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6-01-12 09:43: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隆中对》教学设计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2013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课 题:《隆中对》(人教版)

参赛选手:黄山市祁门县金字牌中学 许建强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3日第二节 授课班级:蚌埠市慕远学校902班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 方针 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ï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îu zhū rï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 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 问谁?————问诸葛亮。

3 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 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

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 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

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

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孙记

分析政治形势荆 益事

中将军优势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记

对 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 《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

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因为有七年级上册学过《出师表》做基础,所以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

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三:4《隆中对》教学反思

4、《隆中对》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1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四:赵子山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 题:第23课 隆中对

编著人:赵子山

【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文章对刘备、诸葛亮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这种“记言”的写法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使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远见卓识在汉末 “豪杰并起”的纷乱局势中得到彰显。诸葛亮智者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九年级的学生能够知道不少和他有关的成语、俗语、故事,这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文中涉及的历史常识、文言形式则给学习制造了障碍。

【教学目标】

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

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1

2

3

【教学反思】

4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五:隆中对 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反思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

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猜谜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交。在“抓亮点”的环节中,学生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对话,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 “总结刻画人物方法”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六:隆中对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反思

篇一:隆中对>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篇二:隆中对教学反思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

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篇三:隆中对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七:隆中对教学设

《隆中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城区三中语文教研组 杨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

1、速读,筛选有效信息并整合和概括;

2、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习人物传记阅读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2、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隆重对策的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法】

课前布置预习、课上展示图片及其它资料、引导置疑与质疑、自读、默读、交流看法和感受,辅之以简要讲授。

【学法】

学生自主预习、学习速读和默读、在阅读中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学习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和疑惑、敢于交流感受、敢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但这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智绝”形象,真正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今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三国志》来了解。

(多媒体展示文题和作者)

二、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

1、识记文学常识;

2、准确诵读,初步疏通课文;

3、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4、归纳文言字词、句式;

5、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的人物形象,感受诸葛亮的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本课重点)

三、梳理旧知

引导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第一部分(1):自比贤人。

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

第三部分(3—5):刘备问计,诸葛亮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6):“鱼之有水”作喻。

四、展示故事背景,和各势力范围地图。

要求学生齐读故事背景,并根据图示找出各集团势力范围。

五、学生自读,出示阅读要求:

本文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第四自然段“亮答曰”“隆中对策”部分。

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隆中对策中,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六、学生展示。

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成,汉室兴”。(这与刘备此前的“欲信大义于天下”不谋而合。)

2、战略方针及根据是:

(1)辨明敌友关系。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2)夺取荆、益二州。刘备应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3)内修政,外联合。夺取荆、益二州后,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牵制曹操集团。

强调:诸葛亮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人谋”的作用。这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要求学生在本段中找出诸葛亮关于“人谋”的论断。)

七、统观隆中对策,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所运用的人物表现手法;简评刘备人物形象。

点拨:

诸葛亮: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战略眼光——“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运用了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刘备: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八、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与形势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光辉形象。

九、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谓、诚、信、已。

2、通假字:信、已。

十、展示有关诸葛亮的诗词、对联,让学生欣赏。

十一、布置作业和预习:

1、作业:翻译句子。

(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预习:《谈读书》

要求:

(1)朗读课文,要求读熟。

(2)与同学交流读后感受。

(3)摘录文中经典语句,并积累。

十二、板书设计

隆中对

诸葛亮

辨明敌友关系

夺取荆州益州

外联合内修政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以“提出问题——自读探究”来组织文言文教学活动。

我首先抓住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

在自读探究环节中,我以分层来引导学生对不同层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得出“辨明敌友关系”“夺取荆、益二州”和“外联合、内修政”三大策略,并且三大策略是循序渐进的。并据此引导学生总结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战略眼光,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的形象。接下来顺着这一思路,得出本文中人物描写采用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简要总结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八: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答疑解难,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智慧和人格。

3.学生初步了解传记的写作体例,学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提高自己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割据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学重难点:《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及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东汉末年动乱的政治形势简介及《三国志》作者简介。预

习课文内容,查找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吟诵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知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引起学生兴趣)。同学们可知诗中“豫州”为谁,“卧龙”是何人?(生答),由此你联想到一个成语是什么?(生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计,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今天我们就随陈寿一同走进《隆中对》。

二、解题:

1.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初步解释课题的含义(教师加以补充):对:回答,应对。隆中:地名,当时诸葛亮隐居于此。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核心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所以后人称为“隆中对”。

2.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著有《三国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魏、蜀、吴的历史。

三、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利用工具书、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流利朗诵课文。

四、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

1.展示学生搜集成果:

(1)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为尖锐。

(2)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起义。

(3)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各地方官吏豪绅借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当时曹操、孙权再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过程中,分比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各霸一方,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又投靠荆州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

2.教师补充:《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十月(公元207年),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壮志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隆中对》中之事。

五、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句子停顿及字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疑难。

提示: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前移。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欲信大义<于天下>: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很显著

七、感知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词语中有下划线的字加上拼音。 陇亩 遂诣亮 挟天子 存恤 夷越 信大义 度德量力 沔水 贵胄

2、解释下列词语

好为《梁父吟》 : 莫之许:

屈致: 倾颓 :

度德量力 : 猖蹶:

暗弱 : 存恤:

3、译出下列各句:

A、此认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让他前来。将军应该去尊亲自前去拜访。

B、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数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失败直到现在。

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D、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筐盛饭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4、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诸葛亮年轻的报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及诸葛亮与刘备的对策内容。

5、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 交代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 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3-5自然段)

第四部分 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称赞诸葛亮。(第6自然段)

八、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

A.熟读课文,争取背诵3、4自然段。

B.有能力的同学预习:课文从那些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度德量力 存恤 ..

遂诣亮 欲信大义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箪食壶浆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二、导入:

诸葛亮的这番对策与后来我们了解的三国鼎立的史实有着怎样的相合之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学习目标:

1、认真体会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2、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物传记的一般体例。

四、整体思考: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各题,课上交流。

1、联系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背景材料,回答:刘备在什么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是如何说的?表现了刘备什么特点?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表现了刘备的诚心求贤。刘备针对时局特点,分析汉室岌岌可危,表明信大义的抱负,询问除奸兴汉大计。语气委婉,态度诚恳,流露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伤痛心情。

2、诸葛亮的对策可以分为哪三方面内容?

诸葛亮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及刘备的条件。

第一、在当时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刘备应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第三、夺取荆、益二州后,应修明内政,建立巩固的后方,再与孙权联合,在形势有变之时可以采取钳形攻势退敌,以兴复汉室。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九:《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十:《诫子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诫子书》教学设计

巡检镇甘溪完全小学 李珍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

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

《诫子书》教学反思

巡检镇甘溪完全小学 李珍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在今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会不断摸索,让小组讨论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隆中对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隆中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3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