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长信秋词其三

长信秋词其三

2016-01-15 09:41:3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长信秋词其三篇一《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长信秋词其三》 ...

长信秋词其三篇一
《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长信秋词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①。

赏析

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里,推出四首作为唐人绝句的压卷,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第三首就是其中之一。此诗首句当取意于南朝梁代诗中的“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柳恽《独不见》、“班姬失宠颜不开,奉帚供养长信台”(吴均《行路难》之五),并有所发展,意谓嫔妃失宠后,天一亮就要起身充作洒扫之役。第二句中的“团扇”,其典出自班婕妤《怨歌行》,谓秋凉后,扇即弃置不用,喻妇女之被弃。“徘徊”,是说自己只能与被弃的团扇为伴。这里似可引申为心神不定,从而体现失宠者的精神痛苦。

对于这首诗的后二句,前人很感兴趣,时有所见,此处遴选二例:

沈德潜《唐诗别裁》四注云:“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曰:“后二句言,空负倾城玉貌,正如古诗所谓,时薄朱颜,谁发皓齿。尚不及日暮飞鸦,犹得带昭阳日影,借余暖以辉其羽毛。渊明赋闲情云,‘愿在发而为泽,愿在履而为丝’。夫泽与丝安知情爱,犹空际寒鸦安知恩宠。以多情之人,而不及无情之物。设想愈痴,其心愈悲矣。”

以上二说各有其独到之处,对我们理解全诗很有启发。

这首诗虽只四句,但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比,就其针贬时弊的尖锐性来讲,颇引人注目。《长恨歌》是在唐玄宗死后四十多年写的,而王昌龄的这首诗肯定是写在唐玄宗执政时期。令人惊叹的是《长恨歌》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与此诗首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恰成鲜明对比。虽然不能说白句一定是在王诗启发下写的,但二者同样是对唐玄宗有力地揭露和抨击。所不同的是白居易写的是历史题材,而王昌龄则等于当面为被弃的宫女鸣冤。又比如《长恨歌》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不正是此诗“玉颜”二句的同义语吗?王昌龄还写过一首《春宫曲》,其诗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升庵诗话》卷二评曰:“此咏赵飞燕事,亦开元末纳玉环事,借汉为喻也。”其中之“借汉为喻”说,为我们了解王昌龄宫怨诗的创作背景及其第二次被贬的原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王昌龄的创作时代恰好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玄宗于天宝四载(745)册杨玉环为贵妃。王昌龄当时带有深刻讽喻性的宫怨诗,当不是无的放矢,其生平遭遇恐怕与此亦不无瓜葛。王昌龄一生两次被贬,第一次是开元二十七年(739),由汜水尉贬岭南。第二次是天宝七载(748),由江宁丞贬龙标尉。对其为何被贬,至今尚未发现具体记载,只有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评昌龄曰:“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垂(两)历遐荒。”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殷璠语亦大致相同。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认为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可能是因为他写了些诸如其《从军行》的“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

悔不理章句”一类的诗,“怨其有功未报”(参见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第二次被贬则有可能是因为其宫怨诗直接触动了唐玄宗“纳玉环”的丑事。这一点明人高棅和陆时雍已有所披露,前者引谢叠山谓此篇“有风人之义。”后者总论王昌龄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分别见《唐诗品汇》、《诗镜总论》)上文所引沈德潜和俞陛云对此诗的解说,基本观点与高、陆是一致的。(陈祖美)注释

①昭阳:汉宫殿名。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所居。后世以此代指皇后之宫。

长信秋词其三篇二
《长信秋词》

长信秋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

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

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战争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人之一。

文人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1]

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

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

长信秋词其三篇三
《宫怨诗》

长信秋词其三篇四
《语文卷·2014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3.09)》

重庆八中高2014级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6题、8至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处分(chù) 力能扛鼎(káng) 翘首(qiáo) 冠名权(guàn) ....

