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

2016-01-12 10:34: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一:数与形教学反思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一: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因此,我的理解是:编者的意图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在于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验、总结与自觉应用。例1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平方数的关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技能: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思维过程,提高空间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逐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获取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1.数形想象,体验计算借助图形思考。

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首先出示数字“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1”,你能想到什么?搭建看数想形的平台,沟通数形的对应关系。再出示“1+3”这个式子,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就想到图形来描述加法的意义,引导得出,四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也能用式子2²来表示。设计1+3+5,让学生画一画,也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像1+3+5这样的式子用图表示的话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的式子和这样的图形之间就有这样的规律吗?进一步设计探究活动“照这样,想象第4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合作,写出算式,有困难的可以画一

画。”在学生充分感知后,讨论“观察这几个图形与它对应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2.自主操作,发现图形蕴藏数的规律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做一做”的第2题是典型的图形中蕴藏数的规律的题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找出第六幅图中红色和蓝色小正方形各多少个?可以自主的发现规律直接写数,也可以画图后再数出来。汇报时围绕两个问题来思考:“你是怎么算出红色、蓝色正方形的个数?能不能解释计算的道理?” 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很明显,从第一幅图开始起是一个,后面的依次增加1,所以第几个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对于蓝色正方形个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角度探索规律,方法一:依次加2;方法二:我发现,无论怎么加,两边的6个总是不变的,上下两行的蓝色等于红色×2,再加起来。(板书: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方法三:我发现可以三个三个的看,红色个数加两边各一个的蓝色,再×3,算出总数以后减去红色个数,剩下的就是蓝色个数了。(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3-红色个数 )。 这里让学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为了让全体学生明白他们的发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进行了图形的演示。在观察、思考、比较中辨析哪种规律更简洁。从而体会到发现了藏在图形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3.适度拓展,沟通数形结合相互转化。

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借助练习的第2题,让学生发现像1、3、6、10、21„这样的数量的圆片或其他图形放在一起都能摆成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三角形数。像1、4、9、16、„这样的数都可以称为正方形数。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有着神秘的联系,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16 10 6

让学生体会了正方形数里包含着三角形数。“一个正方形数能分成两个三角形数,你会用算式表示吗?”问题一出,引发思考,学生根据三角形数的计算规律,得出1+2+3+4+1+2+3=4²,教师适时指导得出1+2+3+4+3+2+1=4²这一过程的拓展不仅沟通了图形,也沟通了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相加到某个数再加到1的算式等于某数的平方。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思茅一小 罗芳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教材

新增的内容,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

学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1、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有时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

驭繁的目的,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是1,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正方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

便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从而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4、不足之处

整节课的教学中,初次尝试这样的课型,感觉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没有利用好,如:有个学生说出结果会是1-3/4=1/4,还可以就这点上介绍极限的思想,但是我没有利用好。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三:数与形 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 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 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 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桔园小学:刘茜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四: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前言:

这节课是既无锡微课程既翻转课堂学习之后的一次交流展示课,展示的是微课程这种模块教学。

一、本节课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 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达成是对现在一种新型课堂呈现的一种形式。

2、 通过呈现数与形之间的相辅相成,达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传递数学的有趣性。

二、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

得:会在老师德带领下由数想形,由形想数,课堂氛围较好。

失:教师自己的语言不完整性,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

三、分析得失的原因:

1、 老师方面:学生对于一个陌生教师的基本尊重,课堂纪律效果较好,但是发言总体上还是有些胆怯;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衔接较好,学生有互动,保证教师的正常发挥。

2、 学生方面:认真倾听,学生对于教师的配合;对于完全平方数的不熟悉,这属于一个拓展性的知识,学生不常接触,有点困难。

四、决心整改的措施和策略:

1、 听课人的建议:教态自然,师生配合较好,练习较多,有应变能力,师生互动较多,学生的思维活泼,尊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过再对课进行深挖,最后上升到一种转化的思想与方法。

2、 自己的措施与决心:上课之前再多对课进行打磨,明确教学目标,将课定位好;课堂应变能力很重要,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知识进行对课的一种补充;在一定的基础上可对课进行一定层面的拔高,这样更可将一节课逐渐变成一节好课。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五:数与行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反思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

一、 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 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

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 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六: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四边形》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七: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习行、列时,既要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和领会。本单元的教学让我体会到:

1、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

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数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知道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同时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以及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学生掌握比较好,尤其是数数,大部分学生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的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与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另外,在具体的情景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很困难。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八: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第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P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学具准备:正方形卡片若干,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口算比赛:1+3+5+7+9+11=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关“数与形”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用图形表示“l"

(2)用图形表示“1+3”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

⑨问:哪种摆法能让我们很快就知道“1+3”的和昵?

