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2016-01-12 09:13: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困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

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

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

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三: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四: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反思

靖西县果乐乡初级中学 黄家贤

内容摘要:本篇论文是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主要从几点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反思”这个课题进行加以论证。对于这个课题,作者提出“教有学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只有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使得教学趋向于完美”。主要从一下几点论证:(一)激发兴趣,注重预习、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课未教,作业先交”;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把握;(三)注重翻译,互动探究;(四)突出重点,贴近考点,强化巩固练习。

关键词:反思、兴趣、预习、诵读、翻译、互动探究、练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只有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使得教学趋向于完美”。因此,教学反思,对于我们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而文言文教学又有其特殊性。因为文言文的词语、句式等方面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起来也相当的困难。因此,如何较好初中文言文的课题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我已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并进行自我反思,现将我多年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些个人的反思总结如下,供各同行共勉。

一、反思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1、以前我采取这样的文言教学基本模式:由教师详细的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被动的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按照这样的方式上课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学时间花得过多,练习的时间少,学生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教师这个角度讲,我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文言文究竟怎样上才能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乐学,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文言文教学是对教师的难题,对大多数学生是痛苦,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面对二十一世纪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每每在教学后都对自己的课堂提出反思,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加以改进。

二、文言文教学应该提倡的教学方法

经过多次反思和改进,我逐渐形成了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注重预习、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说众人皆知。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能真正运用到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学习比较困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往往产生为难的心理,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采取放弃或者消极应付的方式,没有真正去学习,更谈不上会学习。因此,在七年级时,我首先不急于进行教学,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我首先把一些经典的文言句展示给学生并加以简单赏析,如《陋室铭》的“上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孟子两章》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等等。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采集了诸多人物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和旋律跌宕,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了解时代掌故、文化内蕴的同时,我们被其中的一派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深深折服,那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情致婉约,风骨挺拔,注重操守,格调内敛等等。阅读古典文化作品的同时,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知觉,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跳脱、博大了许多,谈吐之间尽现文雅,写起文章运用经典的名句,使得文章文采飞扬,如虎添翼,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再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主要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做到“课未教,作业先交。”意思是说:在上课前,让学生则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并与同学合作交流,把要学的课文读通,把课文的翻译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到作业本上,并交由老师查阅,而翻译的方法。作业要求:本子纵向折成四个部分,最左边抄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翻译,翻译与课文一一对应;第三部分记录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字、词、句的解释,内容、思想的理解,句法、修辞、语言、写法等方面的疑惑,甚至是对课文提出质疑(以上三个部分必须课前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和文言文常用句式;最右边的第四部分是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和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修正(课上或课后完成)。

1、“课未教,作业先交”的预习方式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①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未教,作业先交”这种形式的预习,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①。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②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课未教,作业先交”这种形式的预习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受益终生。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把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③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过程和手段。学习文言文,需要记住文言句式,需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读,对于学习文言文,更显得非常重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读的环节,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因此教学效果甚微。经过认真反思,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要求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以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求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诵读这方面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预习时的通读,课上的熟读和背诵,课后的巩固诵读。经过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明显提高了。

(三)注重翻译,互动探究

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教学把握得不是很好。首先,在指导学生翻译原文时,方法欠妥,没有结合预习,没有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方法,自己在课堂上逐

句翻译,让学生忙于被动的做笔记;或者为了赶教学进度,对于一些文言文,敷衍了事,草草过场,既不讲解课文,更不让学生去探究,结果十分糟糕,学生在考试当中,翻译题根本不会做。经过反思,我端正了指导学生翻译的态度,也逐步找出了指导学生翻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教给学生以下6种方法④:一是“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异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二是“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三是“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语句(注意:补出省略部分要加括号)。四是“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五是“调”,就是调换。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六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与原文的基础上,或以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以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翻译要求译得有文采。“练”,组织学生整理成语,写读后感等,通过定期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前后联系,知识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总结归类。并分别写上例句、出处,并经常展出部分优秀“知识归类本”。达到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其次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②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我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详细的讲,学生被动听和记,使得学生学的吃力。老师成了“饲养员”,学生成了“鸭子”。自从我认真学习和反思后,我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学习、课后的复习中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我的做法是:

1.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的讨论探究,让优生做带路人,起示范、榜样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使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使“教师的引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