B. 恓惶(qī) 为虎作伥(wâi) 里弄(nîng) 靡费(mǐ) ....

C. 癖好(pì) 咸与维新(yǔ) 拓本(tà) 重创(chuāng) ....

D. 闷热(mēn) 宁缺毋滥(wú) 折价(shã) 剽悍(piāo)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奋发图强 直接了当 责无旁代 一股作气 前倨后恭

B. 一愁莫展 融汇贯通 恰如其分 鸿篇巨制 食不果腹

C. 身体羸弱 出人投地 水泻不通 鬼蜮伎俩 气喘吁吁

D. 各行其是 手不释卷 声势赫奕 礼尚往来 谋取暴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

B.正忙于准备《四美图》个唱的李玉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乡参加赈灾义演,人们纷纷称赞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李玉刚,台下的品德也很高尚。 ....

C.距离高考已不足三个月,爸妈急得什么似的,可王磊倒安之若素,一天到晚还那样乐....

呵呵,跟个没事人似的。

D.雍正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俊东表示,现在他就等着高院最后的判决了。他还在微博上表示,“不管结果如 何,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伸出援手。”

B.2010年食品的接力涨价产生了很多新词语: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 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到“苹什么”,这些新词语反映了百姓复杂的心态。

C.NBA新赛季对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走步”规则作出调整——即NBA球员在行进停止、传球或投篮之前允许持球走两步。

D. 杭州富家子弟闹市飙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飙车”现象在一些城市愈演愈烈?是惩处偏弱,还是有“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好好查一查。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不丹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熊 蕾

按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中国以5878.257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的排名仅次于美国,高居第二位。而自称为夹在中国 “龙”和印度“象”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蚂蚁”小国的不丹,则以13.97亿美元排在第162位。但是按照人均GDP的排名,我们两国的差距大大缩小,中国排到94位,不丹则上升到109位。

如果按照英国莱斯特大学Adrian G.White教授的“全球快乐地图”来排位,不丹在世界排名第8,为亚洲第一,而中国则在80名以后。

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是以GDP为中心,以工业化发达国家为样板的。

而不丹则奉行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理念。这是由不丹第四任国王吉格美〃辛格〃旺楚克在1972年首次提出来的,它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仅仅以物质生产和消费来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而是涵盖了心理幸福、社区活力、文化、健康、教育、环境多样性、生活水平、政府治理和个人的时间分配等多个指标。GNH理念认为,单凭物质财富,不能带来幸福,或者说不能确保人民的满意度和福祉;经济的增长和现代化,不应以牺牲生活的质量和人民世代珍重的文化传统为代价。

不丹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重庆直辖市的一半,不足百万的人口只是重庆的一个零头,但它和中国有一点类似,都是多山,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8%。其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近80%的农业人口,基本上也就是温饱水平,且农业劳动的辛苦,似乎很难和“幸福”联系到一起。

然而当我们了解到不丹的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和低犯罪率时,我们不能不承认不丹在奉行国民幸福总值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如他们不仅实行十年义务教育,而且对通过十年级考试的学生,国家继续支持免费学习到高中毕业。此后再次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继续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到大学三年级。这样的教育保障使得鲜有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恶性案件出现在不丹。

不丹吸取了周边一些国家以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包括通过立法保证不丹的森林覆盖率不得低于60%,以及不准许任何引起环境恶化和威胁野生动植物的工业和商业活动。由于这个政策,不丹国土的森林——不是绿地——覆盖率达72%,提供全国财政收入的40%的所有利用河流的水电工程,没有一个造成生态损害。这和我们中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为了政绩而近乎疯狂地破坏生态资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们中国一些地区自称“香格里拉”,而很多不丹人并不知道“香格里拉”一说,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也与天堂相距甚远。但是在不丹随处可见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们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炫耀来追求幸福的心境,雄辩地向我们解释了真正的“香格里拉”该是什么样。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从经济总量来看,不丹和中国的差距巨大;但从人均GDP来看,两国的差距就很小了。

