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2016-01-12 09:53:4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主题是“科技成就”,认真教完了本组课文,了解了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学生也畅想了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将对本单元的教学谈点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比农耕社会和20世纪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 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组织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到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我就向学生提出“未来的食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想由此引导学生去设想未来的食物。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未来的蔬菜未曾洒过农药,是无公害的蔬菜。”“未来的蔬菜没有虫子咬过,完全是绿色食品。”„„这时我发觉平时不善于发言的邓思思、蓝盛宝也举起了手,只是那手举得有些不坚定。我用微笑的眼神注视他们,亲切地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未来的蔬菜个子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未来的蔬菜不会腐烂。”有学生立即补说:“未来的蔬菜是超大个的,我们可以在里面生活。”„„这时我就听到有学生轻声说:“那么大的蔬菜吃也吃不完,只吃一种蔬菜,营养会不够的。”学生的反应比我还快呢,我又抓住机会让他响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点头表示同意这种看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二: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安排了篇幅矮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情节引人的民间故事;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编排本组教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体会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通过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

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将遇良才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故事书的兴趣。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有的说我要学习纪昌做事认真的态度;有的说学习一门技术首先要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你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同学们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并在上完本单元后开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要求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的故事书。这样大激发了同学们读故事书的兴趣。

不过在本组的阅读课文教学时,放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认真阅读本组课文,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议议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

本单元结束以后,同样对本单元的主要词语进行了“盘点”,对会写的词和会认的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口语交际”和“作文”都是围绕“想象”这个话题安排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学生更加充满好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了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有25个,会认的字有25个。

2、学习本单元内容,要求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能利用多种渠道接触、了解科学技术信息,能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的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写科幻作文。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好习惯。

四、教法与学法:

先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画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变迁有大体的印象,然后组织教学。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科技知识,汇聚“小影片”供学生了解,再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五、课时安排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课时

30电脑住宅 3课时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课时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4课时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课型与方法:

新授课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4、出示课时目标

会读会认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表明了20世

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我的小词篓):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2)、开火车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读课文后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检查自学,引导质疑为下一节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学生练习读课文

作业设计

默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1自然段)齐读。

师板书: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抓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2、朗读第三段

师板书:

过去 用 千里眼顺风耳 寄托愿望

3.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根据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 因特网 飞机火车 远洋船

师总结:

回顾历程 科学创造神话 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 科技创造奇迹 改善生活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文的内容。

句点评

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

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设计意图:感悟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

三、畅谈收获 总结提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未来的…… 生活或学习中的一种物品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过去 用 千里眼 顺风耳 寄托愿望 科学创造神话

现在 用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科学创造奇迹

电视电话 因特网 飞机火车 远洋船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一字开花(扩词)

改( )( )( )( )( )

耕( )( )( )( )( )

驾( )( )( )( )( )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2、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是我国( )的。

改变 改观

3、由于天气的原因,学校( )了开运动会的计划。

4、我们学校狠抓学校基本建设,面貌大为( )。

三、级重点难点过关

一、蓝猫巧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20分)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本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作者是在第三自然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风”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___。

“梨花”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执教: 年学期

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都在阅读,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统筹安排,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一边让学生学习课文,一边让学生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同时开展了“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反复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的学习,学生深受感染。对习作中要写真实的事,学生受益非浅。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注重了这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窃读》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这一课时教学中,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读,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要以阅读为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识字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导入时教写字,在读书中识字,在具体语境中知意,抓重点指导写生字,并展开了各种训练,打破了目前高年级板块式的识字教学模式。这堂课“寓识于读,识读结合”,彰显了识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阅读,使识字和阅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我思考过:这样读时停顿,并掺着讲解,是否影响阅读时情感的体验。通过我的反复实践,由于是初读课文,好像没有什么影响。要有影响待在课后或利用早读课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执教: 年 学期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 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四年级时,我注重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本学期,我开始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课文的阅读时由于学生读得不够熟练。方法还不会用运,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将沿着“导入检查——质疑梳理——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作业拓展”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执教: 年 学期 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说明性文章,将说明分为以下几类:1、说明植物形态特征的;2、说明动物生活习性的;3、介绍产品使用方法的;4、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的;5、说明事物形态及特点的等几个类型。并提出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时要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学习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确定为:一、初读课文,划分类型。即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和词语的理解。说明文中通常有许多专业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根据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四、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五、自己感受,运用说明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说明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说明方法时,学生很难对上号,特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容易混淆。这时,我随机渗透了描写、叙述、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与说明方法做比较,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最后,让学生看一些产品的说明书,要学生说清楚说明的是特点,还是作用,或者是其他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做好小推销员。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想好后,写一篇说明文。

