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

2016-01-12 09:43: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一:2 找寻珍稀动植物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一:2 找寻珍稀动植物

第2课 找寻珍稀动植物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植物,了解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和措施。

2、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由五个板块构成)

1、开动脑筋,通过展示让学生多多认识珍稀动植物。

2、沉思默想,通过一些数据的对比,引出一些珍稀动植物正在濒临灭亡或者数量急剧减少。为什么会成为珍稀?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变迁,一个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畅所欲言,思考保护濒危生物有什么意义。

4、 齐心协力,结合图片,学生从身边做起,如何 保护珍稀生物。

5、走出校园,了解一种珍稀生物的生存现况,提出保护性建议。 教学重难点:

认识珍稀动植物,理解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我国珍稀的动植物的图片及生活习性,尤其暗教材中提到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课程引入

1、课件演示,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动物世界吗?认识哪些动物?

生:(白唇鹿,朱鹮huan„银杉——植物中的大熊猫)

1、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之一。雄鸟体长80厘米,雌鸟稍小些。全身羽毛白色,飞羽粉红色。头顶、额、眼周、下嘴、脚部有朱红色,故叫朱鹮。生活在沼泽、山区溪流旁,栖息于树上。以蟹、蛙、小鱼、田螺为食。在

1981年5月以前,全世界仅发现有5只这种鸟,号称“国际保护鸟”。1981年5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7只朱鹮。后来,又孵出了6只小朱鹮,使朱鹮的总数上升到18只。朱鹮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一级濒危动物。现在我国已在陕西建立了“朱鹮群体观察站”,观察和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

2、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的树木,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带子”闪闪发光,所以人们称它做银杉。它是世界上珍稀的植物,仅生存在我国,目前只有2000多株,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3、按上述方法,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动物——东北虎、扬子鳄、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丹顶鹤等。)

师:除了这些动物,你还认识那些?(课件演示情景,使学生入情入景)现在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物,那么我国还有哪些珍稀的植物?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的动植物?(有的数量极少,有的仅在我国有。)

教师展示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同学们都认识它,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其样子。教师提问,组织同学汇报,学生汇报时,师生可以及时点评,对汇报有新意的组给予鼓励表扬。

二、 开动脑筋,沉思默想

师:我国丰富自然资源以及遭到破坏的情景。这些珍稀动物为什么会处于濒危状态?

生:(分组讲座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总结: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另一个方面是人的乱捕乱杀和乱砍乱伐。)

三、畅所欲言

师:生物是人类的朋友,我国有些特别富贵的自然资源,数量正在减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因此,我们必须保护他们。那么,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四、齐心协力

师:怎样保护珍稀的动植物?(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记录学生的发言。颁布相关法律,设立自然保护区,从自身做起。)

五、走出校园

倡议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重点是提出保护性建议。

六、作业设计

调查: 1.当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当地有没有自然保护区?

3.当地重点保护的是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板书设计:

找寻珍稀动植物 大熊猫 银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学生探究教学策略设计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保护珍稀动物的意义,制定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通过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情况,资料分析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提的建议合情合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二:小学科学《珍稀动植物》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单位: 山东省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姓名: 刘利平

地址: 山东省昌乐县育才双语学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1

2

3

4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三:珍惜的动植物

珍稀的动植物教案

冠星小学 汤华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一)认识珍稀的动植物(二)了解珍稀动植物稀少的原因

科学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2.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难点: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准备材料: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彩色卡纸、表格。

学生:课前搜集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动物世界的视频。从而引出课题。(板书:珍稀动植物)

2.出示 (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大熊猫憨憨的样子多可爱啊!我国像大熊猫这样珍稀的动植物还有很多。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珍稀的动植物

1.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教师(出示学生熟知的珍稀动物图片),调动学生的探究愿望。

2.看到这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教师归纳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即教学目标)

(1)我国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它们生活环境怎样?

(2)这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3)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有哪些?

3.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整理、交流。

4.组长汇报珍稀动物资料,教师及时指导、评价。

5.教师出示搜集到的珍稀动物图片(白鳍豚、藏羚羊、麋鹿„„),补充部分资料,适时找学生补充,及时评价。

6.全班学生交流珍稀植物资料,教师适时呈现课件,为珍稀动植物稀少的原因做好铺垫。

7.教师小结:通过我们交流资料,知道了这么多珍稀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二)了解珍稀动植物稀少的原因

1. “那你知道他们稀少的原因吗?”各小组交流、汇报。

2.教师(出示象牙图、穿山甲图、藏羚羊图、水污染和森林砍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动植物稀少原因,教师适时板书。

3.(播放视频资料)“看过这些视频资料,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三)如何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1.教师说一组统计数据:“据统计,当前,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学生讨论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