B.不丹人口少,国土面积小,且是多山国家,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似乎很难和“幸福”联系到一起。

C.不丹人奉行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理念不以物质生产和消费来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

D.不丹的水电工程不仅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提供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0%。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丹鲜有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恶性案件出现,可以看出不丹免费教育非常成功。

B.GNH理念认为只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和珍重人民世代的文化传统,就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幸福。

C.文中说不丹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达72%是为了强调不丹制定的严格的环保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不丹虽然多数农业人口基本处于温饱水平,但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拥有一种“只为需要,不为炫耀”的心境。由此可见,不丹人民真正生活在 “香格里拉”里。

7.从文中来看,不丹人有怎样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

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

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1234

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样子;注:○

4魁闳:俊伟。 否塞:困厄不得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 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 “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⑤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欧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自己的先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文言文翻译断句(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3分)

②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2)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 之 难 如 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长信秋词 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1昭阳:汉代宫殿,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注:○

(1)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扇”,请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2分)

1

(2)两首诗都刻画了宫女形象,但所传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烛之武退秦师》

(2) ,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八首·其一》

(3)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

(4)间关莺语花底滑, 。 《琵琶行》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8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又被贬谪,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欧阳修内心有些压抑不住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静默的雕梁玉砌,悲叹:此际一别,何时得还?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溢满胸怀的落魄失意,正如潮水一般,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亡故,是母亲用荻草秆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日后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不是近“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明丽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专门修建个亭子,作太守闲看山水之用。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黎民苍生的喜忧。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

长信秋词其三篇五
《大学语文简答题》

试分析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的情感心理内涵。

《长信秋词》是宫怨主题,诗中“团扇”和“寒鸦”的比喻暗示冷落和幽怨。婉曲的手法显示了怨情的软弱性。幽怨心理不仅来自封建后宫的不幸女子,同时也是作为封建文人的王昌龄坎坷境遇的情绪反应。

高适的《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篇末所言“长恨”,是作者借李杨的爱情悲剧,来抒发天下无数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的千古遗恨。《长恨歌》既是诗人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心声,是千百年来有恨人的心声。

《长恨歌》主题有几种主要的说法?请分别作说明。

关于《长恨歌》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讽谕说。此说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二、爱情说。此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三、双重主题说。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你认为《长恨歌》千载流传的艺术魅力何在?试作具体分析。 《长恨歌》将古体与近体的特点加以结合。此诗是歌行,其篇幅和用韵都属于古体诗范畴,但在对仗与平仄方面又具有近体诗的特点。例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都是合律的诗联。“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从一般的对偶规则来看,应当写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为了合律,“断”、“肠”二字必须互换

《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写安禄山作乱,玄宗逃往西蜀,便以悲凉的秋景来作烘托,甚至借美景来写唐玄宗的悲思哀情。还京之后,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以及“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都是为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用最能引起人情思的月色、夜雨、铃声,组成有声有色的伤感情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到凌晨,空殿萤飞、孤灯只影、钟鼓之声、耿耿星河,四种色彩、音声都给人以寂寞孤单感的意象,映衬出了玄宗彻夜不眠的苦苦情思。

你认为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请作简要解释。

此词在表达上婉转曲折,含蓄深沉。上阕写“一晌贪欢”,很自然地引出下阕对故国的思念,“无限关山”的联想本来就是题中之意,但作者却说“独自莫凭栏”,一个“莫”字将内心的悲痛曲折而有力地传达了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谈谈你对这段评论的理解。

词起于民间,它是在中晚唐的城市经济基础上,在当代的宫廷豪门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它们有严格的音乐性,活在伶工歌女们的口头上,它们的内容很窄狭,主要是描写歌舞、妇女生活和离情别意,所以风格都不很高。到了李煜的后期作品,冲破了词的原有藩篱,扩大了词的境界,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呈现出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对于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请将《登楼赋》与作者的《七哀诗》(其二)加以比较,说明王粲诗赋在表达上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王粲《登楼赋》和其《七哀诗》(其二)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但《七哀诗》属于五言古诗,抒情上点明辄止,而《登楼赋》采用了骚体句式和铺陈手法,抒发情感时具有往复再三、淋漓尽致的特点。