这就是我教本单元的一些基本做法,从成效上看,效果还不错。

执教: 年 学期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

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语文源于生活的需要,又在生活中还原语文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素养,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

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

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

动,在这种有机互动中启迪学生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在启示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生成文本与道理、哲理。

三、学以致用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思维

语文的本质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就因势利导的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搜集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善待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的概率较大„„座右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别人的话,也可以理解性的解读名人名言,还可以自己撰写,如我在读中学时,生怕自己误了自己,所以写了句座右铭“我将来会后悔自己现在没有好好读书”,言中之意就是珍惜今天,成就明天。这里,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启示,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中,玩味生活的启示文章的价值。

通过本单元文本的学习,学生具体弄懂了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学生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领会到,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总能克服,走向成功的,这广场好比取得的成功,通往广场的路路上的阻碍好比前进时遇到的困难。又能从《珍珠鸟》领悟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来源之一,得从小培养这种热爱动物,以人类的亲和力熏陶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总之,“生活的启示”是教师教的范本,不是唯一的就事论事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的全部,均饱含着人类进步的哲理,其价值在于你是否善于开动脑筋,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获取有用的启示,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五: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八单元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的故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巧设导入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

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 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三、 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有机结合。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一文,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表现,突出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在讲述本课时,我很想通过罗丹对工作的专著来教育我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应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设计,重情境、重活动、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时的动作,并进行导读,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我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走一走,读一读,学生悟出原来他在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女像,反反复复地琢磨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响,手不停地挥动”,更把罗丹工作时的激动和兴奋刻画得淋漓尽致。“吱吱直响”则说明罗丹浑身用力,非常激动。“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技术娴熟,也可见他的兴奋之态。通过对这些动词的深入理解和对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咬笔杆,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兴得跳了起来,认真得写呀,算呀,

连妈妈走到我身边都没发觉。”“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上一次,为了准备少年宫的舞蹈比赛,我总想着编排舞蹈的动作,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还边走边比划,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哈哈……我很自然地引入到:“你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感受,很好。大家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说不定,将来你们之中会出现数学家、舞蹈家、文学家呢!全神贯注做事,这不正是罗丹成功的基础吗?”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表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邓瑞玲 吕继生 董文清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

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结果也就各不相同。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和一个“语文园地”。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本组课文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

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配合本组专题,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作家的语言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我想对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谈点自己的教学感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三处写到爬山虎,一处是文中的“我”初次来到叶圣陶先生家看到的:“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一处是“我”在和叶老先生愉快交谈后,看到的:“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远离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显得虎虎有生气。”,一处是文中的最后一段:“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绿着。”前两处是实写,后一处是虚写。这三处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前两处描写爬山虎的文字,内涵深刻,有丰富的意象与意境,不是这样“比”就能“比”出来的,应该引导学生去“读”,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读出语言与意境的

美丽,读出文字的弦外之音,如:“我”初次去叶先生家的心情,“我”对叶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等等。而最后一处,可谓言尽而意无穷,颇值得玩味。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这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1、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播放反映旧中国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课件,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精彩生成,情感体验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课前预设,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情感,并多次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中华之不振的悲哀,体会到了少年周恩来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七: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组”教材单元主题是“献出我们的爱”。分别由29课《掌声》、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31课《给予树》、32课《好汉查理》(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八》组成。本组课文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腿脚残疾的英子在三次掌声中留泪了,此泪化作了她生活的勇气。一个有趣的实验终于在三个孩子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了,小女孩之所以得到老教育家的青眯是因为她有着先人后己的品行。金吉娅在“给予树”上摘下了一个卡片,用二十美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买了一只洋娃娃。爱搞恶作剧的查理在草地上抽刀出鞘,杰西坐在轮椅上,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信守诺言的他做了真正的好汉。在连学了两篇充满异域情调的文章后,编者在《语文园地八》中匠心别具的安排了一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感叹教材编写者的韬光眼界、匠心别具。

