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豪放词代表作

豪放词代表作

2016-01-15 09:51: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豪放词代表作篇一《苏轼豪放词》 论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豪放词代表作》,希望能帮助到你。

豪放词代表作篇一
《苏轼豪放词》

论苏轼的豪放词

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着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的发展道路,至柳永,词的内容和体式才有所变化。然而,真正对词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则首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的词,很多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的豪放词, 在中国词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意义十分重大。

1 苏轼有没有豪放词?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把衡量苏轼的词作。才能更好的对苏轼的词作,有个更好的了解和研究!

“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魄气大而无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干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守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这样,“豪放”实包指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苏轼也常把“豪放”,称作“雄放”、“真放”,意思都是一样的。

苏轼在也《答陈季常》信中还直接论述了豪放词的特性,“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梭,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这段话与前述论吴道子面的含义基本相同。其它,如论韩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论舒尧文诗词:“报衣起观,顿尔醒,快若清风之卒,得当之也。大抵词律庄重,叙事精致,要非器浮之作。”等,也都是这一番意思。所以,苏轼论豪放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即描绘生活事物的真实性是创作的基础。豪放不能“太过”,也不能“器浮”,只有在“妙算毫厘得天契”、“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和“精微”、“精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白白挥洒;

即在符合生活规律的基础上获得创作的自由。

苏轼还认为“豪放”、“雄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在《观吴道子壁诗》中,他指出“道子实雄放,洁如海波翻”之后,接着又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就是说,吴道子在作画之前的艺术见解和气质----“豪放”的个性品格,早已酝酿成热了。所以苏轼曾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中, 特别强调了作家内在的“体气高妙”;他又在《李太白碑阴记》中提出“士以气为主”的命题,这也就是在品评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放注诣时,强调了“浩然之气”的基本作用。苏轼晚年还在《与米元章书》中区明确地讲述道:“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可见,“迈往凌云”的“豪放”,首先是一种作家的气质、一种精神状态的表现;它溢而为义,则形成为风格上的“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的艺术特点。苏轼所指的在气质,是什么?我觉得应是他一贯所强调的作家对社会时代“涤荡振刷”的革新精神和“有为而作”的求实精神以及反世俗、反潮流精神的休现。

本着上述观点来衡量苏轼的词作。我认为他是有豪放词的。如按元、延佑本《东坡乐府》所收282首词来统计,一般豪放词约79首,其中校典型的豪放词有30首。单以典型豪放词而论,即占总词款282首的十分之一强。

2 苏轼豪放词的总体特征

苏轼豪放词是指苏轼所独创的那部分新人耳目的词。这类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进行概括。杨廷芝《诗品浅解》释“豪放”、“豪者我有可盖乎世, 放者物无可羁乎我”。

豪放、旷达是苏轼的总体特征

孙联奎《诗品臆说》释“豪放”“豪乃豪杰、豪迈之豪”苏轼在密州写的《子密州出猎》,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驹胸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 、“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开一代之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无名氏《诗品•旷达》“惟旷则能容,若天地之宽达则能悟,识古今之变。”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牲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针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滴居黄州三年, 处境险恶,生活穷困,但他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他的旷达胸怀、开朗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叙事,风雨骤起,穿林打叶,但作者内心十分镇静,仍旧且吟且啸,徐徐而行,竹杖芒鞋,轻快胜马,安详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写雨后的景物和心理感受任天而动,随遇而安,将含着微笑对待向他袭来的任何灾难。又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

作者抛弃了“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气合态闻一多语, 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 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因此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 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的韵味,“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宋胡寅《酒边集序》)

3 苏轼词的美学品味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北宋中后期的所有词人几乎没有不受到他的影响的。他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由他开始真正举起了我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大旗,下面便从三个方面试论苏轼豪放词的美学品位。

3.1 苏轼豪放词的人格精神

苏轼精神品格最具魅力的是他“奋力有当世之志”的英雄气概。代表作首推《江城

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的上片写出猎,围绕“少年狂”,尽情抒写词人意气风发近似狂飙的个性,其狂、其真、其无拘无束,让人充分感受到袒露人性的快感。下片进一步张扬由打猎而激发的豪情壮志。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加上“酒酣胸袒尚开张”,就更加豪情壮志, 因而“鬓微霜,又何妨”。苏轼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但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熙宁四年占抚宁诸城。作为一介书生又年过四十的苏轼却希望带兵抵御外侮,征讨西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正是他希望朝廷委以边任,使自己为国家一效忠心。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一种静穆高远,伟岸旷奇的崇高之美。

