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

2016-01-12 10:07: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吕文华

本人在这次的新课程培训当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对于新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在这次的学习中,体会是深刻的,也为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现在认真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1、师生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

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感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感受

一.学习新课标课程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二.全面了解课程内容,使知识体系首先在教育者只是架构中体现

认识自我

(一)成长中的我

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知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 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认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增强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帮助我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给与了我很好的方法指导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三)加强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及国情等内容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进行了科学设计。据此,教学要注重内容的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主题或专题,把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渗透,突出重点,发挥内在整合的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

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三: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林口县三道通镇中学 沙影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以后,我在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受益匪浅,使我尝到了课程改革的甜头,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思品课了。学习课标后,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

思品课很抽象,学生不爱学,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也很低,学生认为考试前老师把题画下来背一下就行了。学生越是这样想,他们越是不听课,成绩越低。学习新课标后,我转变了教学观念,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我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一些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回答,分组竞赛,答对了给小组加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课堂上我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开辩论会,表演案例,模拟法庭,小品表演------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有时我让学生预习新课,由学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新课,学生也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快乐,积极性高涨。学生课后认真预习,课堂表现得很突出,他们的表现出乎老师的预料,能精心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识。

4、我还多次参加多媒体及哦啊学手段培训,课堂上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图片、有视频,声情并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大胆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应该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就能熟练运用教材上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有所用,活学活用,使知识和能力互相促进。

四、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影响学生也关心时政。学生通过看新闻,能用课堂上探究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

总之,学了思品新课标后,我在各方面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的素质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不但愿意上思品课了,而且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四:初中思品新课标研修日志

让思想迸出火花 用行动铸就品德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迅速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抑制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学生认为其他学科很重要很精彩,思想品德课反正是开卷考试,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根本不重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有时很无奈。新课标的修订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四个特征、三个理念和六个价值观上。

1、四个特征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2、三个理念是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如果简单概括的话就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两大理念。

3、六个价值观:生命、环境、品质、创新、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等六个主要价值观。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学好思想品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辈子的事,而考试只是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学,而要为了人生而学。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中,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平时要多“充电”。应博览群书,不要只读专业的书,应多读些其他方面的书,使自己的知识渐渐丰厚起来,这样,面对学生时,我想我们就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五: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带着对思品理念的探索,这段时间,我再次认真学习了思品新课标,一些关键词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并不断碰撞,刷新了我对思品课的理解,也明朗了思品课所应坚持的方向。一个个与时俱进的字眼在突破中熠熠闪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媒介素养” „„,新课标正以新的理念引领我们初中思品课教学从坚守、突破走向超越。

在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课程总目标是:“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总目标的这一规定,核心思想依然是两个基本点:“好人”与“好公民”的培养,与《标准(实验稿)》中的目标阐述相比,清晰明确得多。新课标的修订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四个特征、三个理念和六个价值观上。

1、四个特征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中“思想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宪法中“五爱”来概括教育内容。对“人文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对“实践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强调践行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综合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不仅内容要整合,而且不同生活要整合,知情意行思(思考、思维)要整合,教学目标要整合。

2、三个理念是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以上理念,如果简单概括的话就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两大理念。

3、六个价值观:生命、环境、品质、创新、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等六个主要价值观。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学好思想品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辈子的事,而考试只是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学,而要为了人生而学。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中,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平时要多“充电”。应博览群书,不要只读专业的书,应多读些其他方面的书,使自己的知识渐渐丰厚起来,这样,面对学生时,我想我们就能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更加感到教师的责任越来越重,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深深感到我们在进行思品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即通过训练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依据,细心揣摩发现与思想品德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还要与时具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实为培养好公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课程内容看: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这也要求教师能进一步理清

教材条理和知识间逻辑关系,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教学的三维目标。根据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变化,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思品教师要将德育落实到工作实处,应努力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我觉得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正确地理解自身在思品教学以及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当中的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中,千万不要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要尊重学生在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的过程当中的主体性。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品、视频、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2、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生活的,不能靠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教师要做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要从鲜活的生活实际当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起源和道德实践的体验,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习惯。

3、要把道德教育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道德教育必须和生活对接起来,在鲜活的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道德问题,所以,作为思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时间,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探讨,这样,既能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者”,而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所以,作为思品教师一定要转变“重智轻德”“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所看到的种种变化,让我们看到新课程本身不断探索前进的脚印,这些脚印在严谨地篆刻着时代赋予思品课程的使命,在向每一位思品教师传递着新的德育理念,我们有责任将这些理念投射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它溅起的涟漪不断扩大,不断扩大成波浪,推动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走向本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思品课与时俱进的坚守、突破和超越!我相信带着新课标的理念,我们会让它的光芒放发出无限能量!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六: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

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教学。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

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

界首中学 张英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八:学习2011版思想品德新课标准

与时俱进 回应时代 培育现代公民

学习2011版思想品德新课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国内背景

1、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

2、充分认识和吸收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宝贵经验

(1)对品德课知识处理方式及回归生活理念关系的再认识

(2)对教师不能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开发程的反思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本次修订,遵循大结构不变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不断完善课标,力求与时俱进。

(一)完善课标原则。

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和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

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小学、初中、高中品德课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问题,努力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原则。

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增加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

(2011年版)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11年版)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明晰课程性质

