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2016-01-12 10:26: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一: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文档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一: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文档

了解生态环境 培养认识能力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程敬斌

“黄土高原”内容繁多,地貌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建立黄土高原的形成概念,突破这一层,黄土高原沟 纵横的特点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不言而喻了。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认识则水到渠成,鉴于特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按下列思路组织教学:

一.了解成固:课本中对黄土层厚度的叙述有这样一句:“一般厚度超过100米”为什么黄土层厚度均匀?引起学生对形成原固的探讨,通过对形成原固的几种假说的推断,达到认识“风成说”的主张。这样层层深入,道理透彻。

二.认识地貌。从课文中的图先出发,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 ”地地貌特点并从这一特点中探究:千沟万 的形成的因素,直接感知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生寸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对黄土高原的人名生活带来的影响,呼唤学生建立征服改造黄土高原的理念信心,自然引出下一问题。

三.由因及果,突出目的,树立信心。由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对人的生活影响,能够理解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治理好黄土高原的环境,至于治理方法,则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而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调查了解: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黄土高原的

特点)学生掌握较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也知道,总起来说,知识贯穿到位,组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⒈缺少必要的辅助性和建学手段,以致于课堂教学显得单调,如:有关黄土高原补充图先的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形成之演示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有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看材料抓要害,理特征,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身心快乐,能达到课堂气氛和谐,激发认识潜能的目的。

⒉有关固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 ”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⒊对于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方法注重不够。如果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推积特征和流水冲刷严重这方面综合起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才能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怎样才能改变黄土高原“千沟万 ”

的特点呢?学生自然会提出建议,然后择其合理的适用的归纳起来,文以达到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培养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元止境,教无定规,古每教一课总结得失则能做到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发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不是一个只能停留在理念上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探究等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处于基础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让我们走出学科本位主义的涡漩,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迈出你每一次教法尝试的第一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1、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人本性”贯彻始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本课通过运用电脑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和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2、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通过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意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本节课教学过程从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观看,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当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缺点,比如在看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 因两段视频后想让学生直接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找出气候、水源、植被图自己分析,可是由于时间太短,学生资料不足等原因,我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没有完全。这些我记录下来,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注意。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我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和锻炼机会,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黄土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什么样?黄土高原今天为什么是这个面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第一教时,我只是凭借了书中的插图向学生作了介绍,结果使得很多同学没有理解。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植被遭到了破坏,其后就变得干旱了,土地沙化了呢?”。学生没有理解的最根本原因是我没有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怎样才能清晰,易于理解而且又最具说服力呢?第二教时,步入课堂时,我请一个停学给大家做了个试验:取来一小块草皮,再找来一块没长草的泥巴,然后用清水冲,让学生看,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较清,说明带走的泥沙少;没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很混浊,说明带走的泥土多。这时有个学生说,我明白了黄河水为什么含沙量这么大,因为它流过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很少,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这样创设情景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植树造林的好处,这样做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

得多。

二、发挥想象,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也需要给学生留点空白,留点想象的空间,有些内容教师不要讲,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猜测和创造。这节课通过用假设创造空白,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提高了教学效果。假如给你一次机会去治理黄河,你会怎样做?有的学生说在黄河的下游开一条又一条的支流,这样既可以降低水位,减少河水对堤坝的压力,又方便灌溉。有的学生说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大面积植草,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被黄河带到中下游,河床的泥沙少了,水位就降低了,这样堤坝就不会决口了。还有的学生发挥想象说,“我要发明一种机器,可以直接在黄河河底挖泥沙,把挖出的泥沙运走,以降低水位。”“可以找些装水车把黄河里的水运到我国一些干旱地区。”虽然有的想法不切实际,但是学生们确实是开动了脑子,锻炼了思维。这样创造出一些空白来让学生任意去猜想、推测,并发表自己观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也就油然而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八年级的学生乐于想象,愿意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来畅想未来,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莲花二中八年级

冯丽

2015.7.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四:地理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近年来,我本着“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学习并运用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地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并在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貌》一节教学为实例,谈谈“引导-探究”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基本的特征; 2、 学会分析三种中国典型地貌的成因及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貌的可持续途径; 3、 在学习中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三种地貌的成因分析,合理利用改造地貌的途径

三、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

生:(答后师补充: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一:关于河流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河流地貌图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生:(投影归纳)

情景二:(投影)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 、中国地形图

情景对话:

