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2016-01-13 09:09: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一《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一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二
《郑人买履古文翻译》

郑人买履

《韩非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先自己量了量他的脚,然后把尺寸放在他的座位上。

3.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集市,却忘了拿尺寸,

4.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

已经拿到了鞋,对卖鞋的说:“我忘了带尺寸。”

5.反归取之。 返回去取尺寸。

6.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返回来,集市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

7.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8.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三
《《郑人买履》原文译文及其思维导图》

《郑人买履》原文、译文及其思维导图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时,发现忘了拿量好的尺寸。但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词 履:lǚ 边音,第三声 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断句】

知足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利用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

2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四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郑人买履

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

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

):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

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魏武将见匈奴使

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

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等到接见完毕,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1] 魏武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即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使,外交使臣。

[2]以:认为。

[3]形:外貌。

[4]雄:称雄,这里意为慑服。

[5]崔季珪:崔琰,字季珪。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

代: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

捉刀:握着刀。

[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

[7]毕:结束。

[8]雅望:儒雅的风采。

[9]非常:不同一般。

[10]足:足够、充足。

[11]雄远国:威震远国。

[12]闻:听到。

[13]既:已经。

[14]乃:是。

[15]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胡

[16]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17见:接见

18使:使者

古今异义

捉刀(zhuō dāo)

古:指执刀护卫,今: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见:接见。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

乎: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代词,代事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其:其中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yù):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多年

买舟:雇船

下:顺江而下

自:从

还:返回,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惭愧的神色

惭:羞惭,惭愧。

色:神色,神情。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达

焉:语气助词与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立志:树立志向

顾:还,反而;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

犹:还;矣:语气助词。

往见王曰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1,方2北面而持其驾3,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季梁前往见大王说:“今天,臣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上,正在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大行(háng):大路。

2、方:正在。

3、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车子。

4、奚为:何为,做什么。

5、御者:车夫。

6、此数者: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

7、良:好。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或⑧曰⑨:“食⑩菱须去(11)壳。”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五
《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文言文译文》

1.自相矛盾 译文:

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最锋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听了此话后,这个人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

道理: 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

2.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3.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4.画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多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的蛇最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

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于是,就喝那壶酒。

那个画蛇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六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

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魏武将见匈奴使

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

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等到接见完毕,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1] 魏武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即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使,外交使臣。

[2]以:认为。

[3]形:外貌。

[4]雄:称雄,这里意为慑服。

[5]崔季珪:崔琰,字季珪。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

代: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

捉刀:握着刀。

[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

[7]毕:结束。

[8]雅望:儒雅的风采。

[9]非常:不同一般。

[10]足:足够、充足。

[11]雄远国:威震远国。

[12]闻:听到。

[13]既:已经。

[15]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胡

[16]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17见:接见

18使:使者

古今异义

捉刀(zhuō dāo)

古:指执刀护卫,今: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见:接见。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

乎: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代词,代事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其:其中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yù):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多年

买舟:雇船

下:顺江而下

自:从

还:返回,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惭愧的神色

惭:羞惭,惭愧。

色:神色,神情。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达

焉:语气助词与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立志:树立志向

顾:还,反而;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

犹:还;矣:语气助词。

往见王曰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1,方2北面而持其驾3,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季梁前往见大王说:“今天,臣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上,正在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财物多‟。我说:„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大行(háng):大路。

2、方:正在。

3、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车子。

4、奚为:何为,做什么。

5、御者:车夫。

6、此数者: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

7、良:好。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或⑧曰⑨:“食⑩菱须去(11)壳。”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七
《初一上文言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20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2分)

(1)置之其坐 ( ) (2)而忘操之 ( ) ..

(3)反归取之 ( ) (4)先自度其足 ( ) ..

(5)吾忘持度 ( )(6)及反( ) ..

(7)至之市( )( ) (8)市罢( ) ...

(9)遂不得履( ) (10)试之以足( )( )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2)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20分)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0分)

(1)涉江( ) (2)遽契其舟( ) ( )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 ....

(5)求剑若此( ) ( ) (6)不亦惑乎( )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主旨:

答案

《郑人买履》

一、解词

1、 同“座”,座位

2、 拿,带

3、 同“返”,返回

4、 量

5、 量好的尺码

6、 到,等到

7、 到 到„„去

8、 结束,解散

9、 终于

10它,代鞋 用

二、翻译句子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三、主旨

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道理。

《刻舟求剑》

一、 解词

1、 渡

2、 立即,匆忙 雕刻

3、 从 到

4、 这 不译

5、 像 这样

6、 迷惑,糊涂

二、 1、他的

2、他

三、 翻译句子

1、 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 主旨

告诉我们应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道理。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八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 ) (2)而忘操之 ( ) ..

(3)反归取之 ( ) (4)先自度其足 ( ) ..

(5)吾忘持度 ( ) (6)及反( ) ..

(7)至之市( )( ) (8)市罢( ) ...

(9)遂不得履( ) (10)试之以足( )( )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

答案

一、解词

1、 同“座”,座位 2、 拿,带 3、 同“返”,返回 4、 量 5、 量好的尺码

6、 到,等到 7、 到; 到……去 8、 结束,解散 9、 终于 10、它,代鞋 ; 用

二、翻译句子

1、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三、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郑人买履》测试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而忘操之( )...

(4)反归取之( ) (5)何不试之以足( )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1)测量(2)尺码 (3)尺码

2、(1)集市已经关闭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

(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3、(1)脚的尺寸(2)到、往 (3)脚的尺寸(4)脚的尺寸 (5)鞋子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

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

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

C、郑人有且置履 /者 遂不得履 .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动词,到〃〃〃〃〃〃去) (4)而忘操之 (代词,代尺码。 )

3.翻译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答:(1)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的。

(2)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3)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5.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刻舟求剑》练习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江( ) (2)遽契其舟( )( )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 ....

(5)求剑若此( )( ) (6)不亦惑乎( )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的主旨是什么?

答: 一、1、 渡 2、 立即,匆忙 ; 雕刻 3、 从 ; 到

4、 这 ; 不译 5、 像 ; 这样 6、 迷惑,糊涂

二、 1、他的 2、他

三、 1、 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主旨: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的道理。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九
《小古文——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简介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韩非子》:“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也有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谓)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去集市时,忘记携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以后,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市场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去试穿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其足(duo 第二声):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最终。 25.曰:说。 26.宁(nìng 第四声):宁可。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知足 <走进文言文>答案 (1)量长短 于是,就 通"返",返回。通假字 (2)等他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打烊了。 为什么不试穿一下呢? 我宁可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比喻遇到问题,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灵活变通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守株待兔。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翻译下列句子 :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于是就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④忘持度: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通假字 :

坐:“坐”同“座”,座位。

反:“反同”“返”,返回。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篇十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

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

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

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

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

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

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

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

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

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 )而掷( )去之 ②歆废(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

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

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

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

(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热也 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相关热词搜索:郑人买履文言文答案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311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