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2016-01-12 10:00: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一: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复习课反思 ...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一: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复习课反思

《倍数与因数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王雅宝

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40分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将我在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和反思整理如下:

1.三点满意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所以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猜测老师的年龄来引人复习内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探索和交流。比如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上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通过课前的自主整理,了解到学生并没有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考虑到“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我

将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并采用小组合作整理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第一阶段的“初步构建”可以看成是让学生试一试“水的深浅”,而第二阶段的“二次融入”就是让学生去“感受水中的乐趣”。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测老师的年龄和手机号码破译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特别是破译手机号密码之后,学生甚至不理会已经下课了,围着我问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久久不愿离开,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2.不足之处

(1)因为这节课既要带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又要做一些相对应的练习,时间不太宽余,虽然练习题目不多,但整体感觉起来好像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练习上。而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时间花得太少,显得整堂偏重于练习课。

(2)这节课学生们都不在状态,可能是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有些乏味,没有有趣的活动来激发调动他们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

(3)这节课我是直接复习知识点,每复习完一些知识点后就做练习。而实际上在我设计教案时是想通过练习从而利用推理法,推出所应用的知识点来复习,这样才是学生真正得到的知识。而我最终放

弃这种方案,是我不够“放开”,总是怕收不回来。

3.一点感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只有不断的进步,才不至于沦为门外汉。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 教学反思:

1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 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课后反思: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练习。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2) 教学反思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请你说出一个数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再引出课题,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安排了“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

不足之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猜想。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课的导入阶段,我组织学生

进行猜想,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方法,有的学生在奥数班已经学过。因此在探索问题上可以采取已知结论,然后再验证的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在交流时还说出了类似弃9法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判断3的倍数上。这样学生的判断方法就很多样了,学生对后面的这种方法接受很快,也很乐意运用。但在实际作业中,我感到学生对3的特征的运用不是很主动,不象2和5的特征来得快,似乎有些想不到。因此,要加强练习。

找因数教学反思:

在找因数的时候要教给学生一对一对的找,这样可以作到有序,不丢不落。但在有序的问题上,学生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去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以便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打下基础。

找质数 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的友好伙伴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因此,本课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通过评选冠军,让学生产生争议,“我们组有11块小正方形,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只有一种设计方案。”说明比赛不公平,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组设计多,而有的组只有一种设计方案?”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

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正确结论。小组合作不要仅仅流于形式,要有详细的分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避免一问一答。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

3.新颖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也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目的性强,学生乐于参加。“叫号游戏”促进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正确的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自我介绍游戏”使学生全面认识一些自然数的特性,如: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动脑筋出教室”也使学生的下课形式变得新颖。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证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及数学结论的确切。

数的奇偶性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学生试一试时,教师先问:“你想得到什么?”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的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出“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而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

大小变化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在巩固环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地毯上的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这节课成功之处:⒈小组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教师巧妙地运用课前的对话,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策略,当60%的孩子已经发现了一种方法之后,教师马上适时开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强制学生必须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使用。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多,但每次都恰到好处,点拨得当。

动手做---------底和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学生对“高”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平行四边形高的认识,还是三角形高的认识都是在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概括的。如对三角形高的认识,教学中特意设计了“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一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并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了,所以在教学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三: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根据一道应用题,通过对学生队伍的理解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

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晋庙铺小学教师:刘恋

2015年9月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四: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世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五: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肥城市白庄矿学校 吴瑞锋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六: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

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七: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

西大街小学 王彩芸

把握好教材是基础,处理好生成与预设是关键,这是我上完了这节课后最大的收获。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而练习课常见的形式单调、内容直白、活动平淡、学生积极性不高,需要用好多时间来算啊写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探究思索能力。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选择了充满生活原味、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谈话激趣引入,口算突显计算方法,涂一涂明算理,到各种变式计算,综合应用,让学生在算一算、说一说、想一想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明白分数乘法的算理,知道分数乘法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无疑使学生变得爱练想练。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节课

的唯一条件。教师预设过程中不能充分想象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必须随时的发现,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八:《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处理教材:

