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

2016-01-15 09:40:1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篇一《2015高考语文核按钮 诗歌鉴赏答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篇一
《2015高考语文核按钮 诗歌鉴赏答案》

第5单元 阅读古代诗歌(1)

[共11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入诗?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诗人选取“孤云”“归鸟”“微阳”“乔木”“秋山”这些意象入诗。这些意象紧扣题目“怅望”,表示是诗人“怅望”所见,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2)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抒发了感时伤事、怀乡思人的愁绪,岁月流逝、容颜渐老的惆怅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渔 家 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

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②

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佩带的饰物。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②〔东阳〕今浙江金华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5分)

(1)开头两句写了暮春时节,软风吹拂,细雨如丝,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的情景。

(2)请简要赏析“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的妙处。(6分)

(2)“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手法, 赋湿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就更可想而知了。此句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野水孤舟

梁 栋[注]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首联描写了雨后溪流迷漫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彷徨、迷惘的心情。开头两句,写骤雨初歇,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这两句既是写眼前实景,也是暗示诗人的感情。

(2)颈联中“空”字有何含意?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空”,有“白白”和“徒然”的意思。诗人想要乘舟渡河,可是门前流水,水势浩大,无法渡水,这预示着诗人的报国抱负没有施展的机会。一“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慨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偶成二首(其一)

邓 肃

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 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 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

一炷水沉参鼻观①,扫空六凿②

自天游。 【注】①〔鼻观〕佛家有观想法,观鼻端白,称为鼻观。是佛教修炼养性的一种方法。 ②〔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六情。《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1)颈联表达了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颈联的意思是自己在困穷的情况下,也不因妻子和孩子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没有了悲愁的心绪。表达了诗人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志向和操守的豪迈气概。

(2)本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2)全诗前四句写景,是实写。开头两句以苍苔白石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虹桥缥缈、碧水潺潺写景物的优美,这是庭院外边之景。三、四句写太阳照过窗隙,浮动的游气如野马,雨后蜗牛向墙角爬行留下丝丝篆文,这是庭院内部所见。后四句写意,是虚写。五、六句抒发旷达情怀,七、八句寄寓不屑与世俗浮沉的情怀。全诗由写景到写意,从实写到虚写,从闲适到豪迈,章法结构不凡,脉络井然有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雨 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亚[注]

,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罢亚〕稻穗摇摆状。

(1)诗人为什么在尾联中说“吾生一何幸”?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首联把秋色与农事联系在一起,秋日晴明,景色美好。颔联写秋雨后的田园风光。颈联写秋雨后农妇织作、促织伴鸣,农夫犁锄、鹭鸟伴影的秋事繁忙景象。尾联的“幸”透露欣喜,着一“又”字,说明连年丰收,让人高兴。

(2)试分析“秋容晴为妍”中的“妍”字的作用。(5分)

(2)“妍”字写出了秋日晴朗的美好景色。也为全诗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

林 逋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1)全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环境特点?(6分)

(1)全诗主要选取了寺、田、鸟、烟四种意象。渲染出高僧瑞上人处所幽深清寂的特点。

(2)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抒发了对瑞上人幽深恬静生活的倾慕之情,表达了诗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和闲逸情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其四)

裘万顷 不见诗仙何逊①

来,春风几度早梅开。

竹篱茅舍自清绝,未用移根东阁②

栽。 【注】①〔何逊〕梁朝诗人,有《咏早梅诗》传世。 ②〔东阁〕古时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早梅开在乡间的竹篱边、茅舍旁,无人欣赏,它的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用不着专门为了供人欣赏而移栽到那达官贵人来来往往之处。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和悠闲恬淡的心情。

(2)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早梅开在乡间的竹篱茅舍旁,仍有清雅的风姿和孤傲高洁的气质。诗人以早梅自况,表明喜欢在竹篱茅舍边生活,不愿意在官场争名逐利,诗人借孤傲雅洁的早梅表达了孤芳自赏、高洁清高的志向。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

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六郡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1)这两首诗对边塞环境的描写各有什么特色和作用?(5分)

(1)陈诗“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王诗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浩瀚的大漠风光。狂风扫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2)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2)陈诗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王诗以轻快跳跃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写出了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赞颂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1)诗歌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季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 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答“欲寻何地看春归”也可)“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景,

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着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风 流 子 孙光宪 ①②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③

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注】①〔槿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溪曲〕小溪弯曲处。 ②〔菰〕水边的茭白。 ③〔水葓(hónɡ)〕红草。