《满江红》(江汉西来) 是贬居黄州时期写给当时的鄂州知州好友朱昌寿的, 面对友人词人禁不住将一腔的悲愤开怀直书,词的下片最能看出这种被压抑的郁勃不平:“《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作者以急促节拍传达对古代忠直之士的深情悼惜,正是宣泄自己英雄失落的忠愤之情。这种来自心灵的呐喊,饱含着词人不屈的人格力量。“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性思考和追问。同时,词人又大胆地向世俗挑战:“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做的事,这种人格风范和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苏轼豪放词人格美的特质。

3.2 苏轼豪放词的开阔意象

苏轼词往往以阔大的意象,博大的自然境界冲出绮罗香泽的传统小词,呈现一种崇高的美学力量。

大江大河的壮浪,寄托着苏轼开阔的胸襟:“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归朝欢》)“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满江红》)

感受着词人所表达的这些难以驾驭的无限,足以唤起我们向往崇高的激情。

长空、明月、云海的意象,大气磅礴又超凡脱俗。如《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等等都以宏阔的意境,表现了词人那纵浪大化的襟怀。

夕阳的意象则含有无限的深意。《千秋岁》“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一片去国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满庭芳》“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字字泣血,壮士欲有所为而难得的悲愤全都深藏在这天远夕阳多的意象中了。

而苏词意象的宏大、厚重、力度则集中的体现在他那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了,发端四字大气磅礴,将“大江”的滚滚气势浓墨泼出, 立即便将这气势空前的自然意象叠化入千古的历史意象。自然江河的浩大激荡与千古历史的深远浩渺相互重叠,使人不得不为这双重意象的气势所震撼。苏轼笔下的赤壁之境有着无穷的神力,这种典型的以我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词中苏轼极尽夸张赤壁惊心动魄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3.3 苏轼豪放词的情感抒写

词以抒情为本,在苏轼之前的词人承袭晚唐五代花间派的词风, 依循词为艳科的道路,但到了苏轼,他一改故辙,大胆开拓词境,而且以自己磊落的情怀直接入词,彻底改变前人“代言”的方式,完成了与自己人格精神相辉映的大气磅礴的词体书写形式。

发端警挺、先声夺人是苏轼抒情的方法。苏轼一生怀抱济世之志,却屡遭磨难,一腔磊落不平之气,常不自觉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苏轼常于开篇就将刚劲雄健的情感喷射而出,造成振聋发聩的威势。如《满庭芳》(蜗角虚名) ,发端即否定了几千年来文人视为圭臬的功名利禄, 给以当头棒喝,令人顿悟。《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深沉而又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生感悟以锐不可当的气势直刺骨髓。词人用一系列的作品,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他那强大的情感气流和英气逼人的艺术震撼力。

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抒情方式,也呈现了苏轼豪放词的崇高之美。苏轼的创作是“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式的创作,词人无暇也不屑去苦思力索,唯求将胸中之气一吐为快。为此,苏轼不惜以议论入词,他的很多作品体现出词人转瞬即逝和压倒一切的情感体验,而内在情感的力度恰恰是崇高之美的精髓。当我们阅读词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 行藏在我”等豪言壮语时,我们感受到是与社会正负价值切磋磨合的声音,是超越世俗的人性主体精神,是天马行空大象无拦的艺术境界。当词人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作品更是别具一番气魄。如贬谪黄州时期的《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于苏轼词则当之无愧。

4 苏轼豪放词形成原因

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的发展道路,至柳永,词的内容和体式才有所变化。然而,真正对词进行全面改革, 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则首推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豪放词代表作篇二
《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作》

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的领域,开创豪放的风格。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着重表达豪迈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liǎo),

雄姿英(yīng)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huā)发(fà)。

人生如梦,

一樽还(huán)酹(lâi)江月。

(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姿态雄峻。周瑜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至于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酒献给江山的明月,和我同饭共醉吧!)