韩愈《进学解》为什么把牢骚不平之语借弟子之口说出,而自己却心平气和地自慰自责?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汉代辞赋常用主客问答形式,《进学解》的师生相互驳难的格局,显然直接渊源于辞赋。但作者是“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古文观止》评语),即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手法。如第二段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宣泄,第三段又自谦才德浅薄,无功受禄,唯有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亦庄亦谐,都是暗寓讥讽之意的。文章中看不出作者愤怒的呼喊,悲哀的倾诉,但不平与牢骚却被曲折地传达了出来。这样写,在表达上既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又没有指斥当朝、自矜自夸的嫌疑,显得十分得体。

韩愈《进学解》第二段学生的反驳,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说明这样写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有什么艺术效果。

学生反驳的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可谓成矣”,针对先生结论中的“业患不能精”、“行患不能成”进行反驳,从先生的“业”、“儒”、“文”、“为人”四个方面,说明先生已

长信秋词其三篇六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清陈熙晋注《骆临海集》

王勃:《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子安,与杨炯,卢照龄,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杨炯:《从军行》。有《盈川集》。以五律见长。

陈子昂:《感遇(其三十四)》《登幽州台歌》。字伯玉。有《陈子昂集》。

王湾:《次北固山下》。《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其二)》。字季真,字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张九龄:《望月怀远》。字子寿。有《张曲江集》。

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其一)》。字季凌。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传呼乐章,布在人口”。

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晓》。我国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一)》《长信秋词(其三)》《闺怨》《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字少伯。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有《王昌龄集》。

王维:《桃源行》《使至塞上》《汉江临眺》《观猎》《山居秋暝》《相思》《少年行(其一)》《送元二使安西》。字摩诘。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李白:《古风(其十九)》《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相思》《金陵酒肆留别》《蜀道难》《灞陵行送别》《将进酒》《行路难(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金陵凤凰台》《横江词(其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字太白。有《李太白集》。

杜甫:《望岳》《新安吏》《石壕吏》《兵车行》《哀江头》《春望》《春夜喜雨》《旅夜书怀》《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帝》《秋兴(其一)》《秋兴(其八)》《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字子美。有《杜工部集》。“史诗”“沉郁顿挫”。

韩愈:《山石》。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大师。

白居易:《重赋》《买花》《红线毯(有蚕桑之费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其中《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有《白氏长庆集》。

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并序》《致酒行》《将进酒》。字长吉。《有昌谷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清明》。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锦瑟》《隋宫》《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字义山,号玉谿生。有《玉谿生诗集》。

长信秋词其三篇七
《大学语文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汉广》选自《诗经·周南》,属于风的部分,诗经中,所谓风,一般是指_____,即各国的新兴音乐。

A.民风民俗 B.地方乐调 C.宫廷音乐 D.俗词俚曲

2、春秋有三传 ,指配合春秋的_____,《答梁传》,《公羊传》三部历史著作。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尚书》

3、鲁迅称_____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庄子

4、李斯《谏逐客书》主要抓住秦王的_____心理,晓之以利害。

A.却客不纳疏士不用 B.欲跨海内而制诸侯

C.重乎色乐珠玉 D.籍寇兵而赉盗粮

5、《湘夫人》以_____的不来为线索,虽然在彷徨怅惘中有着深长的怨望之情,但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则是一以贯之的。

A.湘夫人等候湘君 B.湘君等候湘夫人

C.湘君招唤湘夫人 D.湘夫人招唤湘君

6、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九采取_____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决心归隐田园坚定不移的意志。

A.自诉 B.驳难 C.问答 D.咏怀

7、王粲《登楼赋》“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微而寡仇”一句用_____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借代 C.拟物 D.夸张

