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

2016-01-12 09:32: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一:简单的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一:简单的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速度、路程、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一项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乘法,但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计算方法并不是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本节课教学重点:一是理解速度的含义,并能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二是使学生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在“速度”这个概念教学上,由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 教学时,先出示几个不同单位时间行的路程,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学生互相补充,然后总结出速度不但可以代表1小时走多远,还可以代表1分钟、1秒钟等走到路程。知道速度的另一种简单写法。

下面的教学非常顺利。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找找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那个数量。求什么,怎么求。你发现了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速度×时间=路程。再让学生改编例题,转化成就速度和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绝大多数学生会做改编后的题目, 并能得出: 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告诉学生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走的路程就是速度,速度的写法和读法也是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学生。

3、学生从不通的角度刻画和描述,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速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特别注意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人。让他们

也能掌握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 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容不够,放的也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2、课堂评价少,无论是师生互评还是生生互评有待于改进。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二: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上3[1].2.4行程问题教案、反思、说课稿

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

执教人:张小红

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单位的书写。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1、 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2、 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底谁快呢?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吗?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行程问题》

3、 出示爷孙俩测试结果统计表,让学生算出爷孙俩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

4、 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继续感知什么是速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

生:

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给出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板书: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什么又是单位时间呢?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等等。

5、教学速度的特定写法及读法

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复合单位来表示,像课件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出来。并读一读。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爷孙俩测试数据统计表

师:一起把表格看一看,谁能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360 ÷ 3 = 120(米/分)

400 ÷ 4 = 100(米/分)

↓ ↓ ↓

路程 时间 速度

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什么数量,求什么?已知路程、时间如何求速度呢?这三者的关系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同学们真聪明,我把刚才的题变一下,你会做了吗?得出关系式:

(1) 速度×时间=路程 (2) 路程 ÷ 速度 =时间 小结:也就是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把另外两个关系式也抄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把这3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让我们继续遨游于数学王国吧!看看谁能攻克下面的堡垒,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加油哦!

(一)、我会填空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写作——————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可写作——————。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可写作————————————

(三)、我能行。

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10分钟,他家到单位2500米,你能算出王老师的速度吗?

2、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2分钟可行多少米?

3、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以7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城出发,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城?

四、解决问题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知识拓展

通过村民们测试的数据,我们计算后知道了爷孙俩到底谁更快,那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测量爷孙俩快慢的方法,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1、速度及速度的表示。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解决问题。

五、作业: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 路程

路程÷时间= 速度

路程÷速度= 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同时在课堂中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1,学情分析

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特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难点是根据它们三者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在学生都很熟悉的一种运动——跑步中去展开,从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科学自主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展开教学。

二、 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5、 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6、 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三: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上3[1].2.4行程问题教案、反思、说课稿

第四课时 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p54例3及练习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单位的书写。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1、 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2、 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底谁快呢?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吗?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行程问题》

3、 出示爷孙俩测试结果统计表,让学生算出爷孙俩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

4、 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继续感知什么是速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

生:

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给出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板书: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什么又是单位时间呢?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

天、每月、每年等等。

5、教学速度的特定写法及读法

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复合单位来表示,像课件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出来。并读一读。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爷孙俩测试数据统计表

师:一起把表格看一看,谁能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360 ÷ 3 = 120(米/分)

400 ÷ 4 = 100(米/分)

↓ ↓ ↓

路程 时间 速度

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什么数量,求什么?已知路程、时间如何求速度呢?这三者的关系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同学们真聪明,我把刚才的题变一下,你会做了吗?得出关系式:

(1) 速度×时间=路程 (2) 路程 ÷ 速度 =时间 小结:也就是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把另外两个关系式也抄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把这3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让我们继续遨游于数学王国吧!看看谁能攻克下面的堡垒,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加油哦!

(一)、我会填空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写作——————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可写作——————。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可写作————————————

(三)、我能行。

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10分钟,他家到单位2500米,你能算出王老师的速度吗?

2、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2分钟可行多少米?

3、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以7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城出发,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城?

四、解决问题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知识拓展

通过村民们测试的数据,我们计算后知道了爷孙俩到底谁更快,那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测量爷孙俩快慢的方法,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1、速度及速度的表示。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解决问题。

五、作业:p56页5、7、9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同时在课堂中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行程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1,学情分析

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特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难点是根据它们三者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在学生都很熟悉的一种运动——跑步中去展开,从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科学自主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展开教学。

二、 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5、 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6、 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四:四年级上册行程问题教案

课题 简单的行程问题 课型 新授 课 时

1

2

3

4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五:小学四年级行程问题30题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7、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邮件到对面的山坳里,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的上坡路,8千米的下坡路。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后停留1小时,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

8、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6千米,回时每小时走9千米,来回共用5小时。小明来回共走了多少千米?