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没有过度阐释人文层面上的东西。“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那么,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才能形成于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去呢?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读中自有真情感,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三至八单元)

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文章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

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

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课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喜欢读的同学就练习有感情的读,喜欢背诵积累的就练习背诵。汇报交流时,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说出就喜欢的理由,说后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每个人都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题气氛异常活跃。

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多层次的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每读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味道。

“自由读”: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本文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长征》课 后 反 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高耸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长征》,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视频),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让历史的印记留在心间

——《开国大典》课 后 反 思

人教版语文教材虽然多次修订,但是有部分教材却经久不衰。教材《开国大典》就是一篇经典课文,成为五年级上册语文 “走近毛泽东”主题单元中最重要的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具有的特定思想和感情,但是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怎样缩短文本内容和学生视野之间的差距,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感悟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收获,是我们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终极体现。为此,经过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我决定在教学内容大胆取舍,这篇课文虽然长达一千八百余字,但是课文内容学生大多能自己读懂,我们应该给足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将学生能自己写习得,一读就懂的内容一带而过,突出教学重点,也就是通过“典礼仪式”这宏大的场面,体味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满腔热情,感悟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句话,凸显出本文教学内核的地位。

对“开国大典”重大意义的理解不应当是空中楼阁,应该植根于文本之中,应该植根于对重点语段的体会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得到人文熏陶。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的能力,体现在注重学生与课文的充分对话。在第一次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我用了3-4分钟时间让学生整体读课文,学生在没有阅读要求及提示的情况下,静心细读文本,这时候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梳理出课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这样做既关注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感悟,也注重了对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巩固,指导学生“浓缩主要信息”,把主要内容浓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组,帮助学生归纳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明晰的把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也体现在教学重点句段时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上。在研读读“典礼仪式”这一个场面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的五—十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进行圈点勾画。这样的读,让学生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由关注课文内容到关注课文中情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自由地阅读”,由读促悟,形成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先由整体形成一个认识,而后进行的详细研读,从整体上再进行更高要求的概括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也表现在教学整个过程的线索上。从揭题了解大事件,初读课文时归纳4个大场面,到精读课文时感受民众的满腔热情,“开国大典”的重大

意义,是贯穿始终的是教学主线。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突出场面描写”的特点,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围绕“是什么让群众这么激动,让他们如此心潮澎湃,”这一主问题开展研读。孩子们带着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也从中得到培养。

二、重点展现语言文字魅力,引导学生紧扣词句潜心的能力。

紧紧扣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由理解字面意思到探寻引申情意,体会感悟文字深层次流露出来的情思,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孩子们只要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就一定会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思索。在这节课中,为了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咬文嚼字。在“典礼开始”这个场面之中,文本中连续使用了五个“一齐”来表现人们不约而同的动作,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这一文本中固有的信息,紧抠5个“一齐”带着学生对这个含蕴着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层层深入地品析研读,孩子们在对这个词语的反复品味咀嚼中感受到:正是由于天安门广场上三十万人拥有着对领袖、对祖国不约而同的敬爱,才会这样不约而同地掌声,不约而同地欢呼。通过对这五个“一齐”的研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领略作者语言背后蕴藏的内在情意。

书声琅琅。对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着眼点,也是课后练习中要求积累的语段,我带着学生进行有梯次推进的诵读练习,就这样一遍遍地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情感,品味文字,学习表达,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投入,一遍比一遍激昂,最终熟读成诵。这样的训练,即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情感的培养,更是能力的发展。

顺势拓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句话含义深刻,是课文的精髓,但是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已经远久,仅仅依靠紧扣五个“一齐”和反复朗读,要求10来岁的小学生理解透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而课堂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生面前呈现了英雄任务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镜头和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场景,这样的处理给了学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上的全方位体验,同时激励了学生对这两句话的深层思考。这两处补白的设计就为学生真正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搭上了几级台阶,尽量减少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文本自有特点,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一文之所以数次数次修订,都给予保留,其场面描写上极具的特色是课文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课文中抓住毛泽东的动作和群众的表现展示出场面的隆重和