师: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结合地形图分析回答„„——上游„中游„下游„情况分别说明) 1、(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

{设计用意:河流地貌是流水作用塑造的结果,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故通过长江、黄河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问题二:关于黄土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

情景对话:

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生:(学生答不上来)

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

情景对话:

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

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情景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弊—易遭流水的冲刷,尤其是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

土壤肥力降低,危害农业生产;

黄土泥沙在下游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2.自然原因:土质疏松;

气候干旱,加快了表土层的沙化;

降水分布不均,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使表土层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降低土壤的持水性能;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滥垦滥牧,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

{设计用意:教师提供一系列景观图,帮助学生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地貌景观的内在成因,通过引导设问联系到我国人尽皆知的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问题三:关于喀斯特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景点照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景观大家一定有过耳闻或目堵,能否分别说出它们是何地、何景? 生:(答)

师:这是哪一类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喀斯特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常见)

师:又称岩溶地形,世界和我国分布都较为广泛,我国的西南地区尤为集中(云南、贵州、广西的许多地方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生:(一学生用化学方程式前来表达,并说明这是一种可逆反应,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所形成的地貌。)

情景二:(投影)喀斯特地貌模型图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结果交流:

利——旅游价值;

弊——溶洞内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设计用意:借助于喀斯特地貌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地表、地下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同时通过展示优美的喀斯特景观图,进一步引发思考我国西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小结]

通过对我国三种典型地貌的认识,使我们初步体会了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观察地貌形态,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

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而为今后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奠定基础。

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一、自我评价

1、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

2、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

3.、能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了地理规律和原理,学会了分析解释地理现象。

4、教学过程中能将学生已有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二、自我反思

1、 教学后的收获:

“引导—探究”法强调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现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

2、 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因它较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说理性较强,所以比较适用于自然地理中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今后面临的教学问题 问题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能使学生高效、系统地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问题二: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问题三: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最适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今后再教学的建议

建议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教学时间的允许,“引导-探究”教学方法不一定要用于整节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今后的教学中可用于一节课中某一教学内容,同时与“接受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并用,以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对“引导-探究法”,可通过增加使用频度来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五:地理八下黄土高原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六: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江边中学 韦春云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

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本课教学

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

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

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

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

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

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

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

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

----(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

(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

(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 结束新课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七:八年级下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杨方强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知识体系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过程:

第一环节 课代表课前提问。主要是对上节课复习内容的巩固,尤其是对回家不复习的同学,又是一次强制性的复习。回家不备,但课堂的反复提问对他们来说也就是记忆的过程。

第二环节 在地图上记忆地理知识。读图、识图是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在考试中又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我采用每节课前两个小组画中国轮廓图,要求必须画出要记忆的几个关键点。课上检查。画图本身就是个记忆的过程。全班同学在课上共同对点名的几个同学在图上记忆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每节课都点不同的同学。这是根据学生好胜的心里来设计的。提问的同学觉得是考别人,会认真去找题,考倒他人是自己有本事,熟不知,考他人不也就是对习题的熟悉过程吗。久而久之,也就把习题记住了。

第三环节 根据教师发的复习提纲,讨论探究总结并明确本章的主要知识。并把讨论的结果用最简洁的语言,由一名同学说出,教师适当补充。便于全班同学学习及记忆。 第四环节 各小组自由背诵,快速记忆复习的内容,学伴间互相帮助。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第五环节 先由一个组挑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复习提问,在由被提问组的同学对没被提问到的组来提问。如此循环。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每组的6号同学如果答对加2分,这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鼓励也是防止同学间只提问好同学或只提问差生。因为要想自己组胜出,就要别的组同学出错,这时他们就会只提问每组的最后一名,而不去提问别的同学,出现单一的局面,不能面向全班检查。而每组的6号同学如果答对加2分,本组的同学认为6号一人可顶二人,所以在记忆过程中会注重本组的后几名同学。最后统计分数,最高分的组在班级的量化分数上加2分。

最后教师教会学生所有的地理知识不过就是分成“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人文”方面主要有“工业、农业、交通、民居、主食等”。中国地理就是从“新疆、台湾、黄土高原等” 几个区域来记住他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就可以。这样化简了同学们背诵的难题,否则同学们记忆的是大量的零散的内容,很容易忘记。这就是我这节课觉得对自己来说最成功的地方,真的不是再去要求死记硬背了,而是通过很好的活动让学生们快乐中理解并且学习到知识。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还是会着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们在他们的活动中探索到知识,巩固到知识,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这节课后我与同学们的交流和他们上课时候的状态,我觉得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我问学生,学生就说,这节课他们感觉复习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很快乐的学习。 听课老师对我的评价就是,普通话要更加标准,多练习,希望我继续努力,我以后会多多努力的.