辛弃疾,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21岁时,他参加抗金义军。他多次上书南宋政府恢复中原,都未被采纳,直到晚年,南宋政府才又重新起用他,但仍对他很不重视,年迈的辛弃疾,终于怀着收复中原的宏愿,抑郁地离开人间。 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的词自由奔放,充满了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tiǎo)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 (zhì)。

五十弦翻塞(sài)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xián)惊。

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fà)生!

(醉梦里挑亮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现代,新中国的缔造者,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和盖世才华。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宏伟气魄的典范作品。这首词,写景则辽阔江山尽收眼底,论史则百代帝王遣上笔端,百余字的篇幅,却能横扩千万里,纵论数百代,其气魄之大,前无古人。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fâ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引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豪放词代表作篇三
《试论苏轼的豪放词》

试论苏轼的豪放词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辛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结构莫测,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一、豪放词风的形成及其原因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因此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革新词风是历史所趋

词,原是民间之物,题材宽广,思想活泼,风格清新,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本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花间派词人在发展词令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北宋初期多数词人,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修养体现到歌词创作之中,他们的作品初具风雅体貌。然而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即使是代表时风的晏欧词,也只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词倒是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上,其内容仍是“花间”的继续。

另一方面,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大的抱负,他们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卑靡的文风,故掀起了文学革新运动,余波所及,在词坛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范仲淹的词里已有一些风格豪放的作品,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出苍凉劲拔的特色,开拓了新的词境。创造出新的腔调,发豪放派词风之先声,而王安石更明白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到了苏轼继承了他们的作风。

(二)、苏轼旷达豪放的自然野性

在苏轼生命和艺术中,贯穿首尾都充满了非同一般的“野性”。从苏轼在诗词中喜欢用的意象中,“我们就能多次地看到‘野鸭’‘野鹘’‘野凫’‘野菊’‘野桔’等这样一些具野味意象的诗作”(木斋先生《苏轼野性论》第一节)。这种“野性”,有崇尚自然之野性,也有狂放不羁之野性;是自然之性,也是不驯服之性。它其实是苏轼徘徊于出仕与归隐之时形成的特殊人生观。诚如朱靖华先生所言:“实是他好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朱靖华《论苏轼晚年中的野性》)苏门学士晃补之说他“居士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①“横放杰出”四字正是对东坡性格的准确概括。

苏轼的野性寄于山水之间,他崇尚自然,不拘格套。《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狂野。这首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于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颇为得意。苏轼的这种野性,造就了词坛上独有的豪放词。正是有了他的狂放不羁,才有了他豪放的词风。对苏轼的豪放词风,南宋胡寅有一段很著名的评价,他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②

宋初词坛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局面,从柳永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神宗、哲宗、徽宗时,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和周邦彦等“元祐词人群”带来了宋词的空前繁荣。他们的词多表现个体人生的失意不幸,都市化的文学镀上了一层想象中的山林化色彩。③而苏轼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豪放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有其曲折的经历和鲜明的个性是他豪放词风形成的主导因素和基础。

二、豪放词的风格、艺术特色

(一)、豪放词派的创立

自从明人张南湖首创词有婉约、豪放两派之说,后之论词者,大多宗之。但也有学者提出

异议,认为豪放词的数量不能与婉约相匹俦。如认为“宋人论词,虽说有婉约、豪放两派,但我们衡量词史上的名家,究竟有多少可属于婉约派?有多少可属于豪放派呢?一般公认的比例数,大致是五比一。”(见郑骞《词曲的特质》)北宋豪放派一般仅承认苏轼一人,而苏轼的豪放词,按台湾王保珍先生所标举,为20余首(参见王保珍《东坡词研究》):“综观全部东坡词,其豪放之作,不过二十至二十五首之谱,比例不大。”也有论者认为苏轼词真正够得上是“豪放”词的,仅有“大江东去”一首而已,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豪放”词派的存在。

这种现象,说明对“豪放”词艺术特质、审美价值缺乏理论的、系统的认识。可说是论者对豪放词的直观感受,尚缺乏细致的分析。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 为熙宁五年(1072)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已堪与苏轼之诗名匹配,尤其是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 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之后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