(3)用图形表示“1+3+5”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追问:你们摆出的图形中, “1”在哪里?“3”在哪里?“5"在哪里?哪是“1+3+5”的和?

③师: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摆的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4)揭示规律

①观察、讨论。

②汇报发现。

(5)验证猜想,拓展延伸

①学生动手操作1+3+5+7

②指名同学汇报

③课件演示

(6)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的填一填吗?

①1+3+5+7=( ) (1+3+5+7=4²)

②1+3+5+7+9+11+13=() (1+3+5+7+9+11+13 =7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²(1+3+5+7+9+11+13+15+17 =9²)

2、学以致用。

(1)出示p108的做一做第1题

①师:观察题目,与例l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②学生独立试做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大屏幕演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l、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师:请你们自己数一数,数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5)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p109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你是怎样想的?图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的规律?

(3)介绍“三角形数”

(4).勾连“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提升知识内涵。

四、回顾旧知,提升思想

1、课堂小结

2、回顾旧知,大屏幕演示数形结合的例子:

①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重叠问题”②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小数的意义” ③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打电话” ④六年级刚刚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1)

1=1² 1+3=2² 1+2+3=3²

《数与形》教学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本节课上完后,我认真回顾了整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总的来说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总结经验,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现在将这节课作以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以“引入课题——摆一摆——猜想——验证——应用和拓展”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二 、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四、不足之处

1.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

2.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如:学生在摆1+3时,竟然出现了“丁”形状,这个时候,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

3.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九:数与形 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显优越,所以在本节课上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启蒙,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因此本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中应与数学的教学、学习融为一体,时时体验其妙用。 从教材的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形结合的渗透情况看,教材注重由低段的感悟数形结合思想逐步到高段能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我们所思考的是:能否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以数的运算为载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最终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的成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编排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服务。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练习题过少,导致学生参与率过低,并且讲授与练习过程中,过渡性差,联系性小;

2、引导性低,对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引导;

3、总结部分可以留给学生,听一听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也可以在课程的最后引入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

4、引导学生将算式说完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练习;

5、时间分配问题较大,奖贴利用率太低;

6、语言不够严密,如:同种颜色的小正方形。

经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发现授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不断的学习,完善个人业务水平。

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篇十:2014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一课时 数与形

教学课题:数与形

教学时间:

教学记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教 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 法:加强合作,归纳整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课件出示分数加法题)

二、课件出示例1、1=( 1 )²

1+3=( 2 )²

1+3+5=( 3 )²

利用以上规律学生写出:

1+3+5+7=( )²

1+3+5+7+9+11+13=( )²

„„ „„

三、(一)沟通分数加减法的联系。

1.谈话:

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算算看。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出1-1。 32

2.借助图形感受加法与减法的联系。

师:这个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什么?(要求的结果就是涂色部分的面积) “1”和“1”在图中表示什么? 32

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就是:1-

(二)渗透极限思想。 131=。 3232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课件呈现:

1.猜一猜“和”是多少?(预设1—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1—;)。

学生操作。展示。

3.反馈:(看大屏幕) 减去的是什么呢?(剩下的空白部分。)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理解无穷小。)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三、 应用反馈

完成课后做一做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数与形

例1、1=( 1 )²

1+3=( 2 )²

1+3+5=( 3 )²

利用以上规律学生写出:

1+3+5+7=( )²

1+3+5+7+9+11+13=( )²

„„ „„

例2、计算

111111++++++„=1 248163264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第八单元检测 教学记录:

教学时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简易方程单元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数与形单元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95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