(实验稿)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厘清课程特征

(实验稿)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011年版)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实验稿)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2011年版)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验稿)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1年版)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验稿)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2011年版)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2011年版)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

(2011年版)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

(2011年版)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清晰课程设计思路

(实验稿)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2011年版)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实验稿)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实验稿)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2011年版)(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

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2011年版)(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2011年版)(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完善课程内容

1、对原先课标内容框架结构进行微调,使其准确对应“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版块主题。原先第三版块中的有关“我与集体”内容被移到第二版块之中。

2、对版块下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厘清,明了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原先第三版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第一部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第二部分“承担社会责任”合并;原先第四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第三部分“法律与社会秩序”顺序对调,使体例与第一、第二内容版块一致。

3、对课程内容中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完善。修订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达成要求。

(2)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科学。

(3)合并或分解前后雷同的德目,使同一个德目只出现在一条条目中。

(4)删除某些知识或者缩小其内涵,使难易程度适当,落实小学、初中、高中衔接要求。

4、对某些条目的排序进行捋顺,明确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如,第一版块“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各条目,按照由外在的、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深层的道德逻辑重新排序;第三版块“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第二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情到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

增加课程内容

1、生命教育

一是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小学的衔接,道德层次的递进,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生命。

二是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通过不断接近学生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

上述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起始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的生命成长需要。

2、公民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至此,公民意识教育的提出正式把公民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公民意识”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

公民意识最重要体现就是公共精神的确立。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认可并体现在践行上。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是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公民教育就是要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等思想贯穿于课程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本次课程内容修订,增加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护环境”、“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等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本版块增加的内容

1、“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2、“克服厌学情绪”、“培养正确的成就动机”

3、“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

4、“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价值性”

5、“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6、“违法的含义及其法律责任”

本版块删减的内容

原1.6 “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原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原2.3 “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原3.1 “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原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本版块调整的内容

1.3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由原第三版块1.2移入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九:201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认真研读思品新课标 积极探索生活德育论

胡云琬

新修订的思品课标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于去年12月由教育部印发,该课标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思品课标是思品课改的总章程。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实施教材的指南。只有反复研读2011年版思品课标,了解其主要变化,弄清其具体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落实其各项要求,才能提高思品课程教学效益,才能确保思品课改深入进行。

2011年版思品课标特别强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将正确的价值引领蕴涵在鲜活的主题之中”“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编写教材应选取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彰显了生活德育理论。本次学习将具体研讨这一理论。

第一部分

树立“用生活来教育”的教学观,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

一、树立上述教学观,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符合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是德育要回归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生硬灌输、空洞说教。因为人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树立上述教学观,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由思品课“课程性质”决定的。

思品课标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思品课标(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与2003年版相比更加全面、清晰(原课标之表述比较笼统),凸显了两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重要观点。一是强调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二是明确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对于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应这样理解:第一,指的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但不排斥成人的生活。第二,指的是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

在初中阶段,国家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在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据此,“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性质中。这一表述,鲜明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

三、树立上述教学观,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思品课“课程基本理念”的明确要求。

思品课标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

1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上作了调整。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修改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把它放在三大理念之首。其中“追求”改为“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处修改,凸显了这一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在2011年版课标涉及的三大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属于目标理念,第二个理念属于条件理念,第三个理念属于方法理念。对于第一个理念中“帮助”二字的涵义要有所理解。“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上述方法理念要求教学中做到下列三项缺一不可的总体要求。即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四、树立上述教学观,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的基本要求。

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第二,要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第三,要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第四,要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总之,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五、树立上述教学观,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操作环节。

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需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其具体操作环节包括:第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第二,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其情境力求生动感人)。第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第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生活实践。(上述操作环节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2011年版思品课标关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

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

思品课标(2003年版)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分类目标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而2011年版没有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表述,将其融为一体,具体内容如下: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能力(三)知识。

2

3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有公共精神,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在能力目标中,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一能力要求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

4

与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以体现我与法的关系。第二,由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必然会涉及集体,所以将“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由于“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相互包容,所以将其合并为“交往与沟通”,新增“在集体中成长”之内容。第三,鉴于集体之内容上移,所以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并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整合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调换了“法律与秩序”与“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的顺序,使法律内容的顺序与前两大内容板块相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内容板块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具体内容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有所增减。例如,第一内容板块的“心中有法”中删除了原课标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以及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内容,增加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内容。再如,第三内容板块“法律与秩序”中删除了原课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内容,增加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及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义务等内容。对于新增加的有关内容应格外予以重视。因为其内容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增设的。

第三部分 今后课程改革建议

努力增强课标意识,全面落实2011年版课标规范的各项要求,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对今后思品课改总的建议。

具体建议如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务将引领学生作负责任的公民做为全部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1年版课标对于思品课程的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即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此,一定要深入认识、准确把握、认真落实。实施教学时,务将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负责任的公民做为全部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确保该课程德育功能的兑现。

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特征、“课程目标”、 “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的显

5

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篇十:思想品德新课标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

教基[200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3年秋季起,在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验工作。现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课程实验的要求,参照其它课程开展实验工作的方式和经验,结合我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教师、教研人员和有关教育行政人员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精心组织好课程的实验工作,并创造性地予以实施。

对实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和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

二00三年五月十三日

附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附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

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

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

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

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

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3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1 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2 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

能力。

●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

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

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

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

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初中思品新课标 2015初中思品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初中思品学习新课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9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