫酸并振荡。

③往具支试管中加2~3 ml五十五度二锅头酒,塞上塞子。

④往具支试管中吹气,将乙醇蒸气吹入大试管溶液中。

投影:友情提示:Cr2O72-橙红色,Cr3+蓝绿色

要求一、 找出反应物,推出生成物,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很快找出反应物:K2Cr2O7+ C2H5OH+ H2SO4

氧化产物有学生认为是CO2;也有人认为是CH3CHO

老师:讲有机物化合价标法、引导学生分析氧化产物究竟是哪种物质。指明乙醇在溶液中被...

氧化,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

板书:2、根据变价原则推出氧化产物、还原产物;CH3COOH 和Cr2(SO4)3 ..

要求二、请写出未配平的方程式:

K2Cr2O7+C2H5OH+H2SO4-Cr2(SO4)3+CH3COOH+ K2SO4

板书: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先金属离子,后酸根离子,最后氢原子,检验用氧原子)

2K2Cr2O7+3C2H5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 +11H2

O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qq群空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75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