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作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试看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密州之前,东坡确无此类“鄙俚浅近、叫呼眩鬻”之作,此词特点有五:一是多用议论而非传统词作之具景细微的刻划。全词由“世路无穷”以下皆为议论,一气贯下,如此气势,舍东坡其谁也?二是由议论而产生了直露,而非传统词作的含蓄蕴籍。写景物而云“野店鸡号”,抒情怀而云“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此亦确非一般词人所敢写;三是多用典故,以补议论之空乏;四是用大字眼,如“千字”“万卷”“千端”等,铺大景致,如“云山摛锦”等;五是全词既有“孤馆灯青”一类景物所透露的惆怅感,又有“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洒脱感,形成一种超旷豪逸的总体审美感受。此五者,皆后来“豪放词”之特质。此词作为坡公在词风转折时期之作,其意义在于对传统的某种破坏,而不在新风格之建立。因此,尽管艺术上有不成熟或太过之处,亦不足为怪。苏轼抵达密州之后的词风,基本上沿着上述特质加以发展,终于使豪放词风得以确立。

随后作的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身在荒远的北国,思念家乡,梦会亡妻,这无疑是典型的婉约词题材,但一入东坡之手,便绝不似柳七、秦观之作。他将豪迈、洒脱的胸襟溶入令人九曲回肠的题材之中,而使人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些表面凄凉的意象之中,感受到某种超旷之美。词人写凄清悲凉,却绝不深入细腻地刻画,而是以“千里”“十年”“泪千行”及“明月夜、短松岗”这些大字眼、大景致、大画面来表现,从而化凄清为苍凉,转婉约为豪放。可以说,这是一首以“豪放”写“婉约”之作。是苏轼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的豪放、婉约结合之作。

其后便是那首著名的描写出猎场面、气势如虹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推出了雄浑的第一首豪放词代表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题一作《猎词》,傅藻《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此词是东坡的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纯豪放词。因此,可以说,从这首词之后,词的世界就打破“倚红偎翠”月牙板的一统天下。苏轼本人写完之后,也异常兴奋。他与友人作书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

东坡此词,其一,所写出猎之题材,本身就不与十七八女郎、月牙板相为俦侣,而非东州壮士抵掌顿足高歌、吹笛击鼓为节不足以尽其长;其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自然也非柔肠百曲之士,而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等;其三,以大字眼、大角度、大景致、大笔勾勒,而绝不精雕细刻。如“千骑卷平冈”视野开阔,充满动感,一个“千骑”夸张了阵容,一个“卷”字,使满纸皆为飞扬的尘土;其四,以典故增加豪放疏落中深稳不足的审美感受,如“牵黄”“擎苍”,以当年李斯之叹息不可得,反衬今日词人之自由豪迈;其五,以魏尚自比,有一种惆怅感,失意感,惆怅失意之中,又揉进超脱清旷,如“鬓微霜,又何妨”等。这些因素,不仅构成了此词豪放的总体审美的因素,而且奠定了豪放词的基本构成因素。

刘扬忠先生在全面考察了北宋晚期词坛状况后认为:“谓苏轼的新词风应者寥寥则要,谓其毫无应者,在北宋时尚未成派则又嫌绝对。至少,在他的门人中,黄庭坚与晁补之二人因与他文艺观相近、疏宕清旷的艺术个性相似而作词也与他同趋一路,这可以证明苏词在北宋已开始衍派,一个虽时机未到而未及衍成大宗、但当时已有羽翼的苏轼词派,在当时是隐然存的。”④有鉴于此,完全可以说,苏轼在密州时期,确已创立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二)、豪放词的情感与竟境

苏轼的豪放词,无论是怀古咏史,还是写景抒情,都写得十分出色。这类豪放词,虚实相间,有机融合。它们不是按客体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客体,而是按客体应有的样子来反映客体,所以词中充满着比喻、想象和夸张。⑤这种直抒胸臆的词作,其情感至深。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宏大情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曰:“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引)但这里的江山景色,却使词人深有感触,——意有所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寥,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眼前的景色使词人联想到三国鏖战古战场— “赤壁”,感到事业无成而岁月不我与,“情有所激”写下了此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怀古幽情。“千古”二字既表现历史久远,又表示风流人物众多。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淘尽了。一是说现在没有风流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壮志难酬的内容;二是说岁月的无情,又含有人生苦短而事业无成的感叹。然后再点出怀古的内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会对风流人物——周郎如此多情,对周郎的塑造在词里也栩栩如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原来是因为他要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周郎年少得志,深得孙权信任,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苏轼自也有此抱负:“帕首腰刀是丈夫”(《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也有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