2.这些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学生思考呼吁人们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标语,教师及时点评。

4.教师小结:你做,我做,改变小环境;大家都来做,改变大环境。呼吁学生行动起来,珍稀动植物。

5.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我们通过实施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珍稀动植物行动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把它设计在卡片上,写好之后贴在黑板上。

2.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 教学反思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 1、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2、繁殖能力低下;

3、人类的大量捕杀

4、环境的污染

5、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6、食物的缺乏

外因和内因都对物种灭绝起了作用

• 我国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

1、我国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捕杀珍稀动物要受到法律制裁。

2、我国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保护我们周围的珍稀动植物:

1、自觉爱护动物。注意保护珍稀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2、见到有人伤害动物,加以劝阻、批评,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教材设计是:一、认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二、了解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三, 保护珍稀动植物采取的措施。

(一)学生的探究兴趣异常浓厚。当我宣布交流资料时,学生一片沸腾,好不容易才使他们静了下来。

(二)学生获得的体验深刻独特。科学课强调学生的科学体验,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震撼心灵的体验不是能靠他人的教诲、老师的说教能达到的。比如, 同学在调查了朱鹮生存状态后,发出了感慨:朱鹮数量很少,又难以繁殖,人类理应保护它们,可是还是有许多人捕杀朱鹮,人类应该和动物和谐共存,无论再小也是生命呀!我呼吁大家热爱自然、热爱动物,让人类和动物永远做朋友! 小组在研究了大熊猫的生存之后,提出:„„如果动物们都灭绝了,下一个灭绝的又会是谁呢?不得而知,只能是人类自己„„为了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人类啊,保护环境吧!保护生态,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四:教学反思: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李家宝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系?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会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课中,以猜一猜为切入点,通过信息资料,展示我国的珍稀动植物,适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从学生认识我国所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想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引入辩论会,在“角色扮演”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通过激烈的辩论协商和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珍稀动物的现状分析,师生得出如下与珍稀动物有关的因素:

①当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垦荒、砍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如今,人口增加了,这种生存方式给珍稀动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②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科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现在已经转化为他们的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

③一些偷猎者,正在捕杀珍稀动物,以谋取暴利;

④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又使当地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⑤面对种种复杂的问题,当地政府虽然倾向保护珍稀动物,但显得爱莫能助。 把种种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

①有的学生一定会想到要把农民或者是珍稀动物中的一方迁走,但是,那样,农民就会背井离乡,珍稀动物会被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面,逐渐丧失野性。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通过录像中介绍在科学家的研究、倡导、教育和媒体宣传、政府合作及当地农民支持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健全了法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珍稀动物和人类和平共处,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

②通过观看录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识。

最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所以,我针对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我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气氛和谐。本节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小组探究,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不足: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五:《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反思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生物教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分两大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由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不应详细介绍,故本节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从而自觉地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更注重情感的教育。本节的内容,通过制成网络课件,采用目标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本节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直观呈现、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等方法来完成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能力目标:1、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到行动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上课前,我首先布置各小组学习任务:收集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收集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调查当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等等。学生很容易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获得资料,同时,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上课时就通过取得的这些资料去实现本节教学目标。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教学任务达标分析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五、再教设计

1、做好课前“四准备”

①心理准备:做好心理调节,使情绪饱满,保持心境的轻松和平静。 ②生理准备:保持大脑清醒和兴奋状态,精力充沛。

③知识准备:熟悉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④物质准备: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

2、课中“四重视”

①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要不度的激励自己,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②对所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争取当节课理解所学内容。

③做好课堂笔记,对重点内容、一般规律尤其是特殊情形要做好记录,写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再整理的过程。

④将本节课的内容用表格或知识树桩的形式总结出来,便于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课后“四落实”——

①整理。②作业。③点评。④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努力树立“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掌握核心概念。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六:《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反思

明秀二区小学语文研究课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

上课班级:二(2)班 上课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执教者:黄淑青 研究课研究的主题:探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

研究设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的热情,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题的讨论,培养他们发表见解,倾听发言、

收集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口语交际的实

践,从而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精神,懂得从小要养成保护

动物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对感兴趣的语题口语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

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我想:一堂好的口语交际课,应该达到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的境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小组按顺序来介绍,然后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到前面来说,做到了口语交际的有效性。

教师的示范,为学生接下来的口语表达指明了路子,做到了抛砖引玉。

反馈及时,课堂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如: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哪一点最深?老师备课教学思路不够开阔。

在引导孩子们准备资料时,可声、色、味俱全,既找实物又能有图片、录音、或视频等,或者进一步合成一些资料;还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室里)资源,抓住其一点特性进行介绍,减小难度。