9、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原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速度应该加快多少?

10、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11、铁路旁的一条平行小路上,有一行人与一骑车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速度为3.6千米/小时,骑车人速度为10.8千米/小时。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秒,通过骑车人用26秒。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是多少米?

12、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

13、如图,有一个圆,两只小虫分别从直径的两端A与C同时出发,绕圆周相向而行。它们第一次相遇在离A点8厘米处的B点,第二次相遇在离c点处6厘米的D点,问,这个圆周的长是多少

?

14、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

15、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六:四年级上册反思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P4

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整节课可以说学生在读数方法的指导上做的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利用分级的方法来读数,而且孩子也确实发现这样的读数很快,很方便,所以这种化难为简的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只要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2课时 练习课

第3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反思:

学生写数比读一个数遇到的问题较多,例如:读数时只有一个零,但是写数时却需要写几个0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出现只写一个0的情况。在之后的练习课上需要对这类型的题加强训练,并强调四位才能分为一级。

第4课时 练习课

第5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课程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讨论、迁移、自学解决本节课的内容,并能用较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总结出两个数甚至多

个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6课时 大数的改写

第7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这课时,在课堂上没有很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注意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也没有要求在注意的那个数下先用笔点做一下记号,所以在进行“四舍五入”求近似数时“五入”出现较多的问题。

第8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这样一节课,深刻了解了数的产生知识和一些初级的代数知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了数学这样一门学科。因此类似于这样的课程内容教学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学”吸纳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让他们的情绪高涨,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心灵被震撼,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热情。

第9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以自学为主。

第9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反思:

学生一般都会用计算器,因此让学生小组之间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学习计算器计算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兴致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第1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而且大多是很抽象地概念,因此在讲解直线、射线、和线段时,重点要对这三种线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区分,了解每种线各自的特点,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还应该注意在概念教学上尤其要注意语言上的严谨和科学,使学生也养成这种习惯。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在学习什么是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判断,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一定要注意强调是两条射线。在讲角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角度一样但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使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所叉开的大小有关。

第3课时 角的度量练习课

第4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反思:

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后,我们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直角、

平角、锐角、钝角、周角。 重点练习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关系,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教学价值,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加以点拨和引导。

第5课时 画角

教学反思:

在画角时可以先复习一下用量角器量角,复习一下如何看量角器,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反思本节课我在让学生画角时,应该培养学生估角的意识,先判断要画的是什么角,然后在画好后,看看所画的角与所标的度数是否相符,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使用量角器过程中看反内圈和外圈所造成的错误。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要每日进行练习,学生只有在多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做题的规律与技巧,这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乘法的口诀进行计算,在练习时发现有个别学生最基础的乘法口诀还掌握不熟练,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我认为学生的乘法口诀应加大力量练习。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七: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1课认识画图软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的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的发言等教学行为也较放松,自然地就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了。

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生自主练习时有个别学生把工具箱或颜料盒关闭了,不知如何打开工具箱或颜料盒。二是在这一节的课堂上,学生是很兴奋但还没有做到完全收放自如,对于课堂纪律的掌控我还需要努力去加强。

第2课《画规则的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反思:教学导入可以出示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些事物是椭圆形的、矩形的,便用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创作。学生善于模仿,很容易因为老师的演示而产生思维定势,讲授“矩形”工具画小房子,只讲解矩形工具的基本功能,演示简单的图形的画法,要求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他们想象中的房子,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作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椭圆”、“矩形”工具创作出自己有创新的作品,在检测评价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构思,学生之间互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的画最有创意?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3课《学画不规则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精心设计和全力上课后,比较满意的地方是:以游戏的方法导入,并贯穿课堂始终。

本节课是学习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画出各种各样的的几何图形,能利用几何图形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利用中国的传统游戏玩具“七巧板”来贯空课堂始终。

第一, 因为七巧板是由七块不同形状、大小的几何图形构成都的,很适合做扩充教材。本节课是学习多边形工具的使用,而七巧板由七个几何图形组成,学生只要画出这些形状,基础上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操作技能。

第二, 用七巧板做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以实物七巧板来拼一些图案,来吸引学生;再用任务驱动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了,就可以画出美丽的拼图。