8、王昌龄以边塞诗、闺怨诗负有盛名,最为擅长的诗体形式是_____。

A.五律 B.七律 C.五绝 D.七绝

9、高适《燕歌行》在形式上属于_____

A.古乐府 B.新乐府 C.律诗 D.绝句

10、下列关于李白《庐山谣寄卢侍郎御虚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诗歌景色雄奇,意兴遄飞,用典贴切

B.诗歌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途中

C.诗歌蕴含了诗人对朝政的失望以及对世俗的超脱

D.“愿接卢敖游太清”中的“卢敖”借指卢虚舟

11、白居易倡导的“_____”运动,促成了杜甫以后现实主义诗歌的一个高潮。

A.元和体 B.新乐府 C.馆阁体 D.白话诗

12、韩愈《进学解》假托弟子之言从_____四个方面对“国子先生”进行了褒扬。

A.德、勤、能、绩 B.学、言、文、行

C.学、业、德、文 D.德、能、学、文

13、蒋防《霍小玉传》显示了导致李益与霍小玉爱情悲剧的主要根源在_____

A.喜新厌旧 B.薄情负心 C.门第观念 D.经济因素

14、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突破了_____的传统,用词倾斜自己的亡国之音,词成为

人们言怀述志的新诗体。

A.羁旅 B.市井 C.游宴 D.艳情

15、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的是_____。

A.游子的漂泊之苦 B.才子的情爱之恨

C.英雄的失路之悲 D.文人的怀才不遇

16、苏轼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前人谓之_____。

A.以文为词 B.以诗为词 C.化俗为雅 D.雅俗共赏

17、李清照的词清婉疏淡,语言功力深湛,号称“_____”。

A.永明体 B.诚斋体 C.西昆体 D.易安体

18、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使用了_____的典故。

A.求田问舍 B.白首忘机 C.桃李无言 D.井渫莫食

19、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_____的文学主张。

A.发愤而作 B.不平则鸣 C.穷而后工 D.穷愁多怨

20、苏轼《留侯论》主要抓住_____字反复论述,说明张良的成功。

A.勇 B.志 C.忍 D.谋

21、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多个题目,下列哪个不正确_____。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情憎录 D.醒世姻缘录

22、袁宏道是_____派代表人物,主张文学要自然地抒写。

A.唐宋派 B.桐城派 C.竟陵派 D.公安派

23、下列有关朱自清《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_。

A.作者最终在秦淮美景的“梦境”里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B.文中既有对“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的“神往”,又有面对河上歌妓时的欣赏与狎玩

C.文章文笔优美,广征博引,幽默新奇

D.秦淮河上的水、月、灯是作者描写的中心,描写颇为细腻,形象生动

24、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文所谓的“移情作用”是指_____。

A.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变成在物的一种美感经验

B.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C.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D.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25、戴望舒的《雨巷》一诗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合上,做出了对可贵的贡献,即

_____诗歌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A.超现实派 B.浪漫派 C.现实派 D.象征派

26、穆旦是40年代_____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

A.新月派 B.现代派 C.九叶诗派 D.朦胧诗派

27、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是_____。

A.一曲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赞歌

B.以涓生的追忆、倾诉、忏悔所构成的一曲爱情挽歌

C.描写涓生与子君因自由恋爱而同居,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的故事

D.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的,它塑造了与易卜生《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相似的出走者形象

28、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以“雨”为显性链条,以意识流情感为线索来连缀全

文,既淋漓尽致写出了凄清的冷雨,又缠绵曲折地抒发的_____

A.春恨 B.边愁 C.国恨 D.乡愁

29、北岛是_____的旗帜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十年动乱后从迷惘觉醒的一代青

年的心声。

A.大学生诗 B.七月诗 C.新乡土诗 D.朦胧诗

30、白居易《长恨歌》诗有句云:“玉容寂寞泪阑干”,其下句是_____

A.花冠不整下堂来 B.云鬓花颜金步摇

C.梨花一枝春带雨 D.夜雨闻铃肠断声

31、下列句子中_____没有通假字。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郁其所畜,不得奋见于事业