(1)这首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1)这首词选取了茅舍、槿树、小溪、菰叶、水葓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村舍风光画面。

(2)这首词艺术构思巧妙,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2)词的开头两句写用槿篱与溪曲装点了茅舍的优美环境,并描写了鸡犬之声,让人感到和平生活的气氛;“菰叶长”三句描绘了茅舍周围使人留恋的景色;“听织”三句写茅舍之外即听到急促的织布声,说明妇女在辛勤紧张地劳动。整首词围绕茅舍展开,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的农村图画。

单元检测·12

第5单元 阅读古代诗歌(2)[共11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首联描写早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首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

(2)诗人是如何体现“早梅”之“早”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2)首联“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寄从兄贾岛 无 可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景物巧妙,请赏析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1)①动静结合。首联所写,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为动景,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为静景,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表达了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②视听结合。诗人夜深不能寐,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直听到更漏滴残(“彻”),此为听觉描写;天亮开门一看,并未下雨,唯见积得很厚的满庭落叶(“深”),此为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更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①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首联写静坐西林寺,暮色听虫鸣,颔联写长夜不眠听雨,后两联写对往事的回忆,都表达了对贾岛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表达了对贾岛落叶归根,放弃追逐名禄、归隐山林的希望。颈联回忆当初贾岛因名落孙山而生忧愤病,因朝廷昏庸不识人才,国事不可救药而生忧思病,两病相加,起了泛舟洞庭、归隐渔樵之心。尾联“迟回”“共”都表达了希望贾岛早日放弃名禄、归隐山林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注]

长 门 怨

刘 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

(1)“雨滴长门秋夜长”一句对景物描写得极为巧妙,请分析其作用。(5分)

(1)第一句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夜长门宫冷寂凄清的图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境,奠定了全诗哀伤凄怨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诗人借雨滴、秋夜等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抒发了内心的愁苦之情。②拟物。失宠宫妃的愁心伴着秋雨飞到皇帝寻欢作乐的昭阳殿,将无形的愁心当作有形之物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妃的悲苦命运。③对比。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联系起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把皇帝的寡恩无情给揭露出来。④夸张。“拭却千行更万行”一句是夸张,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怨愁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宫嫔的形象。(以上四种手法,答出两种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11分)

定 风 波 李 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1)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词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女子窗前思夫的寂静凄凉的图景。

(2)“候虫声接杵声长”一句描写可谓传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杵声”和“候虫声”为动,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生发的深深的愁绪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踏 莎 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5分)

(1)“砌”字用得好。砌是堆砌、堆叠的意思。无数梅花和尺 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此处运用拟物手法,把愁恨这类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当作具有一定体积的实体来写,显得很有分量,更深重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认为这两句为“有我之境”,请简要分析。(6分)

(2)所谓“有我之境”,就是词中抒发了作者主观感情,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春寒料峭,词人独处孤馆,凄凉况味,可以想见。“可堪”(即哪堪)二字,则写出了词人难以忍受的心情,此即主观感受,亦即“有我之境”。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悲生的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了“有我之境”。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篇二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解析)》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试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池建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 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 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 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 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 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 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 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 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 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 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 精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 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 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 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 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 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 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 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 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 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 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摘自2015年0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深入到群众中去。

B.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教条、枯燥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实在。

C.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和普及。

D.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要有现代思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B.要传承文化就要让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要深入社区、深人群众。

C.要传承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这就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整理文化典籍。

D.基础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地创新宣传文化活动的形式,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具 有重要的意义。

B.传承传统文化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承 载者和传播者。

C.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教师也要加强对传统文 化的学习理解。

D.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所以要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等先进正 派的思想来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 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 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 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秦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 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昭达日:‚卿忆梦不?何以 偿梦?‛昭达对日:‚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 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惬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涯口,多聚沙石,盛以 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 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 车骑大将军,迁司空,馀并如故。

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 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日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 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 之。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 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 旗鼓相望,弗之废也。四年,配享世祖庙庭。

(选自<南史·章昭达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B.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C.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D.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 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 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章昭达生性卓越豪迈,轻视财物而崇尚义气。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能与士兵同甘苦, 最后病死于军中,被追赠为大将军。