最后,我还是要谢谢八年级的班主任,如果不是他们平时注重小组的奖励,学生是不在乎老师的加分和减分的,就不会积极的去背诵怕扣分了。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做的,效果如何,只有进行测试才知道。复习完八年级内容后,我准备进行一次测试,看看效果。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八: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降水变率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让学生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切集中,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而地形一般为山区。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堂练习]

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让学生结合图8.5“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1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之后,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最后,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

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渡:同学们,既然要进行建设,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保持水土,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一个度。)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要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教学反思]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九:《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刘丽君 (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一章的内容——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问】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首先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是怎样定义的,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回答:可持续发展就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讲述】嗯,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三、讲授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呢?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的?(回答:生态破环问题、环境污染等)

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等,其中生态破环问题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的开发不当等。因此,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读图】现在大家翻开课本第34页,一起来看图2-1-1,如果让你来描述图中的现象,你会怎样描述呢?大家思考一下,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板书】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讲述】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植被稀少,地表土壤岩石裸露,坡面有明显的流水冲刷的痕迹,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大家一起回答(水土流失)。那么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回答: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环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板书】水土流失的概念

【讲述】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环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区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都有水土流失发生,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现在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

【读图】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那么严重呢?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现在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看课本第35页图2-1-2,观察一下黄土高原的东、南、西、北方的边界在哪里?它包括哪些省区?

【讲述】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南起秦岭,北面以长城为

界与内蒙古高原相接,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位于黄河中上游,其地势为西北向东南倾斜。

【板图】

的能力较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现在大家看课本第35-36页,分析一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讨论,然后总结一下你们的观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黄土的特性、气候、地质构造和植被等方面的原因。黄土的特性

【板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质构造 植被

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其中黄土的特性是其特有的自然条件。黄土的特性主要是其颜色一般呈灰黄色,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易受侵蚀。

【提问】现在我们结合第36页图2-1-4,思考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这些特征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讲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讲述】黄土高原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

【讲述】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特点为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高原降水偏少, 但由于处在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冷锋活动剧烈,加上地面植被少,夏季利于热力对流,造成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而且年降水变率大,多水年和少水年相差了3~4倍甚至三四十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图】现在让我们来阅读第36页的图2-1-5,一起来认识黄土高原的三种典型地貌:塬、梁、峁。比较一下它们的形态特征有何不同。

【讲述】图中三幅照片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塬、梁、峁。黄土塬是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地面平坦,只有边缘才有明显的斜坡。梁和峁都属于地形破碎的丘陵地区,长条形的为梁,椭圆形或圆形的为峁。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土高原表面的土层性质有利于流水的侵蚀,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地表变得千沟万壑。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对流水侵蚀非常有利。加上该地区历史上多地震,加剧了坡面破碎程度。

我们都知道植被覆盖比较好的地区,水土保持情况比较好。因为植被可以覆盖地表,截留降水,降低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以及固定和改良土壤。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稀少,因此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读图】图2-1-6~8,这三张照片揭示了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

【提问】观察了三张照片后,试想想,这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现在大家来讨论一下。

【讲述】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但那时主要是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们生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植被稀少表面看来是自然条件,实际上隐含着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板书】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和采樵

滥用土地

【提问】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那么水土流失都有哪些危害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全面的:山区、平原;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这些都有水土流失的发生。

1、对山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淤积。

侵蚀危害:在坡地耕作,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即在坡度较大,透水性弱的坡耕地,由于降水产生地表经流,使土、水、肥大量随水流失的耕地);多雨区,土壤易酸化;干旱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淤积危害:沙砾沉积严重破坏土地墒情(土壤湿度)。

泥石流:危害当地生产生活。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频繁——(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和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图2-1-9反映出水土流失对水库库容的影响,泥沙淤积使库容减小,甚至使水库废弃。大家有没有听过黄河地上河?其成因就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泥沙淤积。地上河的危害主要为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水土流失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坡耕地的水、土、肥流失造成土地日益贫瘠,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板书】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的危害

造成生态恶化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篇十: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

教案示例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利用CAI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地理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94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