2.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讲究学得深度、广度、速度。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得到训练,而不是单纯的活跃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普遍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对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多加讨论。

3.“自主、合作、探究”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参与交流,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但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很难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一直鼓励他们,但效果不佳,这也是我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4.“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需要合适的座位来支持,方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以6个学生左右为一个小组,让他们有近距离接触。但是,在实际操作

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收放学生时比较难以控制,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总之,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四)突出重点,贴近考点,强化巩固练习

任何一门功课,在学习完新课后,都离不开练习的巩固,文言文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理解了课文,背诵了课文,但是并不等于学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做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动笔,才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牢固。以往我总是一相情愿的认为老师讲了,学生学了,就没有把练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学生在考试中想到写不出来,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而在练习的设置上,以往我比较随意,没有注意针对性。经过总结反思,我得出了这样的规律:练习要突出重点,贴近考点,结合各地历年中考出现的题目题型,有选择的布置学生去做。做到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俗话说:“教有学法,教无定法”。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那样,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刻苦钻研,认真总结反思,博采众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参考文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②《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PRINCIPES》 作者: (瑞士)皮亚杰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7-12-1

③北宋 .苏轼 《送安惊落第诗》

④《语文教材全解》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五:我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论文

我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改教读为导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或给学生交

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要么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大纲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所以在提示中还应明确提出、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在给学生以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⑴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⑵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⑶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⑷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⑸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的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

读的表述能力。

二、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铁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三、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具体表现在①学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传统的方法是老师规定学习哪篇课文,现在任由学生决定学习哪篇课文。比如初二语文上下册五六单元(人教版)都各集中5篇文言文,学生决定上课文顺序,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②学生自主讨论课文学习目标,在积极的讨论中明确学习课文的任务,让他们有方向性。③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可由小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在班上解决,学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④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

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⑤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桃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观潮》中为什么“旗尾略不沾湿”;《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增加文章说服力;《桃花源记》为了说明桃源是真实的;《观潮》中“旗尾略不沾湿”是运用夸张的修辞;《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五、激励性评价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

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六: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 蒋瑞华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

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3.《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4.《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七:初中古诗文教学反思

初 中 古 诗 文 教 学 反 思

西洞中学 马海琴

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使我获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供很好的借鉴,现将一些心得交流如下:

一、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如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读促悟,重视语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诵读是学

习文言文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自主学习课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最后读出意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跟着录音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自选读、摇头晃脑的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在读中领悟文言文。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四、以疑质疑,努力探究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文中“第一段列举的任务有哪些相似之处”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设疑”来激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读文本。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八: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机械填鸭式的问题,

本文从以读为导,诵读结合、译议结合,正确释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贯彻素质教育提出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 文言文 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虽历经沧桑,却生机勃勃。学习文言文,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祖先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教育的育人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了解民族文化必须从阅读民族经典入

手,而作为中学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育打通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通道,《出师表》、《陋室铭》、《醉翁亭记》„„无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深刻,韵味深长。初中文言文教育作为一个起点,不仅要让学生汲取精华,接受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年代久远,沿用了两三千年的文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古奥难懂:生僻字,诘屈聱牙的句子,封建制度„„加上教学方法的不当,简单拆解文字,重复机械劳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滋生厌学情绪。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对于我们目前简单填鸭式的教育来说迫在眉睫。

一、以读为导,诵读结合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文言文的语感,加上文字生疏,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在开始就需要以范读引导学生,正确诠释文中人物,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适时的夸张表情,声情并茂的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好奇,可以组织学生诵读、齐读,诵读需要眼、耳、口并用,更重要的是内心油然而发,传达文字的情趣,是培养语感、加深语境理解的重要方法。而齐读可以使学生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模糊的地方,加深印象。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上,抓住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读,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语音停顿、逻辑重音、

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译议结合,正确释义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就需要在这时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重要实词、虚词,常见句式。古人说话的方式与现代人有所差异,也许相同的词在古代就是另外一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译义最重要的是将难懂的古文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现代汉语,方便记忆。