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抗击入侵的敌人。这不就是想使“樯橹灰飞烟灭”吗?词人在借古人的衣冠,抒发自己渴望在抗击辽和西夏的入侵中立功报国的胸怀。但是此黄州,不就是自己刚刚从监狱中出来之地么?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人已衰朽,早生华发。对人生的问题,词人无法解决,旷达的胸怀好象也不要求解决,只好“一樽还酹江月”,于是也就流露出词人对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思。写人物,以雄奇之景去衬托,有形貌描写,有情态的刻划,有英雄业绩的渲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这是很能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一首词。

从词史发展的角度看,豪放词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苏轼有意识地创作了“颇壮观”的豪放词,突破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村范围,提高了词的精神境界,这是他超过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地方。⑥其豪放词风格多样:既有上面提到的豪放作品,又有感情深挚、思致沉婉的作品。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哲理诗的境界

如果说苏轼把词带向“诗言志”的境界,是在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人李煜、韦庄、范仲淹、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人词作言志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拓,那么他将词提升到形而上的哲理诗的境界,则是更大胆也更独到的创新。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其中的代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以说,此词通篇都是咏月。上片在咏月中蕴含人神之际、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下片在咏月中蕴含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的审美观照。

此词的艺术特质由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境界阔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户、悲欢人间,无不海涵。其次是醉酒骋思、情思浪漫。醉酒是浪漫的催生剂,有了醉意,才有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当时本无可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怕登月。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词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第三点,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如下片先写“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离愁别恨,愁之深,恨也深,却以“此事古难全”一语解过,并以“千里共婵娟”写“但愿人长久”的期冀。第四点,是词人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情怀。

词中充分体现了苏轼对永恒的宇宙和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与认识,是作者长久以来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小结。东坡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思怀知己亲人,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自己的深刻思考,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苏轼此词,直如行云流水一般,浑若天成。一种浪漫情怀和深沉感喟在千古以来默默不语的月华之中弥漫隐现,时时触动我们的心灵。此非人言,已近乎神语。⑧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富有哲思理趣,表现了词人超然达观的精神。苏轼的哲理词超凡脱俗、出神入化,极大地提升了词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品味。

词自兴起、发展、衍进至唐宋五代在文人手中臻于成熟,具备一种独立文本所必须的文体本色了,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传统。但到了北宋中叶,这一传统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那就是当时的文坛盟主苏轼自杭州创词以来,有意与“柳七郎风韵”相对,“自成一家”词风。与题材扩大相映,在语言上屏弃了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广泛地吸收前人的诗句入词,以诗为

词,适当吸收口语入词,给人清新自然之感,为了充分表达意境,他有时还突破音律的限制,试图改变,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也确实改变了词创作固有的风貌。

三、苏轼豪放词对后世词人的影响

苏轼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吸引了许多作家在他的周围,成为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的旗帜和杰出领导者。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等,都受到过苏轼的培养和影响,成为知名的文人。苏轼以他的创作,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社会作用,丰富并宏大了词的意境。他以诗为词,兼收并蓄,汪洋恣肆,恢宏豪放,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北宋末年,靖康事变,引发了豪放词派的迅猛发展。这时期除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岳飞、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还我河山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南宋以后,苏轼诗词文集更加流行,他的一生执中持平,刚正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的处世态度也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钦仰,他浪漫主义的精神和豪放不羁的词风为后来许多不满现状,要求变革创新的诗人词家所喜爱和仿效,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苏词格高境大,文笔恣肆,他对词体进行的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题酒边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以后宋词出现了空前繁荣,并最终实现了与唐诗的同等地位,其中苏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提起北宋文坛,我们不得不提起苏轼,提起苏轼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显赫位置和他开创的豪放词风,尤其是他在黄州期间的系列词作的独特魅力。苏轼豪放词的成就,除了在内容、格调、技巧、语方等方面超过了当时的一般词作外,也超过了同时代其他作家所写的几首“豪放词”⑨虽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变革的重要人物,但苏轼却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

对于苏轼的豪放词后人褒贬不一。褒之者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向想薌林酒边集后序》);贬之者谓“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彭乘《墨刻挥犀》)。其是非功过,迄今无定论。不过我认为“酒有别肠,诗有别材”,只要能传达真情美感的词就是好词!