2、对学生引导不够。

对学生的准备没做硬性要求,个别学生对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动植物的有趣现象写在了日记里,这时候却不知道直接拿来用;应引导学生提前收看《动物世界》或《大自然的奥秘》等节目。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老师对学生说时的引导不够,注重了实效,但没达到实际效果。体现在:

(1)及时评价没有做到导向性作用,应多强调学生说的效果,引导后面的学生说时注意的问题,使后面的同学说的质量得到提高。

(2)小组内进行说时,应先提示:说清楚,让同学们对你印象最深刻。这样能加强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备课时有,但讲课时老师没有及时提示,影响了学生听的效果。)

4、说到藏羚羊时可引导保护稀有动物。读日记里写的小动物,可由陌生动物过渡到熟悉的动物。

今后努力方向

1、备课时多先自己充分思考,提前充分征求同组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开阔思路,把设想变成现实。

2、平时注重培养学生敢说。一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素材,上课做到有准备地说。学生们有备而来,自然心中不慌。二教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不知该说啥时,干脆练习说最完整的话(口语交际本来是要求简洁的)并且把语速放慢,留出思考的时间;说话中要尽可能地做到与听众的目光交流,训练胆量等。三是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

3、培养孩子乐说。平时课堂上评价时,除真诚鼓励、有效指点外,还需要在情境、话题两方面精心设计,让学生因投入而忘我地说,动情地说。“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的表演感。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说会道”的能力。通过示范,教学生说什么。通过随机点评,教学生怎样说更好。

5、关于知识的准确性,(面包树在非洲,说成印度;关于水蘑菇的述说不够准确。)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认识的字得查字典注上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一次研讨课,就能让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势,改正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七:我国的动物资源教学反思

我国的动物资源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前组织设计时主要是通过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书,解答问题,从而对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动物又面临着威胁。重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展现了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较强的表演和交流能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做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充分相信学生能够成功。在上课前,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学科较多,能够引起重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吗?但事实上这是我多余的担心,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去收集资料,小组还进行了讨论,自己编写剧本,精心组织材料和排练。我深深地体验到,请充分相信学生,不要产生质疑,他们会做得会更好。作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信任,多一份鼓励和引导,少一份批评和指责,更不要对学生的学习持怀疑的态度,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远比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更重要,让学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动物故事”、“动物的种类和珍稀动物”等相关资料;结合生活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事例编写剧本等。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又是对

学生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例如编写的“请你们手下留情,善待我吧”;“执法大检查”;“动物的悲剧”等,很有学生个性,非常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了法律意识,说明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更是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按照教学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对资料的整合,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学生上台讲故事,小组集体表演,小组知识回答问题等,处处表现小组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处处体现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表达交流信自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四、融入了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没有设计课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播放资料的功能,能够加大知识容量,给学生视听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受更多的知识信息。如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曲,这是教师直接讲述难以达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深深地感受到一位女大学生救丹顶鹤而牺牲了自己年轻生命的感人故事,更是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使学生受感动。又如,在引导学生看书学习我国的四种珍稀动时,利用多媒体播动物的录像,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动物的食性,形态特征等,比起教师单独地讲解更为生动有趣,较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

第五、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人说“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想象力,而一个人的自主性,想象力,创造力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一个安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活而不乱,宽严适度,张驰有度,个性自由”的理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和权位,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让学生无拘无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培养学生敢说敢做,使课堂充满民主与和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障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六、注重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避免机械性地学习记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情景创设,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能够对学生有启发和思考。引导学生按照探究性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的主体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加强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的学业提高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合理,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状况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要一味地就是说“你真棒!你就是今后的牛顿!回答问题超过了老师”等用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必须要有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每一点进步,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内心充满成功感和自豪感,点燃学生学习智慧的火花,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飞翔。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教育思想才算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八、作业设计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设计作业时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富有个性化的习题,突出重点,强化知识,重视能力,利于教学反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习题多样化,富有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就本节内容学习后就设计了办理小报,科普作品,学习心得等,任选其一,实质上学

生的学习目标都可以达到,更是综合化的运用。从学生交上的作业,质量比较好,融入了学生自己的观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富有时代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是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培养,构建和谐的民主课堂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大推进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八: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 教学反思

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

---教学反思

前几天,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生物公开课。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感受可以与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下。

一、 前一定要充分的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前的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收集了一个小动物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准备了狗、猫、马三种动物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学生表演的不是很入角色,应该以第一人称来演绎,可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可以看出学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这让我明白了,有些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教师也得适当点拨一下,太过放手也是不可取的。

