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01-12 09:55: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

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王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桂林路小学 王蕊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

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

.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

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

“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文言故事——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弦”字的读音。

2、读了题目,你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吗?

(二)学习过程。

1、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言文读通顺。

(2)出示带有停顿的课文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一句一句指名读,评价。

(4)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所不同。如果要弄懂这些句子的意思,有些什么办法呢?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方法,用课件呈现出来: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猜想。

学生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采用以上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四个“善”字,“谓”的意思(现场查工具书),边理解边引导学生根据意思读句子,读出恰当的停顿。

重点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6)教师范读,学生听,感受节奏。

学生齐读,读出节奏。

(7)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理解“知音”

(1)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擅长什么?(板书: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

(2)是阿,伯牙弹得一手好琴,所以成为了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对一个乐师而言,琴是多么地重要,可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用文中的句子说。(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在你心目中什么叫“知音”?

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相机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钟子期,听到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琴声,你准备如何赞叹?指名感情读。

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感情读这两句话。

(5)伯牙擅长弹琴,他的琴声除了泰山和江河外,一定还有许多动人的场

景。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场景呢?

这些场景,子期都能听懂吗?文中哪一句话说到了这个意思?(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凡是伯牙心中所想的,子期都能一一领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6)那么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伯牙有知音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学生自己读一读,说说了解到什么?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7)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他会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用文言文说。)

(8)伯牙子期已经心灵相通,他们在一起共享音乐的美妙,畅谈人生,畅谈生活,分享快乐,是多么地和谐融洽啊。让我们一起读读1-4句,在此感受这样的融洽吧。齐读1-4句。

3、深悟绝弦

(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逝世。(板书:死)伯牙带着琴来到子期坟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课件出示短歌,教师配乐诵读。

(2)听了这首短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子期去了,伯牙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这样称赞——学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称赞——学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他心中所念,再也无人知晓。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绝弦)

(4)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还有什么?

是阿,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找不到知音,琴又弹给谁听呢?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知音走了,再也没有人了解伯牙的内心,在他的生活里没有了快乐,弹琴又有何用呢?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万念俱灰,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恨不得随子期于地下,与他再话知音情。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弦断绝了,前程断绝了,永远不绝的又是什么?(板书:情谊不绝)

(5)这就是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后来有人为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曲子——《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曲子再读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文。

(6)看板书练习背诵课文。

(三)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知音

七、教学反思:

审视自己《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不是初次见识文言文,五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不是很陌生,但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通读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

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创造,其乐融融

——执教《伯牙绝弦》评析与反思

语文组 向新强

案例背景:

12月2日,我在参加本校第六届“教学之星”擂台赛中执教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一文,我力图通过教师创造性引导,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创造性学习与激情。比赛虽未获奖,但其中四个片段自我感觉十分欣慰。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一句所表达出伯牙悲痛欲绝的情感时,我便告知学生:“同学们,伯牙有一位朋友,他虽然算不上伯牙的知音,但当他耳闻目睹了伯牙在子期墓前肝肠寸断的情景时,与伯牙立即产出了情感共鸣,于是赋诗一首,请看该诗!”于是,我立即向学生展示了本人之作(课件):

悼 子 期

子期去兮泰山倾,

江河断兮无烟升。

伯牙痛绝瑶琴弦,

高山流水谁知音?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该诗,并简要地解读了诗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了诵读。

片段二:

师:“同学们,对知音子期的去世给伯牙所带来的伤痛我也深表理解,因为他深感‘知音难觅’,于是悲痛欲绝之际‘乃破琴绝弦,并‘终身不复鼓’。但我作为伯牙的朋友并不认可,甚至是反对。不知同学们是怎样认为?”于是,我给予学生短暂时间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一片哑然。

师:“同学们,假若你的画画得很不错,但只有你的奶奶或者外婆或者其他亲人、朋友之中的某一人能看懂、能十分欣赏你的画,但有一天她(他)却不幸离世,难道你就此‘折断画笔,终身不复画’?请再想想,如此之举,难道你那九泉之下的亲人会安息?”

我稍停片刻。

片段三:

师一边言之一边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伯牙的朋友——我向新强对伯牙的劝慰!”

致伯牙

泰山峨峨因有韧,

江河浩浩广胸襟。

人生固然少知己,

何不抚琴心子期?