参考文献:

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苏轼《东坡集》(中)卷三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人生——苏轼与佛禅》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语堂《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黄任轲,朱怀春《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录胡寅《酒边词序》。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9年版

刘杨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殷光熹:《宋词探美》北京:线装书局,2008.8 年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卫琪:《人间词话典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葛晓君、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文新:《古代诗歌与散文》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

豪放词代表作篇四
《苏轼豪放词定稿》

豪放词代表作篇五
《铁板铜琶豪放词》

铁板铜琶豪放词

【课程简介】

本课介绍了宋词中重要的一类——豪放词。豪放词的基本特征、代表词人到经典词作赏

析都有涉及。引领学生重点赏析了苏轼、辛弃疾的名作。赏析过程中,既注重经典名句的分

析,文本细读,又对创作背景做适当的介绍,力求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增加文学积累。

同时,针对学生中考要求,给出相应练习,提升做题能力。

【知识链接】

一、豪放词简介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据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

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

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

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

张孝祥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

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

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

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

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由于豪放词人

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

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

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

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不仅岳飞、李纲、张孝祥等人写出壮怀激烈的词作,

原先一些以婉约出名者,如朱敦儒,李清照等也写出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词作。然而,南宋豪

放词的典范,却非辛弃疾莫属。

二、豪放词代表作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 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

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游黄州城外的

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

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

想见风流 人物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

笔大如椽。

“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

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 句,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

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结

尾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

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塑造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作为

指挥官的周瑜临战的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

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此后,词人又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生如梦”,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酹”,即以酒洒

地之意。这两句是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还是举起酒杯,来祭奠这万古长存的江上明

月,让她和我同饮共醉吧!。

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意境苍茫阔大。

《念奴娇》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将写景和怀古相结合,感慨古今,意境开阔,

感情奔放,雄浑苍凉。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

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

体,让人感受到震撼心魂的艺术力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

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孙权割据东南,

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作者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也表达

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提出忠告,警示人们要吸取历史

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

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

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

遇乐》为第一。”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领部队在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

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令人心寒。

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词的下阕侧重抒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用典,表现出这首词本质的思想亮点。后

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

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

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归又

不能归。功业未成,有何颜面上报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一种无奈的心态。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

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

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

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吗?

三、其他我们熟悉的豪放词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课堂小结】

自靖康之变以后,北宋亡国、人民大量逃难到江南,流离颠沛之苦,妻离子散之惨,国土沦亡之痛,引起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悲惨感慨,怎么还有心思抒发闲愁逸致呢?在这种局面之下写出来的作品,当然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所以南宋词人中理所当然有许多是“豪放派”。文人作品主要受时代的变动而转变。并不是某人天生“婉约”或从小“豪放”。

豪放词代表作篇六
《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词代表作篇七
《豪放派词风》

豪放词代表作篇八
《宋词豪放派》

宋词豪放派及代表作

一 豪放派诗词特点

1. 简介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

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

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

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

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2.形成与发展

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宋词数量

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 多人,作品19900 多首。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

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其中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1)预备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2)奠基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

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

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

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3)顶峰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

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

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

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延续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

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

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

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3.特点:

(1)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

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4.代表人物及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父子三人均为“唐

宋八大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

前时期。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嘉祐六年,二十六岁时通

过制策殿试,正式踏上了荣辱不定、政治风波迭起的坎坷仕途。

(2)苏轼出狱后被贬谪黄州,本州安置,形同流放。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

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

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在黄州期间他带着家人在

城东开荒,自食其力,自号“东坡”。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元丰八年,年仅十岁

的哲宗即位,太后听政,大力起用司马光等旧党人物,苏轼被召回朝,连连升迁。但苏轼又

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于是又被旧党视为异己,不安于朝,再次请求离朝外放。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