二、 要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介绍珍稀动物时,不要让教师去讲解这些珍稀的动物,而是应该让学生去介绍,来到讲台前,给大家介绍,而不是让学生硬生生的去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决,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三、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这些珍稀动物的生活等等,我专门制作了课件,把大熊猫、扬子鳄、褐马鸡、扭角羚、白

鳍豚、新疆虎等等动物的图片给学生们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观看完这些珍稀动物时,我适时提问:“这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越来越少”。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思考中,数量的急剧减少,让我们痛心,这样把学生带进情境中去,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九: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多种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关于血管部分的教学,可以采取对比方法,从血管结构、血流方向与血流特点以及血管的分布找到三种血管的差异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的差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触摸自已体表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感觉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讲述心脏的结构与生理特点时,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有关问题,如血液在心脏中流动会不会倒流?心脏怎样保证血液不停地流动?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心率、心输出量与心动周期等心脏生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需要讲清楚概念,同时可以结合实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构成心脏的心肌活动特点。心脏一生不停地跳动,但在每个心动周期中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不仅不会使心肌疲劳,而且还能保证血液返回心脏。

关于血液循环部分要介绍血液流动的途径、作用,在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的关系时,可采用边讲解边图解的方式,要指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起止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变化。

讲解血压的形成原理时,需要结合心脏活动的特点和动脉管壁的特点,说明为什么心室收缩时,血压达到最高值,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压形成原理后,应该介绍一些保健知识。

《心脏》一节的教学策略

《心脏》一节的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较合理的教学策略。

1、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 。 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5个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探究。每4个人为一小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比如学生看到的心脏模式图和实物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动脉和肺动脉容易混淆;对于心脏的结构名称和所连通的血管,学生可能会找到一些错误的规律:心室连通静脉,心房连通动脉。学生在比较了心室和心房的壁以后,不知道壁的厚薄的意义,教师应该给两点提示:A、壁越厚,说明肌肉越发达;B、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为心房的血液只流向与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缩有力,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它很近的肺。从而使学生明白壁的厚薄与输送的距离有关系。

3、 借助课件,化解难点 用实物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4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对于血液流向,瓣膜作用这样的问题就有些困难。此时用适当的课件展示,既可以化解难点又避免单纯的说教, 在教学工作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A、学生对于“心脏──输送血液的泵”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不很深刻,此时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再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血液在流动,心脏是动力。B、学生在探究两种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适时地展示瓣膜工作的动画,动画清晰地显示出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学生根据动画内容进行归纳,从而化解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4、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 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平静状态下和800 m赛跑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同时选派几名学生向医生请教“心脏为什么会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功能。另外,在习题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 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置了一个探究方案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 腔是否相通”,第4组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腔是否相通”,他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有的将水通入左心房,看能否从右心房出来;有的用镊子从左心房探入,看能否穿过右心房,再从左心室探

入, 看能否从右心室穿出„„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给予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学习新课改的体会

前一段时间,我校组织了新课改和新理念的学习,自己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后的生物课堂变化。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不用举手,有问题就提):“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 quot; “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

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 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4 课堂教学应“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华

硬性的说教批评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课改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整个宇宙只有我们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资源里,为了我们人类自己,难道我们还不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吗?

看看我们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看看我们人类由于重金属污染出生的畸形儿,看看我们乱砍乱伐树木造成的恶果;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出现,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无知造成的,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实验用过的

小动物要及时放回大自然,路边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践踏,要注意保护我们身边的庄稼和树木,它们都凝聚着农民伯伯、林业工人的辛勤汗水等等。这些学生都能够亲眼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都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整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情感,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 课堂教学应“评价化”,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档案记录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6、生物课堂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化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顾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原有的指令性、权威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被打破,师生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合作,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民主对话的新型民主关系。课堂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课改后的课堂变化还有许多方面,包括老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等等,学生学习能力和其它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正在由“书呆子”型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活泼、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总之,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自己的收获很大,教学理念发生的改变,自己将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形式的教学改革。

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篇十:寻找动物和植物教学反思

《寻找动物和植物》教学反思

秦皇岛开发区第二中学 窦玉君

动物和植物学生都很感兴趣,当提到寻找动植物时,学生兴趣极高。本节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动植物调动学生积极性,制定观察计划,强调注意事项,确保观察任务圆满完成;第二课时出去寻访。由于课前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本次寻访任务完成较好。同学们通过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观察方法,了解到植物的不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主动直接的参与了整个教学活动,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主体意识,同时尝试了解决科学探究问题过程与方法。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观察前,虽然多次叮嘱对不知名不了解的动植物不要用手触摸,可是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心,用手轻轻触摸这是很危险的,在今后的活动中值得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植物的生殖教学反思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珍稀动植物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3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