第三, 用七巧板进行德育教育。七巧板能拼成1600多种图形,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赞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发扬传统文化。

第四, 用七巧板来创作作品。学生容易创拼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设计的很美,但总有不尽人意。尤其是学生的创造环节。本以为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无比,可以想象出更加丰富的形象,并画出来,但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和学生自身的技能没有熟练,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没有主题。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比较令我满意,很优秀。

第4课《图形的复制、旋转》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出示《小鸡玩耍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应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仿制《小鸡玩耍图》。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探索图形的复制、旋转,通过自行探究、教师引导、相互交流,顺利地学习图形的复制、旋转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巡视过程中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表扬、鼓励与引导相结合,保持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小鸡玩耍图》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熟练,在探索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探索实践中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最后,展示

学生的作品,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的参谋,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进而在探索中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的学习与活动,消除他们的胆怯和依赖心理。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与他人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留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实践、探索、创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课:认识小海龟的教学反思

这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是否保持或增强了。Logo语言的基本作图功能很有魅力,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活泼可爱的“小海龟”,通过运用“fd”、“bk”、“rt”、“lt”等命令,指挥小海龟画图,当屏幕上出现自己设计的图画时,会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传授新知,分析体验”——“游戏巩固”——“接受任务,合作探究”四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7课海龟画旗帜[教学反思]

本课分为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学习海龟右转、左转、后退的操作命令及其简单的综合使用方法。

本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采取“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导入环节,利用海龟画出的各种美丽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创新思维不够,以后可以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第9课《海龟画多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学生探究、质疑、发现、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同时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本课学习,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无可限量的,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积极探索问题。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因更多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不足之处:应重视生成,提高应变能力

1、在绘制正七边形时,没有太扎实,学生按教师引导的方法绘制出正七边形后,教师让学生绘制出正九边形,学生仍然把小海龟的每次旋转的角度计算出来,而不是教师想象中的360/9。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我让学生绘制完正七边形后,再绘制正十七边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课堂结束,学生们说学会了正多边形的绘制方法。我想升华本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本意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很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喜欢电脑等。但一个学生却说:我没什么感受。现在回想,这个地方处理不好。如果当时我让这名学生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10课 海龟画“田”字图教学反思]

其实本节课重点就是抬笔和落笔命令,只要方法讲清楚了,学生们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些练习的讲解(较难的)可以放在课后让他们自己练习。上课时多指导效果会更好。 第12课海龟画彩色图形(教学反思)

1、作为一节单元复习课,教师首次尝试利用“学生调查问卷”的预设,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薄弱环节和易错部分,再以“彩色世界”为切入点,作为复习课的主要内容。

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采用“归纳命令”和“填色口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出错,也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典型案例,做得好的展示表扬,给大家做范例;出错的让大家一起帮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4、在巩固练习中,教师选取教材中的某一练习题“三色灯”,适度放宽要求,目的是为了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大家在练习中都有所收获,不会造成快的没事干、慢的来不及的被动局面。

5、本节课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小奖品设置不够科学有效;学生的指法还需加强;调查问卷可以让学生直接上网独立完成;问卷题目的设置还需斟酌,加强针对性;各环节时间安排还应更加合理,教学总结不能缺少;展示外校学生的作品过于仓促,可以加以分析,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小组合作没有很好体现,小班化的特点还需加强„„

第13课海龟画复杂图形教学反思

这里重复命令学生们刚刚吃透,紧接着就让学生们制作宝石花有点费力,要是用两课时效果就会很好,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打破了“教师先讲重复命令的功能和使用格式,然后学生套这一格式进行练习”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14、15课教学反思

3、本节课基本上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演示操作等,都是老师引导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的,只要在操作中学生遇到困难我都及时通过板书向学生说明,然后再开始操作,集体练习操作,让学生个人上教师主机来给同学演示操作,提高大家的操作技能,很好地完成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4、突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挖掘其潜力。在这节课做练习的环节中利用提问的方法,比如:在练习中想一想:用掌握的画正方形的方法能画三角形吗?怎么实现?这就是开动脑筋启迪思维。一个学生马上举手示意能完成。通过他开动脑筋输入Logo语言命令正确,小乌龟完成了三角形的操作,尽管命令写的繁琐,毕竟完成了操作任务。最后,我也很激动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他。实际上这是下一课的Logo语言新命令HOME(回家)意思是让小乌龟回到了母位。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学习方法很多,尽管用的命令不同,只要正确,就是创造性地发挥,因此也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点,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老师在课堂中就要激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实践,这也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良好体现,应当鼓励。在课堂上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设这种学习氛围,有利于营造必要的情境,更加唤起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课不足之处:练习对个别学生定位太高,学生都有差异性,只要有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