C.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D.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32、下列句子中_____是宾语前置句。

A.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B. 姜氏何厌之有

C.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33、下列句子中_____句中有使动用法的词。

A.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B.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C.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D.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34、韩愈《进学解》有句云:“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其中有下划线的字可分别

解释为_____。

A. 攀爬,光线 B. 爬行,光洁 C. 收集,光芒 D. 发掘,光泽

35、下列句子中_____句没有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

A. 其坚不能自举也 B.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C.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D.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3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_____。

A.不如早为之所:不如及早地处置他

B. 能不龟手,一也:能够使手不像乌龟一样

C. 孰忧思之可任:谁说忧愁的思绪可以听之任之

D. 障百川而东之:堵住上百条河流而使它们在东面的地方

37、中国古代诗词常常借写天气抒情,或用天气比喻象征,但在下列课文的诗词

中,_____没有写到“雨”意象。

A. 李煜《浪淘沙》 B.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C. 柳永《八声甘州》 D.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8、下列作品_____不以对比手法见长。

A. 李斯《谏逐客书》 B. 高适《燕歌行》

C. 王粲《登楼赋》 D.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39、下列诗句_____没有使用典故。

A.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B.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C.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D.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40、下列成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_____。

A. 喧兵夺主 发人深醒 钩心斗角

B. 引书宴说 再接再励 共商国事

C. 美轮美奂 出奇制胜 饮鸠止渴

D. 夸夸奇谈 刚腹自用 鬼鬼崇崇

1-5 BADBB 6-10 CBDAB 11-15 BBCDA 16-20 BDACC

21-25 DDDCD 26-30 CBDDC 31-35 CBADA 36-40 ABCCC

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试析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一诗的情感心理内涵。

答:《长信秋词》是宫怨主题,诗中“团扇”和“寒鸦”的比喻暗示冷落和幽怨。婉曲的手法显示了怨情的软弱性。幽怨心理不仅来自封建后宫的不幸女子,同时也是作为封建文人的王昌龄坎坷境遇的情绪反应。

2、请阅读下列蒋防《霍小玉传》中的一段文字,分析一下:为什么霍小玉在“极其欢爱”的“中宵之夜”会“不觉悲至”?她既然有“秋扇见捐”的思想准备,为什么后来不能接受被遗弃的命运?(文字内容为:课本P93 第3段-第8段)

3、北岛《回答》

该位置为全诗,省略不打

请谈谈对诗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看法,并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答:(1)看法:可以说这是一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主要讨论北岛这句诗歌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触动。以下的要点仅供参考。

①这句话是一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可以谈谈对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文革”对人的摧残,“文革”后思想的解放使诗人得以发出声音,说出自己的心声等等。

②这句话是这首诗的“心脏”,是一代人个体觉醒的标志。可以谈谈这句标语式的诗句为何引起大家的关注,得到大家的接受等。

③这句话在现在阅读时引起的现实关注,谈谈人性的善与恶以及人性与社会的问题。

(2)《回答》这首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三、作文题(共30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后,根据此文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题材不限,鼓励创新。

文章为《匹夫无责论》(施蛰存),并在文章后附有注释

长信秋词其三篇八
《大学语文暮鼓》

长信秋词其三篇九
《第三章 初唐文学》

长信秋词其三篇十
《语文教学大纲》

(一)古代诗词(精读16篇)

1.《诗经》:周南·汉广

1.1.教学目的

1.1.1.了解《诗经》概貌。

1.1.2.体会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形成的优美意境。

1.1.3.解读本篇表现的“可见而不可求”的情境。

1.2.内容提要

《诗经·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它写一个樵夫慕恋汉水边的女子,却又得不到她,心中又渴念又失望的怅惘的情绪。主人公用情至矣,满怀神往地幻想着迎娶姑娘时欣喜不叠地准备、为她喂马的情景。诗中的感情是纯朴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全诗以乔木起兴,基本上是用比喻和暗示来完成的。对汉水边女子的思恋,化而为广不可泳、长更无方的一片烟水茫茫。这使得诗境拥有画面美,同时又含蓄,所谓味外之味,扩大了诗意的外延。