同样,简要解读诗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片段四:

“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本文,课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我都各赋诗一首,面对课堂上的你们老师我当然不会吝啬,请看我为在座的同学真情表达!”

致航小六(4)班爱生们

高山流水遇知音,

鼓者听者心相映。

莫学伯牙痛绝弦,

天下谁能不识君?

我用极富感情的语气学生进行了诵读。

片段四:

布置了以下作业(课件):

我想表达(作业):

 学习了《伯牙绝弦》后我感受甚多,我试试写一首诗以抒发我的

情怀并展示我的才华。嘿嘿,本人即将成为一位小诗人啦!

 本文语言文字精炼,仅仅77字就让我感受了很多很多,我要反其

道而行之,肯定,一篇现代版《伯牙惜弦》即将流传于世!

(二选一即可,如果都能试试,那就是追求完美的我 )

评析与反思:

一、我们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要运用教材。

针对以上“片段一”,我的目的让学生学习“例子”,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忠实地体会文本本身的人文性——情感熏陶,让学生学会珍惜友

谊,这就是“例子”的最大作用。如:《悼子期》中的“泰山”、“江河”、“无烟升”(传说钟子期是一个柴夫)、“绝”、“琴弦”、“高山”、“流水”等词句来自于文本,其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来自于文本。但“片段二”、“片段三”就是突破教材,走出文本,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辐射学习,尽最大可能搜集与文本材料相关的素材,筛选汲取有效信息,为达成教学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方法服务。如:《致子期》中“泰山峨峨因有韧,江河浩浩广胸襟”就是从“性格”的角度来评析“泰山”、“江河”,“何不抚琴心子期?”就是以“抚琴”与“心”来怀念知音,而不是采取极端的“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此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深入人本。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举一反三,不要使教学局限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如果我们忠于教材,只将学生引导于文本本身的“字、词、句、段、篇”上的理解与掌握,那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赝品”,只会“鹦鹉学舌”。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能力求发散性地进行内容拓展、开发,敢于并善于突破教材,充分运用教材而达到“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更加灵活地思维。

二、我们运用教材文本要批判性地继承,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就《伯牙绝弦》文本文字的精炼、“鼓者听者心相映”、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感是积极的因素,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的。但“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就是伯牙逃避现实,自我毁灭,自欺自残的表现,这就是消极的因素。假如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此影响,产生“‘子期死’,伯牙可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却成为千古绝唱,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外婆死’而‘折笔绝画,终身不复画’呢”的惨剧,难道我们教师就没有责任?,这不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所以,“片段三”、“片段四”就是本人发现了其文本消极的一面,才有《致伯牙》和《致航小六(4)班爱生们》的诗作诞生,让我的学生所接受的是阳光教育,从小就时刻都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不是“人生难测,前途茫茫”,甚至“看破红尘,隐居山林”。

对于教材,由于具体文本的时代时代背景、主人公性格与修养,或者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等诸多原因,某一文本便成为了教材而呈现在我们师生的面前。应该说,既然是教材,无疑就是经典性文章。但我并不如此认为只要是国家发行审定的教材就一定是全方位的经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一块金砖的纯度没有百分之百,任何一个人没有十全十美。那么,一片文章,从某一角度看是经典,是值得读者去学习甚至去效仿,显现其积极因素,但假如换一个角度看就并非经典,甚

至是消极因素,正如苏轼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所以,读者就必须学会甄别,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十分稚嫩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还处以一个模糊的状态,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三、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我在备课中,就以《伯牙绝弦》文本为“引子”,从不同的角度创作了三首诗,自我感觉,这就是我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在课堂上,三首诗给学生的感觉“新、奇、特”。因为,就文本本身而言,六年级的学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就能理解并掌握“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无需我们教师再去既耗时又费力还无味地“苦口婆心”,所以,我就“另辟蹊径”,引导学生“独领风骚”。故此,“片段四”“我想表达”就顺理成章。有了老师三首诗的范例及铺垫,当然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第二天我在操场碰到了几个“借班”学生,他们主动告诉请我看看他们写的诗,我随之到教室,不少学生兴奋地出示了诗作,尽管有不少作品“是诗非诗”,但也针对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初试牛刀”,也未尝不是创造,何况我还果真发现几首佳作,我也随之兴奋,我的教学思想,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于是,我们其乐融融!