励。尊重了学生,课堂和谐。

总之,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同学们通过练习不同的大小四边形的图形操作,熟练了Logo语言命令,它的作图方式与其他的作图软件不一样,它需要通过向前、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回家等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命令来完成任务的。课堂中学生表现的是极佳的状态,意犹未尽,呈现了一个鲜活的课堂氛围,也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潜力,教学效果较满意。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八:价格和行程问题学习指南

学 习 指 南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九:四年级行程问题

四年级行程问题:二次相遇、追及问题

难度:中难度

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两人从A地,丙一人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后2分钟又遇到甲,A、B两地相距多少米?

马孟初老师讲解:

解答:丙遇到乙后此时与甲相距(50+70)×2=240米,也是甲乙的路程差,所以240÷(60-50)=24分,即乙丙相遇用了24分钟,A、B相距(70+60)×24=3120米. 四年级行程问题:二次相遇、追及问题

难度:中难度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A、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马孟初老师讲解:

解题思路: 解答:【分析】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AB全程时,乙车走了64千米,从上图可以看出:它们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3个AB全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乙车共走了3个64千米,再由上图可知:减去一个48千米后,正好等于一个AB全程. AB间的距离是64×3-48=144(千米)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篇十: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

广西柳州市景行小学 覃媛媛

一、教案背景

此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对“乘法意义”、“除法意义”、“两位数乘多位数乘法”、“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和“乘除法间的关系”等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得他们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和理解分析基础,这些都使“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推导不会是从零开始。 另外,学生生活中也会遇到简单的行程问题,他们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和感觉,只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所以教材的重难点之一“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建立,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不会成为本课的难点,仅作为教学重点处理即可。但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生活经验,对于速度这一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经验积累不多,教材的教学难点依然存在。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特点及与教材前后联系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 “路程、时间与速度”三量关系,其教材编排注重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常见的两人比快慢引入教学,在解决具体生活问题过程中概括总结抽取“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的关系式,之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能够体现“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理解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安排在乘除法之后即是对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对教学点的分散处理。

在第一学段教材结合具体生活实例编排了乘法意义和除法意义的教学,其中不乏有关于路程、时间速度内容的渗透,是本教学内容的起点。学生会在此三量关系基础上继续学习分数小数应用题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从而摆脱总要从乘除法意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级状态。五六年级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中学的一次函数、高等数学的微分积分求导数等等,都需要反复用到此三量关系。可见其在整个数学学习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课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行程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认识速度,理解速度的意义

(出示火车图)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火车!

师:火车是人们出行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多媒体出示关于火车的的信息):1997年以前,从柳州坐火车去北京大约用32个小时,而现在,最快的只需要24小时。

(学生齐读火车信息)

师:火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用的时间缩短了

师: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这么多呢?

生:变快了!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时间的变化上知道的!

师:变快了,说明什么快了?

生:速度快!

(多媒体出示)

这些年火车经过6次提速,提速前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提速后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师读:这些年火车经过6次提速)

师:提速前的速度是„„

生:每小时50千米(师根据生说的板书)

师:提速后的速度是„„

生:每小时160千米(师根据生说的板书)

板书:

每小时 50千米

每小时 160千米

师:那每小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答)1小时!

师:在数学王国中,我们把每小时叫做“单位时间”,把60千米和160千米称为“路程”。 师:什么叫做速度?我们把在单位时间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

师: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的表明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师:我们可以把每小时50千米写成50千米/时。(板书:50千米/时)

师:请大家跟着覃老师读一读:50千米每时。

师:50千米/时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每小时行50千米

师:那每小时160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生齐答:160千米/时。(板书:160千米/时)

师:怎么读呢?(生齐读)

师:那160千米/时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每小时走的路程是160千米。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个速度表示的意思

二、巩固速度的写法和意义,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的物体的速度,了解到生活中的速度知识,老师再出示一组相关的速度资料。

1、多媒体出示(图文):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

猎豹每分钟奔跑2千米

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上边三个信息分别出示,(并且介绍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和光的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当学生认为猎豹的速度不快时,师马上引出单位时间“每分、每秒”

师:你能用新的方法来表示速度吗?