文字的理解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释义,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让每个学生自己表达,从不同的侧面翻译,使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记忆才更加深刻。如《塞翁失马》,从标题上看,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叫塞翁的人丢失了一匹马,就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塞翁是什么人?他的马是怎么丢的,被偷了还是走丢的?丢的马找到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找答案:文章写的是塞翁的马走失了结果却带回来一匹更好的骏马,儿子因为骑马摔伤了不用去服兵役,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他们自己的实例做参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译议结合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译和议的过程相辅相成的,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不要偏离主题,只要目的明确,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

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展现画面、模拟体验、情境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山水描写文言文通常都是文字很多,在学生看来繁冗复杂,兴趣不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细致讲解具体的内容,某句话对应的风景,或者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去思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文字内容,感知形象。

文言文中有很多叙事情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扁鹊见蔡桓公》等,情节性很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组为单位,把课堂变成表演的舞台。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认真排练,背台词,准备道具,其他同学在欣赏过程中会不自觉带入思考:如果自己表演会怎么样,品评哪些表演的好,哪些表演的不好,不知不觉会提高整理思维的能力,对文字的理解也会加深印象。

文言文的思想情境由于时代的限制往往隐藏的比较深,需要借助一些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他人评价等来做综合判断,对古人的身份时代的情境处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文字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处在情境中,更加准确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教学时间紧、篇目多、任务重,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应不断地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让

学生自己感悟,愉快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滨.接受美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j].2003,4:1-1.

[4]王新国.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方面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5(3):130-130.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九:初中文言文专题教学的总结反思

初中文言文专题课的总结反思

初一年级 郑红艳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大纲的要求确实是语文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就像刚刚接触一门外语一样陌生而又好奇。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文言文并不可怕、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多积累、多理解即可。

一、教学对象的反思

(一)惜时重质

古文复习教学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只真正接触了一个学期文言文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教师虽然不能够再像平时教学古文那样做通篇详细讲解,但也要注重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一些文言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理,掌握规律总结方法。应注重精益求精,教师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重点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自我消化以及巩固。除了画重点词语解释,还要挑出较难翻译的句子详细讲解翻译方法,以及结合作品思想做必要的补充拓展延伸。

(二)触类旁通,点到即止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对于一般古文的字词意思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否会灵活运用这就要教师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引。比如:在复习《三峡》一课中,我就把“沿溯阻绝”中的“绝”字,“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哀转久绝”中的“绝”字,特别地提出来,在对比记忆中好让学生能够印象深刻,这样来激起他们对文言词汇积累分类的兴趣,从而学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

特别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主观性的题目教师只要点到即止,其他的就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敢课堂发言的话就布置为书面作业,你会发现他们的作业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很多与众不同的见解,许多是智慧的火花。

二、教育者的自我反思

(一)吃透课本,钻研大纲,有的放矢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提升,特别对于初学文言的学生来说抓住重点更是举足轻重。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老师来说,我觉得在复习教学中就更加要做到依纲扣本,所以复习课往往要比平时的教学课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务求做到有的放矢。古文讲究的就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语言领悟,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看好形势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目标性的布置作业巩固练习,辅导学生解决难题。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规范文言文翻译的三行格式,学习的三步骤,注重提醒学生文言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古文就能有章可循,主次分明,慢慢地从收获中提取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古文教学向来在教学中是有名的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加要尽力打破这一僵局。“直观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受学生欢迎,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有自我发言的空间,新课标也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本。所以,如果发现学生近段时间学习效果不太好,那就有必要找学生谈谈,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情况,给与个别的辅导。在课堂组织方面也多从学生方面考虑,设身处地的想到他们应该更喜欢哪一种组织形式,更适合哪一种复习方式,从而在复习过程中不段的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时候还应该和学生来个谈心课,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一吐为快,正所谓“理

解拉近距离”,复习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配合,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三)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知道古文教学并不就只是单纯的古文识字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古文词汇的理解体会其中的内涵,使读者与古代圣贤跨时空的交流产生共鸣,学习古圣贤的智慧,从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鉴赏能力,只有教师先弄懂了文章充分挖掘了个中的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更好,灵活地创设情景,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类型多角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古文世界的精华与精彩。这样做就会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古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能让学生被动学习得到主动乐意学习的转变。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篇十: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我想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可见,“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顾,突出基础”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根本。

目前教学来看,尽管很重视文言文教学,平时从实词、虚词的积累到句式的运用等方面都讲解细致,归纳清晰,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

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

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我想只要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相信总有一天,我一定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相关热词搜索: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76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