诗篇共三叠,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汉之广矣”、“江之永矣”的主旋律反复出现,展现由失望到幻境、到幻灭的咏叹调,有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之感。读者也仿佛随着歌者的咏叹,进入那烟水茫茫之境:“终篇忽迭泳江汉,觉烟水茫茫,浩渺无际,广不可泳,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方玉润《诗经原始》)

在后世诗家的解读中,《汉广》代表着一种“企慕情境”(钱钟书《管锥篇》),也即“可见而不可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在水一方。这是古往今来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境界。

2.屈原:九歌·湘夫人

2.1.教学目的

2.1.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1.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1.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2.2.内容提要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和《诗经·汉广》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

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3.曹操:短歌行

3.1.教学目的

3.1.1.联系曹操生平际遇、人生态度,把握诗中所表露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强烈的功业意识以及积极的进取精神。

3.1.2.掌握诗中多处使用比兴句法之处,理解其比兴的深刻内涵;掌握诗中几处典故的用法,包括诗典及事典,品味诗人博大、旷达的胸襟及诗中表现出的雄浑的意蕴及苍凉、古直的艺术风格。

3.1.3.反复涵咏本诗,进而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3.2.内容提要

此诗应为曹操晚年的作品,据推测,大致写于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前后。诗中虽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低沉情绪,但主要还是“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表现了作者宏伟的气魄和昂扬的精神。诗篇即事抒怀,既有乐府歌辞自然流畅的特点,又有文人古诗蕴藉深致的长处,是“建安风骨”的典型反映。诗中慷慨不平的感情,交织着时世的艰难和远大的抱负,生命的短暂和不懈的追求,欢会的易逝和贤才的难得等等,写得跌宕起伏,极尽悲凉沉雄之气。

此诗善用典故,自出新意;擅长借景寓托,意味深长。全诗四句一韵,一韵一意,读来激愤有力。

4.陶渊明:饮酒(其九)

4.1.教学目的

4.1.1.联系陶渊明的生平遭际、逸闻趣事,把握诗中表现出的坚持隐居、不改初衷的意志,流露出的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进而体会诗人的人格理想。

4.1.2.掌握本诗乃至陶诗总体的艺术风格,即朴素自然、一任天真的艺术风格。

4.1.3.此诗运用对话体,假托诗人与老农的对话,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一大特色。

4.2.内容提要

《饮酒》二十首是借酒为题、倾诉胸臆之作;其《小序》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此诗是第九首,有暗合屈子《渔父》之处;作者假借与一位田父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持隐居、不愿随波逐流的意志,以及终老田园、不改初衷的人生理想。在魏晋玄学末流“极端个性主义”泛滥的大潮流下,陶渊明毅然远离腐败、堕落的官场,走向了相反的一条追求个体的诗意人生的道路,保全了人格的纯净,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摹华丽诗风的时尚下,陶诗着意于平淡、自然,在疏散中寓着严肃、凝重,于澹泊中有其人格之美,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人不刻意为诗而尽得诗之妙谛。这篇作品即典型地表现出陶诗的特色。

5.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

5.1.教学目的

5.1.1.了解边塞、闺怨和送别题材的王昌龄七绝;

5.1.2.由此诗探析唐代宫怨诗的内涵;

5.1.3.体会此诗中体现的盛唐绝句精致含蓄之美。

5.2.内容提要

王昌龄号称“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缜密而思清” (辛文房《唐才子传》),边塞诗如《出塞》、《从军行》,闺怨诗如《采莲曲》、《闺情》、《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送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等,都是传世名篇。