我认为,教材不过是一个引子,我们的教学就是通过“引子”而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心理联系起来,教师充分地吃透教材,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引子”而备课,运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体验。同时,教师在备课中创造性地挖掘了教材,发现了教材的新亮点,没有人云亦云,如出一辙,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了新的东西,引发学生产生了新思维,或者掌握了新技能,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其效果无疑就是高效的,达到我国民族企业的符号性人物张瑞敏先生的追求理念“我们需要‘海尔创造’而不是‘海尔制造’”。

四、既然是创造性课堂,何故比赛名落深山?

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且再始终如一地在讲台耕耘了二十五年,参加此次比赛,却名落深山,实在汗颜!

根据评委点评及自己课堂表现,静心回首,自我剖析:第一、乡音难改——普通话不标准,简直就是“南腔北调”!第二、在讲台耕耘了二十五年,参加比赛,还是“和尚见岳母——初回”,没有比赛经验。第三、自认为要保持课堂的“原生态”,缺乏磨课,没有遵循“失败才是成功之母”的警世良言。第四、多媒体技术“机盲”,课件制作技术“跛脚”,导致课件呈现中

“心想而事不成”、“关键时刻掉链子”。第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身不勤、不学、不思、不进,故而“深山有朽木”。难得评委“向新强老师呢,基本功扎实”一安慰之言,我顿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希望还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赵福琴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教师的指导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教师的指导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巧注积累

指导学生积累描写风景的ABCC式的叠词。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二、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一起学习一个被人千古传诵,发生在公元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课题是“伯牙绝弦”,举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指导“弦”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篇古文,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文章,都知道古文字少难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放声的读3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三遍试着读出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相机指导字音。

4、范读课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品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过渡:读了课文,知道文中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伯牙,一个是钟子期。请读读错误!链接无效。,说说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2、抓“善”体会伯错误!链接无效。擅长于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3、研读课文的2至4句

过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学生默读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

(1)生默读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

(2)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抓“志”体会伯牙擅长弹琴。

② 抓“峨峨兮”“泰山”体会子期听到的高山巍峨的画面。并指导学生读出高山的气势。

③ 抓“兮、善哉”语气词体会子期的听懂琴声并发出赞美的情感。指导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总结学法,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理解下一句话。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过渡: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子期心中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江河?

①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②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运用课前交流的词语进行句式训练。

①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②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你们一定认为伯牙和子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识。当时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他始终觉得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同学们,郁闷的伯牙遇到知他,懂他的钟子期,他的心情如何?(激动、欣喜若狂)伯错误!链接无效。将这份激动与兴奋化成一曲高山流水溶于琴中,如果你是伯错误!链接无效。,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4)学生写话,指名说并相机评改。

(5)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

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无论是伯错误!链接无效。的琴声还是心声,子期都能从伯错误!链接无效。的琴声中听懂,他多想与子期就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于是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在相识的地方相见。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他悲痛不已,在子期墓前弹奏一曲后,就摔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摔琴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了“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总结读文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面对伯错误!链接无效。摔琴绝弦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

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教师的指导、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让我颇感欣慰:

一、以“读”为本,在阅读中感受、理解、体会。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利用朗读这把利剑来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二、将“阅读积累、理解想象、说写训练”有机结合,扎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重视阅读积累。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此处学生的积累得到训练。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描写山高的词语、江河的词来形容子期从伯牙琴声中听到的高山画面与江河画面。这也将学生的积累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了起来。

2、理解想象与读说写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我将课前积累与拓展延伸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读说训练落到实处。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古松芳《伯牙绝弦》教案及反思

《伯牙绝弦》教案

南华宫小学 古松芳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 音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南华宫小学 古松芳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单元训练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节文言文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路清晰,板块简洁。

紧扣“知音”,以“读顺——读懂——读熟”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师有把握,学生有空间,教学有张力。

2.以生为本,教会学习。

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3.立足文本,拓展有度。

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伯牙绝弦》教案教学反思成波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陕西省安康市阳光学校 成波

教材依据:《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

指导思想: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弹琴水平的高妙,钟子期有很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互相欣赏互为知音。主要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欣赏《高山流水》音乐和画作,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艺术情操。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古文,感受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以及课件视觉美感,图文结合、配乐朗诵,想象古文的意境美,感受古文的意境,揭示了人文精神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康复后聋生,多数听力补偿较好,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口语的清晰度达不到普通孩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比未经过康复的重听聋生要好。学生从一年级就使用人教版普通学校教材,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听力、语言潜能的开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音乐、绘画等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以及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1

(3)拓展思维、发展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A伯牙还弹了什么乐曲,子期能听懂?