数学教材凝聚着纵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仔细研读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仔细研读有助于你对教材的理解。在研读中我发现在此教学内容中数形结合是多种不同教材版本要渗透结合的数学思想,但也有的教材没有结合,那么到底哪种效果好呢?为此我对试教后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形式引入,更有助于学困生对5不是24的因数的理解,所以我对教材内容的飞机图作了改动,这是其一。其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教材中让学生找18、30、36因数这一内容,备课中我们发现教材没有例举找单数的因数,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所以我把30换成了23,才有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一个数的因数特征的精彩发言: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双数,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单数、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他自己和1。其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于因数和倍数韦恩图的表示方法,我直接让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尝试,学生同样得以解决,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二、学生建构意义需要一个过程

受老教材的影响,总想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在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之前学透,所以把教学时间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曾把例2放到第二教时完成,甚至出现把因数和倍数意义上一教时的想法,实践后发现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意义理解不透不是由于教学处理的问题,其本质学生建构意义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教材中把因数倍数及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法放在一教时有他更深的意义,目的是通过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倍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找中体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意义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出XX是XX的因数或倍数,而是让学生经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后,直到最后判断中出现:16是倍数,8是因数,但学生能清楚说出其错误的原因,从这题的学生反应看,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是深刻的。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九: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5页。教材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认识的数。学生在叙述这些数的实际意义中,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通过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自然数、整数的概念。在学生认识整数后,教材并没有从整数的概念入手来认识倍数与因数,而是利用整数乘法认识的,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这又是学好找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后,能轻松地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习找因数时,教材安排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学生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这一安排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找质数也用了-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一揭示指数和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后一节安排了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它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二、 学生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前测得知:学生对分数和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对负数不够了解,对整数的理解是没有零头的数,如500,30等,但是学生对数的世界充满好奇,并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学生在探索中有能力揭示2,3,5的倍数的特征。但是概括特征时,语言还需要教师指导;对因数这个名词,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认识,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掌握2,3,5的倍数特征以及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有利于找质数的学习,找质数比较抽象,在教学时要注重找出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在

前五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等知识

三、设计理念。

课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对数的回忆,从书上给的0,1,2,3,4,5,6等几个特殊数的认识推广到更多,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教师只是指导其进行归纳;此外,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表面到实质发现;同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四、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

A. 教师要熟读教材,理清本单元知识层次和意义,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B. 准备每节课的教具,安排学生准备学具,提前布置预习及学生课前该完成

的任务,设计问题导学单和问题训练拓展单。

学的要求:

A. 积极认真对本单元进行结构化预习,会发现问题,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准备上课必需的学具,完成导学单、训练单;

B.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分工角色职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为别人

提供服务。

五、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认识自然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六、重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七、教学方法。

教的方法:

1.组织教学活动法

2.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3.引导对话交流讨论法

4.讲授法

5.关键问题指导法

学的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前预习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例题及部分练习题的预习,完成问题导

学单

3.练习法: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课后练习,问题训练。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

2、创设谈话环境后,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它们各属于哪

一类呢?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

它们是哪一类数?

3、统一认识,突出重点,建立数学模型。

(1)认识倍数和因数。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

信息?

(1)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2)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18是6和3的倍数,6的3是18的因数。

指出: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各自不能独立存在。

4、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1)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2) 找7的倍数。

(3)独立做课本第3页第2题,集体订正。教师指导。

5、质疑问难,释疑解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2、3题内容,巡视并答疑,教师指导,集体订正。

6、新课小结。

做游戏: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看看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然后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三、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 巩固性练习。做课本第3页的题目。

2、 综合性练习。

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5 7和11 13和15 3和9 6和24 16和24

3、 拓展性练习。

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68159615( ) ( ) ( ) ( ) ( ) ( ) 81220114530

四、 总结评价。

五、 作业布置。

1、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和5 8和9 5和15 7和21 11和33 60和12

2、 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它和已知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4和( ) 9和( ) 12和( ) 15和( )

3、 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它和已知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所填的数。 19和( ) 12和( ) 21和( ) 22和( )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 1、2、3、4、6、12

18的因数: 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 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6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篇十:新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倍数与因数教案 北师大倍数与因数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7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