盛大,这也是场面描写中的一种典型方法,因此我创设出三种情景,分别是: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飘扬时,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上时,当五星红旗在茫茫太空飘扬时,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最使他激动的一个场面,这项融思维、表达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可以促成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的言语、思维与情感同构共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极其有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运回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毛泽东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和军事家,他的光辉形象令人敬仰。这篇文章没有口号式的歌功颂德,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更能打动人心。这是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我觉得我在这课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让学生自主

课前布置的预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中学习和交流,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读、找、议论、交流,我只是站在辅助者的位置上,在学生需要情感铺垫的时候,利用课件和解说渲染一下。这种方式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分析。

二、抓住重点,一课一得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不贪多。始终围绕一个重点,感悟毛泽东作为凡人的情感。通过细节来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先谈从文中哪些细节中感受到毛泽东老年丧子之痛。归纳出来,创设情境:“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漫漫长夜,毛泽东是如何渡过的?想像写话。在自主品读、写话与评价中掌握和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这课的重点。

三、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课文的背景学生也不甚了解。我没有在抗美援朝的政治背景上做任何解释,只是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因为这样的背景一节课也讲不清的。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自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就是借助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该要学习和训练的。所以,这节课我始终让学生读读、议议、读读、交流,最后仿写,学以致用。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以及仿写的效果都很不错。

四、一点建议

我在让学生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时,时间拖沓了一点,这个地方可以加快节奏,不需要面面俱到,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具体感知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可以在仿写之后进行交流时,学生自己说说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也可以互相评价说说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一 精心设置情境,烘托气氛,感受毛主席的崇高形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反思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启发学生质疑思考。“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在本课中“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一个世纪?在20世纪里,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吗?

(要求学生在查阅工具书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史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词句的认识。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明确:无论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充满神奇的未来,人类虽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但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领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

达到和谐统一。)

二 资料展示与交流

1、学生搜集的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发现、发明。

2、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找出本课生字,与同学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出示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反馈同学自学情况。

4、熟记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同学提示易错的地方。

5、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听写本课词语,同桌相互批改。

2、20世纪的科学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同时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可以说成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在学生自由填空的过程中,领悟到20世纪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读第一句话,体会其含义。思考:全段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课文用两个“一问一答”的句式表述有什么好处?

3、读二、三句,结合工具书和自己的理解体会“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区别。

发现和发明:“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在本课中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前者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增加,后者则有了质的变化。改观和改变:“改观”在本课中是指20世纪以来的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的面貌;而“改变”则是强调了改换、变更。

通过感悟词句进一步认识到20世纪是个非同凡响的世纪,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4、指导朗读,读出个人的体会。

四 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组讨论,交流。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引导学生理解“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愿望、幻想”是什么意思?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

4、依照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5、作者在第三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句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那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6、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例子,选择自己熟知的、感兴趣的一例,向同学们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就、价值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伯特兰·罗素所说的话和“科学正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

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畅想、讨论:畅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的未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小结: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作业:搜集2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

3、以“科技伴我成长”为题进行小练笔。

板书设计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现代科学 发现 发明

人类生活 改观 改变

教后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30 电脑住宅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和“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教学重点

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自己动手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教学准备

1、电脑住宅的有关图片

2、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谈话导人。结合图片,介绍电脑住宅的由来和第一座电脑住宅产生的背景。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认读字和新词: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

三 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又是怎样工作的?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四 合作交流,相互质疑、释疑

1、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2、结合示意图,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伴介绍电脑住宅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要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五 发挥想象,深化感悟

以“如果我是个建筑设计师,我想这样设计电脑住宅”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交流。

六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美国的第一幢电子化住宅》和《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等相关文章,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神奇”。

板书设计

30电脑住宅

设置

/ \

人类 电脑

\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单元反思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2016-01-09)

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教学反思(2016-01-12)

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2016-01-1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6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