B伯牙相对子期说„„

2.方法与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古文

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在读中体会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

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4、多媒体的运用:通过课件的画面展示,文中有画,画中有

文;配乐朗诵,感受古文的意境美、视觉美、音乐美,感受古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初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后,在

配画作《高山流水》欣赏同名乐曲歌曲导入新课,在感受音乐美、视觉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意思。

直观教学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帮助突破教材的难点,

展示文言文意境,营造一种意境美。

点拨引导、以读代讲法等。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知音》、陶埙《哀郢》等乐曲,《高山流水》的画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几段音乐,等会说说自己的

感受。播放《西班牙斗牛曲》、《童年》、《长相思》等不同风格的音乐。 (学生谈感受。)

2、音乐的魅力就是能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和一 2

个山野樵夫成为挚友叹为知音。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3、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高山流水》的演奏者俞伯牙和欣赏者钟子期的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读题,注意指导“弦”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同桌可以互相讨论怎样读。(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音。)

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但是有些地方还读的不太好,下面请听老师读。听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读文言文和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学生找特点,评价(慢,声音高低起伏,有节奏。) 师引导: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把字读准,还要读的有节奏和韵味。

3、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注意评价语言的恰当、准确、得体)

4、指名划节奏。同学们已经读出一点文言文的韵味了,现在请谁来划出课文的节奏。(在黑板上划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学生继续自由练读。(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音。)

6、学生齐读课文。(配乐《高山流水》)

现在我们来一起配合音乐读课文,注意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与学生交流伯牙、子期资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 “绝弦”伯牙要做什么?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四、再解绝弦,品味知音之情

(一)何为知音。

3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肯定把琴看作最心爱的东西,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将文章再读一遍,同桌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师生探讨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指名回答句意,师指导。这一句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后面的“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板书: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 )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课件出示句子,生感情读)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依依杨柳、志在潇潇春雨、志在茫茫云雾、志在徐徐清风„„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4.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里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我的好朋友必然会理解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乐师,你说他还会缺少别人的赞美吗?他为什么只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恰当的赞美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琴声时,他会是什么心情?(生答:寂寞、孤独、绝望、心灰意冷)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理解了伯牙的心声、思想感情、理想。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答:幸福、融洽、快乐)

(三)知音之死。

但是子期不幸去世。(课件出示句子,配乐陶埙《哀郢》)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

1.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没办法承受这种无人诉说的痛苦,最后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的怀念。(板书:绝弦 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当伯牙来到和子期相约的江边,子期已经不在人世,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出示诗歌师生读(配乐《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提示“抔”读póu, “一抔”意为“一捧”)

2.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高山流水》的乐曲和画了很多《高山流水》的画。(播放《高山流水》的画作和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配乐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课件出示,“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世界上这样的知音难以寻找。板书:知音难觅

3、一首《高山流水》表现了音乐无穷的魅力,伯牙绝弦叹为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同学们,不管岁月再流逝,我们都要像伯牙子期一样珍惜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对方。

七、作业

1、搜集中华民族有关友情的名言佳句抄在积累本。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用自己的话同桌互相讲讲这个故事,并写下来。

八、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 牙 善鼓琴 绝弦

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及说课稿(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铜仁市第六小学 罗绿英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在培养学习方法。

1、培养了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并让学生介绍图片,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我便利用在上学期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上总结、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汇报。这样就使学生学习有法,目标明确。

二、、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在理解钟子期赞叹伯牙琴音时,我利用音乐《高山流水》中高山部分和流水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意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中句子的理解。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

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江河?你打算怎样赞叹伯牙的琴声?接着补充伯牙在宫廷中演奏《高山流水》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真正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说课稿

铜仁市第六小学 罗绿英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根据“学习方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请同学们看伯牙鼓琴图。(让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料介绍图中人物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板书:伯牙、钟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辅成教育集团 顾玲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

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6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