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

出一个新的局面。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娇》

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

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

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4)代表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 卷 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后被削职。文帝派冯唐“持节” 去赦免魏尚的罪,

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

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

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派遣人

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

杀西夏军队。

赏析:

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

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

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

朝廷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

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这首诗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

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

何足挂齿?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

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

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

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

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

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

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

(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

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

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

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

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 ”,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

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 、提炼和加工 ,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 ,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为倒装句 ,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 ”,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辛弃疾的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豪放词代表作篇九
《(豪放词)给学生的诗词材料》

豪放派诗词

讲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何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辛弃疾:《破阵子》、《鹧鸪天》:

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

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一、苏轼: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象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手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

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孤”、“青”、“野”、“残”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

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何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 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上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景色。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的情景,以虚托实,以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侧面描写。“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并以此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使之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词的下片前五句,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江面广阔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并由此生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狂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搏击。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凸起,由静境忽变动境,自然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宋玉曾将风分为“雄风”和“雌风”,在作者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观景象即是明证。

通观全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7、《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赏析: 作这首词时,苏轼已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真真成了“散材”、闲人。不过,也好,恰恰是因“乌台诗案”导致的一番波折,使苏轼有余暇反思人生,与功利思想保持了一段距离,百无聊赖中,使他能以超功利的审美静观态度,审视这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致力于创作,在艺术的净化中走向超越。黄州时期是苏轼艺术创作日臻成熟异彩纷呈的时期,这首词正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这首词无系年,大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词首小标题谓“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朱寿昌,苏轼交谊较深的友人。鄂州即今湖北武昌,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距黄州较近。朋友之间诗词酬答,无所忌讳,苏轼在词中敞开心扉,坦露胸怀,即景怀古,尽情抒写了此时的感受。

词的上阕即景抒怀。苏轼抓住鄂州的地理特征,指点江山,抒发情怀。“高楼”指位于武昌濒临长江的蛇山黄鹄矶上的名楼——黄鹤楼。楼下,长江、汉水从西南西北奔流而来,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此句化用李白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新本发醅”,极言江水之美。长江经由四川流来,江水中融入了岷山、峨眉山的积雪,长江与岷江、锦江相通,面对长江不由引发了苏轼怀乡之念,“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绿醅。”“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表现出苏轼由浩荡江水而引起思乡之情。“南山”,终南山,位于陕州(今西安)以西,此代指陕州。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守。“遗爱守”,指留有爱民美誉的地方长官。“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四川。这两句,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怀乡的情绪。面对这里的风土人物,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绪,要仔细恳切的向朋友诉说。

下阕写诉说的内容。鄂州一带是三国逐鹿的古战场,黄州时期,苏轼经常忆及当年风云变幻的政治争斗。《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借此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祢衡才辩过人而孤傲不羁,曾当众嘲骂曹操,曹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真堪惜”,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如今,贤士何在?空对沙洲,苇花萧瑟,只遗下一片凋零凄凉的景象。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祢

衡究竟为何事抗争呢?他自己连同曹操、黄祖等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已转瞬即逝,成了过眼烟云。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淡泊功利,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夫不役于利,则其见也明;见之也明,则其发也果(苏轼《孙武论》)”。最后,他希望朱寿昌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虽为劝勉,其实也正是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

这首词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二、辛弃疾:

1、《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3、《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4、《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赏析】

这是一首很负盛名的送别词。辛茂嘉是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本词非一般赠别,而是借题发挥,抒国家兴亡之感。此词开头由三种禽鸟悲啼,啼到春归花谢起兴,酝酿成一种悲恻气氛。“未抵”翻进一层,提出“人间离别”题旨。列举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李陵诀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五事,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宣发尽人间别恨。“啼鸟还知如许恨”,挽结前文,回应开端,比较春恨与别恨,断言啼泪必将变为“啼血”,沉痛之至!“谁共我,醉明月”,一笔陡折,收归题旨。由春恨到别恨,归到“如许恨”,实际是在感叹人间恨。面对人生种种恨,亲人远离,哀伤可知。其中自当涵盖无限时代恨、家国愁。

6、《贺新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豪放词代表作》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豪放词三百首 豪放派词的代表作 毛泽东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豪放词代表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豪放词代表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379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