《长信秋词》(其三)属宫怨题材,源出汉班婕妤居长信宫事。言一位受冷落的嫔妃清晨起来打扫宫殿,觉己之贱犹如秋日被弃置的团扇。此诗妙处在玉颜和寒鸦本不可比,因寒鸦带着昭阳殿君王的恩泽,玉颜之色反不及寒鸦,令读者感触极鲜明。

鲜明的效果通过含蓄的暗示表达出来,“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沈德潜《唐诗别裁》)其文字的精练含蓄集中体现了盛唐绝句的特色。

宫怨诗在中国古代不仅表现了女性的幽怨,同时也是文人失意的一种情绪象征。

6.王维:过香积寺

6.1.教学目的

6.1.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6.1.2.掌握本诗的主题和主要表现特点。

6.1.3.了解王维五言诗的特色,熟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风格。

6.2.内容提要

王维长于五律,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作正面描写,只是刻画山林的深寂幽静,这不仅烘托出香积寺的环境幽胜、远离人世,而且显示出诗人的恬淡清高与佛学造诣。

此诗首联写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不知香积寺究竟在何处?颔联写道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遥闻远处寺中传来的钟声。颈联写危石泉声、青松石色,以见古寺的幽胜。尾联点出香积寺内蕴的佛境。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向来为人所称道;“咽”“冷”二字是诗眼。

7.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1.教学目的

7.1.1.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7.1.2.熟悉本诗的写作背景。

7.1.3.掌握本诗的诗体特征、层次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

7.2.内容提要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回归后所作,诗的感情豪放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全诗可分三层:自“我本楚狂人”,至“一生好入名山游”,为第一层。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也透露出自己的归隐心愿。“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二句,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自“庐山秀出南斗旁”,至“白波九道流雪山”,为第二层。这一层作者由印象写到现实,从山下写到山顶,移步换景,着力刻画出庐山的秀丽景色。自“好为庐山谣”,至“愿接卢敖游太清”,为第三层。诗人遇赦回归途中重登庐山,触景生情,暗寓着无限的人生感慨,寻仙求道之心遂油然而生。作者的“好为庐山谣”,是天性爱好自然的流露,更是理想遭受挫折后的精神安慰。

此诗语句参差流利,率然而成,韵律也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而诗中用典也切地、切人、切时、切事,充分显示出李白歌行的艺术特色。

8.高适:燕歌行

8.1.教学目的

8.1.1.了解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的矛盾斗争。

8.1.2.掌握本诗的主题及层次结构。

8.1.3.掌握本诗所采用的对比等艺术手法。

8.2.内容提要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此诗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真实地表达了士卒在不同情景下内心情感的变化。作者把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等手法结合起来,格调时而雄迈高昂,时而苍凉深沉,诗的韵律节奏也随之变化,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用乐府旧题,也称七言歌行。诗中多律句,善用对比与对照手法,艺术效果非常强烈。

9.杜甫:登楼

9.1.教学目的

9.1.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9.1.2.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9.1.3.通过本诗的学习,了解并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9.2.内容提要

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寓居四川已经多年。这一年年初,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获平定。但是,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年底吐蕃又连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既而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当时的国势真可谓“万方多难”,外族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令作者十分忧虑,遂借登楼所见,即景抒怀。

首联写作者登临高楼,由楼边近景入笔;出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客居蜀地来的内心忧伤,对句点明忧伤的原因——国家“万方多难”。颔联熔自然景象、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于一炉,俯视弘阔,气笼宇宙。颈联紧承上一联,抒写作者坚定的信念与希望:朝廷如锦江春色,一定万古常新;内忧外扰则似玉垒浮云,必然倏起倏灭。尾联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忧时的博大胸怀和不得施展才能的忧愤。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精炼,揉自然景色、历史感慨、现实隐忧和个人情思于一体,境界阔大雄浑,寄慨遥深, 充分体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此被认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


长信秋词其三相关热词搜索:长信秋词其三秋夕 长信秋词其三和秋夕 长信秋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长信秋词其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长信秋词其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377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