B.章昭达早年和世祖同游,结下君臣名分,就一心追随他,深受器重。他跟随文帝守长城, 讨杜龛,克张彪,因功被授予刺史。

C.世祖曾经梦到章昭达升官,并把这事告诉了章昭达。后来在侍宴上世祖酒兴正浓时提 及此事,章昭达当即向世祖表明了自己的效忠之心。

D.文章介绍r章昭达辉煌的作战历程,肯定了他治军有方、勇武善战的一面,但对他在临 敌状态下也不停止饮宴作乐表达了否定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5分)

(2)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 山,刻石纪功而还。

8.诗歌颈联中的“横”和“接”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5分)

9.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3)E维《使至塞上》 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树犹如此

朱以撒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一一它的根是一半生 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群鸟哀鸣,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 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 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 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

膑、不韦、韩非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 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 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 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的欢欣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普通人家缺乏的条件他们 都会有,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 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人人皆须磨练, 不能例外。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 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 举,而必然要筋骨承其劳累,身心共赴一处,以期遂愿。因此白居易在回忆自己学习时真切地

说:‚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 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大抵文人都有身心磨 练的过程,积年之功夫终于有了相应的收获,心中甚喜。古代社会没有书法家协会,但文人雅集 时相互欣赏,优者备受称道,几因磨练长精神,定非碌碌者。当今有了各级书法协会,依水准而 入座,或一县之会员,一省之会员,当然,一国之会员尤为为人瞩望,由此可见欢愉惨戚藏于寻常 时日里,书斋静处起风云。

可是,持续上进不由人,虽功夫所下甚多,穷昏昼,忘饥渴,却是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 难以平复.甚至有人就弃笔墨而走,以为艰深不可求索。清人曾国藩是深有体会者,他认为:‚困 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 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个‚熬‛字运用得尤其传神……一暂时不见有何进展,仍然 心手不放松,始终自守,不离不弃,继续读书、研究、临摹、创作,似乎不动声色、不激不厉,却韧以 行事。时日忽忽过去,终于学识又有所提高.腕力又有所增强,悟性又有所开启,砉然天开,进入 新境。而那些不能自守者,终将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悦。

一株梧桐,终究要经风雨而后成为琴之优者…一一更多人听到了它悠扬的琴声,忽略了它曾 经的苦难。书法家的磨练,指腕的、心灵的,其中的复杂和幽微,难与外人道。人们聚于酒肆,惊 看张旭笔走龙蛇的迅疾,一幅之内烟波万状,感到了书法家书写是这般轻易。

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摘自2015年0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手法多样,开头引用枚乘的《七发》,从梧桐树的历经艰辛终成上等的琴料来说明人 世间任何人、物需要经历一番磨难才能有所成就,顺境使人颓靡。

B.本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随手拈来,恰如其分,论证了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观点。人

若想有大的成就需经磨难,磨难也会因人而异,有些非常人能忍受。

C.古代书法爱好者经常在一起交流作品,感悟心得.都非庸碌之辈,而现在的书法协会色 龙混杂,成为一部分人附庸风雅的工具.那些人没有经历身心磨练的过程。

D.不管你出身富贵还是贫贱,文人都需经身心的磨练,缺乏自觉的勤学苦练是写不出好作 品的,书法、文学皆如此。否则,就违反了艺术规律,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E.历史名人磨难的事例能激励教育后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司马迁就是明证。他在遭 受宫刑后,忍辱偷生,发愤著书,所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开篇介绍枚乘《七发》中的梧桐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6分)

①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

②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4)作者说“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请结合现实谈谈磨难对于成长的意义。(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 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 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 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 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 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 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 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 ‘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 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 有宗璞、邹获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 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 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 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 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 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 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 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 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绎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 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 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 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 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

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篇三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小瓜劳动产物 感谢捧场 P12开始 现场练习部分我认为不用做 有需要的同学可自行参考诗歌下面的答案解析- - 这里只提供强化训练答案 蓝色字为诗歌标题 页码已标注 如发现遗漏 自己看着办 小瓜已经很努力的找了 无奈有几个实在找不到答案 就选了几个解析 酌情选抄

好吧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整理工作

好事近P12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减字木兰花P12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寄远P15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西江月·黄龄庙(又题阻风三峰下)P20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乌衣巷、人月圆、山坡羊·燕子P20

1这三篇作品君通过意象 表达了深沉之感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梦中作P23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雨P26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晚泊岳阳P2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云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喜外弟卢纶见宿P31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梦中作 P34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秋兴(其六)P36

借古讽今 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P39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东坡P42(打死改题目的!!!酌情选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

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送魏大从军 送魏大从军中犹指 送魏二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376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