师: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速度信息,用新的方法来表示它的速度。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你上边的三个速度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指名汇报。

2、比较速度的快慢

多媒体出示:火车提速后的速度是:160千米/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是:800千米/时

师:这三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哪个最快?

生:飞机的速度快。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师总结:单位时间一样,谁走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快。

3、多媒体出示火箭的图:

师:这是什么?

生:火箭!

师:你觉得火箭的速度怎么样?

生:很快!

出示题目:

请选择合适的速度

火箭的速度:( )

①15千米/秒 ②15千米/时 ③15米/时

师: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答案是火箭的速度?

生:„„

师:请你比较一下②、③的速度,哪个快? (点击②、③变红)

师:②的速度快!

师:为什么?

师:那①、②的速度一样吗?(点击①、②变红)

生:不一样

师:谁快?

生:第二个快。

师:为什么?

生:„„

师:路程一样,谁的单位时间小,谁的速度就快。

4、教学例3(1)

师:我们刚才和速度交上了朋友,那现在我们要用速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有信心吗? 多媒体出示例3题目

师:这到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80表示1小时行驶80千米,两小时,就是两个80千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P54,做例3(1)。(生列算式计算,写完后反馈)

师:(指名回答)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80×2=160(千米)(请一学生到黑板列式)

师问学生在80×2=160(千米)这个算式中,80、2、160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在算式对应的下边

板书:

80×2=160(千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师: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先想,再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们得到的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多请几个组的学生说)

5、多媒体出示例3(2)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速度和时间)求什么?(路程)

学生独立完成

师:想一想这道题是怎样列式的?

汇报:225×10=2250(米)

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师边贴课题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行程问题)

三、进入数学王国

师:数学老爷爷想邀请大家数学王国去做客,不过他说要闯关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一)课件出示

王叔叔开车带同学们去数学王国。去的时候用了3个小时,汽车速度是40千米/时。

1、从学校出发到数学王国有多远?

师:谁来抢答?

生口算出结果,课件点击出现算式40×3=120(千米)

师:用的是哪个关系式,大家一起说说!

生:速度×时间=路程

课件点击出示一起出现2、3题的题目

2、从学校到数学王国120千米,李叔叔开车带四(七)班去用了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强调速度单位“千米/时”)

3、从学校到数学王国120千米,如果李叔叔开车返回时的速度是3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师:请你拿出你的学习卡来做做这两题,把算式写在第一行,把你发现的关系式写在第二行 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算式和得到的关系式?(指名回答,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在行程问题中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课件出示

多媒体出示一个写有40的限速牌(图)

1、张叔叔2小时行了100千米,当他看到这个标志后该怎么做呢?

生:他应该减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00÷2=50千米/时 50﹥40 应该减速

2、光明小学离数学王国60千米,红星小学离数学王国50千米(线段图出示)。

问题:这两个学校都打算去数学王国搞活动,他们同时出发,谁先到达目的地?(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争议)

师总结:要求时间,我们除了知道路程以外,还得知道速度。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自己的收获)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速度的概念知识,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3量之间的关系,还会运用这三个关系式来解决问题呢!

六、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用火车提速前和提速后的情境来让学生初步认识速度,通过这个情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接着利用火车提速这一素材介绍什么叫做单位时间、什么叫做路程和什么叫做速度,再来教学速度的统一写法和怎样来读速度以及速度说表示的意义,充分利用了开课情境这一素材。精心选择速度的有关素材,在巩固学生对速度写法和意义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感知多姿多彩的交通工具和奇妙的自然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比较两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和选择合适火箭的速度,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有比较才会有速度的快慢。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我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并且借助线段图来让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一教学模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

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量关系的

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中,让学生自主概括速度的计算方法,得出;速度×时间=路程。在速度简单应用中,归纳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学生有这个生活基础,基本上也能运用这两个关系式。

整个学习活动的预设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的内涵,既尊重行程问题中各数量关系的客观存在,又争取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现象,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来。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本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注重以人为本。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人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点拨感悟”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素材中,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借助教师的指点,速度的概念自然生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归纳也水到渠成。

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反应慢的学生,当他们通过眼睛或耳朵接受到一些信息时,他需要一个在自己头脑中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认同还是反对,或者还是有别的想法,然后才能作出反应。这时,老师应该耐心地等待。正是由于等待,才有可能生成课堂的精彩。可是这点我却疏忽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意老师的“等待”,让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为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


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相关热词搜索: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四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四年级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评价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0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